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是如何在中國沒落的?

作為傳統樂器,尺八是如何逐漸在中國沒落的?以及為何後來興起的是笛簫?


不太同意 @宋嘉佑的觀點,尺八在唐朝時還是蠻流行的。連韓熙載夜宴圖中也曾經出現過。敦煌壁畫中也有尺八的身影。在隋唐時期尺八作為主要的宮廷樂器,曾經風行一時。尺八的曲風比之其他樂器如宋代流行的洞簫,曲風偏豪放,顯示了典型的唐代文化風情。

但是到了宋代之後,因為宋代是文人社會,流行轉而偏向陰柔、婉轉,此時洞簫演奏便開始走向興盛,而尺八則漸漸式微。加之尺八是外切口式樂器,演奏難度也明顯高於封蓋頂的洞簫和內切口的笛,掌握起來的難度差異蠻大,因此在民間的傳播基礎上,洞簫和笛也佔了先機。而宋代的士大夫階層鍾愛琴簫,可見到了宋代,無論是精英階層還是普羅大眾,對尺八的審美情趣都不高。而且尺八的外形又原始而古樸,在講究精緻婉約的宋代女子中也流傳不開。

還有一種解釋,說尺八的音調古樸而蒼茫,有殺伐之意,在唐末五代飽經戰亂的中原,民間普遍渴望和平,厭惡戰爭,尺八的曲風也流傳不開。

以上便是我分析了一些尺八衰落的可能。當然牆內開花牆外香,尺八在日本被廣為流傳,成為日本民族樂器中極為重要的一種。現今日本的尺八演奏已經發揚光大,甚至與西洋樂器結合,加入了爵士樂的元素,都是古人遠未料想得到的。


尺八原是唐宮廷樂器,宋代也就士大夫玩玩,宋滅,尺八在本土失傳,不過福建南音洞簫算是唐尺八之苗裔,至今留存。中國古代記譜法繁多,大抵有文字譜、工尺譜、減字譜、燕樂半字譜、弦索譜、管色譜、俗字譜、律呂字譜、方格譜、雅樂譜、曲線譜、央移譜等等,古代尺八記譜也不離其中。從沒聽說現代尺八不能用簡譜和五線譜,只是日本傳統流派不願意用罷了,笛簫南簫以前不也用工尺譜?真正早早失傳絕跡的漢篪兩千年來無人問津,在20世紀被重新發掘,用的不也是簡譜和五線譜?

尺八並非被笛簫取代,此三者並不存在取代繼承關係。笛簫歷史都遠比尺八悠久,晉有笛樂梅花三弄之美談,排簫更是被視為中國民樂之祖,宋代琴簫合奏開始被一些視琴為唯一正樂的士大夫廣泛接受。

關於尺八東流日本的信息倒是更多一點。

宋時,一名法號覺心的日本僧人來宋交流學習禪宗,至杭州護國寺,向同門居士張參學會了尺八演奏方法技巧和尺八樂曲《虛鈴》,於宋寶佑二年傳回日本。回到日本後,覺心在今和歌山縣的山上建立了興國寺,並傳授尺八演奏技藝,創立了普化宗(普化宗的虛無僧很有名)。剛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尺八是一種法器。每到寺院有重大法事時,就要在佛前獻演尺八,在僧人們看來,獻演尺八和獻花、燒香、供奉食物一樣,都是供養佛祖的方式,是法事的一環。這種傳統至今也還保持著。尺八在日本得以廣為流傳,並被漸漸改製成與唐尺八已大不相同的日本尺八,而在中國卻因種種原因失傳(得以流傳至今的福建南音洞簫是由尺八演變成的,但不能等同於尺八了)。

1999年11月26日,興國寺主持山川宗玄得知護國寺的消息,親率寺中僧人與日本尺八界人士共48人組成「尺八溯源團」來杭州護國寺舉行尋根認祖活動,演繹了一段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話。其中一名日本尺八演奏流派之一「明暗對山流」的第四代傳人塚本平八郎也隨團而來。塚本經友人介紹認識了從日本留學歸國、在杭州整理古經文的殷勤。有一天,殷勤和塚本去杭州樂器廠看笛子,在那裡,塚本第一次見到了當時在樂器廠做顧問的趙松庭。塚本先是吃驚,怎麼天底下竟然會有長得如此像自己父親的人!接著,不可思議的奇緣發生了。

