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科讀物理時有哪些好的習慣?
01-04
可以是:
做題習慣複習習慣學習新知識習慣平時思考習慣甚至是一天作息習慣(一天花在物理上的時間~)
讀原版(一般英文類的)書籍習慣~~~^_^^_^,
雖然物理學得很爛但還是來強答一番。1、教材不要拘泥於學校推薦的一本,多買幾本類似的教材,最好中英文都買(比如理論力學這門課,學校推薦的教材是我們自己出的《力學與理論力學(下冊)》,但說實話一學期下來我就沒看過那本書……我一直都是Goldstein的《Classical Mechanics》影印版+高教的新版朗道《力學》,此外我還買了梁的《理論力學》和那個什麼面向21世紀之類的教材里的《理論力學》),然後最好把朗道相關內容的教材也買了。朗道的書,難歸難,但是寫的真的挺好的。特別是力學,內容少而精鍊,適合上完課之後拿來看,能鞏固知識。2、多做題。我們的理力老師同時也是我的班主任同時也是聞名科大的優秀教師(得過好幾次瀚海燈塔獎,凡是他教過的學生都給他的教學質量五星好評)潘海俊博士叮囑過我們,課本習題至少要每道題做一遍——當然,這裡的課本習題指的是這樣一個概念,就是你這學期這門課布置的作業所處的全集。比如他教的理論力學,他就從來不用課本習題,而是自己出題給我們做,而我們複習的時候就會把他布置過的習題都重新做一遍——因為他出的作業題太難了,做了肯定特別有參考價值。順便,有個郭獎學霸給過一個更累人的建議——課本習題做三遍。布置的時候別管老師布置多少反正你全給做了;期中複習把前半本書的習題都再做一遍;期末複習把整本書的習題再做一遍。我只能說:畢竟郭獎學霸……3、要真真正正地理解你在學什麼。物理學來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解釋實驗現象的,即使是再理論的東西也不應當墮落到數學的深淵中去——這也是為什麼我有點反感弦論,因為弦論在數學的深淵中墮落得有點深。想要理解你所學的東西你就得拿去實踐。 @安宇森提到的費曼法確實是一大神器,我覺得費曼法可以這麼應用:沒事在知乎的物理學話題下逛逛,看看有沒有能應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去回答一番。這樣一來,既鞏固了知識,又幫助了題主們,又收穫了成就感和贊(誤),何樂而不為呢?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在教別人的時候會發現自己有些理解不清的地方,而強烈的「好為人師」的慾望就會讓你把這些不清楚的地方搞清楚,特別是考慮到知乎這樣的平台的並非即時性,你完全可以在自己搞懂後再來回答問題,這樣於己於人都是好處無窮的。當然,在知乎上看看、寫寫專業回答、科普回答無可厚非,但千萬別沉溺其中了。每天抽一點時間(比如半小時)在知乎上貢獻一下自己的專業知識就行。嗯,最好申請一個專欄,在上面寫一些自己學習某塊知識的感悟。
比如Everything is Physics 萬物皆理 - 知乎專欄 這個專欄的作者所做的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謝邀:我其實覺得我讀物理的習慣並不算好,所以至今仍然沒有學的很好,並且浪費了不少的時間。不過還是分享一點自己的感悟吧。1 拋棄教材,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物理不能像高考的時候一樣只看教材了,高考之所以要教材是因為主要目的是做題和拿高分,吃透教材是每個老師都強調的一點。因為有的時候即使你說的有道理,但是和教材不一樣,也不給分,呵呵。在本科之後往往就不需要了,因為學校選的教材往往都不那麼好,而且都是作者自己的觀點,作為一個學習者不應該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個森林。去尋找講這門科目的優秀的教材,講義,視頻都是很好的學習資料。無論中文版和英文版吧,英文教材也有好有壞,好教材往往都是自然而清晰的。所以我學一門課,往往會使用多本教材,可以方便我更容易理解某些內容吧。2 梳理脈絡,物理學最好的一點是任何一門科目都有清晰地脈絡可循,即使如固體物理這種科目,也可以大致的梳理出來脈絡。所以我覺得學習物理的時候一定不要強記很多枝葉上的東西,記住了早晚也要忘,不如到時候現去查。需要的是把這門學科梳理出一套清晰地主線來,然後找到各個概念的聯繫,到時候用起來就會快一些了。學習新知識也會變快,因為可以和之前的聯繫起來啊。建議做用紙筆做思維導圖,或者用Latex自己寫個文稿出來。網上的一些筆記的東西不是很適合理科生。3 多自己找問題,少被動的上課。