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鴻兵的《貨幣戰爭》飽受質疑?

為什麼說宋鴻兵是騙子?


其實也談不上騙子。

受人鄙視不是因為他的理論不靠譜,而是因為他的理論最初就是為了投憤青所好才編造的。嚴格說,不屬於政論,而是和愛情動作片一個類別。

現實中勾搭良家婦女概率百中無一,就算去夜店也要花一晚上,但愛情動作片里百試百靈,而且只要幾分鐘。

當然這也只是商業手段而已,不必上升到道德角度。此類書籍真正受人非議的是陰謀論背後的煽動性,煽動一個群體仇恨另一個群體,一個國家仇恨另外很多個國家。此類書籍最有名的是《我的奮鬥》。


陰謀論是超越了任何主義的可以解釋任何事物的東西

當你面對複雜問題時,你不需要學習任何東西,不需要讀書,不需要了解相關的法律制度

只需要有一顆小人之心,就可以解釋一切,於是乎

什麼美國德先生,他們都被資本家操縱

什麼言論自由,他們都被資本家操縱

什麼司法建設,他們都被資本家操縱

什麼地方自治,那是資本家忽悠你的

什麼伊拉克,因為那裡有石油

什麼盧安達,因為那裡沒石油

-----------------------------------------------------------------------------

首先金融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體系

絕對不是一群70後60後喝完茶聊的那些!!

絕對不是一群70後60後喝完茶聊的那些!!

絕對不是一群70後60後喝完茶聊的那些!!

絕對不是什麼剪個羊毛,加個利息那麼簡單的事!!

絕對不是什麼剪個羊毛,加個利息那麼簡單的事!!

絕對不是什麼剪個羊毛,加個利息那麼簡單的事!!

不是什麼看一個利益集團就能明白的事情!!

不是什麼看一個利益集團就能明白的事情!!

不是什麼看一個利益集團就能明白的事情!!

你要是覺得宋大忽悠喚醒了大家的金融意識,那你還不如讓大伙兒回去看三國演義呢~

--------------------------------------------------------------------------------

說實話,咱真還沒必要上升到金融數理那個層次,就單單金融制度、法律這種「文科」的內容,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過?

一群小紅分,什麼都沒見過就敢吐槽各種美國問題~吐槽休克療法

您知道休克療法是誰提出的嗎?具體論文是什麼?幾個國家實踐過?

您知道美國這麼多年連個全國性銀行都沒有是為什麼嗎?

您知道美國相關法律規範金融機構行為是什麼樣子的嗎?

您知道美國稅務體制怎麼操作嗎?

本來美國有很多優秀的東西是需要大家借鑒學習的,尤其金融法規方面

結果一個宋大忽悠,美國一切優秀的東西都被他忽略或黑成了渣

一群民智為負的小老闆和金融忽悠們還侃侃而談,奉為瑰寶

這就和清末那時候,洋人給你開藥打針,你不懂,跟你解釋生物化學你看不明白

哪天打了一針有了點過敏反應

一群妖道妖僧告訴你這些是洋人給你打的死人水

你特么「啊~~」的一聲 全特么「明白」了


不肯跟質疑者正面硬剛,遇到問題顧左右而言他。

比如你跟他談歷史,他跟你談邏輯;你跟他談邏輯,他跟你談智商;你跟他談智商,他跟你耍流氓。

跟貨幣戰爭論支持者撕的時候,我說歷史上沒依據,人家說這符合銀行家利益;我指出這不符合銀行家利益,他說我太天真,看不出陰謀;我指出所謂銀行家之間的利益衝突,他說,你賣的書能這麼火么?

對於所謂的各種「預測」,上過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咋回事吧?

算命先生遇到三個人求卦,問幾個人能中舉,先生舉了一個手指頭,請問,幾個人能中舉?

幾個人都說到了呢,先生給你們下個直鉤,你們非要咬,能說先生騙你們么?

讀書人的事,能說騙么。


01,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聯儲股東有幾千家,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只有幾家。

  02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國的商業銀行必須或自由申請入股美聯儲,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股東只能家族繼承。

  03,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聯儲公開股東名單(多數為上市公司)並及時發布對股東的監管報告,他卻在電視上造謠說美聯儲對股東情況嚴守秘密。

  04 ,宋鴻兵明明知道他聲稱曾工作過的機構也是美聯儲的股東(Member Holding Company),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美聯儲股東秘而不宣。

  05,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國的金融教科書(比如《貨幣銀行學》)大多會講述美聯儲的性質和結構,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美國教科書過濾了這個問題,是國際大銀行家為美國的下一代挑選的「內容健康」的教科書。

  06 ,宋鴻兵明明知道中國的《貨幣銀行學》教科書早就清楚講述美聯儲的股份制性質,他卻在電視上編造說中國金融界元老直到85年訪美時才第一次知道。

  07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聯儲在自己網站上對其性質和結構,功能和職責,股東和分紅,發鈔和鑄幣稅都一目了然地介紹給讀者,宋鴻兵卻在電視上撒謊說美聯儲對此秘而不宣或含糊其辭。

