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ホンコン」來自英語嗎?為何日語把中文名稱中的「ng」譯成「ン」,把其他外語名稱中的「ng」譯作「ング」?
1. 「ホンコン」一譯的直接來源是什麼?
2. 《中國地名?人名の書き方の表》寫道:四聲の區別?語頭における有気?無気の區別,語尾におけるnとngとの區別などは書き分けない。
但對英語詞的處理卻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規則或習慣上的區別?
(一)
日語撥音「ン」在語流中的實際發音不僅限於前鼻音 [n]、雙唇音 [m] 等,也包括後鼻音 [?],用於音譯現代漢語北京話或廣東話的 -ng 音都不至於超出相似發音的範圍。日語老師常常說「ン」音不能發得太「閉」了,要有點兒像後鼻音,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合流的音譯顯然會造成混同,而要排除歧義就有賴於特定辭彙的冗餘度,比如現代中國地名、中華料理名稱等辭彙,數量都很有限,大體還能避免同音詞的碰撞。
至於借用英語及其他西方語文時將 -ng 轉寫為「ング」的規則,耳朵聽起來顯然不夠相似(補了個母音好嗎),但在可以優先想到是西方外來語的環境下,這種語音形式無非是直接對應了文字上的 -ng 拼寫。所以我不說音譯,我說轉寫。歧義也不嚴重。
還有一類情況題主沒有提到:漢語後鼻音字在日語音讀中的長音讀法,比如「東京」讀「とうきょう」。這種讀法當然很有歷史了,而漢語的後鼻音也很有歷史。古代日本人當年哈中媚華,一絲不苟地模仿漢語實際讀音,而後經過語音演變,終於形成了現在這種長音的套路。大家習慣了,只要能意識到這裡該按漢字音讀來理解,聽辨時自然也能排除很多歧義。別說後鼻音了,如今的長音字還混雜了古漢語的效攝字啊唇音尾入聲韻(比如「法」)啊之類,當然也很討厭啦~可是這麼多年大家也都挺過來了,不是嗎。
以上足見外語 -ng 音譯/轉寫為日文的三種不同規則。三種!要命咧……
(二)
語言講究約定俗成,這話誰都會說,難的是說出為什麼來。我就隨便說說吧:漢語、日語、許多種西語,音節的構成是有所異同的,於是日語借用漢語時可以不強調區分鼻音韻尾,但借用西語時需要予以強調。
漢語和日語,大體上是開音節佔優勢的,音節不以輔音來封口的情況是主流,而以輔音封口的音節不但出現得就不太多,而且可供封口的不同輔音僅能組成極小的集合,現漢北京話就是 -n -ng 兩個(語流變體不算),古漢語、現漢粵語等加上幾種入聲尾,日語則是撥音和幾種促音(其實一般也對應入聲字嘛)。
日語借用漢語,雖然也要為前後鼻音的區分想點兒辦法,但總的來說鴨梨不山大,無非是古漢用長音,現漢用撥音,兩條規則夠了。
西語則是閉音節佔優勢的,音節往往以輔音來封口,可供封口的輔音也可以有好多種,從唇舌到軟齶的各部位,塞擦邊鼻等各種方式,縱橫調製出了一個輔音軍團耶!沒機會出陣殿後的還真不多。
不難想像,音節尾巴單調的日語面對這類語言,肯定不能還像借用漢語那麼玩了。想辦法吧!全民嚴格模仿讀音?等於直接學外語了,太洋氣,不現實。必須改造成日語范兒,也就是在大部分西語閉音節的末尾添加母音,對應日文的一個假名——除了「ケーキ」等個別「イ」段音外,「ウ」「オ」段的居多,不用舉例了。
然則「ング」即 /-Ngu/ 末尾的 /-gu/ 自然符合添加母音的常例,只是中間夾著的撥音 /-N-/ 也確實過於拖沓,生生地多讀了一個時長單位呢,相當於兩個假名組合起來對譯一個不含母音、不算音節的 -ng 了!西語中的前鼻音 -n 和 -m 以及鼻化母音等,都只要一個撥音「ン」來對應(thank 等詞中的 [?] 變體也入此類,因為後面還有別的輔音),但無論 ng 結尾的 king「キング」還是居中的 kingdom「キングダム」都是採用了完整而啰嗦的「ング」。
當然了,某洋快餐的那句廣告語 I"m lovin"it 如果也要變成日文,應該可以簡單點兒。我們是不是可以說英日兩語都嫌 ng 音太不爽利了呢?待考哈!
(三)
僅就題主的原題而論,但凡對鼻音的處理,撥音「ン」總是不可少的,只是當借用西語時,還要附加一個「グ」,從而符合音節末尾補足母音的常規;借用現代漢語時則不必如此,也不至於混淆。
以上分析的著眼點,在於不同語音系統之間碰撞後的平衡問題。引進外語,既不能破壞國語的語音面貌,以致使用者無法開口說,又要保證新詞的形式(口語發音或文字表記)能夠區別語義,盡量減少歧義。轉寫西語的「ング」誠然是個大怪胎,音譯現漢時一律搞「ン」也讓中國人迷惑,但對日語母語者來說,大體都還可以接受吧。那就算合理了。
———— アップデート ————改了一個錯字。ホンコン是粵語發音直譯。類似的還有広東カントン、飲茶ヤムチャ
補充,謝謝指正。廣東少打了一個ン。已經補上其實日語中對外國的人名地名的翻譯(嚴格地說是【日本語表記】),並沒有嚴格統一的規律可循。 對於中國的地名,書面一般盡量使用漢字。但也有一些日本語常用漢字不包含的,或者有一些漢字筆畫數特別多的,就直接用片假名。如哈爾濱(ハルピン)、齊齊哈爾(チチハル)、深圳(深セン)等等。 至於讀音,則五花八門。如果地名所使用的漢字是日語的常用漢字,大多數使用漢字的音讀。如武漢(ブカン)、大連(ダイレン)、西安(セイアン)。一般這些地名的音讀與漢語拼音相對接近。但是上海(シャンハイ)、北京(ペキンorベージン),雖然都是常用漢字,卻不是常規的音讀。主要是常規的音讀與中文發音差異較大,用接近原音的音譯法也更利於交流。 而台灣的兩大城市,台北(タイペイ)發音也是音譯法,但高雄(タカオ)則更傾向於使用漢字的訓讀發音。 題主的問題,香港(ホンコン)的讀法,正如@匿名用戶所說,是粵語發音的標註。歐洲的一些地名,有的根據當地的發音,有的按照國際通用的英語發音標註。當然與這些地名傳入日本的歷史背景有很大的關係。順便補充一下,翁倩玉的名字在日本媒體上出現時,通常寫作ジュディ-オング。是根據她的英文名Judy Ongg轉譯。
因為香港是音譯( transcription ),而其他的叫做轉寫( transliteration )
ホンコン 來自「香港」二字的粵語發音,不是英語。
以上答案都想太多了。
這個問題我專門問過日本人,ng讀「ン」一般都是聽到了實際的發音之後按原發音來處理。「ng」搞成「ング」基本上是因為這個詞不會讀也從來沒聽過別人讀,所以就按照「日語中每一個寫出來的符號都要發出音來」的方法來創造一個日本人能理解的讀音。其根本原因就是——英語爛。對 這個 問題我記得在legal high 裡面雅人大叔有糾結過 。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語的五十音圖中沒有トゥ?
※日語中一些單詞在外來語之前是怎麼表達的?
※肉便器是什麼意思?
※西尾維新的作品中有哪些不容易注意到的日語諧音冷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