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環境工程專業大量轉行的現象怎麼看?
最近幾年雖然政府對環保的支持力度再加大,可是市場卻並沒有迎合,環保行業里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堪憂,出現大量轉行的情況,有誰願意分析一下環保行業的春天何時才能到來?
好多小夥伴在評論和私信中表示看了我的回答很絕望,於是我就反思自己是不是把話說的太重了,回來添加一些「我們應該怎麼辦」,詳見回答的末尾。
==============20170219原答案==============
我將從社會網路、要素分配、制度建設、人才培養等角度分(xia)析(che)為什麼對於環境專業本科生而言,春天永遠不會到來。
環境專業的學生大量轉行對於我這種剛經歷過就業季的悲劇環境小碩而言,無疑是體會最深刻的事情之一。題主在北京某普通211環境學院,我們專業全班不到30個學生,9個選擇繼續讀博士,女生大多數轉行當人力資源或者中學教師,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奔波於各類環境行業的招聘會中謀求一碗飯吃,至今只有四五個成功簽約的。從表象上來說,環境專業應屆生收入低、工作不穩定、經常需要加班、工作條件不好等是導致大量轉行的主要原因。普通一點的環境專業碩士的入職月薪在4000-6000,混的特別好的進入北控中節能等大牌能到8000,戶口基本不保證有,加班畫圖,時常要去現場(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污泥堆肥場沒有一個環境好的),相比於金融、CS等行業應屆生動輒上萬乃至幾萬的月薪,大家轉行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扯一扯為啥我們這一行這麼不賺錢,導致大家紛紛跳槽。
首先從最宏觀角度(社會網路)看,環境行業在社會中註定不能成為核心節點行業,因此無論政府再怎麼推環保,行業本身也難以獲得超額利潤。社會學裡面有一種觀點,認為處於社會網路核心節點中的人,會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由於人總是傾向於和更多的別人鏈接,所以每個人都希望鏈接到鏈接有更多人的節點上去,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與核心節點的人相連,在這些位置會形成結構洞這樣的東西,到最極端的情況社會網路中大部分人都需要通過填補了結構洞的那個人來獲得生存資源。把這個理論用在行業上,金融等行業其實就充當了行業網路結構中核心節點,所有的行業想要發展壯大都必須通過金融行業來獲得資本,所以這個行業永遠都不會混得太差,大家總是有求於你。而環境行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一個「錦上添花,讓生活更美好」的行業,並沒有滿足解決其他人發展核心需求的能力,因此沒有人會主動給你送錢來,結果就是,在不存在過多干預的前提下,無論這一行業再怎麼發達,也只是賺取「平均利潤」。
第二從要素分配角度來看,一方面環境行業當前沒有參加破壞性要素分配的條件,另一方面勞動(特指應屆生的勞動)並非為本行業發展做出貢獻的核心要素,因此沒有與其他要素瓜分利潤的的討價還價條件。最近在重溫李曉鵬博士幾年前的《這個國家會好嗎》,書中對破壞性要素分配的解釋就是,如果一種要素可以以低廉的成本給別的要素造成極大的損失,那麼他就可以參與到破壞性要素分配中去,獲得超出自己實際貢獻大小的收入。比如說強盜買一把刀子就可以給別人帶來很大傷害,因此受害者理性的做法就是破財消災,又如銀行家可以以很小的成本拒絕貸款給某個企業,但這筆貸款對於企業而言可能是生死攸關的,所以企業就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來「討好」銀行家,那麼銀行家就因此獲得了超出自己貢獻的利潤。環境領域有沒有可能獲得這種參與破壞性要素分配的條件呢?如果我們的環保法律嚴格到了COD超排5%就永久關停你的企業或者罰得你傾家蕩產,那這個時候環境保護將會是所有企業家的噩夢,環保行業人士將在短期內賺的盆滿缽滿。但是細細一想,環境行業根本沒有那麼強大的政治力量可以通過類似的法律,因為這種法律將要面臨的是全社會各行各業企業家的反對。所以,從行業角度看,環境行業無法成為人人都需要的社會網路核心節點行業,也無法成為人人都懼怕的破壞性生產要素擁有者,因此,這個行業永遠只能賺取平均利潤,就算媒體再怎麼吹噓這是朝陽產業,它都無法像互聯網等一樣大富大貴。
再來看要素分配的第二個角度,勞動對環境行業發展的貢獻少之又少,因此普通從業者只能賺取平均工資,對於我們剛進入這行的學生而言,吸引力不高。注意這裡說的「勞動」是指除了企業家行為和投資行為之外的所有付出,比如老老實實上班、畫設計圖、研發新技術、下工地等。這個角度的意思是說,我國環保產業目前處於起步階段,民眾的環保意識仍然停留在環保民粹的低級階段,很少願意自掏腰包,因此我國環境產業主要是掙政府的錢,因此推動這個朝陽產業發展的主要是在「有門路」的人和敢闖敢拼敢跑馬圈地的企業家,而非踏踏實實付出簡單體力腦力勞動的普通從業者。
許多人很有共鳴的一點就是,我們目前招投標依舊是很多走形式,由於處理技術和成本差距並不太大,因此實際影響招標結果的就往往是其他方面的因素,於是這就要求企業抓緊跑馬圈地。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水環境行業有一家企業叫碧水源,這個企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母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然後在全國各地爆炸式地建立子公司,因此成為現在發展速度最快的水行業企業之一。為啥選擇這種模式而非深耕模式呢?跑馬圈地唄,市場迅速膨脹,必須搶先在各地方政府建立勢力,這種諸侯式的發展模式需要兩種人,一種是在中央政府中有影響力、支撐其在全國範圍內橫向擴張的,一種是在地方政府中有影響力、支撐其在某一個地方縱向擴張的,而新技術的研發往往只是成為一種企業和地方政府都需要的噱頭而已,不需要那麼多人,也不需要開那麼高的薪水。總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是我國對環保要求還很低,國外許多技術可以直接拿來用,不需要我們本土的環保從業者太多工作,二是我國環保行業現在的發展階段更需要的是政治關係和跑馬圈地能力等生產要素,因此,行業的利潤並不能進入普通從業者腰包中。
第三從制度建設角度,我們可以把一個行業比喻成一個大木桶,桶里的水能否從從業者這個洞里流出來,要看桶的其他地方有沒有孔洞,孔洞大不大。這個比喻的實際意義是,既然能偽造環境監測數據,為什麼要花錢雇環境專業的人來治理呢?既然能從環評角度施加影響,為什麼要在項目之前做那麼多環保設計呢?既然能在招標之前就拿下這一標,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地優化方案呢?因此,就是因為我們的監督制度還不完善,有許多空隙和漏洞可以鑽,所以錢往往從這些漏洞中溜走了,許多普通從業者並不能賺到多少。可喜的是,隨著反腐力度的增大,制度建設角度的漏洞會越來越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利潤將不像現在這樣從「尋租」方面溜走,而是真正地流向踏實幹活的從業者手中。