  08, 宋鴻兵明明知道貨幣政策制定權在於國家中央機關---「聯邦儲備管理委員會」,其7名核心成員全部為國家公職人員,他卻造謠說幾個商業大銀行家制定貨幣和利率政策,擁有市場先知權。

  09,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國法律和美聯儲組織章程規定了聯邦儲備地區銀行行長由選舉產生,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眾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要求改為由國會任命,但柯林頓政府仍然說不,要求由商業銀行直接任命。

  10, 宋鴻兵明明知道國會已將自己的貨幣發行權以法律形式授權給美聯儲,他卻造謠說幾個大銀行股東控制貨幣發行,美聯儲非法發行貨幣。

  11, 金融宋鴻兵明明知道美聯儲在美國國會指導下展開工作,並在聯邦政府的經濟和目標框架內運作,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美聯儲完全脫離政府的監管和國會的監督,

  12,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聯儲發布月報,季報,年報和預決算報告以公開操作和運行情況,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美國百姓沒有一點知情權。

  13,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聯儲帳目每年接受公眾機構審計,並接受政府審計辦公室審查,接受國會聽證和質詢,他卻在電視上造謠說美聯儲帳目從來沒有被審計。

  14, 宋鴻兵明明知道央行的「部分準備金制度」是商業銀行和儲戶利益綜合考慮的結果,他卻在電視上撒謊說「它只為了(商業)銀行的好處,不考慮儲戶的利益」。

  15, 宋鴻兵明明知道美國政府財政月均收入約2100億美元,而債息月均支出只有200億美元左右,卻忽悠說美國3%的GDP增長趕不上國債的5%的利息,所以要破產。

  16, 宋鴻兵明明知道40年來,美國和世界官方黃金儲量沒有增加的事實:特別是他明明知道他所認定的「大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掌控的英國央行拋售了一半以上黃金儲備的事實:他明明知道黃金不符合外匯儲備的「流動性」的事實,他卻鼓動中國政府動用外匯購買黃金,儲備黃金,替黃金炒家做托。

  17, 宋鴻兵明明說「你根本找不到「大道無形」的超級富豪們的身影,因為他們早已嚴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體」,他宋鴻兵卻找到了,還知道很多「內幕」,並以此賣錢。

  18, 宋鴻兵明明沒有在華爾街居住過或工作過,他卻對公眾撒謊說他成功地逃離了華爾街。

  19, 宋鴻兵明明只是個臨時在「兩房」Coding的合同制計算機程序員,卻對公眾撒謊說他是最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高級諮詢師。

轉自雪球 作者:瀏星雨

鏈接: 三年前轉的評論,信宋鴻兵虧爆倉只能怨自己智商不足吧→_→//@釋老毛:回復@鄧小閑:不認為宋鴻兵是騙子的請舉手-轉載 -... - 雪球

--------------------------2016/12/05更新--------------------------------------

由於精力有限,評論沒能回復請見諒。

首先,要理解美帝的基本制度,大家都知道美帝是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但是到底是怎麼個三權分立法,大多數人並不是很清楚。

美國是個法治國家,法律至上。所以在看到一些陰謀論時至少在看完原文之後再下結論。

先回到美帝是怎麼建國,美帝獨立戰爭是因為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統治,美帝立國就是為了自由,所以美帝憲法首先保證的是自由。在美帝憲法是絕對的權威,法律是大於一切的,所以一切的改革都得從法律上開始。(禁槍一直做不到原因就在這)所以美帝人民對自由的要求在憲法里就規定了,首先就是限制政府的權力,美帝人民對政府和權力一直都是持懷疑的態度的,所以才會在建國之後的100多年裡沒有中央銀行,美國第一、第二銀行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在20年期滿後都沒能持續下去。

下面是

美國憲法序言

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form a more perfect Union, establish justice, insure domestic tranquility, provide for the common defense, promote the general welfare, and secure the blessings of liberty to ourselves and our posterity, do ordain and establish this Constitu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大意是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盟,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下面是美國憲法的部分修正案

信仰、出版、集會、示威自由

攜帶武器的自由

軍隊不得進入民房

免於不合理的搜查與扣押

正當審判程序、一事不再理、無罪推定、徵用私產需賠償

憲法未賦予政府的權利都屬於各州和人民

很多條款都是保障民眾的自由,限制政府的權力。所以知道這一點你就大概理解美帝為什麼發生了那麼多嚴重的槍擊案,卻一直禁不了槍。因為美帝人覺得自由更重要,持槍權是保障自己權利的重要手段。(此時應想到「槍杆子里出人權」)

美帝的政府是自下而上成立的,所以白宮管不了州,總統管不了州長,州長管不了郡,郡管不了鎮。只要憲法沒有賦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全都屬於各州和人民。他們權力是民眾賦予的,他們各自只對自己的選民負責,不需要對上級政府負責。

所以你大概就能理解小石城事件為什麼州長不聽總統的命令。

這樣你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每個州的法律有很大不同,各種稅不一樣,甚至時間都有四個 ……

美聯儲

美聯儲由在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分布美國各地區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組成。美聯儲主要的貨幣政策由聯邦儲備局委員和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共同參與制定。以避免政策決策權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如華盛頓和紐約)。

