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根源是什麼?
- 遺傳性貧窮。
- 貧窮狀態下的精神匱乏。
01.你窮,你的父母應該也不富裕,這是普遍現象。
富人越富,窮人越窮;同理,富人的孩子越富,窮人的孩子越窮.
但問題並不僅限於兩代的財富積累,精神匱乏才是貧窮的根本。
同樣一句話: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兩種人,兩種不同的觀念。-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我(孩子)還有更多機會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方式。
-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對,讀書有卵用,還不如去打打小工呢。
前者不放棄教育,擁有更多資源和條件來為成長中的孩子抓住一切機會.
後者受貧窮的綜合影響(物質,精神),孩子只能輟學過早進入社會。需要一提的是那句反直覺的俗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咱們過去都認為,經濟條件差對孩子來說也許是件好事,這種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懂事。
從小目睹父母的辛勞、體驗生活的困苦,更容易鍛造出吃苦耐勞、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所以他們更容易成功。而更具代表性的真相是: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不對自己負責。
拿結婚生子舉例,晚婚晚育中富有者的比例遠大於早婚早育當中的比例。
窮人的孩子受重大挫折(概率更大)影響(輟學、離異、過早進入社會)會導致心理和生理的早熟。生理早熟意味著,更早地交男女朋友,更早地發生性行為,更早地結婚生子。事實上:他們只是找了一個一起陪伴過更苦日子的人而已,生子更甚。當然結婚生子是本能的選擇,和財富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會影響財富收入)因為生活狀況的不安定,他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到來,所以就會本能地選擇儘快繁衍後代,甚至是及時行樂。是所有生物的本能。這一點在貧窮環境成長的孩子當中尤為明顯。(過年回村,二狗的孩子都上小學了,一群小屁孩圍著我叫叔叔,而我,哎,汪汪汪~)另外,在發育階段,貧窮會傷害孩子們的大腦.
在貧困和暴力(伴隨)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更缺乏感情、不喜歡和人互動。一部分體現為自卑,更多在於孩子大腦中腦灰質減少速度更快。
大部分處於溫飽掙扎的家庭,生活環境相對惡劣。而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使他們分泌壓力荷爾蒙。在荷爾蒙的釋放過程中,身體會一直處於亢奮狀態,這意味著孩子會一直感到「亞歷山大」。長此以往,大腦幹細胞的生長就會受到阻礙。所以,你窮,你兒子窮,你孫子窮,子子孫孫,窮成狗也~
02.貧窮導致的精神匱乏的具體缺陷。
關鍵詞:管窺效應、習慣性透支、沒有餘閑、帶寬不足
- 管窺效應:管中窺豹的管窺。通常人們在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註,而因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的判斷力下降。具體的表現通常形容為:短視、鼠目寸光。
首先解釋下(資源)極度匱乏下的專註。
- 下課的前五分鐘,每次看錶前總覺得過了很久很久,實際上卻不到一分鐘。
- 有急事的時候開車,前面的車像似在散步,紅燈讀秒度日年。
這種過度聚焦會也帶來一些好處
- 下課前收拾的桌面前所未有的整潔
- 急事中的駕駛技術堪比職業選手
最為直觀的感受是在兒時:暑假作業
暑假在玩兒了59天後,一想到明天沒交作業會狗帶。於是咬牙含淚,緊握救命之筆,從黎明到遲暮,60天的作業一天做完。(擦乾眼淚後,我都被我自己的潛力驚呆了)
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的判斷力下降:管窺。
我們將會只關注眼前狹窄範圍內(眼前利益)的緊急事情,其餘的重要事情都被會被抑制。
一個童話故事:
富人想幫窮人脫貧,送他一頭牛,叮囑他好好開荒,播種插秧,秋後就能脫貧。 窮人滿懷希望,過幾天就把牛賣了,然後買了幾隻羊,吃一隻,留幾隻生小羊。再過幾天羊吃到還剩一隻,猶豫了下,賣了,換雞,吃幾隻,留幾隻,雞生蛋蛋生雞還更快。終於,雞吃得差不多了,窮人也崩潰了。當然,童話里都是騙人的,說一說前時間飯桌上的事兒:
有一個朋友A在某地投資了一部分土地。
但是當地的村民條件不太好,居住、交通很是不便。於是他自己出錢,幫當地村民修路修房。逢年過壽,給當地老人發錢送禮,一個不漏。就這樣貌似其樂融融過了一些日子。前段時間另一位朋友B過去做客,A想乾脆弄一些土味兒招待。就安排人去村民那兒收購些土味兒。一問傻了眼:土雞120一斤!野兔150!問了價不買還不行,一種霸王硬上弓的節奏!更氣人的是村民的原話,大意是:你丫這麼有錢,一百五六都還要討價還價,真TM丟人!
於是,朋友A把工作徹底交給下屬,非必要絕不踏進當地半步。村民們也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突然想起了一個俗語,越想賺錢,越賺不到錢。
管窺效應發生時不但要求他人的時候非常嚴苛,對待自己的時候更不手軟。
比如以上:讀書不是唯一出路。後者因孩子成績不好而輟學,輟學節約了當下的教育成本,但幾乎切斷了孩子脫貧的出路。這不是變相的斷子絕孫?還有關於健康方面,越窮的人越不願意預防,不管是鍛煉還是吃藥。
因為管窺狀態在於當下,他們很在意吃藥需要多少錢,鍛煉需要花費多少錢(時間)。仔細算算,預防可比醫治便宜多了。
不預防不鍛煉和慢性自殺有什麼區別??- 習慣性透支:一個人習慣性的透支未來的資源。(吃個飯)
習慣性透支透支的主要是兩個方面:透支時間與透支金錢
透支時間,我們最常見的透支時間就是拖延症。
昨天拖今天,今天拖明天,實在拖不過,加班拖後天。拖延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拖的什麼事兒。如果用在工作上,假如工作量和付出時間都是恆定的。那麼你拖延所消耗的時間會在後期一分不漏的補上,甚至加倍。可一天就24小時,今天都不做完,明天哪還有那麼多時間呢?
