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總說著對故鄉的懷念和對父母的虧欠,卻還要背井離鄉離開父母呢?
01-04
為什麼很多人總說著對故鄉的懷念和對父母的虧欠,卻還要背井離鄉離開父母呢?親情鄉情與個人發展,我覺得這種行動本身不就已經做了一種價值選擇么?真的有那麼多被逼無奈和兩難抉擇么?還是一種虛偽?
謝邀。
不孝有三。列舉如下:①無後,斷子絕孫,父母百年之後無人祭祀。如果在老家無能力結婚,那就斷子絕孫,是不孝。
去外面的大城市讀書工作,接觸的人更多,才有更多的機會遇到我的Mr Right,才能更快更好的結婚。②父母做錯了事情,兒女不阻止,導致父母陷入困境,被人責備。父母希望孩子無條件的留在家裡,但是這樣子的父母太自私,被親戚鄰居朋友看不起。兒女還不糾正,還盲從,就是不孝。③家窮,無力贍養父母,不能給父母富足的生活,是第三不孝。晚年不僅僅是吃飯穿衣喝茶曬太陽。尤其是現在老年人平均壽命延長,疾病醫療才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事情。隨便一個疾病,就能把一個普通小康之家拖垮。所以,如果我不能給老父親足夠的醫療保險,一大筆定期存款做為醫療備用金,我就是不孝順。在老家工作,剛好足夠我們吃飽喝足,基本上沒有結餘。。。。。。如果,等老父親病倒了,我賣了房子給父親住院,再立個牌子去醫院門口乞討。每天早上給醫生磕頭,求不要停葯,每天晚上摟著老父親哭。請不起護工,只能自己辭職,每天自己給老父親端茶倒水倒屎倒尿擦身體,害得孩子上大學都沒錢。。。這就是不孝。而遠離家人,遠離父母,並不是不孝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的是,去外地學習工作掙錢。去多久,去哪裡,幾時回家,給父母說清楚。
現在,通訊這麼發達,定時給父母打電話,微信視頻,也可以緩解思念之苦。另外,在我的觀念裡面,經營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不給父母添負擔,讓他們沒有顧慮,就是非常好的孝順了。
如果能改變家族命運,讓自己的孩子後代進入更好的階層,那更是孝順(例如山村的父母,兒女通過努力在大城市立足,孩子不需要像爺爺奶奶一樣回山村受罪,這也是孝順,對得起祖宗了。父母臉上有光有面子,說話有底氣,老人會覺得這比自己吃好喝好,更加有意義。)題主,你理解的孝順只是「陪伴」,真的是很狹隘的孝順,甚至是不孝。人性是複雜的。
何不食肉糜。我身邊,家條件好 ,家鄉發展不差,多數累了還是會回去的。回去後家裡助力迅速搞定車房對象鐵飯碗,活得很滋潤,大城市漂泊一場就像來體驗次生活。而那些家鄉農田山區十八線,父母貧弱的,還是要無奈的飄。中國地方發展不平衡,產業分布不平衡。IT影視,廣告,電子等等產業,幾乎都分布一線或者東南沿海。我從事的行業有競爭力的公司都在北上廣深,就連省會城市的同行都生存艱難。對很多窮人家庭來說供出一個大學生很吃力,我要畢業那會兒家裡給了不少臉色和壓力:你這專業有發展么?你找得到工作嗎?人家孩子都去打工了你怎麼不去?你賺不到錢給父母買房,我們辛辛苦苦供你你有臉嗎?到後來,我北漂到廣漂找工作升職加薪全靠自己,一年半載回一次家,相聚開始都是熱情的,問題還是很多:你咋不用點心找對象?你那行不穩定能幹到領養老保險嗎?你都這麼大了咋還不要孩子?養貓幹啥扔了那玩意多邪門,玩物喪志。。。。。在外邊,父母思念我,我賺錢寄回去,養著原生家庭,築著自己的家庭,他們生活無虞。但留在家,別說啃老,哪怕賺少點被嫌棄是肯定的。我家人還想過讓我和一個近三百斤的胖子相親,就因為他家拆遷分了三套房。後來我家樓市跌成了鄂爾多斯。呵呵。我的同學,兄弟姐妹,選擇留在家鄉考公務員和教師的那幾年,都承受了父母失望的嘲諷和親戚們的指指點點。入職之後,又要周旋於井蛙般無知自大的領導前輩之間。家鄉圈子小,留在家的適齡年輕人又不多,相親要權衡家庭條件,一很漂亮很優秀的朋友,為了家庭選擇回家考教師,在外邊追求者如雲,回家因為是單親父親下崗被各種嫌棄。出來久了不光口味變了,觀念也變了。找了隔著大半個中國的另一半。他第一次來我家,一群人說我們東北姑娘彩禮要多貴多貴。每到過年親戚家的女人們聚在一起曬老公給買了多少金子。在老家領證警察和民政局趾高氣昂不作為,把他氣的發昏。他很納悶在他們家農村六七十歲的老人都閑不住去打工,而很多年輕人卻可以在冬天心安理得啃著老抱著暖氣貓冬一年又一年,或者拿著一兩千心安理得用父母或公婆養老錢結婚買房。也嘗試過把父母公婆接過來,兩代人,兩家人,在一起矛盾會很多。尤其老人沒見過世面,在大城市,語言不通,路況不熟,無事可做,過得很痛苦 每天吵鬧著要回家。很擔心,但很無奈。人太實際了,能長相思,未必能長相守。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說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故鄉在哪兒?
※你夢裡的故鄉是什麼樣子?
※大家家鄉話「晚上」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