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圖書館會被電腦代替嗎?
謝謝邀請,這麼久才來答題,不好意思。不過正好前幾天為了準備考研把吳慰慈的《圖書館學概論》又讀了一遍,也許現在答題比以前答題更合適。首先擺明立場,公共圖書館不會被電腦取代,也不會被網路取代。其次擺明利益相關,本人圖書館學在讀本科生。「圖書館消亡論」的出現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蘭開斯特(F.W.Lancaster)就在他的專著《走向無紙信息系統》中預測:未來圖書館也就是電子信息系統。這個說法的提出是有時代背景的,這個不說大家也都知道。
那為什麼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圖書館卻並沒有消亡呢?
且不說很多人對紙質閱讀物的情有獨鍾,就算紙質閱讀物死了,圖書館卻仍然不會死,尤其是公共圖書館,為什麼呢?因為圖書館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保存圖書文獻、借還書。圖書館存在的意義還在於社會教育,現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在部分學科領域,你在大一學的東西大四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這個是我聽說的),很多人在接受高等教育進入工作之後仍然需要不斷學習,學習掌握新的知識。圖書館就為很多人提供了這樣一個免費的場所,為終身教育、社會教育提供場所,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存在的意義還在於作為社區中心的職能。大三的一位老師去新加坡參加世界圖聯大會後,回來跟我們感嘆,說新加坡有的公共圖書館就建在商場最頂層,市民逛街逛累了就可以上去坐會(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陪女朋友逛街了)。其實這一職能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體現得不好,因為中國的社區圖書館太少太少,除了深圳。在國外,社區里的媽媽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寶寶來圖書館玩,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在中國呢?只能挑著天氣還好沒有廣場舞大媽的時候出來散個步吧?碰上霧霾還傻眼。中小學生也可以在這裡蹭免費的空調和電腦(之前去上海圖書館,居然可以外借艾派德和電紙書)很多圖書館會特別為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群體提供服務,最美不過夕陽紅(想想一下大媽們在圖書館大廳跳廣場舞的樣子,畫面太美……),不過這的確是圖書館的職能之一,附近社區的人可以在這裡讀書、交友、愉情、交流、約炮……這個職能放在我國來說就是區圖書館負責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事實上對於大部分公共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在數量上是最多的)來說,這一職能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們不能服務廣大選民,選民支持的議會就會選擇不給撥錢,現在金融危機鬧得凶,英帝已經開始關圖書館了……綜上,圖書館不會被關掉,反而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的不斷喜聞樂見而不斷進步不斷發展。最後呢,是圖書館內部的變革。圖書館說白了就是保存信息資源的,而不是保存信息資源的載體的,2000年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那個時候也沒有紙質閱讀物,但是那個時候不是也有圖書館么?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哦,不對,是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以前是泥板和莎草紙,後來是紙質圖書,後來又有了膠捲和光碟,現在是磁、光,介質變了,載體變了,《論語》還是那部《論語》,《聖經》還是那部《聖經》,你不能說保存泥板的圖書館不是圖書館,你也同樣不能說保存數字文獻的圖書館不是圖書館,對不對?實際上圖書館已經在做出改變,順應數字時代的到來,你去國圖網頁上看一眼,是不是有一個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的大標題在那裡?前一陣還聽說美國國會圖書館打算保存推特上的信息呢,多大的魄力。許多圖書館,尤其是科研和高校系統的圖書館,主要的信息資源是以數字的形式存取的,資源採購經費也是向數字信息資源傾斜,而公共圖書館也逐漸走向數字化,只是你沒發現,至於說圖書館完全成為只存在於網路上的,沒有實體的資源也沒有實體的館舍,那也是不可能的。最後,你知道數字信息資源保存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嗎?是不能長期保存,相同的信息,你寫在紙上,寫在竹簡上,可以保存上千年,但是保存在磁碟上呢?有的時候磁碟被損壞了數據就全沒了,十幾年前的軟盤現在大家都不用了,現在拿出一張來,上面的信息還讀得出來嗎?所以說,這些數字化的人類文化遺產的保存,現在還是大問題呢,雖然數字化資源易於複製易於分享易於傳播,但是保存是其短板。贊同 @徐小飛 的觀點,並進行一些補充