在組織形式上,美聯儲採用的是聯邦政府機構加非營利性機構的雙重組織結構,從而避免了貨幣政策完全集中在聯邦政府手裡。美聯儲把12個聯邦儲備銀行設立成非營利機構而非政府機構的一個初衷就是希望制定貨幣政策時能同時考慮政府和私營部門的聲音。雖然位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是美國聯邦政府的一部分,但12家聯邦儲備銀行不屬於聯邦政府機構,而是非營利性私營組織。但需要強調,聯邦儲備銀行不同於一般的私營組織。聯邦儲備銀行並不以營利為目的,而與聯邦儲備局一起承擔美國中央銀行的公共職能。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包括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和12名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被稱作公開市場操作,日常說的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或者議息會議)就是為制定這個政策而召開的。公開市場政策由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各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共同制定。美聯儲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是相對獨立的機構,比如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可以擔任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委員,在擔任委員期間,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與聯邦儲備局主席、聯邦儲備局的其他委員擁有同等的投票權。

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由主席、副主席及其他5位委員組成。這7名執行委員必須全部由總統提名,經過國會確認後才能上任。每個執行委員的任期為14年,到任後不能連任,注意這裡的14年任期指的是執行委員的任期,和美聯儲主席任期並不是一個概念。執行委員上任後,總統沒有權利罷免這些委員。如果需要罷免他們,必須有國會2/3的成員投票通過才可以。

同時,《聯邦儲備法案》規定這7名執行委員的任期需要間隔兩年。比如:如果第一個委員的任期從2012年開始,那麼第二個委員的任期從2014年開始,第三個委員的任期從2016年開始,依此類推。因此在美國總統4年的任期內最多只有兩個執行委員的任期結束,需要由總統決定新人選是誰。美聯儲這種任期安排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總統對委員會的控制能力。聯邦儲備局的執行委員可以被總統提名為美聯儲主席或者副主席,每次提名任期為4年。總統提名主席和副主席後,也必須經過國會批准才能上任。一旦上任,主席和副主席在任期內同樣不能被總統單獨罷免,必須獲得國會2/3的票數才能通過。

另外,美聯儲的主席和副主席同時也是聯邦儲備局7位執行委員之一。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與他們同時擔任的執行委員任期不衝突。即使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結束,如果執行委員的任期還沒結束,他們仍然可以繼續作為執行委員。伯南克作為聯邦儲備局執行委員的14年任期到2020年才結束。如果他願意,即使不擔任主席了,仍然可以繼續作為7位執行委員之一,參與制定美國貨幣政策。在擔任執行委員期間,他和聯儲主席享有同樣的投票權利。

從這些制度設計可以看出,美國總統雖然是美國最高行政長官,但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干預能力其實非常有限。美聯儲的印鈔權是國會授予的,美聯儲是私有制的非營利性組織,美聯儲的決策制度、人事安排都做了有效的制衡,有效地保證了美聯儲的獨立性。美聯儲執行職能產生的利潤是全部要上交給國家的。

正是有了美聯儲的相關設計,美國的貨幣政策才能有效的避免總統等的干預。美元的幣值一直是世界最穩定的之一,你去看看委內瑞拉、巴西之類的通脹你就知道了。

美國國債目前總規模大約是20萬億刀,每年的利息支出是遠小於財政收入的。美國政府能不能還的起真的不需要你瞎操心,美國國內持有的國債比國外的多,要賴賬美帝人民第一個不答應。

美聯儲的股東是所有參加美聯儲的銀行,在美國銀行分州銀行和國民銀行,國民銀行是規定一定要假如美聯儲的,州銀行可自由選擇是否假如美聯儲。

準備金制度最早是沒有的,後面為了保護儲戶的利益以立法的形式強制要求商業銀行繳納準備金,如果銀行把所有存款都拿去放貸,你要取錢時沒有怎麼辦?這才是準備金制度的由來,至於對誰有利自己判斷。

外匯儲備大部分配置美國國債是目前情形下的最佳也唯一選擇,因為我國每年出口順差,積累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幾萬億刀的規模除了美債沒有其他市場有這麼大的容量。外匯儲備首先要考慮的是安全性、流動性,其次才是收益。所以目前外匯儲備大部分美元、少部分歐元再加一些其他貨幣是最合理的選擇,其次跟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也是相關的,大部分的出口是以美元結算的。

另外,近十多年美債總體處於牛市,美債的收益率是相當不錯的。你說是各國央行都是傻子還是宋?

再者,不配置美債難道去買希臘國債?冰島國債?委內瑞拉國債?

美帝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是憲法規定的,美國政府機構不能辦媒體。

你覺得《斯諾登》《紙牌屋》等各種批判美國政府的電影美劇都能拍的美帝連民眾的知情權都沒有?

你覺得連水門事件都能報道並導致尼克松辭職的美帝會沒有新聞自由?

你覺得「大道無形」的超級富豪會讓國會出台《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把自己的摩根銀行拆成商業銀行和摩根斯坦利?

你覺得洛克菲勒會操縱國會出台反托拉斯法把自己的標準石油拆分成幾家?

