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古代又弱又小,為什麼會在近代突然變強?
又弱又小???
突然變強???在人類文明開始繁榮的時候,東歐平原還是個偏遠的地方,流傳的都是那個地方的傳說。希臘史詩《奧德賽》中曾經記錄了這麼一件事情,奧德賽流落到黑海附近的一個地方,他聽到某個牧羊人這記述了這樣一個地方,那裡有時候太陽始幾個月終不落山,有時候幾月都沒有太陽的影子,說的無非是靠近極北地區的極晝極夜現象。
但是當文明的陽光照射到這兒的時候,這兒真成了一塊不錯的地方。這裡地勢平坦,水網密集,且這些水系連同波羅的海和黑海,所以這裡很早就有了一條條的商業路線。大概過了9世紀中葉以後,波羅的海上的一些商人,探索了這條從北歐到拜占庭的新商路,這裡便開始繁榮起來,這群人就是諾曼人,也稱維京人、瓦良格人、羅斯人。這群人呢,說好聽點是武裝商人,說難聽點就是海盜,忙的時候經商,閑的時候打家劫舍。活躍在這條商路上的諾曼人呢,野性十足,兵精刃利,也沒什麼天敵,時間久了就感覺這地方不錯便定居了下來。1、
這批人一開始活躍在東歐平原的北方,以諾夫哥羅德和中心,那時候的首領是留里克。這個時期的這塊地方上生活著的人,處於國家形成的早期。因為如果說他是純粹的海盜,他們已經在經商,並且收取賦稅,若果說他是國家,可它的本質還是海盜、商隊。
不管怎樣,隨著對南方的擴張,漸漸地,這群人便把中心轉移到了基輔。基輔處在普里皮亞季河和傑斯納河的匯流點處,然後併流後的河流稱為第聶伯河,這裡水網密集,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在當時更靠近繁榮的拜占庭。所以這群武裝商人(海盜)便把他們的活動中心移居於此,從此過著滋潤的小日子,他們也成了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最早的祖先,在以後的歲月中,基輔這個城市也成了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心結所在的地方。在這個商隊中心轉移的歷史過程中,當時的一個叫做奧列格的商隊首領,漸漸地在這塊土地上組織了一個有的具有國家性質的公國,稱為羅斯公國,史稱基輔羅斯。2、
在奧列格死後,他的兒子伊戈爾(912-945年),孫子斯威亞托斯拉夫(945-972年)相繼即位。在這60年間,父子兩個秉承那種武裝商人的野性,談的好就做交易,談不好就搶他N的。不過他們父子兩個獲得了廣袤的領土時,即分散了兵力,也把周圍的所有國家、部落都得罪了,為這個瞬間建立的龐大國家前,險些加了一個轉瞬即逝的形容詞。公元972年,斯威亞托斯拉夫在保加利亞的擴張失敗,在從多瑙河流域撤退時,在第聶伯河上的淺灘上遭到佩切涅格人的伏擊,斯威亞托斯拉夫陣亡。
中心部分是奧列格留下來的領土,橫線部分是這爺倆擴張的領土。除了大片的本土外,頓河上那個圓圈是薩克爾,刻赤海峽在當時屬於他們的商業據點。
另外,東面的橫線部分是保加爾人(保加利亞人的祖先),也被他們洗劫過。虛線箭頭是襲擊斯威亞托斯拉夫的佩切涅格人的侵擾路線。PS:在俄羅斯的歷史中,來自中亞地區的游牧勢力一直是俄國的心腹之患,差不多持續了1000年,直到19世紀俄國吞併了中亞才消除這個威脅。3、
斯威亞托斯拉夫死後,繼承者是他的兒子弗拉基米爾(980-1015年)。弗拉基米爾?是不是覺得這個名字很眼熟?弗拉基米爾的意思是「聖者」,我們偉大的列寧同志的名字就是弗拉基米爾·烏里揚諾夫,現任的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名字也是弗拉基米爾·普京,可見這個「聖者」在俄國歷史上非常的有名。由於當時的羅斯公國的國家體制已經建立,和南方發達的拜占庭有著長期的文明交流,所以拜占庭中很多治理國家的方式被引入了進來,這即包括宗教,也包括那種集權制度。後來,弗拉基米爾索性將這個宗教成為了羅斯公國的國教,直接奠定了基督教在俄羅斯的地位。他在位時候的國家擴張方向則是東防西擴,即,東南擋住佩切涅格人,向西面的波蘭方向入侵。在他死後,為爭奪王位,諸子相殘。
他的大兒子靠著波蘭人的勢力,當上了羅斯大公,陰謀殺了三個兄弟。他的小兒子因為事先得到風聲跑到了諾夫哥羅德的領地,率領軍隊打敗了基輔的哥哥,但是哥哥再次憑藉波蘭人的軍隊反擊了弟弟,佔領基輔,弟弟敗走(波波鎮露,第一次?)。但在波蘭人撤退後,弟弟再次反擊成功,這時候哥哥逃到了南方的宿敵佩切涅格人那裡,從那裡借兵想重返基輔,最終失敗,在逃亡過程中病死。
哥哥叫斯威亞托波爾克,弟弟叫雅羅斯拉夫。在1024年的時候,另一個兄弟姆季斯拉夫打敗了雅羅斯拉夫,兄弟兩個瓜分了這個國家,姆季斯拉夫統治東部,雅羅斯拉夫統治西部。在姆季斯拉夫死後,雅羅斯拉夫(1019-1054年)又重新統一了這個國家,復定都基輔。
這段歷史傳說很生動,也很有意思,大家可以百度下。其在位的時候,主要的擴張方向依舊是向西擴張,主要就是波蘭和立陶宛,基輔羅斯達到鼎盛時期。4、
基輔羅斯的衰落雅羅斯拉夫生前,經歷過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兩次當上了大公,兩次被趕了下來。為了避免諸子相殘的情況再次出現,在他死前立下遺囑,將國土分封給了五個兒子。分家容易,再統一就難了,所以雅羅斯拉夫分封國土開了諸子分封公國的先河,成了基輔羅斯公國衰落的開始。這時候的羅斯公國有點像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諸侯征伐,外敵入侵,可以說是內憂外患,而這個鬆散的公國越來越難以應對諸多挑戰:
a、國家的分封使得幾個兄弟國家與基輔的大公爭雄,基輔也曾經被其他大公國洗劫一空;b、1204年,十字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基輔羅斯的商貿受到很大的影響;c、波洛夫齊人替代了佩切涅格人,成了基輔羅斯衰退後面臨的重大外患;d、散落的羅斯人撤退到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河口,進一步堵死了基輔羅斯的商貿之路,使得基輔羅斯雪上加霜。e、西北地區的聖劍騎士團、條頓騎士團、立陶宛人趁亂開始興起,逐漸騷擾、侵占到了這片地區。這一時期的部分羅斯人,除了在相對薄弱的芬蘭和東北方向有所擴張外,在西方和東南方都是越來越退縮的。分封后的基輔羅斯使得這塊地區四分五裂,而在蒙古人的鐵騎到來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反擊,使得基輔羅斯的後裔被蒙古來的游牧民族奴役了幾百年。俄國的這段歷史,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時期有些相似,文化基因相同但是國家分裂,勢趨融合卻又受制各地諸侯,一旦外敵入侵,一盤散沙似極易被擊潰。5、蒙古人的入侵與統治(1223-1502年)
