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真的大不如從前了嗎?

大領導昨天表揚科技成果,悟空號,天宮二號,蛟龍號,天眼,墨子號。悟空號和天眼完全由中科院自主研製。蛟龍號的聲學系統和控制系統由聲學所,瀋陽自動化所研製。墨子號由中科大牽頭,國家空間中心抓總負責,各研究所合作研製。天宮二號中科院是主要承擔單位。這些成果幾乎由中科院完成。為何民間認為中科院在不斷沒落


這也是中科院辦中科院大學的原因。再強的知識和技能是沒有傳播屬性的,反而因為專業的壁壘,外面的普通人都不懂。而教育是一個比科研更加神聖,更加政治正確的話題,它是具有傳播屬性的。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最厲害,所以清華北大的老師最厲害,進而清華北大的保安都比別的地方說出來牛!也就是誰佔領了教育的高地,誰就佔領了人才的高地,佔領了普通民眾中的話語權。所以,中科院不顧一切也要辦一所大學,而且是一定要辦成頂尖大學,而且這所大學要讓別人一聽就是中科院的(所以叫中科院大學)。還有就是,你肯定聽過校友這個辭彙吧,作為名校,最大的財富就是這些遍布各行各業的校友,都是抱團的利益共同體,你有錢了不給母校捐一些,有權了,不給母校多爭取些政策照顧?即使你是個小小的報社記者或者編輯,你在報道的時候不會選擇性的報道母校的新聞?這些都是中科院作為一個科研機構所不具有的優勢,中科院的知名校友大多都集中在科教界,少部分在工業界,在政界的校友很少(除了一個已經退休的陳至立)。

其實中科院的實力跟國家的實力一樣都在走上坡路,不斷的進步,而且進步很大。為什麼你感覺中科院在走下坡路。一次要因素是,你身邊接觸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校學生,或者剛出校門沒多久的學生(這些也是知乎的主要用戶群體很像),在他們很多人的眼中,生源決定一切,出身決定一切,高考錄取分數決定一切,就業時的工資高低決定一切。不經過社會的千錘百鍊是很難改掉這種思維的。二主要因素是,各大學,特別是頂尖大學的進步更大,顯得中科院有些退步了。以前大學搞的科研在中科院來看就是小打小鬧,現在各大學的科研搞得也能跟中科院競爭了。為什麼頂尖大學進步更大,說白了還是政策傾斜的原因。國家985,211,雙一流的經費砸下去,再加上各地方政府砸的錢,導致現在大學的日子比中科院好過的多。他們拿著這些錢瘋狂的挖人,特別是中科院的人。一個傑青,你現在所里給年薪50萬,我給你100萬再給你一套房子免費住,你來不來!再然後就是從國外瘋狂的挖人,利用各種青千,千人計劃,挖了不少牛人回來(當然中科院也從國外挖了不少牛人,但相對於大學這種近乎不計成本的挖人,中科院更要考慮的是付出與收益比了)。反倒是本來應當作為教育經費重點關照的對象,那些高校里的研究生,博士生們的待遇普遍很差,相對於中科院的研究所對於學生們的補助差了很多。可能錢都拿來挖那些科研大牛了吧。

看看中科院的財政報告,7萬職工+5萬學生每年決算才600多億,其中只有300多億是財政撥款,剩下300億都要靠自己掙。再看看清華的決算,只有不到一萬職工,4萬多學生,經費將近250億了(學生不用發工資,少量補助相對於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了)。這麼有錢真的可以說是看誰厲害就挖誰!所以為什麼要辦中科院大學,進雙一流。就是不能讓高校,拿著國家給的搞教育的錢,反過來挖我們的人。都是打著教育的旗號,辦一流大學要經費,然後拿著這個錢去中科院或者兄弟院校,國外挖人。為什麼這麼干,因為教育好壞短期內看不出成果,甚至都無法檢驗成果,說自己國際一流,唯一可以拿出來量化的就是科研水平,我發了多少牛文章,我這有多少千人,傑青,甚至院士。所以他們有這筆錢,你沒這筆錢,人家就能挖你的人。很現實的事情。

