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開始,中國就在交趾建立郡縣,到宋朝才獨立,一千多年的時間,交趾地區為什麼沒有被完全同化呢?


1、因為越南土著人口實在太多,兩廣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向越南滲透

西漢時廣西廣東越南三地的人口情況:

南海郡(廣東9萬),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鬱林郡(廣西7萬),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

蒼梧郡(廣西1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

交趾郡(越南7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有羞官。

2、歷史上的三次人口南遷沒有波及到越南

東晉南遷------實際南遷人口大部分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兩廣這時還是流放罪犯的地方

唐末南遷------嶺南(廣東廣西)人口增加

南宋南遷------越南已獨立,宋時兩廣已經開發了,流放只能去海南島了(比如蘇軾)

在明朝以前,戰亂幾乎是人口遷移的唯一動力(唯一的例外是西漢遷移人口到河西走廊)。明中後期以後,中國人口急劇膨脹,巔峰時在1.5億到2億,饑荒是一個很重要的遷移因素。不過兩廣和福建饑民大部分走海陸去了東南亞。

3、古代兩廣到越南的交通不便

兩廣到越南的陸路交通幾乎完全被山路隔開,極易形成割據政權。

唐代大詩人王勃寫完《岳陽樓記》後【應該是滕王閣序⊙﹏⊙】,去越南看望他當官的父親,去和回都是走的海路,坐船走海路回來時遇到風浪淹死了。

4、越南的統治階層實際上相當漢化,但是廣大土著不是

由於越南土著眾多,而兩廣又沒有能力向越南移民,導致越南文化在很長時間上是二元結構,統治階層實際上高度漢化,認同中華理念,平民則實際上和占城、真臘等東南亞國家交流更多(見上圖,地理原因)。

這種二元結構就好像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統治階層是鮮卑人,平民主要是漢人,統治階層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鮮卑化,平民影響卻不是那麼大。諾曼底征服後的英國也是這樣。

姜公輔,唐朝時來自越南的宰相。

小結:由於大規模的移民始終沒有出現,少數漢化的統治階層最終淹沒在平民的汪洋大海中。

ps.如果北宋攻打越南時堅挺一下,對越南的統治堅持到北宋末年,金破北宋時南遷的浪潮很可能會波及越南,到時越南和兩廣就沒區別啦。

嶺南兩廣地區為什麼難以割據獨立?


且看西南地區(雲南貴州廣西等少數民族眾多的西南地區,真是,不加這句找茬的就來了,冊)收歸國土時間也不短了,若不是明清時期大量填充西南官話居民,恐怕當地少數民族現在也不太被同化吧。何況更加邊遠又有大山阻隔的山外平原安南呢。

同化最重要的是: 1 大量填充同化主族群 2 其經濟生產生活佔據主導地位。

如此,不需要強制規定語言轉換,十幾年下來自然漢化就形成了。

當時中原雖然有移民進入越南,但是主要發生的都是漢族融入京族(政治避難形式),因為其實在當時而言,越南語和漢語雖有差別,但文化、口語、文字等差別讓民眾幾乎感覺不到是兩個差異很大的語言,或者是說是跨文化區(比如蒙古和中原)的差別,僅僅是「搬到另一個地方講那裡的方言的感覺而已」。

民俗民風政治體制科舉制等和中國是差不多的。

注意:越南語不是漢語的方言,只是越南語的發音、多數語法和高級辭彙以及當時的文字、風俗讓人感受不到太多「異域風情」。


我認為還是因為越南紅河三角洲農業開發較早,原有南亞語族越芒語支的土著人口眾多,漢人即使大規模移民也無法同化他們;距離中原又過於遙遠;尤其是在南寧與河內之間,隔著實際長期也為各獨立小王國聚集的土司地區。


地圖和地形圖的區別,越南實際可居住的區域只有沿海一條線,比朝鮮半島還要狹長的多。


地圖開疆和實際控制差別蠻大的。

就是實際控制,派書記和直接改土歸流差別也是蠻大的。

在機械化以前,離長安和洛陽這麼遠的地方一旦造反,中央軍調過去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非常貴的,勝算也是非常低的。

就我自己對歷史粗淺的了解來看,我國現在能跨過珠江南嶺,牢牢掌握兩廣和雲南,我就慶幸得不要不要的了。這要感謝客家人,感謝中原饑荒帶來的持久的移民流,更要感謝血腥無比的屠殺和改土歸流。


越南獨立原因很多,都巧到一塊了,要不然也獨立不了。

這種地方天高皇帝遠的,一旦有了儀制,比單純造反可怕多了。民族意識一旦覺醒,它就變成一個新的機體,你沒法指望它不成長。就好比克隆一個你,克隆人他也有自己的利益,不是你的一個手腳。

就像今日台灣,就走在危險的分離點上,正在離中國人的共識漸行漸遠,不要以為可以永遠拖下去,這一代不解決,下一代也不用解決了。


八百里竹籤子陣的厲害,沒穿過草鞋的不會懂。


其實,在清朝時,越南人是看得懂漢語的,滿清在越南還有駐軍。(朝鮮也一樣)