會客室的茶几上放著幾根大笛子。塚本如獲至寶緊緊抓在手裡。趙松庭讓同行弟子用笛子隨意吹奏了一段長長的樂句,塚本聽得目瞪口呆,急不可待地問他:「這麼長的句子,是用什麼方法吹奏的?」趙松庭將循環換氣法給塚本講解。塚本恍然大悟:「我在日本的尺八古譜上看到一口氣吹很長很多音的記載,可就是搞不懂怎麼吹出來的。今天我終於找到老師了」。塚本拜趙松庭為師學習循環呼吸法(關門弟子),當時已年逾古稀的趙松庭希望冢本日後能將發源於中國卻又早已在中國失傳的尺八及演奏技法帶回來,冢本當即答應。

兩年後,趙松庭離開人世,此後的十年里,冢本每年自費到中國兩次,義務教授,贈送尺八,從未間斷。別人問塚本為什麼,塚本笑著說:「男人對男人說過的話,要算數的。」

「我覺得我和中國人的緣分開始於700 年前,那時尺八從中國傳入日本,我現在做的這些事有種『反哺』的意思,」冢本說,「古時候,中國人給了日本很多東西,我們現在應該一點一點地還禮,這是禮尚往來。」

不知道趙松庭是誰的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

100 年後,周杰倫會是怎麼樣的存在? - 華蓋殿大學士和風的回答

另外忍不住吐槽,尺八演奏旋律性比較強的樂曲(泛指各種非尺八傳統曲目)還遠不如塤好聽(塤音色比較低沉幽婉,音量也比較小)


未邀自答,以下是我的觀點:

某一夜晚,百無聊賴之際,無意中聽到一曲《子之星》,頓時驚為天音。

往昔,我一直以為,吹奏類的樂器,最動聽的是簫。歡愉也罷,悲傷也罷,平靜也罷,總是不失溫雅,處處都顯現著中國文化的況味。然而,到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世上,竟還有一種聲音,蒼涼、曠遠、遼闊、荒寒、孤峭、深邃,彷彿縱深萬丈紅塵,又彷彿超塵脫俗,直指人心,甚至直接擊中靈魂。

奏出這種聲音的樂器,就是尺八。

&佳翁尺八,圖片來源於網路。

佳翁尺八,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山城重慶的佳翁尺八

知道尺八,得聽其音,緣于山城重慶的一個人——佳翁易佳林。

那一晚,我本在網路上尋一把合適的簫,但淘寶上貨物素來良莠不齊,找了好一陣子都不是很滿意,無聊之際也就往下亂翻。翻著翻著,眼帘中忽然出現了一種似簫非簫的樂器,隱約知道此物在東瀛大為通行,但不知與神州有何淵源,只是每每看到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一時好奇之下,翻開頁面一看知道了此物名為尺八,但店鋪頁面只有隻言片語的介紹,於是便在網上搜索之際,這才了解到原來此物本為中國所有,在唐朝的時候流行的程度不亞於今日的簫,後來因蒙元統治中原之地時,使得文化斷層,以致於失傳。

再往下,無意中知道山城重慶有個吹尺八的人名叫易佳林。他原本是山城重慶的一個大學老師,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日子似乎不壞但又老覺得缺了些什麼。有一晚上,機緣湊巧聽到了一首叫《子之星》的曲子,頓時覺得吹進了靈魂,那一刻忽然間明白自己應該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不久,他便辭去了教務,四處去找尺八來吹。但是跑遍山城,竟然沒有一家樂器店有尺八的存在,有的店主說聽不明白,還有的人彬彬有禮說:你找的是糍粑吧,那建議你去菜市場。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也不知道易佳林當時是什麼樣的心境。

國內沒有,就走代購的路吧,但上網一看,頓時咂舌。原來在東瀛買一支尺八,需要花費一個普通工薪階層兩個月的工資,但幾十萬的日元,換算成人民幣,也要好幾萬元,而這卻僅僅只是一支普普通通的尺八而已。

無奈之下,還是他的父親給他出了一個主意,你會做笛子,乾脆做一支得了。於是,易佳林,就去山林中找竹子,但因不得其法,不知失敗了多少次,最後還是在國際友人的幫助下,通過網路學習到製作之法,艱難的製造而成。當時國內連這樣樂器都沒有,更別論教材了,後來佳翁學習的艱辛也可想而知。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一次不經意之舉,讓他後來成為中國尺八第一人。