但是中科院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一個單位在國內科研界的比重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了。因為中國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中國,中國的GDP已經世界第二了,就需要更多的像中科院這種高水平的科研單位,能夠繼續為國家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希望中科院還能像過去那樣輝煌也是不太現實的,畢竟每年中國近萬億的科研經費盤子,幾百萬的科研人員中,上千所高校和各類研究機構,你也只有七萬人,六百多個億。將來中國的科研肯定是百發齊放才能滿足國家的需求。這也是新時期習大大對中科院提出的「四個率先」的要求與希望,在國內始終能夠保持領先地位,做科研的國家隊是中科院的角色。

而且中科院的定位,就是國家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工程的管理者和研究者,以及重大難題的攻關者。比如現在進行的北京,上海,合肥三大國家科學中心,都是以中科院系統為主,負責建設。國家實驗室也是大部分設立在中科院。這是國家對中科院將來的定位,也是中科院最大的優勢跟機遇,可以預見這三大科學中心的建立,會有大批的資金投入,建成一系列的高水平的實驗室。跟大學靠待遇挖人不同,中科院就要靠這個大平台吸引人才,能夠給那些喜歡科研的人提供很好的平台,讓他們能幹事,干成事,這對他們的吸引力還是非常大的能不能打好這個牌,就關係著中科院將來在國內甚至國際科教界的地位。中國將來崛起成為國際首屈一指的強國,必然要有很多國際性的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支撐自身的發展,中科院在這些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先天優勢,而且領先大學不是一點點。這涉及到中科院與大學的區別了,大學是散養式的,或者說小作坊式的科研,50個老師至少有80個研究方向,一般都是什麼熱做什麼,什麼好發文章做什麼。偶爾因為一些大的項目聯合起來組個團,最後很多時候也會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導致一拍兩散。但是中科院的體制就是PI制,PI擁有課題組絕對的權利,是課題組的核心。所有普通老師在沒有混成PI之前,都在相當於為PI打工。這樣的體制適合於,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做一個方向,持續的專研下去,適合重大問題的突破。就像目前中國的體制一樣,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一個點上十年磨一劍,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很常見。所以你說的大大列舉的那些成果,大部分都是中科院做的,這個現象很正常。中科院還是當之無愧的科研國家隊!


我在網上啥都聽過,教育部要被拆、中科院要被撤、科技部要被合併...

這種消息多的很,我都當笑話看的...

你說中科院是不是大不如前,那是,那肯定不能和兩彈一星時期比,看需求嘛...

本質的原因:和平年代本來就沒什麼科研需求,只能搞點新聞撐撐門面,可是這種不算是剛需,新聞大小都可以造,需求並不是很迫切;

我相比的是教育部這種:和平年代,教育是必須的,不然那麼多人到哪裡去;這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很大的需求;

搞個娃沒學校扔出去的話,難道天天上班你背著?

或者這大幾千萬人不圈在學校裡面放到社會上哪有這麼多位置給他們...

對比之下一看,中科院就沒什麼必要性...

論歷史,我之前已經講的很詳細了,中科院的生源,被掐的死死的,人都沒幾個了:

賤賤:如何看待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屆本科生保研率為 18.5%?

今天我不想講,我講,沒有什麼政治需要的話,那就純看錢就行了;

中科院的體量多大呢:

全院共擁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與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正式職工6.8萬餘人,在學研究生5.2萬餘人。(2017年)

我們看他的2016年決算:

335億的科研經費,全部算結餘一年也才713億

你也許沒有概念,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先把T大拉出來,清華大學的職工數是14015人,在校學生數47201人 (2017年);

清華大學2016年決算:

T大一年50億科研經費,總共218億

沒必要再一個一個列了,我直接上教育部了:

1300億科研經費,3526億的決算;

總之,除去我上面講的本質原因,

中科院要人沒人、要錢沒錢,拿啥玩?情懷?

德國馬普,台灣中研院,其實都大同小異難兄難弟,

沒點政治軍事需求的時候,科研這點盤子就是國家的廣告費而已,想多就多想少就少,短期無任何問題…

&>&>&>附錄&>&>&>

我稍微貼一下各個大學的科研經費

(39所985中,沒列不含文科為主的中央民大、中國人大以及數據不透明的國防科大)

再貼一下2017年的預算數(放心,決算數一定會對上預算數,不可能有幺蛾子):

最後,我再不負責任貼個各大學職工數吧,有人說,這不準,我當然也知道這不準,即使是各學校的HR,他敢說他吃得准?現在臨時工管的亂七八糟的,誰知道誰算不算是...

