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還有哪些急需(或值得)優化的地方?

網上傳了很多年的行政區劃改良方案,如:實行60省建制,建立淮海省,分拆內蒙古,從陝西划出秦嶺以南地區……

具體到地級市,也有很多倡議,如:恢復徽州一府六縣,銅陵安慶跨江而治,南京直轄(同類的還有好多XX直轄)等

究竟有哪些方案確實比較合理,在經濟文化發展中顯得刻不容緩?


說說我自己的感想吧。記得高中大學時逛行政區劃論壇(現在的方輿論壇),那時候自己是典型憤青,覺得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恨不得搖旗吶喊明天就馬上重新分省。

但是時間久了,日子長了,經歷的多了,看的也多了。也就慢慢覺得,一來大家都不容易;二來只要湊合著能用,其實也沒必要改;三來現行的制度有些是數百年的制度慣性,不是一刀切就那麼容易改掉的。

更主要的,我認為,一個制度的形成乃至發展,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例如省的形成和完善(自金朝行台省到元代行省,再到明代布政司,最後到清代總督巡撫省制定型,走了數百年),是一個非常長期漫長的過程。過去的州制、府制也莫不過如此。

就算是宋人創新的路制,也是在不斷削弱地方權力的過程中,幾十年間不斷形成的。

因此,放到如今,我並不認為有什麼「急於」或「急需」要改變的地方。

行政區劃調整是大事,必須考慮成本和效果。如果調整以後比之過去沒有明顯的改變,那付出巨大的時間金錢成本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況且現在我們依然處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還沒有真正達到倉廩實而知禮節的階段,所以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角度,行政區劃的總體性調整的優先性也是比較靠後的。

再來,或者說是最為關鍵的。行政區劃調整,並不是地圖上畫畫改改,其根本是政治權力的分配問題(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牽一髮而動全身。用太上皇的話來說,這是個系統工程。用我自己的理解,這也是個政治問題。並非簡單的行政區劃問題。

臨時舉一個例子,如果分50個省,那就會有50個省委書記,比現在多出10多個,他們的利益怎麼分配?中央委員是不是要增加?那麼政治局委員數額呢?怎麼去平衡?怎麼去面對和化解改革中遇到的阻力?都是問題。需要的是手段和妥協,很可惜我們並沒有資格去玩這些手段,也沒有資本去妥協。

好吧。不過如果真的要關注,我覺得大家可以關心下各地的一些省縣直轄的試點。還有現在「市」制泛濫,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本身就夠亂的,貌似有冒出來了所謂「鎮級市」,感覺有點啼笑皆非。


1.消滅或者漂白各種各樣的「黑區」(例:湖南省懷化市洪江管理區、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等等);

2.省與縣之間需要一級合法的行政區劃建制,而現行的所謂「地級市」像一個遊離在憲法邊緣的吸血怪;

3.尊重歷史傳統,增進居民自我認同;

4.重慶市不是市而更應當是個省 ;

5.不應該把「撤縣建市」或「撤縣建區」當作城市化的一個標誌。

目前就想到這麼多了。

---------------------------------------------

初寫於2015年初,2017年9月10日增補:

針對第一條:基本態度不變。但一年前我在評論中將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高新區搞混,感謝知友指正,現自我批評一下。

針對第二條增補:省縣之間的層級自有其必要性所在,但憲法文本中規定過於原則化,涉及到的概念下位法也沒有去進行解釋。從法律文本角度看,有細化的必要性。

針對第三條:行政區劃調整應當尊重歷史傳統與立足現實需要並重。

針對第四條增補:本身的目的在於吐槽混亂的市制,「城市」與「市」的概念應當分清。

針對第五條:無增補。


四大問題:市制泛濫,違背山川形便,黑區泛濫,民族自治地方泛濫

1.市制泛濫

直轄市、省會市、計劃單列市、較大的市、設區的市、地級市、縣級市,以及有可能平地一聲驚雷出現的鎮級市……

與此相伴的,有地級市的憲法地位問題,母縣附郭問題,地級市代管縣級市、管縣問題,最近大躍進的縣改市、地改市、縣改區問題。

2.違背山川形便

行政區劃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是山川形便,山川形便,山川形便!但我朝在清和民國的基礎上基本依靠行政手段。比如京津冀的問題,蘇皖問題,陝甘寧問題等。又如一直熱點的加格達奇問題,吉安問題,南平問題等。

