為什麼很多人心疼野生動物而不心疼每一天被搬到桌上的家畜家禽?
個人認為心理距離可以解釋。
以「我」為中心發散,人類對距離「我」不同距離的事物的認知不同。
距離越遠,認知更抽象,更概況;相反,距離越近,認知更具體,更明確。關於心理距離和認知特點的關係,請參考:http://www.guokr.com/article/4459/先比較野生動物和家禽。
我們對野生動物的心理距離較家禽遠,因此在思考野生動物的事情上時,則更為理性和抽象,這也是為何以上多位會提到「物種」的問題。相較而言,在思考家禽時,因為心理距離更近,我們思考的維度更為具體,明確,家禽在我們頭腦里的片段是很具體的,更多可能都是擺上餐桌之後的樣子,我們很難拋棄個人的體驗,上升到「物種「這個高度的思考。再在野生動物中比較,例如熊和鱷魚,或者蛇,前者引起的同情心也會遠遠多於後者。因為熊是哺乳動物,而後兩者不是。與人的相似、相近程度決定了我們與他們的心理距離,自然,前者更能讓我們感同身受。
另外,對於LZ的問題,還有一個可能性。仔細分析LZ提的問題,LZ的原文是"家畜家禽",放在一個長句子中,有沒有人看了之後心裡只想到了「家禽」而忽略了「家畜」?而家禽更多想到的是雞,家畜一時之間沒能在腦中指向具體的動物,再想想才想起了豬?心理認知的過程受到我們自身經驗累積的影響,即使是家禽家畜,現在我們也很少在家看到了,家禽完整在我們面前出現的可能性還稍高一下,家畜級別都只是各種肉類了。這種認知經驗中的不完整,削弱了我們對於這些動物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完整認知,即常說的物化了,去生命化了。相反,一些野生動物即使很多我們沒有親眼見過,但它們出現在動畫片里,動物園裡,discovery的介紹里,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的印象更為鮮活。而這就足以喚起同樣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我們的同情了。屈竟通說「因為我們關心的不是個體的死活,而是物種的存亡。」對也不對,從保護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物種多樣性是優先的,因為,即使存在一定量的個體,但是其若不構成一個種群,個體終將消亡,如果沒有多個種群,種群也終將消亡,物種也將不復存在。對於不同的物種,由於其構建種群的結構不同,所以保護生物學是優先從種群的角度進行保護的。
對於野生動物和非野生動物,其其遺傳多樣性的豐富度是不同的,自然優先保護野生動物。非野生動物的遺傳多樣性是來源於野生動物的。野生動物消失了,馴養的動物是不可能繼續可持續發展的。此外,野生動物構成了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而且絕大部分受到保護的野生動物是當地生態系統的關鍵種和旗艦種,如果這些野生動物消失了,生態系統也將遭受破壞,這是人類目前為止甚至很長時間都不可能修復的。馴養的動物不存在這個問題。第三,很多情況下,限制對野生動物的利用(比如作為寵物、作為表演動物),是因為很難判斷動物的來源是否是由於非法捕獵和非法貿易的。對於,飼養動物、寵物和實驗動物,各自是具有不同的動物權利的。只是由於關注的時間較短、經濟利益的驅使和人對其的認知程度,無論是從社會道德上還是從立法上都相對遲緩。由於法律上目前仍然不能夠肯定的給出這些動物的法律主體地位,在立法上一直存在漏洞和遺憾,這隻能說去靠社會去思考關注,促進法律的完善發展,而不是說這種遲緩是理所當然的。另外,不是說馴養的物種不存在遺傳多樣性的,由於集約化的養殖,實際上也有很多品種在消亡,我記得有文章專門談到過雞和豬的品種減少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植物作物也廣泛存在,松鼠會就有文章說過香蕉啊,煙葉啊。