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沒有可能以不進攻菲律賓,不襲擊珍珠港的形式,來避免美國的參戰,至少延後美國的參戰時間?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對南洋的進攻目標是美國的菲律賓,法國印支半島,英國的香港和馬來半島新加坡以及緬甸,荷蘭的印度尼西亞和獨立國家泰國,還有未得手的澳大利亞。仔細分析一下,除了美國,其它國家早就已經捲入了二戰,荷蘭和法國已經淪陷,日本做為德國的盟友,對這些國家下手去收割這些國家的殖民地,是遲早的事也是名正言順,這種情況下如果日本理智的避開和美國的衝突,不進攻菲律賓,沒有偷襲珍珠港(特別是後者,完全激怒了美國)只奪取這些歐洲國家在亞洲的地盤,能不能避免美國過早參戰。畢竟日本想要的石油在印度尼西亞,而橡膠之類的資源東南亞遍地都是,菲律賓除了戰略位置以外,在經濟和資源上對日本沒有那麼急迫的需要。讓菲律賓變成一個大號的澳門如何?再或者說,就算對美宣戰,不去打美國的夏威夷,中途島和阿拉斯加,只針對菲律賓和那些太平洋島嶼,這樣讓美國太平洋艦隊保存實力固然風險很大,但是可不可以因此避免過於刺激美國,就算美國參戰,也可以對日本有所保留,這樣就算是最壞情況下,還 有機會讓美國接受與日本的和談?


先上結論:這是不可能的。

在開始陳述理由之前,需要首先要澄清一點:珍珠港只是日美衝突的總爆發。在1941年的那種情勢下,即使沒有珍珠港事件,日美之間也幾乎不可能避開戰爭。

實際上,從1931年日本入侵滿洲起,日美就一步步走向戰爭的軌道:1935年分裂華北,1937年全面入侵中國,1938年近衛三聲明實際上拋棄了《九國公約》的原則,1939年的封鎖天津英租界事件,1939年開始的向東南亞擴張,1940年的三國軸心同盟的建立,1941年的日本軍隊進駐印度支那南部。這些都是日美之間走向戰爭的關鍵節點。在這些節點上,日本都選擇了「更進一步」,從而使美國的警惕性一步一步上升,最終在1941年達到了兩國矛盾不可調和的地步。因此,日本在1941年到1942年任何「更進一步」的行為,都將極大可能點燃日美戰爭的導火索。

以下是解釋的正文部分。

題主的問題實際上觸及了日本開戰前決策的一個核心問題:英荷、英美可分還是不可分?拆開來看就是:如果日本要對荷蘭開戰,英國會不會參戰?如果日本要對英國開戰,美國會不會參戰?

這個問題的回答將直接決定日本的戰略準備。

早在1939年,日本決策者就明確感覺到了,如果對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發動攻擊,美國可能不會袖手旁觀。因為當年日軍以搜捕抗日分子為由封鎖了天津的英租界後,美國迅速宣布廢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條約》以表明強硬態度。軍部明確指明,英國的遠東勢力是阻礙日本獨佔華北和中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趕走英國是確保控制中國的必要條件;然而對英國的動作,有可能招來美國的敵視乃至制裁,必須重新規劃和考慮。

日本的規劃有兩點:

1、對內,擺脫美國的影響,努力實現國防經濟的自給自足。戰前,日本所需75%的石油、49%的鋼鐵和57%的機械都是進口自美國;亞麻、橡膠等戰略物資需要從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進口。因此,1940年軍部在《綜合國策十年規劃》中明確提出,日本必須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建立起自給自足的「大東亞經濟合作圈」。

2、對外,以三國軸心向美國施壓,迫使其放棄對日實施戰爭的可能。1940年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成立三國軸心。隨後軍部的實際「大腦」武藤章就闡述了三國軸心的意義:他承認,日美 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在增加;但是,三國軸心改變了日本的孤立狀態;在此基礎上,日本努力拉攏蘇聯,使蘇聯與德意日三國軸心合作,四國合起來的實力就足以促使美國放棄對日作戰的可能。當然,從事後論的角度看,武藤的結論是非常荒誕的,但在當時卻並非如此: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41年4月日蘇簽訂中立條約,這就使得武藤的設想看起來是「有可能的」。

