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功夫一定要接手才能打嗎?


1,人的本能才不是遊走抽空打一下。全接觸的空手道比賽,不戴拳套,打著打著也拽衣服。格鬥選手打架,我經常看體校打架,前幾下沒能搞定對手肯定會倆人滾在地上。職業站立比賽,也是打著打著倆人就抱在一起,裁判不來拉,倆人就僵持在那了

2,電影裡面接手,倆人擺個架子,手抵在一起。現實生活中,真這麼打實戰的我沒見過。都是試手,試招。一個是確定了雙方的距離,不用再試探,上手就可比招。二是防止了打提前量,耍陰招。我以前很喜歡玩這個,天津河北還有坐在條凳,倆人膝蓋抵著膝蓋來打。卸去了力量,再怎麼樣都不會受傷。三四秒就可以分出勝負

3,中遠距離打法的不足,傳統武術大多架子都壓的比較大。腿不過膝。所以攻擊距離比現在要小一些,所以要靠步法來彌補。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所以你一看,倆人又攪在一起了

3.5,就因為倆人挨的近,所以必須要在這麼小空間內輾轉騰挪,搶內圈喲,卡步伐喲。這些是才是內在的,你說的接手打只是爭奪那些東西的在外表現形式

4,李小龍我不想說他。

5,中國有很類似於現代自由搏擊的武術,廣西小策打,還有雲南那邊叫什麼的忘了。如果眼睛不瞎,就可以看出和泰拳是同種同源的。中國太大了,看需求,都不是傻子

6,可以看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各種武術開始出現在世界上交流的視頻。那時候的各國傳統武術是什麼樣的。那時候規則不清晰,擂台上打成什麼樣


接手或不接手本質上是個距離問題。

中遠距離上步時不需要接手,躲開對方的攻擊或者一隻手阻擋對方的攻擊同時擊打對方就可以。中近距離雙方都有攻擊動作,為了破壞掉對方的攻擊,需要用一些動作阻擋對方的攻擊,就形成了接手。

但很多接手打法逐漸成了玩耍,兩人站住位置,步法不在移動,對方一拳打來我一手化解對方的拳,又或者離的老遠,對方打來一拳自己遙遙的打開對方的手腕,傳統武術讓人看不起,與這些說手的表演有很大關係。

接手接的不是手腕小臂等稍節,截的是對方根節,能控制對方的肩就能控制對方的胳膊,能控制對方的腰胯,就能控制對方的整個人,傳統的說法叫「截根不截稍」,因為對方只要攻擊你,他的軀幹一定是向你靠近的,無論是前後還是左右,而且軀幹的目標大,活動範圍又比胳膊小,而要想接對方的胳膊,這麼說吧,隨便找個人亂拳離你半米揮舞,你試試接他手容易還是側身打他小腹容易?

補充一下:

傳統武術和擂台格鬥的假想敵是不同的,擂台格鬥技術體系的假想敵是和自己同等水平的公平對抗,傳統武術的假想敵從來都不是同等水平的切磋,要麼遠高於對方,要麼遠低於對方,當自己水平遠高於對方時,對方打來的拳,可以有無數種方法應對,無論接手還是不接手,只是對練時接手練習安全一些,演示時也多用接手。對於水平高於自己的,那是什麼陰招都有,有無數種掏襠插眼的方法,各種角度各種方位各種變化。

擂台格鬥不存在接手,應對對方直拳的教科書動作是側閃還擊或者迎擊,MMA中摔投系的選手也是抱對方軀幹摔,很少有接到對方拳或者腿摔對方,那個危險性太高了,散打有接腿摔,但從來都不是站立技格鬥的高水平體現。


接手大多出現在講手裡,也就是說為了講明白用法會找幾個典型的用法來說明,把動作分步驟講解,實際上不是這樣,用法有很多種變化全靠自己總結,因為不熟練練的少用的少才這樣分步驟。真用起來不會講接手不接手,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立挨十下。練法和打法確實不同,練法練的是功力,打法練的是智力,即使近戰的拳術也不會刻意接手,都是守好自己門戶,發現對方破綻,要麼就憑功力硬打硬進,功力相差懸殊的,接手都不會有,一剎那間就被擊到


