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之後中國古典詩詞衰落的原因何在?古典詩詞還能復興么?
我來談談這個問題吧。
大體上詩的種類,除去一些廣義上的詩體(比如流行歌曲,廣義上也算詩的一種。有人說整個藝術都算詩。詩乃文學之祖。看個人觀點吧。我這裡只是想要除去一些在主流詩體之外的詩體,如總體藝術造詣並不算高的流行歌曲之類的)。有史詩、戲劇詩、宗教詩、哲理詩、抒情詩等分類。
在西方,大體是以史詩開始的,接著是戲劇詩,再是抒情詩。即,詩歌的發展有一個脈絡。
而中國古典詩,從最開始的如《詩三百》開始,就是抒情詩的天下。
在中國,抒情詩成熟的非常早,說理詩和戲劇詩成型遠在抒情詩出現之後。
以上一些觀點在錢鍾書先生的《談中國詩》中可見,錢鍾書先生說,早熟的代價就是早衰。這個觀點我曾經十分贊同,聽起來也十分有道理,現在想來,卻不是這麼簡單。中國詩,真的衰了嗎?
衰?如何定義衰。衰有幾個意思?
我認為衰有兩個意思:
一是詩歌的藝術價值上衰落。二是關注的人少了。
從藝術價值來看,其實可以明確的看到,只是一種詩體的完善,或者語言的演變,導致了這種詩體的發展空間被壓縮,舉步維艱但絕不是死亡。
詩經過後,語言、文化環境等各種因素的變化,便寫不出詩經里那樣的東西。之後楚辭亦是,楚辭發展到巔峰,發展空間變小了。這個時候便出現了樂府、古詩(古詩十九首里那樣的古詩)等等,到之後的律詩、絕句,藝術造詣達到頂峰,後人舉步維艱,再到詞……
我們可以看見,中國古代的詩歌,是經歷了許多階段的,如果以「衰」而談,詩經衰了,楚辭也衰了,樂府也衰了,古詩也衰了,律詩絕句也衰了。
但聯繫到一起,則是一種體制臻於化境了,另一種體制便崛起。所以把各朝各代的詩體連成一條線來看,中國詩是從沒有衰過的。反而百花齊放,分外繁榮。
楚辭和律詩的差異,可以等同於律詩和我們現在白話詩的差異。從總的發現線路來看,中國詩只是在「變」,
(這裡得說說很多人對於詩的兩個錯誤觀點。一是說詩就說唐詩宋詞,尤其是宋詞,以為宋詞是詞的總稱。二是覺得古詩是古代詩歌的總稱,這沒錯,錯誤在於覺得古代所有詩歌都是一個體裁,即為古詩,這是錯的。如我所說,律詩的差異和楚辭的差異之大,和律詩和白話詩的差異一樣大,完全不是一個體制。白話詩內部都有流派的。)
從單一體裁來看,中國詩的確在衰,而這種衰,我認為並非是早熟便早衰,只不過是自然的進化罷了。花開到爛漫,必然要憔悴。人過了青壯年,必然要步入老年。滄海過後是桑田。一種詩歌體裁,發展到難以變化,便有另一種詩歌體裁來接替他的位置。理應如此,這是自然的規律,亘古不變。豈能用早熟早衰來言其畸形?甚至空中樓閣?