第四從人才培養角度,環境行業真是人才過剩啊,是個學校就能開環境專業,絕大多數理工科生都可以調劑到環境專業,且環境專業絕大多數也都是調劑進來的,導致本專業學生數量過剩,但學生質量卻提不上去。這裡真心想吐槽一下大學裡環境專業的教育方式,真是一邊造夢,一邊想保證就業率。答主大一入學時院長就在大會上說,「我們的行業是朝陽產業,祖國的未來需要你,同時我們學習本專業全國第一,你們就業不用愁!」說的我們大家集體潮吹,感覺前程似錦,美好的明天簡直就是欽定。結果到了大三大四,四五門課的任課教授(都是學院中層以上的領導)都在講課時忽悠,「去設計院和研究所不如去水廠當廠長,我們有志之士要從基層干起,一點一點做好本職工作,最後當上水廠廠長」。於是答主還滿腔熱血地跑了好多水廠考察,結果被嘲笑,「哈工大給排水來我們廠里上班?我們只需要專科生就足夠了!」後來我才意識到,這其實是就業率的陷阱,因為人才過剩,所以專科生能幹的活兒也能招到本科生,本科生能幹的活兒也必須研究生學歷,碩士能幹的也只招博士,為了保證就業率,只能忽悠大家從基層做起了。總之,低端人才過剩,高端人才不足,而需求只有那麼點兒,待遇肯定上不去,不逼得大家轉行才怪。
============最後總結============
以下4個原因(由宏觀到微觀)導致環境工程專業找工作收入低、待遇差、工作累,因此大家往往傾向於轉行:
1. 環境行業既無法成為社會核心專業,也無法成為有掠奪性的行業,因此沒有超額利潤;
2. 環境行業在我國處在起步階段,其發展依賴政府而非市場,對資本和政治公關能力的需求勝過技術需求,因此短期內普通從業人員只能掙個辛苦錢,但長遠看來過個幾十年,市場發達了之後可能會好轉;
3. 環境行業發展需要與反腐等制度建設相匹配才能保住自己的利潤,當前我們條件尚不充足,但相信未來會好一些;
4. 環境專業人才過剩導致競爭激烈,因此普通從業者待遇低。
總之,我相信環境保護是個朝陽產業,未來環保會很重要,但我不同意把朝陽產業與高收入簡單劃等號,更何況是一個已經「朝陽」了至少20年還未進入」如日中天「的行業,大家對未來的預期是理性的,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從開始重視環保到環保行業成熟差不多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縱使我們靠著後發優勢彎道超車,理性的選擇也不會是把賭注押在20年以後。
以上。
==============20170223新增==============
原答案討論了為什麼環境工程專業的春天永遠不會到來,現在討論一下身為環境專業一員應該如何自救,本節討論僅針對應屆生就業。也有人批評說你們非要在北上廣,非要追求一開始就高薪,一點都不吃苦一點都不長遠。我認為,大家都是貧苦家庭出身(否則也不會學環境了),面對著結婚、買房等壓力,很難不追求一個好的起步的,我的夢想不僅僅是我的夢想,很多時候也是家族的夢想、老婆孩子的夢想的結晶,所以,不論在哪兒工作、不論追求什麼樣的薪水,都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難度由小到大分別是本行業深入挖掘、跨行業追求廣博、換行業從頭開始。其實這三種方式大小不分伯仲,因人而異,只不過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從小到大通常是如此而已,所以請不要拘泥於我的語言表述。
1. 本行業深入挖掘有兩條主要道路,第一是深造,也就是讀完本科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第二是考證,也就是考註冊環保工程師、註冊給排水設備工程師、註冊環評師等。深造這條路的優點是「可以」報的崗位多了,典型代表是大學教師、環保部許多崗位都要求有博士學歷。缺點是第一是很費時間,而時間是最稀缺的,沒有時間就沒有了很多機會,以北京為例,一旦博士延期,畢業時超過落戶年齡,就無緣北京戶口了;第二缺點是讀完博士有時反而不如碩士好就業,因為你自己不屑於去適合碩士的崗位,而許多崗位也不敢收一個博士(因為更容易跳槽)。概括來說,不考慮留校以及考公務員的話,博士比碩士的優勢,遠不如碩士比本科的優勢大。
考證的優點是可以給收入提升一個大台階,缺點是絕大多數要求工作經歷,因此對於應屆生求職而言幾乎是毫無用處。但是也有折中辦法,就是先考基礎知識,就業之後再考專業知識。對此,題主曾想涉足,買了註冊給排水的基礎知識書,發現全是枯燥的數理化,就放棄了。不予置評。
概括說來,深入挖掘就意味著把自己更緊密地捆綁在環境這條路上,對於僱主而言,你透露出了對這個專業更強的認可度和歸屬感,更容易穩定地幹下去,因此可能會容易應聘;但對於自身而言,卻要付出更多時間,並且承擔更多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內的風險。適用於真心熱愛環保事業的人,不適合本身就是調劑來的,專業認可度不高的人。
2. 跨行業追求廣博是我認為最好的途徑,原因有二,首先,環境類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綜合的專業,既然本身我們就有博而不精的傾向,索性就把博而不精做到極致,沒準兒反倒是做出了特色;其次,現在各行各業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跨專業追求廣博也算是符合人才市場需求。然而世間360行,究竟跨哪一行呢?這取決於愛好、需求和競爭力,愛好我不想多說,單從需求和競爭力角度稍作分析,以下全都是根據答主的親身經歷歸納出來的情形,僅供參考。
情形一,現在水廠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而擅長設計自控系統的一半都是自動化等專業科班出身,對水處理一知半解甚至一點兒不懂,但如果你既懂給排水又玩得來自控,是不是競爭力就出來了?那麼為了搞這個,你是不是就可以報名一個搞自控的導師,期間把電氣自控機械類的課程學一學,然後積极參加各類設計大賽闖出個名堂,最終藉此順利從茫茫應屆生中脫穎而出呢?
情形二,現在環保類NGO越來越受重視,這些機構通常對英語水平、寫作水平、實習經歷比較看重,如果你未來想進入環保NGO工作,是不是就可以在讀研期間找機會溜出去參加保護某地水源地的調研呢?或者,到一些環保公益訴訟的律師事務所實習,親身經歷一些環保訴訟,了解環保法及其中國特色,把自己打造成為比環境工程專業學生更懂環保法,比環保法學專業學生更懂環保工藝的特色學生呢?
情形三,環境類企業通常都需要做項目,然而推進項目的能力絕不僅包含酒量,其他很多能力都能夠用的上,比如寫標書的能力,比如與甲方或乙方溝通的能力等。如果你想去環保類企業往項目經理方向發展,是不是可以讀研期間找實習跟進項目,鍛煉自己寫標書的能力、跟甲方或乙方協商的能力?舉個親身經歷的例子,你們公司接了一個縣長工程,本任縣長為了政績催著趕著推一個水廠項目,你們做完設計準備施工的時候縣長突然一拍腦袋來了新想法,要你們改工藝,應該如何跟他們協商?協商了半年剛協商好,縣長高升,新縣長對本項目很不感冒,你又如何去協商?我相信在讀研期間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就會大大提升你handle複雜市場狀況的能力,那麼你就足以比別的環境工程應屆生多50%的勝算了。
情形四,環境保護是個投資熱點,政府每推出一個新政策就會激起一段時間的投資熱潮,那麼投資的前、中、後期都需要什麼,是否可以在這方面下功夫呢?當然可以!投資前需要做大量的行研,行研需要對環境政策足夠的敏感,需要有過這方面的研究經歷,為此,你是不是可以到政府部門或者企業的行研部門實習,針對環境的某一個細分產業寫一份5萬字的報告?為了順應這個時代里「數據也是生產力」的特點,是不是可以苦練SPSS、Stata、Eviews等中d 一個,鍛煉自己扒數據、處理數據、運用數據說服人的能力?是不是也可以學一門Python等編程語言,可以自己編程序來扒數據?到了投資中期和後期,需要有紮實的經濟金融基礎,雖然你不是經濟類專業科班出身,但是否可以自學考一些證券從業資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等證書,藉此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呢?
