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後德國割地,結果德國要復仇;二戰結束後德國也割地,怎麼老實了?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懲處被認為是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那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也被割地,卻沒有人再鬧騰了呢?


因為有了原子彈啊~~

如果沒有原子彈,誰來阻擋蘇聯統一歐洲?顯然還得德國來。你說你美國武力強,可你能漂洋過海的送人來填這個巨坑么(那可是動輒幾百萬的陣亡)?就算歐洲人都同意,美國民眾也不幹啊~

所以歷史必然重演:英法美支持德國重新武裝起來對抗蘇聯(跟一戰戰後一個樣),而且可見的未來,20到30年內,三次世界大戰必然爆發。

歸根結底,原子彈拯救了人類。


要不是羅斯福逝世,再加上杜魯門強烈反共,被丘吉爾攛掇打冷戰,美國本來是想把德國給徹底廢掉的。請百度「摩根索計劃」。下文引用自鞠維偉《論二戰後期美國處置德國的失敗設想—— — 摩根索計劃》(江西社會科學,2011.7)

1944 年 8 月, 盟軍即將攻入德國境內。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命令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部下屬的德國處制定了一份《盟軍德國軍政府指導手冊》(以下簡稱《手冊》 ),以指導未來盟軍在德國佔領區內的各種活動。 《手冊》 得到了美國陸軍部的批准。該手冊要求盟軍軍政府將來在佔領區內恢復社會秩序和維持經濟穩定,保證對德國人的食物供應,逐漸恢復和平時期的工業和經濟, 等等。 《手冊》 特別指出:軍政府要進口必要的商品和物資,將德國的工業生產由戰爭目的轉為消費品生產, 甚至要重建德國的對外貿易。 [1] (P80 - 81) 實際上, 在此之前的 1944 年 5 月 31 日,美國國務院制定了一份關於戰後處置德國的計劃書,主張「從政治上和經濟上恢復

德國的國際地位」[1] (P4) 。 由此可見, 美國國務院和軍方主張戰後對德國實行 「溫和」 的政策, 他們考慮戰後應當復興德國的經濟以保證歐洲經濟的恢復; 他們還希望美國政府在戰後幫助德國人解決經濟中的困難。

盟軍司令部制定的《手冊》很快就被交到了時任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手上。作為猶太人,摩根索對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感到無比的憤怒,他認為:「德意志民族有著不可饒恕的罪惡。」[2] (P33) 摩根索認為 《盟軍德國軍政府指導手冊》 中對於戰後德國的處置太 「仁慈」 了, 他迫不及待地把 《手冊》交給了羅斯福總統。羅斯福一直主張戰後對德國採取嚴厲政策, 當他看到《手冊》 的內容後感到非常不滿, 批評道: 「這本所謂的 『手冊』 太糟糕了, 我真想知道是誰寫的和同意批准的……它給我的印象是對待德國就像對待荷蘭和比利時是一樣的,對於德國人來說僅僅是把他們帶回到了戰前的狀態。」[1] (P78 ) 羅斯福要求馬上收回該手冊。

鑒於羅斯福對陸軍部和國務院對德政策的不滿,摩根索就有機會插手對德政策的制定了。1944 年 9 月 1日,在摩根索的授意下,財政部長助理哈里·懷特起草了《德國投降後建議實行的對德計劃》 ( Suggested Post -Surrender Program for Germany ) [1] (P85) , 後來該計劃就以摩根索名字命名,這也就是摩根索計劃的正式出台。

該計劃書中要求: 將德國實行非軍事化並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並把大片領土割讓給鄰國; 將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谷地作為國際共管區; 消滅德國的大部分工業以保證德國以後再也不會威脅世界和平。 [1] (P85 - 95) 在關於德國經濟的內容中還特彆強調: 盟軍軍政府除了出於軍事行動的必要之外,不對德國的經濟問題承擔責任。這些問題包括:控制物價、 配給、 失業、 生產、 重建、 銷售、 消費、住房、 運輸以及任何用來維持和加強德國經濟的措施。[1](P98)可以明顯看到,摩根索計劃無疑是要嚴懲戰敗的德國,徹底摧毀德國的經濟,至於德國人民將會在戰後經歷怎樣的困難則不在摩根索的考慮之中,而且美國政府也沒有義務承擔戰後德國經濟重建的責任。