這個論調成為日本決策層和軍政當局流行的觀點,不管是在國會、政府還是軍部中,許多人都抱持著這種想法,希望利用未來的「四國同盟」擊退美國的戰爭意志。

甚至在1941年4月,日本看到了一絲成功的曙光:當月日美談判中,美國表示可以在「赫爾四原則」(尊重領土主權完整、不干涉內戰、不改變太平洋現狀、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在日方的《日美諒解案》(主要討論的是中國和三國軸心的問題)上開始談判。軍部有人就認為,這是「四國合力」的前景給美國造成了壓力,逼迫其讓步。

然而,這兩點在實際上是不成立的:

1、日本如果要實現國防經濟的自給自足,僅僅依靠在佔領中國土地的戰略資源是不夠的;石油、鋼鐵、橡膠、亞麻等戰略物資必須從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以及美國那裡獲得,為此必須把東南亞、太平洋諸島甚至澳大利亞都拿下來,只有這樣才能自給自足。也就是說,僅僅佔領東南亞遠遠不夠,必須把手伸到美國的勢力範圍內。甚至,即使這樣,也未必能自給自足。

因此,日本在實現自給自足之前就已經突破美國人的底線了,也就意味著在自給自足實現之前,日本和美國人就很有可能已經打起來了。

只有自給自足才能打贏美國人,為了自給自足就必須跟美國人打,這樣循環論證的結論最終會變成了「先打著,打著打著就自給自足了」。當然我們都知道結果就是,你還沒自給自足,就先被美國人打敗了。

《孫子兵法》有云:「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在沒有勝利的條件的情況下就先開戰,這是兵家大忌。

2、日本明顯低估了美國對德國以及三國軸心的警惕性,又明顯高估了德蘇關係的穩定性。一方面,日本決策層在估計美國的決心時表現得非常「隨意」。1940年9月在討論是否締結三國同盟條約的御前會議上,日本是這樣估計美國對此條約的反應的:

也就是說,日本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想過美國會強硬起來。然而美國真的會袖手旁觀嗎?從對英國的軍事援助到對三國同盟的強烈反對,都說明美國已經意識到了,袖手旁觀的結果必然是等到德日瓜分完舊世界後,將侵略的矛頭對準美國。美國是不可能「恢復冷靜態度」的。

另一方面,德國又在關鍵時刻「坑了」日本。在1941年4月日蘇中立條約簽訂之後,6月德國即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這使得所謂「四國合力」向美國施壓的前景不復存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並不是沒有避免日美戰爭的機會,只要它做到以下幾點:① 放棄追求建立「自給自足的國防經濟」,即放棄入侵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② 放棄追求在華的優勢地位,與蔣介石政權停戰,逐步撤軍並放棄對汪精衛政權的支持;③ 放棄對「滿洲國」的支持,將東北歸還給中國;④ 從三國軸心中退出,至少要在實際上脫離三國軸心,並承諾不向德意提供戰爭援助。這些都是美國給日本開出的價碼。試問,哪一條是當時日本可以接受的呢?

因此,1941年的日本已經沒有任何機會讓美國人放棄戰爭威脅了。甚至可以說,在這1941年11月這個時間節點上,日本不接受這些條件,最終就必須和美國人開戰。

或許有人會問,假如日本不接受這些條件,但是也不和美國人開戰,這樣不就能避免戰爭了呢?

也許日本真的自給自足了,就能這麼幹了;可惜的是,正如前文所述,日本的經濟高度依賴美英提供的工業原料和產品。當日本軍隊於1941年7月進駐到法屬印支南部時,美國清晰地給予了回應:凍結日本在美資產,並對日本實施全面的石油禁運。這意味著,如果日本找不到新的石油來源,日本的工業和軍隊將一點點用光自己的「血液」,也許過不了兩年日本就不得不低頭接受這些條件,或者在美國人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打一場大敗仗,然後接受這些條件。

那麼,拖延是否有可能呢?

也就是說題主提到的,把美國放在一邊,迅速佔領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可行么?這樣的話,雖然日美戰爭仍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為日本爭取到一個更具有優勢的局面。

實際上,1941年2月陸軍提出了一個方案,就是題主所述的這種觀點。在《對南方措施綱要》的草稿中,陸軍主張英美是可以分離的,可以在極力迴避對美作戰的同時,攻下荷蘭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然而這份書面報告到海軍那邊,卻遭到了極力反對。海軍明確表示,英美是不可分離的,對英國作戰就等同於對美國作戰。陸海軍幾經商討之後,最終還是陸軍同意了海軍的觀點,畢竟海軍在「南方攻略」中是唱主角的。現在回過頭來看,海軍的判斷也是正確的。

為什麼這種拖延的思路也是不可能的呢?