另一點讓人不開心的是,透支時間的過程並不愉快,甚至備受煎熬。而人們大多快感卻是來自完成事情後的成就與圓滿。還記得小時候提前做完明天後天甚至下周作業的時候?還有比那種能夠自由支配時間更瀟洒的事兒嗎?透支金錢,我們最常使用透支金錢的工具信用卡,一種非常講信用的卡片,會默不吱聲的記錄下每一筆透支。
信用卡對於月光族和剁手黨來說簡直是新世紀福音,是21世紀最實用的發明。剁手月光族們的一次次的透支記錄會讓他們進化成最終極的狀態:卡奴。卡奴們會在面對一次次突然狀況後逐漸習慣,自己生病熬一熬就過了,父母生病熬一熬就過了,朋友隨份子,熬一熬就過了。畢竟透支不出來了,還能怎麼辦?當然還會有別的辦法啦。比如透支友情、透支信譽、透支愛情......最後惡性循環,JJRW。畢竟這種程度的透支,哪是某寶能夠補回來的?對了,需要補充的是一半剁手黨和月光族都不會太富裕,也很難富裕起來。- 沒有餘閑: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空間。
先說一個理念:花錢就是佔便宜,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浪費別的資源。
這還不是簡單的便宜,是大便宜。你想,用錢就能買斷一個普通人較於成功人士來說,唯一平等的資源——時間。這哪是買啊?簡直就是搶!還有比這個更划算的事兒嗎?同樣一段時間,對於兩個觀念不同的人人來說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理念的核心是:我只是拿低價值的資源(金錢)換取更高價值的資源(時間、健康)而已。沒有餘閑——貧窮的後遺者的觀念恰恰相反:只要能省錢,花再多的時間也是可以的。
- 有的人上班寧願擠1-2公交地鐵,也不願意租一個近一點的房子。詳見為了節約時間你都有過哪些奇妙的創意? - 關愛失業狗人士的回答
- 有的人寧願每天花2個小時做飯,也不願意花幾十塊吃個便餐。
- 有的人寧願花1天時間打掃衛生,也不願意請個阿姨打掃。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當然這種後遺症有一部分原因源自於家庭。
畢竟你不做飯不打掃就等於懶,而會花錢會生活等於鋪張浪費。這種觀念更多源自於父母觀念:錢是節約起來的。真相卻是:合理的利用餘閒(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與空間),正向收益出人意料。
餘閒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時間成本、試錯成本、機會成本等等。一個人擁有的時間是固定的,把大量的時間用於省,哪還有機會賺?於是越窮越省,越省越窮,最後毫無翻身之地。花小錢創造出的大量餘閒,難道還不能創造出一個鐘點工的價值?說到餘閒這個問題,三年前我問了一個富翁一個非常傻逼的問題:打高爾夫需要些什麼?
(高爾夫是他的唯一愛好,當時我啥也不懂,只想生硬的找點話題)他當時的回答是:錢和時間。而我內心反應是:狗日的又在裝逼了。(哈哈!幾年前我還真是可愛)- 帶寬不足:是窮人一切問題的癥結。(可以解釋窮人的一切行為)
網速帶寬低,視頻看不走,遊戲卡成狗,再高的配置也沒卵用。
如果把帶寬延伸到人身上,那麼帶寬的上限和流暢速度決定了一個人理解能力、執行能力、溝通能力、決策能力和抵制誘惑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事業、社交與幸福指標。
而我們常說的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窮人的帶寬不足。- 帶寬不足決定了窮人對金錢的理解與使用——會省錢,但不會賺錢;對自己狠,對周圍的人更狠。
- 帶寬不足決定窮人對時間的理解與使用——不珍惜自己的時間,也不珍惜別人的時間。
- 帶寬不足決定窮人視野的高低層次——視野的狹窄還會導致胸襟的狹窄。
貧與富的差距在於擁有的資源與資源的調動能力
這裡面所要表述的資源比日常定義要廣泛一些,為了能夠說明,首先退回到一個個體生命起始的階段。
個人尚未出生的時候,很多對於其起到重要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便是已經被決定(或者說是難以改變的)。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不能選擇選擇出生的時代、地域、家庭,而這些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作用。想像一個人出生在上一個世紀動蕩的戰爭年代,他面臨的是饑荒、死亡、家破人亡,而如果降生在當下,結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當然,這種類比是不現實的,也可以說是不大科學的。任何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從基因還是從成長經歷,所以簡單的對比是難以讓人信服的
何人在出生的時候都不是一張白紙,而更類似於已經刻畫好輪廓的畫紙,等待著著色。在個體降生的時刻,性格、外貌、家庭背景、出生地都已經被決定了,即使這些因素後天可以改變,也是建立在先天的基礎上的,這些因素的重要性想來都不用強調。生活中,我們對於孩子的性格與外貌與父母的相似性習以為常,如果不是這樣反而會讓人奇怪。一個人的性格對於一個的生活會產生多大影響不必敘述,更不必說外貌這個顯而易見的因素了。
所以提到上面的因素是因為它們與個體擁有的資源和資源的調動能力的直接關係,一個人的性格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性格外向,積極樂觀的人想來朋友不會少,而朋友多意味著其資源多。更不說性格對個體自己的影響,積極的人比消極的人能更好地開發自己,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生活圈,而這一切都意味著其擁有的資源更多和調動資源的能力更強。至於外貌,在一個大家多少都有點外貌協會的星球,較好的外貌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出生地域的不同也影響深遠,出生在美國與出生在阿富汗差異巨大,而天朝的戶籍管理體系所帶來的是資源分配的不同。更不說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所賦予的地域特色了。
上面提到的皆是出生後便趨於處於靜態的因素,而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動態。家庭背景決定了一個人成長過程中所處於的最直接的環境,來自父母的影響與教育,家庭所能提供的物質生活條件,提供的教育背景。這些對於一個人成長起到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這些融入一個人,使他成為「他」而不是其他人。較好的家庭環境能更好地培養一個人,提升一個人的綜合能力,這一切都會轉化成其擁有的資源和資源的調動能力。除此之外,血緣關係和宗族關係所擁有和能影響到的資源產生的影響,可以參照富二代和官二代,想來沒人否定這些人所擁有的資源要高於普通人吧,而且多數的時候他們的資源調動能力也要強於普通人。
上面提到的資源多數屬於個體無法控制的,我把它們稱為與生資源
