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到底可不可預測?
可測的觀點:復盤,是為了理解市場的某種概率上的規律,形成大腦的一種反射,從而對系統形成某種指導作用,這看來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測的,否則大量復盤的意義何在?不可測的觀點,市場是無序的,混沌的,隨機漫步的,交易系統在這裡只起到統一性作用,同樣重要的是資金管理。對於這兩個觀點到底誰對誰錯?本人新人,理解淺薄,還請大佬們解惑
這個問題的理解,其實是如何看待市場的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是是屬於根的問題,交易系統是建立在這個問題的解答之上,字面意思容易理解,悟到身心合一需要時間。類似的問題以前也回答過,以前的理解,市場不可預測,但是交易必須假設。時隔兩年,回頭在看這個問題,不同的感覺,以前還不夠深。
戰略上要相信市場是不可測的。戰術上要相信市場是可測的。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一樣的道理。
剛接觸交易的同學,通常是沒有戰略沒有戰術,對於市場的理解,相信市場是有規律的,是可測的。所以大部分人起步,最開始都是在尋找消息和價格的關係,等發現消息不靠譜後,又開始學技術,學習各種指標,各種工具,想找到一個絕密功法,找到一個百發百中的聖杯,然後發家致富。等發現百發百中的聖杯很難找到後,又開始去尋找一個正期望機械交易系統。以上,包括企圖看清市場的每一個波動,像波浪理論一樣解構市場(似乎纏論也是解構市場的理論?),都是在內心深處把市場看成可測的表現。
或許有人認為正期望的機械交易系統不屬於把市場理解為可測。這要看如何理解,如果和尋找聖杯一樣,都是想一勞永逸,那就是理解為可測。在我看來,機械交易系統的正期望是暫時的,這個暫時是多久,不知道,市場不可預測。
戰略上需要相信市場不可測。只有相信市場不可測,風險控制意識才會在心裡紮根。風險控制是防守,只有防守好,才有盈利的可能。否則,不管盈利多少次,只要一次風險控制失敗,一切都要重來。
當不依靠「測」來做交易,也能保持在市場上的盈利,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摸到了市場的長久生存之道。這個時候是靠思想理念來交易的,比如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如果說最終修出來的是一個市場提款機器,那麼現在所擁有的是機器的大框架,最基礎版本。就算所有的交易招式都失效了,我憑藉此,依然能有信心能在市場上賺錢。
風險控制意識已經深入內心了,交易系統的大框架也有了,然後就是需要在戰術上相信市場是可測的。預測市場是為了更好的進攻,為了盈利穩定或者暴利。可測,不可理解為市場存在 一加一等於二那種線性規律 ,像劉大說的,不可能存在。可測,該如何理解,或許可以叫做概率,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完整表達我對市場的理解。因為市場的概率,我認為也是不能清晰表達,是一個模糊的概率,或許我理解的還不夠。
市場大多數時候都是看不清,但是某些時候,會呈現一定的高概率。舉例說幾個。
震久必長。當震蕩的時間足夠長的時候,接下去,必然會有一波趨勢出來,或者大概率一波趨勢,是跌還是漲,需要具體情況看。當看到震久時,可以說行情是可測的,可預測後面會有一波趨勢行情。
勢盡必反。當趨勢走的時間或者空間足夠長的時候,趨勢也就到了盡頭,這個時候,必然會有一波回調。回調是可測的。回調之後是震蕩還是反轉,這是可測之外的。
價格形態。價格形態其實是力量的由盛而衰再反的一個表現。當出現形態時候,這個時候市場也是可測的,大概率會按力量的表現走一段行情。
以上的情況,如何定義,如何操作,都是獨門的吃飯本錢,交易者需要自己思考出來。市場還有很多這種可測情況,其實這些都是 盈利核心,市場提款機器的核心部件。
大部分的人都企圖看清整個市場,企圖抓住每一次的大行情,我覺得這是阻止交易學習者進一步揭開市場面紗的心魔。包括做過很多年交易的前輩,他們愛關注別人的看法,各種消息,各種分析,在潛在的意識里,都有一種「我只有看清了市場才能賺到錢」這個想法,做單戰戰兢兢,下了單沒有信心,患得患失。
市場很多條路,我不敢說沒有人能看清市場,也有人走的路是那種種田的路,根據機械交易進出。但是我的路不是,我追求一擊必中。最近看記錄片《獵捕》,看裡面的動物們怎麼捕獵,很有共鳴。動物們會挑獵物,挑地形,挑時機,講策略。做交易也一樣,不能像撿垃圾一樣,各種行情都行動,而要做一個最挑剔的獵手,盡量節約行動,一擊必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等到只做自己拿手的行情,離穩定盈利也不遠了。
@秦KK 和 @劉大1984 在理念上非常好的闡釋了市場是否可以預測。
我給補充個實例:
如果一個人得了感冒,問大夫,還能活多久?
