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類碩士,下地幹活難以避免,怎樣平衡科研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例,來體現一名研究生該有的價值?
首先,很高興你能夠認識到,作為農業類的研究院,下地幹活難以避免。作為一位優秀的電工,你總會有幾個月剝線頭的經歷。作為一位優秀的農業工作者,你總會有幾個月田間工作的經歷。第一個問題是,這麼做的意義是什麼?顯然不是和一線工人比工作日常工作能力。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你完全沒有性價比。
我願意和你分享幾個故事:
1、幾年前有個研究生送到我們基地做實驗,小姑娘,很漂亮。課題大約是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對單頭菊花生產的效果比較。單因子實驗,分了3個水平:純雞糞,雞糞+硝酸鈣,雞糞+磷酸二氫鉀,問我們買了一些雞糞,搞了一些硝酸鈣和磷酸二氫鉀。重複數量不清楚。指標不記得了,好像因為趕時間,測量指標不會等到採收期結束。應該有些人能夠看出來,邏輯相當混亂。當時情況確實是那樣的。我當時其實不負責單頭菊生產,但是看她的實驗有些捉急。她所做的實驗,和我們實際生產完全聯繫不上。於是有一次碰上了,就和她聊了一些問題:- 有機肥的背景她是否清楚?
- 單頭菊實際生產過程是否明確?
- 水平選擇是否合理?
- 幾個水平完全可以單獨作為因子,分別建立水平,這樣是不是對生產意義更大?
- 我們實際生產中是採用肥水灌溉,她的實驗仍然採用大田自然生長方式,管理方式是否合適?
- 她幾周才會來一次,病蟲害防控很難把握。
整個溝通的過程中對她人畜無害的呵呵記憶猶新,但是很顯然這些問題她最終也沒有關注。最後不知道她的論文怎樣了?
2、我剛畢業時,在做溫室計算機控制,園藝管理員是一個中農的女碩士。我們同時入職的。我的工作就是按照她的要求在計算機設定肥水灌溉濃度,並完成灌溉。有一天她過來看我工作,她當天的灌溉EC要求是1.2 ms/cm。計算機顯示實時值在1.1-1.2範圍波動。她看了一會兒,很激動的和我說。她要的是1.2 ms/cm。為什麼有時是1.1?她就要1.2,不接受任何系統波動。否則如果花種不好,就是我灌溉不對……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想告訴你的是:作為一位合格的農業工作人員,無論你是生產技術員,還是研究院,還是周邊服務員,你首先必須了解生產過程。農業的問題源自生產,必須以生產的角度來解決。否則你的任何想法,行為,決定只是空中樓閣,完全不接地氣。就會做出完全沒有意義的科研課題,提出完全沒有道理的生產要求。所以說,你必須有足夠的田間工作的經歷,才能了解生產過程。
作為農業研究人員,了解生產過程只是研究過程的第一步。當你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設計試驗。你的研究課題就能夠深入展開了。這個過程,就需要運用腦力勞動,完全發揮出你的真實價值。當你作出了優秀的試驗設計後,又需要在現有生產工藝的背景下去驗證試驗。這又是一個體力勞動的過程。
回顧上述3個步驟,對於研究生階段的研究員來說。我認為首先還是要有一定的生產過程積累。特別是對正常成功生產模式的了解。很多研究生,一開始就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認識。打個比方,我們在溫室內採用無土栽培,番茄每平米產量可以達到85kg。如果你還在溫室內採用常規土壤栽培,連10kg都困難,這樣的研究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了。因為,就算你有任何結論,這溫室我連本錢都回不來,直接就賠死掉了。
這個成功的生產過程不是簡單的每天灌多少水,施多少肥,打多少葯。而是一個對周年不同情況的特殊調整。這會是一個種植企業幾十年的生產經驗積累,研究人員的一個價值就在於可以更快速的或許並且更容易融合,實現創新。
綜上,針對你的問題,我認為作為一位合格農業的研究員,最好的平衡腦力和體力勞動最好的辦法是遵循合理的個人發展步驟,首先了解生產,再挖掘生產過程中的問題,動用大腦不斷去解決。這其實也是你一輩子去做的事情。
------------------------------------------------------------------------------------------------------------------------------------------
上日報了,今天看看留言,說我竟然涉嫌歧視女性。真是睡著了也中槍…………
留下一段話吧!