設立基金會是可以避稅這點沒錯,但是基金會的資產屬於基金會,即使是捐贈者的後代也不能繼承。法律規定基金會每年必須投入一定比例的基金資產用於慈善事業或是科學研究,且基金會的工資不得高於規定值。

希望大家能夠獨立思考,不要輕信陰謀論。


宋大神在沒有任何經濟學或金融學學位, 連何為道德風險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至少寫貨幣戰爭1的時候是這樣)能東拼西湊編著出這麼一本科幻小說也是怪不容易的


陰謀論不是問題。很多人鄙視陰謀論但是也沒有去研究諸如共濟會之類的事情。有問題的是扯謊,這個就沒意思了。


他甚至連內容都不是原創,是美國流行的陰謀論觀點,你沒看他只是個編者而不是作者,只不過在充分討論的美國,陰謀論沒什麼市場,但混弄信息來源有限的中國人還是綽綽有餘


先說結論,對於這種公眾人物的不負責言論,我向來就2個判斷:

要麼他智商有問題,要麼他人品有問題。

渝新歐第百列出發赴歐 箱公里運價將降為0.6美元

渝新歐全程11000公里,歷時14至16天,比長江水運上海再海運至歐洲節約近30到40天,運行成本只為空運的五到六分之一,被稱為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重要載體。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消息稱,自2011年開通到目前,渝新歐班列已開行233班,貨物運輸總量約2萬標箱,進出口貿易額68億美元,占整個經阿拉山口出入境中歐班列的八成以上。其中,去程210班(含16班中亞班列),回程23班,居中歐班列第一位,超過第2名和第3名的總和。2014年預計全年可開行去程和回程班列共130班。

  29日從重慶出發的是第100班去程班列,共41個重箱,種類多且價值量高,包括筆記本電腦、顯示器、液晶電視、硬碟、汽車零部件、電視遊戲機、LED照明燈具等產品。其貨源來源也多元化,重慶本地及周邊產品佔50%,華東地區佔30%,華南佔20%。這批貨物將運至德國、波蘭、捷克等國家。

 箱公里價格降到0.6美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誌。因為當0.6美元的時候,渝新歐的運輸成本整體上和海運可以打平。

  黃奇帆算了筆賬:海運一般來說,集裝箱從上海運到鹿特丹需3000美元;從內陸地區將其運到上海或廣州,需要1000多美元;再加上海運時間要一個半月,相對渝新歐多一個月,其資本利息也有2000多美元。三者相加就是6000多美元,與渝新歐差不多。

渝新歐_百度百科

2010年10月18日,隨著40車皮2800噸貨物從重慶火車西站地緩緩駛出,「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國內段正式試運。本次試運的國內段,即重慶至新疆阿拉山口邊境的線路,長度為3812公里,設計運行時間96小時46分,列車運行速度40公里/小時。雖然列車運行速度並不快,但首次測試證實了國內段線路通行的連續性,列車不停不靠,徑直開到了阿拉山口。

中國歐亞高鐵計劃目標列車速度為350公里/時

我們的目標是使列車運行速度達到每小時350公里。

按照350公里是設計速度,200公里為運行速度(普遍說法是歐亞高鐵全程為2天,以渝新歐長度計算11179/48小時=232公里/小時,與200公里每小時基本相符)-------本句話為我給的假設。

下面是小學生應用題時間

運輸總量約2萬標箱,進出口貿易額68億美元——》單位箱為34萬美金 (而且是種類多且價值量高的哦)

節約的時間為海運45天-鐵路15天=30天

由34萬美金1個月資本利息2000美金可知其資本利息為7%。

那麼就算歐亞高鐵秒到,完全沒有資本利息

相對海運來說,也只能省到3000美金每箱而已。

也就是說,如果歐亞高鐵的運費能到7000美金,那麼從運輸成本上來看可以和海運打平。

那麼問題來了,

在速度為40公里/時的時候,運輸成本都要6000美金/箱;能否到200公里/時的時候,(提高5倍)運輸成本僅僅為7000美金/箱呢?(提高17%)

目前國內高速鐵路大規模運貨的成本我沒有,

我們可以拿運人的成本大概比較一下,k系列的火車運行速度大概在75km/h,g系列的大概在180km/h

而票價g系列的票價大概為k系列的3倍或者以上,而速度只提高了2.4倍喲。

-----------------------------------------------------------

本來根本不知道貨幣戰爭的作者是他…

最近在一個問題裡面某答主拋出一個觀點說以後歐亞大陸的高鐵運輸成本比海運還低,我當時就被嚇尿了!問他出處,他說優酷鴻觀。我當時都不知道這是個什麼鬼,然後我就去看了一遍,各種漏洞百出,各種選擇性失明!