大夫很難回答他。
如果一個人得了絕症,問大夫,還能活多久?
大夫通常會給出一個建議。
——————————————
足球比賽,讓你預測德國vs義大利,挺難的。
讓你預測德國vs直布羅陀,就簡單了。
我理解這應該是@秦KK所說的
應該也是@劉大1984 所說的
關鍵詞是混沌,你自己都提到了。
市場是混沌的,混沌不是隨機。市場具有內在的隨機性,但整體不是隨機的。
預測的前提是規律,規律中可以推導出必然的邏輯。
關鍵看怎麼定義規律了,牛頓力學是規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是規律,自組織到了臨界點,發生相變,也是規律。是不是,有些規律是精確的,有些規律是模糊的。如果非要尋找類似一加一等於二那種線性規律,我認為很艱難。
任何交易流派都是建立在某種交易理念上,而任何的交易理念,都是建立在某種對市場運行規律的理解和掌握上。
比如說價值投資,比如說統計套利,他們肯定是掌握了某種規律,或者,最起碼是自認為掌握了某種規律,並以此建立了一個投資的邏輯:如果情況A出現了,市場就有可能B或者C,如果是B,我就這樣對付,如果是C,我就應該那樣對付……
總之,找到精準預測價格變化的規律,這個不太可能。極其短暫的也許可能,長久的話是不可能的。
但是,找到市場運行的邏輯,一種比較粗線條的規律,並據此建立交易體系,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說,不用把精力都放在預測上,也是可以賺到錢的。
其實,我們如果找到參照物,就好理解一點。我們的自然界和金融市場其實一樣複雜,甚至更複雜,但是,動植物、人,不也是活了好久?問題的關鍵不是預測到明天會怎樣,而是在於如何快速、低成本地適應。
這個問題,關注了幾個月了,一直沒找到好的類比東西來通俗解釋。
恰好今天看直播,偶然看到一個小主播在玩一個小遊戲,彈珠球賭博機,細想一下,用來解釋這個問題再貼切不過了。
相信應該很多人都玩過,彈珠從最上方掉落,最下方是一排洞,代表不同的分值獎勵,而中間是平均分布的鐵釘。
彈珠從洞口放下後,在鐵釘間亂跳,最終會落在某一個洞中,不同的洞給予不同的獎勵。來分析下這個賭博遊戲。
從表面看。
什麼是確定的?彈珠一定會從上方落到下方的某個洞中,方向是確定的。下落過程中會因為釘子的存在,而出現不同的具體結果,過程會被影響,這個也是確定的。
什麼是隨機的?每個觸碰到的釘子都可能徹底左右結果。
但從本質看
其實觸碰釘子也是可以確定的,如果把時間放到最慢,人完全可以精確球下落的角度,力度,來判斷每一個顆釘子阻擋彈球時,彈球下一步將往何處。所以理論上也是可以確定的,但速度太快,而且都是每一層釘子接觸後即時發生,這超越了人的極限,於是認為是隨機的。
這個例子類比進交易中呢?
一個趨勢的形成就像彈珠必然會落到下方,每一層的釘子就像不同的價格點位。直上直下還是來回曲折,能否把握,在於球的速度,在股市中,就是資金運轉的速度,速度越快,把握難度越大,宏觀看變成了隨機,速度越慢,則時間越長,把握難度越低,宏觀看,就變成了可確定的。
不好理解的話,繼續看下去。
把一局彈珠遊戲,看成一波上漲小行情周期。彈珠是投資者的資金,不同的洞口代表不同的收益,不同的路徑代表不同的策略(策略包括選股,操作計劃)。同樣是向下,結果有人會得大獎,有人會得零。股市同理,同樣的行情,有人操作能大賺,有人操作就像謝謝參與,但結果一般不會虧損。
所以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只要確定了在一個趨勢周期中,市場是可預測的,而周期時間越長,資金相對速度就會越緩慢,宏觀來看形成的隨機性越小,市場可預測的成功率越高。
所以,市場可不可預測的重點提取出來了,就是趨勢周期。
市場可不可預測,關鍵在於趨勢周期階段的確定,而趨勢的確定對於A股市場來說,和政策有關,和市場情緒有關,和資金流動有關。將這三者掌握後,就能大概率的預測趨勢,接著預測指數,然後預測板塊,再預測個股,最後預測點位。而每一項預測的準確度與成功率由資金速度決定,資金速度又和周期,資金屬性有關。最終幾個要素相輔相成。
感覺有點叼,取個名叫黃瑋彈珠理論如何?