到了1223年,羅斯眾公國還在相互爭奪的時候,鐵木真在攻下花剌子模後,旗下的一支蒙古騎兵從伊朗高原和裏海的低地處,轉折北上,越過高加索,從裏海西岸的低地北侵,打敗了波洛伏齊人和羅斯人,他們在那兒可以說是橫衝直撞,直到敗在了東部的伏爾加河中游的保加爾人手裡,然後撤退了。這僅僅是武裝偵察的行動就把這些公國攪翻了天,為蒙古人大規模的西征埋下了伏筆,縱使這個伏筆一直埋了十幾年一直沒有出現。
1237年,三十萬的蒙古人開始沿著探查好的路線西征,各國的公國一盤散沙,無法有效對付蒙古人的入侵,在征服了眾多的公國之後,繼續西進,一直打到了亞得里亞海附近。後來窩闊台死訊傳來,蒙古人開始後撤,直到撤到伏爾加河下游附近,也就是以前佩切涅格人和波洛伏齊人的傳統區域定居了下來,在伏爾加河的河口建立了薩萊城,統治了羅斯人二百多年。這段時間裡,除了兩個公國未向蒙古人臣服之外,其他諸公國都相繼臣服。他們給蒙古人定期納貢,提供兵員,然後從蒙古人那裡一紙冊封書,獲得內部的統治權。這種統治並不是直接的國家統治,而是一種藩屬關係,這些大公國在國內依舊有很大的自治權,這位脫離蒙古人的統治積蓄了越來越多的力量。6、蒙古統治時期,各公國在西面失去的土地(1237-1462年)
由於諸多公國的一盤散沙,加上蒙古人的統治,使得西面的勢力逐漸東侵。
13世紀初,條頓騎士團東侵,13世紀下半頁侵佔了波洛茨克公國西北的土地。這時候最引人注目的是立陶宛的崛起,立陶宛在十三世紀完成統一後,逐漸向俄羅斯方向擴張。一些在條頓騎士團和蒙古人壓迫下的公國,逐步臣服於這個新崛起的立陶宛,甚至是心甘情願的臣服於他。
到了十四世紀上半頁蓋迪明統治立陶宛的時候(1316-1341年),立陶宛吞併了幾個俄羅斯公國,向東、南兩個方向並得了大量的土地。十四世紀下半頁,奧爾蓋德(1345-1377年在位)趁蒙古人內亂,打敗了蒙古人,趁機佔領了基輔,兼并了瀕臨黑海的大片草原,幾乎佔領了整個烏克蘭。1395年佔領了斯摩棱斯克公國,並與莫斯科公國長期爭奪斯摩棱斯克東南面的韋爾霍夫斯科公國。7、莫斯科公國的崛起 (1300-1389年)
史書中最早記錄莫斯科這個地方的是1147年,這個地方本是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一個城鎮,但是他地理位置優越,它的四周有縱深的防護林,有一定的守備能力。同時,莫斯科的周邊,幾乎是處於是歐俄東部河網的中心,連通波羅的海、黑海、亞述海、裏海等海的眾多水系,這是莫斯科公國能夠崛起所具有的優勢,使得莫斯科大公國既能夠沿河而下攻城略地,也使他繼承了歷史上羅斯公國的商貿屬性,而且他的大公大都非常的善於理財。
莫斯科的位置及莫斯科公國的擴張路線
可以看出,當時俄羅斯的兩大水系,以基輔為中心的第聶伯河水系和以莫斯科附近發源的伏爾加水系。如果說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那第聶伯河則是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祖母河。1332年,莫斯科王公伊凡一世(1325-1340年在位)獲得弗拉基米爾大公稱號,漸漸地,這裡成了公國的政治經濟宗教中心。
在這之後,莫斯科公國逐步兼并周圍的小公國。在伊凡一世死後,他的兩個兒子謝苗和伊凡二世(1353-1359年在位)和立陶宛的矛盾激化,爭鬥的中心就是上面提到的斯摩棱斯克東南的韋爾霍夫斯科公國。伊凡二世的兒子德米特里(1359-1389年在位)時期,金帳汗國發生內亂,莫斯科公國乘機大肆擴張。1380年,在頓河附近打敗了蒙古人,縱使在後來的戰爭中失利,莫斯科被劫,不過卻使得莫斯科公國聲名大振,因為這是俄國人對蒙古人的戰爭中第一次勝利,伊凡二世被稱為『頓河王』。但此時的莫斯科公國擴張後所獲得的領土不是聯繫在一起的,很有可能會在以後的戰爭中喪失掉,所以,他的後繼者以保持領土的連接性為擴張的方向。這圖比較清晰了,索性不劃線了。8、
瓦里西(1389-1425年)這人非常的有城府,軌跡頗多,他在以兼并周邊公國使得分散的國土連接為目標,遊走於蒙古王公貴族之間收買人心,在金帳汗國和帖木兒火拚的時候,他趁機運作,獲得了伏爾加河地區的下諾夫哥羅德大公國和木姆羅公國,使得它的領土連成一片。
而他在俄羅斯諸公國內部則是合縱連橫之策,逐步兼并周邊公國,莫斯科北面的幾個公國獨木難支,實際上已經成為附屬,兼并只是遲早問題。到瓦里西一世死前,莫斯科大公國已經有了對比其他公國的優勢。他的兒子瓦里西二世在位時,政局不穩,在領土擴張上面只是完善,拓張的並不多。而在他這個時期,蒙古人內部發生巨變,蒙古幾個部落逐步分崩離其,使得莫斯科公國能夠招募蒙古的王公貴族,為其驅使,真是二百年河東,二百年河西。這些分裂的汗國對莫斯科公國的威脅在降低,為它的擴張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條件。
PS:金帳汗國逐步分解為亞述海沿岸的克里米亞汗國,伏爾加河附近的喀山汗國,在幾年後又從喀山汗國分裂出一個阿斯特拉罕汗國。9、伊凡三世和瓦里西三世時期的莫斯科公國(1462年-1533年)
伊凡三世在位時期(1462-1505),是俄國領土擴張的一個爆發期,在他在位的四十多年裡,領土擴張了幾倍。