3.黑區泛濫

有知友回答過了,很詳細。

4.民族自治地方泛濫

照搬蘇俄的惡果,除了西藏,其他自治區的自治少數民族都不是多數人口,呵呵噠。

如果說內蒙西藏是歷史問題,寧夏拜左宗棠所賜,廣西和新疆就純粹是來湊數的,因為中國人喜歡五,東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一、黑區太多,應當儘快轉正,要命的是地圖上又不標出來,搞得外地人摸不著頭腦。

二、擴大「各族自治縣」的範圍,超過二族自治的應以「各族自治縣」稱呼,「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實在難記。

三、市的種類太多,計劃單列市、較大的市、副省級市都可以用「府」代替。

四、最好恢復廣西省,但廣西不撤自治區也無所謂。

同時建議修改以下地名:

黃山→徽州(婺源績溪可重新併入,徽州區更名岩寺區)

西寧城中區 城東區 城西區 城北區→青唐區 鄯城區 虎台區 湟陽區

陽泉城區 郊區→站上區 蔭營區

無錫新吳區→金匱區

廬山市→星子市

市轄區簡單粗暴命名為城區、郊區、城北區等的不止陽泉一處,此處不再贅述。

(主要在通名方面,可能偏題了,想到其它的再更新)


反對細化省份,取締地級市的看法。未來中國的發展會建立在市制上。另外,省作為一級行政單位,只宜虛化,不宜實化。

而且分五十省,全面省直管縣這兩類提議,恐怕提出者也知道,政府在現階段很難接受吧?

如此的調整成本太大,但所得的實際效益卻並不誘人。

而所謂地級市不合憲法之類的提議可以休矣。第一,憲法這玩意,就是給外人看的,不是給小民用的(別舉報我蔑視憲法啊喂〒_〒,我承認憲法是很神聖的);第二,憲法又不是不可以改。君不見這次人代會上,賦予了所有市地方立法權?

這個信號很重要,說明中央看重市,倚重市,期望市。市制,將會是中國各級行政單位的中堅力量。

我對罈子里,貼吧上,矛盾較集中,問題比較尖銳的部分做了匯總,並在方案里提供了些措施。

省級:

省級單位進行調整,省的作用縮減,僅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同時淡化省會色彩,避免出現資源嚴重偏向省會傾斜的現象;打破省與省之間的壁壘,鼓勵各市跨省進行經濟合作。一些聯繫緊密的地區如淮海,豫北冀南等地區建立區域協作委員會,用區域內地級市協作,市長市書記等定期會晤,完善區域規劃來逐漸打破各省關起門來的局面。

四川最近不是在提,川東各市要以重慶為經濟省會來接軌么?

以此解決省域間區域協作問題。適用於川渝城市群,淮海經濟區等地。

直轄市

首先要肯定直轄市制,但要揚棄直轄市不利於區域總體發展的因素。直轄市,可以脫離原省,亦可以留在省內,擔任省會。即「院轄市」模式。以此原則,天津市重回河北省,擔任省會,但保留直轄市不變。西安咸陽合併,新成立的市繼續擔任陝西省省會,並作為西北地區的直轄市起輻射作用。武漢,鄭州,瀋陽,可以考慮升格為留在省內擔任省會的直轄市。

PS.我對大連青島劃為直轄市的方案,目前是不感冒了(原來呼籲過)。為什麼現在不提了?因為這兩個城市,即使不劃為直轄,一樣能發展的很好。而劃為直轄,兩市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能帶動鞍山盤錦發展,還是帶動煙台威海發展?埋頭髮展城區,帶動下轄縣市。這兩點如果做到極致,我認為兩市的功勞要比直轄市大。

至於地圖上,留在省內的直轄市,以所在省的同樣顏色標識,明示其管轄範圍即可。

以此來解決西部,中部,東北,缺少區域帶動型城市的問題;解決目前京津冀,特別是被掏出了蛋黃的沿海省——河北的問題。

自治區

自治區,在未來依實際情況,依少數民族人民意願的條件下,可以撤銷自治區建制,實行傳統漢區的省制。併合理進行分割,裁併。如廣西恢復廣西省,寧夏併入甘肅,內蒙分為兩省或東部市盟併入東北各省。