我就是一個農民,就知道地里莊稼好還是壞,管不了男人還是女人。在地里就說莊稼,重活就是男人先干,人手不夠女人也要上。細緻的活就是女性優先,不夠男人上了,標準也不會降低。誰干不好就罵,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沒有那麼多政治正確。歧視嗎?好吧,我就歧視了!-------------------------------------------------------------------------------------------------------------------------------------------
對於農業類研究生這個話題,再發一點牢騷。其實和很多人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沒有調查過給我點贊的人裡面有多少農業的研究生。看似我的答案很正確,其實真正能夠贊同的研究生估計會很少。
原因幾點:
1、研究生正常2年,一茬苗下來三五個月很正常,大田栽培一年還只有一季。真正按照我的描述,能正常畢業的人少之又少。2、農業研究生中,很大部分都是希望混學位的,或者想做管理的。並沒有想過真正致力於農業科技研發。因此,如何花最少力氣拿到學位證才是他們的真實想法。3、由於本科缺乏實踐操作,而且大量時間用於考研。也有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基本的實驗能力,什麼東西都必須從頭學起,讓本來就不充裕的時間更是捉襟見肘。4、很多研究生對於缺乏生涯規劃,選導師也是慕名而去。對課題、方向一無所知。更沒有對研究方向的知識儲備,因此,對於所將從事的研究領域,就必須從頭做起。即想順利畢業,又想不費力氣,還需要導師引導,又需要重新學習各種基本技能,項目本身周期就長,加之課題結果陰性的風險。各種困難夾雜在一起,註定了研究生無暇真正潛心研究。
我認為無論是研究生,還是博士生,應該將科研回歸科研本身。全社會都應該認識到,研究的價值不在一紙證書上,而是對未知領域的無限探索。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從社會方方面面政策的調整。作為已經畢業的中國農業大學碩士,我想我是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的。首先實名反對韓少的回答,你種田難道真的只種田?不是為了科研實驗嗎?不是做對比,做不同處理然後統計實驗數據嗎?辛辛苦苦忙一個作物生育期你是為了那點產量賣錢還是要科研數據來整理分析寫文章嗎?
然後再說下題主的問題吧,如何平衡下地跟科研,以我們課題組一個師姐的大田實驗為例吧,師姐是博士,在內蒙古河套灌區種番茄,一共種了4畝地(我想題主應該種地的勞累程度應該也差不多這樣吧?),師姐從入學開始看文獻並跟導師討論實驗方案,一直到4月底,然後就去內蒙古做實驗,然後8月份番茄收了再回北京把內蒙古測不了的實驗樣品測了,並整理分析數據寫文章。
所以我給題主的建議是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搞科研跟做飯是一樣的,你先看菜譜(知道實驗怎麼做),然後買菜,做菜(按照計劃好的完成實驗),再裝盤上菜(整理數據,出成果),你如果不知道科研跟實驗之間的平衡,只能證明題主現在根本不知道實驗怎麼做,完全沒有頭緒,那還是跟導師好好討論然後把實驗方案確定下來吧。如果確定下實驗方案還弄不好平衡,可以參考我們師姐的科研歷程。以上。細節分析。恕我直言,農類碩博確實遠遠苦逼於其他專業的碩博。你在攻讀學位的過程中身體收到的摧殘的程度也是蠻高的。