第三,對於人類馴養利用的動物,不是說其動物權利不存在,而是根據現有的社會發展能力不斷變化的,都是由於近幾十年來社會關注發展而來的,比如對於養殖動物,選擇更為簡單、迅速的屠宰方式、規定其必須擁有的空間權利,比如豬的食物一度是來自餐館的地溝油等等,現在不也是規定禁止的么(雖然這有人的因素)?飼養動物尤其是大規模集約化的養殖,由於其產業不是非常靠近普羅大眾的視野,其關注自然是少的。所以一旦曝光,由於對其模式的不了解、報道的缺陷和情緒化,我們很難獲得完整有效的認知。但是如果能從一次次的曝光了解上,還是希望推動其動物權利的發展。個人角度而言,我不知道動物是否應該獲得法律主體地位,但是還是希望以各種方式維護其基本的權利,如生存生活的基本空間,減少其遭受的痛苦、病害,尋找替代用品等等。而不是簡單的從經濟角度看待動物。
===補充===
我認可百度百科上「按照國際公認標準,動物被分為農場動物、實驗動物、伴侶動物、工作動物、娛樂動物和野生動物六類。」我自己寫的劃分「飼養動物、寵物、實驗動物以及野生動物」並不完全準確。另外,實際上,真正對動物權利感興趣,我覺得還是看看書。動物解放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5895/動物的生命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37322/最後的熊貓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5299/動物福利法-中國與歐盟之比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10968/家畜活著的時候,農民伯伯精心照料過它們了。在人類的努力下,家畜的物種數量增長到史無前例之高,也是一種進化的勝利。它們給我們吃肉,也是一種報答。
但是我們對野獸,不但沒有任何貢獻,還把它們逼到快滅絕的地步,然後還要吃它們,簡直無情無義無理取鬧。
野生動物是自然界的天然組成部分,過度干預或者食物鏈任何環節失衡了會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家畜是人類的附屬品,只對人類有貢獻,它們都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整個種群可以說對生態系統是多餘的。
家禽家畜的意義在於被吃,野生動物的意義在於維持生態
家禽家畜養來就是為了吃它們。人野生動物沒吃過一口飼料活的那麼不容易憑什麼就被吃了…不公平啊…
我覺得【心疼野生動物】是很正常的
最怪異的是許多人不心疼野生動物、不心疼家禽家畜,只心疼貓狗這就很讓人感到滑稽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目的,我覺得是因為它們太稀少了,如果野生動物種群很大,完全沒有滅絕危險,那適當食用,並無可厚非。我們不吃虎豹,不買象牙犀牛角,都是因為它們太少了,我們留著點給子孫後代看,給子孫後代用。
我看到有「心理學」標籤。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起到關鍵作用的是「於己無關」的心態。
人人都知道吃猴腦是怎麼個流程,但是真吃過的有幾個人?還有熊掌、飛龍、孔雀、穿山甲、……這些顯然不是誰都吃得到的。而且絕大多數人應該是根本就沒設想過「自己這輩子有機會吃到它們」這種可能性的,猴腦的吃法只不過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已。那麼在這種前提下,旗幟鮮明地反對一下是於己無害的:- 如果反對失敗了,所有人的生活都沒有變化。當然自己的生活也沒有任何變化。——無害
- 如果僥倖成功了,受到影響的是那些富人。自己的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變化。——依然無害
- 如果反對失敗了,所有人的生活都沒有變化。自己的生活也沒有任何變化。——無害
- 但是萬一成功了,所有(非素食主義的)人的生活都變了。當然自己的生活也變了。——有害。大大地有害!