大家就簡單看下趨勢吧(南開和天大找不到lin shi gong數據,就不貼了):

目錄&>&> 賤賤『分類』合集

專欄&>&>『研』『組』『文』


不是中科院不如以前了,其實還是有很大進步的,只不過高校發展的更快而已。所裡面老師說,以前都是高校的人往中科院跑,現在是中科院的人往高校跑。

無論學生的津貼還是老師的待遇的,現在中科院相比高校都沒有太大的優勢。

——————————————————————————————————

以物理所傑青為例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多少傑青離開了物理所。點不開鏈接的就是離開了。

知乎上有一個博士生待遇的問題,目前(2017年初)國內的研究生博士生的收入狀況是怎樣的?

其實在學術圈,不僅老師的收入差異巨大,學生的待遇也差很多,不要用物理所博士待遇和高校平均待遇做比較,高校很多組待遇都是很好的,而且,似乎物理所還要每個月交1000+的宿舍費,PS 物理所宿舍從暑假就在裝修,學生都搬出去住了。。。


5作為今年剛從中科院某所畢業的博士,我來強答一波(處女答)。

是否真的沒落不好回答,見仁見智,不過剛走完學生時代(用了近二十一年。。)的我就從學生角度說說。

1. 中科院近年來的生源確實不如以前(單以本科學校而論,忽略個人能力),這也是科學院要辦國科大並計劃讓學生本碩博連讀的原因:想從頭培養具有更高科學素養的學生。另外,生源質量下降也與近年來研究所數量增長較快有關,一些新所名氣實力資源短缺,對生源只能降格以求。

2.很多朋友提到,中科院人員多而經費少,具體經費多寡沒法在深夜細查,不過我相信還是比較正確的。相比大學裡的研究生而言,中科院學生更加苦逼,任務多壓力大,畢業要求往往更高。我在大學裡讀研的朋友的生活太讓我羨慕,晚起早歸,下午還有時間打球談戀愛。而我卻在實驗室里一睡就是二十天,日夜加班,說出去他們都不信。。。所以太苦逼就更少有學生來科學院讀研(甚至研究所的老師都不斷逃向大學)。不過講真,經此一番歷練,中科院的學生畢業時的專業水平也更高一些(個人觀點,可能不對,勿聽一面之詞)。

3.中科院與高校的區別在於,中科院的工作重點是基礎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高校則要兼顧教育和科研,而且教育的比重可能更大些,面向的對象也更廣些。大眾對中科院的了解可能不是很充分,像天眼、悟空、墨子號等都只是為大眾所知的成果,而更多不為眾人所知的大科學裝置工程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研究(如即將到來的5G)還有無數拗口的術語……等等都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有中科院開放日這樣的活動,但大都是學校組織小學生來科普一下,於知名度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不過話說回來,科研工作者本來也不應該嘩眾取寵,安安靜靜搞科研才是我們應處的狀態。科研人員的工作和創新最終會融入產品,進入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看到的是原理技術參數,大眾體驗到的是方便快捷智能,各居江頭與江尾,飲水者雖不見其源,但能從中獲益,也就足夠了。

首答,文字不通,勿怪。

上面時間寫錯了,應該是二十一年,更正一下,抱歉。。


這個問題要分不同的群體,對教職工重要的事情,對學生不一定重要,對學生重要的事情,對教職工不一定重要。

對做教職工的話,因為我不是,無法給出詳細結論。從我們所的經歷來看,我覺得做教職工還是不錯的,比較自由,想帶學生就評博導,不想帶學生也可以不評,不影響晉陞,不是為影響因子論。簽約的時候就會約定是否給編製,給就是給,不給就是不給,不會像某些高校一樣連續多個周期的考核,就是不給准信。

對學生的話,中科院研究所的學生參與工程項目特色基本消失了。我當初選擇中科院的計劃是參與核電工程項目,因為我們所的許多年輕職工碩士博士期間的課題就是大工程項目,比如船用曲拐彎鍛技術、百萬千瓦級核電換熱盤製備、高鐵轉向架研製。我中間經歷了一些波折(沒被核電課題錄取上,選擇理論研究又與導師發生了雙向選擇)最終還是選擇了工程類專業(高溫合金),但是不論是我最初報的專業還是錄取的專業,導師當年及以後都沒有安排學生參與工程項目。重要的是通過和同學聊天,統計發現自從改名中國科學院大學之後給學生安排工程項目的課題組和課題數量都急劇下降。