謝邀,不一定。

至少我們那不是,我練的那支形意,體系比較完整,保留了形意拳練功和實戰中間起銜接作用的東西,對練,分六種練法,每種練法的作用和目的都各不相同,也是從接手開始練起,練到最後一種就是分開的,兩個人不搭手,有距離的,跟散打瞅空子就沒差別了。

然後回答那三個問題。

1.傳統武術也分近身與否,所以才有各種拳種之分,至於近身格鬥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特色,因為對於多數短拳來講,靠的是練功練出來的近戰短打的勁,所以發揮出來的技擊技術,每個拳種都有各自的技術,練功是為技擊服務的,傳統武術的實戰方式我認為是你打你得我打我的,進攻和防守的方式各不相同,除非是同樣的拳種,技擊的理念一樣。所以,練短勁的,求的就是貼身進打,因為遠打是人的本能,近了不好發力,這時候就是短勁的優勢發揮的時候。但是返回頭來,要練到那一步太難,首先得練出短勁,其次是要克服貼身的心理障礙,畢竟人本身都是有心理因素作用的,擔心近了身挨打,和進了身不知道怎麼打,都是這種心理障礙,想克服是很難的。

2.實戰打的少,練功出功慢,國家不發展。

首先,傳統武術的技法是一方面,練功是另一方面,沒有功夫談不了技擊,特定的技法都是以這個拳種的練功方法為基礎的,而想練出功夫來,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和辛苦,尤其對於這個國家不推廣,不重視的年代,練成了也靠他吃不了飯,今人想通過傳統武術練出實戰就很難了。起碼也要有,按照散打運動員的練習強度來練傳統武術才行。但是多數人一般都是一邊期望每天就那麼幾下活動,一邊YY功夫上身,最後啥也沒有,就拿武術現在沒用,也就養養生,打不了實戰來到處宣揚。不想多說了,有關這個話題。

3.看各門各派的技術傳承了,有的失傳了就只能自己摸索,練出功夫來,在實戰里摸索,有傳承的那就好好練,練出功夫,學習技巧,最後在實戰里作檢驗,說白了就是都要歸在實戰里,只是有完整傳承的,會比較順利,只會練功方法的,就得看自己在實戰里的體會了。


謝謝邀答

在擂台格鬥中,打鬥風格是擂台規則決定的。自由格鬥的擂台真正興起時間也就幾十年吧,李小龍那個時代,都還很有限制的。中國肯定是落後一些。接手不接手我覺得不是很關鍵,我覺得中國功夫在任何距離上相對世界格鬥界都算落後的。所以怎麼打不是問題,打不贏才是硬傷。打不贏也很正常,在職業體育賽事之中,中國也不是什麼強國,足球也好,棒球也好,籃球也好所以這個強弱和具體傳統功夫的技術問題分開論,我一直是這個觀點。(待續)

王八拳的問題我很少在意,我看一場打鬥,看的首先是誰贏,不看他是不是用王八拳,王八拳贏了,也是贏了。要贏就要有合適的力度、角度、距離、擊打點、節奏,誰能在這幾個維度上精準,誰就會贏。其餘都是表象,不論是直勾擺還是王八掄。如果有人亂掄就能佔盡上風,那還是要小心他,那是有點本事的人。

我作為一個愛好者有這樣的體驗,中國的老武人,練家子,腦子裡沒有這麼多概念,什麼東西能行什麼東西不能行,又屬於哪些流派。我是練太極拳的,看到別人某一下特別好用,我就學來用了,分析透他的法,化成自己的東西,學完了未必記得他這招屬於少林還是空手道。說白了,練武以前叫學打,也就是打,管用就行。李小龍無疑是傳統拳的底子他學了很多,最後綜合格鬥,自由格鬥的理念也算他是鼻祖,我不是拿歷史說事,那個時代他站的高,雖然目前在這個領域中國功夫反而沒有優勢。任何時代都有一時消長,這個沒啥好稀奇,行就行,不行就認輸,別人厲害。我們練的不好,繼續練。就這麼簡單。