很早出現抒情詩也是好事兒。中國抒情詩繁盛千年以上,且藝術造詣長時間居高不下,這是十分值得驕傲的成績。退一步說,就算是空中樓閣,那美輪美奐,西方人很長時間費盡心思,想修建出來,都修建不出來呢。
只是有的體裁巔峰後,立馬有另一種體裁來接應,有的體裁卻經歷了幾千年,到宋之後,到了民國後,才有白話詩來接替律詩、絕句、詞的位置。到了現在也無法完全接替,甚至在風氣上依然壓不過詩詞。
總而言之,中國詩的發展過程,不能把白話詩排除在外,都是中國這塊大地的孩子,不能說白話詩不是自己的娃。
說到這裡,卻要搞清楚一件事。如我所說,中國詩總體上只是在變,而並非在衰。那麼,你不能說楚辭就遠超詩經,律詩絕句就遠超楚辭。雖然也有一定高下之分,但不能絕對的說後來者就一定比之前的好,也不能絕對的說說古人碾壓了後人。唐代詩歌中的歌行就不比律絕差。李白也不以律絕為巔峰。
白話詩現在還在發展階段,有了一定成色,可成熟度還是遠遠比不上古代的那幾個體。
這點來看,不但詩歌如此,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都是,包括音樂、繪畫。
古典小說也經歷了好多階段的演變,到今天,還在演變。西方的小說也是如此。
舉個現代通俗一點的例子。往幾年網路YY小說,網遊類的小說風靡各大網站,達到巔峰後,就換另一種體裁風靡了。又有盜墓等體裁來接替,現在盜墓也不行了。穿越類體裁從最初如《尋秦記》開始,到後來也演變出好幾種模式,如穿越到另一個已創造的世界觀(如穿越到金庸的世界),東方穿越、西方穿越、穿越未來。
西方的推理小說、浪漫主義小說、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從起步到巔峰、從巔峰到演變這個過程。
都是從一種體裁達到巔峰,演變到下一個體裁。
總的來說,這是在進步。而不是在衰落。文學變得更多元化。這是好事。我們不能固步自封,亦不能厚古薄今。
那麼現在來談另一個延伸出的問題。縱然律詩、絕句、詞,在宋之後,是大不如前,除去明清兩代因為政治、社會等影響產生的一個比較真空的時期,在清到民國這一段時間,律詩、絕句和詞,都並不能說真正的衰敗。清的文藝之繁盛,是盛況空前的,詩和詞都經歷了一次再生,雖然從藝術上來看,還達不到唐宋的高度,但也僅僅只是比不上唐宋,並沒有「衰」那麼悲觀。
清的大詩人,大詞人也並不少。同光體放在唐宋,也能佔一席之地。浙派亦是。不能坐前面的交椅罷了。
到了現代,為什麼會給人以詩衰落之感。
這就要談到第二點。
也就是關注度。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古代的中國,從可見的夏周一直到清帝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域,比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更重視詩。
這個重視,不是我們今天的重視那麼簡單,不單是指從文學上重視。
而是說,詩歌在古人當中,成為了士大夫生活必需品,這已經跳脫出了文學的範疇。包含了交際能力(拍馬屁,諫言,拒絕,同意,表決心等等)
以世界歷史以及現代的角度來看,沒有一種藝術像中國古代詩一樣這樣奇葩。小說不能、電影不能、繪畫不能。
原因何在我也不知。但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發現中國古詩在古人生活中所佔的地位。
古人科舉,要考詩歌寫作。學好詩歌,是進入仕途的前提之一。
古士大夫應酬、交際、表達自己的思想、志向,也用詩。
古人在酒筵歌席上用詩交際,詩是交際的必需品,是增進人與人、官與官之間關係的媒介。李白因為詩寫得好,能被太宗賞識入朝。哪怕他除了寫詩在為官上沒什麼本事。
在現在看來,是不是不可思議?古時候的歌席上大家喝酒喝得高興,一才子寫詩,寫得好,上司高興了,說不定你就時來運轉了。放在現代,除了送禮,可能么?
古人,詩寫得好,能夠揚名,能受到大家尊重。哪怕是地位比你高的,也會對你豎起大拇指。放在現在是不是不可想像?
古代的詩,哪怕到了清、民國時代,都是這個樣子。哪怕民國後白話詩的出現,也沒有完全撼動這個地位。雖然魯迅也是白話的先驅者,不也寫古體詩?我以我血薦軒轅,於無聲處聽驚雷,都是好句子。
清詞清詩盛況可見,詩所帶來的唱和、應酬的形式,還為滿漢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貢獻,出現了納蘭容若那樣的滿族大詞人。放今天,可能么?
梁啟超以詩明志……
太多例子,不勝枚舉。
(當然,這些都根植在中國古代整體的文化氛圍上,但要說到文化氛圍的問題,恕我能力低微,怕是寫不好、寫不對、寫不全)
古體詩的地位真正崩壞,是在建國後。這是好事。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到現在,古典詩歌的關注度大大下降,但白話詩歌的關注度就很高么?也不見得。白話詩其實也是小眾群體。網路上很多人看各種文,看詩的有多少?白話詩多是出現在文學雜誌、報紙的角落。
(PS:別以為很多論壇,還有貼吧一些地方很多人寫些小句子,或者隨便胡整幾篇就算是會寫現代詩,喜愛現代詩了。現代詩詩人也不是那麼好造就的。世上哪來這麼多詩人。這麼好做詩人,讀書何用?)