1463年,率先把加在莫斯科公國內部的一些公國通過威脅、購買的方式吞併。1478年,征服了北面的諾夫哥羅德公國,這個公國長期致力於西面的芬蘭、北面的北冰洋、東面人煙稀少的地方擴張,他的併入使得莫斯科公國的面積大大增加。他在芬蘭灣南岸附近建設了一個叫做伊凡哥羅德的要塞港口,初步在波羅的海沿岸建立了據點。1480年,在贏得對金帳汗國的戰爭後,其甚至廢黜了那位蒙古大汗,蒙古勢力大勢已去。1485年,伊凡三世吞併特維爾。1489年,在喀山附近立了一個傀儡的喀山大汗。並在這一時期,跨過了烏拉爾山,獲得了鄂畢河下游的一部分土地。另外,在1472年的時候,伊凡三世贏取了那位著名的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連同拜占庭的眾多管理制度也一併進入,從社會、政治、宗教、文化上改變了傳統的俄羅斯。在伊凡三世臨死前,一個一莫斯科公國為核心的俄羅斯,已經初具雛形。紅線內是伊凡三世剛繼位時的莫斯科公國,藍點是莫斯科。伊凡三世死後,秉承這個大公繼續擴張俄羅斯的是他的兒子瓦西里三世(1502-1533年在位)
瓦西里三世時期和難免的克里米亞汗國、東南的喀山汗國關係惡化,忙於對付這兩個游牧民族的騷擾,在領土擴張上面主要集中在周邊幾個地方1510年兼并西面的普斯科夫(紅圈),1514年兼并西南的斯模稜斯科(籃圈),1521年兼并剩餘的留贊公國(粉圈)。在莫斯科公國的擴張史上,由於頻繁的戰爭需要,政治、軍事的集權逐漸得到強化,可見這個公國的集權和他的擴張史是油深深的歷史淵源的。10、伊凡四世下沙皇俄國的形成與繼續擴張
伊凡四世的一生可以這麼形容,幼年喪父,繼承大統,母親錘鍊,誅殺輔政,弱冠沙皇,疑心重重,心狠手辣,極具城府,易怒暴虐,最終失手殺子。
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沙皇。1552年,伊凡四世征服東面的喀山汗國。在接下來的五年里,俄國又這兒一大片的其他民族。1556年,伊凡四世征服南面的阿斯特拉罕汗國,囊括了整個伏爾加河盆地。不僅如此,俄國人繼續南下,將南面的卡巴爾達納為保護國,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將勢力滲入到高加索地區。1557年,伊凡四世將更東面的大諾蓋帳汗國納為他的保護之下。為了保護俄國柔軟的東南腹部,伊凡四世建立了數個軍事要塞(綠框中)1558年,伊凡四世吞併利沃尼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將瑞典等國拖入戰爭,這仗打了25年,直到1583年才結束。俄國不僅沒有獲得利沃尼亞,還喪失了芬蘭灣的出海口。然而幸運的是,俄國和西歐的貿易路線並沒有被切斷,1553年一對英國商隊逃到北冰洋發現了新航線,俄國人在那兒建立了新的港口。(藍框)而在東面,俄國的武裝商隊越過烏拉爾山,沿著游牧民族的北方極少進入的地方向前推進,並建立了數個軍事貿易地點,比如有名的鄂畢城,秋明城。(紅框)這一時期的俄國領土進一步擴大。紅線為伊凡四世即位前的領土,其他標示上面都有解釋。===================================================================
說到這裡,我想題主問的這個問題已經有了些眉目。樓上高票答案所說的那個俄羅斯在極端時間內崛起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俄羅斯的崛起,從奧列格建立基輔羅斯,到雅羅斯拉夫分封子孫,從蒙古人入侵前的一盤散沙,到伊凡四世的重新整合,從眾人眼中的斯拉夫蠻子到引人注目的索菲亞公主嫁入,差不多用了600年的時間。常人眼中的莫斯科公國是突然冒出來的一個國家,然後用了一百多年的時候兼并了世界上最多的領土,顯然它們有看到莫斯科公國背後的羅斯褚公國。可以這麼說,基輔羅斯公國建立了類似夏商周時代的國家歷史,成為了所有羅斯人的精神嚮往。雖然他們彼此征伐不斷,不過他們內心中依舊認可自己是羅斯人,散沙下面有一個巨大的文化區域。俄國人的前其擴張,更多的還是相同文化區域的諸侯國整合。俄羅斯能夠在幾百年內擴張成為橫跨三洲的大帝國,依靠的是整合後的諸多羅斯地區,而不是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
11、波波鎮露.2st
伊凡四世死後,國政混亂,尤其是在1598-1613年這15年間,內亂不斷,外患頻發,俄國相繼失去西部的土地。
這時候,最有名的莫過於1610年,波蘭軍隊佔領了莫斯科,並在此佔據了兩年之久。此後在1611年,波蘭人佔領了斯摩棱斯克。同年,北面的諾夫哥羅德公國向瑞典稱臣。同時瑞典還佔據了北面芬蘭灣的眾多地區。但是,在經過200多年的整合之後,一個具有國家意識、統一的俄羅斯族已然覺醒。在1612年,俄羅斯起義軍擊退了波蘭人,收復了莫斯科。紅線為割讓領土後退守的國界,藍線為波蘭侵略所能達到的地方,紅點為莫斯科。12、羅曼諾夫王朝的興起
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登基為新的沙皇。在這以後的70年中,這個王朝仍然秉承俄國的擴張傳統。他在歐洲部分的擴張則是以南面的烏克蘭為主,因此和波蘭人爆發了長期的戰爭。直到波蘭衰落後,在1667年,波蘭做出讓步,俄國獲得斯摩棱斯克、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以及基輔,俄國逐漸開始在烏克蘭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在隨後的時間裡,波蘭人逐步退出烏克蘭的勢力,進一步成
為俄國擴張阻礙的則是黑海沿岸的土耳其人。在這70多年中,他雖然忌憚中亞的那些游牧汗國,但是俄國人在東面擴張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他在擊敗了西伯利亞汗國之後,沿著這條北方的道路,十分聰明的繞開中亞的強敵,沿著這條路一直向東走,並最終向東到達了白令海峽,向南到達了中國的東北地區。13、彼得大帝時期的俄國擴張
彼得大帝在俄國歷史上赫赫有名,其功績在此不再敘述。
彼得大帝一生,其擴張的國土非常巨大,但絕大部分是來自東方。因為在東方,幾百人的武裝商隊就能夠擊敗一個游牧汗國,對俄國而言,廣袤的西伯利亞簡直就是無主地。雖說如此,東方的擴張路線依舊不是主要路線,主要路線依舊是歐洲部分的擴張。其一生雖然擴張的領土有限,但是這種有限的土地極具目的性,就是為了獲得通往西方的出海口,這個出海口有兩個,一個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一個是黑海的出海口。其在位期間獲得的是波羅的海的沿岸,而黑海沿岸則留給了他的子孫去完成。一個大大的問號是,為什麼俄國人這麼嚮往出海口?