雖然說圖書館的意義不僅僅是「保存文獻」和「借還書」,但是這兩大支柱功能無疑對理解圖書館存在的必要性非常重要。
對於高校等研究機構的圖書館,有一個很重要的職能就是保存珍貴善本。如果將這些善本存入博物館展覽,則無法發揮其知識傳播的職能;如果讓其他組織機構來保存,可能無法做到獲得盈利、最大程度地保存善本與傳播知識的平衡。而圖書館則是提供這種職能的最好平台。
雖然題目是公共圖書館,可能涉及不到善本的問題,但是一些服務水平較高的圖書館可能會提供縮微膠片閱讀,使公眾以低廉的成本接觸到複本較少的書籍。還有就是像@徐小飛 說的,也有很多圖書館開始保存紙質的電子資源,以進行重要的紙質備份。降低知識傳播的成本也是圖書館的核心要務。且不說複本較少的書籍,像百科全書式超級厚重的典籍,外文書籍,對於公眾僅僅查閱資料的用途來說,進行額外的購買是一筆不(tu)小(hao)的開銷。對於出版社來說,印刷太多又賣不出去,也是一種浪費。。除了查閱資料,圖書館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勵「試閱讀」,畢竟每一本想看的書、期刊、報紙等都進行購買也是一筆較大的開銷。另外,題外的高校圖書館還會購買各種文獻資料庫,方便學術研究,像知網兩三塊一篇期刊這種標準,如果沒有圖書館,寫一篇論文得餓幾天肚子_(:з」∠*)_所以圖書館在知識傳播方面是一個很體現socialism優越性的機構~
當然,「試閱讀」可能kindle這種移動端閱讀會對拖延症懶惰症四肢不勤症的人類激勵的更好,但是畢竟收錄書目範圍相對於圖書館要小,在價格上圖書館感覺更便宜一些。。也因此,圖書館是保護版權的最後根據地。抵制盜版,盜版滾粗。除此之外,圖書館提供更豐富的信息服務也是發展趨勢。比如專業的信息諮詢,查詢培訓,乃至閱讀推廣等等。的確,公共圖書館正面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巨大衝擊,但是圖書館也在不斷尋求著改變,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務。至少在可見的未來,不會被電腦取代。圖書館會不會消失,可能會。
但我指的是名稱,而不是圖書館存在的本質。
近年來國內外的圖書館系(圖書信息系、圖書情報)逐漸開始改名,筆者的母系就在今年正式從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改成Information School。圖書館的本質還是包含在整體教育目標中,但是因為時代趨勢(大數據、信息管理),也為了讓外界人士更清楚這個系是在做什麼(一部分也是為了招攬學生,information science多麼誘人) 。圖書館也一樣,有些圖書館不叫Library而改叫information center (尤其許多企業圖書館),我以前實習過的一間大學圖書館的商業分館就叫做Business Information Service,這個名稱的更動也跟該圖書館提供的訊息大多是使用資料庫而非書籍有關。但總而言之,圖書館正在轉變,名稱變了,本質不變。大家認知的圖書館定義是保存圖書或各種視聽閱讀資源,並提供讀者借閱使用的場所。這的確是圖書館基本的服務宗旨,但大方向來說,圖書館的宗旨是教育民眾,發揚與傳播知識。以紐約市立圖書館為例(全美第二大公共圖書館,僅次美國國會圖書館),它的服務宗旨是:1. We inspire lifelong learning by creating more able learners and researchers. We:- Teach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navigation skills
- Provide tools, resources, and great places to work
- Engage in great exploratory conversations
-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that encourage patrons to challenge their assumptions
- Support creativity, research, and problem-solving