以此解決目前的加格達奇問題,東蒙發展問題。

市級:

繼續增大地級市作用,也即「府模式」。在每個省級區域內,選擇兩到三個較強的市作為中央垂直管理市。也可以理解為在全國範圍內擴大所謂的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

逐步取消縣級市,地級市的劃分,未來統一為市一級。

鄙人為什麼力挺市制?因為鄙人心中最終的目標,是在信息交流快速,各級行政機關溝通順達的未來,由中央直接管理全國各市。實現扁平化,具體化。從而改善了一些處於省交界之處的市,資源匱乏的市,經濟實力不強的市,得不到省里注重;從而使「明星市」越來越多的湧現,真正實現因地制宜,區域合作;從而達到孫中山提出的「縣治」,當然縣一詞,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變成了市。

縣級:

支持縣改區。支持合併,裁撤小縣。強縣,大縣升格為縣級市,強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並在日後逐漸破除地級和縣級的劃分。市只有直轄市和地級市兩種。鼓勵組團型城市。合理撤銷一些鄉鎮政府,街道辦等行政機關。

我所提議的方案,是建立在減少變革行政區劃成本的基礎上的方案,是借積重難返的地級市模式下,順勢而為的條件下的方案,最終目標為:實行「縣治";完成較均衡的城鎮化;精簡官僚體系,避免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惡性競爭和扯皮

按方輿論壇上的分法,我屬於虛省虛縣派~


網上各種行政區劃優化方案,無一不是:吃著地溝油的命,操著中南海的心。


我覺得重要的不是區劃界限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如何避免扯皮,如何共同管理,如何實現異地手續的便捷辦理等


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西藏自治區除外)的名字並不包括當地所有少數民族的名字,而基本上是當地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的名字,這對當地人數不是最多的少數民族而言不公平,也是對漢族的不公平(因為在一些自治區里漢族才是人數最多的民族)建議和內蒙古/西藏自治區一樣,統一改成「新疆/廣西/寧夏自治區」,在名字里不體現具體民族


一、改直轄市、地級市(含副省級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寧夏自治區為州,澳門特別行政區為市。

二、改自治區為省

三、直轄市、地級市城區設市(亦可不設市),香港分為香港市、九龍市和九龍縣(新界)

四、轄有鄉鎮的市,改為縣;街道改為區。即市分為區、縣分為城、鎮、鄉。

五、民族自治地方,由民族區域自治法授權確立,一般不嵌套設置(通常設在州級或縣級)。

六、特別行政區,由地方自治法授權確立,需訂立基本法。特別行政區一般由中央直轄。

籠而統之:

全國分為省、直轄州(寧夏、北京、天津、重慶、上海、香港、瓊崖)、直轄市(澳門)、直轄縣(金門)、直轄鄉(馬祖)。首都市,一般可別稱「京城」。

各省分為省轄州、省轄市、省直轄縣;省會市,一般可別稱「省城」。

各州分為州轄市、州轄縣、州城、州直轄鎮、州直轄鄉;

各市分為區;各縣分為縣城、鎮、鄉

區、城、鎮、鄉分為村、街區、社區、園區等。

省行政當局,一般稱為行政院(立法院);州行政當局,一般稱為政務廳(立法會);市縣行政當局一般稱為行政公署(市縣議會);區、城行政當局一般稱為市政公所(區議會、城區議會),鎮行政當局一般稱為鎮公所(鎮議會),鄉行政當局一般稱為鄉公所(鄉議會);村街社園管理機構一般稱為辦事處(居委會)。中央立法機關為全國人大。

市、城、鎮,一般可譯為City;社區,一般可譯為Town。轄城、鎮數量較多的縣是都市縣,等同於市。轄市、都市縣較多的州是都市州。

省級自治區主要有內蒙古省、西藏省、寧夏州。

特別行政區有台灣省、香港州、澳門市、金門縣、馬祖鄉。


沒想到我的一點小想法竟然受到了「自稱為政府官員」的人的諷刺挖苦。還要在省里做報告批判我。呵呵。

有些人有點權力就看不起人民群眾。在它們眼裡,調研只需要「搜集老百姓的錯誤」。呵呵。對別人的觀點上不了解,就要當作反例,還說不關心。這不是扣帽子是什麼?!