這裡得說說,詩歌哪怕古代,雖然地位穩固高端,卻也是小圈子。士大夫的圈子。到現在,算上白話詩,也是小圈子。
詩,由於閱讀和寫作的准入門檻相對於其他文體太高,太特殊,還需要悟性,到了現在,無論是哪種體裁的詩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大到世界,詩歌都是小圈子。高而冷。
因此從關注數來看,不能說詩歌衰了。只是時代演變了,讓詩歌從奇葩狀態回復到了正常狀態。我們之所以有詩歌衰落了的感覺。便是因為古人對詩歌過於重視,甚至這種重視到了一種變態的程度,所以我們今人對比起來,就有了失落感。
但時代是進步的啊!這真是好事!
縱然在當代中國人看來,中國古典詩歌也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現在白話詩也沒有完全追趕上。因為白話詩才起步不久,潛力還挺大,要發展完善,還有一段不短的時間。
現在依然有一大批人堅持古典詩歌體裁的創作,他們的創作有很多創新,不比古詩人差,也算是在古典詩歌那個舉步維艱的狀態中邁出了艱難卻堅實的一部。從這點來看,古典詩歌也並沒有衰。
從古典詩歌的作者來看,名聲響噹噹的作者,一直都沒有斷代,明有劉基高啟陳子龍,清有龔自珍黃景仁朱彝尊散原納蘭鹿潭,到了近代,毛爺爺也姑且算是一個吧。
只不過古典詩歌再也達不到中國古代那樣的文人皆吟詩作對的盛況了。 不但中國古典詩歌如此,小說、電影、白話詩,也達不到古典詩歌那樣的地位。除非,時代退化了。
我們要做的,不是想著怎麼去復興。而更應該注重:繼承、保全,在繼承保全的前提下,再談寫作上的創新、演變。這個過程,連白話詩都免不了。路是在腳下,我們不忘歷史的同時,往前走。
如徐志摩、聞一多、余光中等在白話詩領域響噹噹的人物,都是從古典詩歌中吸取了很多養分的,他們哪一個不是飽讀古典詩歌?
最後,只要有人,有世界,有生活,詩,永不衰。
以上。
轉載註明出處,可以的話告知作者。可以說是衰落,也可以說是錯覺。
1,論近代之後詩衰落。
陳曾壽死於1949年9月1日,時距新朝建立只有一月,他集子中倒數第五首詩的題目叫:蘇堪手寫和乙庵師詩,有:「窗間枕書人,二豎語膏肓。日車何時翻,一快偕汝亡」句,愛其噴薄激烈,漫成其後。陳之將死時,說「偕亡真見日車翻」,他強烈的感受到那種時代轉換、風起雲湧的氣氛,但到底還是未見。他死去的這個節點,彷彿冥冥之中自有其定數。那一代人凋零之後,中國詩教高雅醇正的傳統漸次毀坏於政治狂熱。光宣詩人,也成為傳統詩教最後的守望者。
詩的衰落,不在於沒有人可以寫得出漂亮句子,不在於沒有沒有人讀詩,而在於詩的精神。清季民國,看起來吵吵嚷嚷,今天推崇白話文,明天要拼音化漢字,但是在我看來,並沒有徹底掘去詩的土壤,若施蟄存老先生,寫著最新潮的白話小說,在詩上卻也是造詣精深。寫新詩的,並沒有能讓寫舊詩的束手,而是如唐詩之後有宋詞一樣確立了一種新詩體。這種民族禍亡帶來的憂懼和偏激,其實說到底,是不會長久的,是總會趨於平和的,也是亡不了詩的。
詩的真正淪亡,從毛韶山開始。對韶山公詩詞的狂熱模仿,佔據了幾十年的詩史。而這種模仿裹挾著文革中不政治正確就要被整的恐懼,和教育的轉變,就造成中國這個因為詩驕傲的國家亘古未有的奇觀,老幹部體和詩詞協會。
最近被狂K的周嘯天獲魯迅獎一事,就是這種衰落的直接體現。佔據發言權的,是不會寫詩的人;評論這些詩的,是不會寫詩的人;頒獎的人,是不會寫詩的人。
君不聞周嘯天先生回答記者採訪,說網上的負面消息都是不懂而已,說自己寫的破玩意可以比肩某某某某么?