- Bring people together to spark creative synergie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2. We advance knowledge by providing free and open access to materials and information that reflect New York』s global perspective. We:
- Identify, acquire, and preserve items that enhance our unique areas of expertise
- Connect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whose materials complement our own
- Inspire interest, expand horizons, and enrich perspectives
- Build tools that allow us to connect with the world in our areas of expertise
3. We strengthen our communities by promoting full citizenship and participation in society. We:
-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key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 Provide dynamic resources to help patrons understand and engage in society
- Create safe and reliable places where we and our patrons can enjoy, honor, celebrate, and engage with our communities
- Offer unique and authoritative materials of historical importance
- Bring our diverse communities together
翻譯水平有限,這裡簡單歸納一下,紐約市立圖書館存在的主要目標如下:
1. 鼓勵終生學習
2.促進知識增長3.加強社區聯結達到這幾個目標的途徑則是:1. 培養自主的學習者和研究者;2. 提供開放的資料與信息;3. 促進公民的社會參與。這回答了圖書館為什麼收藏圖書資源、提供讀者借閱的基本功能。但更多的是引導民眾使用這些資源來創造更大價值。許多人覺得網路的出現會使得圖書館失去顧客群,但其實不然。那些失去顧客群的圖書館是不懂得抓住潮流的圖書館。我甚至覺得圖「書」館這個名稱其實誤導了普通人對於圖書館的認知。
1. 知識保存以前讀者只需要處理紙本出版品、到後來需要處理光碟、硬碟和其他實體的信息處存載體,但現在的他們面臨更廣大的工作範圍:整個網路。「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就是因為這個現象而生,電腦、移動設備每時每刻對你發送成千上萬條的信息,許多人因此感到焦慮,因為相對起過去較單純的信息媒體環境:只有少數幾家電台、報紙雜誌社,到上百兆、怎麼看都看不完的網路搜尋結果,哪些對你是有用的信息?哪些能幫助你?哪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在資訊海中如何更快找到你要的信息?以上這些問題是當代的讀者在享用便捷的網路資源時所衍生的問題。圖書館,跟過去一樣,將繼續作為民眾的把關者、信息引導者、教育者。舉一些實際的例子,在面對數字化時代,圖書館仍然是擔當知識典藏的角色。比如台灣的數位典藏計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結合各個單位(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追隨數字化學習與研究的潮流,將文化產物進行數字化存儲。另一個例子則是網頁典藏。信息網上的網頁是以兆來計算的,但有很多過一陣子便消失,或者做了版本的更動,跟紙本書籍和實體載體不一樣的是,這些網頁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消失了。數十年或數百年之後,如果人類學者要進行社會研究,可能就需要仰賴網頁中的信息來分析當下的社會環境。在數位化時代來臨之前,圖書館扮演著文化保存的角色,現在也是一樣。雖然數字化信息的典藏將是一大挑戰,需要不只是圖書館的力量來達成,但這也將是當今圖書館能夠繼續為民服務的項目之一。即在圖書館網頁中設有網業典藏的資料庫:Collections with Archived Web Sites,使用者可以搜尋過期的、被鏡像保存的網頁。另外一個則是非營利的互聯網檔案館:wikipedia.org 的頁面。美國國會圖書館甚至曾經有一個非常有野心的計劃:twitter典藏計劃,雖然該計劃目前停滯不前,但足可見圖書館在數位化時代繼續堆動文化與知識保存的雄心。2. 引導轉介紐約市立圖書館服務宗旨也提及「與其他機構組織合作來增強圖書館的服務」。一個圖書館的資源畢竟有限,這也是為什麼圖書館們需要成立聯盟、館際互借的原因,就是要降低成本,但又能照顧到讀者多元的需求。