習慣會變成不知不覺的理所當然。
因為我們關心的不是個體的死活,而是物種的存亡。
1. 馴養的動物是經過人工選擇代代繁育出來的,都是來自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植物也一樣,農作物都是經過馴化的野生植物。野生生物是祖宗和源頭,當然更重要。
2. 馴化過的物種是人類的受益者,只要人類願意就不會滅絕,而離開人類後則難以生存和延續,可以說是已經 「沒救」 的物種;野生生物是人類的受害者,它們本來就不依賴人類,甚至受到人類威脅,屬於還有救的。當然是有救的比沒救的更重要。
3. 馴化的物種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沒有什麼貢獻;野生物種相反,能夠幫助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說白了,對自然界來說,人類自己就不重要,人類的附屬品——馴化物種順便就不重要了。
====================================================================
補充:上面的確答非所問了(可以看作有意義的發散吧),問題的主體是「絕大部分人」,所以不像是個物種保護問題,更像是一個心理學問題。至於回答,我同意大家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習慣成自然」 的說法。下面用我的範式來回答——
要說心疼的話,人們對食用型馴養動物還是會有同情的,至少在有意識地考慮這個問題之時。這與野生動物有一個程度的差別。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力量塑造我們的認知:一種是同情心,我們生來具備這種能力,使我們能體會到事情發生在同類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時,對方所經歷的情緒,這種力量驅使我們心疼所有動物;另一種是利益(個體利益、短期利益),利益的力量會抑制同情心,家禽家畜的死亡是我們基本利益——食物的必然結果,寵物和野生動物則不是,對任何動物的虐待也不是。
這樣,人們對野生動物、寵物以及一切被虐待動物的認知只受到第一種力量的作用,對食用型馴養動物的認知則受到兩種相反力量的作用,導致人們對它們不如對野生動物心疼。
這期間有文化的影響,但是文化的根源是生物學基礎。人們的認知方式孕育出文化,文化作為一種中間媒介反作用於人們的認知方式。實驗動物的死亡或損傷也是我們利益的必然結果,為什麼比起家禽家畜,有更多的人心疼實驗動物?一來是因為實驗動物往往只關乎科學界利益,普通人的同情心沒有受到抑制;二來是實驗動物的歷史較家禽家畜短得多,還沒有形成同樣影響力的文化,人們還沒有習慣於損害它們。非常同意李楠的說法,認為屈竟通看問題的角度不正確。這不是一個科學的問題,是一個人文的問題。電影Avatar裡面表現過該主題,當女主角為男主角殺死侵犯他的動物時,很是心痛,因為男主角的魯莽,導致這些動物的生命無謂喪失。在電影Into The Wild里(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最終離開我們的野外生活愛好者獵殺了一頭牛,但是卻因沒有能夠正確腌制而感到懊惱,因為他浪費了一個生命。必要時,比如當你的生命收到一隻黑熊的威脅,你有100分的理由剝奪它的生命,但是你不可以讓一頭黑熊生活在恐懼里,因為推己及人,你也不想生活在恐懼里。
1.物以稀為貴2.人造(圈養也算)的數量總是遠比天然的多
一:因為野生動物稀少且不常見,所以大家緊張和重視
二:人們對於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
三:在現代文明下,人們受不了如此殘暴的方式
四:野生動物事關生態,家畜只是跟衛生習慣有關。
跟風的佔大多數,還有少部分是吸引眼球的。
屈竟通的答案只提一點意見,說的都是對的,但是不太符合問題中的「心疼」這一心態。科學的眼光看問題,確實有的該格外關注。但是那種心疼小狗,心疼熊的,真心覺得他們無腦。以其問為什麼不保護圈養的家禽,不如問為什麼保護正在滅絕野生動物,這只不過是人們食飽了家禽後的偽利他主義遊戲而已, 人類反不了優勝劣汰的法則,就算是人類自己的社會也一直是這樣的
不心疼家禽家畜是因為每天都吃,吃習慣了。
為什麼絕大部分人反對取膽的歸真堂不反對填鴨的全聚德呢?
從另一個角度說,長相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會賣萌,對人類沒有很大威脅的動物往往會得到親睞。比熊貓稀少的動物多了去了,可是熊貓賣相好。成年的家禽沒什麼美感,而且不會討人類歡心。不過也有例外,我初中老師講他家裡餵過一隻很聰明的豬,會討人歡心,養了四年才殺,殺了還很傷心·· 也不是殺所有野生動物大家都會心疼。殺蛇之類賣相差並且對人類有很大威脅的冷血動物就不會有過多的譴責。 在不威脅自身的情況下,有喜好的去同情,無恥的人類。
如果豬像熊貓一樣少,或者有可能變得像熊貓一樣少,人們也會心疼豬的。。。
推薦閱讀:
※家裡飛了一隻小鳥進來,該怎麼辦?
※傷人致死的動物應該被處死嗎?
※動物園裡咬死過人的動物要被處死這種說法有可靠的法律來源嗎?
※在碰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抓了野貓準備帶回去煮了吃的時候,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看待愛狗人士說的「狗貓等動物會保護人類,其它動物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