謝邀,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轉到這裡吧:
(廢話預警,不想看的可以直接找粗體字)
天才在左,神棍在右--股市中的不可預測性與可預測性 - 知乎專欄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徹底消除;假如你不放過每一個交易日,天天投機,你就不可能成功; 每年僅有廖廖可數的幾次機會,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這些時機,才可以允許自己進場。 ——傑西·利佛莫爾
筆者之前說過一句話:在股市裡,任何沒有數據支持的主觀邏輯推斷都是耍流氓。
然而中國股市裡存在太多這樣受追捧的流氓了,也被稱為「專家」、「股評家」。
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預設立場:
據我個人經驗,「大盤/個股/版塊」在「明天/最近一周/長期」來看「會漲/會跌/會震蕩」
然後再去找其中的邏輯依據。什麼均線、市場信息、壓力位阻力位,分分鐘把你繞暈。(實際上大多數是先把自己繞暈)
誠然,他確實有可能會說對。
因為會漲會跌還是會震蕩這種三選一的答案,就跟考試時候不會做的選擇題一樣,經常能被我們蒙對。
然而據我長期觀察,這些所謂的「專家」一旦給出自己比較確定的答案之時,其準確性往往比不上一個五歲小孩純屬靠蒙來的准。
甚至昨天看到有一個人說他在6月27日判斷次新股要回調,一直被打臉。直到7月11的次新股結束了之前上漲終於開始回調了一天,他突然跳出來說:「你看,我早說要回調了,當初你們都來噴我,現在呢,信了吧?」
這就跟我們都在猜測邁克爾喬丹能跳多高的時候,一個人在他起跳之前就站出來向著人群大喊:他總會落下來的。
如果這也叫正確,那股市中就沒有人會犯錯了。
讓我們看下李佛摩爾是如何自證其觀點的:
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我在床上輾轉反側,反省自己為什麼沒能預見一段行情即將到來,第二天一大早便醒來,心裡想出一個新點子。我幾乎等不及天亮,急於通過歷史行情記錄來檢驗新點子是否有效。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點子都離百分之百正確相差十萬八千里,但是,其中多少總有些正確的成分,而且這些可取之處已經儲存在我的潛意識中了。再過一陣,或許又有其他想法在腦子裡成形,我便立即著手檢驗它。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想法越來越清晰,具體,於是我逐漸能夠開發出成熟的新方法來記錄行情,並以新式行情記錄作為判斷市場走向的指南針。
以上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李佛摩爾經常錯過機會。
2、李佛摩爾經常「拍腦門」。(建立主觀邏輯推斷)
3、拍腦門之後不是直接進行實際操作,而是用歷史行情記錄來自證。
4、而在驗證之後,則發現通常「拍腦門」離真正正確差了十萬八千里。
5、在無數次試錯之後,挖掘出成熟的方法,作為判斷市場走向的依據。
由此可見,即使天才如李佛摩爾,其「拍腦門」下的邏輯推斷都會有很大一部分錯的很離譜。
而且請注意,李佛摩爾自證理論的做法正是我之前說的「笨辦法」,也就是大數據方法:用一個假設的理論去回溯歷史行情,統計正確率。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看到市場上的「專家」們,只是「拍腦門」而沒有進行任何大數據驗證的情況下,就能對自己的主觀邏輯推斷堅信不疑呢?
大概是因為他們一定都比「華爾街巨熊」李佛摩爾要聰明百倍吧?