待遇上的差距在縮小。這些年一流高校的補助也在迅速增加,加上物價上漲,收入之間的差距縮小了很多。和本科畢業直接去工作相比,更是差了很多。想我研一的時候,每個月剩下的錢比去東風汽車工作的同學還多。到了研三,工資翻一倍,但是和當年畢業本科生相比,已經沒啥優勢了。現在來說,一個月多個少個兩三千塊錢的,花起來真心沒區別。

就業上,中科院畢業生留在中科院的難度急劇增加,但是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的非985非211身份給學生找工作帶來不小的麻煩。我在申報本溪市的人才引進項目的時候就遇到工作人員稱國科大不是全日制大學的尷尬,雖然最後我沒選擇這單位,也是感覺很氣憤。

當然,中科院還是有許多優勢的。

我覺得第一個就是導師評價機制多元化,對學生不會太push。從我入學開始,基本上每年都看到多個女博生請假去生孩子,導師根本不干涉,有一些導師還照樣給補助,帶著孩子寫論文,導師也不會很反感。學生培養對於教職工晉陞影響很小,基本上都很nice。這種經歷我想大學是不會有的。

第二個就是畢業不以論文為唯一依據,這一點估計是繼承之前學生參與工程項目傳統的,未來有可能會取消,目前還保留。課題組長很自豪地說過不想繼續從事科研的早說,我給你們容易畢業的課題,我不在乎你們發不發文章,只是後來一直強調想從事製造工藝研究是不可能的。

第三個就是一手的大科學裝置,中國基本上大型科學裝置都由中科院牽頭,一手設備和排隊用別人的設備,體驗差距還是挺大的。


剛好相反,我覺得現在是中科院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無論是人才梯隊還是財務狀況上。實際上就現在的成果就能體現出來了。科研其實和企業一樣,好不好業績說話,就是文史哲也得看你的著作影響力不是?現在科學院體系下完成的大項目大工程比比皆是,而且現在審計和評審越來越嚴格,再像以前一樣拿塊現成chip磨磨字敲個logo騙幾億科研經費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我前兩天剛在雁棲湖國科大參加完科研系統黨建研討會,研討的中心議題就是科研單位的黨組織如何為科研服務,如何為創新服務。單就這一點已經比原來管天管地管空氣要進步很多了。


最早的時候 科研是給貴族拿來玩兒的 靠的是情懷和好奇心 出了成果就是天才

二戰冷戰的時候 科研是救命的 國家大把大把砸錢 出了成果就是英雄

再後來 科研成了風險投資 久賭必贏的那種 出了成果立刻階級躍遷

至於現在 說句不好聽的話 太多太多人把科研當成了混飯吃的手段 不否認有真正的科學家和被埋沒的科學家 但是絕大多數只是轉行失敗轉行不能而賴著不走而已


謝邀。

照例先說結論:中科院實力其實遠超以往,但是大眾心中會產生這樣的心理,是大致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基礎學科研究的深入;科研進步與民生問題的自發性矛盾。

先來說第一個,要知道基礎學科,比如物理理論,對於人類全體的重要意義相當於戰略武器,這一點我們從二戰期間的基礎物理學進步導致的戰果走向就可以看得出來,而隨著國家科技水平的進步,中科院現在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跟在其他人後面科研,而在很多層次上都能達到國際前列甚至趕超,但是基礎學科的研究帶來的問題就是,實用性並不明顯體現,舉個例子來說就是,哪怕電子所搞出來了1nm集成工藝,也不會在下個月變成麒麟1080;哪怕生物物理所實現了分子靶向疫苗,也不可能再下一周就消除艾滋,基礎學科的進步到實際的社會應用會有很長的距離,而廣大人民群眾是很少有這樣的遠見卓識的,因此他們最多只是看到中科院拿出一項又一項與他們生活無關的成果,在他們眼中自然就成了敷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普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一點我就覺得物理所的公眾號和果殼與科學松鼠會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舉個例子上周那個雙中子星的事件,中科院的南極科考站的小光學望遠鏡就有觀測成果嘛,但是一般大眾就會攤手——與我何干,但是看過一些科普文章的大眾可能就會認識到多手段宇宙觀測的魅力和重要性,所以科普程度的提高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需要時候不妨利用震驚體:震驚!兩蘿莉天梯在1.3億光年外合體被人類目擊!【大霧】