中華詩詞協會裡的會長委員們,鮮有寫的好的,他們的刊物里都是些混蛋詩,他們中誕生了縱做鬼也幸福這樣的令國人蒙羞的垃圾。而真正會寫詩,寫出的好詩,很少有人知道,很少有人看到。默默無聞,小圈子熱鬧熱鬧,若沒有網路,一些大詩人的作品,根本沒有機會見到天日。
當代沒有詩人么?沒有繼承了傳統詩教的人么?笑話。我之前有個答案,可以看一看:近幾年有哪些不錯的詩歌?
詩的邊緣化,和詩人的邊緣化,是一件事。所謂的衰落,並不體現在詩詞水平上,而體現在這個國家被人知道的那些詩人們身上,他們搞臭了搞髒了,就是衰落。
2,論古典的衰落。
古典的衰落,是確鑿的,是必然的。這個時代,不管什麼藝術,都處在古典衰落,新的理念被提出,新的藝術品在誕生的新周期。
現代性的到來,導致外行看不懂畢加索高更杜尚,但這隻能說是古典的衰落,而不能說是繪畫的衰落了。
相似的,中國詩,也處在這樣一個周期之上。新詩中的種種理念,我不甚熟悉,且不說它。舊詩內部的種種實驗與探索,我耳聞目睹,自己也切身實踐,這是個新的理念和寫法被提出的時代,不同的思潮在碰撞,擬古的,實驗的,若干年後,這樣的碰撞發展會帶來詩史上的畢加索杜尚們。
這樣的節點,是生機勃勃的,和衰落根本扯不到一起。若說你們怎麼沒有感覺到,請回到第一點看看仔細。
3,論復興。
什麼時候,政治不再裹挾詩,詩人掌控詩,事就成了。我們不要什麼狗屁詩詞協會,不要什麼狗屁魯迅獎。
什麼時候,國家封疆大吏們,公務員們,能出一些白居易,杜甫,韋應物,高適這樣的,才是這個詩教漫長光榮的國家正常的景象。而不是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這種水準的就各大媒體競相轉載了。
另,詩的受眾變少是必然的,因為詩到了當代,和抽象畫一樣,對受眾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這不代表詩在衰落。每一個時代,都有人宣告詩歌的死亡。然而,詩歌總是表現出離心力和永恆性。它總是顯示出生命的活力,迅即復活,似乎是永存的。但丁似乎使詩歌走到了盡頭。但時隔不久,豪爾赫·曼里克帶來了一線光明,他像一顆人造衛星,在幽暗中閃射光芒。爾後,維克多·雨果彷彿叱吒風雲,窮盡了詩歌的技巧。可這時,出現了穿著入時的紳士夏爾·波德萊爾,接著又出現了不修邊幅的青年阿爾蒂爾·蘭波,於是詩歌又獲新生。繼惠特曼之後,人們還能期待什麼?每棵草都已經種好,草坪已無從涉足。然而,馬雅可夫斯基卻闖了進來,詩歌隨之變成了機房,人們聽到了汽笛、槍擊、嘆息、哭泣、火車和裝甲車的轟鳴。歷史就是這樣繼續的。
——巴勃羅·聶魯達·《回答一個問題》
當然,這段話的翻譯還有另外一個版本(來自趙振江 滕威):再回到具體問題。中國傳統的古典詩詞在經歷清朝如迴光返照一般的繁盛之後,近代之後,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白話詩的異軍突起,看起來確實是衰落了。但這並不值得傷懷,因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語言。雖然只有極少的人堅持古典詩詞創作,但我們會珍視祖宗的遺產,古典詩歌還是會一代代繼續影響下去,因為這些文字本身是不死的。古典詩歌會不會復興並不好說,也許會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可能會在消失多年之後重新被賦予新的形式進入人們的視野。如果落實到大陸這個特殊環境,歷經文革前後數十年的摧殘之後,幾乎所有和傳統沾邊的東西,都可以稱得上正在復興——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了。每一個時代.都曾有人將詩歌處死,可是它非但拒不受刑,反而長生不者,顯示了旺盛的活力,煥發了蓬勃的生機,看來它會水葆青春的。但丁死後,它似乎完結了。然而沒過多久,豪爾赫·曼利克進發出火花,像人造衛星一樣,繼續在黑暗中放射光芒。然後似乎是維克多·雨果獨霸詩壇,其他人難得一席之地。於是波德萊爾先生理所當然地穿著花花公子的服裝出場了,後面緊跟著年輕的、流浪漢打扮的韓波,詩歌又更新換代了。在瓦爾特,惠特曼之後(他是多麼大的希望啊!),百草叢生,生機勃勃,綠茵已經不怕踐踏了。可是馬雅可夫斯基又問世了,詩歌好像變成了機房:鳴笛、射擊、嘆息、哭泣、火車和裝甲車的轟鳴。歷史就是這樣地前進。
