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為何要發布 ResearchKit 幫助醫學研究?


很自然的事。

很顯然蘋果要進入醫療健康相關的市場,諸如 healthkit 之類。現在用手機用戶自己已經能完成一些以前不可想像的檢查了,比如 ECG,不久的將來完全可以實現在自己家裡體檢,做一些基本檢查。

這類應用開發的潛在問題,是拿來開發產品的數據和實際採集的數據之間的潛在的不匹配。辛辛苦苦採集來的大量數據,由此整理出一整套的相關的醫療服務,顯然應用在用同樣方法獲取來的數據上,才是最準確的,否則都是會被打引號的。更糟糕的是,如果二者不匹配,就會迫使開發者做二次開發:第一次收集數據只是證明可行性,第二次還要在真實的普通用戶可用的產品上收集數據重新開發。

這個也算是大數據的一個陷井吧。(另一個陷井是前幾年google的感冒預測,根據用戶行為得來的分類器,被google另一團隊用來誘導改變用戶的行為,造成了數據的不匹配,讓自己的分類器失准)。

所以從開發時就進入,形成一整套的研發與服務平台,是很自然的事,既把開發者早早綁定,又能為他們省去不少開發的成本,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

關鍵時蘋果進入的這個點,尤其是結合Apple Watch的出現。我覺得蘋果是想打嬰兒潮這一代人,就是 1946 到 1964 年出生的這一批(今天 51 到 69 歲)。比如這位:

年紀大了,健康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取自 哈佛大學 Joint Center of Housing Study: Housing America"s Older Adults)

所以相關支出自然增高。這是美國勞工部給出的 2012 年的年度平均消費,按年齡分(http://www.bls.gov/opub/reports/cex/consumer_expenditures2012.pdf):

隨著年齡的增加,收入的下降,其他支出基本都在下降。而醫療支出,到54歲以前,都在平均支出以下或相持平,到 55 歲以後,就超過平均數很多了。

而嬰兒潮一代進入退休年齡後,美國的人口分布會是這樣的,老齡人口會翻倍。

而這一代人,對於相關產品又是如何看得呢?醫療支出的增加,是主動還是被動呢?

這裡有美林的一個相關調查(https://mlaem.fs.ml.com/content/dam/ML/Articles/pdf/AR6SX48F.pdf),裡面採訪了 6000 人, 其中有 2000 名嬰兒潮一代,外加 2000 多名有 25 萬可投資財產的中老年人(50+)。

其中關於花錢意向的調查發現,80% 的中老年人對更能減少住房支出的智能家居感興趣,76% 的人對家中安裝各種檢測器有興趣,67% 的人對健康設備有興趣,64% 的人對保持和家人聯絡的通信方式感興趣,58% 的對做家庭維護的智能設備感興趣。

說明現代的中老年人,經歷了 90 年代來以的信息時代變革,對智能家居等應用持相當開放與歡迎的態度。


「數據是積累來的,不是搜集來的」 by 咕嚕

個性化醫療是美國一二級市場上最火熱的的概念,而數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這時候發布healthkit就顯得恰如其分,手握最熱門硬體設備的蘋果註定會是其中的大玩家。

另外,在我看來,蘋果表極其雞肋的,一點都不酷!可試想一下,結合homekit(最方便的遙控器),healthkit(最貼近你的設備),carplay等等戰略級應用,蘋果表格局會有多大?相信其重要性在將逐漸顯現。很多人覺得apple watch 沒有「殺手級應用」,只是因為這些應用還在路上。


ResearchKit讓Apple Watch的那些健康數據變得更加有意義了。別的所有的廠商都為了收集數據而收集數據,收集完數據給你呈現一個圖表完事兒,這堆數據的使命就算是走到了盡頭。那些感測器的意義又只有那麼些?蘋果的答案是,No!我們還可以用來做醫療研究!所以這一次蘋果在可穿戴方面站在了同行的前面。