這人竟然刪了評論跑路了。。。別跑啊,心虛什麼。傳送門:張張

—————————————第一,確立「大省制」。現代經濟更強調區域合作。經濟區早已跨省,已經遇到了行政壁壘問題。且對於現代國家,古代防範地方分裂的區劃劃分準則已經沒什麼用了。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越難以獨立,即便擁有山川地勢之利。在經濟一體化的前提下,只有極其特殊情況下才有內亂。幾乎,更不會出現省長領兵造反的情況。所以,為了精簡機構、消除行政壁壘,優化經濟區域協作,應削減省級政區的數量。26-27個足矣。兩廣、滇黔、湖廣贛、青海甘肅都可合併。

第二,增加直轄市。目的是起到帶動城市化的作用,但不可過多過濫。只應該增加兩個:武漢(鄂東併入)和深圳(東莞、惠州併入)。其他直轄市(除重慶外)都應擴大轄區。

第三,廣設地級市。一級行政區和縣級政區之間總是需要一級政府。而部分地級市轄區過大,出現利益不均、小馬拉大車的問題。所應當增設地級市。保障平均每個省轄30-38以內的地級政區。

第四,為了精簡機構。應當撤銷鄉鎮和街道辦一級政府。。

第五,增設縣區級行政區,配合撤銷鄉鎮政府的改革措施。

暫時說這些。如果知友們要求的話,我可以貼我寫的方案。

本人的行政區劃改革設想會在以下網站登出http://xzqh.info/bbs/read.php?tid=120324

最新的版本會逐步列出來,網站中的版本可能更新較慢。


新區劃:黑龍江省 吉林省 遼寧省 內蒙古自治區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寧夏自治區 甘肅省 青海省 新疆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 重慶市 雲南省 貴州省 廣西自治區 廣東省 海南省 台灣省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 福建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安徽省 湖南省 湖北省 河南省 山東省 上海市蘇州區 安徽省南京市 山東省徐州市 無錫市 常州市 南通市 連雲港市 淮安市 鹽城市 泰州市 揚州市 鎮江市 宿遷市

大家都很滿意,就這樣好了。


內蒙和黑龍江的大興安嶺之爭

多年未解決的問題


我反對縮小省,反對取消地級市,可以部分省只管縣,我認為現在最需要的是合併縣,全國有幾千個縣吧。有沒有人統計過一個縣有多少吃財政飯的人呢?!

1.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人大)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縣委員會(政協)

3.縣人民法院

4.縣人民檢察院

5.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6.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7.縣經濟委員會(經貿委)

8.縣教育局

9.縣科學技術局

10.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11.縣公安局(幹部一般高配為副處級)

12.縣監察局(現在又分成若干個分局)

13.縣民政局

14.縣司法局

15.縣財政局

16.縣人事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同時為外國專家局)

17.縣知識產權局 (原專利局)

18.縣國土資源局

19.縣規劃局

20.縣建設局

21.縣市政管理委員會(市政工程處,這個不知道有沒有)

22.縣交通局

23.縣糧食局

24.縣商務局

25.縣文化局

26.縣衛生局

27.縣人口與計生委

28.縣審計局

29.縣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30.縣地方稅務局

31.縣國家稅務局

32.縣工商行政管理局

33.縣質量技術監督局(28—33這幾個屬垂直管理)

34.縣環境保護局

35.縣水利局

36.縣工業促進局(某某業促進、服務局)

37.縣農業局

38.縣廣播電視局(38、39進來部分地區已經合併)

39.縣新聞出版局

40.縣文物局(屬文物局下副科級單位)

41.縣體育局(部分地區與教育局合併)

42.縣統計局

43.縣物價局(屬發改委下副科級單位,現在獨立了吧?)