總之,相比直接轉行的風險,跨行可以避免丟掉自己的老本行,從而把風險控制在最小。跨行的可選擇性更多,通過將自身與當前潮流的技能(金融、數據分析、編程、法律)綁定在一起,一步一步把自己擴張成為一個極富有競爭力的人。最重要的是,嚴格來說你的競爭者既非環境本行業的人,也非跨行目標行業的人,而是與你一樣為數不多的跨行業者,只要你跑贏了他們,就基本打贏了應屆生就業這場仗。
3. 換行業從頭開始,也就是轉行,優點是可以脫胎換骨,把當年選專業時腦子裡進的水全都倒出來。缺點有三,首先,你無法保證自己進的那行就比環境行業好;其次,換一個行業就意味著你這幾年學的大多數都白費了;最後,很少有人能脫產學習,也很少能投入比目標行業從業者更多的精力,所以很可能最終原行業和新行業都是半吊子。換行業來說,最短平快的是轉碼農,工資上漲速度堪比母豬長膘,報培訓班學幾個月即可出欄,一年後月薪的零頭都比環境專業高,多麼可怕,答主好幾個本科同學都走上了這條道路,短時間內即可實現自行車升級電動車,摩托車升級小汽車,小汽車升級越野車的轉變。除了轉碼農,其他道路也都可以轉,比如答主課題組內的好幾個女生轉了人力資源或者中學教師,答主本人是轉了經濟,當然過程要艱難的多,不再贅述。
==============再次總結==============
為了打贏應屆生就業這場仗,至少有3種思維可以幫助我們,這三種各有優劣:
1. 本專業深入挖掘,將自己所有的未來賭在環境行業,優點是獲得了在本行業的更強競爭力,缺點是存在賭輸的可能。適合真心熱愛環境專業,意欲從事科研、教職、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設計院等的人。
2. 跨專業追求廣博,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優點是靈活又穩當,永遠跟隨時代走,缺點是,相對於另外兩種思路可以埋頭苦幹,本思路要求用一顆清醒的頭腦時常張望形勢,偶有不慎,可能導致科技樹點歪,賠了夫人又折兵,是最累心的方向。適合真心熱愛環境行業,性格比較靈活變通,意欲從事環境行業研究、環保投資、環保NGO、環境訴訟、環保企業的項目等的人。
3. 換行業從頭開始,徹底跳出環境專業,優點是脫胎換骨,缺點是轉行難度大、很辛苦、容易轉錯行。適合對環境專業無愛,或者因為經濟原因需要轉行的人。
總之,努力去想,努力去做,環境專業還是可以混口飯吃的。但是思維懶惰,或眼高手低,導致缺乏核心競爭力,就很尷尬了……
以上
謝邀。
看了樓上的幾個回答,偏差還是比較大的,應該會誤導很多人。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有人才和精英的推動,環保行業也不例外。只可惜有一些歷史和現實問題阻礙了行業人才的繁榮,但不會阻礙行業自身的進步需求。每個行業的學生都會出現一定規模的轉行,但未必是大量的。比如我所知道的很多環境專業的強勢大學並沒有大規模轉行。而發生轉行的人也有其自身選擇的邏輯。
不論怎樣,這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點,能堅持並熱愛這些特點的人,無疑能更好的生存下來。而生存的好的從業人員,在如今發達的資本市場面前,也幾乎橫跨了產業和金融行業。並沒有那麼嚴格的界限。當然,這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還是說說環保行業無法堅持的幾個特性。
也正是由於這個行業具備下面的一些特性,才讓人們對這個行業做出了堅持和退出的選擇。而堅持的人也有成功者,退出的人也有成功者,這本身與行業無關。不能因為堅持還是退出來評價一個行業的優劣。因為沒有無價值的行業,只有無價值的企業。
我覺得這些因素大致如下:
一、我們目前環保領域的創新者往往不是本專業
環保專業在學科設置上,偏向了工藝和一些脫離實際創新層的課程。比如我們學習活性污泥法,但是卻沒有深入的研究微生物機理;我們研究高級氧化,但是卻沒有深入研究化學工程。這就造成我們創新的深層次動力是不足的。
華為任正非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說:華為已經進入了戰略的無人區,只有依靠基礎科學的進步才能獲得更大的勝利。
環境領域同樣是這樣的問題,很多技術、設備、工程領域的發展,都有賴於其他學科的進步。這就決定了行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成功者需要更多的涉獵面和知識結構!
二、我們目前環保領域的經驗積累速度較慢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提到了一萬小時定理。那麼不同行業積累一萬小時的時間是不一樣,比如計算機行業,我們面對電腦可以持續的積累經驗,從而縮短成長周期。
而環保行業由於我們的服務對象和經驗積累對象往往在郊區或者工廠,這就造成這個行業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在路上,從而降低經驗的積累速度和總體周期。但同樣也會造成具備上述經驗的人,需要更高的積累成本,形成自身的壁壘。
但是隨著VR和知識經濟的發展,行業自身的進步速度也會將標準化的知識電子化,這將加速行業人才的進步速度。但是,目前還依然收到了積累經驗的時間成本問題。
三、我們目前的行業封閉性依然存在
信息的流動帶來能力的流動和人才的流動。比如信息產業,由於天然接近互聯網,所以行業交流速度快,發展也快。環保行業的溝通習慣由於存在經驗積累較慢成本較高的原因,樂於及時分享的習慣並沒有養成。這就造成行業更多是線下的圈層式交流。想在行業裡面有所作為,就要融入很多圈層。
其實,別的行業也有圈層的問題,但是在知識和論壇更活躍的背景下,尋找資料的難度更低一些。這就為初入行者提供了更好的切入點,加速對行業的了解從而進入圈層中來。
四、行業缺乏更具想像力的商業模式
相比金融行業、地產行業,環保行業的屬性具有很強的公益性。這就造成了整個行業的回報速度有限。行業的商業模式在多年的發展中基本被固化下來。全球範圍看,依然缺乏更好的模式創新,很多年前安然的水銀行也宣告失敗。
但是如果想更好的進入,行業就需要更大膽的創新。
五、行業新從業者耐不住寂寞
我們前面說了,很多行業發展到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很多環保類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也都是產業背景出身。也可能做好了環保產業還橫跨進入其他產業。
而新人從產業的角度進入行業,往往面臨初始待遇低的境地。這就造成很多人樂於先進入一個初始收入較高的行業。
六、其他特性
除了上述特點外,行業堅持不下來的原因可能太多了。比如:回到故鄉子承父業、比如小老闆長期做不大、比如被日益嚴格的環境督查審查、比如產生過安全事故。
總之,要堅持一件事情很難,要放棄一件事情要容易許多吧。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選擇一個有持續進步空間的崗位,一個有長久發展的行業,一個自己願意為之付出120%精力的工作,一個有機會實現個人價值的事業,都至關重要。
下面我先說一下我的個人基本情況和曾經的單位情況:本人男、30歲,在帝都東四環外有套普通的兩居室(有貸款),有輛不到15萬的小車,在一家中字頭的央企二級單位工作,年薪在帝都不算高,有15W。每周工作五天,但總上班時長也就不到35個小時(午休兩小時);每年五一、十一、中秋、元旦等小假期都會發0.5-1K的福利卡;每年一次集體免費出遊,兩年一次免費全身體檢,兩年一次運動會發一身運動服+運動鞋(每個人1K的標準),法定假期全休外加10天帶薪年假;每天有20塊錢的飯補、每個月有200的通訊補助+500的交通補助,其它可能還有一些福利待遇,我記不太清了。然後我說一下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信息系統項目的第三方諮詢和監理,服務對象大多是部隊、央企以及各級機關。工作與土建或環境行業不完全相同,但畢竟依然屬於工程類的工作,從項目前期可研、初設申報到項目招投標階段再到項目實施階段、驗收階段以及最終的決算、審計,項目全過程特點以及各參建單位的協作模式,甚至一些行業潛規則都與土建、工程領域存在很多很多相似之處。由於所面對的工程類別是信息化領域的,包括:應用系統建設(軟體開發類)、硬體設備集成、機房建設、計算機網路工程、弱電工程等,技術複雜度貌似比土建或者通信類的高那麼一點點,所以相關單位對專業、學歷的要求稍微高一點點,收入相對來說也高一點點,而且工作環境應該比土建行業還是要好一些的。舉個栗子,在帝都來說,一個工作兩到三年的土建監理可能有5-6K的工資,同樣的工作年限在我們單位,信息系統監理師可以拿到8-10K,而且說實話,工作並不怎麼累。所以一句話總結下我目前的工作現狀:人到中年,活少不累,待遇還行,收入中等、突破很難。其實,這個現狀恰恰就是我所說的「溫水」,下面我會從四個方面簡述,為什麼我想說一份很多人口中穩定安逸的國企工作,在如今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已經顯得沒有那麼美好了。