想到自己曾經看過一部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影片的主角們是十幾個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拍攝始於他們七歲那年,也就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每隔七年拍攝一次,到了2013年,這群人已經56歲了。截止到56歲,影片中除了2個孩子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和一個人從中產階級滑入下層,大多數的孩子的一生仍處於自己出生時候所在的階層。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多樣的,但他們的家庭以及階層背景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這樣的現象在我們每一個身邊都有,甚至是很常見,雖然我們國家沒有像英國那般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後階層分化和固化如此明顯,但是這種現象在我們社會也日益嚴重,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這個社會的機會窗口正在逐步縮小。
當然,除了上面的與生資源外,我們還擁有我們主觀能動性能施加影響的資源,我們可以做出改變,改變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要側重於提升自身,調動自己個體這個資源。發揮自主能動性。比如積極鍛煉身體、主動接受教育培訓、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等等很多:另一種則側重於提升影響他人的能力。現在這個社會沒有人是萬能的,所以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與協作。在這裡我不想用「人脈」這個詞,因為被用臭了。這應該是一種提升自己可信度和可被利用的價值、影響他人的能力。比如在風險投資中,投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人。就像小米的雷軍,他當年就認準了凡客的陳年,多次投資給他。在這其中的陳年就通過自身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價值調動了本不屬於他自己能直接控制的資源,取得了自己的成功。這種資源調動模式類似於金融中的加槓桿,通過這種行為使得自己可以調動的資源成倍增長。
除了上面這種資源的加槓桿外,還有一種加槓桿的模式:依附當自身以及自己的家庭皆不具備,且超出自己影響範圍的時候。依附策略便是一種選擇。具體做法就是融入一個控制資源豐富的團體,提高自身的壁壘。比如,婚姻。雖然這聽上去不好,但生活中屢見不鮮,很多人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軌跡。
除了婚姻外,常見的還有制度的依附。比如政府單位、事業單位、國企等等。因為制度具有的門檻及自身的特色,使得進入其中的人擁有可以調動自身不具備的調動社會資源的能力的機會。高級點依附是利用政治所具有的超強的社會資源調動能力,低端的是看上這種體制內的穩定和潛在的福利,在類似於天朝這種ji quan制下,這種依附的好處更為明顯。 除此之外,利用依附,做遊走於邊緣的事情,甚至是犯法的事情也不是沒有。所謂的官商勾結走的就是這條路線。了解這些差別源於擁有的資源和資源的調動能力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能對我們增加自己的資源和增強自身資源的調動能力有所指導才是。
首先要從思想認識上下手,經濟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要素稟賦理論,其鼓勵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自身現實,正確分析自身的要素,發展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從而更好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個體也同樣,正確分析自身情況,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從一點切入,一點點改變。除此還有要有能在適當時候勇於加槓桿和正確選擇依附的思維。
改變的具體措施可以有
1 改變自身:比如加強自身的身體鍛煉,使得自己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好精神頭,無論生活學習有多麼勞累,請盡量抽出一定時間進行身體鍛煉,無論臃腫或是瘦弱都難以稱之為有吸引力,懶於運動的精神氣與經常運動的產別很大,一眼就能看出來。如今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時候會問道你有沒有運動愛好和習慣,背後關心的就是你的那種精神氣,而且投資於健康實在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還有 無論性別,都應該學習一下如何化妝。化妝可以彌補人外貌上的缺陷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外在吸引力。這是人的天性使然,也是當下社會的一種必備技能。別太去在意那些說喜歡素顏的說法,那是建立在你足夠好看的基礎上。對於男性,勤於關注個人衛生,在自己的經濟基礎可以承受範圍內,盡量學習服裝的搭配,把自己好好捯飭捯飭。兩眼無神、乏於鍛煉、鳥窩頭、短褲拖鞋的宅男形象實在說不上是cool。還有就是重視教育的作用。最能改變人的命運的就是教育,因為在社會公認的出身、婚姻、教育這三中改變命運的途徑中,只有教育留下的操作空間最大。儘管當下有教育注水的現象,教育帶來的能帶來的改變在減少,但它依然是渴望改變的人的主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
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還有就是提升自己的技能,這種提升與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不一樣。比如,簡單的如學好辦公軟體、英語或是其他外語,大到提升自己的表達、協調、領導能力。 要敢於給自己的人生加槓桿。在做好前面說到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可信程度,積累經驗,增大自身的可利用價值,從而吸引資源的靠近。
學會適應和調整自己的心態。
如果你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那麼恭喜你。你擁有的資源優於很多人,當然壓力也要大於很多人。希望你能利用好你所擁有的資源。如果出生於普通的家庭環境。那麼在請在珍惜父母已經儘力給予的基礎上,努力與提升自身的能力。比如通過教育逐漸改變自己的環境。如果出身貧寒,別抱怨太多,停止自怨自艾,正視自身的環境,做到不卑不亢,不要去想公平或是不公平這種問題,正視現實,接受它,融入它,改變自己,抓住能抓住的可以改變的一切因素,實現自己的目的。關於依附,不論是依附於婚姻或是體制,我自己覺得沒什麼不好在其中。畢竟現實就是資源呈不均衡分布,少數人控制大部分的資源。依附無錯,至於選擇什麼姿態就是個人選擇了,站著還是跪著,自己選擇。 這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會保持增大的趨勢,背後就是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而且發展到今天的這個階段,改變命運的門檻提高很多。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資源調動能力不足的人來說,客觀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與自己的資源稟賦,小心用好不多的資源,儘可能獲得最大的回報,是改變的適宜途徑。現實中卻會出現越是手中擁有的資源少的人,越是不珍惜,不重視提升自己調動的能力,自己主動拉大與他人的差距,親手將貧困延續到下一代。相反,上層更加珍惜自己的資源,重視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自己調動各種資源的能力,這使得差距越拉越大,這是現實最有可能出現的現象。有些人活不到5歲就沒了。還有什麼資源不資源,思想不思想的。大環境是所有人命運的主旋律。