海運的運輸成本是明的…我數年前逛了一眼,當然現在完全沒有印象了。高鐵運費我粗淺百度google了一下,沒有相關數據。

這鴻某人所謂10000美元一個標箱的運費成本完全是拍腦袋出來的…原話是:「就算高鐵一個標箱運費成本10000,也有客戶願意接受!」按這邏輯等同於:「就算蒼老師一夜1000,我也願意接受」一樣…

其實很簡單的邏輯,

1.如果高鐵運原材料有優勢,國內為毛一點不做?國內高鐵目前除了江浙滬這一塊,別的地方都是虧的。

2.貨物積壓的資金的利息要結合運輸物資的單價來考慮,要運原材料,運農作物,水果(所謂東北蔬菜水果高鐵運過去打開歐洲市場啦,中東原材料拉回國內啦,這些例子可都是視頻裡面舉的哦)簡直是無力吐槽

3.現代工業供應鏈管理已經提到很高的高度,日本企業多年前都在搞零庫存了,正常情況下根本不會出現等米下鍋的事,所以除非極端情況下,原材料的運輸速度根本沒那麼重要

由此可見此人信口開河…

如何看待中國建立亞投行背後的戰略意圖? - alarminwar 的回答

這答案票這麼高我也是醉了


如果真的有那麼多密不外傳的陰謀 他是怎麼知道的……


讓我想到了之前的一個電視養生類節目大騙子說什麼茄子吸油能治脂肪肝,忘了那個人叫什麼名字了,據說賺了不少錢,他到哪做節目,那裡的茄子就漲價,哈哈


各位可以拿給貨幣戰爭粉看看:

(轉)

原文:貨幣戰爭乃抄襲之作

真是卧槽尼瑪!!!!!!!!!!!!!!!

鷹文好就可以這麼忽悠中國人嘛尼瑪!!!!!!

這篇文章或這本小說,撐死是摘譯,根本不是原創。如下。

  早在戰前,羅斯切爾德家族就非常具有遠見地建立了自己的戰略情報收集和

快遞系統。

  他們成立了數量龐大的秘密代理人機制,這些類似戰略情報間諜的人被稱為

「孩子們」。這些人被派駐歐洲所有的首都、各大城市、重要的交易中心和商業

中心,各種商業、政治和其它情報在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維也納和那不勒斯

之間往來穿梭。這個情報系統的效率、速度和準確度都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程度,

遠遠超過了任何官方信息網路的速度,其他商業競爭對手更是難以望其項背。這

一切使得羅斯切爾德銀行在幾乎所有的國際競爭中處於明顯的優勢。

  「羅斯切爾德銀行的馬車賓士在(歐洲各地)的公路上,羅斯切爾德銀行的

船穿梭于海峽之間,羅斯切爾德銀行的間諜們遍布(歐洲的)城市街道,他們揣

著大量現金、債券、信件和消息,他們最新的獨家消息在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中

被迅速地傳播著。但所有的消息都沒有滑鐵盧戰役的結果更為貴。」[注 1.1]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近郊展開的滑鐵盧戰役,不僅是拿破崙和

威靈頓兩支大軍之間的生死決鬥,也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巨大賭博,贏家將獲得

空前的財富,輸家將損失慘重。倫敦股票交易市場的空氣緊張到了極點,所有的

人都在焦急地等待了滑鐵盧戰役的最終結果。如果英國敗了,英國的公債

(Consols)的價格將跌進深淵;如果英國勝了,英國公債將衝上雲霄。

  正當兩支狹路相逢的大軍進行著殊死戰鬥時,羅斯切爾德的間諜們也在緊張

地在兩邊的內部收集著儘可能準確的各種戰況進展的情報。更多的間諜們隨時負

責把最新戰況轉送到離戰場最近的羅斯切爾德情報中轉站。到傍晚時分,拿破崙

的敗局已定,一個名叫羅斯伍茲(Rothworth)的羅斯切爾德快信傳遞員親眼目睹

了戰況,他立刻騎快馬奔向布魯塞爾,然後轉往奧斯坦德(Ostende)港。當羅斯

伍茲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別通行證的羅斯切爾德快船時,已經是深夜時分。這時英

吉利海峽風急浪高,在付了2000法郎的費用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水手連夜幫他

渡過了海峽。當他於6月19日清晨到達英國福克斯頓(Folkstone)的岸邊時,內

森.羅斯切爾德親自等候在那裡。內森快速打開信封,瀏覽了戰報標題,然後策

馬直奔倫敦的股票交易所。

  原文來自 The Rothschild Dynasty

  THE ROTHSCHILD DYNASTY

  (Condensced from "Descent Into Slavery" by Des Griffin, Chapter

Five)

  THE BATTLE OF WATERLOO

  As the wealth and power of the Rothschilds grew in size and

influence so did their intelligence gathering network. They had their

"agents" strategically located in all the capitals and trading centers

of Europe, gathering and developing various types of intelligence.

Like most family exploits, it wa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very hard

work and sheer cunning.

  Their unique spy system started out when "the boys" began sending

messages to each other through a networh of couriers. Soon it

developed into something much more elaborate, effective and far

reaching. It was a spy network par excellence. Its stunning speed and

effectiveness gave the Rothschilds a clear edge in all their dealings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Rothschild coaches careened down the highways; Rothschild boats

set sail across the Channel; Rothschild agents were swift shadows

along the streets. They carried cash, securities, letters and news.

Above all, news -- the latest exclusive news to be vigorously

processed at stock market and commodity bourse.

  "And there was no news more precious than the outcome at

Waterloo..." (The Rothschilds p. 94).