究其原因,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a、歷史原因。俄國從他的誕生到發展,都是與商業貿易息息相關的。他的建國就是一群武裝商人開始的,一直到他建國的歷史,都在進行著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從北歐、東歐到中亞、中國的貿易。因為對商貿交易的需求,俄羅斯能夠誕生在歐俄平原上,因為彼此之間貿易的交換和貿易路線的穩定,誕生了最早的基輔羅斯國家。同時,也在他最為混亂的割據時代,其依舊能夠通過這種商貿聯繫維持這種歷史上延續,使得他們在界定自己歷史身份的時候,既不同於瑞典人、波蘭人、立陶宛人,也不同於蒙古人、突厥人。當然同樣的,因為對毛皮的需求,使得俄國人最終跨過烏拉爾山向東走動了東北。b、地理原因。這個原因也能從地理上找到一定的佐證。歐俄平原雖然深居內陸,但是其距離海洋的距離很近,憑藉歐洲周邊環繞著的各大邊緣海和海灣,這裡的人可以較早的從海上獲得聯繫。其次,這裡大片地方都是平原,地勢非常的平坦。其內部水系也十分的發達,第聶伯河和伏爾加河兩大水系,連著這東歐平原的絕大部分地區,因此,這裡號稱連接著五海之地(黑海、亞速海、裏海、北海、波羅的海)。這裡的水系特徵,既使得這塊土地能成很早的時候就成了極好的商貿路線,也使得一些國家利用這些水系作為統治的基礎。基輔羅斯的誕生,莫斯科公國的興起,都離不開這種地理上的原因。還有就是在蒙古高原、天山阿爾泰山、阿富汗、伊朗高原、高加索一帶,和西伯利亞高原山地之間,有一塊遠低於周邊的地區,這個地區是古代游牧民族侵擾歐洲的路線,同樣也是俄國人東進的路線,這個地方曾經被哈麥金德稱為大低地。c、人的因素,也是最為重要推動因素。歐俄平原這塊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在歷史的演變當中,逐漸成為一個文化區域。1612年的俄國人民起義,擊退了波蘭人的佔領,可以看得出這塊地區炸17世紀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具有相當強烈的民族意識。不僅僅是這裡的人民,這裡的領導者也是這樣。這塊土地的歷任統治者除了扮演商貿路線保護者的角色外,還往往扮演著商貿路線開拓者的角色。這種角色在彼得大帝以前就已經有了跡象,如羅斯公國的早期開拓者在保留龐大的羅斯公國的同時,即保持了在頓河、刻赤海峽的商業據點,同時也不斷的向多瑙河方向擴張新的商業路線。歷代沙皇在同立陶宛人、波蘭人反覆爭奪的諾夫哥羅德和斯摩棱斯克時,其爭奪的不僅僅是領土,而是當時歐俄部分在北方的商貿物流運輸中心(諾夫哥羅德是當時北方最大的商貿中心)。起碼到了伊凡四世時候,俄國諸多的沙皇們已經意識到在海上貿易的重要性,那就是在波羅的海、黑海和北海上建立自己的對外商貿據點。所以,俄國人嚮往海洋的衝動,歷史上早就有之,而他們的這種努力之所以沒被我們注意到,不過這點是被彼得大帝耀眼的光芒說掩蓋罷了。d、經濟因素,也就是俄國人為什麼要尋找出海口的最最最核心的因素。俄歐部分這個大平原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這塊地方盛產很多東西,同時因為發展條件較其他地區劣勢一些,所以也缺乏很多東西。比如從小麥黑麥這種農作物,到亞麻菜籽等經濟作物,從大批的牛羊,到烏拉爾山附近的鐵礦,無不是這塊平原上說盛產的,但是這裡也缺乏貴金屬、奢侈品等眾多的東西。同樣的,俄國因為深居內陸,氣候相對季風區差了一些,其人口一直未能像東方那樣增長,這導致了他的經濟生活雖然能夠自給卻不能夠自足的現象。所以其必然要有對外交換,也就必然盛行商品貿易,而這種貿易逐漸形成內在的張力,使得俄國這個國家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去開拓新的貿易路線,新的出海口、新的資源地。俄國這種經濟形式,說他是海洋商業文明,或者說他是農耕文明都是不合適的,自給卻不能自足的特性使得他介於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之間。強的時候自豪自己是獨立的一個體系,弱的時候卻要質問自己更像東方還是西方,自己從何而來的問題。=================================================================
所以說,樓上的高票回答在俄羅斯不適合農業種植、莫斯科等公國是農耕城邦等等說法,是不了解俄羅斯歷史發展的猜想罷了。=================================================================
圖中左上標示紅線是彼得大帝搶奪的瑞典領土,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右下標示的紅線是彼得大帝在1722年搶奪的波斯領土,基本沿著裏海西岸和南岸。在彼得大帝時期,俄國在烏拉爾山以東方向獲得的領土主要是,中亞方向開始擠壓幾大汗國的領土,堪察加半島以及千島群島。====================================================================待更。
14、彼得大帝的幾個繼任者(1725-1762)
彼得大帝去世後,他的幾個繼任者顯得格外的無能,不過諷刺的是,平庸的幾個繼任者卻獲得了比別的大地多的多的領土,最明顯的就是在黑海方向和土耳其之間的激烈爭奪。
1735年,俄土戰爭爆發(第四次),歸還了1723年彼得大帝佔領的裏海沿岸土地,以獲得波斯對俄國人的幫助,同時在1739年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人獲得了在黑海沿岸更多的勢力範圍。而根據《貝爾格萊德合約》,俄國雖然獲得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南布格河和頓河河口之間的大片土地,不過合約卻禁止俄國在黑海上建立要塞和海軍,這對於俄國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此時的俄國在遠東的擴張則繼續進行著無人區漫步的狀態,在1697年發現勘察加半島,1732年徹底征服,並且在此建立了海軍基地彼得羅巴普洛夫斯克(藍框)。此外,俄國人的腳步沒有停下,繼續向東,邁過白令海峽、威爾士角到達阿拉斯加,1741年發現阿留申群島。
在中亞的擴張則是建立勢力範圍為主。1731年,小帳汗國成為其保護國,1740年中帳汗國成為其保護國。之所以沒有獲得更多領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俄國在中亞的擴張,遭到了當地地區民眾的強烈反抗,同時由於俄國的注意力依舊在歐洲方向,對此地區關注相對較少。因此,在之後的100年里,俄國人在中亞的擴張極其艱難,直到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其才開始在中亞大舉擴張。15、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的擴張。
