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歐洲的學校和美國的學校留學有什麼不同?怎樣選擇?
主要是申請材料、申請過程、申請難度
到學校以後會有哪些不同的經歷和收穫
補充一些。
- 歐洲學校通常需要學第二外語(嗯,這個,英國……算歐洲嗎?),即便不是用來授課,也是生活必須。
- 在歐洲申根國家(幾乎你會想去的國家大多數都是申根國家)留學,可以方便地出入國境,喜歡旅行的話這是不二之選(英國除外,雖然也不難)。
- 歐洲國家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留學德國的經歷與留學波蘭相差會很大。甚至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差異頗多,典型的如東西德、南北義大利之差。
- 歐洲多數國家不收或僅收很少的學雜費(英國除外)。
- 歐洲的大多數學校在城市裡,而美國許多大學是 in the middle of 富金[1] nowhere。
- 歐洲公共交通普遍發達,美國基本上沒車就會死。
- 歐洲國家社會福利普遍較好,比如學生租房可能有補貼,醫療保險包括牙醫等。
- 歐洲留學畢業後回國報上校名,很可能被人疑為克萊登大學,就算它在歐洲很有名。
- 美國生活節奏比較快,歐洲相對悠閑。
- 歐洲國家多用公制單位(英國除外)。
不盡然。
英國簽證不太方便。歐洲商學院建築學院什麼的都是私立的,學費也不敵」。很少學雜費只限於公立學校。歐洲也有很多學校在郊區,美國也有學校在城市,整個比較沒有意義。。。歐洲公共交通發達,可是錯過一輛車就要等很久,周末一兩個小時才一班,越往南越沒事就會罷個工。晚點班次取消在法國義大利更是很平常。社會福利也不是歐洲多好,每國都有自己的標準。歐洲也有很多名聲很響亮的學校,尤其是私立精英學院。
蔡小曬 ? 15:27
我寫「大多數」啦、「許多」啦、「除外」啦,怎麼就是有人閱讀不理解呢。
濤吳 ? 15:30 ? 刪除
不是多數的問題,真的。
比如學費這一條,就感覺好像多數國家學校都不收或很少學費一樣。普遍發達確實,但我說的是發達之外的情況啊
蔡小曬 ? 15:33
例外永遠存在,不能因為有例外就不總結吧。
濤吳 ? 15:34 ? 刪除
我也只是補充啊,我都說不盡然了嘛
蔡小曬 ? 15:35
好啦親,我要fo你。
濤吳 ? 15:37 ? 刪除
既然補充就回答下,額...我是認真帝...
英國地理上是歐洲,但不是申根國成員。而且英國跟歐洲大陸很多習慣設置都不一樣。比如,電插座不一樣,電壓好像也不一樣,英國枕頭大多是長方形的跟我們一樣,但歐洲的枕頭主流是正方形。英國人也會說,pillows in europe is different.
蔡小曬 ? 15:40
對於補充的再補充:歐洲許多國家的鍵盤布局和美式Qwerty差很大。很 大 喔。
[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8C%E9%87%91似乎很古老的問題了,但這類問題永遠都不會過時。鑒於我的觀點曾經分別被美歐兩邊的朋友批判過扭曲+極端(扭曲的原因是語言,下面會提到),且出國時間不久觀點也不成熟,就不全方位的闡釋自己的歪理了,只說印象最深自認為最不扭曲的幾點。第一次在知乎嚴肅的回答問題,還有點小羞射呢。
利益相關(我能有啥利益啊。。。但看別人都這麼寫,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國內物理本科畢業,法國某工程師學校(據說是top2)在讀,純法語教學。 在巴黎呆了一年,不爽,利用學校制度gap year來美帝實習了。明年還得回法國讀一年。
寫完覺得自己太水了。。。來個精簡版吧:1. 旅遊因素不應該考慮。2. 歐洲掙得少假期多,美國相反。3. 沒有相應語言基礎或學習能力請慎選非英語項目。
1. 上面有人提到過歐洲的一大優勢是旅遊方便。事實上這也是我當初決定去法國留學的一大原因。這一年旅了不少游後痛定思痛的警告後來人:作為留學生,在美歐之間抉擇時完全不要考慮旅遊因素!