  Upon the battle of Waterloo depended the future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If the Grande Armee of Napoleon emerged victorious France

would be undisputed master of all she surveyed on the European front.

If Napoleon was crushed into submission England would hol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Europe and would be in a position to greatly expand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Historian John Reeves, a Rothschild partisan, reveals in his book

The Rothschilds, Financial Rulers of the Nations, 1887, page 167, that

"one cause of his [Nathan"s] success was the secrecy with which he

shrouded, and the tortuous policy with which he misled those who

watched him the keenest."

  There were vast fortunes to be made -- and lost -- on the outcome

of the Battle of Waterloo. The Stock Exchange in London was at fever

pitch as traders awaited news of the outcome of this battle of the

giants. If Britain lost, English consuls would plummet to

unprecedented depths. If Britain was victorioug, the value of the

consul would leap to dizzying new heights.

  As the two huge armies closed in for their battle to the death,

Nathan Rothschild had his agents working feverishly on both sides of

the line to gather the most accurate possible information as the

battle proceeded. Additional Rothschild agents were on hand to carry

the intelligence bulletins to a Rothschild command post strategically

located nearby.

  Late on the afternoon of June 15, 1815, a Rothschild

representative jumped on board a specially chartered boat and headed

out into the channel in a hurried dash for the English coast. In his

possession was a top secret report from Rothschild"s secret service

agent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crucial battle. This intelligence data

would prove indispensable to Nathan in making some vital decisions.

  The special agent was met at Folkstone the following morning at

dawn by Nathan Rothschild himself. After quickly scanning the

highlights of the report Rothschild was on his way again, speeding

towards London and the Stock Exchange.

  比如再如下。

  當內森快步進入股票交易所時,正在等待戰報的焦急和激動的人群立刻安靜

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視著內森那張毫無表情莫測高深的臉。這時的內森放慢

了腳步,走到自己的被稱為「羅斯切爾德支柱」的寶座上。此時他的臉上的肌肉

彷彿像是石雕一般沒有絲毫情緒浮動。這時的交易大廳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喧

囂,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富貴榮辱寄托在內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內森沖著環

伺在身邊的羅斯切爾德家族的交易員們遞了一個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聲不響

地沖向交易台,開始拋售英國公債。大廳里立時就引起了一陣騷動,有些人開始

交頭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這時,相當於數十萬美元的英國

公債被猛然拋向市場,公債價格開始下滑,然後更大的拋單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

波猛烈,公債的價格開始崩潰。

  這時的內森依然毫無表情地靠在他的寶座上。交易大廳里終於有人發出驚叫

「羅斯切爾德知了!」,「羅斯切爾德知道了!」,「威靈頓戰敗了!」。所有

的人立刻像觸電一般醒過味來,拋售終於變成了恐慌。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時候,

跟隨別人的行為成了一種自我強制性行為。每個人都想立刻拋掉手中的已經毫無

價值的英國公債,儘可能地留住一些殘餘不多的財富。經過幾個小時的狂拋,英

國公債已成為一片垃圾,票麵價值僅剩下5%。

  此時的內森像一開始一樣,仍然是漠然地看著這一切。他以一種不是經過長

期訓練絕不可能讀懂的眼神輕微地閃動了一下,但這次的信號卻完全不同。他身

邊的眾多交易員立即撲向各自的交易台,開始買進市場上能見到的每一張英國公

債。

  6月21日晚11點,威靈頓勛爵的信使亨利.波西(Henry Percy)終於到達了倫

敦, 消息是拿破崙大軍在8個小時的苦戰後被徹底打敗了,損失了三分之一的士

兵,法國完了!

  這個消息比內森的情報晚了整整一天!而內森在這一天之內,狂賺了20倍的

金錢,超過拿破崙和威靈頓幾十年戰爭中所得到的財富的總和!

  Arriving at the Exchange amid frantic speculation on the outcome

of the battle, Nathan took up his usual position beside the famous

"Rothschild Pillar." Without a sign of emotion, without the slightest

change of facial expression the stony-faced, flint eyed chief of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gave a predetermined signal to his agents who were

stationed nearby.

  Rothschild agents immediately began to dump consuls on the market.

As hundred of thousands of dollars worth of consuls poured onto the

market their value started to slide. Then they began to plummet.

  Nathan continued to lean against "his" pillar, emotionless,

expressionless. He continued to sell, and sell and sell. Consuls kept

on falling. Word began to sweep through the Stock Exchange:

"Rothschild knows." "Rothschild knows." "Wellington has lost at

Waterloo."

  The selling turned into a panic as people rushed to unload

their"worthless" consuls or paper money for gold and silver in the

hope of retaining at least part of their wealth. Consuls continued

their nosedive towards oblivion. After several hours of feverish

trading the consul lay in ruins. It was selling for about five cents

on the dollar.

  Nathan Rothschild, emotionless as ever, still leaned against his

pillar. He continued to give subtle signals. But these signals were

different. They were so bubtly different that only the highly trained

Rothschild agents could detect the change. On the cue from their boss,

dozens of Rothschild agents made their way to the order desks around

the Exchange and bought every consul in sight for just a "song"!