可以這麼說,最終奠定俄國在歐洲領土地位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其在位期間不僅擴張的領土甚多,更關鍵的是,其擴張了俄國的出海口,使得俄國同時有了黑海和波羅的海兩個窗口通向西歐。
1772年,俄國夥同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瓜分了波蘭,獲得第聶伯河東岸的波洛茨克、莫吉廖夫,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蘭,獲得第聶伯河西岸的明斯克和西烏克蘭地區。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獲得剩餘的白俄羅斯、庫爾蘭和立陶宛部分地區。三次瓜分波蘭使得俄國的領土邊界從第聶伯河東岸一下子擴張到了涅曼河、德涅斯特河東岸,三個大國從此成為鄰國。1768年,俄土戰爭再次爆發(第五次),波羅的海分艦隊第一次遠征希臘群島,在切斯馬海戰中殲滅土耳其艦隊,封鎖了達達尼爾海峽。海軍的勝利奠定了領土擴張的基礎,在1774年的合約中,俄國不僅廢除了1739年《貝爾格萊德合約》中禁止俄國在黑海建立艦隊和要塞的限制,還獲得了刻赤港和葉尼卡列港等黑海沿岸的眾多要地,還是得克里米亞汗國脫離了土耳其的控制,並在1783年對其實施了兼并。值得一提的是,在1783年兼并了克里米亞半島之後,俄國在半島上修建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以後的克里米亞戰爭和蘇聯衛國戰爭中,這裡扮演了舉重輕重的角色,同時這個要塞的重要性也直接促使普京吞併了克里米亞半島。1787年,土耳其為了重新獲得重要戰略地位的克里米亞半島,對俄國開戰(第六次),而瑞典看準了波羅的海沿岸的俄國軍力空虛,於1788年對俄開戰,瑞典艦隊駛入東芬蘭灣,威脅聖彼得堡。但由於波羅的海艦隊的存在,驅逐了瑞典艦隊,直接影響了對芬蘭的戰爭。在奧恰科夫和刻赤角的海戰中,俄國利曼區艦隊擊敗土耳其海軍主力,決定了俄國的勝利,迫使土耳其簽署《雅西合約》,奠定了俄國在黑海上的地位。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擴張圖。16、葉卡捷琳娜二世繼任者在歐洲的擴張(1796-1914)
自從葉卡捷琳娜二世奠定俄國的基本版圖之後,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其繼任者在領土擴張放面依然有著令人矚目的擴張,其在歐洲、高加索、中亞、遠東、美洲皆有顯著成果。
歐洲的擴張還有三個方向,一個是西面的大波波故地,一個是西北面的芬蘭,一個是西南面的羅馬尼亞
大波波的故地我想應該是最有名的一個,這次領土的獲得非常的有意思。19世紀初,正是拿破崙的法蘭西帝國風起雲湧的時候,整個歐洲被攪得天翻地覆。在第四次反法戰爭奧斯特里茨戰役中(),俄國參與的反法聯軍被拿破崙以劣勢兵力擊敗,然而結果卻是本該是戰敗國的俄國,卻獲得了普魯士在第三次瓜分波蘭時候獲得的比亞韋斯托克。這點看似難以理解,卻能體現出拿破崙那種以戰止戰的戰略思維。俄國在當時幅員遼闊,在所有事發大國中又距離法國最遠,俄國在此次戰爭中是勞師遠征,並未傷其國力,戰勝了俄國並給予好處然後拉攏了俄國,與其結成反英同盟,欲擒故縱。所以說,此次的領土擴張是法國攝於俄國的潛在國力而獲得的。因此,兩年之後,俄國又獲得了奧地利塔諾波爾地區,此地區是奧地利在第一次瓜分波蘭時期獲得的。
在西北方向的擴張能看出俄國人善用時機的思維。1808年,也就是俄法同盟的第二年,俄國借口瑞典依舊處在反法陣營當中,對瑞典宣戰。瑞典不敵,被迫求和,在《腓特烈港和約》中,將治下的芬蘭大公國割讓給了俄國,俄國自此佔據了芬蘭一百多年。
而在西南方向的擴張中也頗具戲劇性。本來在法國人為了在南面牽制俄國,支持土耳其進攻俄國。1806年,土耳其對俄國宣戰(第七次俄土戰爭),但是在1807年的提爾西克合約中俄法兩國戲劇性的結盟,土耳其人被法國人出賣了。同一年,俄國艦隊殲滅土耳其艦隊,控制了黑海愛琴海上的制海權,並一度控制了科孚島。在陸地上,土耳其軍隊也是節節敗退,直到1812年和俄國簽署《布加勒斯特和約》,土耳其在黑海北岸,割讓德涅斯特河和多瑙河之間的比薩拉比亞割讓給俄國。
俄國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擴張。紅線是土耳其在1812年割讓的比薩拉比亞,藍框是俄國艦隊一度佔領的法屬愛奧尼亞群島。歷史上俄國在多瑙河三角洲的擴張。17、葉卡捷琳娜二世繼任者在高加索的擴張(1796-1914)
2008年8月8日晚,普京在北京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在美國的支持下,軍事控制了南奧塞梯,俄軍隨後強硬反擊,喬治亞兵敗如山倒。自此,高加索問題再次步入人們的眼中。俄格在高加索的問題從何而來?
我們在上面提到伊凡四世的那段,俄國在1556年就征服了盤踞在伏爾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國,並第一次將俄國的勢力介入到了高加索地區。這裡高山聳立,民族混雜,並且當地的民眾多受到土耳其和波斯的壓迫,俄國人的到來為他們看到了解放的希望。1774年,土耳其割讓高加索的卡巴爾達地區,1791年,俄國大局入侵大卡巴爾達地區,直到1825年才正式成為俄國穩固的一部分。而上面提到的那個南奧塞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在1774年,奧賽梯的北部被俄國控制,1806年,南部又併入俄國。1783年,喬治亞自願接受俄國保護。而喬治亞其他眾多公國又相繼併入俄國,其中,阿布哈茲地區在1810年併入,1864年正式兼并。1814年,波斯戰敗,割讓達吉斯坦和亞塞拜然。1828年,波斯再次戰敗,又割讓了愛沙尼亞的東部地區。1829年,土耳其戰敗,割讓阿哈爾齊克,併入喬治亞。直到1878年,俄國在高加索的擴張才得以基本結束,並一直維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8、葉卡捷琳娜二世繼任者在中亞方向的擴張(1796-1914)
俄國和中亞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是彼此鬥爭的關係。中亞的游牧民族想藉此西進,俄國則一直想控制整個伏爾加河,雙方再次爭鬥了近1000年,直到19世紀下半頁,中亞逐步被俄國征服,這哥鬥爭才得以結束。