44.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45.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45.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46.縣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47.縣信訪局

48.縣人民政府研究室 

49.縣人民防空辦公室

50.縣 林業局

1.縣信息產業局

52.縣老齡委

53.縣行政服務中心

54.縣招商局

55.縣房產管理局

56.縣外事僑務旅遊局

57.縣水產局

58.縣園林局 

59.縣紀委

60.縣委組織部 

61.縣委宣傳部 

62.縣委政法委員會

63.縣委政研室

64.縣委台灣工作辦公室、對台辦

65.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

66.縣國家保密局(機要保密局)

67.縣委統戰部

68.縣委黨校

69.縣地震局/地震台/抗震辦

70.縣中醫管理局

71.縣作風辦

72.縣鄉鎮企業局(輕工企業局或當地龍頭產業的主管局)

73.縣運輸管理局

74.縣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75.縣公路管理局

76.縣海事局

77.縣綜合行政執法局

78.縣老幹部局

80.縣監獄管理局

81.縣政府新聞辦公室(與縣委外宣辦一個機構兩個牌子)

82.縣人民政府參事室

83.縣檔案局(館)

84.縣畜牧局

85.縣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86.縣機構編製委員會

87.縣政府口岸辦公室

88.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89.縣車管所

90.縣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局(縣委縣直機關工委)

91.縣婦聯(群團)

92.中國貿促會分會(群團)

93.縣殘疾人聯合會

94.縣海外聯誼會(群團)

95.縣歸國華僑聯合會

96.縣科協

97.共青團縣委

98.縣總工會

99. 縣委黨史辦

100. 縣消費者協會(非編)

101. 縣攝影家協會(非編)

102.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非編)

103.縣工商業聯合會(非編)

104.縣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事業編)

105.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事業編)

106.縣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

107.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108.縣委縣政府招待辦

109. 縣金融辦

110.縣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111.縣招投標中心

112.縣經濟信息中心(縣報社)(事業編,部分地區可能改行政編)

113.縣投資管理中心(員工事業編)

114.縣建設工程管理站

115.縣關工委

116.縣電教中心(有的是教育局下屬科室)

117.縣招辦(考試中心,同上)

118.縣供熱公司(事業編)

119.縣供電公司(事業編)

120.縣郵政局(事業編)

121.縣應急辦

122.縣氣象局

123.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部分地區與水利合稱水務局)

124.縣通信管理局(通信傳輸局)

125.縣供銷社

126.縣農科所

127.縣駐外(京、省會)辦

128.縣無線電管理局

129.縣科學技術研究院

130.縣勘察設計研究院

131.縣人才市場

132.縣圖書館

133.縣公路總段

134.縣中心血站

135.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衛生局直屬的編製單位

136.縣人民醫院(事業編)

137.縣中醫院(事業編)

138.縣婦幼保健院(事業編)

139.縣中學

140.縣開發區管委會

141.縣工商聯(群團)

142.縣民革

143.縣農公黨委

144.縣民盟

145.縣致公黨委

146.縣民建

148.縣九三學社

149.縣台盟

150.縣黃埔同學會(142——150不是都有)

151.縣人民銀行(包括幾大商業銀行)

152.上級銀監局駐縣辦

這麼多財政養的人口,一個10萬人的小縣如何養得起?!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蔡繼明建議實行「大縣制」,提高行政管理規模效率,為省管縣鋪平道路。

蔡繼明認為,在大陸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域中,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縣只佔其中的很少部分,除了高原、沙漠等人口稀少地區外,縣域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為數不多,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區域性行政管理所依賴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等手段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把全國除了中心城市外的大部分地分劃分為2000多個縣級行政主體,已經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行政效率的最大化的原則不相適應,改變過於細碎的縣級行政區域設置,應該列入國務院的規劃、調研和議事日程了。

因此他建議改革行政分級體制、推行「大縣制」。將大陸2010個縣級行政主體通過合併減少到1000個以下,甚至減少到600~800個,不僅全國人大代表可以保證一縣一人,而且中央和國務院工作會議也可以直達縣長、縣委書記,有利於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直抵縣域的現代國家管理信息系統。

他認為,減少縣級行政主體數量後,每個省只剩下原來數量40%左右的縣,百縣大省將不復存在,這就為省管縣、取消地級市的行政設置創造了條件、鋪平了道路。我國各級的行政管理人員將因此而得到明顯的裁減,行政費用將大幅度節約,行政效率將成倍提高。

議案全文:

建議實行「大縣制」,提高行政管理規模效率,為省管縣鋪平道路

我國大陸現有374個縣級市、1636個縣旗,合計2020個縣級政府。其中大部分縣級行政主體歷史悠久,是農耕經濟和封建政治的產物,在歷代帝王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在大陸2000多個縣級行政區域中,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縣只佔其中的很少部分,除了高原、沙漠等人口稀少地區外,縣域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里的為數不多,這是和比較落後的行政管理能力相適應的。但是,隨著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區域性行政管理所依賴的交通、通訊、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等手段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把全國除了中心城市外的大部分地分劃分為2000多個縣級行政主體,已經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行政效率的最大化的原則不相適應,改變過於細碎的縣級行政區域設置,應該列入國務院的規劃、調研和議事日程了。