作者:王小野
鏈接:貧窮更容易暴露人性之惡怎麼說明? - 王小野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我自己總結貧窮的惡來自兩個方向:
一。外界:
獅子好不好吃?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正常人吃不了獅子。柿子好不好吃?我知道,因為我們都喜歡挑軟的柿子捏。人也亦然。在面對必須讓一方吃虧的時候,弱勢一方往往承接了更多的社會冷漠,也更容易生惡。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樣40歲的女人,如果是個保安,很多時候會被叫阿姨。但是諸如總裁.經理職位或者上級的,往往會被叫做姐。這更多是種社會習慣,但是其實說實話讓你對調著叫,估計大部分人沒有勇氣。因為大部分人都必須討好可以給自己提供有利物資的一方,而對於無關或者必須犧牲某一方利益的,總是會挑最弱的。因為弱勢的人往往沒有利益衝突,也不會有太大的力量進行反擊,造成過大的損失。所以,貧窮的人更多地承受來自外界的惡。二。自身:
只能有兩個解釋:會一直處於貧窮狀態的,1.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出於各種無奈的情景,如大病大災大禍等而脫不開身。2.不思進取,有心無膽我有段時間脫離了網路,尤其是開放性論壇。是因為我發現,在這些地方很容易生惡氣戾氣。很多評論是帶著惡意的。但其實把時間大量發在這些地方的人,一般都沒有思考過自己人生下一步要做什麼,但是每天地埋怨抱怨生惡。如果我也一頭折進去,我也會被同化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手有腳,一般人也不會天災人禍,說富裕稱不上,但至少小康水平,生活滿足還是大大的有的。曾經我跟一個朋友有這樣的對話:朋友: XX是個富二代,當然什麼都有了。為什麼我的爸爸就沒有錢呢?我: 我不會去想為什麼我不是富二代。1.因為首先我得有能力讓我兒子做個富二代,我才能來怨我爸爸沒有這個能力給我提供條件。2.這是已經既定的現實,沒得改變了,要麼接受要麼改變。說到底,很多人只是行動沒有跟上慾望,能力沒有跟上野心,繼而生出的怨氣。有人說是貧窮生惡,我更願意相信是弱勢積壓了太多社會的惡和人性的惡。
內心的怨,加上外界的惡催化,在群體里變成現象,便成了人的固定印象。三。旁觀者的善惡觀如果有個新聞是這麼寫的:1.一個電話,億萬富豪十萬存款被轉移2.一個電話,特困戶一萬補助全沒了我想,第二個故事更能容易生出人的善惡觀。價值量10萬&>1萬,但一萬產生的邊際效用更高。但是,你說是標題1 的騙子更惡,還是2更惡呢??很多人還是會堅持標題1的騙子更惡。但假如故事1 的富豪出現的形象是刻苦勤奮最後成為寒門貴子的典範,而故事2的特困戶是一個富二代紈絝敗家的例子,那麼又是哪個故事的騙子更惡?對故事1 的評論持富人那麼有錢,活該被偷的人,又算惡嗎?再舉個例子:1.億萬富豪追債十萬,窮苦人家賣兒還債(背景城市)2.借債十萬不還,債主三十仍娶不起媳婦(背景農村)第一個標題是債主是為富不仁,第二個標題是負債者欠債不還。這時候旁觀者判定的惡,來自哪一方?這就很考驗人性和規則了貧窮的根源多種多樣,有一段時間我常常覺得一些人過的很慘,便留意觀察,以下純粹是個人經驗之談:
- 巨大的家庭壓力 :家庭成員多,無法協調,經濟矛盾,人際關係緊張,都會消耗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給予極負面的影響。
- 環境因素 :家庭之外的朋友圈,學校,所處的城市與國家。我長居美國,相信我,即使是一個在印度窮鄉受過很高等教育的人,在美國很多行為都會被群主視為很LOW逼,很低俗的,這絕對和環境有關係。一個良師益友也會改變你的人生軌道,一個友善的城市也會令你的生活容易一些,確實貧窮落後的地方對基層奮鬥的人越是不利,你可以看到有人偷渡去歐洲,北美之類的地方,這就是一個合理的解釋。
- 健康因素: 先天的殘疾,或者生理上有重大缺陷,至親的人有這種問題。也會讓你無法擺脫。
- 懶惰:千萬別小看懶惰,很多窮屌絲都以為自己可以努力,事實上差的太遠,能從基層脫穎而出的都是少數中的少數,實打實的拼出來的。許多人的懶惰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例如,長期策略上懶得去思考,遇見問題經驗主義,用過去錯誤的經驗判斷新事物,盲目,以及好高騖遠,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從未努力過。這種懶惰應該隨處可見。
- 消極:幾乎不相信一切,社會是黑暗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方法也是太複雜的,學習是太漫長的,女人是現實的,男人是負心的,爹媽是自私的,兄弟是靠不住的,天有不測風雲,人還是看命。口頭禪是這有什麼用,那有什麼用?你可以打開微博看到諸多這樣的屌絲。你說任何事情他們第一反應是抬杠,第二反應是攻擊你。事實上,哪怕一件小事,你長年做下去,都會為自己積累些經驗。
- 不修正: 人不是隨著年齡自然成熟的,人需要不斷推翻自己的經驗,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去調整自己適應社會,去妥協,或者說,去力所能及的朝著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改正,去盡量改變自身的環境,在錯誤的經驗里蹉跎到老,也就出現了一些為老不尊,老糊塗,老迂腐這些群體。
- 不客觀: 人普遍對自己不誠實,對自己過度滿意,很多人非常擅長欺騙自己,設定的目標都十分的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一旦無法達到那種高度的目標,立即放棄,陷入不修正和消極中,對待很多事情都缺乏客觀性。
- 不注重外貌: 注重外貌和錢沒有關係,往往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有時候會因為邋遢,和自身形象過差,而錯過很多就業機會。不信不行,再哪都這樣。
- 缺乏技能:沒有長性,沒有社會所稀缺的技能,也缺乏學習的能力。
1,窮人自以為是
讀大學時,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始大發展,煤炭價格翻倍漲使得很多人賺了大錢,同時也吸引了無數淘金的人。大學同學中有些人看到大學屁也學不到,老師每天照本宣科、死板硬套,就加入了淘金大軍。我旁邊宿舍的X同學就是其中的典型。X同學剛到大學上了半年課就覺得大學課程垃圾透頂,瞞著父母去了鄂爾多斯,X初到鄂爾多斯誰也不認識,到處找人介紹當地人認識,先不管別人怎麼白眼他,認識了再說。他一個小毛孩,別人都賴的理他,他就免費幫別人跑腿,跑的時間長了,臉就混熟了,裡面的門道也知道了一些。後來我們學校的一個同學家裡做煤炭貿易,這個同學也很有膽量,2人一拍即合,在煤炭貿易最火的時候,他們靠對當地信息的熟悉,給外地人做中介賺了不少錢。
期末的時候他跑回來考試,剛賺了錢很自以為是,被老師叫來問為何一學期沒來上課。X同學理直氣壯,反問老師,你一個月賺多少錢?我倒騰煤炭半年賺了10幾萬。老師被他問的措手不及,頓時暴怒,當著全體同學的面,大批特批X同學目光短淺,知識匱乏,思維畸形,書讀不好你也就賺這點錢了。當時我還在死讀書,覺得老師說的太對了。多年過後,X同學在煤炭蕭條中損失慘重,後來轉型物流再次翻身,依然是同學中最能折騰的人。當時的老師還在死啃書本,還是老樣子。估計再過10年,罵X同學的老師依然還是老樣子,因為他已經徹底陷入了僵化的窮人思維,對一切不符合傳統的事情都全部否定,他只能按別人教他的模式思考,讀再多的書依然只是一個翻譯機器,一個機器最後能有什麼成就呢?
