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水平落後德國100多年?


何傳啟:研究員。現任職於中科院計劃局,兼任現代化俱樂部總幹事、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會副理事長、《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雜誌副主編,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科學網—中國有多少紐約科學院院士?

這傢伙的書:

中國現代化研究報告


前兩天看到為什麼記者需要超高智商,這個新聞就是例證

1,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這個單位連個網站都沒有

2、這個2015報告整個網都沒有

3、說是定量評價,指標是什麼吶

普通人都會去做的事情,你們幹什麼去了!

一句話就是記者去發布會跑了一個新聞,然後直接就慣性改個奪人眼球的標題出來了。

沒有搜索到,沒有看到原文,我不認為中科院能夠說出這麼個模糊的差距標準,多半是記者寫的。


2017年中國人均鋼鐵、電力、糧食都完爆1917年德國,也完爆1917年地球上任何國家。對!不用比總量,比人均也完爆。比信息化水平?這需要比么?

這比的是德國骨科的水平么?

某些磚家啊,還是發配去工地上搬磚更有利於社會發展。

還扯工業化指數?不同樣本的指數能拿來比?還100年?80年?這教統計的老師得淚奔啊!


這些中科院的報告 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模式

換個說法:就是不說人話。

差百年。。。一百年前,歐洲的工業水平如何,現在中國的工業水平如何

存在差距不否認,不要用通俗的說法來荒謬地描述現象。。

直接把指標給出來,指標結果差多少,OK,差個百年,你中科院現代化所是不是也跟歐洲差著百年呢

說得再扯淡點,共產黨執政了60年(2010年時),搞得那麼費勁,付出那麼多代價,還只能讓中國工業水平打到歐洲100年前的水平,就這個領導能力,直接讓賢算了。

一點大局觀都沒有。


可以說落後是肯定的,但差100年真的太危言聳聽了。就算差100年又能咋地?

同意 @徐thomas觀點,這幫所謂學者只是自己隨便編了一大堆指標,除了標題博人眼球,這種關於研究的研究並沒有什麼卵用。

以下一般人看不懂指標:

今年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報告詳細地指出,在1970~2010年期 間,中國第一次工業現代化指數從17提高到65,40年提高了48點。2010年中國屬於工業初等發達國家。2010年中國第一次工業現代化指數排名世界 第57位;第二次工業現代化指數為38,排名世界第52位;中國綜合工業現代化指數為34,排名世界第59位。按工業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比例和工業勞動力比例指標的年代差的平均值計算,2010年中國工業經濟水平,比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大約落後100多年,比美國、丹麥、義大利大約落後80多年,比瑞典、挪威、奧地利、西班牙和日本落後約60多年。

有興趣的自己看:

1. 觀察者網 網友質疑中國工業化水平落後德國100年結論是如何得出的

2.《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座談會原文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5》專家座談會

3. 關於第一次、第二次現代化指數 現代化評價指標


然後再來個大新聞,跨越性發展,2025年追上先進發達國家工業水平。在我黨的領導下,十年走完了資本主義國家100年的道路!


我也想問呢。

中國的工業水平,是整體的還是某些方面?

是處於他們一百年前的水平,還是要一百年才能追上?

對比的時候,是中高低哪一檔進行對比?


確實落後100多年,大學裡曾經學過《經濟地理學》,介紹過德國工業發展情況,老師也拿現在的中國和1880到1910的德國相比較,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我沒看過原文,但這裡說的並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工業化發展水平。中國還是一個農業社會,大量農民剛剛進城做工人,和100年前的德國類似。不過我學的並不好,很多都忘記了。


在很多人眼裡,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外國。和外國一比,中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麼方面都不是第一,都只能是第二(我又想起了自己小學的時候)。

好吧,我們都不行,都是第二,問題是:誰是第一呢。

這個國家的國民,總是在抱怨著自己國家這不行那不行,就像一隻無形的鞭子驅趕著整個國家不斷的進步,直到成為世界霸主。就這股自命不凡(褒義)傲世天下的勁兒,世界第一。

所以,埋頭苦幹,再加點耐心。

多活些年。


中國落後德國一百年,落後日本六十年......所以日本應該落後德國四十年.......