這裡要說的是,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不是僅限於提供讀者「館內」的資源,而是包含引導讀者到他們需要的服務,這包含了圖書館之外的資源。研究型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對參考諮詢服務(百度百科定義:圖書館員對讀者在利用文獻和尋求知識、情報方面提供幫助的活動)的定義即包含引導轉介。如果大家認為圖書館的功能僅是在提供民眾閱讀的素材,那麼當然圖書館將難以生存,但事實上圖書館是一個社區的信息集中點,這些信息不僅是學術性的,甚至能是非常生活化的。舉例來說,美國許多公共圖書館在報稅季節會提供講座,甚至有志願者到點協助民眾(克利夫蘭圖書館報稅志願者到點服務:FREE Tax Preparation Assistance at Your Library;紐約市圖的健康保險講座:nypl.org)。當然,對於圖書館來說,這些活動也是一種將民眾拉進圖書館的手段,只有讓民眾親身造訪圖書館才能讓他們知道圖書館提供哪些其他的資源,形成一種良性循環。3. 社區中心前面的回答其實也提過了,包含家長帶著小孩到圖書館一起看書、說故事時間、講座,我在美國也見過圖書館開設(或提供場地)給中小學生進行科學項目、品Cheese等五花八門的活動。電腦互聯網雖然提供我們很多信息,但人類最終都有社交的需求(姑且不論網路世界的虛擬社交)。很多圖書館藉由這些看似跟圖書館沒有關聯的活動,連結到「圖書館」應用上,譬如說在舉辦中小學生科學項目活動時,引導、交導學生使用圖書館的資源(不論是書籍、資料庫等等)來找資料;品cheese的活動時,順便介紹哪些圖書館的書是關於品cheese、cheese的食譜...近年來有一個特別的圖書館活動,專門出借「真人」給讀者「閱讀」,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真人圖書館 |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圖書館),和台灣新北市圖書館(ntpc.gov.tw)是其中兩個著名的案例。讀者可以預約某個領域的專家,和他進行一對一或小團體的互動。筆者在前幾年還聽說歐洲某國的圖書館能出借狗(Therapy dog)...這些創新的活動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是一種手段,跟第2點一樣,目的是把人帶進圖書館,讓他們知道圖書館有很多他們不知道的資源。同時也讓讀者明白,圖書館是社區共有的空間,除了分享知識之外,也提供某種層次上的社交需求。筆者在美國念書時,發現美國的大學非常重視圖書館使用教育,一些基礎課程通常與學校圖書館合作,根據不同的課程指定學科館員在學期開始的時候到課堂上指導學生基本的圖書館使用,文獻搜尋,資料庫操作,信息素養等等,雖然美國的本科生不一定要寫論文,但這些技巧在他們的課堂作業也是非常實用,讓學生知道谷歌並不是唯一的找資料工具(也不是最可靠的)。在圖書館中,我們稱為信息素養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簡單來說,就是教人如何有效率的找信息,怎麼辨別哪些信息是有用的,怎麼整理/應用這些信息。
筆者並不是鄙視google或任何網路搜尋工具,事實上我每天都要用上百次google搜尋(或百度),甚至本科上圖書館學基本課程,首先就是教怎麼用布林邏輯在搜尋引擎或任何資料庫做關鍵字搜索;我也親眼見證當我問館員一些深度的問題時,在協助我的過程中, 85%會使用google做為輔助工具,因為搜尋引擎最大的特點就是快,尤其是在搜尋一些基本的,常識性的問題,所以即便是學者專家在進行學術研究時,他們也會用搜尋引擎來輔助,但如果你需要更深度的資料時,這時就是圖書館派上用場的時候了。尤其是學術圖書館,假設就像人們說的google能找到所有東西的話,他們每年為什麼還是要花大把的銀子訂購那些資料庫(Ebsco,CNKI,Elsevier等等),因為這些資料庫比起搜尋引擎提供更深度,更專業,更有附加價值的信息。這就是圖書館其中一項重要的價值,讓他的使用者有能力運用最有效率的方法,工具,將這些工具的價值最大化,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情報,利用這些資訊解決當下的問題。總而言之,網路但方便,但正因為太方便,當今的網路使用者更需要有良好的知識素養能力,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需要被質疑的,當需要證據佐證時,哪裡可以找到最權威的資料。一不小心就打了這么多,這也是我在圖書館界打滾多年的一點小心得,的確有很多人不了解圖書館專業到底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因此產生許多誤(qi)解(shi),但在這裡還是鼓勵大家多到圖書館走走,或許那裡有許多你不曾發現的圖書館的功能和服務。歡迎加入微信公眾號閱讀跟多好文:CGCommunity
