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多讀書,人們便會推薦文學社科類書籍,為何從未見人推薦過數理類學術著作(非科普)?

難道只有多讀文學類書籍才能算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嗎?難道不讀文學類書籍就叫做俗氣無知嗎?


說起來的話,人文社科本身也不是一種東西,你看經濟學,就更像是物理學而不是人類學……而即使在狹義的人文類書籍當中,像是《從邏輯的觀點看》這樣的,也跟文學相比更像是數學……


這有個門檻的問題

理科類書籍的門檻相對來說比較高

因為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

那麼問題在於

很多人覺得人文社科類書籍

只要認識字就能讀

這才是大部分人推薦你讀的原因

這種說法是對人文社科的一種無知的偏見

實際上人文社科依舊有相當高的門檻

不同專業的書培養的方面是不同的

題主尋所好而讀便可

另外 門檻始終是相對而言的


題主只要多交一些我這樣的朋友就好了。。

我們互相之間推薦的書籍都是醬紫的。。

( ? ?ω?? )?


元典系列,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科學著作之一,包含有原汁原味的最精妙的物理和數學思想。大概七八年前我就給很多朋友推薦過,好像少有人翻閱。

推薦給大眾恐怕有催眠神效

推薦給熱愛科學的人,恐怕會使他們變得像牛爺一樣喜歡沉思而不多言辭。


不是的……我從來沒見過推薦新標日、古代漢語、經濟學英語、刑法等書目的。人們只愛推薦簡單易讀的書目。而具有強教學性質的書,即使是漢語相關的都沒什麼推薦的。


《數學的建築》、《數學與猜想》、《怎樣解題》、《普林斯頓數學指南》、《數學的發現》、《幾何原本》、《狹義相對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直觀幾何》……

以上的書如果算科普書的話當我沒說,如果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生讀不懂的話,也當我沒說……


隨便拿一本書,裡邊有幾個微積分,有幾ODE或者PDE,看的時候邊看邊算才能跟得上作者的思路,輕輕鬆鬆就需要幾十頁上百頁草稿紙,大多數時候,需要的草稿紙比書本身厚好幾倍,一年下來也就看了那麼幾本……(當然,上邊提到的幾本不屬於此類數學書範疇)

讀詩詞歌賦,能夠提升氣質談吐,讀數學物理,能掉頭髮……


回答一下題主的疑問:你的問題是個非常好的。你和普通人聊天,你可以說「春花秋月」,但是你總不能說「咱們證明如下命題:設整數n&>2,不定方程x^n+y^n=z^n除平凡解xyz=0外,沒有其它整數解x,y,z。」

談吐本身包含了語言上的修鍊,而文學的功能之一,就是為你的語言積累語料,功能之二,就是能夠對這個社會產生一點點反思(當然還有其它功能)。而這兩大功能在和人交談中,都是可以直接的表露展示出來的。

當然了,如果你能準確無誤的用淺顯易懂的口語把量子糾纏和拓撲相講給你讀西班牙文學或者時裝設計的女朋友聽,而且她還能和你互動爭吵,那讀理工科的書也是可以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比如,吵架的時候,你發火了,對你女朋友說,你再胡鬧,我把你塞到克萊因瓶里。如果你女朋友閱讀過理工類書籍,那估計當時就笑了,然而,如果你女朋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克萊因瓶,那接下來估計就會認為你有嚴重的虐待傾向了。


題外話:數學這玩意,在100多年以前的歐洲,是貴族們茶餘飯後的興趣之一,就跟中國的象棋圍棋一樣,是作為智力挑戰的一種方式(比如大名鼎鼎的費馬大定理的猜想者費馬,本職工作是個律師)。也就是最近100多年,各種數學魔法學院的興起,數學相關人員的培養走向了「智術士」批量生產時代以後,大家對數學的熱情就降低了,數學也逐漸了脫離的普通人的生活,只限定在少數職業數學工作者範圍內了。對應的,這個領域的書也就成為了所謂的「教材」。其實,即便是在目前這麼一個浮躁而又缺乏信仰的唯財富論的社會風氣之下,如果你不是職業數學工作者,你說你的業餘愛好是數學,在普羅大眾眼中,你這依然是高大上的愛好的,如果你能秀一把你在愛好上的卓越技能,依然會讓大家驚嘆的(當然,不可避免的,有極少數不懷好意的人會悻悻地說「有卵用,民科而已」)。


扔一本書,打一下動不動說非職業數學工作者的數學愛好者是民科的人的臉(句子有點長,但無語法錯誤,意思就是打上邊提到的不懷好意的人的臉):

