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戰尤其是巷戰的難點有哪些呢,美俄的應對有什麼區別嗎?


@蔣校長 在他的答案里舉了格羅茲尼和費盧傑兩次戰役作為例子,但個人覺得校長對這兩個例子的敘述漏洞都很大......

首先,「格羅茲尼」在車臣語的意思是「勇敢」而不是蔣校長其答案中的「可怕而殘酷」(再說誰會用「殘酷」作為城市名啊=_=)。即使是在俄語中,格羅茲尼的意思也是「可畏的」或者「威嚴」,比如1961年下水的紅海軍58型火箭巡洋艦「肯達」級首艦即為「格羅茲尼」號(威嚴號)。

蘇聯紅海軍58型火箭巡洋艦「肯達」級首艦「格羅茲尼」號(威嚴號)

其次,蔣校長在其答案中或許是為了襯托格羅茲尼戰役的殘酷性而列舉了有關俄軍的傷亡。不過校長似乎並沒有仔細考證這些被各種誇張的形容詞和含糊不清的語調所過分修飾的俄軍損失記錄的準確性。以至於很多人(包括我)在看到諸如「在第一次攻城的第一天——1995年1月1日內,據說就損失了80%的車輛和60%的人員,而突入該市的俄軍一個千餘人的團,僅剩1名軍官和10 名士兵活著離開」等文字時都被嚇懵了:

當然我之後的反應是「什麼鬼?!」

好吧廢話似乎扯得有些多了=_=,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有「煉獄」之稱的第一次格羅茲尼戰役。首先第一次格羅茲尼戰役發生在1994年12月31日至1995年2月8日,而中文網路上對該戰役的描述似乎僅局限於俄軍北部集團於1月1日至2日在格市中央火車站與車臣匪軍進行的慘烈戰鬥。針對這次戰鬥無論是蔣校長還是絕大多數中文材料都在反覆強調俄軍那個「殺進格市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然而事實上進攻格羅茲尼的俄軍雖然看起來陣容強大足有38000人之眾,但這些部隊大多處於缺編狀態。以北部集團(即那支「殺進格市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所在的進攻序列)為例,近衛摩步第81團僅有兩個營在編並且缺乏步兵,近衛坦克第6團更是僅有一個營,摩步第131旅也是只有兩個營的兵力。而因為俄軍在通訊調度上的落後混亂,這些部隊還大多在城區內走散。事實上參與了1月1日至2日格市中央火車站戰鬥俄軍的僅摩步第131旅第一營300人(含旅部)和近摩81團的一個坦克連,而不是一般中文網路和校長答案中所宣稱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不過蔣校長答案里的漏洞還不止這些:

同一篇答案內,居然出現了3個不同的說法...校長你確定這些不是從網上各個「格羅茲尼」條目里直接複製粘貼的??

比如那個「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離開」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我在谷歌和百度查了查這個傷亡描述然後發現其來源似乎是百度百科...而蔣校長又在他之後的陳述中強調了這個損失如此慘重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是近摩81團,然而近摩81團在第一次巷戰中僅有第二營和一個坦克連共426人參與,到1月3 日為止陣亡了63人(一說134),160人受傷,75人失蹤。傷亡慘重,但也不至於像校長說的「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離開」。同樣還有「據說就損失了80%的車輛和60%的人員」這段應該是到第一次格羅茲尼攻防戰結束後俄軍的總損失(存疑)而不是僅95年1月1日俄軍的損失。

至於蔣校長對第二次車臣戰爭的描述也是有些硬傷,比如

這段同樣運用了大量的文筆來描述攻防戰的殘酷性的文字似乎出自電影《煉獄》,而眾所周知的是《煉獄》描述的是之前提級的摩步131旅和近摩81團在第一次格羅茲尼攻防戰的戰鬥而不是第.二.次,並且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犧牲的馬洛費耶夫少將也不是「俄軍前線總指揮」,馬洛費耶夫少將在當時的職位是第58集團軍副司令員,而當時俄軍的前線總指揮是特羅舍夫大將。最後,我十分好奇「俄軍2000餘名特種兵陣亡1173名」和「普京後來命令轟平了格羅茲尼」的出處是哪裡。。。關於第二次車臣戰役的部分細節可以參考特羅舍夫將軍的《我所參與的車臣戰爭》一書

至於蔣校長在答案中對於費盧傑的傷亡描述我也實在不想說什麼了...費盧傑之戰(更準確的應該是第二次費盧傑之戰)米畜也僅95人陣亡560人受傷,傷亡合計655人,結果到了校長這..

近千人。。。。。。。。。。。。。。

最後想說,雖然由於俄羅斯政府並沒有完全解密兩次車臣戰爭的檔案資料導致在查證俄軍在兩次車臣戰爭中的具體編製和人員裝備損失的確比較麻煩。但個人還是想建議 @蔣校長 作為一個認證的知乎軍版大V在編寫答案的時候最好可以仔細查證下所涉細節而不是隨便粘貼幾段網文...個人意見,才疏學淺,如有冒犯還望見諒......

最後一次更新:《故事新編》系列←_←

「蔣校長,你又在答案里亂考證複製粘貼百度百科了」

「你怎麼憑空 污人清白」

「甚麼清白,我親眼看見你一個答案里對同一場戰役出現了三個不同的說法,出處不明自相矛盾」

「這,編答案不能算自相矛盾,『可信度不高』的事兒,能叫出處不明自相矛盾么」

然後便都是「雙方各有各的說辭」,「沒有可信的數據」之類難懂的話,頁面上充滿了歡樂的空氣


不請自來!

城市戰的難點:(這裡我們默認為進攻方)

一、地形地物複雜,部隊行進展開不便。

這是城市戰有別於野戰的第一大區別,城市作為人口、建築密集的大型聚落,其空間狹窄閉塞,建築物高低起伏,道路錯綜複雜,內部結構有如迷宮。這給攻擊造成了極大困難:

1、主力兵團的兵力火力無法全部展開,進攻中的步兵及坦克分隊大多沿少數主幹道行進,許多高架橋和道路根本承受不住坦克的巨大重量,進攻方必須精心規劃道路,使進攻的大致方向基本可以預判,進攻往往不易達成突然性;

上二圖:電影《全金屬外殼》劇照,主人公小丑所在的「色情豬班」在坦克掩護下向某規模不大的建築群推進,坦克只能從大路正面突破,結果遭到嚴陣以待的越軍爆炸物和步機槍射擊,折損數人。城市戰中主幹道是裝甲車輛的必經之路,沒什麼突然性可言。

2、部隊行進時始終處於市內高大建築物的觀察和監視中,同時受到前進方向上兩側建築物火力點的威脅,部隊不得不謹慎的摸索前進,隨時做好仰攻高大建築物的準備,步兵必須下車掩護坦克作戰而不能乘車突破,坦克裝甲車輛分隊的速度優勢和突擊優勢發揮不出來,防禦方僅以一部兵力就足以拖住強大的進攻力量,爭取時間從容調整防禦;

上三圖,美軍驟然遭襲後立即尋找有利地形隱蔽,隨即交替掩護向前躍進,體現了很高的戰術素養,但推進速度就慢了下來。實際上前方越軍人數很少,依靠小股部隊即可拖住大股敵人很長時間,這是防禦方的一大優勢,

3、複雜的地形地物限制了裝甲車輛的行進,進攻中對敵縱深的穿插迂迴大多只能依靠步兵分隊,穿梭於小巷中的步兵(淞滬會戰中中日兩軍步兵甚至連小路也不走,直接使用炸藥進行連續爆破,在建築物中炸出一條通道來進行來往突襲)得不到坦克的有力支援,而過分依賴坦克又使部隊不能脫離主幹道,失去了作戰的靈活性;

上圖,淞滬會戰中的牆洞,中日兩軍都不拘泥於重裝備的限制,輕步兵分隊深入建築群採用爆破前進的方式為自己打開突擊的通路,雙方利用牆洞突然殺入地方側後進行反覆搏殺,這使得巷戰局面更加血腥混亂。

4、呈帶狀前進的進攻部隊被拉得很長,首尾不能相顧,頭尾的一兩輛坦克被擊毀就足以封住道路使部隊動彈不得,進而被防禦方火力切成數段各個擊破;複雜地形使障礙物和地雷成為最危險的敵人,進攻部隊很難偵測到威力巨大的路邊炸彈和汽車炸彈(在一堆碎磚爛瓦里發掘出某處的土色很新簡直是網路小說式的天方夜譚),經常會未見敵人就損失慘重。

上圖,美軍在無威脅時採用一路縱隊快速行進,步兵為省力還扒乘坦克。但在狹窄的城市街道中,被擠成一條線的進攻部隊往往會為敵人所乘,陷入和格羅茲尼俄軍一樣的下場。

複雜地形中地雷和路邊彈比槍彈更可怕,北越軍在一個毛絨玩具下安裝了詭雷,「狂人」好奇心起想撿起來看看,立即中招殞命。

二、建築物高大堅固,防禦方擁有天然的工事網路。

這是城市戰有別於野戰的另一大區別,對於進攻方而言,火力是砸開防禦最好的武器,一般野戰環境下構築的簡易工事(多為土木結構加少數預製件,少數敷設有雷場)難以抵禦大口徑壓制火炮暴風驟雨般的打擊,坦克等突擊兵器可以在防禦方突遭火力打擊未及反應時以多路突破地方防禦向縱深發展,在被防線被切斷和被包圍殲滅的危險下,防禦部隊一般都會選擇撤退。

而城市戰特殊在於:

1、城市中鱗次櫛比的高樓為防禦方提供了無數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堅固防禦支撐點,不僅能夠抵禦火炮和航空兵的猛烈打擊,在進攻方火力下保全人員和武器裝備。即使建築物被炸毀(敵火摧毀或自行爆破),殘損的結構和垮塌的碎磚瓦也會立即轉化為天然的障礙物,進攻方不進行清障作業就無法前進(因此美國和以色列均為部隊配備了裝機推土機,蘇軍坦克大量配備的推土鏟也有一定作用),實際上也拖延了敵人的進攻節奏,其作用甚至不亞於若干部隊的頑強抵抗。

上圖,富有經驗的以色列軍隊很重視推土機的作用,在中東高烈度的城市戰中作用不容小覷。

2、高樓大廈嚴重限制了直射火力的運用,在野戰中一輛坦克和裝甲車可以對視距內(大概一兩公里內)的一切活物進行猛烈打擊,只要看得到,不愁打不到;而在城市中只有在衚衕里拐幾個彎就能脫離敵人的視野,讓敵人失去目標無從開火,高樓大廈是天然的高地和火力點,防禦者可以居高臨下的進行打擊,利用複雜的建築結構進行「打了就跑」的運動戰和「四面火網」的伏擊戰,利用坦克火炮俯仰角的盲區打坦克,利用步兵缺乏掩護的弱點打步兵,往往能收到奇效,格羅茲尼的俄軍就失敗在車臣武裝精心構築的反坦克伏擊網裡。

為了解決坦克仰角有限難以打擊高層建築物上敵人的問題,後期俄軍在格羅茲尼大量使用高仰角的自行高射炮掃射建築物上的叛軍,效果很好。

上圖為使用燃燒瓶對抗海盜的中國船員,在城市戰中,從樓頂上投下的燃燒瓶是進攻方非常危險的敵人,不僅能殺傷人員,還能癱瘓坦克。甚至當你被燒的七葷八素的時候,你還不知道燃燒瓶是從道路哪一側的哪棟樓的哪個窗戶里扔出來的。

3、城市樓宇防禦也表現出迥異於野戰陣地的特點,其防禦不是一條綿延的線而是若干堅固據點組成的「點陣」,即使損失若干據點(樓房),防禦方仍能利用其他據點與之對峙甚至進行反擊,即使一個堅固據點被孤立於敵後,防禦者也可以利用樓房中儲備的糧彈物資堅持抵抗,這就逼迫進攻方不斷進行代價高昂的拔點戰鬥,像野戰一樣「破其一點、插入縱深、全線即潰」完全不可能,只有還有一個點在,戰鬥就要繼續,其中的代表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巴甫洛夫大樓,一座大樓打出了要塞的效果。另外樓房是由若干樓層組成,樓層由若干房間組成,每一層樓、每一間房都可能成為防禦者的第二道防線,打下了第一層還有第二層,樓房內的防禦縱深要比野戰陣地縱深豐富和複雜得多,不進行逐層逐屋逐隔間的戰鬥根本無法控制一棟大樓,在這種殘酷的近距離交火中坦克、大炮都指望不上,純熟的技戰術和決死的鬥志才是關鍵,步兵的傷亡會極其驚人。