互聯網的作用不可思議。但是現在有人宣稱互聯網讓圖書館變成老古董,這個說法就和說鞋讓腳變的不必要一樣愚蠢。
——馬克?赫爾林:《美國圖書館》,2001年4月The Internet is marvelous,but to claim,as some now do,that it"s making libraries obsolete is as silly as saying shoes have made feet unnecessary.當然會。除了神馬油墨的清香,紙質的厚重之類裝B的理由。我看不出紙質書比起電子書有任何優勢。
不過裝B是個大需求。不會。而且還會派生出網上圖書館來。君不見圖書館裡有很多電子文獻資源么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過至少在一定時間內不會。
圖書館有兩大優勢:豐富性,免費性。豐富這點受到了電子圖書館的挑戰,不過電子化的過程還有一段時間,我想五年、十年應該還挺得住。免費性當然也收到了挑戰,而且電子書更便捷。所以一切都看第一點吧。嗯,說起來,我半個月前第一次去了首圖,拍了幾張照片:人滿為患奇怪設備美女如雲哦……不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將公共圖書館的使命總結為12條:
1. 養成並強化兒童早期的閱讀習慣;2. 支持個人和自學教育以及各級正規教育;3. 提供個人創造力發展的機會;4. 激發兒童和青年的想像力和創造力;5. 加強文化遺產意識,提高藝術鑒賞力,促進科學成就和科技創新;6. 提供接觸各種表演藝術文化展示的機會;7. 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支持文化多樣性的發達揮;8. 支持口述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播;9. 保證市民獲取各種社區信息;10. 為地方企業、社團群體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務;11. 促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高;12. 支持並參與各年齡群體的掃盲活動和計劃,在必要時組織發起這樣的活動。在我看來,包括公共圖書館在內的圖書館,其使命歸根結底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保存及利用文獻信息資源,進行社會教育。以上的12條使命都可以歸入這兩個大方面。
這兩個使命是圖書館發揮社會作用最主要的途徑,也可以看作是圖書館出現的原因——社會中出現了保存及利用文獻信息資源、進行社會教育的需求,圖書館便出現了。不論文化信息機構如何多樣,只要有這兩個大的需求,「圖書館」便會繼續存在。在現階段,這兩個需求還沒有消息的跡象。
我的專業是圖書館學,大一第一節老師便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圖書館是一個機構,還是一種機制」。當時,「機制」是主流看法。當然,現在應該也是。很多時候我們提到「圖書館」,首先想到的是圖書館的建築,是實體的圖書館。誠然,包括圖書、建築等圖書館的實體部分是「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不是圖書館的全部。這些實體部分只是「圖書館」履行社會使命的載體與基礎,重要的是「圖書館」本身的運行機制。這也是我給「圖書館」打上雙引號的原因。退一萬步來講,也許未來有一天,實體圖書館會消失,甚至「圖書館」會消失,但一定會有一個機構來履行保存文獻信息資源與社會教育的使命,這個機構便是「圖書館」。也許是谷歌(其實我一直很看好谷歌,不過我不是說看好谷歌取代圖書館),也許是亞馬遜,也許是超星。總之,只要社會中有這兩個需求,便會有「圖書館」的存在。
我覺得圖書館的「氛圍」是其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所在。現在的圖書館,越來越強調作為「場所」的作用。比如加強高校圖書館在高校中的「第三空間」的作用。圖書館的學術和專業色彩在變淡,讀者使用圖書館的資源不必進入圖書館,讀者進入圖書館也不僅僅是為了利用圖書館的學術資源,也許是為了自習(以前在一家公共圖書館做問卷調查時,有很多附近的高中生在自習,幾乎佔了一樓全部的閱覽位置),也許是聽講座,也許是看展覽,也許只是為了蹭蹭空調。而這種定位的「模糊」,反而更使圖書館的功能更豐富,作用更大。
