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前後的海軍艦炮怎麼處理後坐力?
法國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第一門使用液壓反后座駐退復進器的管退炮。請問這個時代的戰艦艦炮,尤其有炮塔覆蓋的最大口徑艦炮是怎麼處理後坐力的?比如在1894甲午海戰和1905對馬海戰。謝謝
簡單回答:後坐力傳遞給艦體再傳遞給海水。不用說甲午和日俄了,從艦炮誕生的那天到二戰一直都沒變過。
下面隨便談點相關的東西。
1897型75mm野戰炮最早應用了長行程反后座系統(long-recoil system)。這東西有什麼意義呢?
從火炮誕生的那一天起,人們就一直在想方設法對抗牛頓第三定律。火炮每開火一次,它就會被完全推離原本的位置,如果你打算修正彈著的話,就必須使火炮回到開火之前的位置和姿態。現代反后座系統,說穿了就是把一個峰值極大、作用時間短、變化劇烈的炮膛合力轉化成一個峰值很小、作用時間長、變化平緩的后座阻力使火炮保持穩定,並籍此耗散和儲存火炮的后座能量用於炮身的復進。這個力若是小到連正常放列的炮架都推不動,那麼火炮自然就可以保持原來的位置,復進之後就可以立刻射擊。總結成一句話,火炮的最大后座阻力小於等於炮架提供的最大水平反力,這就是火炮后座靜止條件(當然實際還涉及力矩什麼的,意思差不多就不展開了)。對於一門野戰炮來說,它的全重取決於6~8匹馬在想定條件下能牽引多重的東西,這個數值一般在兩噸左右,能提供的水平反力也是大致確定的,那麼使火炮能夠穩定后座的方法就只有減小后座阻力峰值,這要麼縮減火炮威力甚至火炮本身整個縮小,要麼就得在反后座系統上面下功夫。1897型野戰炮之所以劃時代,是因為它第一次把這些整合在了一起,且既沒有超出野戰炮的重量限制,也沒有縮減威力。
而反過來說,只要想辦法提高炮架所提供的水平反力,問題也算是解決了。對於艦炮要塞炮之類的火炮,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保證炮架的重量,保證炮架和艦體/地面的連接強度,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艦炮面對的問題和陸炮是不一樣的。理論上來說完全可以把火炮和艦體剛性連接,然而實際上會極大損害炮架和艦體的強度,所以艦炮的反后座系統首先就是減緩炮架對艦體的衝擊;另一方面,艦炮往往沉重而巨大,復進速度極大制約火炮射速,從架退炮到管退炮的發展,實際上主要是提高了復進的速度(大口徑艦炮基本靠外能源復進,這也和陸炮不同)。這和陸軍實現穩定持續發射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海軍速射炮出現時間比陸軍速射炮要早的多,因為前者需要的技術比後者低的多;也不難理解英國人把4.7吋海軍速射炮當陸炮使用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評價,因為沒有艦體支撐的海軍炮,和陸軍的架退炮沒有本質差別。推薦閱讀:
※一輛坦克能否擊穿同型號的坦克?
※火炮中那些奇怪的口徑是怎麼來的?
※59式主戰坦克能否擊穿同時期世界各國的主戰坦克?
※艦炮、地炮及高炮的炮彈如何卡在炮膛中的?
※為什麼火炮射出的炮彈不在炮管里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