因為蘋果看準了智能家居這一塊大蛋糕,而這塊蛋糕現在還不像B A T那樣已經基本確立各自的地位。(甚至基本才剛剛開始)。

現在幾乎所有的巨頭都把目光悄悄地轉向這一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I5OTAxMA==mid=203013955idx=1sn=0866bdc304c544e1291ed5479f82caf1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簡單的說,醫療健康這塊大蛋糕誰都想切一塊,蘋果why not。從最近蘋果收購特斯拉就可看出,蘋果現在的策略是什麼是朝陽玩什麼。醫療健康生物技術是永遠的朝陽,蘋果why not。


這不是蘋果進入,而是需要蘋果(這樣的平台)進入。

做科研首要的就是數據採集,然而在醫學領域,足夠大,足夠廣,足夠複雜,足夠可信的數據採集一直是巨大難題,與其相關消耗的經費更是天價數字,而且因為採集形式,更容易受到被採集者主觀因素影響。如今有了隨身設備網路化的前提,長期的,更精準的,更全面的數據採集有望,蘋果只不過是又先走了一步。


可穿戴設備的興起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相輔相成,可穿戴設備是數據的入口,而對大數據的深度分析能夠讓用戶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via《哈佛商業評論》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這個大數據的時代,誰掌握數據誰就站在制勝點。醫療無疑是一個熱點。


健康市場大得很。對於人而言最貴的東西就是時間和健康。


醫療方面未來還是一塊巨大的蛋糕吧


可以多角度回答:首先對於蘋果自己可以促銷商品推廣品牌,最重要的可以掙錢啊,那都是利潤!————對於醫學研究者,那是大量的信息與數據,研究的依據,收穫那是大大的——說大點,說的高大上些,就是為了人類更好的關注自己的身體,發現奧秘提供線索,N多的蘋果用戶將自己作為研究信息交了出去,為偉大的人類醫學事業做貢獻


前期的市場調查,全世界發售後,統計哪個國家的大多數人,對於醫療體系的需求。


為了全領域制霸。Just kidding。其實蘋果和醫學界的合作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我記得在2006左右看過一個Xserver的視頻就有醫學院的人出來站台。


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疾病可不是讓你貪嗔痴的東東,是讓你害怕恐懼的


盈利。


你們都忘記喬布斯是怎麼死的?病死的。蘋果這麼做,是儘先人之遺願。


以 ResearchKit 這樣的方式幫助醫學研究**並不是**蘋果原本的目的。

Keynote 上看到 "Apple will not see your data." 我就樂了,蘋果這次終於務實了。會前一個月媒體就已經劇透了 Apple Watch 會放棄有醫學意義的健康監控功能,沒想到連後台大數據分析也一起放棄了,不得不佩服 Cook 的果斷的同時,還為 Michael O"Reilly 的前途擔憂:這位首席醫學官來 Apple 兩年只貢獻了個早已被 Fitbit / Jawbone 玩爛了的 Fitness Tracker,甚至連他本行的血氧監測都沒做進來。

開源 ResearchKit 是這家做產品公司的最後一博,想借社區的力量在醫療行業中給自己留一個位置。ResearchKit 本質是一個 App 模版,讓各個機構更容易地開發自己的調研 App。但是,大數據時代還做這種孤島式的 Research 價值能有多大呢?蘋果不是不知道海量樣本橫向分析的威力,而是自知雲端玩不過 Google,只能把這個本應該在 WWDC 發布的開發者工具包趕在 Google I/O 前放出來先佔個坑了。

PS: 根據預覽版的開發者文檔,ResearchKit 不是專門為醫療開發的。攝像頭也是抽象過的感測器之一,如果 ResearchKit 提早發布,說不定柴靜也能用上做個公益眾包式的霧霾研究。


推薦閱讀:

大家如何看待衛計委的《兒科不得停診拒診,人數不夠內科湊》?
羅一笑今晨去世,如何看待她父親希望捐贈其器官和眼角膜?
如何機智地說服父母同意自己去簽遺體/器官捐獻協議?
我能控制自己從脊柱發散一股熱流到四肢,然後全身汗毛都會立起來。大家都是嗎??
寢室同學溜冰(吸食毒品),我怎麼辦? ?

TAG:iOS | 蘋果公司AppleInc | 醫學 | ResearchK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