我甚至還看到他們中的有些人可以做到在每天預測大盤走勢、分析任意個股、講解各種版塊。
又或者任何人在任何一天說出任何一隻股票,他們都立馬能去判斷會漲還是會跌。
「李佛摩爾轉世」這樣的平庸之辭已經不足以表達我對這些神棍的敬佩了,因為他們的境界早已超過了任何傳說級別的投資大鱷。
他們應該是另一個次元的物種。
預測是相當困難的,尤其是關於未來。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
股市就如同宇宙的規律一般,既具備著著「可預測性」,同時又具備著「不可預測性」。
從哲學上來講:
「可知論」是指世界是可以為人所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認識的事物,世界統一於物質,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
如果運用到股市中就是:從根本上講,股市中一切都是可預測的。不可預測的那些是源於我們的技術水平、信息汲取以及計算量等等的不到位。
從物理學上講:
決定論(又稱拉普拉斯信條)是一種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存在客觀規律和因果聯繫的理論和學說,其與非決定論相對。心理學中的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種原因和幾種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是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
同樣運用到股市中,就是:
股市中的一切行為、變化、趨勢都是由所有參與市場的人的行為導致的結果,而他們每個人的行為都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
所以如果在股市中,出現了一隻拉普拉斯妖:
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是由法國數學家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於1814年提出的一種科學假設。此「惡魔」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過去以及未來。
該物全知全能,擁有無限的信息汲取能力和計算速度,能預判股市中所有事件。
(拉普拉斯妖是牛頓力學的產物,現在的主流物理學是基於不確定性的量子力學,然而即使在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之中,也是支持決定論的多)
以上是股市從根本上來講的「可預測性」。
那股市的不可預測性如何體現呢?
當然是我們作為普通的凡人,變不成只存於理論上的「拉普拉斯妖」,不可能準確的知曉與計算市場中的每一個行為。你在分析時總是不可避免的漏掉一些或非常多的你看不到的因素。
根據混沌理論,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也就是所謂的:「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我們可以用在西方世界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
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
折了一匹戰馬;
傷了一位騎士;
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爭;
亡了一個帝國。
我們沒有任何人能在任何時候對股市中的哪怕任何局部進行全知全能的分析,因為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能對其造成影響的信息和條件。
然而有人要問了:難道股市中的一切都不可預測嗎?
且慢,這正是最有意思之處。
蝴蝶效應並不意味著颶風的生成僅來自單一蝴蝶的振翅,而是全球大氣環境中數以兆計的微小擾動累積而成的效應;只要其中任何一個擾動改變或消失,颶風可能就不會發生。
亡了一個帝國也不可能僅僅因為少了一顆馬掌釘,而是本來勢均力敵的戰鬥中,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在股市中也是這樣,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一個或幾個因素是不能決定預測和趨勢的,只有綜合了全部的信息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如果忽略了哪怕一個細節,你給出的預測與日後的走勢都也許會天差地遠。
請注意,我剛才說了「正常」兩個字。接下來請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如果一波強烈的龍捲風正在向德克薩斯州席捲的路上,現在找來一萬個蝴蝶振翅能改變颶風的前進嗎?
如果戰爭已經成碾壓之勢,勝利一方中某個騎士的馬蹄鐵掉了會影響到整個戰局勝負嗎?
如果股市已經形成嚴重的泡沫,在瘋狂殺跌的過程中,一些不痛不癢的救市政策能扭轉整個趨勢嗎?
答案顯然都是否定的。
在特殊的情況下,事態會形成不可逆之趨勢,而這時一些微小的細節無力影響整體局勢。
即在這個時刻,若要判斷事件的後續發展,就可以忽略這些不相關之細節了。
套用到股市中,即是:
股市或個股在特殊時期會出現嚴重的「偏離」,即一個或幾個市場因素被無限放大,對市場的趨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必掌握股市中的全部信息和條件,只需要掌握其中最關鍵的幾個甚至一個點就足夠對行情進行預測了。
於是在這個時候,股市中的「可預測性」就出現了。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跟隨趨勢」吧,然而跟隨這個詞是先有趨勢出現後你才能跟隨,既然你決定了跟隨趨勢,預測預判就毫無意義,因為不管你怎麼預測,你只會在出現趨勢後才會行動。
所以也請市場上諸位「專家」謹記,你如果口口聲聲高呼跟隨趨勢,就千萬不要再去預測趨勢,因為這兩者是完全矛盾的。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句話:
市場上所有主觀判斷都要經過大樣本數據檢驗,如果準確率大於70%,那麼我就認。
有人在評論里質問我,說讓我給他去找市場上準確率高於70%的模型。
我想說的是,其實市場上高於70%準確性的模型數之不盡。
只是準確性越高、普及率越廣的模型,與之匹配的是機會的稀少,時間成本的增加。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從2014年到現在,新股上市首日100%一字板。也就是說在最近的兩年多時間裡,如果你申購上了新股,你是絕對不會虧的。
有人要問:這有什麼用呢?
