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樂感很好」和「不識譜並且學樂器很困難」這兩件事可以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呢?

例如學歌,唱歌都很好,節奏感也很好。就是不識譜而且學什麼樂器都十分費勁。另外唱歌不會給人合聲。


一種可能是此人很懶,連識譜這麼簡單的事都不願意去學(遑論樂器)。這就好比任何智力正常的人學一門外語其實都沒有那麼難,但仍然有很多多次發過毒誓要學好外語的人學不好外語——就是懶而已。

還有一種可能是此人樂感並不好,而提問者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好的樂感和節奏感。


不識譜卻學樂器很容易才叫樂感好


先給樂感好有個定義吧。我覺得這兩者是不會同時存在的,他們有可能不識譜,因為沒接受過相應教育,學樂器困難,可能是因為肢體上的障礙(比如手腳口眼的協調能力),但是沒有樂感好但是學不會識譜學不會樂器的道理。

樂感不僅僅是學歌很快,唱歌不走調,節奏挺准這麼簡單。先能做到三連音五連音七連音非常准,各種二切三,三切四無障礙,二拍三拍五拍七拍隨意轉換再來談樂感好吧!

我見過真正樂感好不識譜的,在迦納,人家一輩子沒受過任何音樂教育,各種複雜節奏準的堪比節拍器,沒有人教過他們什麼樂器,但是打起鼓來特別正宗有味道,這就是骨子裡的基因,樂感都滲透進血液了。


樂器是手上功夫,肢體協調很重要,識譜是學習能力,記憶力什麼的很重要。而樂感是與生俱來的節奏感,律動感,對和聲色彩的感受等等,它們並不衝突。

而且很多大師都不識譜,比如tommy就不識譜(這個夠厲害了吧?),假如有一天他帕金森了,琴也彈不了了,就滿足題主的條件了。但即使如此!依然不影響他的樂感逆天。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你肢體再協調,手速再快,樂感不好是很難學好樂器的。


我不懂樂理,不會看五線譜,也不會看唱簡譜。自學吉他和架子鼓,寫了很多歌。歡迎試聽:http://site.douban.com/dalizhaoxiang/


為什麼「味覺很好」和「不會做飯並且廚藝很差」這兩件事可以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呢?

道理是一樣的。


「樂感」是 input,「學樂器」是 output,就像我一樣,英語聽力(input)很好,但輪到自己組織語言去講(output)的時候就困難了。但對於音樂,我覺得在沒有學會一件樂器之前的所謂「樂感」也達不到某個深度,學得越深對音樂的理解越深。


盧恰諾·帕瓦羅蒂,作為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號稱「高音C之王」和「世界首席男高音」的歌唱家並不識譜。他自己在一次演出結束後透露說,他是依靠他的耳朵和他自己的符號替代音符系統來學習歌曲的。

樂感是對音樂的感知、體會和運用的能力,應稱之音樂的「道」,而識譜、使用樂器本身是一種「術」,是可以通過加強學習實現的,水平高低在於強化練習的深度。不識譜的人只是未必願意使用這種技術來實現自己的樂感。如帕瓦羅蒂,他的耳朵和自己的符號就足矣。

以本人不長且不成功學吉他經驗為例,如果對著六線譜,總是眼睛和手指脫節,彈得磕磕絆絆,毫無節奏,要伴唱就更難。但是單獨把一首歌播放3遍,抓住旋律且唱下來非常簡單。其實我也知道,如果強化練習,手、眼、嘴的協調性是可以實現的。另一個例子是零基礎室友,對著六線譜猛艹哥的二手150吉他一個月,完整彈下《卡農》、《彩虹》。

所以,真正「樂感好」但「不識譜、不擅長樂器」的人只有一個原因:懶!


樂感可以讓技巧精湛的演奏變得充滿情感,而沒有演奏技巧和樂理知識,我們如何去表現充沛的樂感?認識樂譜和學習樂器是需要學習音樂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的,而音樂理論的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把書面形式的音樂文獻理解並通過演奏等手段實現成聲音。認識樂譜、學習樂器可以說是從邏輯和理性開始的,等到技法和知識都運用純熟以後,你可以通過演奏來表現良好的樂感。脫離開演奏者的身份討論樂感,可能樂感只是「對音樂美好的感覺」。


學好樂器是靠練,樂感好算是天賦。

樂感好是處於「蒙昧」狀態,而學樂器是一項專業、系統且經過規訓的音樂符號表達方式。這倆會存在一些矛盾,把通道打通的方式就是訓練,樂感好是學好樂器的一個優勢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


唱歌不會給人合聲是因為對音程差不敏感 你可以抓准某個音但是對於它的三度、五度音可能就一下子抓不住 當然這絕對是跟識譜有關的 我到現在對五線譜的反應能力還很慢 且我也不能說我的樂感好 我覺得你只是單純的耳朵好而已 樂感包含很多方面。。。


據說費玉清、鄭智化等很多「音樂人」都是不識譜的,

不但有唱的好的,還有寫個的呢

我想這個可能跟教育機會有關,也跟天賦有關


我也是「樂感很好」...不識譜不會樂器...我覺得是因為我很懶..沒有認真去學過..


推薦閱讀:

古琴有多難彈?
老師聽到自己學生練琴時會怎麼想?
你當初為什麼選擇了鋼琴?
二胡如果拉比較高大上,具有現代風的曲子能否改變人們覺得二胡土氣的固有印象?

TAG:音樂 | 樂器 | 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