搞清楚這兩個基點,我們就可以就技術談技術,不是中國功夫少了某一塊技術,什麼不行,技術上說,都是有的,只是我們打不過人家。我有個學了綜合格鬥,拳擊、柔術的學生,他在多次試探確信自己無論是站立還是地面,無論各種方式戰鬥都絕對打不過我之後,想和我學點東西,於是他提出了一個概念:老師您有什麼模塊訓練讓我能掌握您的技術。問題來了,我沒有模塊這個概念。我學的東西是非標準化的,當然我很快能理解他的意思。

所以我覺得不存在什麼接手問題,就是一個攻擊範圍的事,現代搏擊很多人的攻擊範圍算在中遠距離,也就是一臂一腿這樣的衡量吧,在這麼個距離他們有感覺,所謂的距離感。形意拳的劈拳有一竄,攻擊範圍超過了這個點,結果遇到這種人,練現代搏擊的人反而犯愁接手的問題了。長短打嘛,遠要儘可能遠,近要儘可能近。屈伸往來範圍越大越好,接不上手就是打不贏,一個摔跤練的好的人,不管你是拳擊散打跆拳道,他總能揪住你,摔趴你,反之就無用。現在很多練傳統的人也是缺乏訓練,他們的打鬥往往是接手之後,所以接手後的技術熟悉點,怎麼進對方的圈,經驗上差一些。強弱是比較而言的。不是所謂沒有哪門技術。

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推手從散手中來,我的理解是散手達到一定程度才談得上推手,踢打摔拿,任何人都知道摔拿比踢打的難度高,在實戰中擒拿是更難使用的技術。從某個角度說,一些比賽把格鬥限制在所謂非接觸式的範圍內進行,才使得雙方靠中距離的擊打得分,分出勝負。實際上打鬥中,大量的情況都是撕斗纏鬥。即使是跆拳道拳擊的運動員,在沒有裁判分開他們的情況下,大部分也進入纏抱。這大概就是常人糾結的接手不接手的問題吧。但是實際來說接手不接手的問題不存在,沒有不接手的打鬥,除非實力天地之別,或者雙方都刻意迴避接手。要是打不贏與其說是接不上手吃虧,不如說接的上手,接不上手都打不贏。

再有就是關於地面技術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傳統武術沒有地面技術那隻能說他自己所學不全,大概也就學了個外傳的套路,太極拳的地面技術就非常豐富。我師父教我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而且我們在公園學的,沒有任何墊子之類的保護設備,師父還常常示範躺在地下的攻擊和制服技術,不是說我練得如何,我師父肯定沒學過巴柔吧,但他至少會地面技術。所以其實還是那句話,一種武術流傳下來都是比較全的,不會有什麼有什麼就沒有。練的不好教的不好打不過人家而已

而且很多人以為一定專門有個什麼接手的專項技術模塊,傳統武術的習練者在練完推手後要專門再進行接手的模塊訓練,對於這種想法我只能說灰常可笑。中國的武術不是這樣分的,我師父常和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是這下,根據情況變出來的,可能他打我的某一個形式,只在我這裡用過這一次,以後也不會再用上的,但是對方一上來他就有辦法了。我本人學拳的時候天天練推手,幾乎很少散手實踐,對我而言散手這個階段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很多人練了推手卻還不會散手,還要說推手只是感應訓練,我也是覺得有些無語,雖然某個角度上看這話並沒有錯吧。

其實接手是個籠統的概念,原先有位練太極拳的老先生和我說,我們推手就是為了聽化,把對方的勁接下來化解掉,你身上沒有僵勁,沒有著力點對手的力就不起作用,自然就粘上了。聽勁也不是閉著眼睛聽,或者說只用耳朵聽勁風,很顯然不是,聽勁就是感受觀察勁力的來頭和走向,這個不一定要接觸才能聽,挺准了就能接上。所以打手之時可以接力、接氣、接勢。一旦接上就能打未必一定要手臂相纏。

太極拳還有句老話,叫「挨著何處何處擊。」打人都是順手打的,實戰的時候,如果不需要留情,也沒什麼顧忌,一般就是順手打,不犯招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就是不接手,夠的著的時候就打了,夠不著就慢慢夠,所以平時搏鬥,勝負會比較快的分出,也不太需要怎麼糾纏,就算纏上了,幾下也就分出勝負。不可能在接手的狀態下膠著太久,。