看到這裡,心中不禁感動,我便去尋了那首《子之星》來聽,當樂音方響起的時候,我就知道佳翁所言不虛,這樂音確實能吹進人的靈魂。

&尺八祖庭,護國仁王寺。圖片來源於網路。

尺八祖庭,護國仁王寺。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護國仁王寺大雪紛飛時的東瀛來客

因著喜愛,便作了更深的了解。當翻到一張與護國仁王寺有關的圖片時,不禁怔住了。

這個地方是在杭州曙光路黃龍吐翠的邊上,這個地方離浙大圖書館也不太遠,但無論是我從黃龍洞後山經過,還是到浙大圖書館借書,路徑此地時都極少駐足。當時我只是搞不懂,為什麼石碑會穿著一個樂器,而且此樂器似非中土所有,此時我才恍然明白這尺八無數次都是相見不相識。

也就是在此時,我在杭州日報上知道了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故事。

據說,當時全國很多省市外事部門都收到東瀛一位叫齋藤孝介的老人的來信,在信中老人一直在詢問尺八發源地護國仁王寺在什麼地方。但遺憾的是,當時沒有一個人知道。本來一座寺廟不可能是查詢不到的,但是文革以來,古代文物幾乎摧毀殆盡,幾十年間華夏大地早已經是物換星移。

後來,杭州的歷史會長,通過多方查詢,幾經周折才找到了護國仁王寺的最後一位當家人釋常明法師,通過法師才找到了早已不復存在的寺廟所在之地。

那位老人得知找到了文化的根源後,專程趕來一觀。當時是春節時分,大雪紛飛,這位老人竟虔誠跪在雪地上,從包中取出一支尺八,吹奏了一曲又一曲……

往事如煙,那一刻,他的思緒必然是回到了七百多年前的那次聽曲聞道。

&吹禪,圖片來源於網路。

吹禪,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七百年多年前心地覺心的吹禪

七百多年前的時候,是中國有宋一朝。當時的南宋,雖然偏安於臨安一偶,但是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乃至於三百六十行都十分繁榮。東瀛人自唐朝時就派遣遣唐使,到宋朝時依然仰慕華夏文化,不時有使者前來求學,其中一位叫心地覺心的人,就在其中之列。

這位禪師,才學過人,然而當時遍歷東瀛,卻還是沒有悟道,想到禪宗一脈是從中土傳來,便只身前往南宋臨安。來到護國寺後,拜在當時聞名天下的慧開禪師門下。然而佛法一事,講求機緣,時機未到,難以開悟。這位心地覺心倒也心意堅決,雖然未曾悟道,但卻相信在中土一定能夠找到那樣的機緣。

終於,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早晨,他聽到了一種非笛非簫的曠遠深邃的聲音,感受到一種大徹大悟的靜寂,大嘆:想不到世上竟有如此美妙的樂曲。忽然間心有所悟。

循聲而往,找到了吹奏樂曲者。此人是居士張參,告訴他曲名為《虛鐸》(後世又稱《虛鈴》),作曲者是河南府的張伯。當時唐宣宗年前,普化禪師佯狂簡放,居無定所,時而悲號,時而歡喜,喜歡振鐸唱偈(拿著鈴鐺唱著佛教開悟的詩句):明頭來明頭打,暗頭來暗頭打,四面八方來旋風打,虛空來連架打。張伯欲拜其為師被拒絕之後,便模範禪師的鐸音,從而作此曲。

心地覺心先聽《虛鐸》,又聞普化禪師的言行,當下竟忽然間悟了道。於是,便虔誠地向張參求教吹奏之法。

數年之後,心地覺心返回東瀛,召集門人興建興國寺,弘揚普化宗。更將吹奏尺八和佛法聯繫起來,是為吹禪。

再而後若干年後,尺八由僧侶的吹禪,走向民間大眾,《虛鐸》一曲,更衍生出無數曲目。終於,尺八,這個原本屬於中國的樂器,竟在異國他鄉百花齊放。而在它的發源之地——中國,竟然慢慢消失,以至於湮沒。