2,貧窮的根源是懦弱
窮人思維形成的根源是對社會認識很膚淺,沒有能力分析事情的本質,沒有自己的思考,所有的一切都是被動跟隨別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個世界的現實是敢創新的大腦,管著一大批只敢做苦力的人。更可怕的是大多數人並未意識到窮人思維有多害人,反而覺得大家都是這樣的啊,我沒有成功是因為機遇不好,是因為社會不公平。我相信罵X同學的老師知道現在X的成就遠遠秒殺他,一定會充滿不屑和鄙夷的說,他有啥啊,他懂啥啊,只是機遇好罷了。
X同學家裡同樣很窮,但X同學的思維沒有被他人馴化,他敢於探索本質,敢於創新。他當時一個小毛孩受不了照本宣科的垃圾課程,就敢獨自一人跑去折騰。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白眼就不說了,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我就敢斷定,就算他生意再次倒了,再過幾年他照樣能翻身。創新的風險非常高,創新的成本也特別高,一個敢於不走尋常路,敢按自己想法創新的人,絕對是一個內心非常強大的人,也絕對是一個有智慧有能力的人。這樣的人不是不怕失敗,而是他知道失敗了也能很快站起來。這些思維在商業社會特別容易賺錢,特別容易當老闆,所以被人籠統的概括為富人思維。再往深了說,窮人思維的本質是懦弱,窮人為啥不敢創新,本質是極其害怕風險,不敢面對失敗後的局面,只能在組織和制度的保護下平庸過活。更可怕的是99%的人一輩子都無法意識到窮人思維的可怕,一直在僵化教條中理直氣壯,我相信,罵X同學的老師一輩子也不會意識到,他只是一個翻譯機器,讀的書越多,越強化他的窮人思維。
財富。不懂,被剝削一輩子;看透,平步青雲。
更深入的分析可以查閱我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
最敢說真話的經濟原創乾貨版權歸屬微信公號:偽磚家說經濟。轉載務必註明出處。
【TED】貧窮的真正根源
經濟上的貧困根源於權利上的貧困,而權利上的貧困又根源於權力(武裝力量)上的貧困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弱勢,處於被壓迫狀態,無權制定遊戲規則。這裡討論的貧富只針對同一個社會和同一個族群內部,也只是集體意義上,不針對個體特例。對於某個具體的窮人,他可能因為殘疾或者先天愚鈍以及其他個人因素導致貧困。然而對於階級而言,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源就在於沒有掌握權力,沒有控制武裝力量。由於既得利益階級控制輿論,導致羞辱和批鬥窮人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因此先反駁幾種常見的「窮人原罪說」。
- 窮人懶導致窮
實際上無論是無產階級,還是中產階級,甚至是上層階級,都存在勤勞的人和懶惰的人,可為何只有無產階級的懶人會貧窮?很顯然,無法用個體懶來解釋無產階級的整體貧困。更關鍵的是,許多無產階級的懶惰是拚命掙扎之後的絕望,是「習得性無助」的結果。無產階級整體上要比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勤勞得多,但許多人會發現他們自身永遠只能是「窮忙」。
- 窮人笨導致窮
中產階級有強烈的智力優越感和血統優越感,認為他們的基因比無產階級優秀許多。實際上在互聯網尚未大眾化的 2000 年左右,有研究人員對國內的大城市和小鄉村的兒童做過智力測試,發現他們的平均智力沒有明顯的差異。然而成年後窮人家庭出身的子女明顯比富人家庭出身的子女愚昧得多,知識技能和眼界在平均意義上都大大落後。因為他們沒有機會享用良好的教育資源,一旦錯過 20 歲之前的學習黃金期,之後是無法彌補的。比如外語的學習,對於成年人來說是極其困難的。
- 窮人品行差導致窮
中產階級不但有強烈的智力優越感,而且還有強烈的道德優越感,「窮人品行卑劣」幾乎是富人的集體評價。其實稍有生活閱歷、對人性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任何階級、任何地域皆有正直之人,也都有奸詐之人。為何卻偏偏將道德敗壞的窮人單獨挑出來呢?的確存在來自某些地區的人普遍作姦犯科,而另外某些地區的人普遍更加遵守規則,不能用「任何地域都有好人和壞人」來掩蓋地域上的道德差異。同樣地,不能用「任何階級都有好人和壞人」來掩蓋階級上的道德差異。那麼究竟哪個階級的平均道德水平更高呢?肯定是無產階級。因為社會是逆向淘汰的,老實本分的人更容易變成無產階級,而圓滑奸詐之人更容易提高社會地位。
- 窮人生育太多導致窮
實際上「超生游擊隊」並沒有媒體渲染中的那樣普遍,確實有某些地區的窮人特別喜歡超生,但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大多數民眾還是比較遵守計劃生育政策的。當然農村人的多生育意願確實比城裡人強烈,根源在於缺乏警力資源。農村是鄉土熟人社會,往往靠人多勢眾來獲得安全保障。在一些偏遠的農村,發生了衝突,報警是沒大多作用的。所謂「窮人愚昧而多生育」往往是中產階級的「何不食肉糜」心態。
幾乎所有「窮人原罪說」都在顛倒因果,將窮人由於資源匱乏所形成的負面特徵基因化。魯迅在小說《故鄉》里描繪了一個非常鮮活的人物形象:閏土。閏土在少年時機靈活潑,可到中年後就變得麻木不仁。對於閏土而言,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被虐待的過程,要麼自殺成仁,要麼用奴性來苟且偷生。貧困的真正原因就在於資源匱乏導致了「馬太效應」,產生惡性循環。由於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當今時代的赤貧人口已經不多,絕大多數窮人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然而隱形的資源分配卻越來越貧富懸殊。
一個窮人從小學開始,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洗腦教育。教科書以及新聞傳媒都是洗腦的工具,窮人在成長過程中誤入歧途的概率明顯比富人高。話語權是富人控制,專門用來誤導窮人,混淆視聽。由於富人控制新聞傳媒,掌握了心理優勢和審美標準,導致「富人做什麼都是正確的,窮人做什麼都是錯誤的」。富人吃肉被讚美成講究生活品味,吃素被讚美成返樸歸真;而窮人吃肉被醜化成沒文化的暴發戶,吃素被醜化成沒有營養知識。
窮人缺乏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看得見的顯性資源,同時還更加缺乏話語權、勞動力定價權、收入分配權等隱性資源。當今時代是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形形色色的金融遊戲全部是富人制定規則,無形之中掠奪窮人的財富。越窮的人越無權制定遊戲規則,只能「啞巴吃黃蓮」地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損以及社會地位世襲到下一代。弱肉強食是自然規律,然而因果輪迴也是自然規律,只是輪迴的周期很長,智慧不高的人往往看不見因果報應。當貧富懸殊到一定程度後,社會就極度腐朽,窮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也變成窮人。在內外壓力下,社會就會出現動蕩,重新洗牌。
相關內容:
什麼樣的人算是loser?