首先,行萬里路跟旅遊完全是兩碼事,什麼「十七天歐洲十國游」是很酷炫,但把這理解為行萬里路,真是語死早。不要指望能從旅遊中學到什麼,整天宣揚去趟巴黎頓悟人生的劣質雞湯微博還是果取關吧。
其次,旅遊就是要個時間+錢嘛,誰規定在美國留學就不能去歐洲旅遊了。一個在美帝搬數學磚的基友一暑假玩遍西歐,比我高不知道哪裡去了。留學只有幾年,旅遊可以一輩子慢慢來,工作後經濟寬裕了還能玩的更痛快,不用像現在出門多半住青旅。再者,歐洲就一定比美國好玩?只能說是不同的風格。美國雖比不上我泱泱中華,但好歹地大物博,有不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歐洲就是教堂,博物館,博物館,教堂。像我這種山野鄙人對藝術宗教一無所知也沒興趣知的,感覺大概就像一個老外到了中國,把北上廣深的萬達廣場都逛了一遍。2. 就業問題。這裡關於歐洲的討論僅對法國適用。另外我畢竟還是too young,大部分都是聽各路師兄師姐八卦,當八卦看看就好了。
首先,大大大大前提:CS大法好,無論歐美,優質碼農永遠供不應求,有轉行機會的話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然後論待遇,法國工資低,年假多,美國相反。工資的數字我知道的都僅僅是個例,就不詳細說了。不妨思考一下這個段子的內涵:從法國同一個學校畢業的同學,一個留下一個回國,幾年後留法的哥們把自己工資按匯率算成人民幣,結果還沒回國的同學高。。。更不要說跟美國比了。法國的年假不用說了吧,世界假期最多的國家不是說著玩的。美國比國內多,但工作起來還是蠻拼的。就業難度,我也想找個人告訴我。。。看形勢吧,說不準的。有一個因素要考慮:歐洲的勞工保護比較嚴格,尤以法國最甚,所以企業裁員會比較謹慎,找到工作後不用膽戰心驚地擔心被裁,當然相應的招人也就更謹慎;美國則是形勢好時嘩嘩的招人嘩嘩的發錢,形勢不好二話不說要你捲鋪蓋走人,甚至會做出裁一批老人招一批新人這種勾當(為啥?很多工作其實不需要多少經驗,但工資永遠是逐年上漲,所以公司就像男人,永遠喜歡小的,事少活好。)3. 語言問題,上面也有人提到了。很多人,包括申請者自己,在擇校時常常會對這一點輕描淡寫,所以我要濃墨重彩地現身說法了。我申請時從各方信息源總結出來的結論是「開始時會困難一些,過上半年就好了」,所以完全沒有法語基礎的我完全沒把語言當回事,拿到offer後才按照學校的安排開始學法語,既沒興趣也沒壓力,所以其實沒學多少東西。我不知道別人說的「好了」是指什麼,作為有近二十年從業經驗的資深學生,我得承認我這一年感覺很不好。
不好在兩方面吧。生活上的不便就不提了,出國在外必然要承受這些,非英語國家會相對更嚴重,但最多就是被銀行職員白個眼,被黑心商家坑幾個錢,無傷大雅。真正累積負能量的是學習過程中的無力感。不同於某些宣揚「大學不用去上課」的天才,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聽課不聽課對於學習效果的影響是相當大的。對於我這樣天資一般的學生,一個優秀的老師的課堂講授帶來的觸動、啟發、鼓勵都是至關重要的,課上課後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本科學理論物理時動輒被虐的雲里霧裡,但在課堂上隨著老師的思路弄懂一個定理、解出一個方程的興奮和快樂是難以名狀的。課下跟著大牛討論自習,同齡人的優秀——無論是更好的天資還是更好的學習習慣——都是最好的鞭策。那時每周末都把某大神的筆記借來看,看到精妙的推導時常忍不住拍個手說聲「yes」,然後在一圈人看神經病的目光的環視下淡定的繼續。扯遠了。。。但是這一切吧,到了法國都不存在了。學習變得前所未有的艱辛和噁心。