…………

他們的爭論一直持續到 9月 9 日羅斯福動身前往魁北克參加會議的前夜。羅斯福早就不滿國務院和陸軍部對戰後德國太過寬容,而霍普金斯傾向於史汀生的保留德國工業的意見,因此,最終羅斯福敲定主意將摩根索計劃帶到第二次魁北克會議上與英國進行商議。為此,羅斯福邀請摩根索去參加會議, 而把赫爾、 史汀生和霍普金斯撇在一邊。

會議召開後, 當美方在 9 月 13 日把摩根索計劃交到丘吉爾手中的時候, 他表示了強烈的反對。丘吉爾說道,「這是把他自己綁在一具德國殭屍上, 這計劃太殘酷, 太不人道了」 [1](P208) 。

丘吉爾之所以會如此反對摩根索計劃,首先,戰後歐洲的復興離不開德國的工業以及煤鐵資源, 一旦按照計劃消除德國工業, 關閉礦山、 煤井無疑將會給歐洲的復興帶來很大麻煩。其次,這次魁北克會議上美英首腦還劃分了戰後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而魯爾、薩爾等工業區劃給了英國佔領,摩根索計劃的實施會使得英國不僅不會從佔領區中得到德國工業生產的好處,而且還會大大增加英國的經濟負擔,因為這些工業區都是德國人口密集的地區,戰後怎樣養活這裡的人口會成為英國十分頭痛的問題。最後,丘吉爾還擔心國內民眾是否會支持摩根索計劃。

…………

摩根索明白地告訴英國人, 德國問題談不好,想繼續談租借法案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為了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丘吉爾不能得罪羅斯福和摩根索。丘吉爾也知道這對德國人太嚴厲了,但是這樣做如果能贏得美國人的援助, 能讓英國擺脫經濟困難, 那麼, 魯爾和薩爾區變成寸草不生的荒漠也總比英國的經濟衰敗要好得多。

…………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摩根索計劃沒有得到實施,德國也得以保住自己的工業實力。


割地這個概念,起碼得當事國家自己承認了才能算。

所以事實上他們沒老實。

聯邦德國政府1990年之前在正式場合使用「波蘭和蘇聯統治下的前德國領土」的稱呼,這是也波茨坦協定中使用的措辭。聯邦德國政府直到1990年才中止對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的主權要求。


數字排列僅代表我先想到哪個

1.青壯年男性被大量消耗,戰敗後有極大數量的德國士兵被俘虜,並在監獄裡開始德國的戰後文學時代 (Trümerliteratur,Kahlschlagliteratur)

2.戰後德國人民還有全世界人民最在意的問題是:這場戰爭該由誰負責(Frage nach Schuld)這個問題在之後的二三十甚至一直到柏林牆被推倒之前都在德國人的脊梁骨上打上了深深的恥辱印記

3.德國被分成兩塊(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和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各個地方都有戰勝國的軍隊駐紮

4.緊接著的冷戰,德國作為前蘇聯和西方以美帝為首的萬惡資本主義直接接壤的地方,其人們深怕一場以核武器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戰爭(Angst vor Atomkrieg)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


一戰結束之後,法國一直想肢解德國,想讓德國永遠失去崛起的機會,但是英國和美國不讓。

法國的野心是成為歐陸的老大,所以他就必須肢解德國,讓德國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英國的思維從拿破崙時代一直延續到了一戰,習慣聯合歐洲的老二老三對抗歐洲的老大,比如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當時歐洲大陸的老大德國被打敗之後,法國成了老大,英國將法國視為一戰之後的新威脅,當然不會成全法國的想法,德國是英國將來制衡法國的一張牌。

而在一戰之後,一直夢想著擁有世界霸權的美國自然也不會答應法國,他不想在歐洲大陸遇到一個障礙,德國成了平衡障礙的手段。

英法美三方之間的矛盾給了德國迅速崛起的機會,凡爾賽體系的不公平又給德國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也就20年左右的時間,德國操翻了西歐。