&尺八大師塚本竹仙,圖片來源於網路。

尺八大師塚本竹仙,圖片來源於網路。

四、塚本竹仙與趙松庭之間的承諾

然而歷史,似乎總有那麼一根幽微玄妙的琴弦,彈撥出讓人悲欣交集的琴音。

在齋藤孝介老人到來之後,另一位尺八傳承者塚本竹仙又來了。

據聞這一位原本也是箇中高手,當時齋藤回國,給尺八認祖歸宗以後,他自然也知道了張參的故事。抑或是更早前他也曾知道這樣一個人。但無論是哪種方式不重要了,關鍵在於他得知張參走在街上吹尺八,可以接連過幾條街而聲音不絕,於是更激發了精益求精更上一層的念頭。

但是,藝術這東西,越往上進境越難,想達到張參的境界,又談何容易,雖然他日日苦練,卻難以寸進。這時候,大概是心地覺心的事情啟發了他,想到尺八既然發源於中國,來中國就一定能夠得到答案。於是他便也走上了七百多年前前輩走過的道路。

或許歷史真的是存在巧合吧,機緣湊巧之下,他到杭州結實的當時名揚天下的趙松庭先生。老先生用竹笛吹奏了一段很長很長的樂曲,讓他目瞪口呆,驚佩萬分,以為張參在世。詳談之下,方才知道老先生能在如此長的時間保持樂音不斷,是因其獨創的循環換氣法。當下虔誠的拜師學藝,當晚更是以老先生送的竹笛運用其法門,吹了一夜。

數年之後,塚本竹仙終成一代大家,而趙松庭老先生也仙去了。然在老師去世之後,塚本竹仙每年依然會來到中國,並住下一段時間,給喜歡尺八的人傳下尺八之藝。

卻原來,老先生當年一見塚本竹仙,知道其來意之時,想到國內尺八失傳了七百餘年無人為繼,故將平生所學傾囊相授,希望塚本竹仙日後能將失傳的中國尺八回傳中國。欣慰的是,所託已達。

後來,除了對師恩的反哺之外,後來塚本竹仙還曾說了另外一番話,他說:古時候,中國人給了日本很多東西,我們現在應該一點一點地還禮,這是禮尚往來。我不是凡事陰謀論者,我相信塚本竹仙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裡必定也是非常誠懇的,但不知道為何心裡卻有些難受。

我忽然想起東瀛人出品的《真三國無雙7》的赤壁之戰的視頻中,關雲長義釋曹操之時說:我放丞相,除了念及昔日之情,更重要的是因為自信,我相信此戰之後,大哥有我等與軍師輔佐,並能與你爭雄天下。

自信?是的。一個說還禮的人,必定是心中是有底氣的。但他的底氣,卻是原本屬於我們而後又缺失的。

&蘇曼殊的《白馬投荒圖》,來源於網路。

蘇曼殊的《白馬投荒圖》,來源於網路。

五、百年前蘇曼殊的《本事詩》

一時悵然之際,忽然想到了一首詩,竟然也與尺八有關。

這首詩是蘇曼殊的《本事詩》中的一首,原文是: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又踏櫻花第幾橋?

詩中的意思是:

在一個春雨迷濛的日子,獨自一人倚坐在東瀛民居的小樓上,忽然聽到不知何處吹起的《春雨》,聲音曠遠深邃,似簫又非簫,聽著聽著,忽然想到了這竟然中國失傳了許久的尺八,一時間情難自禁地想念遠隔千里的故國,只不知風起雲湧的革命以及家鄉的故人們現在情況怎麼樣了,一身芒鞋破缽的自己,走在異國他鄉的路上,看到絢美的櫻花一片片地灑下,想起自己的人生猶如斷鴻零雁,心中儘是悵惘。

這是很久以前讀到的一首詩了,當時雖不求甚解,但也能感受到一種惆悵之情。而等到略知民國年間那一段風起雲湧的歷史,以及後來了解到失傳千年的中國尺八,方才知道蘇曼殊當時的心境是何等的凄惘了。

但可惜這麼久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如同土家野夫所言:幾乎還在傷痕纍纍蹣跚前行,甚至都還未開始療傷。不知道碧落之上的他,知道這些又作何感想。

往事已矣,「今日的中國,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井殘垣」。一曲尺八,見人心,見傳承,見信仰,見開悟,見友誼,見文化,見歷史,見興衰,見天地,見眾生……但此刻的我,卻也只能以文字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曾有這樣一個東西存在而已。

(按:部分圖像來源於網路,如不方便使用,請聯繫告知。)