編個淺顯的例子吧,老師出道題:你二姨夫家的養殖場養了兔子和雞,村長來視察時數了數,發現一共有30個頭和100隻腳,問你有幾隻雞和幾隻兔子?然後老師告訴你,這個問題要用線性方程組來解決,你就問啥是線性方程組啊,老師就blabla開始講,多好的節奏啊。可如果這時你問:老師我不認識二姨夫、養殖場、兔子、雞、村長、視察、頭、腳這幾個詞,還有這題問的是啥啊?老師耐著性子在黑板上寫:二姨夫就是你媽媽的妹妹的丈夫,然後你就打斷了:老師,我不認識媽媽、妹妹、丈夫這幾個詞。你是老師的話,這樣的學生你教嗎?這不是我在編段子,當時我9月開始上課,11月初就有一門經濟學課程結課考試,那時以為是不讓帶詞典的就直接上考場,有一道大題第一句是AAA BBB了一群CCC,三個實詞我一個不認識,基本設定搞不懂,於是整道題放棄。事後查明那句話就是「養殖場養了一群某種牛」。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剛開始時會鬧一些這個水平的笑話,後來會逐漸好一些——但僅僅是一些而已。還是會花大把的時間查詞典,課堂講授吸收度絕大多數時候低的像windows phone的市佔率,老師大段大段旁徵博引的精彩延伸完全領會不到。更要命的是,不懂就問的法則也時常失效:解釋抽象的概念常常需要生活化、口語化,書面語都聽不懂,指望法國人的口頭解釋還不如問谷歌翻譯。發揮天朝學生本能的刻苦學習變得像困獸之鬥,即使偶有突破也毫無成就感。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學生就會考試掛科混不下去,事實上只要習慣了他們考試的方式,成績都不會太差,但大家都身經百戰見得多了,學習效果怎麼樣自己心裡都清楚。過去為刷績點偶爾為之的找往年題、求老師劃重點、抱大腿如今成為常態,甚至取代紮實的學習成了在學校生存下去的關鍵,我當年怎麼也不會想到學生生涯的最後一站竟會過的如此狼狽猥瑣。
當然有人會說,你都讀到碩士了還整天上課啊考試的,你逗逼啊,naive。我承認這個階段考試成績沒那麼重要了,但之所以把考試放在前面,是因為這個指標是可量化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見的。看官們認為重要的東西,我何嘗不知其重要性。只是在這些方面,我連自己損失了多少都說不清。繼續舉例子,我們有一門課叫做mechatronique,內容是10人左右的小組在一年的時間裡在兩個教授的輔導下完成一個機械+電子(mechanics + electronique = mechatronique)相關的project,比如機器人大賽用的機器人,四軸飛行器啥的,甚至有做出清潔能源汽車原型拿了歐洲某個獎的。整個過程很複雜,除了要用到各種沒學過的知識,在各種技術專家的指導下自己編演算法寫代碼、學軟體畫設計圖、聯繫廠商買零件、組裝外,還涉及到團隊內部的分工、合作以及與其他學校類似團隊的合作,甚至比較成功的還找客戶試圖把產品商業化。讓我用一個詞評價這門課的話,amazing。但是,一看便知這樣一門課對於參與者的能力和效率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所以溝通都有困難的我,毫無懸念的成為了freerider。中國人如果能發揮什麼作用,一定是因為原來學CS會寫代碼。而同樣的杯具在一屆又一屆的中國學生身上循環上演,以至於一個關心外國人的校領導對這門課的負責老師提了意見:你們這樣搞不行的,外國學生咋辦。老師回答:這個課的形式和目的擺在那裡,我有我的priority,照顧不到他們。我覺得他說的對。類似的情況在若干門實踐類課程中都有出現。總之,傳統的學習考試上語言問題會造成很大困擾,考試之外很多人籠統稱為「能力」的東西,我們失去的只會更多。