1.育種,或者是分子生物學這一類。所用到的試劑等,常具有較高的毒性。雖然部分試劑有了新的替代品,但是總體來說,not easy。2.栽培,設施,或者是農業信息學。大量的田間勞作,或者是設備搬運,操作就不說了。更重要是太陽輻射(一般栽培田裡活兒乾的最多)。3不知道別的專業,但是在大農類,不管你是水稻組,還是棉花組,是栽培還是育種還是農業信息,每年你們專攻的作物,都有幾個月要去田裡。太陽輻射!太陽射!上面2沒說完整。一天多少個小時的陽光直射,對人的損傷不用贅述。很多時候是沒有辦法。必須太陽下才能獲取所需的指標,或者實驗效果。4.別的大學或者科研研所我不知道,至少我們學校有個早上8.00到晚上12.00的實驗室,真的服。還有個聽說一言不合就扔杯子的大老闆。一般都是暑假十天假,寒假十天假。然後1你折騰三年,也沒啥大文章,碩士畢業。出去就業,發現,憑啥大家都是碩士,老子學校也不比你差,工資待遇就是這麼慘。2三年成功博士畢業。文章也有好幾篇在手。以為天下我有,世上無敵。結果,更慘,研究所累的要死,就慢點兒工資,好大學擠不進去。3以上說的是普通群體。發nature或者種種(考上好公務員)的大神,雖然少,畢竟行行狀元,不再贅述。總的來說。農類碩博。
慘慘慘。這尼瑪哪有衝突?該看文獻看文獻,該做實驗做實驗,該寫文章寫文章,該下田就挽褲腿上就完了呀
我覺得吧,空談數據是建立在無數親自下田之後。應該是從勞作中得到數據,而不是通過數據來勞作。沒有99%的汗水,是萃取不出來那1%的靈感滴~共勉
心疼題主。題主估計是本科學農學,然後順理成章的讀了農學研究生,最後發現這特么乾的活和農民沒什麼差別的,來這裡發了個問題,居然被秀一臉優越。平心而論,題主的措辭並無任何問題。
以下幾點建議,供參考。1.確定好實驗,除非必要最好不要中途變動,尤其是在一些不那麼好的學校里,課題導師的心意而做改變的現象發生較多,一旦發生變動,有可能之前做的工作全都白費。這點要注意。2.如果有大田實驗,在實驗設置和實驗過程中,一定要盡量控制各種因素,這樣一旦實驗數據距離想像有一定偏差可以快速找到原因並可以在實驗報告呈現。要關注天氣變化。其實有時候天氣是影響實驗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3.不需要和農民比種地的經驗技術,但至少各種流程和操作方式要了解並能操作。還有,別傻幹活,培養一些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知道什麼方式是好的種植的方式,知道什麼樣的肥料和多少量的水分是適宜作物生長,知道各種草的分類和相應的除草劑,知道某種作物的主要病害和蟲害形成機理和知道預防措施。要分析造成植株變化的原因,和尋找解決措施。
4.實驗的取樣方法和分析指標設定要盡量科學。5.多看文獻。6.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人在越疲憊的時候越不想動腦子,尤其是在下了一天地只想躺著睡一覺的時候,但是,私以為大腦才是農學研究生的財富,要構建系統的理論體系,多了解更多農業相關因素,了解科學的試驗方法和統計方法,知道改進的方向,在發生問題時候能夠更快的找到解決辦法,以上才是農學研究的意義所在。以上,最後一點最重要。一個會幹農活的研究生並不是讀研的意義所在。一個會分析會解決問題的農學研究生才是讀研的意義所在。
看了大家的回答很有感慨。在農業(種植業)一線工作了六年多的我來說幾句。
我們不局限於談碩士談寫論文的問題,從問題的背後思想來延伸一下,
(1)專業選擇上,你為什麼選擇了農學?
是自願填報的,本身有喜歡農業傾向的?還是被調劑的?讀了四年本科對農業有了一定認識後還是選擇農學研究生,是想好以後投身甚至獻身農業了還是隨大流的讀了。再往後一步,碩士畢業你肯接受體力勞動更多一些的工作嗎?
(2)專業理論上,你獲得了什麼實際成果?
