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和商業保理的區別以及分別的操作模式?
供應鏈金融其實是貿易金融的一部分, 原則上可稱為"供應鏈金融"的, 通常是以一家核心廠(Hub)為中心, 對其上下游的衛星廠提供金融服務.
譬如說Hub跟上游供應商下訂單(可能是一個滾動式的訂單), 交貨要二個月; 供應商收到訂單可能必須要採購原料、生產加工, 如果此時供應商有資金需求, 銀行跳出來提供訂單融資(PO Finance), 協助供應商訂貨..., 等供應商出貨了, 銀行也能提供出貨後融資(Post-shipment Finance), 有效盤活供應商資產...
其實上述的說法只是見樹不見林!
誰說在採購的訂單階段銀行只有PO Finance的? 訂單融資說穿了就是流貸, 風險係數是100%, 即便下單的Hub是A咖企業, 可是下了單供應商也不見得一定出得了貨! 出的了貨也不見得能通過驗收! 通過驗收銀行也不見得能掌握回款金流! 有銀行說: "那麼我們來做一段保理吧, 就可以掌握回款金流了"... 觀念是對的、想法也是好的, 不過如果把保理業務"提前"用來服務訂單階段的資金需求, 豈不是更好!
有人說: "叢老師你在自打嘴巴吧?" "供應商收到訂單還沒出貨, 應收帳款尚未形成, 怎麼能做保理呢?"
說得好! 賣方的保理業務不能做, 誰說不能做買方保理的?
供應商要跟它的上游採購原物料, 也能用記帳交易啊! 他能用記帳交易, 那麼銀行當然就可以提供"買方承保"服務了, 這種業務風險係數低(比借錢給他的訂單融資低多了), 年化淨收益可以到1.5%.
啥!? 原物料供應商不同意用記帳! 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逮舊鼓! 用B/A讓他爽一下! 請原物料廠商出貨後簽發一張遠期匯票給本行, 本行保證會承兌. 至於匯票天期可以按本地供應商從出貨到收款的時間來拿捏. 譬如供應商收到訂單後要180天才能從Hub收到錢, 那麼這張匯票就設定為210天! 原物料供應商拿到B/A等同於鐵票, 歡迎到本行當地的分行賣斷這張票據, 貼息的費用事先可以計算到貨價中由供應商負擔.
如果原物料供應商是在台灣或日本這種銀行利率低到哭爸哭媽的國家的話, 本地供應商負擔的費用自然少了很多!
然後銀行也可以針對供應商出貨之後產生的應收帳款提供保理服務, 不用墊款, 因為供應商"收錢快、付款慢", 作後段的保理業務可以掌握金流, 降低風險.
這種作法銀行的錢不出家門, 沒有融資, 不過收益也很高(B/A的費用在大陸可以鬥爭到每季1.2%), 現在銀行拉存款壓力很大, 這種不用出錢的業務可以多多益善!個人經驗主要集中在保理領域,對供應鏈金融的其他領域涉足不深,簡單說點個人的體會。
首先說說供應鏈。
每個獨立的企業都是一個「節點」,上游+下游形成一個「環」,推及上游的上游、下游的下游乃至供應鏈兩端的終點就形成「鏈」。從「一點」、「一環」和「一段鏈」的角度提供金融服務,是完全不同的操作思路。當我們談論「供應鏈金融」,是指立足於供應鏈物流、現金流、信息流、商流,運用鏈上的整體信用以降低風險、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金融服務。
在這個基礎上,我個人觀點,立足於「一點」的金融服務不能稱為供應鏈金融,因為它是割裂的,缺乏供應鏈的屬性;立足於「一環」的金融服務,開始帶有供應鏈的屬性,但往往仍是局限的、割裂的;而立足於「一段鏈」的金融服務,才真正貫通了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信用。目前金融服務商所提供的「供應鏈金融」,絕大多數都是基於「點」或「環」的,很少有金融機構能夠從「鏈」的深度切入。真正實現「供應鏈」金融,是需要深度切入生態環境的:一種方式是金融企業同供應鏈深度合作,將多個環節貫穿起來,但受制於能力、地域等限制,難度很大;另一種方式是對生態體系有掌控力的大企業牽頭來做這個事情,目前已經有不少人在嘗試了。兩種方式都各有所長,亦有所短,但都有機會。
然後說說保理及其他常見的供應鏈金融工具。
以典型的生產型企業(一點)的經營循環來看,它在生產經營循環中貫穿上下游(兩環)的主要階段包括:
訂單——採購原材料——原材料入庫——生產——銷售
從這一小段供應鏈來看,可能的需求及解決方案包括「訂單階段的資金需求」、「庫存階段的資金需求」、「銷售階段的資金需求」(實際企業用錢時是無差別、各種需求混同的,這個劃分是從運營結構、風險結構等要素上做的理論劃分,下面也是從風險的角度展開討論)。但在現實中,這三種需求並不一定都存在。企業缺哪個階段的錢,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其收、支的節點在哪裡。強勢企業付採購款可能在6個月後,而收銷售款可能是預付款提貨,這樣不但沒有資金缺口,還能夠產生資金沉澱(典型就是國美、蘇寧模式),財務報表上是「應付賬款」、「預收賬款」。而上下游的企業財務報表上則分別是「應收賬款」、「預付賬款」。這其中蘊含著解決供應鏈現金流問題的一個關鍵思路——信用支付,暫且按下不表。
「訂單階段的資金需求」,在供應鏈金融體系,通常是對應「訂單融資」工具解決的,對應的風險是訂單執行,本質上是做一種預期:上游能夠提供原材料,客戶能夠完成生產,買方能夠履行付款。這是一種很大的風險,因此做訂單融資看的是買方,大企業能夠確認,或招投標類項目是比較好的,還款來源是經營現金流,但金融機構本身沒有太多控制手段。是風險極高的。