學校是好學校,老師是好老師,學生嘛,也算好學生吧,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當然又有看官要說了,你個不好好學法語就跑去法國的渣渣就別在這BB了,又不是誰法語都像你這麼渣。這個我承認,我法語是很渣渣,而這正是因為我從頭到尾都低估了法語學習的難度以及法語水平對在法國學習的影響。所以我才要警告後來人,不要輕率地把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等等簡單地想像成「另一門英語」。這個世界上像英語這麼用戶友好的語言你找不到的,python算一個?總之,要麼有一定基礎,要麼對各種語言學習都充滿熱情——比如一位著名的精通英俄德日羅馬尼亞多種語言、西方哪個國家都去過、時常與外賓談笑風生的樂器演奏家——否則選擇歐洲國家留學時,最好提前嘗試一下相應語言的學習,再決定要不要跳這個坑。如果去歐洲國家讀英語項目的話,這一條的大部分作廢。不過要注意,至少在法國,同類的法語項目要比英語項目水平更高,社會認同度也更高。法國人這點秉性我還是很欣賞的,某校指望靠英語授課的燕京學堂變身世界一流,我看真是燕京喝多了。扯了這麼多,自己讀了一遍都覺得似乎有點傾向性了。但是不要誤會,我沒有給法國抹黑,沒有給歐洲抹黑,沒有任何這個意思。事實上就我個人而言,儘管逢人必稱在法國日子過得水深火熱,但我沒啥好後悔的,畢竟當初我大徹大悟發覺自己不是塊做科研的料後,申請的第一原則就是:不讀博士。而思路廣的法國人民創造的這世界獨此一家的奇葩教育制度,打出碩士級別的工程師(diplome d"ingenieur)文憑比博士文憑更值錢這一招牌,還不用花爸媽錢(出去「行萬里路」跟家裡申請的QE另算。。。),確實是最適合我的無選之選了。一年裡雖然正事沒做多少,但走投無路處處碰壁之時,對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一哲學問題確實有了更多、更清晰的想法——這當然不是個哲學問題,而是從學生到走入社會這個轉型過程中自己的定位和選擇問題。時常會想,如果當初我隨大流去美國讀了物理博士,這一年自然會少經歷很多難過、慌亂、痛苦,但扣除因為法語太爛導致的那部分(which is 大部分。。。),總有一些是無論如何都要經歷的。而博士周期長,生活內容也與本科時類似,對於我這種對科研無愛之人,恐怕如溫水煮青蛙(我知道這是個謠言。。。但意境很對),會煮出另一些問題來。
總之,坑都是好坑,弄清自己是只什麼樣的蘿蔔才是最重要的。謝邀~
首先,題主要是想DIY申請的話,推薦一下ApplySquare申請工具,有網頁版,也有iOS,Android版本,具體介紹可以點這裡:強烈推薦一個DIY留學申請的APP: applysquare - a2 Mia姐 - 知乎專欄。這真是個經久不衰的問題啊,當年我出國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過類似的選擇。根據個人經驗,首先要明確的是歐洲的學校和美國的學校這兩個概念,美國有多州,每個州有許多學校,在紐約和堪薩斯讀書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更何況歐洲有那麼多說著不同語言的國家,在英國的體驗和在芬蘭的體驗應該是天壤之別吧。
所以基於這些過於模糊的設定,就沒有辦法具體分析申請材料和申請難度的差異,不過可以比較寬泛的講講去歐洲留學無法逃避的問題——另一門外語。
除非你是想去英國,否則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都是有著自己的語言的,而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又是極大的,千萬不要抱著說英語我都學了,再學一門又何妨,回想一下我們學英語的漫長、痛苦而又低效的過程吧,而和絕大多數外語相比學習英語的體驗簡直愉悅太多了。