堪稱要塞的堅固據點,斯大林格勒的奇蹟,巴甫洛夫大樓。

八百壯士守四行,四行倉庫,中國軍人的無畏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觀通不便,傳統的部隊裝備和訓練不適應。城市複雜地形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在於觀察不利:野戰環境下,一個配備夜視儀的觀察哨就足以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一塊面積不小的地區,一架次的無人偵察機足以查明幾萬甚至十幾萬平方公里內的所有敵軍的部署和調動情況,光學成像和合成孔徑偵察衛星可以非常精確的獲取敵方技術裝備的數量和型號信息,而在城市中完全不同。城市中人口眾多,光電信息異常繁雜,想從中截獲有用的無線電訊號,想在其中分清誰是軍人誰是平民,各種武器裝備部署在哪裡異常困難。高矮不同的建築物的相互遮擋使上到方面軍司令下到步兵班長的所有人都不清楚大樓的背面有什麼,對敵情的判斷十分困難,敵軍利用小徑甚至下水管道進行的秘密調動根本無從得知,敵人利用樓房和瓦礫堆修建的明暗火力點也難以發覺,往往只有抵近待其開火後才能發現,進攻部隊處於兩眼一抹黑的狀態,敵人突然出現不能預防,敵人撤走後不敢追擊,上級首長不了解敵人的詳細部署,只能邊打邊摸索,始終處於被動。而部隊訓練和單兵裝具的不適應更加劇了這一問題,傳統陸軍伴隨火力依靠外界提供,曾經的中國尤甚,步兵連火力指望營屬炮兵連和機槍連加強,平時步兵連僅掌握輕機槍和火箭筒,獨立作戰能力差;而越南戰爭中許多美軍部隊患「火力依賴症」,不仔細觀察而僅靠傾瀉火力求得心裡安慰,離了坦克和直升機都打不了仗。現代各國陸軍經過發展有了改進,但平時城市戰訓練不到位,軍官士兵普遍缺乏經驗,城市中步兵分隊獨立作戰能力仍然不強,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裝備(比如霰彈槍,巷戰中的破門利器;比如單兵的信息終端,在美軍二打費盧傑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需要抓緊追趕)。

《全金屬外殼》劇末的高潮部分,班組在前進巡邏時,八球孤身前往偵查,被北越軍狙擊命中,城市戰中貿然前出是大忌,敵人的所有火力點都藏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班組未能判斷出敵軍確切位置就胡亂開火,「牛仔」作為基層軍官明顯缺乏經驗,不僅未能正確判斷局面,始終在等待上級指示並請求坦克,八球身中三彈,此時分秒必爭,作為代理班長他實在是不夠果斷。

「醫生」孤身前往救援,結果也送了命,在臨死前他為「野獸」指明了敵人的方向。實際上後來野獸等人通過投擲煙霧彈通過了最危險的空曠地,逼近狙擊手藏身的大樓,有裝備而不能靈活應用,比沒有裝備還可怕。

在野獸的號召下班組前進攻擊,牛仔在聯絡時未隱蔽好,被越南狙擊手透過牆洞打死,在城市戰中,隱蔽好自己比貿然開火明智得多,只要你隱蔽的好,一門大炮都拿你沒辦法。

最終,損兵折將的班組用兩路搜索、抵近攻擊的「笨」辦法幹掉了狙擊手,一個不甚老練越南姑娘依託殘垣斷壁,用一支步槍讓一個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步兵班陣亡三人,城市戰之難可見一斑。這對基層軍官的要求極高,既要勇猛頑強,又要機智冷靜,對城市戰要有充分理解和認識,中國軍隊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四、平民眾多,火力不能充分發揮,部隊戰術束手束腳。

在現代戰爭中,「國際觀瞻」非常重要,就連美國也為關塔那摩監獄醜聞而尷尬不已,在城市戰中大規模殺傷平民已經成了一種在政治上得不償失的選擇。許多反抗武裝隱蔽在城市居民中,以平民為肉盾進行抵抗,讓進攻方難以下手;如果過分殺傷平民,極易招致佔領區人民的敵視和反對,使進攻方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在治安戰中付出更慘痛的代價。像蘇德戰爭中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那樣大量殺傷平民的、空前慘烈的攻城戰已經難以再現了。如何綜合宣傳戰、信息戰、電子戰、情報戰等手段,在攻城前盡量驅散平民,利用精確打擊減少附帶傷亡,成為城市戰的新命題。

上圖,美軍開發的SDB「小直徑炸彈」,有利於增大戰鬥轟炸機載彈數,減少打擊帶來的附帶損失。

其他方面還有很多,大體就這幾點,供各位知友參考。


在傳統的巷戰中,進攻的一方往往面臨著諸多難題:

1、防守方熟悉地形,以暗攻明,處於防中有攻的主動地位

2、進攻方的坦克裝甲車輛無法展開,極易被防守方的反坦克火箭筒手接近並擊毀

3、傳統的火炮和空中支援對城市內己方部隊的作戰難以起到幫助,炮火支援失效

4、城市內廢墟、樓房、管道眾多,為防守方創造了相當好的防禦條件

5、各部隊之間的通信必須確保暢通,否則容易被分割包圍

巷戰和野戰的最大不同在於,戰場被無數按照一定規律排列的建築分割,任何戰術單位都處於一個相對封閉而狹窄的場景之中,這給本方觀察、火力的運用都帶來了限制。同時,對於你的敵人而言,這個問題也是同樣存在,只不過他們對於場景的構造更這熟悉,,這一切使巷戰成為最複雜的步兵戰術。

在二戰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巷戰和柏林巷戰中,蘇德雙方對每一條街道、每一棟樓房、每一個房間、每一條下水道都進行了激烈的爭奪。在斯大林格勒,德軍的主要戰術是各兵種聯合作戰,非常重視步兵、工程部隊、炮兵和空軍的地面轟炸的協調。為了對抗這種戰術,蘇軍指揮官採取了貼身緊逼的策略,盡量將己方的前線與德軍貼近。這樣導致了德軍的炮兵部隊無法發揮遠程攻擊的優點。

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市郊,蘇軍士兵在與德軍的巷戰中用被炸毀建築的瓦礫堆掩護自己

在柏林巷戰中,為消滅城中負隅頑抗的德軍,蘇軍直接將JS-2「斯大林」重型坦克和203毫米的B-4自行榴彈炮開上街頭。這些大傢伙在百米內對目標平射「點名」,如果需要遠距離支援,B-4還可抬高炮管實施曲射。但由於不熟悉地形,儘管把城內200多萬棟建築轟了個遍,蘇軍也沒能完全壓制住廢墟中的敵方火力,蘇軍傷亡慘重。而那些笨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也經常因在破碎的路面上行動受限,躲不及暗處德軍燃燒瓶和「鐵拳」火箭筒的圍攻,而變成了鋼鐵棺材。

柏林市區內,正在用85毫米坦克炮向德軍據點射擊的蘇軍T-34/85中型坦克

1945年4月,柏林市郊,蘇軍的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準備對市區內的德軍據點進行炮擊

面對德軍的困獸猶鬥,蘇軍將領朱可夫迅速改變戰術,打破常規的團-營-連-排編製,而將攻城部隊分散編組為大批強擊群。其戰術要點為--進攻發起後,強擊群首先派出由約20名老兵組成的敢死隊,端著「波波沙」衝鋒槍向前猛衝。在進入「波波沙」的100米有效射程後,即便蘇軍只有10人倖存,也能邊跑邊開火,在40秒內向德國守軍密集傾瀉700發子彈,足以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40秒跑完100米綽綽有餘,到跟前再扔幾顆手雷也沒問題。

1945年,柏林,蘇軍強擊群正在衝鋒

蘇軍士兵準備進入柏林地鐵,清剿繼續頑抗的德軍(COD5蘇軍關卡既視感)

一旦敢死隊突入敵據點,其後的蘇軍30人加強隊就會將重機槍、迫擊炮等武器運到新佔領陣地並布雷防禦。最後是50人左右的預備隊隨時跟上補充損失的兵力,他們中的輕機槍手、反坦克手也會搶佔制高點構築火力網。

發起攻擊的遇到難啃的硬骨頭,蘇軍火焰噴射兵就有了用武之地。蘇軍經常拿火焰噴射器朝著密閉的德軍堡壘噴射烈焰,接下來,一群火人掙扎著跑出來變成了蘇軍步兵的活靶子。

除兵力階梯配置外,各強擊群還配有反坦克炮、重型坦克和自行火炮。這種混合編組戰術使重武器和步兵彼此掩護,相得益彰——德國反坦克兵剛舉起火箭筒,就會被警戒的蘇軍步兵射殺,而後者遇到敵火力攔阻,「斯大林」也會一炮擺平。

而在現代戰爭中,雖然巷戰的規模與二戰期間相比有所縮小,但巷戰的慘烈程度有增無減。隨著反坦克火箭筒的普及、各式詭雷、反步兵定向雷(闊劍地雷)等巷戰新武器的出現,進攻方儘管擁有強大的坦克裝甲車輛和炮火掩護,仍然會遭受慘重傷亡,最著名的就是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巷戰,缺乏有效戰術指揮的俄軍,面對作戰經驗豐富的車臣武裝,損失了大批士兵和坦克裝甲車輛。(詳情可參看我的另一篇回答:單兵反坦克武器究竟能不能有效反坦克? - 公民的回答)

在2004年11月的伊拉克費盧傑巷戰中,美軍則通過採用大量戰場新技術,打了一場較為成功的巷戰。

美軍的作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驅離居民,清剿外圍(在各類巷戰開始前,疏散平民是必須做的工作)

第二階段奪占要點,分割守敵

第三階段清剿殘敵,作戰結束

在現代戰爭中,信息獲得和信息溝通非常重要,在巷戰中更是如此。費盧傑之戰中,美軍利用優勢的高科技偵察監視手段,有效地獲得了近乎單向透明的戰場情報優勢,從而扭轉了在城市作戰中的被動局面。通過偵察監視衛星、無人駕駛偵察機和各種電子感測器對軍事目標進行全時監控,使反美武裝人員無法藏身;利用反狙擊手和機器人技術,搜尋隱蔽在各種建築物後的敵狙擊手,在步兵發起攻擊前組織火力予以清除;坦克裝甲車輛加裝了大量柵欄式裝甲,有效抵禦了RPG火箭筒的近距離射擊。

費盧傑巷戰中,美軍士兵通過單兵電台等通訊裝備,隨時與附近的友軍保持密切聯繫,確保了情報的暢通

費盧傑巷戰是美軍在「快速決定性作戰」思想指導下的城市特種作戰。在此戰中,美伊聯軍總結出一套「溫水煮蛙」的巷戰戰法——在發現反美武裝的據點或武器庫後,首先將其嚴密封鎖包圍;隨後派飛機實施精確轟炸,驅趕出躲藏在建築里的人員;再由美軍在前面攻擊,伊拉克安全部隊隨後跟進,步步推進;大批訓練有素的狙擊手佔領各個制高點,射殺被趕出掩體的武裝人員。由於充分利用高技術裝備的優勢,採取非線式一體化聯合作戰。美伊聯軍在此役中打死2000多名反美武裝人員,美軍陣亡54人、425人受傷,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巷戰,展現了美軍在信息化條件下實施巷戰的新模式。

在巷戰上,美國和俄羅斯軍隊的戰術目前相差無幾,但在具體手段和武器裝備上有一些差別。而以色列軍隊由於長期進行巷戰,其作戰經驗遠比美俄要豐富不少。其開發的各類巷戰新武器如拐彎槍、戰場管理系統和單兵攜帶的輕型偵察機器人等高科技武器為以軍在巷戰中提供了非常多的幫助,由於內容較多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但是其巷戰思想的核心依然是確保戰場情報的實時獲取。

手持以色列國產的TAR-21突擊步槍進行巷戰演習的以軍士兵

以軍裝備的拐角射擊武器系統,在巷戰中能使己方士兵不用探頭就能進行射擊,由於巷戰戰術就是圍繞牆壁而展開的戰術,拐角射擊武器的加入能使己方增加不少優勢,但目前由於成本問題無法廣泛裝備以軍一線部隊


答案底部有更新

  • 俄軍二次格羅茲尼之戰

「格羅茲尼」在當地方言里就是「可怕和殘酷」的意思,這個車臣的首府早已註定將成為嗜血之城。1818年才建立的格羅茲尼城,是按照作戰要塞來設計的,城內堡壘密如蛛網,易守難攻,所以,這裡爆發的兩次巷戰,堪稱越戰後最血腥的戰役。

1994年,格羅茲尼就要了上千俄羅斯士兵的命,殺進格市的一個千餘人的作戰團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離開,進入市區的26輛俄軍坦克被車臣武裝擊毀了20輛;俄軍的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車臣武裝甚至將俄軍死屍壘成沙包當作街頭碉堡,

第一次巷戰時,孤軍深入首先攻進市中心的俄軍第131旅和第81摩托化步兵團遭到車臣武裝精銳部隊阿布哈茲營和穆斯林營的猛攻,第131旅攻入市中心的300多人中傷亡達70人,旅長陣亡,而第81摩托化步兵團只有1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撤離市中心。

格羅茲尼戰役暴露了俄軍坦克的缺陷,坦克主炮的俯仰角不足以攻擊地下室和建築物頂部的目標,坦克頂部和底部的裝甲較薄,使RPG一7火箭筒和反坦克地雷有機會攻擊這些部位,坦克的125毫米炮旋轉半徑過窄,在狹窄的街道中只能攻擊前弧目標

1994年12月31日到1995年1月2日的三天里,俄軍坦克和裝甲車損失即達250輛。穆斯林營跟阿布哈茲營之所以戰鬥力這麼強悍是因為這兩營的戰士里有近一半是西方軍事強國退役的特種兵組成,些成員久經戰陣,作戰經驗極其豐富,在跟俄軍作戰中,他們劃分成若干戰鬥小組,基本三人一組,每小組配有火箭筒,遠程狙擊步槍,重機槍。對陣俄軍的戰鬥中機動靈活,遠的目標用重機槍,近了用火箭筒,發現可以下手目標用狙擊槍,這樣特種作戰方式讓久未參加作戰的俄軍損失慘重。

