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句號後是應該空一格還是空兩格?

受裘伯純老師在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85074 題中的激發,搜索到了 Slate 上的一篇專題文章 http://www.slate.com/id/2281146/ 提出的卻是相反觀點。貌似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供大家討論 :)


這個問題之前在知乎上有過討論。在句號後面留兩個空格是合乎語義的,但留一個空格也沒錯。同樣是世界級的傳媒和出版社的編輯規定裡,有留一個的,有留兩個的,沒有對錯之分。在今天似乎留一個的多些,留兩個的會被視為是對某種傳統的堅持。

在中文世界裡,雖然沒有手動在句號後面多留空格的傳統,但我們會發現某些老派的出版社在排版時會大力壓縮逗號,導致最終視覺效果上也近似於「句號後面多留了空格」。例如這是人民文學出版社今年出的王安憶小說《天香》中的一頁:

http://twitpic.com/5u366n


大多數出版社的書刊編輯一般都偏好只要單個空格,他們會把作者文章里句末的兩個空格全給換成一個。但據說中學裡許多老師都教要在句末用兩個空格,不少人也比較偏好兩個空格,為了加強句子間的語氣停頓。這種衝突導致了許多編輯都得不厭其煩地去處理作者的空格問題。

這純粹就是個偏好問題。

介於專業出版機構大多都偏好單個空格,除非你對自己的標點習慣很有主見(這樣的人很少很少),我建議大家在句末用單個空格。

相比這個問題,很多國人從來都不在西文標點後面加空格的陋習真是讓人煩惱多了。


嘗試性解答一下!

英文句號後出現2個空格還是1個空格有其歷史原因,主要是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書寫以及閱讀的習慣也在不斷的改變,以下為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

1. 句號後面2個空格

為了更快速以及清晰進行書寫,打字機被發明出來,早期打字機因為機械撞針的原因需要更多的空間,只好使用等寬字體以遷就工業限制,所以早期大部分的機械打字機列印出來的字體是所謂的等寬字體,這樣就意味著每一個字元佔用相同的寬度,如,字母 「i」 的寬度與字母 「W」 是一樣的,這造成閱讀者在視覺上沒有太大的區分,為了提高閱讀性,在視覺上進行區隔,使得在句子後面輸入兩個空格具一定必要性,出於這個原因,人們在學習打字機時往往被教育在句子後面使用兩個空格。

2. 句號後面1個空格

幾十年後,當電腦開始流行,電腦上大多數字體是比例字體(早期電腦上也使用過等寬字體),這意味著每個字元將並有不同的寬度。像字母 「i」 就會比字母 「W」 更窄一些。此時如果在句子之後放置多餘的空格並不能有效的提高可讀性,所以導致到現在句子後面以1個空格為主。

目前西方教育以及日常接觸到的文字大多數是1個空格了,所以誠如@Lawrence Li 所說:

有留一個的,有留兩個的,沒有對錯之分。在今天似乎留一個的多些,留兩個的會被視為是對某種傳統的堅持。

放置字體對比:


  1. 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Why two spaces after a period isn』t wrong (or, the lies typographers tell about history),文中引用了一篇 18 世紀的文章,證明在打字機發明以前就有「在句號後面多空一些空間」的排版習慣,而單空格的習慣則是在電腦普及之後才流行起來的。

    所以 Slate 上的那篇文章以及 @MoonMonster 的回答都是有錯誤的。
  2. 雖然中文世界裡沒有多少人有在句號後加兩個空格的習慣,但英美還是有不少學校是這樣教學生的,尤其是老派一點的老師們。
  3. 互聯網世界裡毫無疑問單空格是主流,根據維基 Sentence spacing,大部分現代的 style guide 和 language guide 也都使用單空格風格。
  4. 但很多人仍然堅持雙空格在審美上更有優越性,也更易讀(這一點尚未有研究證實),因此堅持使用。
  5. 標點習慣與標準相悖並不可恥,只要有能說得通的理由。比如知乎的問題修改規範里就要求大家使用並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直角引號。


推薦閱讀:

使用冬青黑體簡體中文作 Mac OS X 的默認字體時,為什麼在部分軟體的某些顯示狀態下,字體下方出現了較大的空白?
為什麼電腦在處理西文長單詞換行時會出現如下圖示的現象?
有哪些較為符合漢字「舊字形」的電腦字體?
中文排版中有必要使用「首字下沉」嗎?使用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中英文文本混排時,圓括弧該用中文括弧還是西文括弧?

TAG:英語 | 字體排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