北歐之類的國家因為中國留學生選擇的較少,所以就不說了,就說說德國和法國吧,德國人的大腦估計是地球人中最接近於機器人的了吧,什麼都嚴謹的像是在編程,也邏輯跳躍的像編程,德語自然也不例外,變化莫測的時態和詭異的「性別」設定,在德語里每個名詞都有「性別」,而且……沒有任何規律可循!比如同樣身為人體器官,嘴巴、手指和腳都是男性的,而鼻子、嘴唇和手卻都是女性的,至於頭髮和心臟……是沒有性別的。至於德語的發音,我都懶得吐槽了。
再說說法語吧,也不知道是誰說的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估計是法國人自己吧,法語的入門比德語要容易,不過入門之後的瓶頸卻非常難克服,想想法國這個浪漫(不靠譜)的民族吧,讀法語的人無不感嘆法國人天馬行空飄逸莫測的連讀,待了半年去市場都還是聽不懂簡直是太正常不過了,當然還有法語的數數,1-16個有自己的詞,然後從17開始就陸續開始各種加減乘除的表示數字,這簡直是對數學的考驗啊。
當然你可以說「我想去非英語國家讀個英語的項目啊」,呵呵,請自行腦補一個印度學生來中國某大學讀一個韓語授課的是碩士,想想也是醉了。
當然如果題主語言天賦過人,那就另當別論了,那就可以接下來考慮其他的申請難度和收穫問題了,否則還是英語國家比較合適。
我只知道美國的,所以大概描述一下,美國的申請材料一般有以下:
- 成績單和成績單翻譯的公證書。(有些學校會只要大學,但是也有學校需要高中和大學的)
- GRE(一般專業), GMAT(商科專業),很多商科學校也接受GRE,看學校而定。
- TOFEL這是一定的。
- Personal Statement(個人簡介)
- 財力證明。 (一些學校需要,一些不需要。)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GRE, TOFEL分數和personal statement。
申請材料和流程的角度完全取決於學校···· 「歐洲」涉及的國家太多,這個問題太難一句話概括。提醒一點是歐洲有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並非英語,所以要考慮學習二外並且參加考試的問題。
(如果是英語授課的program,那麼歐洲的學校現在接受雅思的也基本全接受託福乃至托業,所以這一點沒有太大區別。)從簽證的角度講,美國簽證中籤證官主觀性較強。而且拒簽記錄會影響到之後的簽證。(比如一旦被認為是「移民傾向」而拒簽,則可能之後再難通過)風險較高。
歐洲國家一般不會留這種記錄,部分國家比如荷蘭是返簽(即學校只要錄取你,就基本不存在拒簽可能性),像英國愛爾蘭這種國家是純材料簽,只要材料真實合理資金充足也不太可能拒簽。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這幾個需要學習二外的國家有一個面試環節,但以考察學習計劃合理性和語言能力為主,即使拒簽也不會影響之後的二簽。從學習之外的收穫的角度說,如果去歐洲的話可以有機會體驗整個歐洲各個不同國家的culture,閱歷更豐富,且有機會學一門小語種,選擇面也更廣。美國的話基本就是看學校的ranking和未來就業前景,因為現在去美國是非常主流的,那麼競爭也相對激烈。