在1994年巷戰中,面對著格羅茲尼這個彈丸小城,俄軍的進攻部隊擁有4個機械化師的優勢兵力,在第一次攻城的第一天——1995年1月1日內,據說就損失了80%的車輛和60%的人員,而突入該市的俄軍一個千餘人的團,僅剩1名軍官和10 名士兵活著離開。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俄軍空有優勢武器和裝備卻無從發揮。

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2月,俄軍吸取了上一次巷戰的教訓,普京親自下命令調集了2000餘名特種部隊成員,這其中絕大部分是狙擊手,俄軍這次採用了以分散對分散,以小組對小組的作戰方式,不再採取常規部隊大規模進軍作戰

這次俄軍特種兵基本是5個成員一組,攜帶攜帶型肩扛制導導彈,最新式遠程火箭筒跟兩位以上狙擊手。並隨時呼叫空中武裝直升機跟殲擊機支援作戰,在經過慘烈的搏殺後俄軍2000餘名特種兵陣亡1173名,而俄軍消滅這些僱傭軍附帶車臣叛軍總數達一萬餘人

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俄軍也是屍橫遍野,甚至俄軍前線總指揮馬洛費耶夫少將也被射殺。這場「堪比斯大林格勒」的巷戰出現了很多過激的場面:車臣僱傭軍把俄軍士兵的頭割下來、掛在火箭彈上射向對方,俄軍坦克手奉命把戰友們的遺體碾碎,俄車雙方的死傷慘重令美國軍方也驚嘆「打不起這樣的城市戰」。普京後來命令轟平了格羅茲尼,這塊彈丸小城成為俄羅斯軍人心中永遠的痛。

格羅茲尼的戰鬥是在三維空間展開的,武器和戰術的選擇至關重要。汲取之前坦克主炮和共軸機槍的最大俯仰角無法攻擊下部和頂部的敵人的教訓,特別是為了反擊高層樓房上的狙擊手和火箭筒手,俄軍組建了大量坦克與自行火炮、步兵戰車的混編裝甲小組,每個小組一般由兩輛坦克和一門ZSU-23-4自行高射炮(四根23毫米機關炮管的仰角可達85度)搭配,或者與兩輛BMP-2步兵戰車(30毫米機關炮的仰角為85度)編組,其中坦克負責支援步兵進攻,自行高射炮和步兵戰車監視兩側危險建築。 混編小組以縱隊方式進攻城區時,前後兩車間距拉大為50米,這個距離既可避免多車同時陷入伏擊,又可避免前方車輛揚塵遮蔽後面視線,小組的指揮員或單車指揮員均坐在車廂中央,特別是小組指揮員座車被安排在車隊中部,遭遇伏擊後,倖存的指揮員或通信兵可以及時向上級報告遇伏地點,敵兵力編成等情況。俄軍還為每輛坦克加派了一名副駕駛,訓誡每位坦克駕駛員要嚴格跟隨前車路線行駛,如遇車輛受損,應將其推到路邊以免阻塞道路,同時未陷入伏擊的車輛需立即停止前進,不要擅自駛離路面,謹防地雷殺傷。在城區行駛時,混編小組中的兩輛坦克均靠近樓房一側運動,這就迫使在樓頂守侯的車臣武裝必須探出身子來瞄準,這樣就成為射擊仰角大的自行高射炮和步兵戰車的獵物。當第一輛坦克開火射擊時,另一輛坦克密切關注樓房對面開闊地帶的動靜,準備壓制敵方平射火力的攻擊,摩步兵則在樓房與坦克裝甲車輛間的安全通道前進,同時肅清底層或地下室內的敵人。

校長總結:格羅茲尼之戰是本世紀最為血腥殘酷的城市攻堅巷戰,第一次格羅茲尼之戰俄軍慘敗,第二次格羅茲尼之戰俄軍慘勝,俄軍(蘇軍)一直奉行的是機械化大縱深作戰理念,但是,當裝甲部隊脫離步兵掩護,孤軍深入到堡壘化堅固的狹窄城市作戰環境下,只要防守方作戰意志堅決,戰術得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當裝甲車輛面對來自360度,甚至頭頂和下方的火力攻擊時,幾乎可以說不堪一擊,俄軍面對特殊的作戰地形和作戰意志頑強裝備精良的作戰對手,其重炮,機械化,裝甲化,制空權的掌握,人數多等優勢是完全無法發揮的,這一點最為慘痛的教訓就是以往那種為了大規模裝甲車輛野戰而設計的重型裝甲車輛,脫離步兵的保護是極為不適合城市環境巷戰的

  • 美軍費盧傑之戰

最終美軍奪回費盧傑,但傷亡近千人,2005年至2010年間,又有約500名美軍在費盧傑及周邊地區遇襲身亡,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5年12月1日,當時1枚路邊炸彈造成在費盧傑附近巡邏的美海軍陸戰隊10人死亡,11人受傷。

美軍狙擊手佔領制高點

下圖為遇襲英軍

美軍在近年幾乎沒有面對什麼像樣的殘酷和精銳的作戰對手,比較值得一說的無非費盧傑巷戰,美軍佔有絕對的人數優勢,步坦空協調,步步為營,人員素質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以重型裝甲車輛火力支持,絕對的制空權掩護,以小隊對小隊,控制制高點,逐步清剿,嚴格意義上不算城市巷戰攻堅戰,反對派武裝作戰意志也不夠堅決,裝備簡陋,也不是訓練有素的精銳人員,更可以定義為清剿反對派武裝。

再一個就是黑鷹墜落的摩加迪沙巷戰,美軍輕步兵沒有空中支援,沒用重型裝甲車輛掩護的前提下,陷入地形複雜,地形不熟的陌生作戰環境,被大量民兵包圍,最後被維和部隊裝甲車輛救出,這個可以定義為一次失敗的特種作戰,算不上城市攻堅巷戰,不在此過多討論

這裡還要著重說明一下,西方國家針對城市巷戰的特殊性(俄軍和我軍均未見),重點開發出幾款適應城市巷戰主戰坦克,比較有特點的有德國的豹2A7(最新型為豹2A7+)和美國的M1A2SEP(最新型號為M1A2SEP V3)

德國的豹2A7,車體,炮塔和腹部加裝了被動裝甲,還裝備有採用短身管設計的120毫米口徑L/44型滑膛炮(短炮管更適應城市狹窄環境巷戰)和FLW -200型遙控武器站(保護車上人員不暴露在外),在新式觀瞄儀器和可360°監控攝像機的支持下(增加複雜環境下的戰場感知能力),能在複雜的城市戰場有效發揚火力。新式坦克前部還裝備有可清理障礙物的推土鏟,可為後續部隊開路。

非常適合巷戰多角度人員殺傷的榴彈發射器

M1A2SEP,為增強巷戰能力,M1A2SEP V3裝備了LP CROWS遙控武器站(保護車上人員暴露),LP CROWS空間和高度小於CROWS II,並具有更高的遙控精度和更高的可靠性。XM1069多用途彈也是一種為近距離巷戰準備的彈藥,它在500米以內對人員,輕裝甲車輛,建築物具有極高的毀傷效應,而且反應極為迅捷,整個車體側方後放上方裝甲得到加強

最後還想說一下我軍早期攻堅作戰巷戰的套路,簡單總結就是,不走大路,直接在道路兩邊民房用爆破方式破開前進通道,重火力火炮跟進掩護,抵近摧毀防守方堅固防禦點,並且注重街道兩方制高點的控制

相信我軍在參考俄軍慘痛的格羅茲尼血戰的教訓和西方巷戰戰法及武器有針對性的做巷戰改裝的思路後,結合以往自身經驗和特長在未來可能面對的城市攻堅巷戰中有所收穫,不過目前沒有發現在主力重型裝甲裝備上做有針對的重大改進,這點非常應該給予重視。對於巷戰經驗教訓的總結,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補充探討

---------------------------------------------------------------------

2016年10月11日更行

感謝 @近衛 兄弟對於不足的指正。

對於格羅茲尼的稱謂翻譯,我不懂車臣語和俄語,其含意來自於網路,不過譯名及其含義,有的來自於音意,有的來自於意譯,經常會有不同的解釋和偏差,甚至還有風俗和俚語,歡迎熟悉車臣語和俄語的兄弟探討爭論

其實這類問題在翻譯國外人名,地名,城市名稱,軍艦名稱時也經常遇到

兄弟以軍艦名稱為例,我也舉個未必恰當的栗子,還是引用一下:比如說,英國23型護衛艦「IRON DUKE」,很多雜誌翻譯成「艾恩公爵」,包括《艦船知識》這種有影響力的雜誌,還有相當一部分直接音譯成「艾恩杜克」或者「艾恩公爵」,這是不對的。我們看一下英國的軍事史,就知道「IRON DUKE」是指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的外號「鐵公爵」,這個名字也是為了紀念威靈頓,如果是「艾恩杜克」或者是「艾恩公爵」,那麼就會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英國有馬爾伯勒公爵,有蘭開斯特公爵,有愛丁堡公爵,可是「艾恩」不是任何封地也不是什麼特有的名詞。上了「IRON DUKE」看到上面有威靈頓公爵畫像和家徽的時候可能才會恍然大悟。

再比如說,荷蘭的新型LCF防空護衛艦「De Zeven Provensen」,很多雜誌翻譯成「德.澤文.普羅文森」,甚至在一些老的雜誌中把風帆時代荷蘭海軍同名艦翻譯成不倫不類的港譯「西紋省」,看過荷蘭皇家海軍的介紹和荷蘭歷史後才知道,這不是個人名也不是個特有的片語,在荷蘭語里,這個詞類似於英語「The seven provinces」,意思為「七聯省」,其歷史淵源來自於荷蘭十六世紀反抗西班牙統治而成立的北方「七聯省」共和國,所以該艦應該名叫「七聯省」或者「七省共和國」號。

有時侯也不能用意譯直接翻譯過來,法國海軍的驕傲核動力航空母艦「戴高樂」號我們都知道是為了紀念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反法西斯的偉大領袖戴高樂將軍,但法文里「De Galle」意思為「漁竿」,總不能把這堂堂航空母艦叫「漁竿」號吧?英國曾經有艘軍艦叫「Woodgate」,那麼音譯為「伍得蓋特」比較合適,如果意譯,那就是「木頭門」,也不怎麼好聽。」

類似的例子還是有很多的,在評述格羅茲尼之戰這個場景,我覺得引用殘酷一詞更應景,所以就引用了這個譯意,

又及:把蔣介石先生的名字戲謬為常凱申,這也是公認的梗了,就連大統領金正恩將軍,最早的中文譯名也是金正銀 O(∩_∩)O哈哈~

至於你說的俄軍傷亡數據的問題,首先要說明我們都不在現場,所有的數據都是來自於文獻或者說網路,這就涉及到考證這個問題,傷亡數據一般來自於交戰雙方公布的數據,外界情報分析猜測的數據,比如,我們都知道,可以說公認的俄國人公布的數據相對水分極大,比如第二次格羅茲尼之戰俄軍宣布平均每天陣亡11人,而西方分析這個數據乘以10可能靠譜,而車臣方面宣布的數據更為離譜,那麼真實傷亡數據到底是多少呢?恐怕足夠考證分析很久,也未必有最終可信的數據,除非有一天俄軍原始檔案解密,我看到你說的「81團只有426人參戰,到1月3日為止陣亡63(一說134),160人受傷,精確到個位數字的傷亡,我相信你是引用的俄軍公布數據,對於數據的可靠性我上面已經有了說明和態度,不可信,就是你自己的數字里都出現63或者134這種巨大的差距,那麼數據來源是哪裡呢?你並沒有說,就是你說的數字,哪個更可靠可信呢?中國國內基本更傾向於接受西方的一些分析和數據,我也是以此為基礎闡述概率數據,當然,相信西方出於自己角度和利益出發其數據也非常有可能是放大的不準確的

而最終公布的傷亡數據往往更是應各方利益出發而不同,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的,不是基於事實,直白通俗的說,俄軍會縮小自己的傷亡數據,誇大車臣方的傷亡數據,反之,車臣也會縮小自己的傷亡數據和放大俄軍的傷亡數據,甚至車臣方面都未必能確切統計自己的傷亡數據

俄方要統計俄軍最終損失,一定是在戰後的某個時間點統計最終撤出戰鬥,活著歸建的人員,其它人員能夠確認屍體的可以認定為死亡,確定被對方俘虜的可以確定為被俘,人也不見屍體也不見也確定未被俘虜的只能確定為失蹤,其實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恐怕很難得到詳實的數據,對於傷亡人數統計適用的標準和範圍恐怕也不好定義,我注意到你主要在說市中心中央火車站這一個核心作戰區域,而我說的主要是突入市區的俄軍部隊,而其它在城市邊緣區域就被狙擊的俄軍傷亡該不該算,如何算,具體數據又是多少?很難探討了,可以說沒有結論

對於俄軍進入市區巷戰的具體部隊人數,其實一樣無法確認,是缺編?缺編多少?有沒有可能臨戰加強?還是滿編狀態投入戰場?目前的資料和情報分析來看,其實也不能有定論,當時到底有多少人員戰鬥車輛投入格羅茲尼城市巷戰,恐怕只有俄軍高層知道真實數據

車臣方要統計俄軍損失,更難,裝甲車輛還好辦(所以裝甲車輛的損失數量爭議最少,基本都認可200多輛的說法),在市內大體區域內清點被擊毀的車輛殘骸,對於人員就很難了,只能在自己控制區域清點俄軍屍體,而第一次車臣戰爭,俄軍在第一次受阻後,1月3日就重新組織再次大舉進攻,並且最終完全佔領了格羅茲尼市,也就是控制了戰場,所以可以說車臣方面幾乎無法詳細統計俄軍人員傷亡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俄軍傷亡人數到底多少只有俄方單方面孤證和外界情報數據分析,俄軍在第一次格羅茲尼之戰到底死傷多少人員,損失多少裝甲車輛,恐怕是俄國內部高層最終才會有準確數據,而這個數據是機密,恐怕短期內我們沒法看到可靠可信的原始檔案,除非選擇接受俄方已經公布的數據

其實,傷亡數據的統計考證,往往是各有各的說辭,可信度都不高,從交戰雙方,到其它國家情報部門的分析,到軍事愛好者的考證,恐怕很難輕易最終得到最真實可靠的數字,過多爭議沒有任何意義!