現在的圖書館不僅僅是一個「社區文化信息中心」或者「文獻保存機構」,其也被附加了很多的情感價值,是一個象徵。圖書館之於一所大學、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都有這樣的象徵意義。這種情感價值,也將使圖書館長久地存在下去。今天正好與朋友談到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是圖書館會消亡,但是這個過程在我國要比發達國家還漫長。
利益相關:圖書館從業者1.近期圖書館消亡論是伴隨著大量電子文獻,尤其是電子書的出現而被很多人提及的。在亞馬遜推出kindle之後,電子書的銷量猛增。學界一度認為圖書館迎來了大變革,也預計到電子書將快速覆蓋紙質書,對於購買電子書替代昂貴的紙質書(主要針對英文書)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我有同學還專門做過這方面的項目。後來的結果是目前沒有案例表明電子書要替代紙質書,和預期的不一樣。由於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調查,只是聽相關研究彙報得到了一些結論,所以目前沒有準確的數據貢獻出來。大致結論是圖書館電子書和紙質書維持在各佔一半使用量的情況。各位看看隨意。2.從工作中得到的一些信息:(1)我平時的工作接觸中外文圖書比較多,通過對比後發現,我黨對於中國的認識是很實際的,我國真的是處於社會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生產之間的矛盾。知乎上很多回答中國到底有多強大的問題看著挺開心的,可是現實還是很骨感。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面子與里子的關係。在圖書館久了,在浩瀚的文獻中容易看到這個社會文明的里子(知識和文化)的一方面。拿出版概況來說,具體的數據指標應該在國家出版總署那裡,出版社也有一些。圖書館一直致力於收藏有保存價值的文獻,可是國內出版的科技類圖書總體質量不高,前沿性的研究極少(分類法基本都分得進去),價格也不貴,一般300-600塊的一本的科技書算高價書,1000元以上的十分稀少了,其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每個人看到的研究著作都是自己領域內的,看到的情況肯定和我不一樣,站位不同沒有任何貶低國內著作的意思。有良心之作,但量不多。還有流失了的(中國人寫英文版找國外出版社出)。圖書館拿著所謂大筆的經費無太多好書可買,有些圖書館為了完成任務亂買,同一種書(如工具書比較貴)買很多本。還有的圖書館迫不得已只能多買社科類,但高質量的社科類研究圖書也不多,所以圖書館中充斥著大量低質量圖書。我今天那個朋友是研究歷史的,他說他很痛心現在的人寫小說胡說八道亂寫也沒人管,圖書館裡小說泛濫。寶寶心裡苦啊,國內出版的新書質量高的真的不多哇,作為典藏量上百萬的中型圖書館每年買書都頭疼。我們館每年中文圖書購置經費500萬人民幣左右,要求購買9萬冊,複本量2.5,收藏重點保障工程類,兼顧理科,少數社會科學。國家每年新出版的中文圖書總量大約是20萬種。那麼外文書(以英文為主)這邊的情況呢?和中文是倆極端,錢不夠,而且數量還挺多。外文書的昂貴使我們這些看護的人都小心翼翼的。一本書1000人民幣很正常(600 page以內),4000-5000的也有,至於最貴的有多貴不得而知,我們也買不起更貴的了。至於分類典藏非常頭疼,因為往往研究的主題中圖法還沒有類目,或者來不及拓展子類。雖然我不了解各個學科,但是在計算機、納米技術、許多交叉學科方面和中文研究的主題差異挺大(反映在專著上,論文沒有統計)。由於發表學術論文,撰寫專著需要國外同行平議的情況比較多,許多中國的學者、華人都寫英文版委託wiley等這種大型出版社全球發行。想想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多麼辛苦,要用自己的第二語言寫專著,一代代在人家後面追,要在西方世界裡爭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付出了很多,花費的精力多,錢也多,中國讀者去讀語言又是一個障礙。外文書貴,外文資料庫也貴動輒幾十萬一個,這些東西我們還不好用。核心科研成果的壁壘非常高,我們就是這樣被人家賺剪刀差的。(2)經費問題國內圖書館買中文文獻錢不好花,難道是錢太多?不是的,主要是我國出版物的定價總體不高,圖書館收藏的規定比較嚴格,因為我們捨不得浪費錢,那都是納稅人的銀子,要業界良心啊。出版社整天叫自己半死不活利潤低,靠教輔類、考試類、各種雞湯小說等圖書銷量來盈利。科技類圖書目前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下發行的。國外的大圖書館館除了美國國會圖書館,目前我還沒聽哪個館不缺錢的。因為如果館藏結構調整為以英文為主的話,以外文書這樣的價格,買起來是很吃力的。比如美國人的月收入如果是人民幣3萬/月,那他自己要買一本不貴的書學習大約要花掉3000元(圖書館的價格一般是折後價)。圖書館來買經費也很緊張啊。所以想想北歐那些家居裝修風格幹嘛要突出書架,因為那是財富與知識的象徵啊 此外,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外圖書館的硬體條件不一樣呢?