完成一篇論文作為讀完碩士的證據嗎?你的論文質量怎麼樣?是專心投入精力還是混混而已?有沒有實際的應用價值或者參考價值?你是不是有了科研的主動性或者想著能為中國的大農業科研做點什麼?
(3)研究生、博士生的價值在哪兒?
於自己的價值除了獲得文憑之外還有什麼?你的腦力勞動體現在哪兒?比本科專科低學歷的人能多做些什麼?都在說我國缺乏農業人才,尤其在這個經濟轉型期,到底缺什麼樣的農業人才?你是需要的人才嗎?
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要高級,基本是我們的共識。在同等待遇的前提下,應該沒幾個人會選擇體力勞動。社會地位上,白領公務員等也要比藍領技工高一等。
讀書是為了什麼?農村父輩們再苦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為什麼?不談成為更好的人這種情懷。我們談功利,無非就是指望孩子能有個好的未來,不再受自己所受的苦。這種苦就是辛勤勞作還得靠天吃飯並且收入不高沒有保障的境地。
讀了二十幾年書,讓我們回到不怎麼需要學歷知識水平的工作上來,不免會有困惑,這種困惑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如果沒有跳出這種困境沒有往更好的方向努力的心,也算是教育的失敗了。
農業是個苦差事,目前來說投入產出比的平均值遠遠少於其他行業。所以,綜合考慮下自身條件,不喜歡農業的趁早轉行——不過哪個行業都有辛苦的。對於想繼續從事農業相關的,我憑淺薄的經驗給點不成熟的職業小建議,歡迎大家批評。
(1)科研或者農業諮詢規劃。
(2)互聯網農業:這個行業正如火如荼,也是個大方向,淘金率比較高。生鮮電商、雲農場、一畝田、大家種、農業眾籌等等層出不窮。
(3)農業生產周邊:農資、農機、加工等行業。
(4)農業企業中偏腦力的職位,比如人事行政崗、項目申報崗等。
(5)直接跟土地打交道的:
① 自營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前期投入高收益周期長,收益後日子會滋潤一些,但是的確吃苦。
② 賣種子、種苗。這也是很多農學教授們的收入來源。培育新品種,或者趕上市場前期推廣新品種都能賺很多,很多。
③ 農企一線生產。一般需要慢慢爬,前期體力勞動會多,鍛煉升職以後會傾向管理,但類比其他行業薪資待遇要低。
④ 一技之長,精通一門果樹的種植技術。我見過種植大櫻桃幾十年的農民去全國各地做技術指導,收益蠻不錯的。當然一般剛出校門的大學生需要沉澱積累,找個種植基地鍛煉幾年。好好利用大學老師的專業背景,在某一圈子裡混好還是能夠的。
說了真心話,居然沒有被吐槽,謝大家的寬宏大量。我其實是生科院的,由於害怕小老鼠,才做的植物,說實話,每年夏天都會吐槽一次當年腦子進的水。從大四到研三,每年夏天暑假總是大家都從家回校了,我才能騰出一個星期回家。大夏天的,一個人地里一呆就是九點到十二點,後期帶著師弟兩個人,別說為什麼實驗室明明都是合作的,你卻帶著一個可憐的師弟兩個人,說句真心話,沒有老闆下死命令,誰願意三十好幾度的高溫不回家陪你下地,曬得黑又黑,熱的暈又暈。(我表示老闆就是看我好欺負,╭(╯^╰)╮,幹活不偷懶,自己的事總是能做好,所以想哄騙我讀博(づ??????)づ寶寶才不上當)所以能體會到題主的心情啊,研二的夏天,我差點跟老闆吵架,就因為高溫下兩個月地,想死!而且夏天還是出實驗結果的高峰期,老闆追結果。當然我任性地原因是,老闆除了對實驗苛刻些,脾氣還是好的,請勿模仿啊。O(∩_∩)O——————————————————————
假裝分割線然而,如果你當初自己選的,請跪著也把事做好。別雜交的品種變成奇怪的雜種(混上亂七八糟的品種),會影響自己的實驗。自交品種也保證別污染。不然禍害了自己,也禍害了下一代
呃,看完了所有人的評論,再一看題主只是想問如何平衡腦力和體力勞動,就白遭了一頓思想教育。作為一個生物狗,表示同情題主。
居然沒有人問問題主做的是啥,我也表示很傷心,因為如果題主和我做的是一樣,是要沐浴在暴烈的太陽下才會茁壯成長的玉米,那我獻上全宇宙的同情,如果只是油菜,小麥之類的,那題主就請對比夏季作物的朋友們,就不覺得辛苦了(好吧,是假話,還是會覺得很辛苦,畢竟幸福是對比出來的,不幸不需要對比)。其實,大多數搞研究的植物都是一年生,每年就那幾個月忙一下,剩下的很多時間你可以做科研,如果是多年生,我表示我不懂。你既然選擇了,請堅持,為自己的三年做出滿意的結果。加油!