我的回答重點主要在於藉助近年俄美兩大軍事強國在格羅茲尼和費盧傑兩大經典城市環境巷戰,強大的俄美兩軍損失慘重這一公認的事實作為鋪墊和背景,通過巷戰這一殘酷恐怖複雜的作戰環境,進一步討論巷戰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及我軍如果面臨類似戰場環境如何吸取經驗教訓,以更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

喜歡就點贊,討厭就吐槽。

關注蔣校長,乾貨不斷!


@近衛@蔣校長

關於格羅茲尼名稱含義的問題其實是個很簡單的問題。

格羅茲尼,俄語Гро?зный,拉丁轉寫Grozny,而在車臣語中,沒有格羅茲尼一說,只有Соьлжа-ГIала,拉丁轉寫 S?l?a-?ala。可見兩者沒有任何關聯。其中原因後面再做解釋。

先看各自的描述

近衛的描述如下

近衛關於俄語Гро?зный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但是對於車臣語的描述實在。。。不知道哪裡看到的。作為高加索語系的北支的車臣語,和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支的俄語,怎麼可能在「威嚴,恐懼」這種基礎辭彙上有一模一樣的辭彙么。。。車臣語中,我們說的格羅茲尼城只是被稱為孫扎河畔之城(S?l?a-?ala)因為該城就在孫扎河畔。。。名字沒有什麼特別意思。

再看蔣校長的回答:

「當地方言里」、「1918年才建立的格羅茲尼城」???

為了搞清楚這件事情,也順便理清一下車臣問題,這裡有必要說一下格羅茲尼的來歷。

作為高加索眾多民族的一支,車臣人也養成了好戰的性格,為了生存,他們原來大多數定居於森林的邊緣和山區,利用地形防備那些好戰的鄰居。而當沙俄開始征服高加索地區時,為了易於統治,俄軍開始有計劃地攻克平毀山區林地中各個孤立的車臣人的定居點,強迫車臣人和其他當地人定居到平地。為了控制這些平地上的村落,1818年俄國駐軍開始在孫扎河畔建立一座堡壘城市,這就是後來的格羅茲尼。施工中,車臣反抗力量常常趁夜色向工人射擊,試圖阻止俄軍的築城行動。為了對付他們,俄軍用了一計。某白天,俄軍故意遺落了一門大炮於城牆外不遠處,想必有過類似窮逼經歷的我們能夠很好理解一門大炮對於游擊隊的誘惑。入夜車臣人自然跑出來搶大炮了,這時,埋伏在城牆上的俄軍炮兵對著那門火炮的位置瘋狂發射了幾輪葡萄彈。。。等車臣人來收屍時,俄國炮兵又打了一輪,天亮後,地上的屍體超過200具。

由此俄軍將此城堡命名為格羅茲尼,意為「令人畏懼的」,注意Гро?зный是形容詞不是名字。其實這種邊疆城市的命名法在我國也很常見,中越邊境有「鎮南關」,東北、蒙古方向有「綏遠」「北寧」,中朝邊境有「安東」,在越南北面則也有個「北寧」。。。所以格羅茲尼的本意就是威震一方「令人(車臣諸部)畏懼的(城市)」,俄版鎮南堡。

至於車臣人自然不願意叫這個名字,「孫扎河畔城」其實比較中性,後來還叫過D?ovxar-?ala,D?ovxar是大名鼎鼎的杜達耶夫的名字。

其實花點時間查查資料不是什麼難事。抄都抄錯一個世紀怎麼也有點說不過去吧。


看到這個題目所有答案,發現都沒有發現城市巷戰的關鍵,都是在說裝甲啊,火力發揚啊,這是神馬鬼,這些根本不是城市巷戰的關鍵,把這些鍵盤指揮官進去格羅尼茲,都是死N遍的主,現代戰爭最慘烈和最艱難的巷戰都發生在毛子的地盤(毛子躺槍)。

呦呦,3更到了

EMP 炸彈試驗紀錄片未來武器的視頻,不過基本都是已經實戰過,之前說了在機器人的時代,打巷戰簡直是自殺任務,那麼EMP是給了人類苟延殘喘很大一段時間,現代機械人大多數基本還不能防禦EMP攻擊,而且EMP還只攻擊電子設備,簡直是殺機械必備彈藥,如果對面是一波機械人,直接EMP帶走,不過EMP也不是萬能的,因為早早核彈出現就發現了這一特性,早就不斷有人開發出防禦手段。

如果毛子的部隊在格羅尼茲遇到EMP,就不是死的難看,是會給人全殲,即使是有軍用加固,也會讓通訊和所有電子設備完全失效,這個時候,就是靠人的運算和肉眼來確定打擊目標,所以更是RPG和小部隊狙擊手的天下,把大家都拉到同樣的水平下,巷戰回到人與人的作戰,所以到現在還有很多機械部件和開關的存在就是因為擔心電子戰和電磁脈衝的傷害,任何無人機,雷達,衛星,和通電的設備,無差別攻擊,只是損傷的程度有所差別而已。

東亞小國裝備再多,飛機坦克雷達導彈艦船,直接東方快遞一髮帶走,實彈打移動靶,別提多沒意思了,越猴根本無力反抗,開船過來挑釁就是千里送人頭,巷戰給你炮瞄雷達也白瞎。

----------------------------------------------------------分分分割線--------------------------------------------------------------

2更了各位親們

說好的前線作戰小隊戰術不能不更,所以同志們,巷戰CQB走起,GO,GO,GO。

步兵打城市巷戰很多人認為是用輕武器,或者RPG,不行就裝甲車武器平台,或者直接上坦克,你們這些人實在是太落伍了,要與時俱進啊同志們。

美軍多用途MAARS機器人

2005年3月,美國陸軍首次在伊拉克戰場上部署了18個遙控的「魔爪」系列SWORDS機器人士兵。SWORDS機器人攜帶有威力強大的自動武器,每分鐘能發射1000發子彈,它們是美國軍隊歷史上第一批參加與敵方面對面作戰的機器人。

福斯特-米勒公司研製的「魔爪」機器人

多用途無人戰術運輸機」,簡稱MUTTs,美帝軍隊已經開始全面裝備和實驗配置戰術,點下面看視頻介紹。

http://v.163.com/swf/video/NetEaseFlvPlayerV3.swf?topicid=1000vid=VBUA95701sid=VBFIPUOL8coverpic=http://vimg3.ws.126.net/image/snapshot/2016/8/0/2/VBUA95702.jpgautoplay=true

誰不了解的,趕緊的去下載使命召喚8,體驗體驗這些小戰車的澎湃火力教你做人。

這些都是已經實戰的新式裝甲武器平台,重量輕,投放部署快,支援火力長,火力配置多樣,模塊化設計更換配置適應範圍大而且簡單快捷,誰告訴你現在城市戰跟隨步兵支援裝甲單位還是那些斯特萊克,艾布拉布斯,電影拆彈部隊裡面你沒看都有使用機器人么,現代戰場都已經機器人滿地走了。

就算是二戰,德國也點出了戈利亞,這樣的自殺神風小坦克,巷戰就問你怕不怕。

這些比無人機和武裝直升機更能支援一線步兵作戰多樣複雜需求,現代城市戰巷戰,機器人將越來越多的參與進來,5渣的人類,顫抖吧,接受機器的怒火,終結者的到來已經不遠了。

那麼真的就是機器制霸,人類要跪,呵呵,下回更精彩。

等待3更吧同志們,舉報我騙贊的,你別看,玩去,近來心情不好就不太會更新,時間很難說,你們別催我更新,被人舉報非常鬱悶。

-------------------------------------------------------無敵分割線--------------------------------------------------------------------

1更了各位親們

對於各國軍隊來說,美帝財大氣粗,最是有錢,有了小錢錢當然好辦事,而支援最快的只能是空軍,所以美帝對於某些高價值目標,使用斬首,或者小部隊火力支援,分別出現2個部隊,

美軍空軍空中戰術控制隊Tactical Air Control Party(TACP)

陸軍戰鬥控制小組Combat Control team(CCT)

詳細的點這裡「空地一體戰」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戰法? - 路人渣的回答

對於局部小部隊無論是攻堅還是斬首,武裝直升機都是死神的存在,而且現在無人機的出現更是把巡航時間和覆蓋地點增加了數倍,經常看到某些視頻,地面特種部隊聯繫無人機操作員,使用紅外無可見光,引導攻擊毫無察覺的恐怖分子,一陣彈雨覆蓋,一群目標全部撲街。

在更高層面的技術指導請看下面。

唐恩·A·斯塔利上將

這一構想的重點並非是字面意義上的「空地一體」,而是提出一種新的戰役法思想——摒棄陸軍將作戰局限在主要交戰地域的舊思想,而要將針對敵軍一線部隊和二線部隊的打擊有機地結合起來,即:

1、動用主要戰鬥力量對抗敵軍的第一梯隊部隊。

2、動用戰鬥支援力量(戰術空軍、炮兵、特種部隊)阻滯、打擊、殲滅敵軍的第二梯隊部隊,防止其有力地增援敵軍的第一梯隊部隊。

這樣一來,一直相對較小的北約力量就可以在整個地帶而非僅在主要交戰地帶打擊華約部隊,給華約部隊造成相對而言大得多的損失,從而挫敗華約方面的進攻。

為了達成這樣的作戰效果,就需要地面部隊內部以及地面部隊和戰術空軍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為了凸顯空地合作的重要性,唐恩將軍選擇了「空地一體戰」(Airland Battle)這個術語。

在美國陸軍採用空地一體戰綱領的次年也就是1982年,這一概念也被北約採用作為新的北約防禦綱領,其名稱比「空地一體戰」更能反映空地一體戰的精髓——後續部隊打擊(Follow-on Forces Attack)。

作者:吳敬欣

鏈接:「空地一體戰」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戰法? - 吳敬欣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基於低層指揮官掌控投放的資源,需要更有效率的整合所有軍事資源進而形成C4ISR(C4代表指揮Command、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計算機computer,I情報Intelligence,S監視Surveillance,R偵查Reconnaissance),各單位兵種需要數據共享並統一指揮,數據鏈的最小單位單兵也有許可權呼叫支援,所以火力投放平台不再局限在地面裝甲單位,只是使用成本相對較高而已, @葉子蔡我國也在完善相應短板,例如我國2014年亮相的運20,以及空警-500的出現,和北斗系統的完善,我國的空地一體也將進一步接近實戰環境要求。

------------------------------------------------------原答案的分割線------------------------------------------------------------

來來說說城市戰的關鍵機動與情報,在2戰,日軍和國軍在上海真正的演示了初級城市戰的程度,當時國軍不可謂不用心,集結了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由於沒有接觸過海陸空立體作戰的集團軍作戰,大軍團在集結,轉移,進攻,防禦,偵查方面全面受到壓制,結果也就是可以遇見的,國軍遇到了所有城市戰的難題,而指揮上的分散,而且戰術的僵化,導致最壞的結果,戰略目標沒達成,戰術目標就更別提了,所以,城市戰不是守方的主場,在沒有優秀統稱指揮和情報下,越大軍團,反而沒有野戰來的好。

日軍用艦炮能全面覆蓋整個戰場,全面碾壓中國炮兵

在沒有炮兵後,日本的逗逼裝甲車在那個時代,重機槍是最犀利的輸出

陣地戰,巷戰,室內戰,毒氣瓦斯真是大殺器

同樣的台兒庄戰役,國軍25萬對2萬日軍,發揚了兵力優勢,運動機動牽制,軟刀子割肉,分割日軍,分散消耗對方重火力,最終結果非常喜人,戰術目標基本達成,雖然由於對方人數基數比較多,所以為了避免被反包圍被日軍中心開花,見好就收,也保存了有生力量,這次作戰戰術就表現出了不以一地一戰得失為主,而採取了多兵團的配合作戰,一個優秀的城市戰範例。

亞洲的初級城市戰以後,到了中級階段,車臣戰爭,再次說明了運動戰和情報的重要性,前面就提到,大軍團在城市根本無法展開,只能分割進入,在車臣毛子親身示範給我們看,不合適的戰術進入城市可以打的多慘。