俄國在伊凡四世時期,吞併了阿斯特拉罕汗國後,在中亞地區的擴張並沒有多大的進展,反而是在伏爾加河沿岸建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城市,而且,在起義後的東進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從北方繞過中亞這片地區,這種現狀直到1822年才有所突破。可見,在從1556之後的260年里,俄國人對中亞的吞併政策是不合時宜的。19世紀30年代,小帳汗國和中帳汗國分別被俄國那位保護國,1847年,大帳汗國也被吞併,並在之後的30多年裡逐步進行了征服。這個大帳汗國分裂為幾個小汗國,浩罕、哈布拉、基發。1853年,俄國佔領浩罕國西北邊境的阿克—麥切特城,並以此為據點,逐步壓縮各汗國。1854年,俄國又在浩罕國東北地區建立了維爾尼要塞, 直到1876年把浩罕國兼并完畢。1868年,哈布拉汗國首都撒馬爾罕失守,哈不拉汗國併入俄國。在對待基發汗國中,俄國最難攻取,直到1885年,俄國才兼并完畢。值得注意的是,俄國在中亞的擴張引起了英國人的高度警覺,因為俄國在吞併中亞汗國之後,離大英帝國的皇冠英屬印度只是一線之隔。英國人為了維護自己在印度的利益,三次出兵阿富汗,企圖在佔領阿富汗之後進入中亞,遏制住俄國的擴張勢頭。不過,英軍士兵和印屬部隊還沒碰到俄軍的影子,就在阿富汗這個崇山峻岭之間就遭遇了慘敗。俄國此時的勢頭也不樂觀,中亞地區的民族反抗,中國的強硬反擊,英國的高度警覺,都使得俄國做出了妥協的決定。
1895年,英俄談判,俄國和阿富汗劃定了沿用至此的邊界,阿富汗為兩國緩衝國。19、葉卡捷琳娜二世繼任者在美洲方向的擴張(1796-1914)
上面有人提到,俄國放棄美洲的阿拉斯加是個巨大的戰略失誤,因為放棄了阿拉斯加就是放棄了150w平方千米的土地,也放棄了臨近更多的資源。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顯然不是。1728年,丹麥的一位叫做白令的航海家,受俄國政府之邀探索俄國東部地區,白令海峽就發現於此。
1741年的時候,白令率隊再次在阿拉斯加登陸,其發現在這裡有著豐富的毛皮資源,這一消息想火花一樣點燃了俄國人開發阿拉斯加的熱情。1784年,俄國人舍列霍夫在阿拉斯加的科迪亞克島建立了俄國在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性定居地,老科迪亞克城。1792年,又遷居到島北面更易於開發阿拉斯加的新科迪亞克城。1799年,「俄國美洲公司」成立,聽名字就像是一個類似「東印度公司」一樣特牛逼的武裝商貿集團。他有沙皇支持,有開發的特許證,有壟斷性特權,並對實際上的北緯五十度以上的所有領地,包括阿留申群島等眾多島嶼享有無限權利。同一年,俄國在巴拉諾夫島(錫特卡島)建立了俄國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地——米海洛夫斯克。1802年,這個殖民地被當地土著移平。1804年,俄國人報復性的摧毀了當地土著的居住地,並在此建立了新的米海洛夫斯克——錫特卡。這個美洲公司曾經計劃獲取夏威夷群島的立足點,不過更有吸引力的則是在舊金山的北面建立一個殖民地——羅斯要塞,並於1811年建成。俄國人本想著利用這個羅斯要塞作為對抗西班牙在美洲勢力的據點,並作為供應錫特卡和其他北方據點的糧倉。俄國人在美洲越來越往南的動作,引起了傳統美洲強國的西班牙的警覺,西班牙在搶奪美洲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地北進,1769年建立聖迭戈城,1776年,建立舊金山。而俄國人在那箇舊金山北面的那個羅斯要塞的建設,必然觸及到西班牙在美洲的利益,所以,俄國和西班牙的矛盾不可避免。
俄國人在北美的經營到底如何呢?俄國在北美從來沒有過相當多的人口,而且原本作為糧食補給基地的羅斯要塞也沒有達到糧食補給的目的。俄國人的目光都是局限在向當地居民勒索毛皮上,其活動一直局限在濱海地區,這一點從俄國人探索美洲的活動一直沿著西海岸線就可以看出。而且,羅斯要塞本身的堅固性都是個問題。
從這列就能看出,俄國人在美洲的眼光和亞洲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就是為了獲取毛皮利益,其眼界不能和在美洲殖民獲取土地、黃金、白銀、木材、咖啡等諸多原材料的西班牙、葡萄牙這種美洲強國相提並論。因此,俄國在美洲的殖民投資,包括政治軍事支持、財政支持都是空頭支票,所以沙皇只能是繼續開空頭支票——委任狀、特權令等,看似權利無限,其實局限非常有限。其本意就是為了激發商人的逐利本能,讓他們一群烏合之眾去對抗國家實體,勝則大賺,敗也是毫無損失。因此,在1841年開始,俄國人在看清自己在北美力量不足的現狀,索性就把羅斯要塞賣給了美國在西部的大地主——約翰蘇特。而那個所謂的「俄國美洲公司」也是因為這種浮萍一樣的經營,狀況惡化,被海軍接手。
在1840-1867年,俄國美洲公司將美洲斯賓塞角以南的狹長地帶出租給了競爭對手——哈得孫灣公司。1862年,美洲公司已經實際破產,只是為了政治上的需求,才得以苟延殘喘。到了這時候,阿拉斯加的稅收持續減少,而負擔越來越重,對俄國人來說已經是個包袱,差不多就是燙手山芋。而俄國在這塊地區的擴張,和英美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加深,一旦英美攻打俄屬美洲,那麼,俄國休想保住這裡。為何?1821年的時候,俄國頒布特赦令,宣布他在這個地區的北緯51°以北和離海岸線100海里的水域,享有獨佔的航行權。而美國那哥1823年的門羅宣言的一部分就是為了針對這個。1824年,美俄談判,俄國在這一地區的要求被限制在更往北的北緯54°40′以上地區。1825年,英國和俄國也在這裡模糊規定了邊界。最直接的促使俄國賣掉阿拉斯加的事件是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英法對俄國開戰,1855年,英法北太平洋艦隊炮轟勘察加的彼得羅巴浦洛夫斯克港,雖然沒有炮轟到阿拉斯加。但是,卻使得俄國沙皇確信,與其坐視阿拉斯加落入英國人之手,不如賣給美國人統治更好一些。所以,1867年,俄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人。所以,那種認為俄國人最終放棄阿拉斯加就是丟土失地,就是戰略失誤的說法,完完全全是在不了解這點歷史上的「腦補+想當然」。
藍色箭頭是北緯50°緯線(PS:美加中部西部邊境是49°劃分),右邊紅框右下是北緯54°40′。左面紅框是俄國在美洲的第一個定居點科迪亞克島,右面紅框是亞歷山大群島中的俄國第一個美洲殖民地——錫特卡。另外,羅斯要塞在舊金山北面對峙沒多遠的地方,不用標示了吧。原本的簡要筆記在中亞就結束了,不過看過網上還有很多那種對俄國賣掉阿拉斯加的行為是不明智的、沒有戰略思維的做法,因此繼續更新這些。
還有很多人對俄國的擴張史有很多值得推翻的東西,可能會在中秋以前談到吧。
另外就是,問我資料出處的人,我先賣個關子。因為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只不過對俄國挺有興趣的,網上下載過幾本關於俄國擴張和反思的書籍,也買過一些下載不到的東西。在文章的最後給大家貼出來去對比我的觀點好了,當然是有時間賣完關子。
2016年9月7日23:59:45 待更。俄羅斯有點兒像楚國。
俄羅斯早起都是一些分散的小公國(和德國早期相似)。
蒙古入侵後反而捏合了這些小公國(有一點點像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反抗當年的亞歐第一強國蒙古帝國成功後,戰鬥力自然爆表,獲五星加成!