作者凱恩斯,我就不介紹了,就那個寫《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人。

如果以現在的數學「智術士」的觀點來看,這絕對不算一本好書,頂多算是:一流的經濟學家就二流的數學話題寫的三流的哲學書。


結尾給各位減肥的妹子弟弟們一個彩蛋:想減肥,讀數學書。推薦GTM的小黃書和布爾巴基系列,每本書幾乎都不用什麼前置數學基礎,大學的微積分、線性代數、集合論作為基礎最好,基本上都是邏輯自洽的,認認真真的搞,從第一頁能搞到最後一頁。保證三本書下來,效果驚人(如果三本不行,那就四本,10本目測是極限)。



再加一段


斬獲2017年「物質科學獎」的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去歐洲留學的兩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到阿爾卑斯山大峽谷,一個很少有外國人到的地方去遊歷。我見到一個大概80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坐在輪椅上。她非常高興看到一個外國人,聊起來她就問我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是做量子物理的。

然後她進一步問我,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說是量子信息、量子態隱形傳輸,用英文就像時空穿越裡面的東西。

本來以為這段對話會就此結束,沒想到,這位老太太繼續說:「我讀過你在《自然》雜誌發表的那篇文章。

不過當時,潘建偉覺得這只是個例外,直到過了幾年之後,他在海德堡大學做了切除息肉的手術。做完手術,潘建偉醒來之後很痛苦,正好一個護士站在床前。

她說: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研究跟時空穿越類似的東西啊?我說是啊。她說你能不能給我講講。但因為我當時鼻子裡面插著兩個管子,非常痛苦。我說現在我講不了,我將來送給你點資料吧。

在歐洲,一個護士會對科學感興趣,一個鄉村老太太也感興趣,而在中國,潘建偉認為:「如果大家對科學沒有這種原始的衝動,沒有興趣的話,我們就不可能變成一個真正的創新的國家。」


一天讀一本小說不稀奇,一天讀一本GTM。。。讀個我看看?


推薦數學類的問題如下:

數學的學習連續性極強,如果你前置知識不滿足後面基本沒法學,不信你不學數學分析直接去學泛函分析。

推薦物理類的問題如下:

牛頓時代的力學到分析力學作為一套

分析力學後到統計力學和麥克斯韋算一套

麥克斯韋後相對論加量子力學算一套

相對論後凝聚態、弦論等算一套。

第一套吧,學過高中物理的基本讓你滾遠點。

第二套吧,學過大學物理的基本不想再看了。

第三套吧,你確定你看得懂么?

從第三套開始,高度數學化,同數學問題一致了。

推薦化學類的問題如下:

怕你死。

當然了也有例外,上面物理有一套著作是一直被推薦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如果你遇到瘋癲一點的可能給你朗道十卷。

文學社科日後好吹比,數學物理日後沒得聊。


本科老師和我說,基本上一本GTM吃透夠你拿博士學位的。你說你想讀什麼方向的博士吧,我給你推薦一本自己回家啃去。


高中時你見過的是理轉文還是文轉理?


除了紅樓夢之外 其他名著我一本都讀不進去 老師強迫我讀魯濱遜漂流記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真的讓我痛苦萬分 我當時就想為什麼名著就一定是文學類的?

逃離學校之後 自己按照興趣又讀了很多書 後來發現理工科也有很多好書 只是初高中老師受限於自身知識面的限制 並不知道罷了

數學類:

從一到無窮大 什麼是數學 女士品茶

物理類:

費曼物理學講義 物理世界奇遇記

生物類:

普通生物學

計算機類:

離散數學與應用 圖解演算法 數學之美


因為難啃…科普不覺得很低賤嗎(其實和走近社科大家那類書一個樣)。而且我從來沒看過誰推薦漢譯學術經濟類書籍的…明明和社科關係密切,可能是計算太多了…(笑),亞馬遜賣的最好也都是常年不動的暢銷。

當然,文學社科這類書,真正看懂的恐怕也沒多少。


有趣的書才看的下去

我推薦都是推薦各種遊記,旅行記的

自己喜歡什麼,自然自己就會去讀,但開始培養興趣的時候,當然看點輕鬆有趣的最重要


初級的數理化語文英語其實教給你的不只是你看到的那些知識,比如數學教你邏輯思維,語文閱讀理解教你條理性,英語訓練你的記憶力,理化教你多角度看待分析問題事物。這些東西的學習和掌握才叫讀書。而人文社科類書籍明確且深化了上述各類素質。如果我們的素質教育發展到位,你也是可以讀數理化的,不過目前來看,很遺憾。


嗯……這個……沒見到有人推薦理科書籍可能是因為你沒遇見我……

上次QQ上有個挺漂亮的妹子加我聊天,我和她扯了10分JS和C#,在她表示完全不理解後我表示完全理解她,並放棄交流編程話題,轉而一起交談了我最近在圖論上的新認知。最後,我和她就行為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又進行了友好的交流。