一、傳統行業的局限性:不管是建築、環境、信息化工程還是能源、電信、冶煉等傳統行業都屬於我們國家的支柱行業。而支柱行業是國家命脈,所以相關行業的大型企業一般都是國有企業且具有一定的壟斷性質。我們都知道一個行業如果長期處於一種壟斷狀態而不是處於良性市場化競爭之中,那麼催生的結果就是行業發展滯緩以及催生各種潛規則。我舉個小栗子,做工程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不管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批複的項目還是各級地方經信委、財政局批複的項目,在項目建設過程都存在大量的圍標、陪標、資質造價、非法外包、低價競爭等不合規、不合理現象。甲方、乙方、各設備廠商、監理方、測試方、審計方,各個環節、方方面面,錯綜複雜,很多時候一個項目最終能不能順利做好,不取決於各參建單位的專業能力而取決於各種複雜的關係你能否「捋順」,對於一個技術人員或者項目經理來說,工作中很多時間不是用來鑽研技術、提高知識而是在陪甲方吃飯、琢磨給甲方送什麼「小禮物」。當然了,假如你善於也樂於各種應酬,酒量很不錯,胃也足夠好的話,上面的話你當我沒說,我們接著往下說。
二、職位晉陞的局限性:我相信很多在事業單位、大型國企上班的人心裡一定清楚,除非你有重大的貢獻或者非常非常突出的工作成果,否則國企里職位晉陞的主要模式是靠「找關係」和「排資論輩」。而大多數沒關係、沒背景的年輕人都希望我們的職位進階是通過我們的能力而不是「靠年頭」或是「拼乾爹」。而且國企里臃腫的人員隊伍以及相對不明確的考核機制往往導致我們的職業發展路線只能是:從新員工到老員工再到超級老的員工直至退休。我還是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所處的一個大的部門,有將近110人的技術人員,缺只設置了一個主任(不到50歲)和一個副主任(45歲左右),其它技術人員只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之分,職稱的考評也基本就是根據你的學歷和工齡,到什麼歲數就憑什麼職稱就好了。換句話說,假設不存在「空降」情況的前提下,我要是想混到一個副主任的職位,除了要再靠15個年頭還要PK掉其他100多號人,而且PK的方式不詳。說實話在這種環境里根本用不著15年,再過5年,關於升職這事估計大多數同事也就不在乎了。
三、收入及能力提升空間的局限性:在體制內上班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普通國企職工或技術人員的工資不會太高,上升空間也不會太大。我有一個姨父今年52歲,在老家的省工商局任副局長,官至副廳級,聽親戚講他的基本工資也就8K多,在沒有灰色收入,單位不分房子的前提下他的物質條件可能還不如一個剛畢業在BAT上班的程序員。而我們這種普通的國企員工想靠自己在北上廣深買房買車,讓家人過上小康生活真的很難很難,絕大數人會一直處於一種「餓不死也撐不著」的尷尬狀態。再說回我自己,我大約2014年的時候就是現在這個薪金待遇,那會感覺自己的收入水平跟一些同齡人比還是小有優越感的,可是隨著工作熟練程度越來越高,投入程度也越來越低,帶來的結果就是,在過去的三年左右,我個人工作能力的增長微乎其微,這裡面肯定有我個人原因,但是環境的因素也必然占很大比重,畢竟增不增長能力對我這份工作來說區別不大,單位里沒有老闆,沒有人會對你給予很高的期望,期望你帶來多大的價值,你出3分力就能幹的還不錯的工作,你會死乞白賴出5分力嗎?
四、各種制度的局限性:在國企里各種規章制度比較教條,種類繁多、公司組織架構立體且層級較多,從而導致很多工作流程過於複雜,不夠不人性化,工作效率很低。我舉個有點讓我哭笑不得的例子吧:我剛上班不久那會,在帝都的朋友很少,收入也不多,最常規的活動就是跟另外兩個本科的同學一起聚餐吃呷哺呷哺(兩個同學分別叫小高和小許吧)聚餐過程會交流各自在單位的工作情況以及生活情況等等,漸漸的我發現,小許和小高經常會加班導致我們不能按時組織聚餐活動,而小高在他們公司遊戲上線之前甚至要5+2,白加黑的加班,工作強度之大有點超出我的理解範疇!接下來的周一,我索性就偷偷的問我們單位的一個老大哥,我說:「X哥,我們單位為什麼不加班啊?」那個老大哥驚訝的看著我,說道:「加班?咱們單位加班是要打申請的你不知道嗎?下班不回家,在單位佔用國家資源是違反紀律的,沒什麼事一般不要輕易加班!」然後,他拿著泛黃的茶缸子,慢慢走去茶水間了,留下原地懵逼的我...在後來幾年的工作中,我清晰記得我平均每年加班的天數還不到兩天。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傳統行業國企里的工作效率低、職員工作強度不飽和是極為普遍的現象。
既然傳統行業、國有企業存在這麼多的局限性,那麼什麼樣的行業領域有發展?又適合我們轉行呢?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我,我也嘗試通過各種渠道去尋找答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說到選行業,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尋找高薪行業。OK,我們就先看一下2016年春季求職期十大高薪行業分布:
然後我們針對這十個高薪行業進行分析、歸類:
我們基本可以把這些高薪行業劃分成支柱行業、功能性行業以及催生類行業三個類別。
一、 支柱行業:前文我已經分析過了,包括:能源、建築、通信等支柱行業大多是國家命脈,大型企業均為國有企業,存在較明顯的弊端和局限,而且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各傳統行業一旦被踢出體制,進入市場經濟,大量的「鐵飯碗」可能也面臨下崗的危機。
二、 功能性行業:信託、擔保、諮詢、法律、基金、證券、人力資源等都是十分垂直的行業,專精在某一個領域,所以他們屬於功能類行業。專精的技能、乾的時間越長,積累的經驗越值錢。但是功能類行業把握的是稀缺技能,可是在信息化的今天資源已經越來越不稀缺了,同時這些行業會明顯受到互聯網行業的衝擊,原本功能性行業的從業者收入應該能夠達到小康,但是如果知識不能橫向拓展的話,很容易變成一個領域內的「螺絲釘」,而一顆「螺絲釘」的可替代性是比較高的。所以對於功能性行業而言,稀缺技能的優勢會越來越小,身份會變成服務提供者。
三、催生類行業:IT服務、互聯網、網路遊戲、房產中介等行業都是有市場推動而來的一些行業,他們都屬於催生類行業。80年代房地產行業並不火,而近二十年房價的不斷升高,才衍生出現在這麼多的房產中介;今天互聯網行業發展如此蓬勃向上,是因為市場需要互聯網,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在轉型,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從國家宏觀層面推動互聯網+概念到各行各業,通俗的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總結來說在未來如果掌握互聯網社會的思維方式和技能,意味著你可以做的領域更多。
那麼,互聯網行業的公司那麼多,都有哪些崗位呢?什麼崗位最容易轉行呢?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互聯網行業垂直招聘軟體——拉勾網,很容易便可分析出互聯網公司主要崗位包括:技術、產品、設計、市場與銷售、運營以及職能(HR、行政、財務)。
互聯網公司各職位大致薪水趨勢參考如上圖。
OK,那麼不廢話,關於互聯網公司崗位選擇方面我給出的建議是:市場、運營崗位。理由有下面五個方面:
1、沒有用技能去卡一個人,更注重想法和做事方法,相比之下:技術和產品崗通常需要專精的開發能力做支撐,市場、運營崗位門檻確實更低一些,更適合轉行人員踏入互聯網行業。
2、市場、運營職務是一項面對人的工作,機器、工具再不斷發展的今天,面對人的工作較難被替代。
3、是公司的核心部門,是公司的驅動力,沒有有效流量的獲取,公司其它人都不用吃飯了。
4、是一個橫向技能要求很高的職位,在工作過程中你需要學習運營知識、營銷知識、甚至產品知識,所以你能學到的知識更多。
5、雖然廣義上統稱互聯網行業,但是公司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類型的業務,一旦掌握如何系統的做互聯網產品的市場運營工作,未來你便可以面對任何產品、任何領域的業務,你的發展可能性也就更多。
最後說一下現在的我。我目前在帝都的一家互聯網初創公司從事市場運營工作,雖然告別舒適安逸的「溫室」環境,但我現在對每天的工作都充滿了期待,個人能力和知識汲取方面也處於「野蠻生長」的階段。俗話說,「三十而立」,我希望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將我的事業「二次起航」,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早日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最後的最後,如果有跟我一樣打算轉行互聯網行業的朋友,我強烈建議把下面這篇文章好好看一看,或許會對你的職業規劃有所啟迪。
文章: 零基礎小白,如何進入互聯網市場運營、市場營銷崗位?