從此以每天國土增加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張了500多年。在近現代國際政治舞台中,俄羅斯的地位絕對稱得上是舉足輕重。從沙俄,到蘇聯,再到今天的俄羅斯聯邦,俄羅斯始終都是響噹噹的世界級大國。而近五百年的歷史中,俄羅斯的每一次興衰起伏,無不對國際政治、乃至人類文明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威震全球的大國,其之歷史卻並不悠長。可以說,在整個古典時期以及中世紀,俄羅斯無論是作為其民族淵藪的羅斯族人,還是其所處的東歐平原,在人類文明史中都是默默無聞。
直到中世紀落幕,近代大幕拉開,俄羅斯才異軍突起,在極短的時間內,一舉成為歐洲主要強國,並在之後的歲月中拓地2000萬平方千米,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里,成為震古爍今的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為什麼俄羅斯會異軍突起?關於這一點,雲石君在《地緣政治68:俄羅斯為什麼要搞死土耳其》一文中曾經有過一個介紹:
俄羅斯所處的東歐板塊,緯度較高,氣候濕寒,以中世紀以前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尚不足以對這種寒冷地帶有效開發。
但到中世紀中後期,雖然工業時代依然尚未到來,但歐洲農耕文明的千年積累,已使農業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從而初步具備了在較寒冷地區開展農業種植的能力。
當然,光具備農業開發能力還遠遠不夠的。東歐地勢平緩,加上本就是草原地貌,所以自古就是游牧文明勢力範圍。游牧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天然軍事優勢,決定了即便東歐平原出現一些農耕國家,但依然得受游牧勢力的洗劫與鉗制,難成大器。
這一點,可為例證的是,古代中國作為全球最強農耕文明,尚需以舉國之力,才能勉強地域塞外游牧武裝——有時候還擋不住,東歐那點子小農耕國家,想抵擋游牧武裝幾乎不可能。這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有效制服游牧,東歐農耕城邦根本沒有發展壯大的空間。
在俄羅斯形成的早期就是如此。當時的蒙古系金帳汗國,才是東歐平原的主宰。以莫斯科公國為首的羅斯系農耕小邦,就是加在一起,也擋不住蒙古騎兵的洗劫,所以只能稱臣做小,再老老實實承擔沉重賦稅的同時,還要忍受蒙古人時不時洗劫和挑撥,難有坐大空間。
但熱兵器時代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熱兵器的出現,大大抵消了游牧騎兵的武力優勢。而相對於冷兵器,熱兵器的製造,又需要更加豐厚的物資基礎支撐——這意味著單位創造能力更高的農耕政治勢力,憑藉熱兵器的加持,取代了游牧勢力對東歐的主導。具體到現實層面,就是俄羅斯系莫斯科公國的興起,和蒙古系金帳汗國的沒落。最終,莫斯科公國消滅了壓在自家頭頂的金帳汗國,建立起了農業基礎主導的俄羅斯帝國。
不過,帝國雖然建起來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俄羅斯就從此崛起。
畢竟,東歐平原的濕寒氣候,天然是農業發展的阻礙。雖然經過千年的技術積累,人類已經可以支撐對東歐平原的初步農業開發,但這種技術的進步依然是有限的,依然只是建立在人力耕作技術方面的量級提升,而非由人力耕作向機械化耕作的質變。
在沒有足夠機械化替代的情況下,高度依賴人力進行的農業耕作,氣候濕冷的東歐,與東南歐那種氣候溫和的熟地相比,其產出依然是無法相比的。再加上東歐地處偏僻,遠離地中海以及大西洋貿易圈,所以也無法通過商業聚斂財富,增強國力。所以,如果光靠東歐平原這塊核心區,近代的俄羅斯,縱然有資本獨立成國,但也最多不過是二流甚至三流而已,想與英、法、奧匈甚至奧斯曼帝國分庭抗禮,成為歐洲大國,依然是絕無可能。
那麼,俄羅斯為什麼能夠突破這層阻礙呢?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答案在於北亞。正因為將廣袤的北亞、乃至部分中亞版圖收入囊中,俄羅斯才獲得了充足的實力加持,並憑著這份積累,成功獲得了與歐洲傳統大國並駕齊驅的本錢。
而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北亞和中亞的價值更加凸顯:
這種凸顯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首先是自身開發潛力的提升:
一方面,隨著工業,特別是機器大工業的推廣和普及,使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大大提高,這種情況下,北亞、中亞這些在農耕時代因技術所限無法大規模利用的板塊,因著人類技術水平的提升,其開發難度大大降低,原先許多不可開發之處,現在也能夠開發出來,許多只能做初步開發的地方,開發程度也越來越高;
另一方面,工業時代的資源和財富定義,與農耕時代截然不同。農耕時代,鑒於食物這一基本生存資源的稀缺性,財富和價值的定義,幾乎是與食物劃等號的。而在工業時代,隨著人類溫飽問題的大致解決,食物已只作為一種基礎性資源存在,其與財富的關聯度不斷降低。而與之相對應,滿足人類更多慾望的工業品,以及工業製造的能力,成為財富和實力的象徵。
工業發展嚴重依賴於化石能源。北亞、中亞這些地方,雖然在食物生產方面的能力天然受限,但它們地下的豐富化石能源,卻成為工業時代的真金白銀。而且工業文明條件下交通工具和設施的進步,也可以使這些資源在開發出來後能夠被運輸到需要的地方,進入人類經濟鏈條。
而除了自身開發潛力,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也隨著人類文明由農耕向游牧的質變得以凸顯。
農耕時代,人類世界實際上處於互相隔絕的孤島狀態。人類由於文明發展水平有限,很難衝破大型地緣板塊間的梗阻。山脈、河流、海洋、荒漠、這些地緣屏障的存在,不僅阻斷了彼此間的交流,也隔絕了相互間的衝突。
但工業的力量,衝破了地緣的梗阻。隨著工業的進步,地緣板塊間的界限逐漸消融,文明間的大規模交流成為可能,利益衝突也在加劇。
這時候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得以凸顯。北亞、中亞雖然土地貧瘠,但區位上卻覆蓋了亞歐大陸的整個北半部。以它為基地,俄羅斯得以將自己的利益觸角延伸到東亞、中東等相對富庶地區。而歐洲文明向工業的率先轉型,又使得俄羅斯得以利用這種先發優勢,壓制華夏、伊斯蘭等本土傳統農耕文明,進而從它們手中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時,更有效的影響國際政治格局。
總而言之,對亞洲領土的佔有,奠定了俄羅斯的大國基礎。正是靠著他們,俄羅斯最終實現了大國崛起,成長為威震全球的世界級勢力。
如果從這麼來看,俄羅斯似乎是頗有先鑒之明。畢竟俄羅斯開始經營亞洲時,人類才剛剛走出中世紀,甚至直到將亞洲領土基本吞併完畢時,工業文明也才剛剛到來。這也就是說,俄羅斯對亞洲領土的佔有,幾乎都是在農耕時代完成的。而以農耕時代的標準,俄羅斯亞洲領土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也正因為如此,康熙才會在《尼布楚條約》中,如此慷慨的將北亞拱手讓給俄羅斯——儘管以北亞的地緣區位以及當時的中俄實力對比來看,只要中國願意投入資源經營,其戰略優勢大於俄羅斯。
而俄羅斯,卻能在時代變革的前夕,準確的判明時代發展的風向,這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了。要知道,即便是身處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其海外殖民的收益,除了金銀礦藏,也都是從事種植業——而北亞和中亞明顯不適合農耕的。
那麼,俄羅斯帝國真的如此高瞻遠矚嗎?
當然不是。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如果俄羅斯真的有這種眼光,就不會把阿拉斯加以區區720萬美元的價格賤賣給美國——要知道,那時已是1867年,距離大航海時代開啟已過了近300年,距離工業革命在歐洲露出苗頭也已經過了將近百年!第二次工業革命,此時也即將拉開帷幕!