最後,為我三年在最熱的夏季,最熱的時間點,套袋授粉,以及除草打蟲施肥澆水的壯舉點個贊。我只是搞植物遺傳的女漢子,但作為女漢子,老闆就算再邀請五百次也不會讀博!因為我讀了研,趴著我也得做得優秀,但是知道跟著老闆還得刨土種玉米,打死我也不讀博!!我就是不想再受一遍那樣的苦!!!畢業幾個月,我媽就說這是我三年最白的日子!!!!!一名研究生該有的價值是
清醒地認識到研究生沒什麼了不起!!!
學歷只是證明你學過,並不能證明你學會!!!
你應該學會的
忘記你的學歷。提出的這個問題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你忘不了那張紙。
類似的問題http://wohuizhong.com/question/11553
小時候,老爸老媽和親戚鄰居在田間低頭休息時候都說,你們這些孩子好好學習考個好大學,就不用下地幹活了!後來,我用實力證明,下地幹活與上不上大學、學歷什麼的沒有任何關係,有些事情是命里註定的。三分鐘胡謅打油詩一首滾滾長江東逝水,化成甘霖澤千頃。黃土青天一輪月,萬世不忘身農民。
我的碩士博士師兄師姐們,還有一級二級三級崗的老師們,不管是做栽培,還是做育種,包括做基礎研究,都在認認真真下田、種地。農業研究注重的是實際生產應用,腦力體力都不可缺,我想知道你是從哪個單位畢業的農業碩士,研究生做了三年還不清楚如何平衡腦力和體力分配? 至於某答案的「農業之問」,我只能說,農業領域存在諸多矛盾:農業從業人口素質問題,受觀念影響國民對農業的輕視、歧視問題,現階段土地流轉問題,規模化機械化問題,物流問題,城鄉發展差異等等,都是影響農業研究及人才流動的原因。如果是非農業領域之人這樣問沒什麼問題,但你本就在農業領域卻還發出這樣的「農業之問」,真不知道你是真心實意想討論還是自己壓根就沒在農業方面下心思。
我是農大在讀農學碩士,從本科到現在參與田間試驗和農戶調研多次,下地幹活再平常不過(從小到大在農村長大,下地幹活也習以為常了),大概說一下我的感受吧,不求能完全解答好問題,但願讓各位有所參考。
回答之前,我想再重複一下題主的問題,明確一下此題的回答範圍:問題:作為農業類碩士,下地幹活難以避免,怎樣平衡科研中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例,來體現一名研究生該有的價值?這個問題我沒有看出題主不想下地幹活的意思;沒有刻意拔高腦力勞動,也沒有貶低體力勞動的意思;沒有妄自菲薄和誇大自我重要性,我認為它只是在討論農學類研究生尤其是與田間試驗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這裡補充說明一下:農學類從宏觀到微觀研究方向有很多,所謂術業有專攻,不同方向研究範圍和重點不同,有的偏理論研究,有的偏應用實踐。部分方向不需要下地幹活或也不需要進行大田實驗,因此也就沒有了下地幹活一說。有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你也要明白,農學類研究生的實踐,不單單只有下地幹活一條。如果你非得認為所有學農學的研究生都必須得下地幹活,不下地就搞不好科研,那麼,呵呵,你高興就好,我無以應對……)普遍會遇到的一個具體現象。因此,我個人感覺回答應關注問題提到的兩個關鍵點。
首先,關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這兩個名詞的範疇太大,在這裡我這麼理解:
腦力勞動理解為閱讀文獻資料獲取專業知識、設計實驗方案、與老師討論、分析試驗數據、整合自己思路、撰寫文章等等具體的事情。體力勞動理解為下地幹活(包括從播種到收穫涉及的各種事情,老師安排的、師兄師姐的、自己的都算)、農戶訪談、農戶調研、數據錄入……關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比例,這裡沒法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因個人情況而定(有人每天下地3小時就夠,但有人必須整天在地里待著),我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體會說:必須保證體力勞動完成,其餘時間均可以分給腦力勞動(當然,休息和娛樂時間根據自己情況把握)。(其實我想說這個問題問得面真的有點窄,越具體的答案有可能越不適合題主,題主可以多看些個人時間規劃、自我完善等相關的知乎回答,可以幫助題主從更好的解答疑惑)以一個例子開始,我們小組的一個博士師姐的試驗是大田試驗,試驗點分布於一個縣的五六個鄉鎮,約七十個地塊,需要對玉米關鍵生育期的相關指標進行定點跟蹤測定,我全程參與。從播前地塊GPS定位、取土、測定土壤水分到玉米生長期測定株高、SPAD值、葉面積、施肥量再到最後的收穫、測產等都要做,同時還要做問卷挨家了解農戶種地的具體情況,每輪七十塊地全部幹完需要三四天(每天早出晚歸,全在地里待著幹活),農戶下地的時候我們下地,農戶不下地我們還在地里,沒有周六日,沒有節假日,比狗還累。晚上回來後稍作休整就開始整理和錄入數據,可以說這也是體力勞動的一部分。剩餘的時間我們小組每個同學根據各自的進度閱讀文獻、整理思路、提出問題、與老師討論……這裡可以稱為比較集中的腦力勞動。還有相當一部分腦力勞動是在幹活的時候進行的,在地里經常會遇到新的現象或問題(這就看個人對之的專業敏感度了),小組成員會提出問題並尋求解釋或解答。這也是腦力勞動,而且我認為有時候這部分相當重要。對於體力勞動,雖然很累,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從科研的角度來說,作為農學類研究生是要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我們下地幹活,最重要的不是非得跟農民比種地的好壞(雖然有時候要與農民對比),而是在下地幹活的過程中發現和解決新問題,或通過田間試驗證某假設,或創建新理論體系,或將某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一句話,下地幹活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僅僅是下地幹活而不思考,那就與你研究生的身份太不相稱了,我想題目中的下地幹活不應該只是指幹活而已,而應該是體力勞動更合適些。如果你是做科研,那麼下地幹活(這裡指做田間試驗)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獲取數據,不用數據說話,科研吹的再好也是扯淡。這部分體力勞動即使再累、費時再多也是不可缺少的,這部分體力勞動不可隨意壓縮,因為這是你獲取數據的手段,是搞科研的基礎。如果不做科研,下地幹活也是一個經驗和能力積累的過程,理論聯繫實際,你可以更好的認識農業生產。這部分體力勞動分配的多少就看你的需求程度,也許你只是為了獲得實踐經驗。現實點來說,這些實踐經歷可以為你以後找工作增添一個小小的砝碼,至於用上用不上就不好說了……對於腦力勞動,我認為每個人每天都會有,但真正做到自主的、有目標、有計劃的進行是非常難的。還是借我的經歷說,我們小組把大把的時間花在了地里,留給我們閱讀文獻、討論等的時間是不多的,因此在下地幹活回來後我們非常珍惜剩餘的時間,儘可能多的閱讀文獻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與老師和小組內成員討論以完善自己的思維框架,學習專業軟體和數據分析方法來豐富自己的技能,聽學術彙報以了解學科最新進展……其實,我們小組駐紮在東北實驗站,而學校卻在北京,與老師見面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自力更生。師姐會要求我們在基地每周組內有文獻閱讀彙報,並進行組內工作總結,每周給老師發郵件彙報工作, 並主動思考自己要做什麼,需要什麼,這種制度雖然有些強制性,但的確很有效,因為在基地這種半放養的狀態下很容易放鬆而迷茫。