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文學整體存在一種憂愁的感覺?

近代日本文學普遍存在著悲觀憂愁的風格,從明治時期的森歐外等,到大正時期的芥川龍之介等,以及昭和年間的永井荷風、太宰治等。這些作家——雖未必每一部作品——其作品大體反映了對兩種社會意識形態融合的思考,對變革中的社會的擔憂,對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的思考等。

然而另一方面,德川幕府時期,也曾盛行過自殺之風。文學,如近松門左衛門的作品,同樣帶著一些陰鬱的色彩。更早之前的日本文學是否存在這樣的現象,這裡並未進行考證。日本文化中是否普遍存在著一種陰鬱消極的文化特質?這樣的文化特質,究其根本,源自何處?


物哀,是日本文學十分重要的審美取向。它雖然是由江戶時代本居宣長提出的,但對於日本現當代文學也有著無比巨大的影響力。就像中國的儒家思想啊,道家思想什麼的好幾千年都刻在腦袋裡了。無論是不是文人,為人處世都受之影響。我是中文系大學生,因為也是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問過東方文學老師,老師只回答了我一句話:去看一本書《日本物哀》,後來她虐了我七千字的論文,所以多少還記得點,希望能對你的問題有哪怕一點的幫助。

首先,物哀與知物哀的傳統審美取向影響。什麼意思呢?如,看到一片櫻花凋落,而你因為看到它凋落感到悲傷或是為這種壯美的景觀感到激動。那麼就是知物哀。物是客觀存在,哀是主觀感受。二者合一,並且是自己不由自主的使二者合一了,那麼便是知物哀的。不過,「哀」不僅僅是哀傷,也可以是其他情感。這種傳統美學觀,使得日本文人很容易觸景生情,而不是無動於衷。同時可以看出,這種情是純純自發的,只表達我個人感受,因此沒有太多像中國的家國情懷,於是消極或積極的情緒盡情流露。

其次,該民族對死亡的崇拜,日本人崇拜壯烈的死法,這也許是作為人的最後捍衛尊嚴的方式,三島由紀夫切腹三次未遂,後由人補刀切下頭顱才終於自盡成功。像太宰治就更慘了,死了五回才死成,換句話說,他們連死都不怕,都不在乎什麼親人朋友,那麼對於人間的不滿和內心的憂鬱自然也會毫無顧忌的抒發出來,對於文人來說,那就是寫成小說。

第三,看這些著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不僅是日本文學,想想全世界的文學,但凡是抒發內心情感的,十之八九都是負面情緒。這也很好理解,我們普通人不開心了還要寫微博吐吐槽呢,作家也一樣。而日本作家,尤其是那些近現代名揚四海的,私生子,窮困潦倒者居多。日本作家擅長心理描寫,還不是白描而是形象的誇大。就像《人間失格》里,葉藏總覺得有個妖怪追著他跑,其實沒那麼玄乎,這個妖怪就是他內心中的負面情緒,可是日本作家偏偏都擅長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把他們都具體化的表達了出來,於是成為文本後就是陰雨籠罩的樣子。

總結一下,我認為是日本作家在傳統審美取向引導下,又擅長表達內心情感,這種表達不受外界壓力束縛,再加上藝術表現使得其誇大而具體,因此總有一種憂愁的感覺籠罩。


問題被大幅改動,於是相應添加了部分答案。

------以下為第二次更新?後追加第三次------

首先不贊同題主的部分描述。

①森鷗外

森鷗外一直是個打了雞血的批評家。作品也大多(主要指豐熟時代作品)意在批判和諷刺社會、主要是文壇現象。

他當作家前,就軍人腳氣問題跟各色輿論對立到了晚年。後期還跟近代醫學始祖對立到死。文壇上跟坪內逍遙對立等等。

(當時對噴可是需要寫好文章,一篇篇發在報紙上的!森歐外又是個特別珍惜時間的人,一生都在閱讀與對噴——他的死因可以總結成四個字:睡、眠、不、足。)

所以這麼個人怎麼悲觀消極得起來啊!

以上為間接證據。

個人比較熟悉森鷗外豐熟時代的作品,前期只看過舞姬,但是沒有一篇感受到了「悲觀消極」。

參加過豐熟時代的部分作品研究課,關於其主旨及內涵的先行研究及新討論也無一不是關於批判的。可以說我看過的作品真的都如他本人,雞血有餘陰鬱不足。

讓題主感受到悲觀消極的作品,請務必舉例。

②谷崎潤一郎

這是個痴漢啊!

一生的作品都立志於描繪讚美和崇拜各種妹子啊!

前期愛耽美(原意)中期愛虐戀晚期戀母啊!

還依稀記得他在細雪裡描繪次女還是三女的腿那段啊!課上看得面紅耳赤啊!比什麼小黃文都TM色?情啊!

谷崎的文風和主旨雖然在小範圍內變化比較頻繁,但我自詡還是比較了解的,並沒有哪篇感受到了「悲觀消極」。事實上他曾被私小說泛濫的文壇批判說「沒有內容、不夠陰鬱」。(其實個人更想說他「沒有內容!全是jīngchóng!!」

同樣的,希望知道讓題主感受到悲觀消極的具體作品名。

③人形凈琉璃

題主在近世作者里,只提到了人形凈琉璃的作者近松門左衛門,但個人以為人形凈琉璃實在不足以代表一個時代。

近世文學要提出一個代表,無疑是生於斯繁於斯的俳諧。

若從散文(區別於韻文的文學分類)里找一個代表,則會輪到承上啟下的草子。

凈琉璃雖在近世非常受歡迎,但論代表性只能屈居第三。

另外關於近松門左衛門的作品。小部分是描述當代庶民生活的「世話物」,大部分是描述過去公家武家曾發生過的事件的「時代物」。即,他大多的作品都是在改編過去流傳至今的或真或假的事件。