環工轉行人飄過。。。有人問我背景?我本科985,碩士美帝環工排名第一的高校。。。
今天我某省處級朋友還跟我說,他們政府的人正跟國企領導開會,討論如何規避環保檢查。。。上次去聽個講座,了解到環保部根本就壓不住地方政府,地方環保局基本上只聽地方政府的,畢竟環保這塊在政府官員考核指標里比重太小了。。。
回答的人很多都是學生,基於學生的思維,有些社會上的套路或是潛規則是沒法體會到的。。。很多口號說得響亮,執行起來難度大,時間也拖得久。就像一個公司,戰略目標讓人眼前一亮,但公司內部管理混亂,處理事情要經過多道程序,結果效率低下,執行力度不強。。。說個好玩的例子,某部委給某省撥了筆款項,本來前幾年就該到位的,結果一拖再拖,這個省的領導不停派人去北京催,好說歹說,但還是沒結果。。。
大環境如此,環保產業驅動力真能如媒體報道的那樣強?此外,微觀經濟學指出,供需要平衡,環境專業的人有多少我不說了,是個高校都來設這個專業,但職位又少的可憐,於是就悲劇了。。。
當然總是有不愁找不到本專業工作的人,我以前秋招時,收到唯一投的一家環保類企業的投資類管培生offer,結果才給我每月6000RMB,於此同時,另一家公司戰略投資offer輕鬆破萬,而且那時還有各類金融機構筆試面試我都應付不過來了,真的太多太多。。。於是,沒有任何遺憾,我很快就拒了那個環保投資管培生offer。。。哎,事後有個生態中心的同學說她投了這家大國企,簡歷都過不了,我說早告訴我我就幫她推薦過去了。。。我相信這位同學學術能力科研水平都很紮實,但她真的就很難找到工作。。。以前同在美國讀研的本專業同學回國後全部轉行,本科時都是佼佼者呀,但最終卻都敗給了現實。。。
這次我必須要來更新。。。
環保部目前執法力度上來了。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巡查組執法力度很大,水氣土壤等領域均有涉及。另外明年開始, 環保稅會開始徵收,或許企業減排意願會強烈,然後環保產業也會快速發展起來。。。
拭目以待,看是否如此。。。
專業相關。
這個現象很正常,簡單說就是因為明顯現在是供大於求了。具體一些說:近些年環境工程/科學 在很多學校都設置了專業和學院,無論一本二本,幾乎已經成了一個大學的標配,無論是文科校還是理工科校。有些底蘊的學校還好,通過各種老師,校友或者自身努力,一般來說還能得到一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工作。但是資源本來就不好的學校,能夠找到稱心如意工作的機會實在是太少。而且環工的對口專業我覺得很少啊,一隻手就數的過來。哪兒有這麼多的人才需求量。其他很多工作不要求專業,而且待遇也不錯,自然有很多人要去,就這樣轉了。還有就是環工跟傳統工科一樣,都是剛畢業前幾年收入比較爛,以後會越來越好(大體來說是這樣)。現在好多學生一聽畢業工資4000,都不願意去了。寧可找其他。還有就是贊同其他答案的,環保目前並不是一個創造價值的行業,企業做環保環評基本都是因為實在是沒辦法。更不用說各種凈化設施,這都是成本啊。不是誰都有理想說造福千秋萬代,賺到手的錢那才是實實在在的。怎麼看待,個人覺得,轉了就轉了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和路。不轉的話就做好堅持的心理準備熬下去也好。反正總有人是還在這個行業里堅持的。所有的行業皆有周期,只不過分長短而已。
地產周期可能最短只需要十五年,股市可能只需要三四年,連中國足球都有周期。
現在中超但凡一個大球會能打上比賽的本土球員,年薪都在稅後千萬左右,每次轉會也都有和轉會費數額接近的簽字費,這樣一個球員踢三五年就能賺接近一個億,大家是不是既痛恨又羨慕,國足踢這麼爛,還躺著賺錢?
但是你們要知道,在2010年左右,球員可沒這麼好的待遇,那時候中超連冠名商都沒有,來一個冠名商,幾百萬就把整個中超冠名了,五十萬就能買一個欽定的冠軍。那時候足協各個官員輪流進去,俱樂部也都被弄得人心惶惶,誰都不投資,許多年齡大的球員都那個時候提早退役了。
徐根寶也是那個時候搞的青訓初見成效,可是那個時候誰願意踢球啊,中國足球那麼爛了。可是現在正值當打之年賺大錢的都是那時候毅然決然繼續踢球的青年球員,現在符合U23條件,能打上比賽的年輕人,正好是那個時候進入職業球員梯隊發展的小將。你們現在眼紅他們,晚了!
郝海東恨不得自己現在就是25歲,李鐵每次解說完都拍自己大腿希望自己年輕哪怕五歲,就能一年賺自己過去十年的錢了,沒辦法,你錯過了最好的周期。
要知道,在2010年慘淡周期來臨之前,可是中超在05年左右的一次小高潮,再之前就是甲A時代的瘋狂了,高峰厲害到明星都得主動倒貼~
所以,現在是環評環境工程業的小低谷,你不是很缺錢到要賣腎的地步的話,還是好好修鍊內功,潛龍勿用吧!靜靜等待,利見大人的到來。
PS:也有可能你和李鐵一樣,退役之後高潮來了,這都是命,別不服。要接受歷史的行程和命運的安排,三十年前誰也不知道一個上海的大員怎麼就能到中央呢!