國外的公共圖書館有精緻的裝修,舒適的沙發,一些高端點的多媒體設備,殘疾人便利設備、閱覽室和豐富的活動。而國內的圖書館大多比較樸素,看不到什麼人文關懷。因為除了少數富裕的地區圖書館條件比較好之外,大多數地區政府真的沒那麼多錢給圖書館改善硬體,能撥出資源採購經費都不錯了。公共圖書館普遍是缺錢的,所以讀者的體驗很差!我們館也缺錢,供科研使用最需要的外文資料庫和外文電子書都很貴!還有很多人對圖書館學有意(qi)見(shi),源於在圖書館的體驗,包括管理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態度上。在我國很多問題比較複雜,相信在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所體會。圖書館作為一個非盈利的社會文化機構,包括用人提拔等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比較多,但無一制約來自納稅人。這並不是圖書館學所能解決的問題,圖書館學出身的從業者和領導都很珍惜和摯愛這份工作,因為覺得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相信通過努力圖書館不管以何種形態存在,知識文化都需要一批人去保存、傳播,尤其是針對弱勢群體(兒童,殘疾人,窮人等)。(3)談談資料庫商的環境。我國總體市場環境我不清楚,不過在書商這一塊,各個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國外有差距。最近有同行說國外的圖書館為了節省經費推行按需購買,就是可以購買單本文獻。但是面向中國市場,他們的答覆往往是no,必須買一個庫上百上千打包買。國內的資料庫商也紛紛效仿。按需購買目前在紙質書可以實現,但在電子文獻花了很多冤枉錢,沒有辦法,人家壟斷了,我們的科研還要跟進人家的成果來創新,不買不行。整個圖書館的發展,以及生存環境都在初級階段,消亡論離的距離比發達國家的距離要遠。如果百度或者網上泛濫的免費小說能替代圖書館提供的資源我也是醉了。當然google算是有良心的吧,但那些外企(比如我們合作的大資料庫商)到了中國怎麼服務都變種了?到國外看看日本人給自己生產的本田,再看看賣給我們的,也變種了。我在其中看到的是各種高價,剪刀差,霸王條款。總體的環境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圖書館還沒有發展到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的階段。順便說一句自己從業的體會,大學的時候慕名而去聽國內某大圖書館館長的講座,他談到在圖書館工作的心得,說作為大館館長覺得自己使用文獻很方便,容易拿到各種一手資料做研究。我當時很失望,因為覺得他在這樣的位置說出這樣的話,是他從來沒有把圖書館發展和圖書館精神當成自己的事業,對推廣全民閱讀、終身學習、社區圖書館覆蓋隻字未提,只是關心自己的研究。上行下效,讀者的體驗能好嗎?我們難道都要拿著公共資源為自己提供便利嗎?可是學環境的也有人和我說他實(bei)(shou)習(hui)後很失望,學地質的也和我說他(tai)很失(pi)望(bei)。定職的第一天帶我的老師拿著中圖法給我時,和我說:」干我們這行,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她只是一個基層的小圖書館員。現實不能改變,只能勇往直前。因此手機打字這麼多,很多數據資料手機不方便查找。請諒解,有空來加。對於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如果需要檢索某種資料,首先想到的是圖書館,還是百度?如果認同後者,我想可以說公共圖書館早已已經部分被電腦取代了。前面的答案沒有重視一個問題:圖書館是包含多種職能的機構。可以把這些職能分成兩類——信息服務和信息保障,前者單純的為社會提供信息資源,後者為信息弱勢群體消除信息鴻溝、為希望以低廉價格享受更好教育環境的人群提供空間和氛圍。具有職能1的圖書館正在衰老,具有職能2的圖書館永生。
記憶中回答過這類似問題,找了下是關於網路對大學圖書館影響的。。
在網路日益發達的現在,大學圖書館的重要性是否正在下降? 就我一個人回答好憂傷首先,紙質圖書是不會被電子圖書取代(至少不是現在),上周六在長樂市圖書館門口的自助借還機前,看到有人在借書。其次,公共圖書館也會有電子資源,甚至是提供論文下載,這個角度來說,網路還能起到積極意義。還有就是、、、公共圖書館不是用來納涼的嗎!上次等妹子等了好久,就跑圖書館吹空調了、、、不會,作為一個愛看書的孩子來說,紙質書籍和電子書籍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個人而言,我現在用手機看電子書,但是總感覺看書效果和紙質書籍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也許是個人原因;自己每次看電子書籍的話,總會不自覺的去看新聞或者是逛知乎(最大的錯誤);如果自己看紙質書籍的話,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有人多人去圖書館不僅是看書的。 公共圖書館有很好又免費的環境讓他們 備考,蹭空調,蹭網,談情說愛巴拉巴拉的。