多數鍵盤指揮官的水平就到這裡了,毛子的指揮打野戰沒有太大問題,可是在進入城市之前,犯了致命的錯誤,沒有合適的情報,在沒有了解清楚敵人的情況下大意鬆懈,真以為是去壓制普通平民小國部隊,當時毛子高層認為如果遇到問題,用大炮一下就解決了,如果不能就來多炮,對情報和通訊漠視到了腦殘的地步,這也是毛子最最作死的關鍵,回到最初說的,由於城市限制了部隊的展開,所以不可避免的需要分成小部隊,部隊間的機動協同與保持通訊是很關鍵的一環,而毛子認為,大家離的也不太遠,少聊會天不會死,事實是聊少了,真的會死。

因為毛子真正面對的對手是歐美特種部隊,如果面對的是普通軍隊,毛子也不會死的那麼難看,在1994年,除了美國到處去打仗,真的沒誰去關心敵我識別或者C4ISR到底是神馬鬼,而當時美帝不單已經裝備一線部隊,而且使用戰術已經成熟,而那個倒霉的就是第一次車臣的毛子,毛子撲街的樣子太難看,上面的答主已經說的夠多裝甲部隊在城市有多難開展,不過人總比困難多一些想法,在現有裝備上面不是炮塔角度不夠么,ZSU-23-2高射炮上卡車360度無死角,白磷彈侍候,坦克前面做肉盾,火焰噴射器壓制,終於在付出慘重代價後,毛子基本達成戰略目標。

和本子逗丁思路一樣,對面沒火炮壓制,機槍當大佬。

後期毛子總結經驗,發現打城市巷戰真真關鍵的就是敵我識別,還有通訊問題,經常叫來的炮火或者空中支援把自己也打了,還有口難言,全頻道干擾,根本聯繫不上,而且對方還變裝,人數單位也少,還採用地下室地道潛伏機動移動,不是我軍不給力,是對方太狡猾啊。

反制的關鍵首要就是無線電偵查,用精銳小部隊反滲透,然後火力洗地,管你平民匪徒,對有威脅區域先洗了再說,佔領制高點,然後建立大電台,偵查,再繼續派小部隊機動包圍反制。

而最大規模最慘烈的城市巷戰就是斯大林格勒和德軍死磕,當時毛子就知道用狙擊手和小部隊干德軍,反而現代的毛子就是傻傻希望憑重火力裝甲來開路,你說你是不是傻啊,到了最大級別的程度無論打的啥,都是大家拼資源拼意志,所以城市戰往往會擴大,也就無所謂城市巷戰了,變成了全盤戰略考量的思維。


美俄城市巷戰的真正意義在於通過他們的試誤為中國增加經驗。

主動退守城市的一方本質上是相對弱的一方,沒有實力進行正面衝突,或者缺少重武器,或者武器有代差。試圖利用城市建築物的遮蔽作用,利用坦克仰角受限無法攻擊高層建築目標,利用城市道路的複雜進行游擊式固守等……

主動退守城市的一方首先把城市的居民劫為了人質肉盾,這本身就失去了道義的一環。

隨便寫幾條應對方法。

針對較大的兵團退守城市。

一、兵不進城,圍而不打戰術。

1、揚聲器喊話,驅散市民;輿論戰,策反反對敵軍的市民,讓市民用腳投票,外圍設置檢查點,不要讓敵兵渾水摸魚。堅定支持敵軍的市民被視為敵軍的一部分。

2、圍而不打。切斷電力、水源、煤氣、通信,封鎖所有道路(防止武器和糧食流入城市)和下水道。

3、武裝無人機進行定點清除,露頭就打。

二、陣地推進戰術。

1、揚聲器喊話,驅散市民;輿論戰,策反反對敵軍的市民,讓市民用腳投票,外圍設置檢查點,不要讓敵兵渾水摸魚。堅定支持敵軍的市民被視為敵軍的一部分。

2、核算成本,如果敵方大兵團。制定攻擊路徑,轟炸機定點清除(如果建築易燃,多用燃燒彈),炮兵拆建築,邊拆邊推進,工程兵推土機清理廢墟,工兵掃雷,為機械化步兵「清場」。拆平了,敵軍屏障就沒有了。

3、步兵盡量不要輕易進入未知建築物進行逐房間的清理。步兵可以配備火焰噴射器,對於被憋在地鐵或者密閉建築物中的敵人進行使用。步兵配備可轉向槍口的Corner gun。

4、佔領制高點建築。先用飛機把制高點建築附近的建築炸出一個隔離帶,然後空投在制高點建築物上士兵。把制高點建築變成我方觀察哨,同時利用最高點建築進行防守戰。只要我方佔領了有戰略意義的建築物進行據守,巷戰的困難度也同樣施加給了敵人。

5、對於要拆除的高層建築物,受911的飛機撞大樓啟發,可以用「航空煤油彈」進行撞擊焚燒式破拆。

6、一般城市都有體育場。這也是我方在空中掩護下,進行空投然後據守的好場地。當然所有的空投任務,要在空投地先轟炸出一圈隔離帶。

7、利用4和6佔領的重要建築物和外圍我方軍隊形成裡應外合之勢。

總之,城市戰,除了清剿小股的恐怖分子外,步兵不要冒進。以轟炸,燃燒,炮擊,無人機定點清除,全面包圍封鎖為主,邊拆邊進,裡應外合;迫使敵人投降。對於大量陰在城市建築物中的敵人,多兵種配合最重要,「以鐵換人」,最終還是拼工業製造力,後方不停的造,前方精確的用,城市戰也可以有解。


謝邀

克勞塞維茨說的對,防禦是更好的作戰形式

為了扭轉這一點,你就要在某一方面取得優勢

1:如果有條件承受傷亡,比如十萬人,這是兵力上的優勢

2:如果有時間和政治優勢進行僵持,那就圍城,這是使用了幾千年的方法

3:如果有第五縱隊,有大量準確情報,這就在信息上取得優勢

4:如果有更好的武器,更多種類的裝備,這就在裝備上取得優勢

...

所以可以回答問題

城市戰尤其是巷戰的難點在於,目前還不能準確評價,這個優勢到底是多大

福三炮元帥說過一段蠢到家的話,關於兵力優勢

軍事思想拾遺(四) - Lee General的文章 - 知乎專欄

單說他這個結論,那是蠢,但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

所以,可以結合巷戰的栗子,討論一下巷戰中需要多大的優勢

其實目前的結論很不樂觀,最不樂觀的一點在於

城市的發展,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

格羅茲尼市區,大概與廊坊、滄州相仿,而費盧傑更是小得多了

也就是說,我們所能參考的巷戰、城市戰的栗子,連大城市的一個區都不到


看了這麼多答案,大多都是在說過去的城市戰,只有路人渣的答案涉及了現代和未來的城市戰——機器人戰爭。

其實要說城市戰,現在真正該重視的敘利亞的經驗(不要動不動嘲笑別人是戰五渣),我覺得至少有兩點不可忽視:

一是機器人越來越多的使用,這個路人渣答案已經說了很多了,從最近敘利亞視頻看,無人機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偵察、炮兵指揮、甚至直接打擊,可以說處處都大顯身手。從我個人玩無人機的經驗來說,那種5000多塊錢的大疆無人機,基本上飛到100米高度,目標和聲音就很小了,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其實是很不容易察覺的。但是指揮和協調一個連級步兵分隊的作戰是足夠了的,所以未來的趨勢肯定是團級部隊或合成營級分隊裝備短程察打一體無人機,營級或連級分隊裝備小型偵察無人機,專門的突破步兵裝備地面裝甲機器人。再往後,重防護機甲步兵也不是不可能。

二就是制導武器的大量使用,敘利亞內戰,反坦克導彈當成白菜在用,看起來「很浪費」,但是說明制導武器在步兵中的普及性又大大提高了。在今後的城市作戰中,偵察的重要性更為突出,要不然肯定會被好幾千米外的制導武器招呼到。。。反過來,偵察做好了,發揮制導武器招呼別人的戰術又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和敘利亞戰場關係不大,但是依然需要充分考慮的是地下空間的使用,現在大城市,尤其是發動國家的大城市,擁有發達的地下空間是非常普遍的。以前城市戰里也有很多使用地下空間的戰例,但是現在這麼高度複雜的地下空間內如何作戰,對大家來說還是很新的課題。

當然最好的避免實施城市攻堅戰,盡量通過間接路線迫使城市投降,而非強攻。現在大城市擁有龐大的人口和複雜的市政設施,如果採取有效戰略,往往可以使城市機能惡化,從而迫使城市投降,達到避免城市攻堅戰的目的。

===========================================================================

最後說下官軍,目前公開報道看,官軍其實沒有真正做好城市戰的準備,至少城市戰專用的武器沒怎麼見到,步兵分隊的武器也沒有考慮城市戰的需求(比如說最普遍的120大水管,80小水管,都不能封閉空間發射)。所以真要打城市戰,面對大量傷亡是難免的。


你去玩玩使命召喚6里抓巴西軍火販子,在平民窟里抓人那段絕對的巷戰,營救普萊斯的地下監獄,第一關里最初在車頂開機槍那一段,一定要開老兵專家模式你才會體驗到巷戰那種被打的抱頭鼠竄的趕腳。


(內含多圖)

通俗來講

野戰與巷戰的區別

就是你玩兒紅警,帝國時代與使命召喚,半條命的區別!

野戰裡面你視野開闊,可以各種坦克火炮重武器,調撥部隊可以用履帶車裝甲船各種運輸工具,以及各種偵察機雷達衛星空指部都可以幫上你的忙,海陸空各種三位一體。部隊給養,吃飯喝水,醫療養傷基本不用考慮,有強大的後勤做保障。。。

巷戰裡面,海陸空基本上只剩下了陸。而且你是第一人稱視角,你考慮的東西一下就變的很細碎,要考慮走位,煙霧彈掩護,戰術閃光,卡對方換子彈時間,甚至白刃戰等等。以及吃糧咋計劃,睡覺誰站崗,受傷咋弄葯等等全要自己考慮。因為你與別的連隊之間的信息聯繫很有限,只能和一起作戰的幾個隊員溝通,對整個戰場形勢把握不好。很有可能外面已經全線潰敗,大部隊早已撤出多少多少公里好幾天。而你們小隊幾個人還在市中心某個居民區的某個單元樓窩著,嚼著為數不多的幾塊並不好吃的壓縮餅乾苦苦鏖戰。。。

巷戰里各種牛逼轟轟的衛星什麼的全瞎了,只能靠自己。。。真是擔心哪個房間里或者哪個門板兒後面有桿槍正瞄著你。。。

牆根拐角處,樓梯死角(凡是你平常在學校或單位打掃衛生懶得掃的地方)都會冷不丁地冒出敵人。。。

但有時候僅僅一個制高點簡直就像開了上帝視角,城市裡亂跑的敵人想狙幾個就狙幾個。。。

另外,炮火啥的重武器基本也沒啥用,除非你想炸平這座城。

不過靠這種傾斜彈藥的把一座城強行平掉來取勝,總感覺不如靠巷戰里各種風騷走位取勝來的有搞頭。。。

(睡前抖個機靈,圖侵刪)


