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個人貧富差距逐年拉大?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個人貧富差距正在逐年拉大。請綜合來回答我的問題,謝謝大家!
我國在完美的解決了公民的生存權之後,下一步應該考慮完善公民的發展權。北京高考錄取錄,尤其是一本率、985和211的錄取率,一直是全國人民的話柄。然後我們看一下這張圖表: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儘管北京高考是超easy模式,但是每年還是有大量的京籍考生連高中的入場券都拿不到。試想你是一個世襲北京人,世代生活在這個城市裡。在這個城市裡,有的北京人念了985、211,畢業以後去建國門外賺百萬的年薪,達到知乎的平均水平;有的北京人中專畢業,只能在公交公司當月薪幾千元的售票員。
然而城市的消費水平被前一群人拉高了,有的外地青年畢業起薪一萬元,換做小地方的公務員、教師、醫生等體面職業,50歲以後都未必能拿這麼高的薪水,他卻覺得自己過不下去了;北京的房價是不是正在透支著北京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生活品質? - 互聯網 - 知乎有的北京居民在為那麼點車船稅說東指西怨天怨地。如何看待北京市政府將霧霾歸咎於機動車並藉此實施擁堵費等真實目的? - 環境 - 知乎。很多祖輩生活在北京這個城市的老戶,按照社會的規律,應該把自己享受這個城市各種優質服務的機會,讓給經濟產出跟這座城市更相配的人。這個城市目前正這樣做,把一些低產出的崗位趕出去。我的一些朋友,做的是收入層次較低的辦公室工作,就從城六區搬到了燕郊、廊坊,天天跟黑車、開發商、物業、擾民攤販做鬥爭,並想到祖輩傳下的一句話:「離開北京,才知北京的好」。
北京這種生存難度低到全國人民都眼紅的地方,還是因為發展機會的差別和新行業與老行業從業者薪資差距,導致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的拉大。學在西城和學在順義,意味著不同的人生。我不覺得北京市城六區和郊縣的人類智商差距能有這麼大,造成普高率差距的就是教育條件。我國的很多地區都因為郊縣的學生更能吃苦,郊縣學校成績更好,雖然近年來這種局勢因為城鄉教育差距的拉大、「讀書無用論」的重新抬頭,開始逆轉了。教育條件僅僅是發展權最容易均等化的一個例子。共產主義追求人的自由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平等的發展權在衡量社會的各項指標中應該有更高的權重。
●我覺得是經濟規律
只能自求多福吧馬太效應。只能靠國家層面的相應政治制度來解決。比如,西方的高個人所得稅以及遺產稅之類。中國的扶貧。
這個學術界對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研究已經很多,可以從一個人從出生開始講:
第一. 出生的不平等(悲觀的講,這個作用真的很大)。出生的不平等也就是父母收入階層對孩子收入階層的決定,本質而言是收入流動性問題,當然還部分涉及戶籍制度的問題。地域方面:出生在東部一線城市黃金地段儼然已經有別於一線城市的偏遠地區, @鄧鉑鋆的回答就是很好的例子;戶籍方面:出生在城市還是農村起碼決定了孩子受教育與生活環境的差異,這個在下一部分可以講;父母收入階層:收入流動性增加還是減少本身存在爭議,但是所謂的「重大社會關係」對於孩子受教育和找工作的影響應該是很大的。當然這個本質而言是上帝擲骰子的結果,咱們決定不了,只能閉嘴享受。。。
第二,受教育的不平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便要入學,現在看來,教育也基本成為低收入階層改變環境,向高收入階層流動的最大機制(也可以舉出很多本身學歷一般但事業很好的人,現在只討論多數默默無聞的小吃瓜群眾)。然而,戶籍和父母階層本身能夠決定孩子受教育的環境,而高等學校分布的地域差異無疑不放大了這一影響。極端點的例子就是當某高考大省A同學父母在為生計奔波之時,某都的B同學再為課餘學音樂還是美術糾結。受教育程度對收入的巨大提升作用在學術界的爭議較少。
第三,工作之後的不平等。本身,出身與教育就決定了工作間差異。此外,性別、技能、社會關係同樣決定同一工作是否同工同酬。拿性別來說吧,女性因生理原因也會出現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依然是歧視、社會關係的摻雜,再加工作能力的問題,差距也會拉大。
收入差距的問題大部分是資本報酬和勞動報酬的差距,詳見《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因為沒有堅持按勞分配唄!
階層固化與貧富差距的惡性循環
地區跟地區都不一樣啊,北京房貴,陝西煤礦的....窮人掙錢多難,富人掙錢多容易
推薦閱讀:
※是否有辦法避免人類社會的貧困和剝削?
※現在的公司制度是造成貧富差距極端失衡的主要原因嗎?
※一個國家能承受多大程度的貧富差距?
※如何看待關於「不給九寨溝地震捐款」的言論?
※歷史怎麼久,有一種「光明」的東西推動社會的進步?還是自古以來平民就被上層階級以不同的方式飼養剝削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