對於沒有進入環保局和科研單位的本科生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去企業,當然了,現在國內好的環保企業就那麼幾家,不是那麼好進的,想去水廠,比不過人家給排水的,微生物呢,又干不過別人生科的,環評總相關了吧,又要被要求有從業資格證,剛畢業的學生能有幾個拿到這個證的。再者因為本科學的東西實在是太雜了,感覺什麼都學過,但是又什麼都不精通,很容易就被別人比下去了。還有一條路就是去環保檢測機構,但是這行水太深了,我剛畢業的時候在無錫一家環境檢測公司待過半個月,先不說待遇,職業道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職業道德。但是在這家公司我只看到了利益兩個字,為了擴張大量招人,甚至招了學計算機的來做實驗,exo me?理論上,理科生都是做過實驗的,但是就單單論精準度,到底還是差了一些的,且不說其它實驗原理了。再說實驗報告,第一周,我只負責做實驗處理樣品,第二周才讓我接觸的出報告,然後,貓膩就來了。改數據 一句話總結就是不合格的要改成合格。我曾經問過我當時的組長,如果要改數據,那我天天加班做實驗的意義在哪裡?我直接編一份就好了。答曰:應付環保局的檢查。然後第二周我就炒了老闆魷魚。其實我很能明白企業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生存,你出不了一份合格的報告,你的客戶就不會再請你,因為報告不合格就意味著你的客戶要面臨環保局的高額罰款。我不知道國內有多少企業是這樣,我也不願意去猜測和估計。360行,行行水都深。但是起碼作為一個人,要有自己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底線,我不希望未來的時候被人指指點點,也不願意人生有這樣的弄虛作假、欺騙群眾的污點。行業亂象,因其身不正,罔顧群眾利益,要中國的環保真真正正走向一條成熟的道路,還有很長。
先問是不是?再說對不對。題主的提問本身就有誤導性,我倒是沒有見到大量環保專業轉行的,我們班大部分人還都在環保這個圈子裡混著,圈子很小,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有一些答案我看了實在覺得可笑,很多還在學校就讀的學生,不過是了解了一些片面的信息,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就開始信口開河。中國有那麼多環保行業公司,首創,北控,碧水源,桑德,現在市值幾百億的公司,哪個不是做環保起家的?更別說國家十三五水專項,ppp政策,海綿城市建設等各種政策扶持了,國家中央財政資金在環保行業撥款動輒上千億,這麼大的蛋糕誰來分?還不是做環境的這些大佬?大佬拿到錢了,吃肉的時候,給我們手底下人喝點湯就可以了。年輕人,別一遇到挫折就埋冤專業不好。學環境的確實比不上搞金融和計算機的來錢快,可是每個行業的中層管理人員,或者更高的金字塔尖上的人,收入水平還真差不了多少。你要是真想一輩子做技術,那你也就只能做個技術人員了。程序員到了年齡還得轉管理崗呢?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想轉行不攔著,但是環保行業工作的前景,真的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差啦。
謝邀。環境工程這塊,在現實中,多數企業並不覺得環保是創造價值的,而是把它們當做成本。所以,服務和產品不是由客戶主動購買的,而是出於應付環保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壓力而被迫購買的,所以,整個市場其實還沒有進入正向發展的過程,是畸形的,一直是抓一陣整改一下,不抓就不管,相應的,在這行待著的人,其實待一陣子就會發現,沒什麼發展空間,待著待著就想走了。這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想往直接創造價值、發展速度快的行業走,那些行業給個人的回報大。
個人感覺做環工的還是得要熬得住寂寞,說說自己的情況吧,985環工碩士,14年畢業時很想進設計院,最終由於各方面原因未能如願,後來在離家不遠的省會城市(中部城市)一家環保公司做水方面的技術,從小白一枚慢慢熬,從cad畫圖開始,薪水確實很低(也很迷茫焦慮)。後來做了幾個項目,也認識了一些人,今年接到自己的第一個私活,接到第一份跳槽邀請,薪水也可觀,但由於在另外的陌生城市,一直在猶豫,不過生活像在自己眼前透了一絲光。
說說自己的職業規劃把,大的原則是以技術為基礎,然後轉型做工程管理。首先想在這兩年努力把相關的證考下來,其次在做工藝設計的同時必須要學習電氣、結構相關專業的知識(我自己的要求是起碼要能看懂圖紙)。當然還有造價、施工方面的知識。一句話總結這兩年的工作經驗吧: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人得綜合發展才行!
每當自己很焦慮的時候我總跟自己說要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進了這個行業,我也沒打算再出去了,環工的人確實不容易,大家共勉把!大家點感謝的時候順便點個讚唄,哈哈哈
我是國內某985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研究生,女友也是本專業,只是後來有機會通過考試進入了某些單位。對她的選擇我是理解的,只是覺得,如果她選擇讀研的話,我對這個專業不迷茫這麼久的話,我們可能感情不至於成了現在這樣。我在這淺談一下我自己對這個行業的了解,有不對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其實這個行業確實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清華大學是國內第一批開設環境專業的高校,開設時間也僅僅為1977年,與機械這類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專業是沒有辦法相比的,依舊可以看為一個很年輕很有前景的專業,只是確實現在國內外發展得不是特別好。在美國,隨著川普的上台以及底層市民階級對經濟發展的強烈追求,很多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比如全球氣候變暖等被質疑,美國甚至要撤銷環境保護局EPA。EPA在全球環境問題上的作用是不容小視的,在很多政策推行以及監測方法的標準化國際化等方向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最近出現的現象其實是國際社會對環境行業態度轉變的一個較為突出的體現。歐洲地區環境領域較為好的國家主要是德國、瑞士、荷蘭與英國,目前根據我的了解,在這些國家環境專業發展趨勢雖然有一些疲軟,但畢竟領導人沒有那麼利欲熏心,人民的整體素質以及環保意識較強,還是有較好的發展趨勢。
至於為什麼很多人要轉行,我覺得其實是很多環境人對環境專業本身不看好。不看好的原因主要是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內開設環境工程以及環境科學的高校不知道多少,甚至是普通的二本學校以及職業學校都在開設,每年畢業的環境專業的學生有很多,每年環境的就業崗位是有限的,而且大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從而導致整個環境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是處於供大於求的情況,很多人可能本來想從事環境專業,在這種就業形勢下被迫轉行。環科與環工兩個專業相比來講,一般環工專業要比環科專業就業方向要廣一點,當第二產業回暖時這個現象會更加明顯一些。