具體文章,可關注我的知乎專欄:聽潮論劍 - 知乎專欄

公眾號:聽潮論劍


尺八素有一音成佛之說,從這個層面講,佛在中國各階層里的理解差異,足以可見尺八的命運。

曲高和寡,吹奏難度要求高的樂器,從來就很難在民間植根。

從開始的受眾群體為宮廷,寺廟,到主流士大夫階層的不接受,最終在中國的寺廟裡隱藏而消失


尺八並不是在中國沒落,在日本也是極其小眾的樂器。

譚寶碩先生曾於演講中提及在日本供奉的唐朝過去的尺八,聲音並不是如今一般,類似於中國的簫聲,記得是A調。

所以尺八在中國並不是沒落,而是後來直接斷層了。近代冢本答應趙松庭才逐漸回傳明暗對山流。大家現在聽到的尺八音樂主要是琴古流和都山流。但整體都是日本音樂風格了。

像尺八一樣在歷史長河中淹沒的樂器有很多很多。像二胡琵琶本就不是中國本土樂器都是邊塞的民族樂器反而流傳下來並且還興盛了。就如同唐尺八到了日本慢慢發展一樣。

一個樂器能否傳承下來,關鍵不是取決於這個樂器的好壞,而是有沒有作用。日本人最早用尺八當法器逐漸到後面解禁百姓可以接觸成為民間樂器,總歸有它的作用。但是在中國,在當時的朝代背景下恐怕並沒有它的用武之地,究竟如何其實無法猜測。總而言之,就是沒有需求。

簫就算沒人吹還有民間方士用來擺卦鎮宅等等,尺八沒有流傳下來總而言之其實就是沒有需求,既沒有音樂上的需求,也沒有其他方面的需求。

而今慢慢有人聽到了日本音樂風格的尺八,音樂多元化,逐漸國人也有了這方面需求,長笛鋼琴等等,都差不多。慢慢也就有了需求也就會有人慢慢研究。


不能說沒落,只是欣賞之人減少了。

或許是因為音色的原因,導致其接受範圍沒有那麼廣。尤其是自古以來中國對音樂方面的欣賞偏柔,對過於凌烈和激昂的曲風接受範圍較窄。因此像簫和笛子之類的管樂就比尺八更為大眾所接受。尺八在隋唐時期是宮廷中的主要樂器,而像宮廷樂器這種並不能為百姓所欣賞,日後的被取代也情有可原。因此宋代之後,簫笛等便逐漸取代了尺八。可尺八卻在日本接受更廣,直至今日。如今日本尺八的演奏會,還是有不同國家的人去聽的,其中也不乏中國人。因此喜歡尺八的中國人還是大有人在。

對於演奏者來說,演奏難度是一大問題。從開口上講,尺八5孔,所以很多音要想吹出來必須通過沉浮,這也是尺八和簫笛最大的區別,簫笛如今普遍8孔,古時6孔較多,所以音域相對尺八要廣一些。所以尺八更難入門,入門之後想吹好聽還需要意境才能撐起曲子,這種意境以及氣質也是很難修鍊的。我試過半圓開口的尺八,氣流的力道對於一個簫笛演奏熟練的人依舊很難把握,可見其演奏難度遠在笛子之上。

另外由於譜子的原因,尺八譜不易識。尺八現在國際上用的普遍是假名譜,早年是琴古流派記譜,後來產生了都山流。總之無論如何這種文字譜也造就了尺八必然不能被廣泛學習。而相比於簫笛,既可用簡譜也可用五線譜,國際通用,大家都開心。

對於聽眾來說(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尺八的欣賞難度較大。我們可以隨便拿一首尺八演奏的曲子與鋼琴或小提琴這種大多數人會演奏且容易被大眾所欣賞的曲子做對比。我們會發現,尺八演奏的曲子,空靈凌烈悲傷蕭瑟。這種曲風是難以被大眾所接受的。一是很少有人願意去抽出一部分時間去聆聽、去體味這曲子背後的內涵,以及去反思自己乃至世間萬物。二是相比於朗朗上口或者歡快或者悠揚的旋律,尺八的旋律有些生硬,甚至斷點。用別的話講,就是曲調不和諧(此和諧非彼和諧,是指音樂中調子的連貫與否,動聽與否)。這是尺八的特點,畢竟這種樂器的製作影響了其發聲。不同於笛子,尺八不靠笛膜震動發聲,所以演奏出的曲子有種斷斷續續的空靈感。但這正是尺八的魅力所在,這種沉浮與空靈的音色易引人入勝,並給聽眾以遐想的空間。