(也許題主條件比我好,但願題主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去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構建專業框架……)在這裡我想說,想踏踏實實搞科研,而且還不想做的太低級太大眾化,那就必須給自己更高的要求。不用過多解釋,腦力勞動,不管是專業知識的積累,還是思維方式的鍛煉,亦或是專業知識框架的搭建,都是搞科研所必須且極其重要的。如果你致力於搞科研,那麼在時間分配上,這部分給的時間再多都是可以理解的。(我個人比較固執,非得要走科研這條路,所以這麼認為)我的觀點是:從科研角度來說,體力勞動(下地幹活)是要給你提供經驗或基礎數據和基礎材料(如雜交新品種),無論其耗費時間長短,你都必須完成;而腦力勞動,是你科研工作能夠深入的關鍵,時間分配多少,看題主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
另:回答中關於體力勞動、下地幹活、田間試驗等相關名詞的說明不夠清楚,概念有交叉,忘諒解。至於如何體現一名研究生應有的價值,這個問題太大,分配好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比例,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課題已不易,研究生價值如何體現,見仁見智,我就不獻醜解答了。
第一次知乎回答問題,上面只是個人想法,囿於個人經歷,所講較為片面,不足和錯誤之處希望題主和各位知友指出。
題外話:
作為農學類研究生,想說點其他相關的。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國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我國農業方面的科技水平遠不如西方發達國家,這一問題不可能很快解決。雖說農學類高校不是熱門高校,農學類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農學類科研儀器設備也許不如其他學科高精尖,但農業方面的研究一直在進行,仍然有一大批人在默默推動我國農業科學的發展。科研無貴賤,我一直認為,當你不再某個體系時,不要輕易臧否它的好壞。我不說哪個領域最好,因為我不在其中,不過我仍然覺得農業是值得我們持續研究和關注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做些什麼。在這裡,不知何故,又想起了母校的一句校訓:解民生之多艱……科研路上遍地都是炮灰,每一聲炮響都會濺起無數躁動的塵屑。我今年剛申請了碩博連讀,未來的自己,是生是死,未可知……諸位科研同仁,祝一路安好!碩士做的方向是草地病害綜合治理,也算種過地,看到這個問題頗有些感慨,所以來強行回答一下。草和一般作物不同,就種地環節來說要粗放的多了,比如種苜蓿都是播種前管理一下,大水漫灌一遍,深翻一遍,耙平起壟,沿著壟打一遍除草劑,然後就撒種子,等著出苗就行了。就是收起來麻煩,苜蓿還能用鐮刀割,木質化一些的沙打旺等等就要用割草機打。不過一般等不到收就被老鄉們趕來的羊吃完了。高考完報志願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不學農,因為覺得為什麼要去種地呢那麼辛苦,然而事與願違,在大西北面朝黃土背朝天。畢業前一篇中文發表,一篇英文審稿中,兩篇英文會議,和諸位大牛比起來差得遠,但還是圓滿畢業。現在從事的行業和農學基本挨不上,不用再種地,卻多了很多思考的時間。我完整地想過無論科研也好還是人格形成也好,之前這七年所學的內容有什麼意義。除了體會到野地拉屎的暢快感之外還有沒有更實際的意義呢?有的。我最同意得票最高的答案中的一個理念:生產過程。