1. 現有過小縣域規模存在如下弊端

縣域面積過小,全國有20%的縣面積不足1000平方公里,縱橫都只有30-40公里,只相當於半小時的車程,在這樣的範圍內搞建設,限制了區域規劃的合理性。許多地區因為一山兩縣、一礦兩縣、一水兩縣而爭資源、重複投資、重複建設、重複搞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重複上項目,都無法實現產業的經濟規模,造成了區域間的惡性競爭和資源的極大浪費。

人口小縣難以制定科學合理的城鎮化發展規劃,在2000多個縣級區域中,絕大多數縣的人口少於100萬,少於50萬人口的縣也佔到了總數的40%以上。而在人口小縣中,行政機構的設置卻不能少,麻雀雖小,卻要五臟俱全,這不僅會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行政成本,還限制了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在人口少於50萬人的縣裡,根本就沒有辦法規劃建設30-8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而中等城市的規模效益、聚集效益、產業互動綜合效益要比小城市高得多。以河北省緊臨北京的大廠縣為例,區位優勢極為優越,但面積只有17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3萬人,而縣級機構卻一應俱全,也開設了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也在搞城鎮化建設,但該縣怎麼進行城市規劃呢?無論怎樣規劃,城市規模都不可能超過10萬人,區域規模已經成為該縣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而河南省固始縣,深處大別山區,遠離交通幹線,是國家級貧困縣,但歷史留給這個縣近3000平方公里土地、170萬人,是河南省的第一大縣,在這個盤子下,卻給了這個縣更多的發展契機,該縣的縣城人口已經突破40萬人,不久的將突破60萬人,成為豫東南的區域中心。這說明,將縣級規模提高到100-200萬人口,更能促進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促進城市化自然的進程。

由於縣級行政主體高達2000個以上,過多的數量就超出了扁平化管理的可控範圍,就必然形成全國行政管理的多層化,中央政府與縣級政府之間,就必須設立省、地兩級政府,就加大了中央政府對基層政情信息、決策系統的控制難度。中央政策對縣級區域的作用嚴重衰減,普通百姓習慣用「天高皇帝遠」來形容基層群眾的感受。行政層次越多,所帶來的執行力衰減就越大,行政效率就越缺失。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高效率的扁平化管理體制,而實現省管縣的難點並不在於撤銷地級市有多麻煩,而在於全國2000多個規模過小的縣級行政主體無法適應省管縣、中央與縣信息暢通的行政體制改革的要求。

2. 改革行政分級體制、推行「大縣制」的建議

將大陸2010個縣級行政主體通過合併減少到1000個以下,甚至減少到600~800個,不僅全國人大代表可以保證一縣一人,而且中央和國務院工作會議也可以直達縣長、縣委書記,有利於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直抵縣域的現代國家管理信息系統。

減少縣級行政主體數量後,除了高原、邊疆、沙漠、草原等人煙稀少地區,每個縣的人口都基本上在100~200萬人的範圍內,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我國城鄉建設的發展規劃,產業的經濟規模將趨向合理,綜合經濟效益將大幅度提高。在20年內新增100個100萬人以上區域性中心城市、300個50萬人以上的中等城市,就可以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要目標。

減少縣級行政主體數量後,每個省只剩下原來數量40%左右的縣,百縣大省將不復存在,這就為省管縣、取消地級市的行政設置創造了條件、鋪平了道路。我國各級的行政管理人員將因此而得到明顯的裁減,行政費用將大幅度節約,行政效率將成倍提高,我國的社會主義行政管理水平將上一個新的台階。


至少江西的行政區劃比較扯,

最大的地級市贛州有18個區縣,最小的地級市新余只有兩個區縣。

上饒區縣12個,卻被弄成個啞鈴形狀。

簡直無力吐槽


清朝行政區劃:

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想必有些道理吧。

現如今,東中部地區大多數省份面積都在20平方公里上下浮動,而且基本算是貧富搭配,還是比較合理的。

只是部分犬牙交錯的區域似乎也可以稍微抹平,比如河南插入山東、安徽插入江蘇、廊坊北三縣等,似乎可以考慮一下當地居民生活便利原則調整,畢竟古代的目的現在看已經沒啥意義了。

劃新省、設新直轄市,都是沒必要吧,尤其是在深圳都還木有設直轄市的大背景下,其餘城市都有點戲多。

曾經青島、大連希望直轄,現在看經濟玩兒完了也基本沒啥戲了,似乎也沒人提了。

西安、南京作為兩大舊都,又曾經被議儲,想直轄真是不太現實。清朝為了防止南京做大,用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相互挾制。不直轄南京就是江蘇省會,直轄了南京可真就是南京了。西安不能直轄還有一些特殊原因我猜,現在陝西向心力城市是西安,若沒了西安,或許北部向心力城市會轉銀川,或許某些民族會做大。

還有超級戲精徐州,這似乎眼看著淮海省就呼之欲出了吧…且看清朝對江蘇的分控,曾整出兩江總督專管蘇北,兩江總督駐地卻還是南京。徐州特點是步兵年代是華北與江淮的門戶,可現在啥年代了…而且一堆窮親戚聚在一起要麼一起窮要麼富你徐州窮死大家。把周邊四省經濟最不濟的湊在一起的奇妙想法應該是徐州從武漢那裡學來的吧。淮海區這樣的行政區劃戰國時期就有所雛形,楚國和魯國、莒國的邊界現在也大概就是山東江蘇交界了。徐州元朝之後戰略地位主要還是控制了兩京交通的隘口,從這裡南下或者北上的平原區,但是現在看,兩京聯絡的意義並不大了,反而京滬聯絡更有意義,所以國家規劃的京滬線路現在越來越願意橫穿山東走江蘇省內再從南通過江,更方便更經濟更高效,所以你說徐州為啥衰落,請參見聊城為啥衰落或者石家莊之崛起…

武漢我覺得倒是一個事實意義上的直轄市,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省的省會可以一家獨大到這麼個地步了吧,所以武漢帶著他省內的小弟們過日子,武漢直轄了,其餘地方劃給誰們?

個人覺得,與其更改省區規劃,莫不如更細化省內行政區劃,諸如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更多地增加地級市,細化縣域,更有助於沿海省份形成城市集群。

各種飛地似乎也有必要調整。


最主要的問題我覺得是地級市和縣級市區分不清楚,比如長春市下轄長春市,德惠市,榆樹市等,大市和小市往往把人弄糊塗,如果不能撤掉一層,最起碼區別開才好。


只覺得有一點,行政區劃要明確,整得很多區搞不清楚這區到底是行政區亦或是什麼別的,比如西安的什麼曲江新區,西咸新區,,感覺好混亂啊


我覺得中央當初如此劃分必有它的用意,肯定不是為了經濟和文化,更多的是政治和軍事。假如真的把每個文化圈的地區都單列出來設省,我敢肯定就不只有疆獨分子和藏獨分子了,搞不好會有東北獨立、嶺南獨立的鬧劇出現。現在劃分的好處就是,省與省之間的文化、宗親交流不受阻礙,經濟交流稍微受影響,但並非無法解決,同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處一個省,增進互相之間的認同感。就算現在蘇南蘇北互相嫌棄,但如果牽涉到共同利益,他們就不內鬥了。實際上促進了國內文化一體化,更進一步,以後不可能設立更多的省份,只會模糊化省份之間的隔閡(經濟、文化甚至行政方面),或者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合併省份,並弱化和減少省級行政單位的職權範圍,並且從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方面考慮合併相鄰的市縣,設立大市。這樣有利於精簡機構,提高行政效率,促進地區融合包容。當然一切的前提是中國城鎮化達到一定地步,農村人口比例大幅度減少。

這是我的猜想。


肢解新疆西藏內蒙,撤寧夏併入甘肅。


應當貫徹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取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民族自治區,一律設省。


推薦閱讀:

北宋為什麼不統一大理?
揚州屬於江南還是江北?
華北平原的形成時間?
有哪些城市歷史上極其顯赫,如今衰敗不堪?
中國有哪些低調的卻也曾經很有歷史的地方?

TAG:地理 | 地圖 | 行政區劃 | 區域經濟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