尺八的演奏與欣賞均需要靈魂,不止靠四肢與耳朵。總之,尺八不同於當下被人所熟知的樂器,只有真正用心的人,才能演奏及欣賞(現在有一部分聲稱自己愛西洋樂、甚至表現出鄙視民樂的人,實在太裝逼,辣眼睛。這些人雖能演奏好西洋樂,也能聽得進古典樂,但是,卻不能認真去思考去包容同樣有內涵有文化底蘊的民樂。實在不能稱其為能欣賞、包容、接納音樂之人)。

心境與內涵,應是音樂的靈魂。而當今社會相比於古時,浮躁之人多於用心之人,裝逼之人勝於包容之人,尺八自然被大眾所冷落甚至遺忘。但只是大眾,不是全部。尺八沒有、也不會沒落。


尺八出世於漢,發揚於隋唐,唐朝時期達到極致作為國樂,由遣唐使傳至東瀛,作為皇家禮樂,中華民族的瑰寶!由於五代長年戰亂,導致民間認為此樂器殺伐之氣太重,音律太過遼闊、孤寂、仇怨、哀涼所以改用長笛等舒緩喜慶的音律。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視死如歸,死亡才是人生最絢麗多彩的瞬間,日本的很多先進文化和知識都來自漢唐時期的中原地區。所以華夏之根在河洛,之魂在漢唐,中原不崛起,民族文化不復興,國家再有錢也是……,遲早跟宋朝一樣下場,牙山殉國,國破家亡!


天道輪迴,沒落的還能起死回生。尺八,一個古老的樂器終將會回歸故土,再次展現光輝。從前我們老祖宗不知道扔掉了多少好東西,慢慢撿回來不可恥。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重新發現,重新賦予新的生命,讓古老的東西,給我們現代的生活增添一道風景。


吹的是禪


1 尺八製作比較麻煩,相對於蕭,繁瑣許多,成本高

2 學習起來不去蕭方便,現在也是(上手)

3 宋朝婉約派,像什麼沒事就肝疼,腸斷,無病就便秘般呻吟的太多了,尺八的感風格不對路

4戰亂導致文化斷層 就像宋詞曲子沒流傳下來一樣


好像尺八在中國從來就沒有興盛過,吹的人太少,就說北宋的文章蘇軾的 赤壁賦 里就有「客有吹洞簫者,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的描寫, 可見洞簫在當時就很常見了。 其他宋代詩詞里最常見的樂器都是笛簫琵琶琴等。南宋時,日本僧人在中國寺廟學會後傳到日本,近代前其在日本的發展主要是因為被用作宗教法器,現當代的興盛那是後話,反正本曲我欣賞興盛過不。

—————————————————————————

許多人因為日本現在發達而仰慕,但感情上過不去,遍從歷史裡尋找安慰。認為現在日本看起來優雅的只要源於中國,那麼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說這是源自大唐,我們的愛慕是對華夏的追憶與重弘。若是源自中國而日本傳承至今的必定讚嘆不已,需知在中國傳統的器樂里,琴的地位從來都是最高的,傳承至今。古琴也傳到過日本不過不了了之了。現在把尺八捧的那麼高說的那麼玄,不過是在複雜敏感的民族情感環境,面對音樂影響力強大的日本樂界,想為自己的愛好暗度陳倉的找一個無可辯駁的合法性罷了。


不知道這裡的沒落從何而來,從樂器形制和編曲結構膚淺地論述一下南蕭與唐古樂的關係

1.南簫和尺八的命名與形制繼承

「《周禮?春官?笙師》卷24中記載:「(笙師)掌教吹芋、笙、塤、籥、簫、篪、篴、管、春牘、應、雅,以教械樂⑤。』,卷中注曰:「杜子春讀篴為蕩滌之滌,今時所吹五孔竹篴⑥。」以上論述,可知篴為吹奏樂器,竹製5孔。