你的目標植物生長周期如何,什麼時候出芽,什麼時候展真葉,什麼時候開始分枝,分枝是怎樣發生的,什麼時候開花,花序是怎樣的,如何授粉,授粉有沒有順序,結實率是怎樣的,有沒有結實的優先程度,這就好比是一個固定的模板,做研究生最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對自己的研究主體做到全面了解,只有掌握了固定模式下的植物是如何發生髮展,你才會觀察出問題,某種情況下出苗率低了,某種情況下植株矮化分枝增加,只擺一盆矮化的植株在你面前你能看出什麼端倪來呢?所以說,田間勞動的重要性可以說是農業研究中的基礎。至於如何平衡,要看所學專業和方向,做病理的也有趴在地里和坐在超凈台上的兩種情況,尤其對碩士而言,你真的覺得你自己的時間分配是自由的嗎……都是老闆讓你幹嘛你去幹嘛的啊……還是只有我是這樣的?最後,一名研究生的價值,準確說是一名農業研究生的價值,真的可能是做一個鋪路石,只有當你真正走上了科研道路,才能提到價值這件事。
贊同樓上說的有理論沒實踐是初中一年級水平,在我看來剛上小學來形容更恰當一些。 我學的是計算機,現在做蔬菜種植已經12年,深知迫切的需要理論知識,我們生產基地來過很多批大學實習生、農科院專家、他們說的完全是然並卵,根本無法作用到生產中去,我們講的他們也聽不懂……
華農碩士畢業,一線生產者。暫且把你的科研理解成試驗或嘗試。先說結論,體力勞動是必需的。不要以為做體力勞動了就一定和農民一樣了,農民只知道該這麼做但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更不用說如何去改進做法,更省力省時省錢。專業出身讓你擁有了農民甚至同學歷不同專業的人沒有的知識儲備,你的優勢正是在這,你可以做的是優化流程,減少勞力,減少農藥化肥污染,增加產量和品質。再說回為什麼體力勞動是一定要的。沒有實際操作就沒有感性認識,沒辦法發現現場出現的問題,沒發現問題也就沒有改進,沒有改進,那你跟農民也就沒有區別啦。而且農業是看天吃飯,每年的狀況都不一樣,不到現場去 做做看,怎麼能有第一手資料。再從跟農民相處來說,農民是一個既自卑又自負的群體,你不跟他們打成一片如何才能讓聽你的。如果你從來不去現場操作,怎麼提出可行性方案。有一次錯誤就要被農民說很久,沒有翻身之日啦。再說為什麼把科研理解成試驗,因為公司老闆不見得要你發文章,可能只是要你記錄數據作為參考,總結本季生產上的好與壞,為下季生產提供支持,以便試驗或嘗試新農藥,新肥料,新栽培方式,新灌溉方式,新的採摘收穫流程。以上,詞不達意,請多指教。
眼高手低
不學農學,但與題主一樣是實驗學科在讀研究生。看到很多人上來就是批評一番,當什麼人生導師?實驗學科做實驗必不可少,一忙起來昏天暗地。如何平衡實驗與自己的學習思考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這麼好一個問題,不懂不要強答,不要好為人師。 還有人覺得題主讀研讀出優越感了。我只看到題主想真正做點科研,學點東西,而不是當一個種田的農民,導師說種啥就種啥。 知乎有些問題真不是阿貓阿狗可以強答。
我的學歷比碩士高一點,不談精神講點實際。
下地幹活你能發現更多的問題,現場感能給你最直接的判斷,找到課題研究方向。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方向走錯,速度再快也不過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我下地幹活看到太多問題需要解決,所以涉獵廣泛。
我國現階段研究生都是dispensable的。說人話就是,不值錢。以前在某群開過腦洞,按照錄取比例。985本科略等於古代秀才,大致如此。所以說,好好乾活,不要多想。
推薦閱讀:
※做科研是經驗重要還是想像力重要?
※如何確定激光束腰的位置?
※若韓春雨造假被確認(或得到業內外公認)將對中國科研造成多大損失。?
※本科(或研究生)學土木工程的你,現在在幹嘛?
※臨床醫學本科生應該怎麼準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