二戰後,肢解德國成了大家的共識,德國被一分為二,失去了合力的機會,盟軍的駐軍,另外是納粹主義被根除,西德民主化, 最重要的是歐盟的初步形成,將德國(西德)與西歐國家的經濟捆綁在一起,戰爭的可能被進一步的降低。

二戰之後的,法德之間的合作,特別是1951年的煤鋼同盟,將兩個世仇瞬間變成了基友。


美國到了今天還有很多M1A1部署在德國。。


在德國駐紮的外國軍隊雖然踢不起世界盃,但踢一場歐洲杯綽綽有餘了


二戰結束後的德國何止是被肢解,是被軍事管制,還是徹底的分割管制,柏林牆成為物理意義上的鐵幕,德國本土聚集著北約華約的大量武裝,就這還能玩?

冷戰期間,美軍為了抵禦蘇軍打進巴黎,準備實行戰術核攻擊焦土政策,蘇聯更不用說了,必要時核彈開路,把坦克開進巴黎。

而德國人也恨透了戰爭,一戰沒有打到德國本土,打的也不是總體戰,僅算是當年統治階級的小打小鬧罷了,二戰卻是徹底的滅國之戰,要不是本身的戰略價值,德國的重建到底要多久?

德國本身的鋼鐵等戰爭資源也是歐洲多家的共同財富。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德國不需要戰爭就能推行高福利!

給波蘭的領土本來也談不上是德國固有領土,今天德國歐洲第一,德國人很滿意。

所以誰會腦子有坑把德國再次拖入戰爭?


小德和小法打架,,,

第一次打,各有勝負,結果莫名其妙就判小德輸了,

小德說:「都還沒打完呢,怎麼就判我輸了,我才受了點輕傷。」

要賠錢還要割地,心裡那個不服氣啊!!!

然後找機會再和小法打,報復他,,,

剛開始贏了,結果被其他幾個流氓一頓群毆::&>_&<::

小德傷得不清,差點就掛了,,,

在病床上躺著,氣若遊絲,嘴裡擠出幾個字:「不打了,,,再也不打了!!!」.


一戰德國是被背後捅刀子被人陰了,元首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這個。

二戰嘛,被人平推,你懂的( ̄? ̄)


根本原因在於普魯士二戰後被完全消滅,德意志族群所有的暴力強權野心勃勃的上千年來根源都在於普魯士。普魯士以軍隊立國,從條頓騎士開始到後來激進軍官,再到郫斯曼。通通都是普魯士人。普魯士貴族榮克體系由上而下,構成了完整的軍事機器。

簡稱普魯士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軍隊。尚武精神旺盛。差點統一東中歐。

而普魯士的消亡同步德國的軍事上的沉默。

一戰普魯士損失了但澤,切斷了東普魯士大城哥尼斯堡與本土的聯繫。

二戰更徹底,哥尼斯堡這個康德的故鄉直接被蘇聯霸佔變成了加里寧格勒。並切掉了奧德河以東整個普魯士老巢西里西亞。東普魯士大部,波拉美尼亞東部。搗毀了所有榮克貴族的陵墓和會堂。趕走了全部原地居住的普魯士人。

普魯士人被驅趕打散到巴伐利亞,勃蘭登堡等地,與其他德意志民族混居,原有軍事組織全部被粉碎。

方才讓德國的軍國主義徹底熄火。

圖片為一戰後大致德意志族群分布。柏林以東的普魯士老家已經被削弱。


歸結於三點 一戰之前世界的主導還是歐洲。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依然是世界主要的大國 美國和英法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戰爭潛力和資源都比德國要強。二戰的德國為什麼強大 除了希特勒的領導復仇使德意志團結在一起外,德意志的軍工並不比隔壁的英法差 這時候人的主觀性就尤為重要。德意志的人口增速遠高於英法。甚至英法都出現了負增長人口。然後德意志靠著這兩點橫掃歐洲。等到二戰打完後發現美國和蘇聯強勢崛起,歐洲已經變成破爛了。一戰德國可以重新來過除了德國自身的努力。和英國美國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他們並不主張肢解德國也不主張過分消弱德國。他們擔心法國一家獨大歐洲需要制衡。一戰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滿意,那就打。有了一次教訓美國佬肯定不會在放錯誤。直接閹割德日了。想打也打不了,何況蘇聯和美國在那裡虎視眈眈,打起來便宜別人么。還有一個原因核武器。隔壁兩個鄰居都有核武器了,在打人家扔核彈一起玩完么。


