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 SNS 的增長和用戶活躍度會受到微博極大的衝擊,而 Facebook 卻沒有受到 Twitter 的衝擊呢?
這是運營策略導致的差異還是社會環境與人文素質導致的差異呢?
1,國內的SNS大多並不是真正的SNS,偷菜這樣的娛樂成為了吸引力的主體,社交關係反而並不是中心。所以其沒有真正成為社交關係的新核心,也就沒能成為互聯網的關鍵「土層」,而僅僅是一個應用。是應用,就會被新的更吸引人的應用衝擊和替代。
2,中美的互聯網環境差異比較大。對於微博這樣的形態,在美國是以簡潔實時的一個信息溝通的手段誕生的,其社交屬性不是沒有,但是由於其內容呈現的簡單性,目前僅僅是社交關係的一種手段,對於Facebook這樣已經形成關鍵「土層」的關係平台沒有替代性。
而在中國,微博承載的東西很多,某種程度上不能等拿Twitter來參照。中國整個社會信息流動原本的不順暢,凸顯了微博媒體屬性的力量。同時由於本土SNS並沒有穩固的根基,其社交屬性開始蠢蠢欲動,甚至比所謂的SNS更有潛力。這當然也與新浪騰訊也進行了中國式改造有很大關係。
其實,信息的流動是一切的基礎,之後溝通的低成本和實時化也給建立關係提供了手段,Facebook本質上也是這樣崛起的。微博在中國衝擊所謂的SNS就是因為其在基本需求(信息流動)層面引爆了一個更先進的模式,但是微博能否成為社交關係的核心,從應用進而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關鍵「土層」,這一點現在還有待觀察。微博的火熱沒有影響到QQ的活躍度,facebook在美國就是QQ之於中國,但人人之於中國絕非facebook之於美國
跟張鵬主編的觀點恰恰相反。俺不認為這是一個信息流動的問題。我更傾向於這是一個基於關係的穩定性和互動性強弱的問題。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關係的穩定性。
這裡邊第一個應該提及的是關係穩定性的問題。單從這個方面而言,Facebook和Twitter,國內的人人網和新浪圍脖做比較的話,Facebook和人人網都屬於穩定型關係,Twitter和新浪圍脖都屬於非穩定型關係,但由於二者的強互動性,也就是張總說的信息流動暫時彌補了這種非穩定型關係,但從核心上來說它並沒有消除隱患。一旦強互動性降低,那Twitter和新浪圍脖就很容易土崩瓦解,但Facebook和人人網卻不會面臨這個問題。
回到問題本身,Facebook沒有受到Twitter的衝擊,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穩定型關係和強互動性之間的對陣。Facebook本身在穩定型關係之外,互動性上也是相當強的。而Twitter在強互動性之外,它很大程度上也有著一種」沉默的大多數「的線下延伸到網上的圈子氛圍,所以能夠彼此制衡。而國內的情況就非常不一致。開心網穩定型關係不強,互動性也在變差。人人網是穩定型關係很強,但互動性在變差。但這是自然衰落因素多些,不能都歸結於微博的崛起。而新浪圍脖是強互動性繼續增強,儘管其穩定型關係非常之欠缺,但已夠抗衡。而騰訊則更加可怕,它的微博是強互動性繼續增強,其QQ和朋友打造的穩定型關係在微博上的延伸也正在增強。綜上,在中國微博現階段看起來風光是可以理解的。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花在SNS(人人)上的時間比微博多~不知道你的這個論點有沒有數據支持。當然,從算術的角度講,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微博興起肯定會分去一杯羹,但具體的比例我還不知道。
除了忙著工作賺錢,就是坐在電腦前
有幾個人有真正的社交活動啊
什麼參加party什麼的……既然沒有實體的社交,那麼靠虛擬的社交能有什麼好玩的?也就是偷偷菜吧微博+QQ就是我的SNS。。。千萬不要忽視這二者的SNS功能。
我不知道「Facebook 卻沒有受到 Twitter 的衝擊」的論斷是從哪裡得來的。面對兩個同樣告訴高速擴張的網站,我並沒有看到facebook有沒有受到twitter衝擊造成影響的明顯證據。
除豐富的應用外,Facebook的實名制保證了用戶之間的信任,從而也增強了用戶黏性。它未對Twitter造成衝擊,因為後者也是實名制,且二者定位不同,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相比之下,中國的社區多未實行實名制,所以註定它們只是個休閑、娛樂場所,而不是真正的"社交網路"。(人人推出實名制後得到好評。)當你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時,如何與ta交朋友並分享信息?
圍脖的認證系統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實名制,促進了用戶黏性。其對人人、開心所造成的衝擊也就不難理解了。
推薦閱讀:
※新浪微博改密碼,想改回以前那個密碼,說不能使用舊密碼怎麼辦?
※微博上@weed 是誰?
※鄭爽發微博懟薛之謙???
※方舟子和羅永浩是不是一類人?
※如何看待趙雅芝微博上曬天安門夜景並稱「作為中國人感動驕傲」引發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