關於篴類樂器的歷史衍變,宋陳腸《樂書?樂圖論?雅部》(公元1101年)卷122在「篴」的專條中,有清晰的論述:「周官笙師掌教吹籥、簫、篪、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所教,無非竹音之雅樂也。杜子春謂如今時所吹五孔竹蓮。則是謂當讀為滌盪之滌,非矣。漢部所用雅笛七竅不知去二(原文為去三)變以全五聲之正也。蔡邑曰,形長尺圍寸無底,有穴今亡,大抵管笛一去爾。唐制尺八取倍黃鐘九寸為律,得其正也(漢丘仲笛以後一穴為商聲,晉荀助—原文為荀勉—笛法以後一穴為為商聲,晉荀助—原文為荀勉—笛法以後一穴為角,謂於九寸穴上開也)。聖朝太常笛無尺寸,第依編架黃鐘為合聲,然兼二變而吹之,未盡得先王雅樂之制也⑦。」根據《樂書》對「篴』,的描述,可以探索到歷史上周代的篴-漢代的雅笛-唐代的尺八-宋代的太常笛在宮廷雅樂運用中興亡接續過程。宋以後的文獻,已鮮見篴的稱謂。

  漢代又有長苗、笛之稱。如漢馬融《長笛賦》中雲笛從羌起。……《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⑨。」西漢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所加1孔為後孔,從文獻記載看,其形制已經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了。

  有關尺八的丈獻記載在中國最早見於《舊唐書?呂才傳》:「(魏)徽曰:『(呂)才能為尺十二枚,尺八長短不同,各應律管,無不諧韻。』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即微才,令直弘文館⑩。」

  宋陳暘《樂書》卷130又載:「羌笛為五孔,謂之尺八管,或謂之豎篴,或謂之中管,尺八其長數也。」以上論述強調了尺八是以其形制長度特徵命名的,實際上當時尺八是與羌笛、尺八管、豎篴、中管並稱,屬同類樂器的不同形制。

  中國古代把編管邊校音樂器稱簫,至到元代,在歷史文獻記載中,才明確地把編管豎吹邊棱音樂器稱排簫,把單管豎吹邊棱音樂器稱簫。

  在《元史?禮樂志》卷71中,出現簫的稱謂,其含義已經不是指編管排簫,而是單管豎吹的簫:「宴樂之器,……簫,制如笛,五孔[11]。」同時,在《元史?禮樂志》卷67中,已明確地將邊管簫稱其為排簫:「雲和樂一部,……排簫四,……」卷71:「登歌、排簫各一,……[12]。「《明史?樂志》中亦載:「大宴。……侑食樂:……排簫一……。」「朝賀。……韶樂……排簫四……。」[13]

洞簫是泉州南音上四管?洞管樂隊編製中最古老的一件樂器。音樂考古工作的進展,使我們了解到洞簫的演奏,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至魏晉時期(公元220-420年),已在我國西蜀以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上層社會流傳,演奏形式除用於樂舞伴奏外,已用於單獨演奏、對奏及小型樂隊合奏[14]。

其中特別是甘肅嘉峪關魏晉古墓的發掘,更為生動、逼真地描繪出長笛(尺八)與各種樂器組合合樂的生動場面。如:

嘉峪關魏晉1號墓中的宴飲奏樂圖(曹魏甘霉二年,公元257年),有2人持長笛與阮咸演奏。

3號墓中的奏樂圖(西晉,公元265-316年),有4人持豎箜篌、琴、琵琶、長笛演奏。

6號墓中的奏樂圖(西晉),有人2持琵琶、長笛演奏,該圖長笛形制,十節九目非常清晰,與目前泉州南音所用洞簫外形完全相同[15]。

  另外,在甘肅酒泉丁家閘宴樂行樂圖(公元386-439年)中,伎樂一組,所持樂器有箏、琵琶(阮)、長笛、細腰鼓。其中長笛與今傳之尺八非常明顯地近似[16]。

  隋末唐初(公元7世紀),酒泉西溝墓音樂畫像磚中的合樂圖,有橫笛與長笛,其長笛亦與尺八外形一致[17]。

僅從以上音樂文物的發掘,可以推論洞簫類樂器中的尺八,早在漢代以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在我國四川、甘肅、河南、江蘇等地的上層社會中傳承,特別在四川省境內,傳播範圍是比較廣的,但其文獻記載,則見於唐代。