其次,雖然國家現在在環境領域的重視在不斷增加,相應的投資以及政策的扶持也力度也很大,但是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性以及綜合性的科學,需要很長的時間以及政策技術支持,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做的還不是特別夠。一些國家經費被研究機構套用挪作他用等問題也是很嚴重,之前國家財政部通報批評了某些省市的財政資金的使用問題。
之後呢,環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目前在本科的教育屬於通識性教育多一點,專業針對性較差,本科畢業直接進入環境領域的學生很少,因為所學的根本只是皮毛完全不夠用。所以,很多從事本專業的學生大多是碩士以及博士畢業生,本科生大多從事環境類的邊緣行業甚至是轉行。據我不完全的了解,國外優秀高校與研究所培養的環境專業的博士在國內還是有較好的競爭力,尤其是在留國內高校以及院所方面。最近幾年,隨著海歸的增多,相比博士來講,國外環境專業的碩士就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要差很多。
其次就是,環境工程在初期的就業環境是相較於IT以及金融等行業是較差的,之前很多同學參加了認識實習等就決定轉專業了,這也就符合了之前廣受討論的逃離工科現象,很多人轉向金融或者是管理等方向,這現象在歐美髮達國家裡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還有就是薪資水平,在剛工作初期,是比較低的,在這個娶媳婦要房要車彩禮需要萬紫千紅的時代,大家都很急,急著結婚急著過上體面的生活,所以給了很多環境人經濟以及精神上的壓力,也促進了很多環境人轉向IT等拿命換錢吃個青春飯的工作。自己就麻溜的滾進來了 今天先答一些 後面有時間再說
華麗的手動分割線
答主本人是環境工程專業的 大學兩個班加起來一共小60號人, 畢業三年了 還在環保圈子裡混的 十個不到吧 很多人實習的時候幹了環保類的工作 然後就離開了這個行業 不說這個行業的好壞 但是這麼高的轉行率確實還是比較突出
雖然大學是個很不入流的大學 但是在省內的工程行業中是有很深的佔有率的 我們專業的老師的級別應該是全校最吊的 三個博士一個在讀博士 在外面都是各個環保公司的外聘總工 我們一進去就感覺 哇 朝陽產業 哇 老師好牛 後面自己幹了這行 才明白 不是我們行業吊 而是我們行業博士什麼的沒地方去 還是在學校蹲著好
大學也沒好好學習 天天打LOL 所以自己出來實習的時候 確實吃了不少苦 大夏天去車間幫工人焊PP塔 工地蹲著看調試什麼的 看現場啥的根本就數不過來 但是那個時候雖然苦 雖然實習工資低 但是大家還是很有幹勁 很有夢想的 (直到今天 我依然認為我們大環保人 身上確實有一點為了地球環境做貢獻的使命感 )
然後轉戰了幾個環保公司 在現在這個單位幹了兩年 越來越迷茫 越來越感覺扛不住了(防止有人噴 還是說一下 換單位是因為一直跟著大學導師在做事 他換我們這個團隊就跟著換了 不是我主觀的 跟我老師的事 那又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創業故事了 以後大家有興趣我就講講)
扛不住的原因對於我來說 收入低是一個 但是其實環保跟其他的工程行業一樣,很多地方有一些說不上檯面的收入 或者很多時候很多小工程可以自己接 而且收入隨著職稱和證書的慢慢多起來到後面是還可以的 不能說是個高收入的行業 只能說能混下去 但是又有誰是想混著過日子呢 很嘲諷的是 我認識的兩個業界老大哥 一直堅持著干環保 每年收入其實根本不夠他們養活家裡 一度很敬佩 但是混熟了才知道 兩個家裡都超有錢 不然早就干不去了 干環保 純粹就是打發時間 加上那麼點使命感
說句我看到的 這三年 環保界來的新人 最後離開這個行業的 比留下來的 多了無數倍 每次看著同事離開 聽著學弟學妹離職不幹了的消息 說實話 心裡總是那麼不舒服 行業吃香的話 誰願意走
還有一個就是 沒有核心的創新技術 現在廢氣廢水的技術(答主搞廢氣的) 跟幾十年前沒有任何的變革 無非就是小改改 換個新鮮的名頭 來點等離子啥的 最靠譜的 其實還是燒燒掉 沒有任何高科技可言 外面不懂的人都覺得 哇 環保 好高科技 其實一點都沒有 我見過最恐怖的一次是 在一個鄉下的採石場門口 有一塊能停三輛車的水泥空地 後面有一個二層的板房 空地上有個龍門吊 上面全是銹 這他媽就是一個環保科技公司!能造塔能造布袋除塵能造等離子光催化 老闆挺自豪的跟我們說 請了個老師傅 環保設備都能造 比外面便宜多了 要命的就是在這個便宜上 搞環保的都知道 環保設備一向就是能便宜就便宜 能不上就不上 這種破爛廠出來的設備 價格可能只有大廠的一半 效果可能有大廠的八成或者少一點 但這就夠了 訂單很多 這個現象的擴大化 就是宜興 中國的環保城 那個地方 塔都是稱重賣的 可想而知利潤稀薄到了什麼地步 也能想像下設計所佔的比重 是有多低 目前我們經常碰到的情況就是 辛辛苦苦去看了現場 回來老老實實寫了個方案 報了個利潤極低的價格 然後業主去設備廠那邊直接買了個破爛便宜貨不需要設計 也不要什麼資質 就是便宜 整個環保界都在自相殘殺 互相拼價格 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環保人 因為 確實技術含量低 多年了就這麼幾套路 技術都是透明的 只能走價格這條不歸路 (廢水還是有些套路的 工藝還是有一定的獨特性 不過也擺脫不了大方向上的問題 )
還有一個 定位很尷尬 我一直有句話 雖然糙了點 但是是我自己的認知總結 環保行業就是政府的一條狗 他指望著這條狗能夠解決環境問題 但是又不能把企業都咬死了 這條狗政府又養不起 就讓狗從它的敵人那裡求一口食吃 想想看 除了耶穌佛主 誰會心甘情願的給這條狗吃的 企業在環保上絕大多數都是投入沒產出的 只會增加企業運行成本 這條狗夾在中間 里外不是人 處境能不艱難么 這就是領導們強調的 我們是服務行業 服務兩個字就把這個矛盾 暴露出來了 這條狗存在的意義註定了跟企業是對立的 但是又要從敵人那裡求得生存的飯碗 這碗飯能豐盛么
最後 答主選擇了3月份離開環保界 幹了三年 環保沒欠我什麼 我欠了環保一個堅持 我向人民幣低頭了 還是希望有環保的學弟學妹們能夠感受到這份使命感 堅持下去
說不定 以後我外面混不下去了 又混迴環保界了 不過不出去 怎麼知道我行不行呢 一天環保人 一生環保人
鹹魚一樣的分割線~~~~~~~~~~~~~~~
對於每個回答和問題 我都認真看 認真去回 因為在座的 都是同行 師兄弟 師姐師妹 能夠選擇環保這條路的人 在我看來 不管什麼初心 多多少少都是有一定的奉獻精神 都有崇高的人格 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能告訴大家的 我知道的 我毫無保留 希望能夠幫到任何一個環境人 也希望有一天出現一位高人 改革環保 積極進取 保護這個藍色的星球
一條略感尷尬的分割線~~~~~~~~~~~
更新 答豬我進了一家互聯網產業公司 比較大 做了兩個月了 我發現領導們還是把我當環保工程師在用啊 我的天~~~哎 個人感受是互聯網單位一些文化和團建比較重視,喜歡畫藍圖,搞活動,整體氛圍較好,員工隊伍年輕化,這是跟工程企業完全不同的,待遇其實也要看崗位的 除了技術大牛 其他的也就跟其他行業差不多,福利稍微多一點,比較重視員工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年輕的公司就是好啊 哎 想想以前苦逼的大兄弟們
但是!!!!我要來打自己臉了 答豬通過自己的親自實踐,發現互聯網現在危機也不少啊 並不是表面上那麼好啊 我發現最尷尬的一個事實是 互聯網的大佬們 都在想辦法做實體經濟 我們單位拚命在做實體 跟賈躍亭拼了老命造汽車一樣的 我們單位互聯網上的投入 全部來源於實體製造業或實體產業的補血 當年風投滿天飛的情況 不復存在了!!!這個世界是怎麼了~~~~
因為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所以我現在成了單位的環保專家~~~~乾的基本還是老本行 這跟我想要的 不一樣啊 我去
這事兒整的 後續等我再經歷幾個月再寫吧 各位!!慎重!!!