您好,很高興為你解答,我是做超硬材料製品的,關於中國工業和德國工業我很有體會。先說德國的工業4.0吧

目前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就是十九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帶來的製造業機械化;第二次是二十世紀初,以規模生產、流水線、單元技術為代表的電氣化革命;第三次就是計算機應用到工業領域後以集成生產、柔性製造、自動化、綜合技術為代表的自動化革命;現在我們正在邁入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以網路化、智能化、信息化為基礎的製造模式。工業4.0實現將會使得製造業更加自動化,而且更加智能化,最後達到低消耗、低能源、低成本的產業形式,產品將在個體的需求上製造,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要。其技術核心是是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相互識別有效交流,標誌是製造的數字化、網路化、個性化與分散式製造,具有高度的靈活和柔性。

德國政府2011年提出「工業4.0」這一高科技戰略計劃。是德國政府《高技術戰略2020》確定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已上升為其國家戰略。該計劃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在這種模式下,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並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比如未來的砂輪製造流程,在物聯網中,首先人工智慧計算機會根據客戶需求的產品參數進行配方設計並用3D印表機先做出樣品進行測試和調整,再在物聯網內完成原材料的採購到出貨的資源匹配,符合條件後自動化生產線會根據不同類型產品進行自動重組製造,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物聯網內查詢到,真正實現橫向集成、縱向集成和端對端的集成。

總之,在工業4.0模式下,製造業水準會大幅提升,任何產品可以通過計算集成方式,得出成本最低、效果最好、速度最快的最優解。

再說中國製造2025

目前世界製造業可以分成四個梯隊,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國際上很多唱衰美國的聲音,但實際上美國才是先進位造業的代表。以蘋果手機為例,價值鏈高端的研發與創新還有市場營銷都是在本國完成,價值鏈低端的加工生產在中國的富士康,美國現在希望通過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智能製造將製造本身回歸美國,形成本國的完整產業鏈,這是其他國家很難做到的;第二梯隊是歐洲和日本為代表的高端製造領域;第三梯隊是中國和一些新興國家為代表的中低端製造領域;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非洲、拉美等。

《中國製造2025》的具有深刻的意義,一是要讓處於世界製造業第三梯隊的中國提升為第一梯隊,真正成為製造業強國;第二就是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支撐,沒有先進、強大的製造業作為支柱,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

工信部苗圩部長用 「一、二、三、四、五五、十」來概括《中國製造2025》的內容框架,具體來看其內涵是:

1、一個目標:打造中國製造升級版,進入製造強國行列,實現新型工業化;

2、二個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讓製造業與計算機輔助技術、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雲技術、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

3、「三步走」的戰略,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即2025年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2035年進入製造業世界前列、2045年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領頭羊,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4、四項原則:第一是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第三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是自主發展、合作共贏。

5、五條方針和五大工程。五條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和人才為本。提到質量為先,我有些特別的感觸,咱們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質量的穩定一致性,現在我們生產的效率已經比十幾年前有很大提升了,但是有些企業的產品,不同批次之間的會有比較大的差距,不能適應自動化數控設備的加工工藝,日本人花了三十年解決了質量的問題,現在我們也面臨同樣問題,怎麼解決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在綠色發展方面,環保現在已經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了,各省市的一把手都簽了軍令狀,磨料磨具企業面臨關停和排放技改的巨大壓力;結構優化,微觀上講是從簡單的產品製造業企業轉向高端的服務型製造企業,我曾經跟一個業內知名的國際企業產品經理交流,他告訴我說,我們不是在賣砂輪,我們是在賣磨削解決方案,客戶提出自己的需求,我根據你的需求進行匹配,設計生產配套產品和磨削工藝方案。

五大工程,即製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其中強化基礎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就包括了磨料磨具技術和產品。

6、十大重點領域,即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車領域、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在技術、產業化上尋求突破。

1、轉型升級的定義

轉型就是通過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加快實現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我們磨料磨具行業傳統上是低層次、粗放式,資源型、能耗性、勞動密集性、環境消耗、大批量複製的生產,現在要向著高層次、內涵式,創新、智能、服務、綠色、節能、人本、協同、個性化生產進行轉型。