1、英美的緊密合作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深入的地步。無論是在全球範圍內擊退法西斯主義的擴張,還是在歐洲或者遠東這樣的區域里遏製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兩國都有著完全相同的利益訴求。1941年1月美英舉行聯合參謀長會議;3月,美國頒布了《租借法案》開始向英國提供大規模武器援助,同時聯合參謀長機制開始制定共同的戰略計劃;4月,美軍進駐丹麥的格陵蘭島。可以說,美國在千方百計地避免英國在歐洲戰敗,甚至不惜為此會對德宣戰(我們不應高估孤立主義在此時的優勢)。自然,美國也不會坐視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被日本佔領。

2、在承認英美不可分離的前提下,如果只對英國宣戰、入侵英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的話——

① 美國不直接參戰,但是向英國和中國提供武器、資金和政治援助,同時全面斷絕對日本的經濟往來。這樣的結果,雖然日本還是有可能迅速佔領東南亞,但是這樣的話:

一則也無法實現「自給自足的國防經濟」,總有一天還是要向美國人開戰,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二則美國可以給日本處處點火,讓日本的統治陷入「越戰式」的持續失血過程;三則美國可以在西太平洋保持足夠的軍備,給日本本土造成戰略壓力(特別是美國利用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其戰略轟炸機和艦隊可以輕易威脅到日本本土),這將迫使日本不能充分兼顧本土和東南亞,兵力受到多方牽制。長此以往,日本的戰略優勢將迅速瓦解。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佔領東南亞不久之後,不得不馬上投入對美作戰。然而此時,美國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預警時間,恐怕日本將很難取得歷史上那樣的輝煌勝利,戰爭將會變得更加有利於美國。

② 美國直接參戰。這就意味著在戰略態勢上,美軍將有機會從菲律賓出發,將日本的「南部攻略」攔腰截斷。這對日本也是不可接受的。

3、在承認英美不可分離的前提下,仍然同時對美英宣戰,但如果只入侵東南亞和西太平洋諸島的話——

一方面,美國的「憤怒」並不是來自於日本對珍珠港不宣而戰的偷襲,而是對日本與德國合作、一步步蠶食世界;哪怕日本是通過正常手段宣布開戰的,美國也不會考慮無條件和日本媾和,除非日本答應放棄東南亞和中國、退出軸心國集團,而這些也是日本所不可能接受的。那麼,在戰爭過程中等待一個不可能的和談,有什麼意義嗎?

另一方面,放任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存在,而去換取一個未來的和談,這也是日本不能接受的。這意味著放任美國開動戰爭機器,直到美國軍事實力碾壓日本時,那還有什麼值得談的呢?日本除了接受美國的條件,還有別的選擇嗎?要知道,軍部自己估計,1941年底日美海軍噸位對比是0.75:1;隨著美國戰爭機器的啟動,1943年將變為0.5:1,1944年將變為0.3:1,到那時日本將徹底失去制海權。因此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就指出,除了通過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使美國失去兩年內的制海權這條路之外,日本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綜上所述,日本不可能在美國不介入的情況下,攻佔東南亞;而美國介入的情況下,日本也只能通過偷襲的方式來爭取一(mei)線(you)生機。

參考文獻:

傑克·斯奈德,《帝國的迷思》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

川田稔,《日本陸軍的軌跡》

麻田貞雄,《從馬漢到珍珠港:日本海軍與美國》


這個,先上結論:不可能

以往日本的首要對手是俄國/蘇聯

20世紀初西方為了抗衡俄國/蘇聯在歐洲的影響,在東歐刻意扶持一批軍事獨裁小國讓俄國/蘇聯頭疼,至於在遠東,則找上了日本,希望藉此來抗衡俄國在亞洲的彎道超車,不讓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受損。而作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也對於俄國在亞洲的膨脹深感焦慮,日本也急需通過擴充腹地來為自己過剩的產能尋求傾銷地。而俄國在東北的擴張,已經逼近了中國首都北京的門戶,這對於日本 英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至少需要俄國勢力退出南滿才能讓北京有一個緩衝區,各國列強可以心無旁騖的分一杯羹。因此,英日同盟就粉墨登場。

不過,兩者是各有心思,英國是希望抵消俄國的影響力,而日本則是希望借船出海,借著超級大國英國的力量,為自己名正言順的擴充實力。當中由於德國的崛起爆發了一戰,使得英國 日本和俄國短暫的走在了一起,然而十月革命的出現,讓共同應付社會主義這個洪水猛獸成為了西方列強共同的話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九一八事變當中,西方列強不願意制裁日本,只出了一份在口頭上公正,執行效力卻不痛不癢的《李頓報告書》。這不僅是日本是國聯的常任理事,他的意見是重要的,但西方列強的意見也很重要。舉一個例子,墨索里尼曾經說過,如果國聯把經濟制裁擴大到包括石油在內,我就不得不在一個星期內撤出衣索比亞。這對我將是個無可估量的災難」,這對於日本來說也是一樣的。然而就蘇聯的威脅上面,西方仍然有求於日本,因此日本的舉動就不了了之了。