正如我前面所說,準確率越高、普及率越大的模型,機會就越少,浪費的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也就越高。
但它仍然是有用的。
新股上市首日一字板這個現象,來源於證監會修改新股上市首日漲跌幅機制。
在2014年之前,新股上市首日是不設漲跌幅限制的。
經常新股第一天上市就能達到一個很高的價格,最典型的是2008年上市的水晶光電:
上市首日直接飆升至55元,接下來連續一字板無量跌停一直到20元以下才開板。
而與此兩極分化的是,有些股票上市首日直接跌破發行價。
也就是說,2014年之前的新股上市會給出一個比較高或比較合理的發行價,而2014年以後,往往會給出一個很低的發行價,並且設定漲跌幅限制,造成大部分新股上市後即存在嚴重的補漲需求。
但是這個機制剛改變的時候,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申購是一個穩賺不賠的事情。非常明顯的即是:
2014年的上半年,申購新股的中籤率平均在2%左右,到了2014年下半年,已經降到平均1%,而到了2015年大牛市時期,新股的中籤率平均已經降到了0.5%以下(現在改了新股申購機制所以中籤率更低了)
我就認識一批人,在2014年中期開始用全部資產,甚至借錢,更甚至配資專門用於申購新股,在新股申購日以前,賬戶里是持有其他股票的,但只要接近申購日,必然給賬戶內留夠可申購的最大資金進行申購。(2014和2015年是申購新股是要凍結賬戶內資金的)
而就我所知,他們之中有人單純通過申購新股,就將資產翻了一番以上。
所以說即使是人盡皆知的模型,都能有聰明人先知先覺,利用它來穩定盈利。
更何況市場中那些還沒有多少人知曉的模型,如果能先一步被你發現了呢?
重點不在於可不可以預測,而是預測對於交易沒有任何幫助,而且會讓人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很多時候即使猜對了方向,但是最後我們仍然會虧損,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體會
這就要對「預測」是什麼進行限定了,大家都在說預測,但並不完全是一個東西,甚至有時候差距會很大。如果是100%什麼都預測對,那是不太可能的,我們連世界是否有完全的隨機都不知道,如果有隨機,那不可能什麼都預測對。本來這個說了就是浪費時間的廢話,但我很意外的發現很多人竟然認為預測准就是什麼都准,連一分鐘K線怎麼變都要准,我表示對這種認為很無語。
第一個層次的預測是對行情會往哪個方向走的預測,有些人對有些行情的預測可以達到準確率99%以上,傅海棠也說行情是100%可預測的,說的就是大方向性的預測。這種預測也是有價值的,準確率51%就能佔到便宜了,也是優勢的一種。
第二層次的預測不是對行情方向的預測,只是以價格方向預測為表,內核是客觀事實→因果關係→價格的推理,這是一種「事實會如此」的方法,大概也不算是預測了,預測只是表象。
第三層次的預測是用未來預測未來,需要能讓未來自己說話、自己決策的規則。很多人不預測只執行交易系統的方法就有這個特徵,把預測交給系統,只是大部分人即使能賺錢的交易系統效率也不怎麼高,漏洞也比較大。
三種都是可以的,最好的是結合起來用。問題描述中就有值得商榷的問題。復盤可不一定是為了預測。對我這樣一個不可測論者來講,復盤的意義在於檢查自己是否嚴格執行了交易紀律。
而且可測不可測,也看針對什麼而言。我堅信不可測,是堅信隨機的一筆交易不可測,哪怕入場理由再充足,依然不可測。但是,我當然相信交易整體是可測的。可測的是,一個好的交易系統(含資金管理)加上嚴格執行,就會盈利,可測的是期望。如果期望都不可測,那我交易個啥?
市場能不能預測這很重要嗎?
自從有了交易這個行業,就分成了兩大派,交易預測派和交易不預測派。
交易預測派的牛逼人物,比如,林廣茂,付海棠,這一類的,
交易非預測派的牛逼人物,比如弓偉。
舉個例子:你想到美國去,你怎麼去?