歡迎聯絡~ 希望能給你更多有幫助的信息。:)歐洲人的排外感是不可忽視的,課程安排上確實相對比較鬆散,尤其是文科類的課程,理工科不太了解,這個也是因學校而異吧,但節奏普遍慢是事實。還有一點就是歐洲不喜歡例外,不喜歡個性,這一點在申請學校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沒有相關的學習背景,不要你就是不要你,沒有鹹魚翻身的可能性。不知道美國的會是怎麼樣,很想去美國讀書看看,除了學費高昂,大家還能就美國的大學制度討論討論嗎。親身經歷是最有價值的。
這真是個經久不衰的問題啊,不過首先要明確的是歐洲的學校和美國的學校這兩個概念,美國有多州,每個州有許多學校,在紐約和堪薩斯讀書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體驗,更何況歐洲有那麼多說著不同語言的國家,在英國的體驗和在芬蘭的體驗應該是天壤之別吧。
所以基於這些過於模糊的設定,就沒有辦法具體分析申請材料和申請難度的差異,不過可以比較寬泛的講講去歐洲留學無法逃避的問題——另一門外語。
除非你是想去英國,否則絕大多數的歐洲國家都是有著自己的語言的,而語言和語言之間的差異又是極大的,千萬不要抱著說英語我都學了,再學一門又何妨,回想一下我們學英語的漫長、痛苦而又低效的過程吧,而和絕大多數外語相比學習英語的體驗簡直愉悅太多了。
北歐之類的國家因為中國留學生選擇的較少,所以就不說了,說說德國和法國吧,德國人的大腦估計是地球人中最接近於機器人的了吧,什麼都嚴謹的像是在編程,也邏輯跳躍的像編程,德語自然也不例外,變化莫測的時態和詭異的「性別」設定,在德語里每個名詞都有「性別」,而且……沒有任何規律可循!比如同樣身為人體器官,嘴巴、手指和腳都是男性的,而鼻子、嘴唇和手卻都是女性的,至於頭髮和心臟……是沒有性別的。至於德語的發音,我都懶得吐槽了。
再說說法語吧,也不知道是誰說的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估計是法國人自己吧,法語的入門比德語要容易,不過入門之後的瓶頸卻非常難克服,想想法國這個浪漫(不靠譜)的民族吧,讀法語的人無不感嘆法國人天馬行空飄逸莫測的連讀,待了半年去市場都還是聽不懂簡直是太正常不過了,當然還有法語的數數,1-16個有自己的詞,然後從17開始就陸續開始各種加減乘除的表示數字,這簡直是對數學專業技能的考驗啊。
當然你可以說「我想去非英語國家讀個英語的項目啊」,呵呵,請自行腦補一個印度學生來中國某大學讀一個韓語授課的是碩士,想想也是醉了。
當然如果確實語言天賦過人,那就另當別論了,那就可以接下來考慮其他的申請難度和收穫問題了,否則還是英語國家比較合適。
要看最終是想留歐留美還是回國工作
學校都有好有壞 但就業移民語言條件是選擇大標準之一
語言
歐洲除英國外,基本需要學另一門語言才能更好的生活或者就業美國英語 或者再來個西語也有優勢就業
都可能不簡單但歐洲有些國家 中國人相對美國少 相同機會來自於國人的競爭少當然 美國 機會似乎更廣闊 地方大 機會 多 當然競爭也不少
移民
對美國移民不是太了解 但是基本屬於移民國家
歐洲不是移民國家 較難
回國
雖然歐洲也有很多 精英學校 但國內名氣停留在僅有的幾個 (英國可能多一點)回國的話若是哪個歐洲小國 有用之地不是很多美國學校多很多知名的啦啦啦
國內也比較認可當然歐洲國家多情況各不同
英國當然很多人去 我也不是太了解一般歐洲大陸
德國 法國 荷蘭 去的人最多些 西班牙 義大利 應該也蠻多的比利時 丹麥 挪威 這些 就小眾一點吧
葡萄牙 希臘 還有 東歐國家不是太了解推薦閱讀:
※想考托福上80分應該如何準備,難么?
※大學畢業後出國讀研,戶口和檔案應該放在人才中心,回原籍,還是留學生服務中心?各有什麼利弊?
※cmu 的 計算機碩士項目為什麼那麼厲害?
※三年內,申請到 Stanford HCI 研究生,該怎麼做?
※去韓國留學大概的費用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