德意日三國同盟和對蘇聯作戰動機的喪失

日本與英美的聯合是苟且的,一旦俄國/蘇聯這個共同敵人的喪失,那麼勢力範圍之間的攤牌在所難免。你要說日本也曾經軍事上試探過蘇聯,但是很快就面臨了五個問題。

首先自然是張鼓峰和諾門罕這個問題,按照日本方面自己的說法,兩場戰役均未佔到便宜就是「暴露了過去的作戰計劃及軍備的癱軟無力」。另一點就是後勤問題,如果入侵西伯利亞,需要擴建三條鐵路或者是三倍於既有的運輸能力。第三點是先天性的地理問題,北滿三面被蘇聯領土環繞,即便是關東軍最鼎盛的時期也做不到三面同時出擊,而做不到三面同時出擊,蘇聯遠東軍完全可以從日軍進攻的反方向包抄關東軍進攻的後路。第四點是民政問題,需要對荒涼的西伯利亞補給線進行維護,而人口稀少的現實只能決定了要從本土調集開拓團進行維護,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成本開支。第五點則是蘇聯的作戰決心,武藤章在蘇德開戰的時候就認為「既然中國喊的抗日口號是「土地廣大,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所以只要堅持下去,抗日必定勝利。那麼蘇聯在這三條上不比中國差,只會比中國更好,所以希特勒在蘇聯討不了好去。」也就是納粹德國在蘇聯一定會陷入泥潭。

第五點也得到了日本參謀本部第二課的支持,他們認為,以關東軍的能力,只能在半年內一舉解決對蘇作戰,然而日軍三個月內都沒有解決所謂的「中國事變」,比中國更加強大的蘇聯又怎麼可能在半年之內解決呢?也就是說,武藤章的看法在參謀本部內是有相當的市場的。於是1941年8月9日,參謀總長杉山元決定取消進攻蘇聯的作戰。

既然共同的敵人消失了,那麼美國、英國與日本的矛盾就暴露了。

美國對日軍南下印度支那的表態與制裁

日軍侵略中國,必定要切斷所有的援華通道,而廣東沿海,北部灣,印度支那,緬甸是非常重要的通道。如果上述通道不能切斷,那麼在日本看來,中國必定完全倒向西方,解決「中國事變」,粉碎其單獨抗戰的企圖必定徹底破滅,再加上有英軍武力進駐前維希法國殖民地的前車之鑒,因此進駐整片法屬印度支那並完全控制當地,成為了必然的選擇。也就是說光是進駐北部已經不夠了,要想徹底阻止英國對印度支那動手的企圖,就必須佔領全境。

然而,這威脅到了美國 英國的利益,根據美國和英國的設想,只要日軍勢力越過了北緯16度線,盟國將會對日本進行制裁,如果其陸軍勢力越過北緯10度或者進攻菲律賓,海軍勢力到達北緯6度,就被視作宣戰行為。

這當然引起了美國的注意,7 月25 日,美國凍結日本資產,英國和菲律賓也凍結日本資產,日英、日緬和日印的通商航海條約被廢除,紐西蘭和荷蘭也廢除通商航海條約。8 月1 日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同日本完全斷絕經濟關係。

這其實對於美國這樣的強國是沒什麼的,然而對於日本的來源多樣性卻是一個災難,日本的對外貿易額中,有40%是往返於太平洋兩岸之間的,石油的進口量當中有近70%是從美國進口的,15%來自東南亞的英國和荷蘭殖民地,如果日本被上述所有國家制裁,它以戰養戰的內部循環將會被打破,國內本來就惡化的階級矛盾會迅速爆發。而俄國十月革命後,作為帝國主義國家最薄弱一環的日本,很快就會被赤色浪潮所裹挾。而軍隊的航空燃油和艦船用重油的儲備只能用上兩年,這對於嚴重依賴於上述物資的日本海軍來說簡直就是滅頂之災。不僅龐大的艦隊和飛機編隊將養不起,而且以後將永遠聽從於陸軍馬鹿的擺布,這是海軍這群貴族所完全不能接受的。因此,海軍在對美宣戰的作戰計劃當中是最熱情也是叫得最響的,比陸軍還響。