你坐飛機一直往西飛可以到達美國。你坐飛機一直往東飛也可以到達美國。你認為交易是可以預測的,你基於預測也能弄出一個賺錢的交易系統來。
你認為交易是不可預測的,你基於不可預測也能弄出一個交易系統來。
你認為市場是可以預測的,請問你開倉之後要不要帶上止損,以防萬一。
你認為市場是不可預測的,你難道就不開倉了,瞪大眼睛干看著。交易系統與交易盈利是因果關係。
市場預測與交易盈利是相關關係。理清這三者的關係。交易就是這麼點破事。你可以去預測市場,但是不要去想每一次自己都預測得准。你要做的是預測對了怎麼辦,預測錯了怎麼辦。所以,預測是一個參考,關鍵是你能夠通過預測做什麼?這個執行過程怎麼樣?
我通常會建議每個做交易的人去學一學經濟學,去看看那些經濟理論,會基於一堆假設,然後有一些結論,但是,這些假設在社會中不可能完全嚴格成立,所以,的出來的是基於假設的一些規律,但有一定的不適合性,也會有一定的適合性,就是這樣。交易往大了說也是經濟學範疇,是社會學科,你能夠利用其去做預測,但是這種預測得出的是一個規律,而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準確。這一點你需要心知肚明。
其次,預測只是一個環節,這個市場上有分析師,能夠把行情分析准,但是你要他們去實踐,未必每個人都成,因為你分析的結果和你對應的交易實踐可能存在問題。所以,分析只是給你提供一個做單的依據或者方向,最終的實踐確實一個從進場到出場的試倉過程。比如你預測市場走多,那麼你做多,如果僅限於此,你會發現你懵逼了,多到什麼程度較多?錯了怎麼辦。這就是很多人問的有這麼多浮盈最後又虧了怎麼辦?所以預測對了,不一定有一個好的結果。因為預測,也會含有一個預測的詳細程度,如果這個詳細程度達不到,那麼就有一個執行的詳細程度。正因為如此,很多人說分析和交易是兩碼子事兒。
如果你關注這個市場上相關領域的研報,並且做一段時間的跟蹤,你會發現對於每一個事件的預測機構都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結果,而如果只跟蹤一個機構,你會發現這個機構也不會總是正確的。國際上很多大機構,定期會調整對某個事件或者數據的預期,有的時候和前面的預測也是大相徑庭,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放到交易本身,有些人的交易系統會基於相信市場是不確定性的,而有些交易者會傾向於相信市場是確定性的。那麼你相信不確定性,會有一些做法,相信確定性,也會有發生錯誤時候的一些補救措施。比如我通常會做右側交易,就是等行情走出來了再說,只是我假設市場是不確定性的,然後安排出所有預案;你如果相信行情在這裡確定會反轉,那麼你也要準備錯了這麼辦。你基於的假設可以不同,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存在即有合理性,關鍵的在於形成一個思維和邏輯的閉環,且是在實踐層面的。而不是我現在有預測,然後在操作上就懵逼了。
最後,我不贊同要讓自己無限精進向著對什麼事情的預測準確率都到100%的方向精進,反市場了。
要弄懂這一點之前,需要知道爛大街的話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金融市場參與者是誰?是人!
既然是人,那就都有一個共性,皆是為了獲利而來!
通過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能不能預測了!
因為參與者的層次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數是新手級別,容易被市場上的一些通用的因素所引導,無法進行深入的分析。所以,這些人的共性都是非常明確的!
凡是利好,技術指標出現買點,連續上漲等等因素,就會讓這些人進入市場。
一些層次高,能夠對市場產生影響的機構,這些人就會來收上面那一群新手的智商稅,通過布局,提前吃到籌碼,然後用製作一種發財的幻覺給新手們,引誘新手上當受騙。
但是層次高的之間也會經常進行博弈的,能力強的吃掉能力弱的,運用資金的能力,藉助權利的威力,使用媒體的力量,再配合適當的運氣,等等,比如萬科的野蠻人事件,最終王石勝了姚老闆。
機構與機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低成本的獲取籌碼,搶佔資源,最終為的 是資源漲價以後的出貨,接盤俠也只有一些傻乎乎的機構還有大多數的新手散戶了!
市場可不可以預測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應該心理清楚了吧!