接手打不是什麼傳統武術特有的東西,反而是現代擂台賽最重要的技術,如果接手後技藝不佳,在格鬥擂台上取勝就難了。因為規則和技術的限制,還有拳套的影響,擂台比賽很難發揮出致命的攻擊,而且一旦雙方距離接近,戴著拳套的手,根本無法從手臂纏繞的空隙中抽出,而不得不陷入苦抱的局面,就連很不允許雙方糾纏的拳擊,霍利菲爾德也可以利用接手纏抱著泰森作為戰術。綜合格鬥更是太適合纏鬥和接手打法。


謝。

這個答案的回答是 「是」,也是「不是」。

關鍵是很多人有誤解,認為所謂的接手打就是一定要倆人在開始時就手搭著手,這樣作為起始。包括央視的武林大會都採用這種開始方式。這個不是接手打!接手打不是這樣的。所以,答案是「否」。傳統武術在中遠距離的非接觸時也有大量打法的。精確的打點技術也有。

但是這個答案同時也是「是」。因為真正的接手打的意思是身體及肢體發生了接觸,可以是手搭手,手挨手,手挨身,身挨手等等,最好是達到所謂的近身、進身、挨身、吃根埋根等等武術術語說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才發揮出傳統武術的最大效果和威力,所以答案同時也是「是」。

千萬別誤解了「搭手」的概念。重三。

所有的傳統武術,幾乎都有從中遠距離打倒搭手狀態的技術。是包含所有距離的。所以傳統只能手搭手打是不成立的,一開始不搭手,人家總有辦法「搭手」。

如果無法想像怎麼會「搭手」。可以自己思索這個問題,拳擊、散打、乃至K1、UFC等等比賽,為何會出現摟抱、纏抱等現象。UFC、散打也就罷了。拳擊和K1則是純打擊系比賽,為何也會出現摟抱現象。為何沒有哪場比賽是無摟抱的?同樣的,UFC散打的纏鬥、摔技為何能屢屢得手?

這些都說明了,「接手」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規則更開放的格鬥形式中,「接手」是非常實用且是極為核心的技術。

那麼為何會出現「接手打」屢屢受挫的現象?

原因如下:

1. 對中遠距離打法的訓練的缺失。老師父們一是不屑講這些,這些顯不出太高明的東西。二么,覺得意義不大,因為實戰時你掄王八拳也都能跟對方接上手——但是這是指街斗,在擂台打時,真掄王八拳就會在王八拳距離被幹掉了,接不上。所以,這個距離的打法,還有必要再好好教。

2. 大量的對接手打的誤解。重三。首先太極推手不是打法,重三。是練法!推手只是散手之前的一個訓練階段。也就相當於練拳擊的練的打沙袋一樣的東西,還不到引靶的階段。其次,接手打不是僅僅停留在那個手挨手推手畫圈的形式上的。它的本質是模擬了幾種在雙方肢體接觸後,可能出現的幾種主要情況,以及在這中情況下我的後續辦法。

僅以形意拳模擬的情況為例,無非是 1.我雙手在敵雙手之上;2、我雙手在敵雙手之下;3、我一手在敵手上,一手在敵手下。等情況。然後在這個態勢下,我如何破壞對方的動作和反應以及繼續攻擊。雙方接觸後,情況既複雜又簡單。複雜是可能發生的情況很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攻擊冒出來。簡單是指,只要你抓住一個根本的關鍵,這些複雜攻擊都不是個事兒。「接手打」打的就是這個根本,拼的就是這個根本技術。

3. 所謂遊走型打法,瞅空子打一下,這個過去還真沒有,也是擂台規則的產物。典型應該是霍利菲爾德對泰森的那場吧。只有在擂台上才有可能有這種打法出現。你想像一下,在現實打鬥中,甭說雙方,只有一方用這種打法——你是打算這場架打多久?古代常見?你怎麼肯定這是古代常見的打法?人的本能,擂台上游斗跟人怕挨揍的本能可不能劃等號。游斗是利用規則而已。

比如你說的,對方來了躲一下。是說對方出拳自己躲閃吧?這一躲你打算躲多遠?後退?還是側閃?比如你是偏頭躲過去,你怎麼肯定被你躲過的拳頭不會變成一個箍頸動作?這可不是拳擊擂台。