不過說句實話,陸軍對美宣戰也是熱情的,因為日本生產武器所需的鋼鐵大多是平爐鍊鋼,就是生鐵裡面摻入50%-60%的廢鋼進行淬鍊,而日本進口的廢鋼,超過四分之三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所以,與美國貿易的中斷,連陸軍的裝備都要出狀況了。

經濟政策的算盤

先看一組數據

年份 裝備生產占國家預算比重

1937 5%

1938 12%

1939 16%

1940 26%

1941 30%

1942 35%

1943 48%

1944 58%

自從1937年以來,要對華開戰則需要國家預算的開支大量傾斜,也就是說至少四分之一的開支都得傾向于軍事裝備,既然需要如此大筆的開支,在生產力未得到根本提高的前提下,如何保持開支卻不出現通貨膨脹成了問題,而日本政府的藥方,就是印錢,瘋狂的印錢,至於通貨膨脹么,人家自然有的是辦法。

防止通貨膨脹的最好辦法,就是讓民間的熱錢迴流到中央看管,不讓其流通,你想想看,我把通貨都消滅了,哪裡來的通貨膨脹?所以,日本政府的邏輯就是,鼓勵民眾參與「愛國儲蓄運動」,將錢存入銀行支持軍隊的開戰。但別忘了,一旦戰爭陷入了僵局,錢遲早會被取出來,也就是說,通貨只是短暫的被人為隱藏起來,那樣通貨膨脹仍然會發生。

日本政府本來想迅速解決所謂的中國事變,讓地大物博的全中國的黃金還有戰略物資作為對支持「愛國儲蓄運動」的全體國民的戰爭賠償,然而在中國戰事的僵局讓這一切成為了泡影,也就是說,日本唯有對蘇開戰和對美開戰兩條道路,以蘇聯或者東南亞的戰略資源作為補償全民的債務,儘力拖延通貨膨脹的手段。

然而蘇聯軍事水平遠遠凌駕於日本之上,再加上西伯利亞太荒涼,未必能尋找到足夠的資源,以及美國的制裁,讓侵略蘇聯變成了不可能,那麼唯有對美宣戰,南下東南亞,才能早日續命。

因此,日本放棄了以蘇為敵,日本陸軍水平的薄弱,蘇聯的抵抗意志,美國的制裁和錯誤的財政政策因為中國戰場陷入僵局而破產這五點使得日本南下對美宣戰成為了不得已的選擇,除此之外別無他途。當然,我們從最後一點當中也可以看到,中國軍民在這方面的意見也是很重要的,硬是活生生打碎了日本財政的如意算盤,迫使其走向了對美宣戰的道路。所以,中國人也不必妄自菲薄的將所有功勞都給了美蘇,這其實是不公平的。

引用資料:

《大本營陸軍部》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室

《關東軍》島田俊彥,遼寧人民出版社

《大東亞補給戰》中原茂敏,原書房

《大東亞戰爭全史》服部卓四郎,商務印書館


針對狗黃 @黃鼠狼愛吃雞 的回答的一點補充。

進攻東南亞實際上根本繞不開美國的存在。

美國不會坐視日本進攻荷屬東印度和英國的遠東殖民地,即便菲律賓在美軍的計劃里本來是要放棄的。即使在孤立主義尚有影響力的1941年,日本進攻東南亞的行為,即便是不打菲律賓,本質上也是威脅了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的安全。

所以日本大本營,特別是海軍想的是,既然美國極有可能插手阻止南進作戰,那麼為了掃清障礙,太平洋艦隊是第一要消滅的目標。結果就是與美國開戰。

即便日本陸軍有繞開美國進攻東南亞的想法,但是對於1941年的美國來說參戰只需要一個借口,一旦日本陸海軍進攻東南亞,混亂的局勢難免會給美國各種介入的借口。


先上結論:不可能

這個問題,甚至不需要從美日關係,三國軸心入手,僅僅從日本軍隊的發展方向就可以看清楚答案,日本不可能撇開菲律賓(美國)單獨進攻英國荷蘭的殖民地。

我們都知道,1941年的日本是個軍國主義國家,這裡就不多解釋了,總之日本的軍隊(陸海軍)在日本國家政策的決策方面的分量很大

軍隊是一個組織,存在的首要目標是什麼?是自存。有這麼一個組織(舊日本海軍),曾經被欽點為國家主力發展的組織(海主陸從),其他組織都是為了配合這個組織進行發展的。但是有一天,發生了一個偶然事件(西南戰爭-是一場日本內戰),在事件中這個組織完全沒起什麼作用,導致國家修改了政策(陸主海從),把資源完全向另一個組織傾斜了,這個組織甚至成了另一個組織的附屬(海軍參謀部從屬於陸軍主導的參謀本部)。為了把領導機構獨立出來,甚至必須要在名字前面加上組織的名字(海軍軍令部,而不是日本軍令部)。在之後又發生了兩次有預謀的事件(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雖然讓國家意識到這個組織有多麼的重要,必須有多麼的強力,但是另一個組織同樣出工出力出人命,讓國家依然沒有對這個組織進行政策上的大幅度傾斜。