七月五日後警惕大盤連續大跌行情。
當然可測 ,不可測還做個幾把,只是一般人很難發現其客觀規律。
不可預測,但是不能不去預測。
孫子兵法有雲: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
前人已經把話說的很明白了。
因為現有軟體復盤的方法都是錯的,所以如果不是自己寫程序復盤的,復盤都是浪費電。市場在概率意義下是可以顯著預測的,關鍵拼的是處理數據的能力。
我來告訴你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刷知乎時這個問題映入眼帘,而且其他回答都不合我意,所以貼一個我老早寫的文章~(為什麼老感覺知乎上關於金融投機的好多提問我都有應題的文章呢~)
耶魯大學公開課《博弈論》第一堂課快結束時,教授和同學們玩了個小遊戲:所有學生從0——100選擇一個數字,誰選的數最接近大家平均數的2/3就算獲勝。假設有五個人玩這一遊戲,每人所選數字分別是:70,23,33,51,9,算得這五個數的平均數為37.2,它的2/3就為24.8,所以選23的那個人因為最接近24.8而贏得勝利。
我也曾組織大夥玩過這一遊戲——
遊戲中最叫我著迷的環節就是下面這一段邏輯分析過程——假設所有人都選最大的數100,平均數還是100,它的2/3就是67,那麼聰明的朋友就不應該選超過67以上的數;但是既然所有人都不會選超過67的數,假設他們都選67,其平均值的2/3就為44,也即他們同樣不應該選超過44以上的數;然後以此類推,29以上的數亦不可選(所有人都選44,平均值就為44,它的2/3就為29);最後大伙兒就都明白了——接下來不可選的數依次為20以上,13以上,9以上,6以上等等等等,這樣逐級遞推最終的正確答案就會收斂為0。可是現實情況卻遠不是這樣——我們遊戲的獲獎答案為33,耶魯那邊則為9。
這個博弈小遊戲簡直像極了市場投機過程,或者這麼說,投機交易的本質就某種博弈,而且是多重博弈。大多數時候多重博弈的結果是不可預測的,即使你擁有最為完備的分析邏輯依然無法取勝。在遊戲前我清楚的知道67——44——29——······——2——1——0這一遞推序列,但是我決不可能選0,因為我不相信所有人都會理性地使用上面這一推理邏輯。結果也證實了我的這一觀點,獲勝小夥伴告訴我,她選33的邏輯很樸素——100的2/3約莫是66,66感覺有點大,所以減半好啦。。。現實中的投機交易可不就是這麼叫人無語么!很多時候邏輯完備的交易策略其勝率還不如憑感覺瞎蒙,你還別不信,這是有理論依據的。
還不理解?
看來得再玩一個遊戲來領會領會這其中的精神了。
就是一個拋硬幣猜正反的遊戲,想要帶入感更強一點,可以把它想像成你們的投機交易。既然要做交易,一般的觀點認為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要有自己的交易策略和資金管理。好吧,根據大道至簡的原則,我就拍腦袋擬定一個交易系統——出現連續三次正面或反面朝上就入場押相反方向,其餘情況絕不下注,因為不符合自己的交易系統呀!然後是資金管理:當失敗次數較多,資金回撤較大時,應相應減少下注比例,以小虧損度過難關;當勝率較高處於優勢當中時,應加大押注比例提高盈虧比。嗯嗯,擁有這麼完備的策略,你們覺得在拋硬幣方面我能完勝一隻大猩猩么?是滴,我那套「交易系統」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對吧?在一個你無法引起絲毫波瀾的龐大無比的金融市場里,很多時候你做的就是這種無用功。
什麼?還不同意?拋硬幣與投機交易是兩碼事?好吧,那我換套馬甲唄——
上面這幾幅圖看起來是不是倍感親切?那箭頭所標示的可不就是傳說中的MACD背離現象么,如此看來還是MACD好用?非也,非也。君可知這些走勢圖全是我利用強大的EXCEL模擬出來的?難道隨機數字連成的線偶爾出現所謂的背離現象,也會乖乖地朝某一特定方向變化?所謂的背離不就是一種指數移動平均的計算規則問題嘛!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事後你才能清楚地看到它,君不知我翻了多少圖才找到這幾幅背離走勢啊!好啦,關於技術分析本號第一篇文章已經嘮叨夠多了,無須多言,最後只提一點:大多數時候,還真得是要多看少動。
哼哼,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我在本文多處散播「不可知論」時都加了一個前提條件——「大多數時候」?是滴,這裡確實有也僅有兩種情況我們是可以預測把握的。一是你能量巨大,能撬動你所在的整個金融市場的時候。以我們最開始舉的那個博弈遊戲為例,還是這五個人玩遊戲,所選數字也不變:70,23,33,51,9,只不過其中有一個人「影響巨大」,所以必須給他劃歸70%的權重。假設這人選的數字是9,那麼計算過程如下:【(70+23+33+51)×30%+9×70%】÷5×2/3=7.92,看到了?現在結果就變成了「影響巨大」的人獲勝了。現實啟示就是索羅斯那一類擁有巨大能力可以攪動整個市場的人,他們的獲勝幾率的確高人一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大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推動金融市場之時,大多數時候市場的牛熊轉換都是這群「烏合之眾」共同努力的成果。具體到博弈遊戲的例子,就是所有人同時理性思考後都選0,然後大夥共同獲勝。所不同的一點是,現實版本中恰恰相反,所有人都不理性或者更確切一點,至少所有人都表現地不那麼理性時——某一時期認準某一方向不撞南牆不回頭,從而產生了金融市場中持續地上漲泡沫或下跌狂潮。
當我說市場不可預測時,我是說大多數時候確確實實是這樣,唯有上面這兩種情況在理論上我們是可以把握的,也是我們公平博弈時持續穩定獲利的唯一來源。至於說在理論上是這樣,原因是當大夥同心同德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時,總有一些人不相信群眾的力量,從而被甩出了同行的隊伍。我們的交易策略什麼時候有用、什麼時候該用?