所以不好用現代的民族國家的概念來理解古代的


我看過明朝人寫的廣東志略,裡面有記載到:高州廉州地區集貿市場在嘉靖年間還在使用唐朝的開元通寶,瓊州雷州地區的集貿市場嘉靖年還在使用宋朝的銅幣,由此可見兩廣地區的經濟是何等何等的封閉發展、自給自足並與中原脫節,更何況交趾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能占著兩廣雲貴就很不錯了。


謝謝邀請

想獨立是每一個人的夢想,當自己不再依賴家庭獲得安逸時,誰都想有自己的圈子不被別人管(包括你的父母),自得其樂。

比如台灣,這並不是文化認同問題,是一個出自人類追求自由的終極想法。中國曾經五代十國,不足為奇。歐洲也曾經大一統奧斯曼帝國

當然因為想獨立而污衊自己的傳統文化就有點自己噁心自己了。


從五代到鐵血強宋,獨立出中國的有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國、甘州回鶻國、西夏國……

分裂東亞秩序,自稱天子的有大遼、大金。

越南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個而已。

要按強宋粉凡事都賴唐朝不留好遺產的觀點,這是全賴大元朝。你們蒙古人不是賽亞人一個能打一億個嘛?為毛什麼都滅了,就一個越南征服不了?

還真是如此,因為我大元朝在越南吃虧了,只能承認他們為藩屬,而不是直轄郡縣。

然後我大明朝強行奪回來,守不住乾脆又丟了。

然後我大清朝拳打四方,居然也啃不下,只好承認他們獨立了。


距離啊

文化難以交流。自然就沒被同化。


其實越南人,尤其是北越南人就是土著化的漢人。

從Y染色體就能看出來,越南人起碼三分之二的父系和漢人是重疊的。這說明這個民族其實過去就是一種典型的南方漢人族群。

但是他們在五代的時候正式獨立了,因此一體化進程打斷了。就像南方的漢語分支是唐末五代分裂造成的一樣,越南一千年的獨立讓他們通過同化其他民族而形成了新的民族。這一點,台灣如果長期獨立下去,也會往這方面走,其實從兩岸的流行語就能看出,兩方的差別越來越大了。

另外一個就是地理位置,紅河三角洲是塊非常肥沃的土壤,所以漢代當地人口就非常多。但問題是紅河三角洲和東亞的地理距離非常大,北方前往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四川盆地都非常遠。這就導致一旦中原王朝出現大亂,這個遠離其他地區中心的邊疆地區中心很容易會分離出去成為一個新的政權。如果遇到漢唐或者隋朝,亦或者南朝這樣相對更接近更注重紅河三角洲的王朝,那麼還可以控制住紅河三角洲,但是中國後來出現了一個一百年的混亂,和一個軍事弱小的宋朝。宋朝不僅軍事弱小,而且主要關注於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交趾地區的力量薄弱以至於差點連廣西都獨立出去。這幾百年的獨立和元朝征越失敗,讓越南人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或者族群意識,這一點越南朝廷和當地士族豪門也是功不可沒,為了能夠保證獨立,他們都是不遺餘力的將這種獨立意識強化,這就是為何元明清三朝無論如何都無法征服越南的原因。如果用現代中國的方法來統治越南,或許很容易統治他們,可惜華夏外交觀是一種有強烈等級意識的思想。對被征服者的橫徵暴斂讓當地豪族有了機會進行分離行為。由於越南的士族在中原王朝很難獲得重視,所以當地士族都有很強的獨立傾向。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瘟疫。越南是熱帶地區,瘧疾等熱帶病非常流行,當地土著因為長期生活而優勝劣汰出了適應這些疾病的方法(但只是相對的,一直到現代以前,東南亞人口一直都不多)。所以對於從進入東亞就是從高原到北方的漢藏人來說,很難適應這種環境。所以即使大規模的移民,能夠存活的人也不算很多。最後活下來的,只有那些與當地人通婚的混血。所以越南人才會出現父系接近漢族,而母系幾乎就是當地的人的狀態。


他們獨立之後整個的國家架構基本就是中國的這一套,可以說是由於太遠,一直無法合併吸收的一個諸侯國的感覺(這裡用諸侯國是不準確的,但是我想不出別的詞)。比如說三國鼎立,五代十國,這和古越南可以說是一樣的地位,但是中原地區因為近,所以最後都是統一了,越南則不然,太遠,中原無法有效管理,他也無法從南往北統一中國。於是就這樣了。

以上是我的個人淺見


這個題目有標準答案的,600年前的朱洪武曾在《祖訓》中告誡子孫: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中世紀的富足的大明就猶如當今發達的歐美,遙遠的蘇祿國王曾主動送上戶籍冊要求加入,卻被大明皇帝明成祖拒絕。美國在墨西哥邊境豎起高牆,歐盟在口岸拉起鐵絲網,依然有無數偷渡客淹死在地中海。

假如目前中東某國主動投誠,該國土地貧瘠一無所有,唯一盛產的是目無法紀愛好爆破的msl,且不說加入後中國每年給予若干萬億無償補助,單是讓一堆msl怪叔叔住你家小區,你願意么?