上課是老師講,你被動的接受,即使這個東西很妙,你也未必可以感受到妙處。而自己先對一個問題產生興趣,再去不斷地深挖的話真會有種找到寶的感覺。而且要儘可能的用你能理解的方式去建立這個知識,和你已知知識的聯繫。知識網路永遠是最重要的。4 費曼方法:據說被稱為最牛逼的學習方法,其實也無非就是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給別人講一遍。這可能是我大學以來做的比較好的一個方法。我比較喜歡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給別人講(雖然懂得不多),在講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注意到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直到自己的不足,而且還自然的構建了自己的體系,完善了推導的邏輯。尤其是喜歡在考試前給同學梳理整個學期的知識脈絡。
謝邀。經驗沒有,教訓是數學太差了,做題太少了。
謝邀。學渣表示並沒有太多好習慣。提一個動手算!動手算!動手算!很多東西會有很直觀的物理圖像,結合起來看方程覺得真的很容易懂,然而一到自己要用的時候就不會了。把所有的東西全部親手算一遍,就算看起來異常簡單,你會發現很多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以及原來好多東西你根本沒有搞懂。
本科了,所學的物理知識應該能夠在實踐中運用了,不枉寒窗十載~
做題啊,思考啊,這些都是好習慣,但如果要選一個的話,學物理的同時學好計算機。
就個人經驗,無論是讀研的時候做科研,還是畢業工作,編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反正我母校的物理系對計算機的要求就實在太低了,完全落後於需求。我感覺自己領悟就有點晚,希望學弟學妹早做準備。這個要分不同的課,理論力學、電動力學更注重數學基礎,統計力學、量子力學更注重思考物理意義(哲學意義),不同的課很難一概而論。
就我而言,我比較建議多站在歷史的角度思考。也就是說,當時拉格朗日是怎麼想的、麥克斯韋是怎麼想的、玻爾茲曼是怎麼想的,他們這些人,為什麼要在這個問題上,想出這樣的理論模型和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這對於理清知識之間的關係是很重要的。以統計力學為例,如果只是談數學的話,概率論加高斯積分,就足夠了。然而要摸清數學背後的物理、以及它是如何與實際情況結合的。瀉騷年葯 回憶一下 並沒有什麼好習慣 最多就是作息比較規律 沒有很晚睡 通宵之類的
數學要好。
把學校推薦的教材扔掉;睡覺;
睡覺;
睡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感謝邀請。我的本科無非是兩個階段:學習知識和科研生活。
學習階段還是要預習吧,以前沒有預習上課困一會兒下來再看的感覺真是生不如死,上課從不困的當我沒說O_o。而且預習加上課印證可以極大促進理解。
科研階段無非就是善於總結了,階段性工作整理好,大到文獻的歸類,小到一個結果的標註,這樣可以是你逐漸窺得領域大局和自己的小點分布,而非一個個課題零碎解決,數年之後記憶混亂。個人經歷中最重要的就這些吧。說一點最新感受,用鋼筆寫公式,這會讓你覺得之前用水筆寫公式像是在鬼畫符,和字好不好看似乎沒多大關係,比如:
學好數學
丟掉本校教材七本教材同時刷可召喚郎道沒事多睡覺(1)數學基礎要好,這是前提,(2)要多思考,通過思考來訓練思維方式用物理知識去理解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僅指習題)(3)不需要刷太多題,但是每個問題的狀態和過程需要分析清楚,很清楚物理過程的思維能力我認為很重要。
多看幾本教材,網上有很多推薦教材的。看懂了就自己推幾遍,看不懂就抄,直到能推出來。對該學科建立一個整體的框架,很重要。
看英文書 多做題多討論多學學數學 千萬不要鄙視數學 千萬不要鄙視數學 千萬不要鄙視數學
很慚愧,我沒什麼好經驗可以傳授,我只能說說我的壞經驗,做題太少,不愛複習,另外,老師的ppt最好早點列印。想學好物理,我想一個勤字足矣。
推薦閱讀:
※現代量子力學是如何理解氫原子的核外電子運動規律的?
※搞理論物理、計算物理和實驗物理的人在彼此眼中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有哪些適合給物理系學生看的數學書?
※有沒有不喜歡數學的理論物理研究者?
※精通量子力學是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