當且僅當市場行為趨於一致時,策略可以避免我們疑神疑鬼草木皆兵式的低拋高吸,僅此而已。
(未完待續)
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H6ALCTtjgVnrRfOHqksFQA
換種說法,市場中存在盈利的策略嗎?
如果存在,那使用這個策略的是不是可以預計市場會在一定程度上安照策略的設計走呢?而答案是肯定的。
用反證法,假設不存在盈利的策略,那任何策略就只有兩個結果1.虧錢,這時反著做就盈利了2.不虧不掙,圍繞0值反覆震蕩,那就在盈利時做空,賠錢時做多,回零軸平倉,也能盈利歸根接地,盈利的策略是存在的,前提是不考慮手續費。問題的關鍵是能找到一個確定的策略,確定掙錢虧錢還是不虧不掙都可以首先要確定什麼是預測。如果說百分之一百正確才是預測。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說50%正確,那是預測,這在市場上是很常見的。勝率大於50%的策略是很常見的。但是方向預測勝率大於50%,並不是說一定能賺錢。所以預測很重要的,但是別的因素也非常重要。過度對於預測這兩個字的咬文爵字。顯得毫無意義而幼稚。因為對未來的判斷都可以算是預測。如果在此基礎上行至有效。那麼說明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預測的。注意是一定程度。並不是說百分之一百。
可不可測。
在於你的心。
你認為不可測,就肯定不可測。
因為所有人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哪怕你是天王老子,抓緊一邊玩去,怎麼想都是自己的對。
既然心有懷疑,何必再問?比較贊同@劉大1984 和 @秦KK 的答案,感謝兩位的分享。
也說說我的看法吧。
百度了一下預測這個詞的定義。掌握現有信息的基礎之上,預先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與結果,叫預測。
舉個例子,
比如我的交易系統發出黃金買入信號了,於是我在1215買入黃金,設置了1210的止損,1230的止盈。我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1.當黃金價格到1215的時候,接下來會直接上漲到1230(這是預測,基於大量復盤和思考,其中「直接上漲」是過程,「漲到1230」是結果)
2.但是如果價格跌至1210,則說明我的判斷出錯了,這個時候我得立刻截斷虧損
3.至於這一次我預測的結果是不是對的,能不能為我帶來利潤,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虧5賺15這筆買賣值得嘗試,而且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長期這樣做是可以帶來收益的
再舉個例子,
我1215買入黃金以後價格很快漲到1229,但隨後跌到1210,我的預測幾乎是對的,但這筆交易最終卻由盈利變成了虧損。
所以我覺得市場能不能預測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不重要,決定你交易成敗的因素太多了,你得平衡好各個因素,「大部分預測都成功」不代表你最終是賺錢的。接受市場的不確定性,用可能性去代替預測這個詞可能會對做交易更有幫助,預測市場是分析師喜歡乾的事情,交易者還是不要在這個問題上浪費太多時間。
推薦閱讀:
※最適合中國股市的股票技術分析理論是哪幾個?
※如何資產過億?
※土豪金紙幣發行的意義是什麼?
※沒有金融基礎,想學炒股,有什麼入這方面的入門書籍?
※未來假如出現的金融危機與互聯網泡沫,是否會使得金融與計算機行業從業者待遇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