再來說第二個,民生問題永遠是一個文明最難解決的痛,就像你玩文明6,明明科技樹都快點滿科技即將勝利了,但是因為宜居度太低人民造反生出一堆裝甲兵來活活給你滅國的痛楚……【我是沒有經歷過得QAQ】國家需要去對這方面進行足夠的宣傳,至少應當使得人民群眾意識到,這些成果對於國家和人民來說十分重要,從當年的探月無用論到現在的cepc(emm這個確實不只是民生問題),實際上人民群眾的需求是無止境的,理論上只要得到適度的滿足就可以了,那麼如何平衡就是國家的難題了。畢竟當前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並不能直接利用來改善民生。

總的來說……解決方法一個……好好讀書!全體!


中科院畢業博士。其實並不是沒落,而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題主的疑問。

1, 信息傳播越來越廣泛,之前對於中科院的神秘感消失;

2, 中科院的體系遊離於教育部體系以外,以高考選專業挑學校了解科研的窗口閉塞,普遍不了解科學院的體系和成果;

3, 突出成果偏基礎和前沿,離普通大眾較遠。

當然,科學院也看到了這樣的問題。這種蘇聯式的封閉體系,也有很多問題。所以,未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研究所會逐漸區分和剝離。行政級別會抹去。國科大和上海科大的探索也是為科學院未來留一條突破口和後路。


有混飯的

但社科院才是混飯的最多

瞎搞理論的一堆 反正沒客觀標準 亂髮明名詞把人搞暈就好


本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就想闡述個事實,並且沒有想過再過多評論和解釋這事兒。我看我這回答爭議很大,我就說一些自己的看法,本來就是聽第二人轉述的事情,個人色彩比較強,所以說基本不能代表什麼意思。還有我並沒有說學霸咋好咋好,請不要替我站隊,謝謝!最後,我認為這題目本來就是所有人根據自己接觸的有關於中科院的信息,做出的回答,所以應該是片面性和主觀性比較強,大家看看就好。我這個學渣從沒進過中科院,所以具體中科院到底咋樣,我還真不能瞎說。

最最後,很重要的是作者小心臟,不想別人噴我!!!!

原答案以下~~~~~~~~~~~~~~~~~~~~~~~~~~~~~~~~~~~~~~~~

大約三年前,我認識一個學霸,他當時大四,正面臨保研的問題,我問他你保本校了?答曰,是!

小A去哪裡了?

中科院!

卧槽,你都沒去上,他咋去的?

呵呵,你猜!

以上聊天背景是學霸績點全系前幾名,小A中上等!

就是說事,沒有任何意思!


雖然沒能在教育部那裡爭取一個雙一流的頭銜,但是並不代表中科院正在沒落。在基礎研究方面,各大頂尖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中科院在全世界排名也及其靠前,在技術成果的轉化方面,中科院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各大高校望塵莫及。常人聽得多的無非是985 211,而中科院作為典型的雙非,自然是很少能入普通人的眼。但是在專業領域內,哪怕沒有清北上浙的異常優質生源,仍能取得絲毫不遜色的成績。北京的物理所 化學所 計算所 高能所,上海的硅酸鹽所,大連的化物所,東北的光學所等等都是領域內的頂尖存在。我從理化所畢業的,理化所也是製冷領域也是響噹噹的,剛剛成功研製了國內首台大型液氦低溫制冷機填補了國內相關技術的空白,國內發射的衛星所使用的的脈衝管制冷機大部分出於我所在的課題組,如熟知的高分系列衛星,劉靜老師課題組開創了液態金屬的基礎研究,目前正引領著國內外掀起的液態金屬研究熱潮。

至於學生的培養,中科院能給你優秀的平台,能盡最大的努力讓你讀書時基本不用給家裡添加經濟負擔。和學校一樣,導師各色各樣,但是畢竟無論到哪裡最終所取得成績很大幾率還是靠自己的努力。學生能拿到牛offer不少,待遇也是超高,前兩年就聽說計算所和物理所碩士畢業能拿到30w+。走科研道路在中科院也有優勢,實驗室還是更傾向於留下自己的學生,就目前所知,留中科院北京研究所的都有北京戶口。