而升級就是要通過全面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提升。

2、轉型升級的要點

首先我們行業轉型升級的中心任務是提質增效,要認識到提升企業發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增加效益而不是低價競爭,我們行業現在都是同質低價的產品競爭,比的就是看誰先死,這樣的競爭是不健康的。

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是創新,利用新技術、新產品、現代化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打造出自主品牌,佔領價值鏈高端。

轉型升級的支撐基礎是在行業內實現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兩化」融合;最終實現行業的結構優化,實現企業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變。

3、轉型升級的標誌

如何確定企業實現轉型升級是有一系列標準的,首先是企業的研發費用:(2000-5000)萬元營業收入的企業,研發經費要佔營業收入的6%以上;(5000-20000)萬元的企業,要佔4%以上;2億元以上的企業,研發經費要佔營業收入的3%以上。

然後是企業的研發人員要佔到企業職工人數的10%以上,企業內大專以上學歷要佔到職工人數的30%以上。

還有就是企業的收入結構,企業每年靠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

在技術上的標誌:①使用數字化設計開發工具;②關鍵工藝流程數控化;③企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是否使用企業資源管理軟體。即從研究開發工具到過程式控制制到企業管理模式是否全部實現了數字化。還有就是綠色低碳,符合環保要求,這個不再贅述。

另外是質量和品牌,如果真的能夠在創新和企業轉型方面奮鬥3-5年實現鳳凰涅槃,企業口碑也就上去了。

還有就是協同,你的企業是不是開放式的,是否有產學研合作,與業務相關的上下游企業是否有深度合作,尤其是和政府是不是有協同,在中國不靠政府是不行的。

最後是國際化,企業一定要有國際化的視野,不能閉關自守,要想辦法走出去。


這個問題,即便是現在真實的情況,結論也絕對不會是中國工業100年以後才趕上現在的世界先進水平。現行的差距是有的,追趕一部分是靠慢慢發展積累的。但大家不要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科技的發展不是線性的,不是說像烏龜走路那樣,一天走多少米來計算的,而是非線性的,當革命性科技進步出現時,會大大縮短之前差距。

舉幾個例子

唐代中國的科技水平某些方面領先西方一千年,然而,一千年之後呢?是不是西方剛到達唐代的水平?那時候人家都發明蒸汽機進入工業革命了。

1769年,瓦特發明蒸汽機,那時侯美帝還是農業社會吧?差距多少年呢?然後,100年以後的以電力普及帶來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就發生在了美國,也就是說,那時候美國已經全球領先了。(此處或許不夠準確)

說到這裡,我覺得沒必要再舉例子,見多識廣的知乎用戶們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

現在的科技差距,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之後,會變的不值一提。

倘若第四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我國,或者我過屬於第一批普及第四次工業革命成果都國家,那麼,我們彎道超車,一躍成為工業技術領先的國家也不無可能。(個人認為,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原因:

1:現金中國工業門類齊全,市場需求巨大。成長土壤與市場需求是工業革命的源動力

2:中國RD投入僅次於美國全球第二。什麼技術都得用錢砸!

3:站在全球科技尖端的領域,比如信息技術,網路技術,互聯網金融,生物技術等等領域,中國並不落後於美日德英法。所以雖然我們有的地方,例如??加工,落後了,但我們在最尖端領域並未落後,這就擁有了巨大的再前進動力。

4:像我一樣的位於世界各地的中國科研工作者無比巨大的創造能力。這個深有體會,如今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實力各位不搞科研也許不了解,搞科研的同學應該知道,差不多十有八九的重量級sci期刊蚊帳都有中國人的名字(當然有可能是台港新)

再考慮到我國現階段較為落後,後發優勢更強(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普及面對的舊有成熟技術的競爭與壓制會比發達國家更小,因而會更迅速普及,這請參見淘寶)

所以,當新工業革命來臨時,或許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那句,叫什麼民族的偉大復興?笑


這篇文章是在說太君落後英德40年,大家不要買日貨了。


請不要輕易相信中國記者寫的一句話新聞,尤其是這種只有有震撼的內容卻空洞無物的新聞,難道這些記者欺騙我們的次數還少嗎?