個人只看過兩三本近松門的現代版劇本。雖然都是悲劇(個人喜好- -),但「陰鬱的色彩」實在是說不上。他最有名的「心中物」(殉情故事),說白了也不過是羅朱、梁祝式的悲劇故事,最終還是旨在描繪愛情的偉大之處。

④其他作者

這裡不反駁題主舉例的其他作者,主要是因為不了解,並不是因為完全贊同。

(不過就我淺薄的認識,除了二葉亭四迷,另三位的作品確實看著都挺鬱悶。)

⑤社會形態及風氣

不是近代及近世領域,學未至當時的社會及民俗,故不作評判。

關於題主的問題:

「日本文化中是否普遍存在著一種陰鬱消極的文化特質?這樣的文化特質,究其根本,源自何處?」

我認為確實有悲觀消極的作品存在,但能否擴展到「文化特質」,還遠遠不可斷言。

------以下為第三次回答------

關於評論里提到的「陰鬱的悲劇色彩以及對傳統意識形態與維新思想的碰撞持消極態度」,其實這三部分(陰鬱的悲劇色彩、傳統意識形態、維新思想)反映在近代文學作品中,所影響的範圍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首先是維新思想。

可以說維新後,文壇接收了歐洲文學的新思想新分類,才發展出了「近代文學」。

其次是陰鬱的悲劇色彩。

悲劇色彩其實不算日本文壇的特色,你看莎翁的悲劇就比喜劇出名那麼多。悲劇算是「小說」這一文學形式下,最被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接受的故事模式。

日本的「特色」算是陰鬱。

而「陰鬱」的代表類型之一「私小說」,又在近代被稱為「唯一的純文學」,流行(甚至統治)了近代文壇好久好久。

至於私小說為什麼陰鬱,其實個人覺得是中二(喂!),總之不是專業內,就不胡亂解答了。

寫了這麼多居然還沒扯到主題!其實因為不是近代文學專業的我也不太懂(喂!

這裡就給個方向:

私小說成型前,那批人都在寫「浪漫派」小說,法國舶來。

私小說後來被分類,一部分歸入到「自然主義」——描繪在自然影響下的事物,重視遺傳及社會環境,宣揚因果論而反對任何形式的美化。要說近代文學作品為啥悲劇多,個人以為這個文學特徵才是最大的原因。但,它還是法國舶來的。

也就是說這玩意壓根不是日本特有的,很難說日本社會及人性等等對它產生了多少影響。

另外當時自然主義擴展到整個文壇,從而引起了夏目漱石、森鷗外這批雞血人士的不滿,寫了好多反對的論文和作品(雙方撕逼力遠遠不止5啊!)。至今都有「自然主義」vs「反自然主義」這種近代文學兩分法,可見自然主義之風有多盛行。

最後說下傳統意識形態。

近代中的復古作家(傳統作家)並不多,能想到的比如尾崎紅葉、幸田露伴。但是幾乎所有明治時期作家和大多我們能喊上名字的大正時期作家都寫過或擬古或取典的作品。

昭和時期盛行重讀《源氏物語》(又是個我煩的東西- -),也為復古文學推波助瀾了一把。

------以下為第一次回答------

別看近代那群自殺愛好者的文字即可。

(特此聲明這個答案不表示我認為只有近代有自殺愛好者;也不認為近代只有自殺愛好者。)


我有一種感覺。

日本土地很小,且經歷許多磨難,這些磨難難以揮發出去,便在那個小島嶼上縈繞,蒸騰,升華。慢慢的,日本人對死,對性,對宿命有了一種輕鬆的通透。

日本人尚悲,而人類如今也正習慣從悲中挖掘美。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裡面總結的很到位。

說的是,中國式的偉大,依託於宏大的場景和故事情節的起伏。(想想四大名著)

日本式的偉大,則更偏向瞬間的參悟和平淡。

所以越平淡越細膩。越容易悲傷。

個人感覺,非專業,不喜歡別噴我喔:-)

~


越平淡,越憂傷。日本文學中沖和平淡的文字,總是透露著淡淡的傷感。德富蘆花和東山魁夷的對景色的吟詠,司馬遼太郎山岡庄八寫史,紫式部的物語,清少納言的枕草子, 這些客觀的詠物詠古尚且如此,更不必提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雪國,芥川的羅生門這類傷懷傷情的名作了。

物哀的說法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文字本身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日本歷史的演變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比較有趣的事實是,這些作家大多確實有著比較慘淡的童年和凄涼的境況,寫出這些文字並不是無病呻吟。


大陸文學還多悲愴呢。

不是日本整體憂鬱,而是那些憂鬱基調的嚴肅小說比較容易進入國際領域。

現在流行日本的很多輕小說作家,比如森見登美彥和伊坂幸太郎都很歡樂啊。


近代日本作家頹廢風走得比較多,大多都是戰後作家,一是因為時代大背景,二是比較出名的影響力大的幾位都是比較消極的,日本許多作家受影響比較多,比如無賴派代表太宰治就是受到芥川龍之介的影響所以寫作風格比較頹廢。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日韓朝四個東亞國家中,韓國和朝鮮沒有出現過文學巨匠?
《局外人》都有那些譯本,那一個版本比較好?
尼采經典的名言?
想寫一本小說,男女主角在整本書里都是死人,應該怎麼寫?
茨維塔耶娃詩集比較好的譯本有哪些?

TAG:日本 | 歷史 | 日本文化 | 文學 | 日本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