洋務運動埋下的種子,五四爆發。
總得說來那時候的思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古文已死,白話文最高。
真文人和爲了來事兒的文人都拚命鼓吹這個。胡適單為這個,寫了許許多多文章。當時舉國報紙和出版界可以說硬生生把這個潮挺起來了。社會氣氛的確也很動盪,人們都在想爲什麽中華強了那麼久,突然間怎麼這麼弱。最後歸根結底,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問題。極端的就要拋棄傳統,學習西方。
四十年代之後,傳統文化往往成為箭靶,為一些政治目的擔罪。七十年代爲了清算政治對手,孔孟也遭殃。
涉及的因素還是很多。當然古詩詞肯定不會成為主流,因為的確唐宋之後,格定在那裡,難有新高。但看看日本的俳句,人家現在也還是繼續有一些聲音。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人為棄置是比較厲害的。也是那一兩百年的極度自卑造成的。
說起來,對照如今動不動就平媒已死,唱片工業已死,人和社會還是沒變。再好的技術和思想拿過來也是沒有用的。衰落的原因在於沒有利益捆綁了,唐朝是可以以詩入仕的。我覺得古典詩歌復興並不是第一優先順序的,一方面,現在時代已經變了,為什麼不能有新的文體的輝煌?另一方面,現在還是個追求物質財富更優先的時代,等中國人什麼時候覺得錢也掙夠了,人生好無聊,想追求點精神享受的時候,文化就自然發達起來了。
未來的事情說不好,不過在可見的未來,沒有復興的希望了。從歷史經驗來說,文學體裁都具有比較明顯的時代特徵,就是所謂一代有一代的文學,中國如此,國外也如此。其次,科舉考試要考的。中國古典詩詞,特別是近體詩,自唐宋以後成了一種文人必備技能,這種技能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做官!所以,知識分子從小時候就不斷訓練詩詞技巧。但是,現代社會不需要這種技能。假設高考有道題是作格律詩,我想過上幾十年,全國人民大部分都會寫詩了^_^第三,白話文運動的影響。中國古代,正式書面語和口語的分離程度是非常高的,存在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產生和精英和普羅大眾的社會分裂。這一點也是現代社會要避免的。詩歌更多是文言文,和口語差異性很大。第四,文人不知變通。詩歌是韻文,要押韻的,但是語音是變化的。唐代人怎麼說話怎麼寫詩,宋代以後逐漸失去文化自信,非要用古人的語音寫作。詩歌本來是要吟誦的,你說字音和說話不一樣,怎麼吟誦?現代還有些愛好者非要用平水韻寫詩,我真不免要問一句,你們有幾個能讀出來?no zuo no die。
將來人民生活水平高了,不用為衣食住行操心,,那時候中國古典文化會復興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這麼一段話,我覺得用以回答這個問題非常合適: 「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
審核未通過,我還不想改,就用圖片吧
其實,是因為能寫的都已經寫出來了。
常用的漢字就幾千個,適合放在詩詞中的就更少,組合起來,既要意思上一脈相承,又要符合平仄押韻,這樣的詞句是有限的,全唐詩幾萬首,就已經寫的差不多了。一,看國家意志。 比如現在國家還是強制學文言文,生活中文字還是使用文言,讀書人還是賦詩寫詞,附庸風雅,那麼可以復興。 歷史上的文言,一直是模仿以前的文言文,和白話是有脫節的。
二,看社會風氣。 現在如果每個人都自覺寫文言文,寫古詩詞,那麼可以復興。現在也有寫古詩詞的,但是,能流傳下來嗎?怕是很難,沒有生命力。
真正的文字,是有生命的,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這麼說吧,一旦把詩詞也分外行內行,尤其是出自寫詩詞的人的嘴裡,而不是真不懂詩的人的自謙之辭,那約等於詩詞完蛋了。
沒聽說過哪一代詩人,在聽到別人評價自己詩的時候,說人家外行的。
什麼小圈子、大圈子,一旦成為圈子,就成自娛自樂了。更有大批狗屁不通的所謂詩人,互相捧臭腳,捧到忘乎所以,真他媽的把自己當詩人了。
現在這樣的貨,太多。詩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目的吧。