巷戰是吧,老毛子的不清楚,美國的有--第二次費盧傑之戰費盧傑在巴格達以西69千米處,連接巴格達拉馬迪和約旦的重要交通樞紐,東西長3.5千米南北寬3千米。幼發拉底河位於城西南,河上一南一北橫跨兩座橋,北橋東端連城區西端是費盧傑綜合醫院;南橋連一條貫穿全城的十號公路,城內縱橫交叉2條公路和橫貫市區的鐵路,東西主幹道將城市分為南北兩部分。全城超過200座清真寺。該市布局雜亂街道密集狹窄,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相互混雜,房屋多由磚塊和石灰堆砌,每個房子都有多個入口相互之間連接緊密,是進行巷戰的理想場所。1、美軍方面:已完成情報單向透明,衛星無人機監聽火力偵查並向城中投放六十名伊拉克特種兵,利用伊拉克民族和宗教矛盾發展線人收買姦細等多種手法基本掌握城內地形和反美武裝的防禦部署。作戰計劃在封鎖費盧傑的基礎上以城東和城南為佯攻,西北兩個方向集中兵力向心攻擊,分割包圍層層推進逐個圍殲,同時吸取第一次費盧傑之戰的經驗展開宣傳戰呼籲費盧傑居民暫時離開城市同時斷水斷電斷氣等手段軟硬兩手逼迫平民離開。戰前75%的居民離開了城市。出動兵力: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陸軍第一騎兵師和第一步兵師1.2萬人及伊拉克部隊約2500人。其中:攻擊部隊編為2個團戰鬥群;第一戰鬥群由海軍陸戰隊第一師第一團三營,第五團三營,陸軍第一騎兵師第三旅第七騎兵團2營變成,主要任務是清剿西半部。第2團戰鬥群由漢軍陸戰隊第二師第八團一營第三陸戰師第三團一營,陸軍第一步兵師第二步兵團2營,主要任務清剿東半部。伊拉克部隊混編進兩個戰鬥團;第一騎兵師第二旅擔任後衛,阻斷反美武裝可能的增援和逃脫。2、反美武裝方面。大部分反美武裝成員都有著不成功則成仁的信念,由伊斯蘭遜尼派、前政府官員、前軍人、基地組織、國外僱傭軍等多種勢力,相互間無同屬關係很難形成統一指揮。大概人數2000多人。交通要道設置路障、汽車炸彈和簡易爆炸裝置,幾乎所有的建築都設置炸彈和餌雷,狙擊手布置屋頂,城主幹道東西兩側建築物窗口用混凝土和沙包封住,防禦工事之間用大量掩體壕溝和地道相連,並充分利用清真寺這一宗教場所作為狙擊點指揮所和醫務站,企圖讓美軍攻擊時投鼠忌器。城北庫爾德人居住區實施重點防禦,還進行了實彈演習。3、作戰過程。11月2日--6日美空軍海軍航空兵和炮兵展開高強度的空襲和炮擊,重點打擊區在城南,4日海軍陸戰隊對東南部佯攻,5日美地面部隊在城南大量集結,製造出城南主攻的態勢。到6日美軍的行動極大削弱反美武裝的防禦力量並迫使其暴露很多火力點。這些行動使反美武裝誤判認為城南是主攻方向,因此主力調到城南準備應對。而6日伊拉克部隊在城南佯攻,原城南的美軍秘密調往城北"聲東擊西"並在8日前多次佯攻以迷惑對手。太多了手機碼字累。直接說巷戰:8日上午7時,美軍進行12小時的火力突擊。19時代號幻影憤怒的軍事行動展開。切斷電力供應,美軍裝備先進夜視儀,已不再像朝鮮戰場那樣害怕夜戰,反而利用技術優勢主動展開夜戰,第一師五團三營佔領西北角一座八層樓,設置重火力。反美武裝對建築物的利用主要是阻擊手,屋內藏槍手門後詭雷牆邊蜘蛛洞等等。美軍使用蝰蛇定向紅外單兵交戰和反擊系統,能迅速發現阻擊手並在1-10秒內反擊,還有隔牆探人遠程遙控機器人小型無人機。反美武裝的阻擊手基本成活靶子。巷戰中使用非接觸作戰,步兵遭遇火力強的阻擊後後退保持距離召喚遠程火力摧毀。100秒第一波打擊到位。詭雷和簡易爆炸裝置則是坦克直接撞開牆或者炸開門和洞。鐵道附近的地雷用MCLC裝置引爆,M9裝甲車推土機沖入雷場再犁一遍。對M1系列坦克尾部加裝新型裝甲,車頂機槍安裝透明裝甲機槍防彈護盾,這樣坦克裝甲車就能開進狹小的街區作戰。整個作戰期間只有2輛M1受傷。戰鬥畫面是美軍坦克開足馬力沖向反美武裝街壘,反美武裝人員一片混亂,跟進的步兵趁機大量殺傷敵人。戰後證據顯示美軍大量使用白磷彈,甚至芥子氣神經毒氣和其他化學物質。 美軍陣亡82人傷500多人伊拉克軍亡8人傷43人;反美武裝亡1200另1000多人被fu。媽的我fu字找不到了。


所謂軍事難題實際上就是政治難題

要不是美帝天天揮舞人權大棒巷戰哪有那麼困難


美軍傷亡小的原因在此。二戰之後美軍打的最殘酷巷戰應該是順化。傷亡比20:1

俄軍自二戰開始至今打巷戰,沒有一次是傷亡小於美軍的。

比如柏林戰役

作戰時間:1945年4月--1945年5月

作戰國家:德國VS蘇聯

參戰兵力:

德軍統帥部在柏林地域部署了」維斯瓦河「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和6個裝甲師,共約100萬人, 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3300架作戰飛機,並將陸軍總部的8個預備師也用於防禦,此外柏林市內還與守備隊20萬人。

蘇軍調集了3個方面軍的強大兵力,共計162個步兵師和騎兵師,21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共約250萬人,42000門火炮和迫擊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架作戰飛機。

傷亡情況:

蘇軍俘虜德軍38萬人,繳獲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輛,飛機4500架。而蘇軍也付出了30萬人犧牲的代價。

1945年4月初,蘇軍已經進抵柏林只有60公里。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已抵達奧得河,並在屈斯特林地域奪佔了數個登陸場;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在大加斯特羅澤至彭齊希間逼近了尼斯河,並在某些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羅科索夫斯元帥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肅清了格丁尼亞地域的德軍集團,一部由但澤西北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肅清了德軍東普魯士集團。4月13日,烏克蘭第2方面軍攻佔了維也納。柏林此時也已經成為了一塊風雨飄搖中的「孤島」,其東、南兩面都直接暴露在蘇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按照大本營的決心,直接參加柏林戰役的蘇軍共計3個方面軍和配屬的空軍(即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波羅的海艦隊一部,空軍遠程航空兵第18集團軍(飛機800架),國土防空軍和第聶伯河區艦隊,再加上參戰的波蘭2個集團軍,蘇軍總兵力達到了162個步兵師和騎兵師,21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空軍集團軍,總兵力25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4.2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餘輛,作戰飛機7500架。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實際上是擔任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右側翼保障任務,以防止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受到來自北方的側翼打擊。按照最初的作戰計劃,烏克蘭第1方面軍只是執行助攻的任務:該方面軍應以其右翼部隊參加柏林戰役,左翼在突入德軍縱深後要左轉去參加布拉格戰役,其作戰計劃的第一方案只以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的1個坦克軍由南面向柏林行動,其所屬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即近衛坦克第3、4 集團軍)的主力的行動方向是勃蘭登堡、拉特諾和德紹方向。當然,該方面軍也有一個以兩個近衛坦克集團軍向柏林行動的第二方案。蘇軍統帥部的最初計劃將攻佔柏林的任務基本上交由朱可夫元帥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來完成,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與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戰鬥分界線分別劃在了柏林的北面和南面。

在準備柏林戰役的時候,朱可夫曾經在建議總攻應在4月22日-23日發起,但已經把目光放在了戰後新歐洲的斯大林,為了防止柏林成為英美聯軍的獵物,要求在中旬就必須開始向柏林的最後衝擊。對於朱可夫在莫斯科向他呈報的作戰計劃,他在組織各方面軍司令討論確定了全線突擊的作戰方案後,4月1日正式批准。根據斯大林親自審定的戰役部署,攻佔柏林這一無尚的光榮理應歸屬於朱可夫——他的 「勝利元帥」。

從實力上看,朱可夫的方面軍也理應獲得這樣的榮譽:由近衛第1、2坦克集團軍(其中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又加強了獨立坦克第11軍)、近衛第8集團軍、突擊第3、5集團軍、第3、 69、47集團軍和波蘭第1集團軍及近衛騎兵第7軍和最高統帥部炮兵部隊組成的白俄羅斯第1 方面軍,在柏林正面集中了77個步兵師、3155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628 門火炮和迫擊炮以及1531門火箭炮——他的技術兵器相對於整個柏林地區的德國軍隊來說,已佔有絕對優勢。朱可夫4月12日的戰役命令,則更體現了他集中優勢兵力實施縱深突破的習慣:每個集團軍在預計的進攻中正面只有7公里-10公里;在30公里正面上,平均每公里部署了76毫米以上炮270門-300 門、坦克超過40輛!

在技術兵器的質量上,按坦克集團軍-坦克軍-坦克旅進行編成的蘇軍裝甲部隊,儘管還有一部分T- 34/76和甚至少量的KV-1S坦克在使用,但一線部隊的主體已經換裝了威力巨大的T-34/85和IS-2坦克——根據坦克手澤馬洛夫的回憶:為了圖省事,不少IS-2坦克車組把炮塔頂部的DSHK機槍拆了下來。在重型突擊兵器方面,除了坦克軍/集團軍所屬的重型坦克和重自行火炮部隊外,蘇軍新編的獨立第7、9重型坦克旅也參加了戰鬥,以二戰的標準來衡量,這兩個旅是令人畏懼的:儘管每個旅只有1665人,但裝備有IS-2坦克65輛,SU76自行火炮3輛,美製M3半履帶裝甲輸送車19輛,裝甲汽車3輛,其突擊力已經遠遠超過德國的獨立重坦克部隊。

除了IS-2重型坦克,也有一種說法是IS-3重型坦克也參加了柏林戰役,但一方面缺少具體的證據,另一方面到1945年5月蘇軍才開始將第一批IS-3裝備部隊,因此IS-3參加柏林戰役很可能是一些不太嚴謹的記者,根據勝利閱兵式上看到的IS-3做出的推論。

為了拔掉蘇軍在奧得河西岸的屈斯特林橋頭堡,德國軍隊在不影響防禦穩定性的前提上已經盡了全力:納粹空軍甚至殺雞取卵式的出動了 「寄生飛機」——異想天開的德國工程師在戰爭後期把一架ME109或FW-190和一架JU88放在一起組成的怪物,在目標區上空分離後,在戰鬥機駕駛員操縱下,無人駕駛的JU88會像導彈一樣攜帶3800公斤炸藥撞向目標。但蘇聯紅軍歷來在固守橋頭堡方面頗有一套,無論是第聶伯河的渡口還是後來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引以為豪的「小地」(這是有理由自豪的),德軍都沒能消除蘇軍的橋頭堡,在蘇軍已經空前強大的1945年,德軍這樣做顯然是徒勞的。

與政治家的丘吉爾一樣,斯大林此時的眼光已經不僅僅局限於戰場,為了保證日後與波蘭流亡政府的博弈中有更多資本,因此計劃中參加柏林戰役的除了蘇聯紅軍,還包括波蘭第1和第2集團軍——這支由「流亡」蘇聯的波蘭共產黨員和1939年被俘的波軍組成的隊伍,也是有相當戰鬥力的,他們分別被配屬於白俄羅斯第1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1944年底到1945年3月,蘇軍向他們提供了1個SU-85自行火炮團(第13團)和更多的SU-76,除此之外,蘇軍還為波蘭軍隊提供了T-34/85坦克328輛,並以71輛IS-2坦克組成了波蘭第7和第8兩個重型坦克團(不過柏林戰役前,這兩個團已經損失了45輛坦克,剩餘的IS-2中有21輛又支援了在柏林以東損失較大的蘇軍)。

為了確保自己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蘇軍按照最高統帥部劃定的進攻分界線,各方面軍在4月5日—7日進行了沙盤上的圖上演習。當然,在這最後一次攻勢即將開始前,蘇軍雖然在兵力和兵器方面享有極大的優勢,並且做出了周密的安排,但在德國腹地如果想像斯大林格勒的天王星行動一樣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儘管蘇軍採取了很多戰役隱蔽措施,但這些努力基本上是徒勞的了。在1945年4月15日,一個在屈斯特林橋頭堡南部被俘虜的紅軍士兵則又告訴德國人,明天早上,得到新式坦克和強大榴彈炮加強的蘇軍將發動攻勢,他同時供稱,由於紅軍此前在德國領土敗壞的軍紀,斯大林還要求前線部隊必須軍裝齊整、梳洗乾淨,以「有教養的形象」出現在柏林。德國將軍聞此消息後得出的結論是,俄國人準備在德國建立長期的共產主義制度,而其中心就是目前還在第三帝國手中的柏林。斯大林將在這裡結束戰爭。

1945 年4月20—24日 柏林近郊與市區外圍4月20日,柏林電台:蘇軍距柏林北郊只有7.5英里奧得河畔德防線徹底崩潰後,任何一個清醒的人都可以看出,第三帝國存在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這一天開始,柏林電台的戰報開始為帝國的末日進行倒計時:每日公布蘇軍距柏林市區的距離。

4月20日,前一階段尚未全面投入交戰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渡過奧得河發起了總攻,以牽制並殲滅德軍第3坦克集團軍主要兵力,保障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右翼安全。得到步兵支持的烏克蘭第 1方面軍,順利攻佔了措森後,向柏林以南攻擊,並即將切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維斯瓦」集團軍群的聯繫。德軍將彌爾羅澤、呂本、措森、巴德的兵力向西調往柏林的企圖尚未實施,就被盧欽斯基和戈爾巴托夫將軍的集團軍合圍在彌爾羅澤、呂本、措森、巴德。進攻一直不太順利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20日局面則終於有所改觀:19日日終完全控制澤勞高地後,部隊半天之內就推進了10餘公里,並攻佔了明赫貝格等德軍據守的要點。已經全線後退的德軍,在撤退時還沒有忘記為蘇軍留下許多「意外的禮物」,道路和田野里丟棄的汽車、火炮,都可能在蘇軍搶奪戰利品時爆炸;德軍布設的地雷,尤其是有反掃雷裝置的地雷,也給沿公路推進的蘇軍裝甲部隊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對於明赫貝格這樣的小城鎮,蘇軍則是以先遣小分隊尾隨潰退的德軍衝進城區,然後在主力到來時再裡應外合,瓦解了德軍倉促間建立的防禦。為了遲滯蘇軍,德軍不得已派出了一些坦克和強擊火炮進行自殺式的伏擊,儘管偶爾能略微打亂蘇軍進攻的節奏,但德軍在柏林外圍的防禦土崩瓦解誰也改變不了。

「這一天」,德國第56裝甲軍軍長魏德林後來回憶道,「這是德軍最為困難的一天,各部隊遭受了巨大損失,筋疲力盡,再也頂不住優勢俄軍的進攻」。同一天,德國國防軍統帥部的作戰日誌也作了類似的評論:「對最高指揮機構來說,德國武裝部隊悲慘滅亡的最後一幕業已開始……一切都是在匆忙之中進行的,已經可以聽見俄國坦克在遠處開炮……情緒十分沮喪。」

對魏德林炮兵上將個人來說,當天災難性的戰局還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麻煩:從4月20日下午8時開始,他和他的第56裝甲軍與柏林的聯繫就斷絕了。城裡謠言四起,說魏德林已經帶著下屬逃到了柏林西面的奧林匹克村,感覺自己被出賣的希特勒為此下達了逮捕魏德林的命令。

希特勒的這種情緒看來是很值得理解的,這天13點50分,突擊第3集團軍步兵第79軍的遠程炮兵的152毫米加農炮和第47集團軍近衛第30加農炮旅203毫米加農炮開始炮擊柏林——這是德國首都20世紀以來首次遭到敵軍地面炮火的襲擊,儘管已被美英轟炸機炸的面目全非,但蘇軍已到家門口的信號,這也即將給德國人帶來巨大的心理震撼。就在第二天,德國人終於發現,他們受到的轟擊不是來自空中,而是來自近在咫尺的攻城蘇軍——有位德國將軍為了開脫還向希特勒保證:奧得河上沒有鐵路橋,蘇聯人是在用繳獲的德國重炮轟擊柏林。不久德國人從動物園防空掩蔽部上的觀察所,發現紅軍炮群距離柏林只有8英里——從這一刻開始,將有180 萬發蘇聯炮彈,36000噸鋼鐵被無情地傾泄在柏林城內。

這裡有堅定的少年、笑容滿面的老人,面對大敵當前、國之將亡,一度志得意滿的德國人看上去並沒有太多的沮喪,而他們此時很難說還是納粹的戰爭工具,賦予他們戰鬥的精神支柱是為國家而戰!他們以全民皆兵的形態大量地抵抗並殺傷著蘇聯的正規士兵!