這就是一個對抗GDP的專業,指望它能如何春天?這就是一個需要有公益情懷的行業,收入一眼看得到天花板,萌新們有幾個經得住花花世界的誘惑?說白了搞環保是個貴族行業,養家糊口或許可以,大富大貴還是指望自己是個富二代來的快。
專業相關,看到忍不住來一發。本人某985環科畢業,在校時學渣一名,熱衷各種比賽,就是不愛學專業課。因為聽半天也不知道這門課能幹嘛………基礎類課程太多,缺乏應用性,沒有問題導向,當然這可能與學校可能有關係。 再回到到問題,我認為轉行是環境本科生最好幾乎沒有之一的選擇。就業市場對環境本科生極度不友好,專業對口的工作入職工資在某東部省會居然才3000+,簡直手動微笑臉啊 相反在我的身邊大肆招人的教輔機構工資直接給到8000+,少數同學入職三個月當月收入20000+,這對比讓我一個小本科生簡直難以抵抗。 但是本答主還幹了本專業,每天看廢塑料,廢紙…………是不是合格,姑且認為我這還是專業相關吧,工作環境還真是萬中無一啊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當你發現你高考時腦子一熱就選擇的專業不是你想要的時候,你還是可以重新選擇。而且,環境工程作為交叉學科,轉其他行業還是比較方便的,我認識的人里,轉金額,轉化學,轉CS,轉法律的都有。
說實話,環工一直是工作好找,工資不高。幾大水務公司等當然轉的盆滿缽滿,只是普通的環保從業者並未從中獲益。但就我遇到人而言,只要努力點,即使是本科畢業,三年後也可以獲得比較滿意的收入了。雖然比不上金融、CS這些熱門行業,但也比某些更大的坑有餘了。
中國的環境比公眾知道的更加惡劣,國家的環保要求也越來越嚴。自然需要環境人才,但現狀是環工供大於求,才會有人勸大家不要輕易入坑。
本科四年,教會你的不應該只是環工本專業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甚至如何做事、做人。二十多歲的前幾年,你可以得到的比GPA更多的東西。況且,人生有好多個4年,也不是一定要用這4年來決定以後40甚至80年的路。
張華考研去了同濟大學;李萍進了環工設計院;我在IT公司當程序員:改行與否,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真奇怪。什麼時候中國人才能真正明白「用腳投票」這件事呢?
環境行業沒有春天,只是一個沒有產出的行業
我是市政專業的,在環境學院下面,據我觀察,環境專業轉行並沒有那麼多,剛畢業大部分人還是在環境相關領域,因為這個行業中低端崗位很多,不挑的話找工作不成問題,不過五年後還在這個領域的就不多了,據輔導員說是五成的人都轉行了,我覺得是因為發展空間小,工作條件較差導致請你理解一句話,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環保在我國一直叫做公益事業,做公益事業就不要想太多了吧。are you 明白?
比較贊同上面的一個回答,環境工程專業永遠不會有春天!記得20年前本科上課時,一個國外回來的教授在課堂上曾經說過美國的環境專業的人找工作難找,當時覺得還很奇怪。現在我是給學生上課,發現很多職業院校大打環境牌,大力招生環境相關專業學生,導致這個層面的環境人才絕對過剩,這些領導,不懂市場,不懂生產,蹭國家政策之車,尤其是霧霾引起的轟動式的過渡關注,導致現在大家覺得環境人才太重要了,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中國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不管你信不信,90%環境專業的人都要轉行,說難聽點,環境行業是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做配套,做服務的,永遠不可能成為主角,世界500強有幾個環境公司?正因為我們的產業和環境發生了衝突,所以才需要環境專業的人才。我總認為環境行業是間接為人類創造價值的,當然,很多人會說現在搞環保的提出的三廢資源化技術、循環經濟模式不都是直接創造價值么?但是,這個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實現還遠遠沒有到來。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Presidential Green Chemistry Challenge Award)是美國國家級獎勵,獎給學校或工業界已經或將要通過綠色化學顯著提高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先驅工作,得獎者可以是個人、團體和組織。這是世界上首次由一個國家的政府出台的對綠色化學實行的獎勵政策,其目的是「通過將美國環保局與化學工業部門作為環境保護的合作夥伴的新模式來促進污染的防止和工業生態的平衡」,建立該獎是為了重視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礎性和創新性變遷、並對工業界有實用價值的化學工藝新方法,以通過減少資源的消耗來實現對污染的防止。(見百度百科)從這個獎的角度看,環境的治理最經濟、最友好的方法還是從生產工藝上,從源頭上,而不是產生了三廢,再用環境相關技術去處理、消滅或者轉化那些三廢。如同大禹治水一樣,堵水堵了半輩子發現不好使,還是疏通更好,從這個角度看環境工程更不會有春天。綠色、經濟的生產方式(減少污染甚至無污染)才是研究人員和產業從業者最高的追求。環境這個學科上面提到了什麼都學,它本身就是化學、生物等的分支學科,從研究內容上也是從屬於其他學科,很多突破都是建立的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突破之上。所以。。。。春天就不要想了,大紅大紫難,吃口飯還是沒啥問題的!個人感悟,歡迎討論。
瀏覽到首頁問題,忍不住答上幾句,作為一個畢業十年的環境工程專業出身的本科生,經歷了這麼多年,確實有些不吐不快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我分成幾塊來說:
第一是:學科設置的嚴重滯後性這一點,在中國所有的院校,環境專業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嚴重滯後於行業現有的通行技術,新入職場的畢業生往往懷著滿腔熱血卻發現學校所講的專業技術跟眼前看到的東西天差地別,一腔熱血頓時沒了安放之處,隨著工作深入以後,發現需要幾乎從頭學起,自然造成很多的不確定。第二,企業對於環保的態度
這是普遍的現象,想必只要是從事過企業環保的人都明白我在說什麼,企業的根本目的和環保追求的目的在現階段難以統一,我個人悲觀的認為,兩者甚至永遠難以統一。 這兩者的矛盾導致的非常嚴重的後果是,企業從事環保的勞苦大眾永遠無法切實的量化效益,也就導致了這一塊的從業人員普遍晉陞緩慢,收入偏低,自然難以長期堅持。當然,也有人會強行爭辯說國家如何如何重視環保,但是,別忘了,發你薪水的不是國家,談情懷永遠是拍大腿的那一群人。第三,環保工作的落實過程中的實際困難
在企業運營過程中,環保是無法避免的一塊內容,這一塊內容更多的意味著支出,對於企業而言,自然是能省則省,尤其是國內現在的生產型企業還是更多的體現低成本競爭力的階段,一些新的技術和新的理念的推廣就變得很困難,時間久了,從業人員自然會在適當的時候轉向。第四,國家重視環保導致的底層人員轉向
有人會不理解我為什麼這麼說。我舉個例子,十年前,企業環保人員崗位很輕鬆,得過且過,工資雖然偏低一些,但是,至少輕鬆無風險,環保問責也不會落到我們頭上。現在,工資水平依然偏低,國家越來越重視,工作的深度自然隨之變得更加深入,但是,實際推行到企業時,困難沒有什麼改觀,依然舉步維艱,甚至,哪個從事企業環保的知友可以告訴我,在實際工作推進過程中是順利的?但是,問責的深度已經明確我們需要對環保負責,甚至是刑責,典型的腦袋小帽子大,說穿了,拿著買地溝油的錢操中南海的心,何苦來哉。當然,純研究向或者環保技術開發類的公司從業者另當別論,我所討論的,還是基於普遍的生產型企業。
最後,我只能說,每個環保從業者都是有追求的人,都懷著一樣的美好希望在奮鬥。推薦閱讀:
※有在華為工作的男友或老公是怎樣一種體驗?
※每天準時下班是一種怎樣的心態?
※成為明星經紀人是怎樣的一條職業道路?
※工作半年的前端,再沒有人帶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學習提高,跳槽還是留下?
※酒店管理本科專業是否有必要做酒店客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