如何理解尊重女性與男女平等?
鄙視鏈現象普遍存在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有什麼東西看起來會貴到不可思議但實際上不值錢?
貧賤夫妻百事哀,在現在這個時代到底可信不可信?
我將死之時都找不到一身衣服穿,有人來我的破屋子裡拿著筒狀物問我。「你覺得貧窮的根源是什麼?」「我根本沒機會知道什麼是不貧窮。」每時每刻混沌,每時每刻等待死亡。我竟然都不知道我在井裡,我更不知道井外是什麼。來不及追問貧窮的根源,真貧窮大抵是我命。
貧窮的根源
人類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是為了消費,生產與消費的整個交換過程,主要是依賴貨幣的交換來實現的。在勞動生產力低下的社會,人類財富分布相對均勻,財富創造能力和財富儲存能力比較落後,決定著財富相對短缺。由於人類對財富的追求,勞動生產能力和財富儲存能力的提高,人類擁有的財富大幅提高,財富的提高促進了金融的快速發展,貨幣和信用有機的運用,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由於發展速度有限,人類財富增加的幅度不高,僅僅是滿足了人類日常生活,財富分布比較均勻,勞動力和就業機會相對匹配,社會相對平穩,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財富增長越來越快,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歷史上各朝代基本用30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人類財富相對均勻地向少數人聚集的進程。當大多數的財富不足以養家糊口時,人類的繁衍生息的狀態被打破時,就會出現政權更替。二戰後傳統凱恩斯主義在解決經濟衰退時,起到了不少的積極作用,但它的作用僅僅是改變了衰退的時間和衰退的幅度,還是阻止不了經濟滯漲對人類的影響。根本原因是經濟衰退的根源是經濟發展導致財富分布不均勻,貧富差距過大,少數人擁有的財富過於集中,據目前的狀態,全球1%人的財富超過總財富的48%,多數人持有的財富,不足於維持日常的生活消費,使社會的總消費大幅下降,具體表現為經濟滯漲。凱恩斯理論是解決不了貧富差距的,它通過通漲來解決經濟增長泛力,但同時加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一、貨幣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
人類發明了貨幣後,經濟發展完全依賴貨幣的交換,經濟發展的程度完全取決於貨幣和信用的運用程度。貨幣是人類經濟發展最基本的基礎。它的作用表現以下幾點:
1、貨幣在物質交換的媒介作用
人類物質生產最終目的是為了消費。從生產、流通到消費整個過程都靠貨幣作為等價交換媒體,完成各階段的形式轉換,最終到消費者手中,實現消費。
早期的貨幣簡單運用和商品經濟不發達相配匹的,隨著經濟發展,貨幣加信用擴張的不斷運用,極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不是貨幣的簡單體現,而是貨幣加信用極度應用的結果。
2、貨幣具有人類未來購買力的儲存作用
人類發明了冷凍、空調設備技術後,使人類有能力減少大自然對食品破壞作用,極大的豐富了物質財富,提高了人類抵禦預防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了貨幣後,人們就可能增加自己不需要的而他人需要的產品,通過交換,將需求延遲到未來,來實現滿足未來的需求。這部分財富,是通過貨幣的擴張作用來實現的。
3、貨幣是人類信用擴漲的原始基礎
貨幣產生後,人們才有可能通過貨幣形式,利用沒有實際貨幣支出,虛擬採用信用使用未來的購買力,來實現商品交換,滿足自己當時沒有能力實現的需求。這樣極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
4、貨幣和信用在擴張過程中對科技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人類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發展為前提的,由於金融發展到一定程度,企業發展變的更加有利可圖時,進一步促進了資本家唯利是圖的積極性,導致資本家花大量資金尋求科技對企業發展有貢獻的技術成果。
二、貧窮的根源
1.
需求與貧富差距
為了滿足消費,人類從事各種經營生產活動,並通過貨幣的交換,實現產品變為消費的整個過程。在勞動生產率不是很發達的時間,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不是很突出,生產量逐步提高超出實現需求,需要很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300多年的歷史,而且發生的衰退的程度也是不高,人類生活所受的衝擊也是比較小的。隨著科技的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飛速提升。生產與需求的不平衡的周期越來越短,對經濟衝擊的程度也越來越大,最後造成人類悲劇(戰爭)的發生。
生產與需求不平衡,主要是由於經濟復甦初期,人類人均財富比較均衡,普遍民眾自然產生的需求比較龐大,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產品越來越多,民眾的需求逐步下降,生產與需求矛盾進一步加劇,造成經濟滯漲。民眾取得的就業機會減少,收入也隨之減少,更加劇了經濟衰退。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繁榮時,民眾和企業主的收入增長是不匹配的。民眾的收入要承擔生活的開支,而企業主獲取得收入數量龐大,個人生活開支是忽略不計的,因此富人財富的積累速度遠超窮人的速度。在經濟蕭條時,股市和商品期貨懸崖式的調整,本應是對富人財富的一次掠奪,自然的調整不平衡的財富分配。但當今世界,自二戰後採用凱恩斯理論,就阻止了這一進程的發生。對銀行的救助,實際是用窮人的財富補貼了富人,更加加劇了兩極分化,導致各國政府越調控,富人越富裕,窮人越陷於現金枯竭,難以維持生計的窘境。也就是說窮人沒有能力消費,富人沒有消費的慾望則是當今世界經濟滯漲的根本原因。
人類創造了貨幣是給所有人用的,但是現在由於生產力高度發達,效率太高,掌握各種資源的人更有權利得到貨幣,普通人要取得就業機會和貨幣資源越來越困難,這樣,將一定數量的民眾排擠出正常市場的經濟體,一定是不理想的經濟體。
按目前的生產水平,很少一部分人的勞動生產,就可滿足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如果按照過去的經濟模式,大部分人不管勞動力水平如何高,都將難以取得創造財富的機會,特別當今社會計算機和機器人的使用,更是奪取了人類的就業機會。由於貨幣使用是全體人類的,但是生產活動中取得貨幣的人會越來越少,造成政府發行的貨幣不能按原來份額迴流到多數人的手中,越來越流到少數富人手中,從現金流量來看,無法保持良性的循環過程,很難保持能持續發展的模式。一旦流動受阻,惡化到大多數民眾難以負擔家庭成員自然發展的成本時,社會危機就會發生。
當今社會採用凱恩斯理論來應對經濟危機,短期內是會減輕經濟危機對社會損害,但從長期來看,是無法改變經濟危機的規律。只有根據當前勞動生產率非常高的特徵,制定出一套適合當今經濟特性的規律的財政稅收與金融體系的制度,才能保持社會經濟良性發展。
現代大部分窮人工作機會少,本身不是他們的過錯,是科技發展的必須結果; 但是沒有將窮人的物質需求充分納入到當今經濟體運作當中去,本身就是當今經濟學家的錯。今天社會勞動生產率非常高,足夠維持全社會的需求,社會表現出來的需求不足,往往是貨幣分布不均,大部分人擁有不足的貨幣造成的。人類生產出來的產品,最終目的是要全社會民眾來消費購買。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制定出一套方法讓民眾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對於大多數經濟落後的國家來說,百姓的需求沒有得到最大限度滿足之前的經濟蕭條是假衰退,只有發達的國家的蕭條才是真正的衰退。
為了社會消費更好的實現就是要讓貨幣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盡量按原來的份額良性循環。當今社會1%的人擁有48%的貨幣不能像52%的貨幣一樣發揮效用,無法參與商品流通循環過程中去。社會中流通的貨幣會越來越少,大部分的窮人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滿足。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要充當窮人與富人財產分配的和事佬。通過稅收和養老金、社會保障金的途徑,更多的向窮人傾斜。窮人不管工作不工作,政府必須提供每人一定數量的貨幣給個人,至少使得一個勞動力能負擔二個人生計的數額。社會經濟能良性發展的源頭,是人類的消費,尤其是窮人的消費,因為數量龐大,而目前的生產水平,其實是能夠辦到的。對國家來說,貨幣只是交換的符號,只要能夠促進經濟良性發展,數額多少沒有多大意義。
2.