蘇軍su-152自行火炮突入柏林街頭,此時,德軍在外圍繼續頑抗已經毫無意義,仍與柏林保持聯繫和已經失去聯繫的德軍部隊開始全面向西潰退。在德軍的戰鬥序列中,雖然充斥著新兵和國民突擊隊員,但是一些陸軍、武裝黨衛隊中的老兵,仍然是一支令人畏懼的力量。

以大名鼎鼎的黨衛軍503 重裝甲營為例,該營軍士長卡爾?克納的虎王重型坦克防守邦斯多夫時,先是在掩護步兵進攻時摧毀了2輛IS-2重型坦克;在接下來的撤退行動中,他又與正進行野戰補給的蘇軍11輛IS-2重型坦克和120—150其它坦克遭遇,在這次偷襲中他又摧毀了39輛蘇軍坦克……在從在邦斯多夫撤向施特勞斯貝格的路上,卡爾?克納的總戰績據說達到了100輛坦克和26門反坦克炮!因為這些戰績,他本人於4月29日被授予了騎士十字勳章,但這個數字是否準確,我們現在也有一定理由表示懷疑:從法蘭克福向邦斯多夫進攻的是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第69和第33集團軍,這兩個以步兵為主的方面軍,在理論上是不會有脫離步兵掩護的大型坦克部隊集群的。

不過對此時的德軍來說,誇大吹牛已經是家常便飯。德國陸軍第503重型坦克營甚至宣稱他們在3天時間裡就摧毀了1500輛蘇聯坦克和120門反坦克炮,其吹牛魄力之大,真是令人嘆服。

整個柏林市,這時已經在所有居民和守軍的努力下成為了一座巨大的堡壘,德軍把城市接近地分成了3道防禦地區:外阻擊區、外城廓和內城廓。柏林城內的防禦,共分為9個防禦區,其中1個是特別防禦區,負責掩護政府各辦公大樓、帝國辦公廳、秘密警察總部和國會大廈所在的柏林市中心區,其餘8個防禦區分別位於城市中心區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各有兩個區,每個區又區分為3 —4個分區。市區構築了交通壕並普遍地築起了街壘,所有的臨街建築都被改造成為防禦工事,高層建築的窗戶被加固後封死成為射擊孔,以和地面上的街壘及地下射擊工事構成交叉火力。在街道上,除街壘外還增設了防坦克障礙、鹿砦和混凝土工事。所有的火車站、橋樑和叉道口的接近地都被改造為堅固的支撐點,各條運河也是重要的防禦地區。由於美英空軍對柏林的空襲已經結束,為了不讓保衛帝國首都天空的眾多大小口徑高炮「失業」,大量高炮被抽調去加強地面守軍的火力,其中不乏威力巨大的88毫米高射炮。正在修理中的坦克,只要火炮還能射擊就被拉去作為固定火力點使用,隱蔽在十字路口和鐵路橋邊。

吸收了斯大林格勒經驗的德軍,這時只能希望在城市的瓦礫堆中拖住蘇軍前進的腳步,柏林城防司令部還警告居民要作好逐屋戰鬥和激烈巷戰的準備。按照德軍的計劃,巷戰將同時在地面和地下進行,為此德軍在地下鐵道、地下下水道網中也建立了防禦工事並設置了通信器材,地下鐵道和下水道網成了軍隊運動的通道和用來隱蔽的最佳工事。柏林市通向外部的公路,現在也都開始用填滿石頭的公共汽車進行堵塞。

    有意思的是,4 月20日這天也是希特勒的生日。在炮聲中,希特勒的情婦愛娃?勃勞恩精心設置了一個生日晚會,戈林、戈培爾、希姆萊等第三帝國的締造者和鄧尼茨、凱特爾和約德爾等尚在柏林的高級將領悉數出席了這最後的晚餐。除希特勒外所有在座的人,此時都已意識到柏林存在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但希特勒倒沒顯得特別沮喪,他對在座的人斷言:「俄國人在柏林城下要遭到最慘重的失敗。」不過,晚會剛結束,不少人就開始逃之夭夭。

4月21日柏林電台:蘇軍距市區已只有3—4英里 4月21日,蘇軍在前一天全線突破的基礎上,開始部署對柏林的進攻。按照預定的作戰計劃,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突擊第3、5集團軍、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和第47集團軍部隊突入柏林城郊的環城公路,與據守城市最外層防線的德軍展開了交戰;第61集團軍、波蘭第1集團軍則從城北穿過沖向易北河,準備與美軍會師。為了防止澤勞高地的悲劇重演,朱可夫決定,近衛第1、2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也將全力投入柏林攻城戰。烏克蘭第1方面軍此時,在柏林以南也開始對從法蘭克福—古本地域退下來的德軍進行突擊,爭取在柏林以南圍殲該部,防止其退入柏林市區。

剛剛度過生日的希特勒到這天卻還沒有絕望,在3月6日被任命為柏林城防司令的原第11步兵師師長雷曼將軍則擺脫了這個毫無前途的職務,希特勒要親自掌握柏林防務——由於4月18日希特勒就下令:「柏林劃入第9集團軍防區。柏林地區的所有武裝部隊,其中包括國民突擊隊,均應由第9集團軍指揮」,雷曼的職務事實上早就變得可有可無。這一日希特勒接管柏林防區後,親自下令給黨衛軍的菲里克斯?施坦因納將軍,叫他向柏林南郊的蘇聯紅軍烏克蘭第 1方面軍的部隊發動全面的反攻。

柏林地區的所有一兵一卒,包括空軍部隊則也將全部投入戰鬥。發布命令的當天和第二天,希特勒一直在焦急地等待著施坦因納反攻的消息。然而施坦因納並沒有反攻,他壓根就沒有想按希特勒要求的那麼做。此刻施坦因納心裡已明白,憑他手中的4個七拼八湊、殘缺不全的師去反擊蘇聯的坦克集團軍,無疑是以卵擊石。

巧合的是,這一天,已經與德軍城防部隊交火崔可夫近衛第8集團軍等部隊,按朱可夫調整後的計劃需要調往柏林南部和東南,因此也面臨著陣前轉向這樣比較複雜的局面。如果德軍此時有能力採取積極行動,很難說柏林戰役的日期是否還會拖延幾天。

然而,崔可夫令近衛第4軍繼續佯攻等隱蔽措施也沒發揮多大作用——因為柏林城內的德軍高級將領已經完全失去了戰鬥的勇氣,根本不願意採取任何積極的行動。

在柏林以南的第9集團軍一部分部隊,也已經處於即將被蘇軍合圍的態勢中,縱然有心,卻也難以挽救帝國的命運了。對於在科特布斯已經所剩無幾的第4裝甲集團軍,希特勒的命令是向第9集團軍靠攏。在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交戰中,該集團軍南翼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面對源源不斷的蘇軍很快也使希特勒的期望落空了。

4月22日,柏林電台:柏林城郊有16個地點發現蘇軍4月22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擊集團所有的集團軍都基本完成了調整,開始在市區作戰全線展開。

從朱可夫手中獲得分享柏林權力的科涅夫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將實力最強的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也前出至柏林南郊特爾託運河一帶。同日,在柏林西南的易北河畔,溫克將軍的第12集團軍按希特勒的命令,徹底放棄了對西線的防禦,期望加入到柏林城防中去,但此時蘇軍已經到達了柏林以南,第12集團軍幾乎寸步難行。當天晚間,奉希特勒的命令,德國國防軍統帥部長官凱特爾元帥奉命前往溫克將軍的司令部,督促該部向柏林進發。

在蘇軍方面,情況開始分化:一部分仍處在柏林外圍的蘇軍,在向柏林市區的進擊中可謂一帆風順,特別是近衛第29步兵軍,當天就前進了15公里,而已經遭遇到巷戰的蘇軍,則開始再一次寸步難行。按照朱可夫命令投入市區作戰的卡圖科夫近衛第1坦克集團軍,在城市外圍的巷戰第1天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蘇軍的坦克手原本喜歡打開艙蓋作戰,但是為了防止德國人從炮塔艙口投進手榴彈,1945年的蘇軍作戰條令中規定城市作戰命令必須關閉艙蓋。在IS-2坦克手澤馬洛夫大尉的回憶中,對這條命令頗有意見:

蘇軍坦克在火力準備後,以縱隊隊形魚貫開進了柏林郊區的大街,街道上遍地的瓦礫,使本來對坦克部隊來說就不寬的街道變得更加狹窄。蘇軍坦克幾乎只能以一路縱隊行進,車長和炮長緊張的注視著周圍的情況,然而在坦克內視野受限的情況下,他們根本發現不了什麼目標。

德國士兵(當然也包括那些「國民突擊隊」和希特勒青年團)靜靜地伏在建築物內或廢墟中間,等著他們的獵物進入陷阱。等到蘇軍坦克完全進入街道後,德國人則有無數長柄火箭彈、燃燒瓶和88毫米反坦克炮彈從瓦礫堆和建築物內飛出,迎接這些不速之客。

儘管對付IS-2的正面裝甲很吃力,但從側後甚至從頂部摧毀這些紅色巨獸,鐵拳火箭筒則十分稱職;而沒有多少戰鬥經驗的「國民突擊隊」和希特勒青年團,也正適合在幾乎不需要瞄準的距離上給蘇軍以猝然一擊。被「鐵拳」命中的IS-2從外表看並不會形成多大的穿孔,但金屬射流往往會引爆坦克里的燃料和彈藥,使這種巨無霸在耀眼的爆炸中成為坦克手的墳墓。那些僥倖沒有殉爆的坦克里,很多坦克手會因為受傷而無法打開艙蓋,戰友們這時簡直可以聽到坦克手們敲打炮塔壁的聲音和嚎叫——但誰也不能去救他們,因為MG-42的機槍手可能就在某一個角落裡等待他們。在澤馬洛夫的回憶中,這最後一戰也是他經歷的最艱難的一戰。

蘇軍坦克在進入較寬的幹道時,往往會將4輛以上的坦克分成兩組,第一組按一輛從街左側、一輛在右側的方法前進,第二組則負責掩護;通常情況下每個重型坦克連至少會配屬1個步兵排遂行保護任務,但這樣的部署並不能阻止德國「民兵」採取打了就走的戰術。德軍的88毫米炮則往往躲在街角的廢墟中,隨時準備向在街道上幾乎無法橫向機動的蘇軍坦克開火。德軍的75毫米反坦克炮,往往會躲在建築物的半地下室中,從地下室高出地面不過半米的窗口中狙擊蘇軍——在這裡它們往往很安全,因為近距離上仰角的限制使得坦克根本無法進行還擊。

4月23日,柏林電台:蘇軍佔領奧拉寧堡、法蘭克福,並在渡過哈弗爾運河後從北部進入柏林

4月23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二梯隊第3集團軍連同近衛騎兵第2軍投入交戰,隔斷了德軍第9集團軍與柏林的聯繫。在柏林市區外圍,別爾加林將軍的突擊第5集團軍經過從凌晨開始的激戰,強渡施普雷河後終於攻克了德軍堅固設防的西里西亞火車站,菲爾索夫將軍的第26步兵軍和列熱賓將軍的第32步兵軍率先沖入環城路以內的市區。緊接著,第9步兵軍也渡過施普雷河插入德軍內城。