俄羅斯會在1867年將阿拉斯加賤賣,足以證明,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前夕,俄羅斯依然對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懵懵懂懂,對地緣政治的理解,也談不上深刻和成熟。所以要說俄羅斯有先見之明,著實是高看了它。
那麼,俄羅斯又為何要圖謀北亞呢?其實這裡面,更多的是秦穆公稱霸西戎式的無奈。
畢竟東歐平原當時的地緣潛力,不足以與歐洲和中東相提並論。反映在國家競爭層面上,就是俄羅斯在與歐洲列強,甚至奧斯曼土耳其爭雄過程中十分吃力。這種情況下,雖然歐洲板塊的質量更高,得到後對國力的提升更加明顯,但俄羅斯卻難以在此獲得滿意的收益,所以也只能往亞洲方向拓展——畢竟北亞開發難度大,收益低(早期俄羅斯在北亞的主要收益,是將動物皮毛販賣到歐洲),但總比啥都沒有要強。
只不過,造物弄人。俄羅斯的這次東拓,大的時間範圍上,正好與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同步,所以俄羅斯得以充分享受北亞地緣價值提升的巨大紅利。而且由於這次文明大轉型是由歐洲起步,亞洲相對滯後,所以俄羅斯的整個擴張過程,幾乎沒有受到亞洲最強地緣勢力——中國的阻擾。
這就是歷史機遇!俄羅斯幸運的踩到了這個時代的風口,最終在不經意間,成就了自己的大國偉業!
當然,雖然說是幸運,但其中也有其必然性。隨著人類文明由農耕向工業的轉換,北亞和中亞的地緣價值被充分激活,由一片不毛之地,成為所謂的「帝王之資」。
只不過,由於自身的結構性缺陷欠缺(缺乏人類生存的工農業基本環境),這塊「帝王之資」不可能自成一體,所以註定要淪為周邊地緣勢力的附庸。而俄羅斯對這兩大板塊的吸納,便是這種地緣政治規律的落地。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最可惜的,就是中國了。畢竟當時的中國,其國力遠在俄羅斯之上;而就地緣關係而言,至少北亞的中東部(即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它們與中國的地緣關係,遠比東歐的俄羅斯本部緊密。所以,按照正常的地緣規律,在人類征服全世界的過程中,至少這兩個北亞次級板塊,完全應該由中國所有。
當然,鑒於歐洲文明的先發優勢,以及華夏文明在轉型中的波折,這片土地被俄羅斯佔有,也符合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但問題是,北亞的丟失,主要並不是弱肉強食的結果。如果說19世紀外興安嶺、庫頁島和巴拉喀什湖以東地區的丟失,可以說是當時的中國力不如人。但北亞的大部分地區,卻早在工業時代尚未來臨的17世紀,中國整體實力依然在俄羅斯之上的時候,便已通過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將其讓給了俄羅斯——即便這種讓不能完全稱之為棄土(畢竟當時的北亞基本是不毛之地,中國對其中的大部分地區並未實行有效統治),但說是主動退出競爭,是不為過的。
為什麼當時的中國願意主動退出對北亞的競爭?一些歷史民族主義情結較重的朋友,可能會將此歸罪於清朝政府。但實際上,這與農耕時代的中國國家結構,以及地緣政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11章——俄羅斯之第一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請訂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文章。
彼得大帝改革前,俄羅斯就是個野蠻國家
我感覺跟德國公主葉卡特琳娜大帝帶來的三千猶太童男童女有關
歡迎大家收看《走進科學》:
原本古代極盛一時的那些大帝國,為什麼在近現代突然變得不堪一擊!?
原本古代都不存在的美利堅,為什麼會在近現代突然變成第一強國!?因為古代是古代,近現代是近現代,你小學成績就算再牛逼,能寫進求職簡歷嗎?
古代強和近代強沒有必然聯繫,因為古代弱所以近代也該弱的邏輯也說不過去。不過俄羅斯崛起史比起同時間段建州女真的崛起史,那還真是差遠了。①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功不可沒②能同時與中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開展貿易,要知道,中國當時是閉關鎖國的狀態,而奧斯曼帝國更是切斷了東西方甚至歐亞非連接的通道③西伯利亞的皮毛,中亞的棉花,烏克蘭的糧食④辛丑條約俄國獨分2.3億兩白銀,與馬關條約的日本相當,而日本也是藉此實現了工業化⑤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使俄國對西伯利亞的統治由羈縻狀態變成了直轄狀態
誰說俄羅斯古代又弱又小?
俄羅斯是蒙古帝國的真正繼任者好不好。很多人真是常識都沒有,俄羅斯本質上就是一個蒙古化的國家,他民族性中與歐洲國家最不同的部分,都是蒙古帶去的。歷史上俄羅斯的傳統比如農奴制度,中央集權的制度,沙皇式的統治,全部都是蒙古的影響造成的。血緣上關係就更大了,很多俄羅斯人根本就是蒙古人的長相。
蒙古帝國分裂後,在西方最大的繼承人就是俄羅斯,沙皇這個詞最初就是對蒙古大汗的稱呼,俄羅斯第一代沙皇根本就是一半的蒙古人,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俄羅斯就是等於蒙古一樣的。工業革命。。。這和日本是一樣的。
@王陶陶 這裡你可以談你的生育率問題了
19世紀的俄羅斯是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地區之一,算上中東、巴爾幹的奧斯曼帝國人口也就3500萬,而俄羅斯就有一億了,當然今天俄羅斯基本沒有增長多少。你看看幾次俄土戰爭,越來後來越碾壓
再提出個有趣的事,當時俄屬波蘭,甚至僅是白俄羅斯的人口,就和整個中亞,包括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等等加起來,差不多;立陶宛的人口差不多是亞塞拜然的兩倍
你的生育率那些問題又可以大談特談了,給你個思路,這篇文章你看了我就匿名或者刪除。
中東(不算北非哈)除了土耳其和伊朗,其他地區的人口基本上都是虛高,我本身學過大量土地方面的知識,了解當地的土地承載力。整個中東,除了土耳其和伊朗,甚至不用戰爭,只靠全面封鎖,我想肯定就能夠看到五千萬級的人口被餓死,餓死一個人是很快的,再有宗教狂熱的人也要吃飯。當然新疆更不是問題,畢竟是一塊塊不相連屬,周圍全是沙漠的綠洲——我這裡還沒有提及完全可以人為製造的瘟疫等問題。
如果提及反人類之內的問題,或者考慮到避免報復,那麼可以考慮把西北的漢人一道餓死,餓死的漢人更多(當然比例不會更高)自然可以絕人之口。你既然要說馬基雅維利之內的話題,那我也只能提出更馬基雅維利的想法,不過巴格大大估計會很開心,畢竟西安以西不是。
希望看到你的回復。剝開一個俄羅斯人,就會看見一個韃靼人
所以說你還是在自問自答
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源的開發,帶動了就業。
在統治上一直有沙皇傳統,有著強有力的中央。
農奴制等改革,解放了勞動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當他繼承雙頭鷹的那一天,他的強大就已經無可避免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這句話對於實踐而行的人和國家都是成立的!
你確定了解毛子的歷史?Σ(o ? o?)又弱又小,那個國家一出生就強的沒邊?哪有突然變強的國家啊!這問題讓我說不出話。不說遠的,就說咱們,在歐美普通人眼裡中國就是突然變強,你自己覺得呢?
點了西方焦點的決議。
你可以理解為對手強行送了兩波經驗……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希望題主重新學習一個,
歷史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推薦閱讀:
※中美爭霸,推演中美國G2可能的結果?
※假如清朝像日本明治維新後,迅速發展,並且與軸心國為敵,現在世界格局會是怎樣?
※費爾干納盆地的三個斯坦國的國境線為什麼如此犬牙交錯,這裡的地緣情況如何?
※美國的經濟為何這麼發達?
※地緣政治理論發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