一百年前一戰都沒開打。。估計中科院就是個標題黨單把某項特別落後的指標拿出來說


是不是要進行產業升級,股市裡面機器人、亞威股份不是漲瘋了嘛


按照現在情形,中國工業落後100年的結論是我們在用英德100年前的工業品去和人家貿易,還在生產100年前人家早不生產的工業品去賺取他們的金錢,真是落後呀!這磚家怎麼得出的結論,實在太雷人了,不敢苟同!~

屈賢明:中國工業落後德國100年毫無依據

網易財經6月22日訊 當前,工業轉型升級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一輪的競爭焦點,《中國製造2025》
自推出以來也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在近日舉行的2015浙商大會暨「互聯網+」峰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屈賢明表示,
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了美國,處於世界第一位。而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佔據工業的4/5,因此認為中國工業落後德國100年是沒有根據的。


國的「製造業回歸」、德國的「工業4.0」都與其不同的產業背景直接關聯。而中國的產業發展、企業現狀與這兩個市場有很大不同。屈賢明認為,《中國製造
2025》是基於中國工業化進入中後期,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從過去每年平均25%的增長速度,進入到中高速的增長新常態,正面臨著兩大挑戰。其一,環境約束
越來越強化,勞動力成本上升,投資出口增長緩慢。其二,中國的製造業面臨著高端和低端雙重擠壓。

「雖然遇到的挑戰很大,但同時中國製造業也
面臨著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即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癮大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變革的核心就是製造業的數字化,以及中國近年來發
展很快的互聯網。」屈賢明認為,中國既有需求又提供方法、工具和路徑,這些相結合就給中國製造業發展創造了很大的機遇。

會上,屈賢明對認為
中國工業比德國落後100年的觀點予以反駁。他指出,根據2013年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年全球製造業競爭力指標》報
告顯示,在2001年的時候,中國基本上和德國一樣。但是經過12年的發展,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了美國,處於世界第一位。

「它
是根據10個指標,已經徵求了全世界500強企業的500多位高管以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這個評價不是我們自己做的,是美國人做的。這個評價的結果,
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對中國製造業的看法。大家知道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佔據了工業的4/5,所以說認為中國工業落後德國100年,我想是沒有根
據的。」屈賢明說。

「五大工程」和「十大重點領域」是《中國製造2025》中備受各界關注的焦點。會上,屈賢明透露,就「五大工程」而言,目前工信部正在會同其他部門
著手開始進行相關內容的編製,預計半年後就可以出台。而「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也正在編製相關的發展路線圖,針對這十大領域編製的發展路線圖被要求每兩年滾
動一次,目前路線圖以及編製基本完成,經審定後將會很快發布。

「未來十年,以《中國製造2025》所描繪的藍圖,以及它提出的一些行動路徑,將引導中國製造業從大到強。而在這其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製造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屈賢明說。(網易財經 汪青)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9241701/answer/43668409

可能也是以產業結構作為分析對象的結果。如果按照這個指標的話 就算中國有一半人口的生活水準高過歐美,也同樣無法改變落後一百年的結果。全國來說,或者由於土地都是分散承包,或者由於地形限制,難以實現大型機械化的農業作業,效率自然會低,農業人口自然會高。

所以 按照這個標準, 日本也落後德國四十年就不奇怪了。看了下05年的數據,日本農家人口七百多萬 加上漁業和林業可能也也過八百萬了。全民比例差不多百分之六多,如果按照農業就業人口算 農業就業人口也百分之五。

但是 剛隨便百度了一下 德國農業人口比例在百分之二左右。。。。。。


推薦閱讀:

中國工業現狀?
如何評價《大目標:我們與這個世界的政治協商》一書?
「工業4.0,工業物聯網,能源互聯網」——最近這幾個概念都好火,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哪些西方武器最能代表西方人的暴力美學?
人工智慧的發展能像以往工業革命那樣產生大量新的工作崗位嗎?

TAG:工業 | 國家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