認真說起來,真不是大宋的鍋。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的鍋。假使幽雲十六州不割讓給契丹。後來的統一王朝肯定有足夠的力量和時間去收復靜海軍節度使(交趾郡),兩宋的軍事力量絕大多數部署在北方,北宋既要防範契丹,還要防範西夏。南宋更加,江淮一線壓力更大,根本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去進攻交趾。等到元朝時,時間已經過得太久,小民族雛形已經形成,小朝廷利益集團已經鞏固。因此統一王朝需要花很多代價去收復,即使收復,又得花很多代價去治理。如元朝花了很多代價沒有攻克。如明朝攻克了,花了很多代價去治理。最後發現治理成本太高,如同雞肋一般,於是悄然放棄了。放棄了就放棄了,明朝的士大夫安然接受(為什麼安然接受,因為時間太長,小朝廷獨立於中華大家庭外已經深入人心)。


因為越南土著人口實在太多,兩廣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向越南滲透

西漢時廣西廣東越南三地的人口情況:

南海郡(廣東9萬),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

鬱林郡(廣西7萬),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並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

蒼梧郡(廣西1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

交趾郡(越南74萬),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有羞官。

作者:cushing

鏈接:西漢開始,中國就在交趾建立郡縣,到宋朝才獨立,一千多年的時間,交趾地區為什麼沒有被完全同化呢? - cushing 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7萬人現在一條廣西城市街道都有那麼多人了


越南的歷史大部分與北部的中國是分不開的。這也怪不得別人,誰要那阻隔交通的橫斷山脈在庇護了緬甸、寮國及越南西北邊境後,偏偏沒有再向東延伸一點,伸到海中的大陸架上。那條橫亘在中越邊境的「丘陵」做為「清晰的天然地理特徵」大至劃個界還可以,要想阻止華夏軍事力量的進入就不夠了。

越南北部是安南國,以紅河流域為主,是京族的活動範圍,長期以來,由於紅河三角洲與北方中國之間缺少屏障,越南北部平原的東部並沒有地理上的強力保護,只有一些斷續的丘陵與嶺南的珠江流域作為天然分割線,因此成為漢族政權最容易進入的地區。不過由於他的西面是縱貫南北的長山山脈,使得這一地區事實上呈一個半封閉狀態。在這種狹長的地帶中當地的土著居民很容易從西部的山地發中發起攻擊,而由於向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使得漢族很難在此地長期立足。另外南部的那些平原丘陵區是亦是農業集中區,能夠為土著居民提供足夠的物質保障。加之越南的氣候中原漢人並不適應,在古典時代漢人向那裡移民的熱情並不高,哪個官員要是被發配到了那裡,基本都是帶一口棺材去的,可見越南被漢人視為極閉塞偏遠之地。越南北部適宜耕種的土地有限,紅河三角洲巴掌大的地方能養活多少人?當地土著與漢人政權長期對立,因此對老百姓的吸引力並不大。不要低估中國人對土地的慾望,進入近代之前中國周邊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基本都被漢人佔得差不多了。東北開放之後幾百萬漢人瞬間湧入東北,將這一邊遠之地徹底納入了漢人核心區,原因很簡單,東北平原有地種。所以漢人不去的地方,基本都是征服的成本太高,性價比太低的地方,如果越南朝鮮這些地方真是沃野千里良田萬頃,中國怎麼可能放棄。

長期以來安南的主要精力都集中於對抗和防備中國,在於中原先進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自己也不斷強大。當安南被列入不征之國,中國不再入侵,北方最大的威脅解除之後,轉而揮兵向南。越南南部是馬來人建立的占城國,占城和安南的分界線在北緯16°附近,北方的越南人沿著長山山脈南下,1720年滅掉占城之後,19世紀初又佔領了高棉人所有的富庶的湄公河三角洲,形成了北部以紅河三角洲為中心,南部以湄公河三角洲為中心的格局,進一步加強了戰略縱深,且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到自然條件更好的湄公河三角洲,因此以後中原王朝再想攻克越南就更不可能了。


說真話。

因為沒有靈渠。


沒有經濟一體性,就不要妄想民族和政治一體性。農業帝國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理是非常差的,因為其商業交流嚴重不發達。所以別人根本不需要你,隨時能拋下你單幹的時候,為啥要和你綁一起?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為什麼是長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
看過明朝那些事,還有沒有必要讀明史?
中國古代有關於美人魚或鮫人的史籍記載嗎?
整編74師的巔峰戰鬥力能否和一個日軍甲種師團抗衡?
穿越回1900年到1930年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歷史 | 文化 | 地理 | 民族 | 越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