終於,天下有變,出了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組織出工出力,甚至派出艦隊遠赴歐洲,終於給這個國家帶來了戰勝國的地位。結果,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導致了一道晴天霹靂(海軍條約)讓這個組織連預訂發展計劃都要大幅度縮水,氣的組織元老(東鄉平八郎)直跳腳。好在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氣氛的變化,讓這個組織的地位漸漸提升了,終於,在組織成立40年後(一九三幾年來著。。。數字忘掉了= =!),在一位皇親國戚的重點關注下(伏見宮),終於在形式上與另一個組織平起平坐了(海軍軍令部改稱軍令部)

現在,這個組織終於不再受條約的限制(海軍條約到期),在充實硬體的同時,確定了主要假想敵(美國)和以應對假想敵為目的的發展計劃。又過了幾年,世界戰爭的陰霾再一次籠罩在這個國家,這個組織又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此時的組織雖然硬實力世界第三,亞洲第一。但是另一個組織在進行了四年多的戰爭中(全面侵華戰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組織只能打打雜。如果這個時候,另一個組織(陸軍)跳出來,說你的全面戰爭計劃別用了,聽我的吧!恰恰在之前出了兩個事情(諾門罕,張鼓峰事件),讓另一個組織的計劃受挫

結合歷史,我看不到這個組織(海軍)有一絲一毫像另一個組織(陸軍)妥協的可能性。

所謂組織,利益共同體爾。

那麼英美荷到底能不能分開,不打美國呢?

日本海軍以美國為假想敵,進行了二十多年的長期準備,軍艦的建造都是嚴格按照對美標準進行的。大家都知道,打仗就會獲得資源,誰戰果大,誰獲得的資源就會多。現在開戰就在眼前。陸軍把作戰對手僅定為荷蘭一國(為了石油),甚至連英國都不想碰(當然這是一廂情願的,英國一定會出手)。

1941年2月20日日本陸軍制定了《對南方措施綱要》,方案上先撇開美國,針對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行使武力,獲得需要的資源。且在極力避免對美作戰的前提下進行。7天之後,海軍表態說英美絕對不可分離,對南方(東南亞)行使武力,就是對美國行使武力,要打荷蘭就要打英國,也就要打美國,不打不行。態度堅決到讓陸軍覺得為難。

對於陸軍來說,只對英荷開戰,就得要海軍幫忙,總體收益是吃雞,但是海軍堅決不妥協。

向海軍妥協,海軍當主力,對英美荷開戰是吃餅

絕對不妥協,陸海軍撕破臉大政方針出亂子政府停擺是吃屎

聰明的你告訴我,這個時候,陸軍吃雞是吃不到了,那麼是吃餅還是吃屎?

至於最後搞出一個餅里夾著屎還略有點雞味的《南方施策剛要》,純屬體制問題,就不在本題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所以,只要日本陸海軍統帥二元化,日本軍方對政府有強力的控制力,日本打算擴大戰爭三者同時存在,就不可能避免對美開戰。

說句題外話,在1941年,這三條里,可能讓日本放棄擴大戰爭最容易。。。


不可能


為什麼一戰二戰德國沒有攻擊英國本土之前,英國就要向德國宣戰?搞清楚這點就不難回答日本是否能避免和美國的戰爭。英美本質上玩的都是同一個遊戲叫做離岸平衡,大陸出現一個統一的強國威脅島國的在岸利益,英國相對歐洲大陸是島國,美國相對歐亞大陸也是島國,一旦大陸出現統一強國,島國最終必然要被邊緣化。

這也解釋了美國為什麼要破壞一帶一路,因為中國想藉此整合歐亞非三大世界島的板塊,一旦搞成,美國就要被邊緣化。稜鏡門事件後曝光,美國有四個不監視真正的盟友,分別是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大家會奇怪包括英國就算了,為什麼會有那三個國家,這麼一分析就很清楚了,因為這四個都是遠離世界島的國家,都和美國天然有共同利益,日本因為一直都念念不忘爬上大陸的野心,被美國排除在外。

