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廣義解讀:老子《道德經》中的「無為」使用起來有多厲害?

「無為」,可以說是老子《道德經》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了。「聖人」用「無為」去處事,用「不言」去教導。老子的「無為」,一個「無招」使用起來有多大的威力?


瀉藥

《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呆若木雞是來自《莊子》裡面的一個小故事:

紀渻[shěng]子是訓雞高手,齊王於是邀他訓練鬥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

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把雞訓好了。」

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的雞卻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被嚇跑了。因此,齊王和別人鬥雞,場場獲勝。

「望之似木雞」,這是鬥雞追求的境界。「呆若木雞」最早也是形容一個人鎮靜自若,態度穩重,和「發獃」沒有一點關係,和「大智若愚」倒是比較貼近。

現在,呆若木雞就只剩字面意思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或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無為的最高境界:

未戰已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扁鵲有一個大哥,擅長「治未病」,別人病還未起就被他治好了,所以反而沒人知道他會治病。他是不作為嗎?當然不是。不過他的作為,都是作為在事物還沒有發展壯大的時候,甚至連徵兆都還沒有產生的時候。這就是「為無」,為之於其兆未生的意思。

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展至混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

因為天下的難事都起源於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起源於小事。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後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因此,真正善於打仗的人反而沒有赫赫之功,因為他根本就不會讓戰爭打起來,而是在謀略和外交的層面就已經把戰爭結束了。未戰已先勝,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不爭而善勝」。無為所以無功,無功所以無名。

順勢而為

人只是宇宙中一個渺小的個體,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包括我們存身的宇宙,並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們自身也在不斷運動和變化。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對我們來說,就是不可阻擋的「勢」。

個人的力量有限,言傳身教的範圍有限,所以唯有藉助萬物自身本有的力量,藉助民眾自身本有的智慧和本能的嚮往,藉助事物自身本來就有的成長趨勢,才能最終獲得大的成就。

所以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體察民情,體會民心,知道他們想做些什麼,應該做些什麼。了解民心之所趨,因勢而利導,則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想這麼乾的啊。」

他們甚至不會想到這件事是有人推動的,是有人主導的。他們覺得理所當然,本來就該是這樣,卻沒想到是有人加了一把力。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不親手施為

任何人的能力都有局限,不可能做到無所不為。但只要不輕易動用自身的力量,不事事親力親為,就不會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就可以做任何事——「無為而無不為」。只要懂得用人之力,用天之力。


」自然「有多大威能,」無為「就有多大的威力,

老子的」無為「本身就是體悟」自然「後的感悟,他認為」聖人「明悟大道後,舉手投足無不體合自然,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把這一狀態稱之為」無為「。

說白了,不是因為一個人」無為「而有多厲害,而是一個體悟自然的聖人所行叫做」無為「,故而,我說,」自然「有多大威能,」無為「就有多大的威力,

當然,我說的是老子理論上的,實際上一個人是否真的能完全體悟自然,本人很是懷疑,畢竟學海無涯,而吾生有涯。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瞎折騰,一切順其自然,不會想著建功立業而去開疆擴土,使百姓困苦。

要說有多厲害,試舉一例:

臉上長青春痘的時候不要去摳!

下面這篇文章有詳解!

第三十七章:無


你問我這個 我的回答不會比百度更多。

但想要了解無為 。我個人理解 。至誠貫一

有機會理解大道的運作。但這個機會如白駒過隙。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般。平時拎的清 理得明。有可能

我們現在可見 可想的皆是其運作後的渣滓。但就這些亦被我們稱為奇蹟。


於修身,「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可達至仙真,與道合真,天人合一,如張三丰、呂洞賓、黃元吉等高道仙真。

於安邦,「修之於邦,其德乃豐」,可達至不戰而屈人之兵,無為無欲,哪裡還有敵?天下大同,皆遵天道順天意,安其居,樂其俗。


無為無不為。

為和不為都是認知,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可以想想為什麼)。

認知使人成長,也束縛人。


這裡面有個秘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選自《老子·道德經·五十六章》

你會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達到玄同的程度,自然知道何謂無為。不然只看文面意思,可以有一百萬種想像,但與文意無涉。

正所謂「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行合一,收心攝性再說。

以上指的是個人修為,道同樣制衡俗世,所以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教誨,既適用於內,也適用於外。古人云「內聖外王」。不過現在世界顛倒錯亂,做好自己已經是莫大的勝利了。


無為應該理解是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遵從事物發展的原則,這樣去做事,而不是貿然行事

漢初奉老莊思想,以無為思想治國,不是不要朝廷,不維持秩序,而是使民休養生息,這才是無為而治。

無為有多厲害呢,舉個例子

你街上遇到了嚴重的車禍,患者躺在地上,損傷嚴重,那麼你能上嗎?這時候做雷鋒是要別人命的,那麼「無為」嗎?瞎扯淡吧,打120急救,讓醫護人員來處理。

這種行為在我理解來看就是老子的無為,其實無為應該拆開來看,無是不做蠢事,為是做正確的事


無為可以合道。與道合一,你說有多厲害。


當一個人很快樂的時候,看起來就是書本上寫的理想狀態,但卻又只是一個普通人,你看到了有什麼感受?


無為-道為-勢為。

我還達不到論道源的高度,只說得事物現實階段的非常道,是源於矛盾雙方的玄同而產生的。

勢則源於差距。


無為非不為。

無中生有是真有。


用語言描述出來你無為之後的事,沒什麼不同

。。。。就是這樣


推薦閱讀:

信奉道家思想的人,怎樣在實踐中修身養性?在處理人際關係以及生活事業上與不信的人有什麼區別?
怎麼理解「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怎樣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男為陽 女為陰的說法是什麼時候有的?
如何理解齊物論?

TAG: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 道學 | 道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