4. 至於傳統的「不接手」打法為何在擂台很少發揮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傳統,尤其是內家拳,其任何不接手的打法本質都是為了近身服務的,其戰術思想並不以中遠距離結束戰鬥為核心。所以其中遠距離發起戰鬥,然後迅速近身,這是其一整套技戰術思想,是其一組完整的動作組合。如果割裂開來,不讓其有近身後的發揮(比如拳擊、散打比賽里,對手可以以消極摟抱的方式破壞對方近身後的攻擊動作),則內家拳根本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攻擊,談何發揮?這就好比在拳擊比賽里,限制某位選手不許使用刺拳,你覺得這個限制大么?會對這個選手造成何種影響?


峨眉拳譜曰:峨眉拳法,拳不接手,劍不走圈。

形意拳老譜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

太極拳譜曰: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百下千下。

傳統武術不動手則已,動了手,那就是什麼都想清楚了,不死不休。要鼓起全身的血勇、狠勁,手毒眼毒心毒;要如獅虎博兔,傾盡全力,不想後果——想的越多,輸的越多。游斗?沒聽說過……那不是搏殺,那是耍狗坨子……恨不能食爾之肉,飲爾之血,還跟你游斗?

真正內家高手進入這種搏殺的狀態,真的怒髮衝冠起來,普通人見了,兩腿都是軟的。因為這樣的人整體生命力,能量等級,要高出普通人很多。就像秦舞陽十三歲可以當街殺人,到了咸陽宮就色變振恐。道理相同。

這種技能,無所用資本為,資本也無所可收買的。為了資本獲利的目的,或者為了所謂自證的目的,打賭咒誓,上台去給人表演,這種事是做不出來的。


不請自來。空手道練習者,練過兩年半極真,三年半松濤,小林流三年有餘。不願意簡單粗暴的劃分傳統空手和極真空手,但為了答題方便,暫且把傳統武術和傳統空手做個比較。答主問題提的非常好,贊。您所說的現象確實有,而且普遍。所謂的講習會中展現的高級技術大多數也是從接手開始,或者說是從慢動作接手開始。說定了對面怎麼打,慢慢打過來,這邊兒的大師給我們演示怎麼去玩。事實上傳統空手道大部分接手只接直拳,重說三,為什麼?有道理。但是和題目本身無關,不展開。但這麼玩接手,不管你作為練習者是想走搏擊路線的,還是走防身路線的,顯然都是不夠的。我個人傾向於相信這樣的練習方法只是老前輩給我們年輕人提供思路,這個動作可以這樣玩,這麼解。如果你被這種殭屍攻擊的接手遊戲限制了思路,那作為練習者是失格的。註:殭屍攻擊指那些只做規定的動作,限制自然反應的表演,有興趣的可以看體育空手道形分解,殭屍攻擊集大成者。老前輩給我們提供了思路,怎麼練出來還需要自己摸索。說到中遠距離的切入,松濤館的町田龍太,堀口恭司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不切入就沒資格談接手,不會接手切進去了也是白搭,兩方面缺一不可。外人看來,切入的練習單調乏味,搭手的練習高端洋氣,接手可以作為宣傳及展示特點技法的有效手段。實際運用還得會的人來喂,扔到開放環境去用,用的出來這技術就是可用的,就是你的。與各位練習者共勉。


謝邀。前面幾位答主講得都很好,我來續貂一二。

老話講,力不打巧,巧不打功。接手屬於技術範疇,我們從巧開始說起。又有老話說,十指連心,這也是手印學說的基礎;講究的中國功夫,練功要精確到每一根手指,比如李仲軒老人提到過的尚門形意劍術小指虛勾以免傷目的訣竅,以及幾家形意門不同的手指領勁之法(這個以我掌握的資料來看沒有公開出版,我雖然知道但不能公開地說)。以手領身,以身催手,管的是全身上下,這時候給帶上一個拳套把你的手抓成一個拳頭,會產生深深的不適。一個佐證,我們身邊的傳統拳練習者,只要可以選擇拳套的類型,估計有90%會選擇能露出手指的半包拳套,雖然手指動作仍然受限制但聊勝於無,這是習慣使然。