  A short time later the "official" news arrived in the British

capital. England was now the master of the European scene.

  Within seconds the consul skyrocketed to above its original value.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ritish victory began to sink into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the value of consuls rose even higher.

  Napoleon had "met his Waterloo." Nathan had bought control of the

British economy. Overnight, his already vast fortune was multiplied

twenty times over.

  最搞笑地方:

  「羅斯切爾德知道了!」,「羅斯切爾德知道了!」,「威靈頓戰敗了!」。

  "Rothschild knows." "Rothschild knows." "Wellington has lost at

Waterloo."

  這是連文學描寫都抄襲。

  有這麼參考文獻的嗎?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8753934454816686947

  這個鏈接上是一個紀錄片,名字叫 the money masters.

  一些美國人自己也覺得讓FED控制經濟命脈不爽,負債不爽,於是整了這麼

一個紀錄片,描述了FED的歷史,認為美國的貨幣發行應該回到政府手中。

  這個紀錄片跟《貨幣戰爭》基本說一個東西,說美國部分,引用的非常象,

比如富蘭克林和林肯部分。

  這個紀錄片是幾個人做的,網站在

The Money Masters

  雖然紀錄片有點陰謀論的意思,但網站上提出了貨幣政策改革的基本觀點,

甚至提出了一個議案,在

http://www.themoneymasters.com/monetary.htm

  我剛剛看完這個紀錄片,NND,《貨幣戰爭》里講美國的從建國到林肯都是

抄這個紀錄片的,什麼時候引用富蘭克林的自傳啊,一模一樣。

  然後,講美聯儲怎樣整出來的是抄另外一個人的,

  我確實非常無聊,送佛送到西。關於FED act 怎樣被起草真是象小說一樣傳

奇,大款們偷偷開會啊。

  未名空間上有人指出有一個鏈接也是寫的FED野史,偶去看了看。

http://www.apfn.org/apfn/reserve.htm

  此網站是一個無聊的陰謀論者做的,不管他說的對不對,裡面講的FED act

誕生的歷史跟《貨幣戰爭》一模一樣。

  雖然《貨幣戰爭》同樣列出了參考文獻,可再次出現了抄書的毛病。

  Griffin的故事被借用了。以致這個歷史上聞所未聞的會議的參加人員一模

一樣,下面再次是細節摘譯。

  「喬治亞州的哲基爾島是一群美國超級富豪擁有的冬季度假勝地,以JP摩根

為首的大腕們成立了一個哲基爾島打獵俱樂部。地球上六分之一的財富聚集在這

個俱樂部會員的手中,會員身份只能繼承,不可轉讓。此時,該俱樂部得到通知,

有人要使用俱樂部場所大約兩個星期,所有會員不能在這段時間內使用會所。會

所的所有服務人員全部從大陸調來,對所有到達會所的客人一律只稱呼名,而絕

對不能使用姓氏。會所周圍50英里的範圍內被確保不會出現任何記者。」

  Some years earlier, a very exclusive group of millionaires, led by

J.P. Morgan, had purchased the island as a winter retreat. They called

themselves the Jekyll Island Hunt Club, and, at first, the island was

used only for hunting expeditions, until the millionaires realized

that its pleasant climate offered a warm retreat from the rigors of

winters in New York,

  One-sixth of the total wealth of the world was represen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Jekyll Island Club." Membership was by inheritance only.

  Before Nelson Aldrich』s party had left New York, the club』s

members had been notified that the club would be occupied for the next

two weeks.

  The Aldrich group had no interest in hunting.

  because there was not a journalist within fifty miles. Such was

the need for secrecy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party agreed, before

arriving at Jekyll Island, that no last names would be used at any

time during their two week stay.

  new servants brought in from the mainland for this occasion who

did not know the names of any of those present.

這事說到底,就是美國大忽悠的問題,美國趙本山很牛叉的,給你整個網站,

說的忽悠忽悠的。

  the money masters剛出現的5年內只賣出5萬盤,wiki上可以查到,為什麼

賣不出去,因為危言聳聽,可信度低,美國人見各種各樣言論見的多,所以多見

不怪。國人土忽悠,宮廷野史知道很多,猛的一來洋忽悠還真有點吃不住。那個

Griffin更是典型的忽悠,一堆大款開會制定FED act就是他忽悠出來。

  結果這些洋忽悠又被東拼西湊,摘譯回來忽悠我們的老百姓,靠!

  我對這種懂點英文就瞎忽悠的行為極為不齒!