我來說說,這個問題看似一樣但又不一樣。同樣是德國戰敗,但戰敗後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下面我逐條對比說說。

------------------

一戰後,德國戰敗,但是領土上相對保持了完整,民族獨立性也沒有被破壞,國家的事務德國人可以自己做主,希特勒狂人上台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干,於是就有了「復仇的土壤」。

而二戰後結束後德國直接被分裂成了東德和西德,後來更是修建了柏林牆,國家領土和民族獨立性被完全破壞了。東德要聽蘇聯的,西德要聽美國的,一切國家事務德國人自己做不了主,要想脫離掌控,蘇聯和美國第一個不答應,根本沒有「復仇的土壤」。

一戰後德國雖然損失很大,但整個世界恢復了和平環境,而且當時各個列強實力相差不多,各個國家想幹什麼,沒有多大的制約。

二戰後緊接著開始冷戰,東西對抗,兩個陣營都在為將來的戰爭做準備,各個國家始終籠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下,德國成了東西方對壘的前線。一站後德國人擰成一股繩「同仇敵愾」「奮發圖強」,現在對面的德國人是這面德國人的敵人,可能明天東德和西德就刺刀對刺刀了,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復仇」呢?

還有二戰後美國和蘇聯成了這個世界的「家長」。雖然不友好,但國際事務總算是有「規矩」了,雙方宣傳上誰也不讓誰,可實際上對陣營內的國家約束極嚴,誰也不可能幹出格的事,因為出格了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下沒有贏家。一戰後,各個國家各自為政,各懷鬼胎,這才讓德國重整軍備無人制約。二戰後東西德是在美蘇的控制性重新武裝,而不是自己重整軍備。

還有,軍事力量的構成大不相同。一戰時基本上是步兵之間的戰爭,機關槍已經算重武器了,坦克飛機還是新鮮貨,戰爭中人還是決定性因素,武器裝備科技含量低,製造容易,相對來說不是那麼重要。於是,有足夠的人,足夠的槍就能建立足夠強大的軍隊。也就是說「復仇」的門檻比較低。

二戰後軍事科技飛速發展,武器裝備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重要,德國戰敗後美蘇嚴格管控,德國的軍事科技被徹底閹割了,而美蘇一直在全力研發新武器,德國想獨立研發武器不可能,後來想追上美蘇的實力更加不可能。退一萬步說,就算德國脫離美蘇管控,拿著虎式MP40,怎麼挑戰擁有核武器的美蘇?就想義和團面對八國聯軍,武器出現代差,「復仇」接近於一件不可能的事。

國內環境也不相同,一戰後德國戰敗,凡爾賽條約的制約,加上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百姓生活普遍較低,這種情況下,大夥心存不滿,容易被激進思潮所感染和利用。

二戰後,東西兩大陣營對抗,但各個陣營內部是相對穩定的,經濟發展成為可能,於是德國日本這些國家在政治軍事上被閹割了,但在經濟上卻自由了,經濟開始騰飛,百姓生活得到大大改善。俗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老百姓生活好了,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住有汽車開,誰天天想著去「復仇」?