1、在自我表達上,現代能選擇的東西比以前多得多了。在青銅甲骨上,你寫不了小說。現在,我們能寫詩,也能寫小說,還能拍電影呢。2、謀生的途徑也多了,價值觀也變了,以前最主流的成功,就是中進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士農工商,按理說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勞動最光榮,為人民服務滿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應是我們這代知識分子的崇高目標。況且人民群眾也確實有力量養活很多文人了。3、搞好人際關係,現在更注重實際。若就其自身而言,古典詩詞本身存在的土壤,一早就失去肥力了。孤雁明月青山江水都被各種方式吟遍了。且不論我們現代還剩多少地方可以見藍藍的天空,飛機汽車高樓大廈是現代辭彙。
另外,詩是語言的藝術,它的產生需要有審美情趣的詩人,也需要有審美情趣的讀者。審美生活本身就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啊。而且崇尚科學、理性的社會,容得下幻想和感性嗎?
你深夜發一條發自肺腑的朋友圈,早上起來也連忙將其刪了吧。矯情是一種病。
不過,應該說我們這個時代,幻想和激情還是有的,科幻小說魔幻小說懸疑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極具活力。
但我們總覺得它們少了點什麼。
很多想像的遊戲,很多套路,可供消遣,有各種感官快感。
但少了點詩歌的純凈。
我們對古典詩詞或者說對詩歌念念不忘,應是懷念那種詩酒放蕩的自由,人與自然相處無間的親密,還有那真正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真善美,在詩歌里體現得確實是較其他藝術明顯。
離題太久,其實相對古典詩詞有無復興的可能,我更想問,古典詩詞為什麼要復興?
而且我們已經給它安上古典一詞了,它的逝去不是蓋棺定論的事情了嗎。另有新生的詩歌和藝術,更需要我們去關注吧。不可能。如果把寫古典詩詞比作蓋房子:第一,地基沒打好。格律,對仗,基礎教育階段不作為重點,考試考的少,教師不重視,學生不愛學。考試不會出一句詩,讓你創作下一句。或者出個題目讓你寫首七律。這種考法太靈活了,判卷教師hold不住。考試考的是先人寫過的詩,你提前背好,出上句寫下句。這樣有利於提高判卷速度,統一正確答案,弘揚傳統文化。第二,想蓋房沒磚瓦。文字環境不同了,書籍雜誌網路等等媒體用的文字大多數都是「白話文」。古代文言文/駢文才是「文」,所以寫出東西來也沒有古意。第三,無梁也無柱。詩詞需要有感而發,講究意境。無病呻吟的東西,就是寫出來也會坍塌倒掉,不可能長久。你敢有感而發嘛?敢寫嘛。以上。
這個問題應該是因為多方面綜合影響,大體上是從歷史的進步,詩詞的發展,語言的簡練三大方面。
反正我覺得古代詩歌真的很美 比如"不知今夕何夕』難道不比"我不知道今天是星期幾』美多了嗎?
唐詩,宋詞,元曲,明理,清八股,現代表!時代在變,這些在古代都是謀生工具,現在的謀生靠什麼,什麼就繁榮!
想振興嗎?太簡單了,加入高考出題。古代科舉是要作詩滴。
好東西不會衰落的,只是這個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在這裡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可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
——王國維古典,近代。問題就是答案。詩是唐代,詞是宋代。元明清有什麼詩詞大家?何況近代
推薦閱讀:
※現代中國是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嗎?
※中國的地域歧視到底有多嚴重?
※中國人如何佔領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2014年,為什麼中國的人均GDP還沒有伊拉克高?
※有哪些國家經濟不發達,但是實現了健全的法制、自由的社會和和平善良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