其實說實話,我個人覺得宋的第一部《貨幣戰爭》基本內容有百分之八十就是故意扯淡(就是為了一炮打響),他想說的都是在後面的結論里,他真正想表達的乾貨都是放在後面四本書當中,如果認真閱讀,會發現後面風格跟前面完全就是不同的style,畢竟圖書市場不依靠口碑營銷(炒作)而僅僅依靠內容是賣不出的。


美國金融危機需要宋鴻兵這種在美國的無名小輩來預測,他會看盤才是怪事。無非是美國賺不到錢來騙中國人錢而已。

把小說當學術去中國各大學演講,壓根就是藐視中國人,欺負中國人。一個美國騙子而已。

黃金現在季線B浪反彈,後面C浪下跌看他如何解釋。

中國金融輿論不會一直被胡說八道的人佔領。宋鴻兵是胡說八道中的一個。

會看盤的金融高手早已出現,上海第一財經的主播們將來對道指、商品、外匯方向將了如指掌,任何金融界嘉賓都懵不了他們了。


當小說看看好了


因為很多質疑的人都自認為自己很懂,而實際上知識面又很狹隘,有些專業段位高,可那畢竟只是學的好,跟著別人畫葫蘆,也只能到畫好葫蘆的水平。

如果不會用發展、聯繫、全面的眼光看問題,是會說宋是個騙子、大忽悠。

有些人說宋只會陰謀論,那都是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多。

很多人都說聽身邊人的評價說是陰謀論就不看了,或者看了點覺得「果真如此」就不看了,或者只看了一本就不看了,或者勉強看了兩三本又不看了。再有的,鴻觀看了幾期就說這不對那不對…

一個連對方底細都不清楚的,就下定論,道聽途說,就信以為真,這樣的水平,你覺得有參考價值么?

我因為鴻觀的緣故,一口氣看完五本,之後又把宋的微博全部看了個遍,先不說幫助我開了很多腦洞,就說最切實相關的,比如理財投資,股票,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都給我很大啟發,我一種相識恨晚的感覺,後悔沒再08年開始關注。

那時候也是自己傻,看網上很多人聲討,說是騙子,自己有個比較信任的同學看了第一本也這麼說 。然後我腦殘就信了。多年過去,那同學依然是滿腦子的傳統經濟理論,事業也一般,再想自己這麼多年一直不斷學習和刷新三觀,事業不斷前進(沒有秀優越的意思,只是幫助題主理解,而且這跟宋的書、微博、節目都沒關係,今年才開始看宋的書、微博、節目)。

如今,我是很後悔沒早點去了解到這一塊,回想過去這些年,其實走了很多彎路,當然,亡羊補牢,猶時未晚。

最後,再說說從這五本書和這些年他的微博。從時間推移來看,宋一直在學習和自我完善,從第一本的嚴謹不足、演義性過重(所以很多人誤傳是小說)來看。再到第五本基本沒有演義,實實在在的給你講解要點(也因此很多人覺得第五本太難懂),當然,依舊保持詼諧、通俗易懂的語言。

很多人說宋只預測對了0708年的金融危機,預言錯了黃金白銀走勢,這同樣是聽話聽半句得出的結論。除此之外,他也預測到了很多其他事態發展,比如沙特王儲爭奪、俄羅斯盧布危機,A股15年走勢,希臘債務危機演變等等。

當然,他其實一直都沒在預言,而是根據自己的邏輯分析得出結論,類似智庫。

因為在自己的圈子裡,以往也經常被人奉為預言帝。而看到宋的推理更勝一籌,所以十分佩服和欣賞宋,不得不虛心學習起來。

再說很多人喜歡去微博噴宋被拉黑的事,雖然不知道具體什麼情況,但個人經歷來說,你到一定時候,內心強大了,就根本不理會別人說的,即便是惡語相向。

而宋在一虎一席談跟任大炮之類交流的時候,就表現出非常的寬容,鎮定。雖然眼神里是有些不舒服,但始終客氣冷靜,也不理會任大炮的插嘴。整場都是很儒雅很大方,也很認真的回答主持人的問題。反觀任志強還有個名字記不得了的傢伙,不但沒什麼風度,跟潑皮似的,說話內容也很空洞,說宋陰謀論者理論沒依據沒邏輯,而在我看來任大炮的才是滿嘴跑火車。

噢,對了,有次任大炮微博發了《貨幣戰爭》封面圖,表現出想好好看完以吐槽宋的架勢,結果那書不是宋寫的(微博可查)…


我就是蔥讀這本書開始對金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的...那時還是高中生,我覺得這書給如饑似渴的興趣少年看還是挺好的


我覺得心裡明白對人裝傻的才叫騙吧,看宋覺得就是一個單純在分享觀點的陰謀論者。


美國人宋鴻兵到中國來推銷愛國主義


宋鴻兵只不過引用了地緣政治的的一些思想,只是火候還不夠。

以前地緣政治在中國是偽科學,是資產階級偽科學,自從一路一帶以後,地緣政治的窗戶才被打開。中國人有幸看到地緣政治。關心是誰打開這扇窗戶,出了多少力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窗戶已經打開。政治面前無經濟,因為政治就是經濟。

東南亞經濟:二戰後美國為何要鼓勵菲律賓獨立? - 歷史

非洲經濟:非洲某些國家不斷收到各國救援和物資,為什麼一直富不起來? - 經濟

扯淡的市場經濟在那?


因為他一本正經地扯淡。


推薦閱讀:

如何了解經濟形勢?
經濟學、金融學專業對於家庭不富裕的學生來說,適合學習么?
什麼叫一級市場?什麼叫二級市場?
滬深 300ETF 為什麼不能完全追蹤滬深 300 指數?
本科人大金融,復旦金融選擇哪一個?

TAG:貨幣戰爭書籍 | 書籍評價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