然後我就被刪掉了。

可能也因此……我目前為止總共就一個朋友……

不過,有趣的是,這反倒是我喜歡的生活……


這是兩碼事。

《紅樓夢》是文學著作,《刑法》這是學術書籍。

《平面國》是文學著作,《微積分》這是學術書籍。

一提到多讀書,我們會推薦《紅樓夢》,會推薦《平面國》,但不會推薦《刑法》、《微積分》。

不過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夠「俗氣無知」的,跟什麼專業、讀什麼書完全沒有關係。


高考完大家都在議論高考語文作文,卻很少有人談論高考數學最後一題。


如果把所有書大致基本地分為兩種——人文著作和學術著作,前者可看作一個人在語言表達、藝術交流方面所應具有的基本素養,後者則是專業領域知識和思維的學習,兩者不具有等同性

若劃分,文學著作和所有科普類書籍均屬於前者,文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數學研究以及哲學研究等專業著作屬於後者。題主所謂的文學社科類的概念比較模糊,更多指市面上科普性質的、沒有直接建立知識思維體系的社科書籍。

這一現象更多地源於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科普類書籍不及社會科學豐富。之所以社科類的科普書更易為大眾接受,並非因為社會科學門檻低、易學習,而在於社科以及文學作品都可以進行「淺入」式閱讀,即更易於從現實中射影性地理解,作為科普書更易編撰,僅此而已。

所以再反觀問題:

一提到多讀書,人們便會推薦文學社科類書籍,為何從未見人推薦過數理類學術著作(非科普)?

人們推薦的「文學社科類書籍」並非文學和社會科學類的學術書籍,而是具有普適性的科普書籍。某類學術著作固然可以推薦給從事相關專業的人或對此感興趣的人,若是要求每個人都深入理解某些專業的學術著作,是不科學的,正如也很少有人會推薦文學和社科學術著作。

關於閱讀人文書籍的必要性,我便不贅述。對於從事任何專業的人來說,人文性的書籍均有利於提升在人際交流和藝術溝通方面的能力,這些本身與所從事的專業不相抵觸


我愛文學,愛了二十年,此處自命清高地借用莫言先生的諾貝爾獎晚宴致詞 —— 「我深知,文學對於世界上的政治紛爭、經濟危機影響甚微,但文學對人的影響卻是源遠流長的。有文學時也許我們認識不到它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文學,人的生活便會粗鄙野蠻。」


首先,提到多讀書,大家先推薦文學社科類的書籍是很正常的。因為如果你想看的是專業性很強的數理類學術著作的話,你是不會來問「大家」的,「大家」是無法提出什麼有用的建議的。

而文學社科類書籍,是每個人都可以涉獵的,對於普通人來說其可讀性比專業學術著作要強很多。而且有時候不是大家不推薦數理類學術專著,是因為大家自己本身都沒看過呀…

---然後答題目下面的兩個小問:當然不是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中的「氣」,是可以有很多種的,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典型的文人雅士身上的優雅與溫潤。其實它還可以是其他很多種氣質。

南仁東,著名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先生已經在今年九月離開了我們)

科研人員,數理類書籍讀得夠多了吧,他們沒有氣質嗎?自然是有的,只是與文人們各有各的氣質罷了。他們腦袋裡裝的是你我絞盡腦汁可能都想不明白的東西,怎麼能說是俗氣無知呢?

最後答非所問一下。我認為讀書讀出來的氣質,與讀的是什麼書有關,但其實與如何讀書,也有很大的關係。找到一本好書,沉浸其中,那種投入,其實就是打磨氣質的一個過程。我見過平時非常活潑好動的人,在讀她心愛的書的時候,像換了個人一樣,全然感受不到外界的打擾,只是靜靜地坐在那兒讀,整個世界只有她和她的書。

這也是我認為數理類書籍也能讓人「氣自華」的原因,有時候這些書籍更需要人的專註與投入,還有深入的思考,有這樣的過程,人的氣質就會被打磨,從而實現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氣質。如果讀書走馬觀花,為了「看很多書」看書,而不是「讀」書,那麼不管讀什麼書,氣質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粗糙簡陋的首答^ - ^ 歡迎大家指出其中的問題】


推薦閱讀:

《聖經》里有哪些發人深省的句子?
值得我們讀一百遍的書?
從閱讀和便捷性上比較,iPad Air 與 iPad mini 2 哪個值得入手?
周國平的書要怎麼讀?
你看書,或喜歡看書的原因是什麼?

TAG:書籍推薦 | 閱讀 | 書籍 | 數學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