稅務財政金融貨幣體系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受制於貨幣總量與經濟總量不配匹,經濟發展受到壓制,財富增長緩慢。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引進外資了外資。我國貨幣總量得到快速提升,實質上是外國人代我們投放了很多貨幣,大幅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展。由於我國稅負較重,社會投資過大,出口增長彌補不了貨幣流出的缺口,實質上,我國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通縮狀況下,根源就是歷次改革的大部分成本,都由窮人來承擔的,窮人的收入越來越少,需求大幅萎縮。如果通過各種方式大幅改善窮人的收入,我國財富增長達到現在的三倍是有可能的。
經濟要復甦,就是要抓源頭,關鍵的源頭就是消費。我國過去強調的管理預期,來達到促進增長的目的;現在應該要轉變到擴大消費上來。目前消費最為不足的是窮人的消費,窮人由於工作機會少或工資過於低下。政府就要想盡辦法來搞高他們的收入,只有這部分人的消費啟動了,整個社會的經濟才能良性循環。整個社會的需求才能轉變為財富,才能讓所有人享受到人類文明的成果。
目前,有很多喪失勞動的人和邊緣地區的農民,收入低下。如果政府通過創造貨幣的方式,增加他們的收入,全國可以救活多少工廠、企業,可以帶動多少人就業。對窮人的托底收入,就是對社會經濟的托底,窮人需求得到滿足,經濟就會開始復甦,財富就會更多的創造出來。
政府提高窮人收入的方法很多,主要是通過徵收房產稅、遺產稅,減輕流轉稅,增加富人的收入所得稅,讓富人承擔更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負擔,減少大量的政府投資,改為直接補貼給窮人。
如果讓一部分邊緣地區的人或失去勞動機會的人遊離於體制之外,不享有國民待遇,就如同這部分人不是本國公民,讓有勞動能力的勞動力大量浪費,讓有消費潛力的人失去創造就業崗位的機會,這樣只會讓社會財富變的更少。過去社會普遍認為勞動對社會貢獻大些,然而今天,消費比勞動可能貢獻更大些。
當今世界,勞動生產率已非常高了,人類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能滿足人類的各種需要。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讓產品最大限度生產出來,讓人們自己去取,估計是取之不盡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用什麼方式讓它能夠良性循環,將這些產品輸送到需求者手中。能夠充當轉換的工具,首推的就是貨幣,其次是政府的計劃,計劃在過去已證明,很難達到高效率的運轉。貨幣在人類財富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富人與窮人不斷分化,現金流動越來越少,大部分現金被少數人沉澱起來,窮人擁有的流動性越來越少。整個社會陷於現金枯竭,引起社會動蕩。動蕩的結果,就是財富再分配,使得貧富差距縮小,社會再進入良性循環。所以,要建一個理想的社會,就是要進行二次分配,將窮人的消費權利還給他們。還給窮人的貨幣數額,只要達到足以讓社會貨幣總量能良性循環就行。當然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得通過一系列改革才行。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市場龐大。如果我們的金融、財政體制更完善,就可自成獨立體系,建立一個可持續、人民幸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我們內生性的需求會足夠產生富裕社會的基礎,外貿出口只是一個經濟發展的補充,投資必須以消費為目的形式出現,才有利於社會財富增加。
三、影響財富增長的因素
1、內需
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具有龐大的市場,有足夠大的市場容量,形成自成體系的獨立循環的市場體系。在當今的勞動生產力水平下,只要減少管制,讓市場完全發揮作用,完全能形成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人民的財富增加2-3倍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現在世界是13億人口,按照現在資源和勞動生產力水平,整個世界沒有其他外援,經濟是否還像中國一樣,還是像西方國家一樣,經濟更發達一些,人民的幸福感更大一些。
其實,中國有眾多的人口,應該立足於自身的市場,發展經濟,不要寄希望於美國發達經濟體輸出需求,來代中國製造貨幣信用,擴張經濟。
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經濟情況一樣的,貧富差距太大,以至於窮人擁有的財富不足於體面的養活家人,消費極度萎縮。其實,中國的這種情況更甚些。
我們現在的貨幣總量,由於銀行的經營方式僵硬。作為經營信用的企業,沒有發揮很大的作用,阻礙了貨幣信用乘數效用的產生,導致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總量不足。無法將勞動力最大限度的轉換成商品,使老百姓享用財富遠低於發達經濟體國家的人均值。有效需求是可以通過創造貨幣的方式來增加的,在生產率發達的社會,主要的敵人是通縮,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社會,主要的敵人是通漲,因為沒有更多的商品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當今社會,勞動者的工資太低,一個月2000-5000元,不足於養活家人,如果這個社會大部分人的收入太低,如何有需求來提供發展經濟的動力。當這個社會大部分很多潛力的需求沒有滿足之前,就陷入了經濟蕭條,這個蕭條是可以改變的,那就可以增加貨幣供應,增加需求來維持經濟的增長,所以,沒有滿足潛在需求之前的蕭條是假蕭條。
經濟宏觀調控的目標就是為了保證充分就業,維持經濟增長。如是經濟體的貨幣總量不足於維持經濟增長,而是想通過發達經濟體輸入需求,是不能長期維持的,外需只能是經濟增長的補充。更重要是我們自已的經濟體能良性循環。
目前貨幣總量沒有給實體經濟發展留出足夠的利潤空間。大部分調控都是壓制經濟發展的。如是實體經濟沒有利潤空間,社會管理部門哪有生存的空間。
特別是邊緣地區的老百姓,沒有把他們納入到現代化社會體系里來,無法享受人類文明生活,實際上已被社會拋棄。如果用創造貨幣的方式,將他們納入現代社會體系,就會產生很多需求,增加許多財富,避免勞動力浪費。早在2013年,澳門特別行政區就給市民發錢,如果我們國家也拿出一部分稅收的錢給發給窮人鼓勵他們消費,那麼就從一定程度上拉動了需求。