要玩離岸平衡,需要幾個條件,本身必須是海洋國家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擁有強大的跨區域干涉能力,其次扶持弱勢的一方對抗強勢的一方達到制衡,這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也是今天美日同盟的原因。所以你們發現日本真是捏了一手好牌玩爛了,當年早點學英國人,搞中俄的制衡,而不是上大陸,也不最後輸這麼慘。

最後說回日本,日本要想統一東亞大陸,本身已經觸犯美國的核心利益,所以美國參戰是早晚的事情,珍珠港不過是加快了腳步而已。


大家好,我是安倍晉二,我穿越回到了1941年,成為了日本首相,我的目標是要改變日本戰敗的結局,避免與美國開戰。首先就是改變我們目標,把大東亞共榮圈改為日華共榮圈,秘密與美國達成協議,把中國、韓國出賣給日本,我們將承諾加入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並放棄入侵東南亞。

為表誠意,我們將在夏威夷共建珍珠港經濟特區,把太平洋劃為非軍事區。經過艱難的談判我成功了,天皇對我努力大大嘉許,大家都沒有反對意見。

只要把中國打敗,消化佔領區,我們未來依然是世界強國,我們還有機會超過美國。我相信我們的未來!

萬萬沒想到,我還是失敗了。我看到一群拿著武士刀的青年軍官衝到我的家門,大喊:受死吧!賣國賊!卒


(敲黑板,劃重點)

1.太平洋戰爭的根本原因是美日矛盾的激化,一戰後日本國土防衛圈向東擴張,與美國國境線間再無緩衝,美日一方的利益擴展必然損害另一方利益。美日互將對方視為假想敵。

2.一戰後美國利用自身經濟政治實力主導了諸如華盛頓會議這些國際會議,迫使日本接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約束日本的擴張,導致雙方矛盾進一步加深。

3.日本全面入侵中國損害了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權益,美國通過戰略資源禁運懲戒日本,恰好掐住了日本的要害。

4.日本任嘛資源沒有,戰略資源儲備僅夠維持一年半,要結束中國戰事起碼需要三年,入不敷出。

5.日本要麼選擇全面撤軍與西方回復貿易,要麼與西方國家全面開戰,武力攫取盛產石油鋼鐵的東南亞殖民地,以戰養戰。

6.日本高層看著自己在中國戰場摧枯拉朽,德國在歐洲所向無敵,於是瘋了。

與很多人想的不同,並不是日本閑的沒事去撩美國,而是美國的戰略優勢逼的日本不得不鋌而走險。

美國對日本有絕對多的底牌,單是一個石油、廢鋼鐵禁運就能把日本搞得水流一腿,日本沒有任何選擇,要維侵略獲得的利益只有靠先發制人的戰爭。


這問題必須提石原莞爾!

九一八事變的主要策劃者、實施者,北進派代表人物,主張經營滿蒙(東北+蒙東)、撤出華北,改善同英美關係,修復與國府關係(用撤出華北表達誠意),甚至幫助國府穩定中國局勢,視機進攻蘇聯(最好聯合國府)!

想想吧,一旦按這個劇本,中國會怎樣?最樂觀的也將失去東北,悲觀的都不敢想!

好歹天佑中華,石原莞爾在與南下派鬥爭中失勢,被踢出軍隊,因謀殺東條上等兵後來還進了監獄。。。

就是這個人,現想想是不是有點後怕?!


強烈建議先去玩玩《文明5》劇本「蒙古的崛起」,它可以幫你解釋很多諸如「納粹不入侵蘇聯可不可以」或者「日本在918之後為什麼不停下來經營東北」之類的問題。


日本奪取東南亞的目的是建立不依賴英美體系的高度國防體制國家,以備將來與西方決戰。日本軍方一直有決戰論。日本在當時石油,橡膠等資源都依賴東南亞英美荷殖民地提供,美國在日本進入法屬印度支那後對日本進行經濟封鎖,觸動了日本決戰論的底線,日本絕對不忍,必須趕在美國動手之前,奪取東南亞。如果不對美國動手,那麼理由只有一個就是中國有石油,中國的資源可以保證日本能建立高度國防國家,但是中國當時的資源不能滿足日本的要求,沒發現石油。既然日本當時現有的領地(中國大陸,台灣,朝鮮半島)沒有石油,那麼南下奪取印尼油田是再好不過了。


日本不懟美國,就沒資源可用了。懟美國其實就是賭一發,最優解是短期小優勢,和談,讓美國解除經濟制裁。但是這個如意算盤打崩了。


非常有可能,當時日本在東北找不到石油,飛機在油田上飛來飛去,飛行員看到油花照了相,但日本地質學權威說地質構造不對,不可能是石油。r


即使那樣,美國也會找種種理由出現在歐洲戰場,到時候納粹吃緊,日本被收拾是吃棗的事。

日本更可能被緩過來的毛子滅了,這在美國看來,還不如親手收服日本好


所以你是準備燒煤還是用愛?