來源:對泉州南音歷史源流的幾點思考--南音文庫、南音論文、南音歌詞、南音賞析--福建南音網南音文庫 www.fjnanyin.com

2.南音指、譜、曲源流

泉州南音由「指、譜、曲」組成,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應屬「譜」,「譜」是「虛譜無詞」的純器樂曲。盛唐(公元627-756年)時有種「虛譜無詞」的大麴用以伴舞,如宋以後多用於合奏。南音中的《走馬》與其很相似,《走馬》分8節,不加任何名目;又有《陽關三疊》,分為陽關、一疊、一關、二疊、二關、三疊反關、中關、尾關、尾疊」等十節,同樣如此。這都表現了他們是具有鮮明主題和完整結構的音樂作品。每部作品都以一個主旋律的變奏形式房展而成。因此,可以認為「譜」的主要部分完全不同於由曲派連綴而成的「指套」。

「譜」的節奏型與唐大麴相似。根據12世紀初宋代《碧溪漫志》關於唐大麴節奏型的記載大致為「散-慢-中-快-散」的脈絡,南音「譜」的節奏特點也類似這樣,每套「譜」的節奏都是由散板、慢板至較快、極快結束,起承轉合鮮明。南音工尺譜中還有個小小的符號「口」,表示停歇,現今仍與大麴一樣稱為「歇拍」。至於唐大麴中的「滾遍」,在南音中保存得更多,有序滾,中滾,短滾,長滾等

來源:泉州南音概述

樂隨人走,文化的存活必須經歷傳承與演變,須汲古而不泥古。而日本尺八回傳之論大多也是商業需要的炒作,日本本土的尺八吹奏者還有與之相反的尋找源頭和「拜館」的意識。沒必要夜郎自大也沒必要妄自菲薄,更沒有必要說故事。


尺八本身就是具備靈性,很多現代日本的尺八宗師還稱尺八為法器。因為日本人即便明治維新後還是比較重「道」,除武士道以外,日常生活中的劍道,茶道,弓道,書道,都是日本人重視感悟生活感悟身邊事物的典型。

書道在唐朝以前在中國也稱為「書道」,後來改為「書法」,名字改了以後,其實缺少了那麼點感悟體悟的成分在內,反而體現不出內涵和底蘊了。中國應該是朝代更替頻繁不說,加上各種近代,現代戰爭,還有改革開放等,國情配合人們思想變化太快,所以漸漸像尺八這種要靜下心來感悟的樂器也就慢慢失傳了。

但其實國內還是有一些高手的,比如像這個:岩清水演奏-蕪湖_尺八緣東京_新浪博客,雖然人在安徽蕪湖,但也具備了機緣傳承了日本的高人。


這件事往簡單了說其實很簡單。從洞簫便可以看出來了,傳統洞簫為六孔,六空簫在指法上難度高,學習曲線相對較陡。而後改進的八孔洞簫在指法上相對更為容易,同樣孔距小對新人也更友好,因此入門學習大多以八孔洞簫為主,市面上、洞簫學習、吹奏也以八孔簫為主。

尺八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從南音洞簫的溯源看,其形制、指法與唐尺八相類似,但南音洞簫有六孔,前五後一,在吹奏上便與尺八不同,沒學過尺八,從難度看可能是尺八稍難一些。

一種樂器的興起和沒落都有各自的原因,比如鋼琴傳承自羽管鍵琴,表現力遠好於羽管鍵琴。如今再去吹捧羽管鍵琴,嘆息傳承不再人心不古,估計全世界的鋼琴演奏家都會致以善意的微笑。

入華夏則為華夏。如今尺八古曲所剩無幾,反而是洞簫和南音洞簫古曲留存甚多。真想傳承文化還是從洞簫和南簫入手吧,如今聽到的一些失傳已久的樂器演奏的曲目,很多隻剩音色有古意了。


正在復興尺八的路上


並非落沒,唐興盛,宋也繁榮,只需了解元歷史即可明白為什麼尺八沒了,元朝在歷史上並不是中國的朝代,是外族入侵,元朝除了燒殺搶掠幾乎沒幹什麼正事,人都快殺光了,還談什麼文化。


看到題目心裡一驚,因為我是來自湖北省監利縣尺八鎮的一名大孩子,純屬娛樂,不許勿噴!


推薦閱讀:

如何區分南簫北簫和尺八的音色?
你們是如何學簫的?
在吹簫的過程中如何控制氣流的力度和方向?
怎麼簫的問題都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是乾貨的呢??比如選簫 學簫 的一些建議。?
初學者想學習簫,各位有什麼建議?

TAG:樂器 | 古樂 | | 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