「庫存階段的資金需求」,在供應鏈金融體系,貨押類比較多,保兌倉融通倉等也都屬於此類,優點是有實物,缺點是對實物的控制容易落空、對實物的定價容易有偏差。風險上比訂單略好,但依舊是風險很高的。
「銷售階段的資金需求」,跟單L/C、備用L/C、、保函、保險、保理……工具比較豐富。優點是銷售既成事實了,就等收錢;缺點之一是太滯後,往往缺錢是在採購環節、庫存環節。對於保理而言,還要問的問題包括:貿易的真實性如何驗證?賣方主張的應收賬款是買方承認的應付賬款么?金額、期限能固化么?買方期後主張商業糾紛怎麼辦?買方到期出現信用風險怎麼辦?保理業務的核心操作模式都是圍繞這幾個問題構建的,但操作難度是各種金融工具中較大的。
最後,說說供應鏈的現金流問題及非融資性的解決思路。
(恕先留下提綱,稍後不忙時補上:貿易型融資,從鏈的角度實現增信,電子票據的機會)
一樓的回答還算比較全面啦,指出一點,保兌倉屬於預付款融資模式,和融通倉的概念不一樣,融通倉是質押(貨物或倉單)融資,兩者結合產生了基於預付款的倉單質押融資模式——訂單融資,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目前在國內比較尷尬,實際上也不是多新的概念,十幾年前就有了,但一直不溫不火,主要是特別依賴於商業信用,而在中國,商業信用是被嚴重鄙視的,所以需要銀行信用或者說金融信用來話事,金融機構話事的結果就是——信用融資變成了抵押借貸,嚴重違背偏離了供應鏈融資的本意和初衷,大多數供應鏈上的企業最後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業務越大越沒錢,越需要融資,融資需要資產抵押,沒有資產就融不到資,融不到資業務就無法擴大;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供應鏈金融要想重回商業信用,必然依賴於一個強大的上下游協同系統,而這個系統中涉及多個第三方來進行風險驗證,比如物流、倉儲、數據平台,通過各個環節的數據交叉驗證來確保交易的真實性,交易目的的真實性和反欺詐,但是系統的中心處理載體在誰身上?這個載體是否具有完全獨立不受影響的能力和資質?等等一些問題都需要解決,理想的產業供應鏈+金融生態模式的建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說說我理解的供應鏈金融和保理的區別:
供應鏈金融,主要針對的是企業要花的錢,也就是針對支出, 比如一家物流企業來說,車輛運營需要油費、ETC卡費、保費,可能這個月一次性要買100萬的油卡、一百萬的ETC卡、一百萬的保費,然後有一個第三方供應鏈金融機構,代這家物流企業支付這三百萬的費用,物流企業在分期向供應鏈金融公司償還這三百萬的費用。
保理,主要針對的是企業要收的錢,也就是針對收入,比如一家物流企業來說,可以有運費收入,但收入會有六個月的賬期,在這種情況下,保理機構可以針對預期6個月後要收的錢,提前放款給企業,然後六個月直接讓付款義務人支付給保理機構。
供應鏈金融和保理不是一個層面的概念。供應鏈金融是一個行業的概念,保理是一個產品或者手段。供應鏈金融裡面的一個環節:應收賬款融資,需要用到保理這個手段。離開了保理公司就違規了。個人理解,如有不妥,輕拍
供應鏈金融涉及到整個採購、生產、銷售的全過程,以訂單融資、存貨融資、應收帳款融資為基本模式,商業保理只涉及到應收帳款的轉移。
睡覺前剛好看到這個問題,隨手跟你聊聊。供應鏈金融指的是一個很廣義的範圍,供應鏈通俗來理解就是就是一個貿易鏈條,供應鏈金融就是圍繞這個供應鏈所發生事物產生的一些金融服務,保理也可以算作這些服務其中的一種,我明天如果還記得的話,用一個案例來給你詳細講解。
一,供應鏈金融:①供應鏈,是從客戶的客戶到供應商的供應商,是一整個鏈條(還可能是多個鏈條交叉成網狀的哦);②金融,就是資金融通,將資金從富餘的主體轉移到有需求的主體。那麼,題主可以把供應鏈金融理解為「基於供應鏈,干金融這件事」或者「帶有供應鏈屬性的,金融業務」。二,保理(哦,題主問的是商業保理):個人在實操中傾向於FCI在GRIF中的闡述,保理商基於對應收賬款的受讓,提供賬款管理,代位收款,承保買方信用風險和保理融資相關的服務。三,那麼,兩者的「區別」就是:保理是供應鏈金融中的一個產品類型。四,操作模式?那可多了,請我喝咖啡吧,我陪你嘮一天~
供應鏈金融包括了結算管理等中間業務、存款等負債項目、融資等資產項目。單就融資項目而言,包括預付款融資、存貨融資以及保理的應收賬款融資。商業保理主要的工作是面對債權人轉讓應收帳款的業務。收帳款管理、壞帳催收、擔保與融資為一體的業務。
商業保理的債權債務轉移與對象有明確的定義,即債權人、債務人等合作關係。而供應鏈金融則是以核心企業為主要的合作合同方,透過信息流、資金流等方式來更靈活的展開業務。
供應鏈金融較傳統不動產融資模式被追捧的一個原因也是基於產品設計本身的固有優勢,它是上下游的「雙」向評估機制,這有效降低了融資風險,也大大提高了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互通性,更有利於後期業務的開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