巴嘎,不把美國拖入戰爭,你把我我大帝國海軍置於何處?

英國在遠東的那點破鐵根本不值帝國海軍一戰。

如果南線進展順利,拿下英國,整個戰爭就會演變為針對近十億暴民的治安戰,那幫陸軍馬鹿還不都升官發財迎娶白富美了。

我帝國海軍就是用來運補給的嗎?

不過打美國的話,聽說美國工業實力很強哎?要資源有資源,要人口有人口,能打過嗎?

哈哈,不就是下一個蘇聯嘛。甲午,日俄哪個不是以小博大?蘇聯一億人口的工業大國,才多長時間?漢斯那邊還有一個星期就拿下莫斯科了,我們黃皮雅莉安不能落後給白皮啊。

對美國,

先把丫太平洋海軍給它廢了,沒個一年緩不過氣來。然後一年內就把澳洲南亞該吞的給吞了。一年以後,即便那邊下餃子拿了制海權也沒事,大不了堅壁清野打持久戰。那時候亞麻橡膠石油鎢鉻煤礦都有了,歐洲有盟友,非亞無強敵,我就不相信美國那群資本主義紈絝子弟有戰鬥意志來和我們在太平洋奪島,來東亞登陸?

日本下了一步險棋,不走這一步險棋,美日至少一年內不會開戰。但是一年後,日本即便佔領了東南亞和部分南亞,蘇聯該反推的還是會反推,東南亞和中國日本都吃下去,起碼吐出來大多數。因為美國該爆兵還是會爆兵,即便美國不參戰,德國能撐個半死就不錯了。到時候日本連偷襲的機會估計都沒有,如果學乖,做一段時間東亞小霸主還是沒問題的。


這是不可能的【攤手。。】

當希特勒東進蘇聯的時候,

當日軍被拖在中國戰場的時候,

當墨索里尼成立法西斯黨的時候【意呆沒救了】,

他們就已經註定了失敗。

這無關乎斯大林格勒的失敗,

這無關乎中途島的失敗,

這也無關乎意軍能不能打開炮彈箱【意呆真沒救了!!!】。。。


看韓歇爾的《日本小史》一書提到的時間表,日本直到把手伸到了印支半島,美國才正式啟動禁運制裁,而換取停止制裁的條件是日本停止擴張,退出印支半島,以及歸還侵佔的在華利益。因此如果這個時間表為實,那麼日本如果不觸碰印支半島,那麼就有可能不會引髮禁運,那麼後來的事情就有別的可能,但這個可能就像一扇窗口,窗口有多大,什麼時候閉上,仍未可知。


鋼鐵雄心用mod試過,沒襲擊珍珠港,拉著蔣委員長瓜分了東南亞,然後正當一切順利的時候,發現王明帶著gcd把華北打了,然後王明打到哪賣到哪,賣給蘇聯,北京都被他賣了。。。最後是全體刷蘇聯boss


簡而言之,即使日本延緩美國參戰,只會死的更快。

首先,戰爭爆發前,王師已經在強化菲律賓的防禦了,日本入侵英荷殖民地還會加快這一進程,本位面本子打菲律賓已經吭哧吭哧了,等幾個月面對實力翻番的駐菲美軍。。。

其次,菲律賓處於日軍通往英法荷殖民地交通線的側背,如果不拿下來,王師以菲律賓為基地,可以輕易切斷日軍海上交通。

最後,日軍入侵東南亞顯然會增強王師的警戒等級,如果沒有珍珠港勝利帶來的巨大優勢。。。


推薦閱讀:

萊特灣海戰為何日艦的炮擊命中率和破壞力很低?
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是否並沒有什麼大用處?甚至可以說空襲珍珠港是美軍一大幸事?
中途島戰役日軍為什麼不奪島?
如何識別二戰中日軍艦載機屬於哪艘航母?
為什麼大和級戰列艦的馬力反不如翔鶴級航母 明明排水量是後者的兩倍?

TAG:日本 | 美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偷襲珍珠港 | 太平洋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