還有一點,戰爭對於百姓思想的影響。一戰時戰場主要在野外,傷亡主要是戰鬥人員,平民受的影響相對較小。這樣後方的人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容易被宣傳機器利用。

而二戰時盟軍轟炸機把德國的主要城市炸了個遍,平民家破人亡,對戰爭的殘酷性認識不比前線士兵少,二戰後倖存下來的人明白,戰爭打起來最受傷的是老百姓,所以百姓從思想上就不支持所謂的「復仇」。

-----------------------------

總的說來,同樣是戰敗,但一戰後和二戰後的國際國內環境迥異,造成局面大不相同,可以很好地回答你的問題


馬歇爾計劃和美國駐軍。


1. 這一點或許最容易被忽視:一戰的戰場在德國以外,除了物資短缺以外,大部分普通德國民眾無法直接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對於他們而言或許跟看球賽差不多,所以後來才相信納粹說「一戰是被共產黨和猶太人背後捅了一刀子所以才敗」。而二戰末期,敵人直接打進你家了,轟炸機的頻繁使用也讓普通民眾可以不出門便感受到戰爭的恐怖。

2. 一戰協約國沒有直接佔領德國,德國是通過內部革命或動亂實現政權更迭,但實際上只是走了個皇帝,下面都沒變,這樣反而更糟,國家失去了主心骨,就容易自我迷失,給一些力量趁勢崛起的機會。而二戰結束後德國直接被盟國與蘇聯直接佔領,對當地進行全面的意識形態洗腦教育和經濟結構改造,目的是摧毀軍國主義任何生存的土壤。

3. 二戰前的德國是完全自主的,也因此容易與周邊國家起芥蒂。二戰後作為冷戰的前線,新的東西兩德被充分吸入兩個體系,他們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只能跟隨美蘇兩國的路線走。另外對對方陣營的直接恐懼與顧慮讓他們與自己陣營的其他國家抱團,這其中尤為令人矚目的一個成就便是德法和解。東德與波蘭也因為冷戰的緣故,關係好得不要不要的。

4. 據說現在的德國被美國爸爸背後控制,為了歐洲內部的和諧穩定,美國爸爸怎麼能允許德國亂搞?

5. 經過多年的戰爭,歐洲文明已經發展到共存共榮的新境地了,比我們東北亞世界的互相瞧不起,互相吵架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德國一直有整合歐洲的心。

前兩次是通過戰爭,現在你猜莫大媽現在在幹嘛


首先政治上是因為德國資產階級政權鞏固,再次開啟世界大戰得不償失畢竟二戰後沒有簽訂像凡爾賽條約那樣能夠喚醒民族復仇種子的條約,德國民眾也不願意承擔爆發大戰的責任。

再者當今的歐洲歐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經濟政治共同體如果真要撕破臉開戰那麼就必須要有一個非常之合理的理由既要本國民眾信服且支持又不會遭到聯合國制裁,而且現在的歐洲各國實力已經恢復不像一戰後各國經濟軍事實力大大衰退,所以貿然開戰能不能取得前兩次大戰的實際效果還很難說。

最關鍵的一點我認為在於思想這一方面,因為前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是挑起戰爭的主要責任國家,世界各國人民深受其害而德國民眾也為其付出沉重代價(參見凡爾賽條約)而且德國憲法明確規定德國公民不能為任何二戰時期參戰人物作解釋(這與某些島國右翼分子截然不同),我相信心中尚存理智的德國公民是不會同意開啟第三次世界大戰並且出現像希特勒一樣的法西斯分子。而且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為和平與發展,即使在冷戰期間美蘇關係最緊張之時兩國也沒有爆發過直接戰爭,這不僅是因為兩國實力相當更主要的在於本國民眾會不會同意政府的這一做法因為戰爭給人民帶來太大的創傷,所以即使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都做了割地的賠償但至今任然沒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意圖就在於此。

余才疏淺薄 望各位讀者朋友能夠對於不足或不對之處不吝賜教。


二戰後,德法有了煤鋼同盟。以前打仗就是為了爭奪資源,現在經濟同盟一體化了,之間的戰爭就成了不可想像。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現在這一坨歐盟不就是德國在後面提線?大法蘭雞第一個就投降


不可能真正老實,我覺得未來還會再度出現


推薦閱讀:

有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直接證據嗎?
納粹為人類做過什麼貢獻嗎?
德國留學的真實環境是怎樣的?
威廉二世與他母親維多利亞公主關係惡劣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這一期《天下足球》的《k神無雙》,k神的哪個方面給你觸動最深?

TAG:歷史 | 德國 | 世界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