不應該吧。。。畢竟有很多人還是喜歡看書的那種感覺的。。。而且。。。我一直認為。書籍才是人類文化最好的載體。。。。
我總結整理的豆瓣的各位網友的回答~給你們個參考吧~
我不相信,電子書能替代紙質書。對於一個人來講,一生能讀到心裡去的有多少本書?讀書如擇友,從挑書環節說起。當我們在圖書室挑選一本書的時候,那是和每一本書的近距離接觸,這時要起到作用的感官,不僅僅是眼睛。手指在書間摩挲,抽出一本書,它在你手上是帶著它的氣息,比方說它的重量、厚度、紙質或許還有某個調皮鬼在上面留下的些許印記。這種人和書的私密接觸,怎麼能由電子書來代替?也許,有人要說,我這是強調「某種小調調」。我堅持,在我們做兒童閱讀推廣的時候,要做的不僅是方法,還要傳遞我們本身對書對閱讀的感情;不是讓孩子們讀到多少本書,(數量不重要)而是協助他們建立自己的閱讀習慣和口味,一個孩子一旦和書有了聯繫,我相信他這輩子誤入歧途的可能性會小一些。接下來呢?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讀書是一件私人的事情,閱讀的樂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要說,海量存儲對於閱讀習慣的建立,沒有什麼必要性。回憶自己的閱讀初期,讓我廢寢忘食的就是那8本書。從小學看到高中,直到現在回家還是會翻翻它們,似乎小小的我窩在沙發里讀書的情形歷歷在目。這種快樂,為什麼不能讓現在的孩子們也能擁有?他們本身就處在一個浮躁的社會,他們將來如果進入城市,面臨的是殘酷的競爭,如果再不能憑藉書籍來靜心,那我真有些擔心他們。
再說說磨損,說起來,有趣的是,在圖書室,有磨損的書是流通率最高的,孩子會好奇,會聽說有這麼一本書。而且,我們可以通過書籍的磨損來粗略統計孩子們的閱讀情況。如果是一個電腦,它顯示的繪本再精美,就和蠟像館的人像一樣,也是沒有生命的。而且,我還會在圖書室和孩子們一起粘貼磨損的圖書,大家一起就像做遊戲一樣。
設想一下,如果給學校配這樣的電腦,會怎麼樣?會讓學生閱讀裡面的電子書么?我想,大概情況會變成老師的辦公電腦或者鎖到柜子里去。很多學校,連書都不讓孩子借,「這麼好的書,這些娃娃不懂事,弄壞了怎麼辦?」
總之,我不客氣地說,這種電腦代替紙質圖書館的想法對兒童閱讀推廣的益處十分有限,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電子產品走在社會物質化的最前沿,讓人眼花繚亂,它渾身滲透著是商業文化的喧嘩,它指嚮往外去探求、追逐、攫取甚至傾銷。 而傳統的讀書是讓人去向內去尋找,尋找突破和超越的真正途徑。 數量永遠不是主要的問題,任何一個人讀通一本傳統經典就可以走遍天下,如今有幾個人能通一本傳統經典呢。 讓那些鄉村孩子去讀書,更多的是給他們一種方式,一種價值觀,通過閱讀去向內尋找,自我解決人生問題。 傳統的紙質圖書,從發明竹簡圖書到紙質圖書,已經是多少年的歷史,人們對紙質圖書有慣性的認知度,當然還有路勁依賴,覺得這就是閱讀的一種根深蒂固方式。」首先是對「路勁依賴」。電腦作為新工具,也是最近幾十年來的歷史,普及的程度並沒有到人手一個,尤其是在農村。在電腦沒有普及到人手一台的狀況下,紙質圖書流轉的可能性就可以給到需要的學生的手裡。這也是做圖書館的同仁目前可以實現的。」 回到我們「閱讀推廣」這個基礎詞上面來,問題就清楚多了! 我們不是單純做閱讀,而是閱讀推廣,或者是推廣閱讀. 這是因為閱讀還太少、不廣泛,所以才要推廣。閱讀太少、不廣泛的原因,包括「沒有條件」! 推廣的目的,或者直接目的、近期目的,是引起沒有興趣的孩子產生興趣——有了興趣以後,他能夠讀多少書、什麼書,不是我們可以「管到底」的; 其次,給「條件」,要有投入產出比,5000元買電腦,可以有N個繪本,只能夠一個孩子使用,買200本繪本,可以200個孩子同時「把玩」。當然理論上一個電腦可以很多孩子輪流使用,實際嗎?10部電腦的50000元,可以買2000冊書籍,可以建設一個圖書室了! ————————分割線——————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從各種角度,無論是資金還是城鄉的差距還是人們的習慣還是紙質圖書的感覺,個人覺得無論是紙質還是電子都走好處,個人讀紙質的更舒服,讀完了有種滿足感。當你在圖書館尋找紙質圖書的時候,你也會有驚喜噠有時會遇見和你投緣的書。而電子的更方便吧。但是我喜歡紙質滴~最後,題主不必糾結這個啊,看書怎麼看的開心怎麼來唄~別那麼嚴肅啦~_~總之,閱讀讓人快樂啦~就醬。不會 這是一種象徵 就像紙質的書 和 電子閱覽 一樣
推薦閱讀:
※關於華爾街的歷史,有什麼書值得推薦?
※你覺得中國大陸最缺乏哪個類型的書?
※比較好的關於前端優化的書籍都有哪些?
※推薦給法學學生的書?
※《瓦爾登湖》的哪個中文譯本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