回到接手上,以詠春拳最經典的攤手為例,這個動作需要展開手掌,戴著拳套是完全做不好的,不只是少了那幾公分手指的長度,更是改變了整個人的用力結構,當接手的技術出現如此大的不適應時,在擂台上就很容易打王八拳。

說到這裡不妨多講一些,在力量層面上,傳統拳練習者一般要弱於現代搏擊手,除去訓練時間和力量訓練的重視程度外,也有人種因素。網上有德國白人打詠春的視頻大家有興趣可以搜索,在力量速度和技術的結合上怎麼看怎麼賞心悅目,我一個中國人也覺得好,但好的不單純是功夫,更多的是先天的體能。

大家同樣戴拳套,敵人有五分勁,我有兩分,拳套緩衝一分半,敵人三分半照樣打死我,我有半分只能給敵人撓痒痒。敵人的訓練全是現代這一套,我戴上手套連自己的看家本事都發揮不了。拿現代搏擊的規則套傳統拳的技術,本來就是挺蠢的一件事。

最後還要說一說功。儘管被認為是反智的,但無法證偽的事情就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去探討,至少要給內功的擁躉一個公平說話的機會。老祖宗的內家功夫,就是改變我們人種在體能上的不足,變弱為強的鑰匙,現在不去講它,把武功的去偽存真說成反對功力的存在,我覺得這樣的觀點還是不要拿來保護傳統武術為好。前輩的功力事迹網上有許多,真偽大家自己來判別,只是想給自己也給眾位習練傳統武術的同道留一句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話說的是那些現在活躍在場面上的現代搏擊的弄潮兒們,說的是先天稟賦不知比我等好多少的格鬥能手;假如李書文這樣的先天不足的少年不練功,他當時就是一場空,遑論到老!


劈掛掌路過不說話


傳武分長拳短拳。

接手打的大多是短拳,接手打還有個好處就是打摔不分離。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我聽說太極其實是長拳……


峨眉拳心解篇:

接手之拳,以萬對萬;不接手之拳,以一對萬。

接手之拳,以防開打到為最;不接手之拳,以讓開打到為法。

就是說峨眉拳到最後也不接手,讓開對方來力,同時出手打到對手


我們練的拳法是有接手練習的,但是這練習主要是練反應,注意力放在對方的根節和梢節上,比如最常注意的就是對方雙肩,肩動則拳動.

拳擊比賽裡面,看看泰森的動作,是不是頭部肩部靈活無比.

但這只是反應練習.


不用接手,直接干,聽勁是對手攔著壓不進去的時候用來鑽空子的。


我們少林拳很注重近身,但一般是不接手的。


打鬥肯定是要講時間差距離差的

真正的武術帶不帶拳套都能打。

打個比方,形意五行拳中連的就是五行拳勁,也不拘束於是否接手,不接手能打,你幹嘛不直接打。另外不是非得接手的問題,而是,根本特么的 接!不!住!

拳擊狗的拳速很快的好不好!

稍節(手)根本就接不住,一般要接中節(肘)或者根節(肩)

問題又來了,不好判斷!

對方出哪個手?

都在晃動肩部,不好判斷啊!

除了未仆先知的境界,根本就特么接不住。

於是,就出現顧打合一的說法,先伸手撥開對方的攻擊 或者格擋對方的攻擊同時攻擊的方法。

雖然說是這麼說,一般都是直接上顧打,管他能不能接住手,先顧了再說,同時在進行 顧 的過程中攻擊。

雖然我是傳武狗,但我不會進中門。

真東西如何用

這個視頻 解釋了嘛是接手。

PS 如果匪大看到了,請告訴俺,俺有沒有不該說的地方,有的話我就刪掉。


拿形意與太極為例。

形意以身體產生的巨大能量硬打硬進,就是主動進攻的。

太極以傳簇對手能量為技擊方式,引進落空借力打力,所以以靜制動,後發制人。陳長興先生說太極拳是仁義,楊露禪先生說太極拳不是打人的,說的就是對手的生死全在於對手自己,如果對手想殺死我,那麼借力打力的結果就是對手死。