柏林衛戍部隊到底有多少兵力,沒有準確的說法。希特勒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並在某次軍事會議要求了解具體數字,回答是94094人。堪薩斯大學《當巨人衝撞》認為第56裝甲軍加上50個「國民突擊隊」營有12萬人,《柏林:1945陷落》則認為有正規軍45000人(包括拉脫維亞和法國偽軍)、「國民突擊隊」40000人,希特勒青年團3000人。柏林城內尚有1萬1千名警察,從其中曾經編組過至少2個警察營。但城內的消防隊卻指望不上了,他們很早就開著消防車逃之夭夭。由2700名希特勒青年團分子組成了坦克殲擊特遣隊,並參加過前線的戰鬥,其中很多人只有12、3歲,可戰鬥力並不差,美國人形容他們像「獵犬般敏捷,像克虜伯鋼一樣堅韌」。在柏林還有德國空軍第1高射炮師,其師長奧托瑟道少將最終成為了蘇軍的戰俘,不過他們的88高射炮卻是蘇聯人所不敢輕視的,當然一旦這種火炮被蘇聯人奪取並利用,給德國人造成的威脅同樣致命。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德國高射炮師的人員總是多的驚人,有時甚至超過一個陸軍軍。

另外在柏林還聚集了很多亂七八糟的部隊。如有2000人的元首警衛隊;空投進來的羅斯托克等海軍學校的上千學員,他們身穿有黃銅扣的藍黃兩色海軍閱兵服,鄧尼茨在臨行前交給他們的任務是「救出元首」;希姆萊的部分衛隊也被投入了戰鬥。

另外各種各樣的黨衛軍外籍「志願部隊」也都聚集在柏林,其中包括來自武裝黨衛軍第15步兵師的拉脫維亞偽軍(部分人員得以在易北河向美國人投降),據說有一個步兵營;由西班牙法西斯分子組成的黨衛軍第101連,有140到150人(1954年有21名西班牙黨衛軍分子被蘇聯施放);以法奸為主的武裝黨衛軍第33「查理曼」裝甲步兵師(法蘭西第1師)也有一部分兵力進入了柏林,其中包括一個有300人的突擊營,在戰鬥中據說有30名法國人被蘇軍俘虜。此外,還有恐怕永遠也搞不清楚的諸多獨立兵團的殘山剩水。德國陸軍第3軍區在柏林可能也有一些分隊,但軍區司令部遷到了波茨坦。

蘇聯人對此有著另外一本帳。根據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部情報部的判斷,1945年4月25日,在柏林城內有第9集團軍的6個殘缺師(其中5個師的番號搞清楚了,另有一個師不太清楚,奇怪的是西方史料也認為有5-6個師殘部被圍在柏林),1個黨衛軍警衛旅(估計是指元首警衛隊),2個強擊炮旅,3個坦克殲擊旅(大概是希特勒青年團),6個反坦克營,1個高射炮師(應該是指第1高射炮師),2個高射炮師的部分兵力(其中一個可能指第23高射炮師,該師負責直接支援第9集團軍;另外,第12高射炮師有部分兵力陷在城內),數十個國民突擊隊營,大批警察分隊(如前所述,共有11000名警察)。

其總人數為20 萬,裝備25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有3000門火炮迫擊炮。很難判斷這些材料準確與否,畢竟德國人最終用於防禦柏林的兵力是臨時拼湊出來的,而且在 1945年4月16日到4月26日之間,其戰鬥編成發生過很大變化。首先是第56裝甲軍加入了城防序列,另外又有一些部隊在4月24日前被派往前線。按照蘇方說法,在4月18日從柏林城內就調出了1個警衛團、1個要塞機槍營、2個警衛營、2個警察營、第1旅(?)、21個國民突擊隊營、希特勒青年團坦克殲擊旅、多拉坦克殲擊旅(在德國正規軍序列中沒有找到這兩個旅,估計是由希特勒青年團組成)給第9集團軍(有些西方史料提到5個柏林的國民突擊隊營被派往前線,也有的認為前後有8萬人),而這些兵力又有多少得以回到城內,也根本搞不清楚。其具體編成和人數還需要更多資料加以核對。

在這個對外聯絡尚未完全被切斷的時刻,希特勒本來完全有機會離開柏林繼續去掌控他的戰爭,但或許是對形勢已經徹底絕望,或許是還在幻想最後一刻柏林的命運能有所轉機,他拒絕了延續自己肉體和政治生命的選擇。4月23日,原來部署在柏林郊區利希特非爾德士官學校兵營里的元首警衛隊2000多名戰鬥人員在黨衛軍旅隊長孟克指揮下,行軍7英里,進駐希特勒所在的新總理府。孟克的部隊接受過大量在前線作過戰的傷員,因此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與希特勒做出同樣選擇的,除了一些死硬的納粹和迫於律令的德國人,黨衛軍「諾爾蘭德」師的挪威人、瑞典人,也即將退入柏林甘願為即將灰飛煙滅的「千年帝國」殉葬。在這天收到柏林的命令後,在整補的武裝黨衛隊第33「查理曼」師的法奸與卡姆伏斯卡爾軍事學校的學員,找到了2輛小汽車和9輛重卡車向柏林進發,不過因為路途很長,在蘇軍合圍柏林前幾小時到達時,車隊的卡車已經損失了2輛。

當然,戰場總是以瞬息萬變呈現在作戰計劃制定者面前的:在蘇軍面前出現意料外不利的同時,也有些意料外的驚喜。4月22日夜到4月23日凌晨,近衛第8集團軍正在考慮如何強渡施普雷河時,蘇軍近衛第28、29軍各部隊已前出到河岸邊。戰士們在那裡發現了很多供運動用的划艇和摩托艇,還有幾艘載重量很大的駁船。各分隊指揮員未等接到命令和指示,即在夜幕的掩護下,他們渡過了施普雷河,然後,蘇軍又順利強渡了達米河。

渡河之後,近衛軍營長謝馬金和他的輕裝步兵在沒有重型火器支援的情況下即通過環城公路在森林的掩護下向市區進發,並且利用德軍的疏忽和森林的隱蔽,以突襲方式殲滅了負責控制施普雷河渡口的德軍,擊毀SDKFZ251半履帶裝甲車3輛,俘虜德軍100人。在城市防禦作戰中出現這樣的漏洞,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無論是德意志民族細緻周到的傳統,還是中下級軍官的主動意識都已蕩然無存;而這些優勢,很大程度已經轉移到了久經戰火的蘇聯紅軍身上。

4月24日,柏林電台:蘇軍已經控制了柏林市區的四分之一

經歷了4月22 日—23日巷戰的考驗,朱可夫終於冷靜了下來。在其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他談到了柏林巷戰的中心任務:「柏林巷戰的中心任務,在於不讓敵人有可能把他們的兵力集中起來形成拳頭,而要把他們的守備部隊分割在各個單獨的基點上,並迅速消滅」。完成這個中心任務的關鍵點在於分割德國人的防守部隊,朱可夫此時意識到以往蘇軍分割敵軍的主要手段是大坦克兵團的縱深突擊,但這一招在柏林的巷戰中效果則完全相反。先不要說柏林是一座大城市,面積巨大,高層建築眾多,坦克部隊的觀察、指揮、協同均受到極大影響。光是先前的美英轟炸機和後來的蘇軍重炮,炸成的大大小小的彈坑和廢墟,就可以使以機動作戰見長的坦克的機動性極度降低,失去機動力的坦克的戰鬥力至少要下降一半以上,充其量只能起到伴隨火炮的作用。

至今仍不很明白朱可夫元帥為什麼會犯如此的兵家大忌,把大量坦克在缺少掩護的情況下貿然投入巷戰。惟一較為合理的解釋大概就是在澤勞高地前的停滯,使這位帥受到了斯大林的嚴厲指責,在急於建功的思想支配下,朱可夫命令坦克部隊倉促進入柏林以分割柏林守軍。

遭受了當頭一棒的朱可夫終於冷靜下來,他畢竟是一位優秀的統帥,立即指示部隊改變戰術,穩紮穩打,一口一口地啃德國人的陣地。根據崔可夫的回憶,4月22日—23日後,蘇軍的柏林巷戰轉入了以強擊支隊和強擊群為主要方式的新階段。

這一天,在德軍陣營中又發生了些有意思的事。在城市外圍作戰中與部隊失散的第56裝甲軍軍長魏德林炮兵上將總算到了還未被蘇軍控制的柏林郊區,撥通了一台公用電話。從電話的那一頭卻傳來了令他震驚的消息: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經下達了逮捕他的命令,罪名是臨陣脫逃。

現年54歲,在德國軍隊中服務了34年的魏德林此刻大概是百感交集。在他以炮兵團長的身份開始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歷史,1942年1月1日,魏德林開始接管第86步兵師,帶領這支部隊在莫斯科城下應付蘇軍凌厲的冬季大反攻,一個月後晉陞為陸軍少將。從1943年到1944年他陸續晉陞為中將、炮兵上將,並開始指揮裝甲軍。1945年4月10日,具有豐富東線戰爭經驗的魏德林被任命為第56裝甲軍軍長,他的軍被集結在布賽第9集團軍和曼陀菲爾第3裝甲集團軍背後,充當預備隊。

1945年4月12、13日夜間,第56裝甲軍被編入第9集團軍——在蘇軍兵臨帝國首都的時候,大概很少有人還會記得德國第9集團軍和第56裝甲軍(1942年3月前稱為第56摩托化軍)曾經兵臨莫斯科的往事(參見《東線》第 3、4卷)


殊途同歸

——

控制要點、隔離區域、立體爭奪、逐塊清剿。

大家都是這麼玩的,至於是多扔幾枚導彈還是炮彈,是多投幾架機器人還是手榴彈這都是細枝末節的差異了。


現代戰爭巷戰的學長不再是美俄,而是以色列。

21世紀以來,多次在城市街巷戰爭的巴以衝突都 成了軍費充足以色列的技能經驗。

其巷戰的對應手法不詳,只知一二:

專為城市巷戰設計的坦克直堆,這種坦克的頂部為扁平圓 ,應對來自樓層上方的攻擊,加厚底部應對一不小心 踩了狗屎地雷;

坦克到不了的地方,土豪燒包 導彈小範圍定點精確清除。


說個遊戲關卡。

遊戲是命令與征服將軍絕命時刻,mod是國產的五星之光。米帝戰役里有一關是營救一個跳傘被俘虜的飛行員,囚禁飛行員的位置在一個城市的中心。敵人是全球解放軍沒有基地和重武器,只有四種步兵分布在城市裡分別是普通的機槍兵,對地對空的rpg,一槍斃命的狙擊手和能把小車改成自殺汽車炸彈的恐,怖,分,子。

開場以後我用了n多手段,但是前進速度依舊慢的要死。每次推進的損失遠遠大於殲滅的敵人。步兵進去被房裡的掃射,被狙擊手偷襲,坦克進去分分鐘被rpg教做人,集群穩紮穩打?一個不小心一輛自殺小車能讓你的精英部隊升天一半。最後只能用美國大兵(有閃光彈專門清建築內敵人)挨個清建築,後邊悍馬載著狙擊手掩護,在後邊才是裝甲部隊跟進。尼瑪一場戰役我打了倆多小時,那以後全是知道巷戰的牛逼之處了。


城市巷戰哪家強,山東濟南找藍翔。

先學推土挖掘機,攻城掠地不叫事。


最好的經驗都是從實戰中得出的,而且最好是失敗的經驗

所以美俄的教材裡面出現了格羅茲尼和摩加迪沙的名字


說說我的粗淺理解吧

1.巷戰中任何地方都可能成為火力點。所有窗檯,樓頂,管道,樓梯,牆眼,地下室通通不安全。除非拆樓,或者人命堆,這兩個毛子都點了專精。

2.坦克裝甲提供的火力極其有限。街道窄點,沒法轉炮塔,容易被反坦克火力攻頂,一打一個準有木有。喪心病狂點的直接炸大樓,活埋鐵棺材。

3.直升機也覺得很心累,黑影墜落90年代得事情吧,被RPG打下來,10000個rpg都沒有一架直升機貴,你說值得嗎?何況現在各種反直升機器材層出不窮。美國表示勞資有錢不礙事。

4.狙擊手很多,野生狙擊手很多,特等射手很多,幸運子彈也很多。你可被任意一發子彈幹掉,比如1000米以外某個房間的子彈,比如你隔壁,你樓下,你樓上那顆穿牆的子彈,比如跳蛋。哪裡都不安全。

5.敵我交錯,這個很討厭啊,情景很多,天堂很美。

6.小心手雷,狹窄的空間手雷威力倍增

7.轉角遇到愛,建議有條件的用拐歪槍,沒條件的用鏡子

8.破門方式很重要,每一扇門都是天國之門啊。開門被亂槍打死,被詭雷炸死,掉樓下摔死,很多很多

9.多在牆根走,越過掩體要彎腰。體術很重要

沒有敵人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太多了。

毛子精通拆樓,地圖炮,焦土,人命堆。

美帝直升機空降立體打擊,精確制導,特種小分隊圍點打援(哈哈哈,絕對是),人命堆。

巷戰是用鮮血喂出來的,我沒經歷過,以上都是我胡說八道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4月8日美國福特級航空母艦進入海試階段?
紅點式瞄準鏡、反射式瞄準鏡、全息瞄準鏡、激光瞄準鏡、光學瞄準鏡等分別都是什麼?各有什麼優缺點?
印度從俄羅斯買了那麼多武器,為什麼不像中國一樣也從烏克蘭買武器?
如何評價殲7MF這種飛機?
二戰結束後列裝的栓動步槍有哪些?

TAG:軍事 | 軍事裝備 | 軍事知識 | 陸軍 | 陸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