從中科院畢業快兩年了,還有點懷念所里的生活呢。


清北等名校能把優秀的學生培養的優秀

中科院則能把普通的學生培養的優秀

這就是差距

(當然以上說的優秀和普通是指通過高考選拔區分出來的,適不適合做科研是兩碼事)


中科院一百多個科研單位,誇張地說不同所之間的差距比清華和三本學校之間的差距都大,一些厲害的所的實力是真的超強的,不遜色清北。


中科院這一代的研究人員第一學歷是個問題


寫一個自己的感受吧,自己從高校到中科院某所來聯培讀研究生,真的能夠感覺到中科院比高校有錢多了,中科院還是主要搞科研,論科研實力,中科院還是很強的,但是,中科院現在有的所體制有問題,中科院真正搞科研的只能佔到60%-70%,還有很多的公職人員,就像我在的這個所,公職人員不搞科研,搞科研的人還得養著他們,但是求他們辦事卻是那麼的趾高氣昂的,就像我老闆說的,其實搞科研的人就是那些公職人員的衣食父母,如果搞科研的人弄不到錢,拿不到項目,那些人真的就要下崗了,個人感受,不過中科院給的補助比高校好太多了,而且錢多了,買什麼東西基本上都是買買買,想測試就去測就是了,個人感受而已。


反正考研的時候很多同學包括我沒報中科院是因為,一旦進了中科院,那基本都是真的純學術了,雖然中科院的補貼比較高,但是去一個好的大學,既可以刷學歷,以後想轉行也容易,而且大學的學習氛圍沒有中科院的那麼沉重。


如果單純讀碩士,就不要去中科院了。一,純科研,高校相對科研院所輕鬆。二,高校碩士畢業要求低,好畢業。三,高校,人脈多,就業容易,老師師兄師姐可以幫忙介紹。四,現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資水平差不多。五,高校生活較輕鬆,可以乾乾其他事情。

如果讀博士,可以選擇中科院。中科院有很多科研大牛,也有很多科研項目,只要努力,還是能出好文章,容易畢業。當然中科院平台大,畢業工作還是能找到不錯的。



大四應屆想強答一波…

學校是985雙一流高校,坐標帝都,不是top2。

我的同學們有一半選擇了直接出國,另外一半大部分都申請了top2或者專業排名前幾高校的「聯合培養」項目,一小撮人考研。

那麼劃重點,我們這些人在出國和國內念書兩者之間,往往傾向於前者,後者中很大一部分都嘗試申請了中外高校合辦的聯合培養項目。

首先不論含金量如何,個人首先有了海外經歷和教育背景,以後無論是求職還是搞研究,手上能拿出來說道的東西比別人要多一項。

其次,無論是搞研究還是求職,想要突破壁壘,海外經歷可以說是必不可少了。我校收人的標準之一是海歸博士,留校輔導員則需要博士學歷,你看,海外經歷為什麼重要難道不是清楚明白的事情嗎?

我們不是排斥中科院,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出國是利益更大的,在中科院如果你能發厲害的paper,當然很好。但是,你能保證一定能發出厲害的paper嗎?就普通人而言,還是傾向於選擇難度更小一點的聯合培養項目比較好吧。

基於現實因素和個人發展需要,排名靠前高校的畢業生傾向於走出去,對於一般學生來講,如果研究生階段能出去,基本上也就出去了,無論是交流還是申phd。我隔壁專業的專業第一,報了中科院信息所和北大信管,去哪個?毫無疑問是北大信管。而且據了解,中科院部分系所的生源質量可能還差於普通985高校,因此,如果不是強勢系所,高排名高校應屆生選擇去中科院的可能性真的不大。這可能部分影響了中科院的社會評價,但並不影響中科院在國內科研的老大地位,只是民間評價上略有波動。也許等到雙一流計劃真的部分成功時,等到國內用人單位不再對海外經歷大開綠燈的時候,中科院和國內頂尖高校才能「掐頭」吸引到足夠數量的優秀應屆畢業生的青睞。


推薦閱讀:

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大學老師真的有那麼好?
高分子有沒有和計算機相關的專業方向?
大學英語考試(CET)的等級系統是怎樣的?為什麼考完四級考六級,為什麼不考五級?
每天堅持在圖書館學習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教育 | 大學 | 科技 | 科研 | 中國科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