傳統武術也是百花齊放的,不是只有一個死規矩。內外家之分在於發力方式不同,不在於技擊方式不同。

了解內家拳請看我主頁文章或關注知乎專欄 傳統實戰太極拳。


我學的詠春來看不一定要接橋才能打啊。接橋埋身就短橋,唔接橋就拉開長橋咯~但系我地鐘意接橋埋身,因為第一,唔想我打對方陣時俾對方走,話齋:送多你幾下。第二,快速解決問題,你以為騰騰轉行花園啊?第三,你講洪拳甘我就再次拿洪拳等南拳舉栗子:人地擺出個橋手,你接定唔接,接你橋手唔硬正摞都摞唔開人地只橋手,甘你點打?唔接你想偷人地空隙?甘人地一個橋手打過來你更加擋唔開人地啦,更何況人地南拳外練的功夫你以為就系打沙包啊!所以話唔好輕視任何一種拳種,好多嘢在特定的規則下有它存在的意義,認真練好自己的最重要~


我來怒答一發

你訓練是什麼熊樣,實戰就是什麼熊樣

大部分傳武訓練時,定步開始,兩手互搭,然後攻防互拆練習,體現技術,發現問題了沒有?

那我們再來看實戰下的情況好了

那就 葉良辰vs趙四好了

我們把葉良辰設定為傳武接手訓練大濕,趙四設定為拳擊狗,同重量級別

ok,競技開始,一場生死大戰哦!!!!

葉良辰擺出了一個帥氣的樁法,下巴一昂:來吧,良辰最喜歡打擊那些自以為能力出眾的人物。

拳擊狗趙四拉聳著一顆大腦殼登場,雙手護頭,腳步靈活!!!

趙四:上步刺拳試探!!!

葉良辰:看我接手~~!!!哎~~???接不上,你手怎麼打完縮回去了?boom,挨了一拳!!!

趙四:刺拳得手,一套組合,boom! !boom! ! boom!!

葉良辰:好一個趙四,竟然不按我練習的套路出牌,看良辰怎麼收拾你!哎~~~怎麼地板在我的右手邊???眼前一黑....................

看到這裡,發現問題了沒有?

1.傳統武術的假想敵,是其他的傳統武術,或者是普通人(比自己水平低很多),才能接上手發揮所學技術。幾百年前的武者見過拳擊么,見過巴西柔術么?如此類推,對拳擊有針對性作為假想敵去設計拳術體系么?跟你同等水平的拳擊狗的拳速,都沒可能接得住手,就這麼簡單。

2.很多人訓練的時候就搭好手去練了,導致實戰時候根本不懂怎麼去搭上手。沒人擺好手在那裡給你搭好再打,ok?

想要用上傳武訓練所學接手內容就要滿足發動條件

你先要學會如何能夠接上手

讓對方定著不動(狹窄空間)

對方水平低於你很多,或者對方也是接手類型傳統武術訓練者

不然到了不熟悉的領域,跟沒練過的沒什麼區別,就打王八拳了。


接手是很理想的打法,但實際情況中根本不是這樣!

由於人的差別,接老頭的拳和接泰森的拳那是兩種概念!

接手練多了,尤其是和門人弟子的那種固定形式「套招接手」往往會讓自己產生錯覺。

覺得自己一打起來什麼都有,可真和人動手時,一打出來十有八九都是王八拳!要知道即便接腿也不是100%成功,何況是接手打法!

就連當年吹得如何的吳公義和陳克夫不也是王八拳對掄?接手打法可行,有一定道理,但是想靠接手打法吃飯,尤其是在現代擂台上吃飯也是想瞎了心了,以UFC為例,蜘蛛和龍太包括GSP都是非常擅長使用接手技術的人,但是他們也只是把這作為一種出其不意的手段而不可能拿這個來吃飯!


推薦閱讀:

得到太極拳真傳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太極拳要造假?
李小龍的武功厲害在哪?
身材矮小的人適合練習什麼功夫,詠春拳可以嗎?
傳統武術遵循一定的套路和拳法,如果遇到不按套路出招的爛仔拳其實戰性會大大下降嗎?

TAG:搏擊項目 | 功夫 | 武術 | 內家拳 | 形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