要建立怎樣的稅收體系,才能與13億人口的大國經濟相配匹。稅收除了要負擔政府日常開支外,更重要的是要將富人的一部分財富轉移到窮人身上去,讓貨幣流動更加合理,現在社會經濟滯漲的根本原因是窮人購買力太低。所以,稅收的增長是要建立在全體勞動者都參與市場交換的基礎上,也就是經濟總量不斷增長過程中得到增長,而不是在經濟萎縮情況下,增加稅收比例來達到稅收增長。財富不是政府分配來的,而是百姓日常的經營活動中自然而然產生的。要減少管制的環節,財富一定是會增長的。
2、投資
投資要區分長期效果和短期效果,長期的效果就是要達到變成有效的需求,短期的效果要達到高效率和實現目標。如果短期投資沒有效率,就會損失社會資源,減少社會的經濟活動,對社會的就業最終沒有貢獻。例如,投資一條沒有多少流量的高速公路,短期內只能增加GDP,但不會增加多少就業機會。但如果國家投資建立醫院、學校,然後按市場化操作,轉讓給民營企業進行管理和運轉,對社會就業就有很大的貢獻。
投資只有與市場運作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如果投資效率過低、項目過多,最後轉換不了滿足需求,就會犧牲財富,因為它是納稅人創造的財富,以稅收形式改變了所有權,由效率高的部門向效率低的部門轉化。最後是不利於社會財富總量的提高。
當投資改成向最有潛力的需求者,即大部分窮人直接補貼,更有利於社會的貨幣現金流良性循環,減緩社會的貧富差距。
目前,房地產、教育和醫療,由於管制過嚴,沒有讓更多公民公平參與競爭,造成民眾消耗過多的民眾購買力,無力在其它行業良性消費,是造成當今經濟不活躍的一大病症。如果讓壟斷行業參與公平競爭,當今社會的大學生,就會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
3、外需
當一個國家經濟不發達的時候,就特別需要通過貿易來取得外匯,從而改善本國的經濟。但當一個國家經濟比較發達後,本國市場足夠大時,外貿只是本國經濟的一種補充,而且外貿的水平也會隨著國內市場高度發達而達到一新水平。
所以,想通過外貿來平衡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來啟動國內市場,是不可能良性循環的。
結論
當今世界勞動生產率極其高,足以少數人的經濟活動來滿足全人類的日常生活需求。由於參與經濟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必然造成人類財富二極分化,這種不平衡是造成貨幣過多集中於少數人手上,多數人沒有足夠的貨幣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這樣就需各國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將過多流向富人的財富,通過二次分配,再流回到大多數窮人手上。否則,社會只能通過動蕩來完成這個平衡。
西方國家通過高福利的調整,稅收制度和貨幣體系擴張,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貧富差距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所以發達國家產生出來的問題沒有經濟落後的國家那麼嚴重。
只有當一個國家將潛在的需求更多的挖掘出來,這個國家的財富才是最大化的。能最大限度的開發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有財產保護制度,良好的金融秩序,完善信用體系。只有當一個國家將百姓的潛在需求當頭等大事來抓時,這個國家才會充分就業。因為,需求決定一切的生產和人類的所有活動。只有當年輕人的理想和慾望能最大化變為現實的話,這個社會才是最完美的。
當一個社會的百姓能夠將信用和債務很容易進行交易時,這個經濟體就會承載年輕人的夢想,就足以負擔起沒有勞動能力的人的日常需求,就會開拓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市場。
作者:聚力
2016年2月23日
貧窮。
懂了就贊。過去的忘不掉,將來的看不清,現在的記不住:概括起來就是不肯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對於將來沒有規劃,活在當下安於現狀
一種觀點認為是個人原因,比如不努力,懶惰。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分配製度不公平。
我個人贊同這個觀點,提出的人是哈佛教授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頓教授Eldar Shafir.
他們認為貧窮通過對人決策的影響,導致人長期貧窮。就是說,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追逐稀缺的資源已經壟斷了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對於其他更有價值的因素不得不忽視,從而造成心理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比如窮人因為不得不謀生而缺乏精力去考慮投資和個人發展的問題,即使擺脫了稀缺狀態,思維的「慣性」也會使這種決策模式延續下去。
舉例而言,電影《幸福來敲門》就描述了這一場景,從男主角的經歷來看,如果缺乏那一些幸運因素,他即使有才華也無法靠此謀生,每天都為生存考慮,必然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為證券工作謀劃。(注意男主角還是受到了一些較好的教育的,一些極度貧困的家庭根本無力支持)
進一步說,給窮人資金使其暫時不為生存考慮,大部分人也因為無法規劃資源的用途而擺脫貧困,因為長期貧困,窮人失去了擺脫貧困的智力和判斷力。
因此,他們提出一個好的社會應該確保基本的社會安全體系(如失業救濟),另外資源入口向所有人開放(個人認為基本不可能,基於掌握資源的人維持競爭優勢的動機,以及尋找合適資源的信息成本,如富商的人脈資源不會向每個人開放),保有通過競爭上升的渠道(這個可以有)。
--------------------------------------------------------------------------------------------------------------------------------
當然這一理論也有缺陷,例如一開始產生貧窮的原因他們沒有回答,個人素質對參與競爭的影響,另外長期貧窮除了個人因素,社會制度也必然有影響,一個社會不同時期總存在貧困人口該如何解釋等等。
你堅信自己很窮,並且從不相信可以改變。
沒有勇氣改變現狀
懶惰
借用三體裡面那句經典的話來回答
生存最大的敵人不是弱小,是傲慢。由於貧窮害怕金錢的流失,導致你不可能去大膽的投資到一個項目,不敢輕易嘗試,害怕失敗,因為你只有一次機會。所以你只能安安穩穩的過,錢不會多。
拋開沒主見,沒思想。其實窮人有思想了也只是好高騖遠,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認為朋友、家人都不理解他。空想比付出的行動多太多。財富,其實只是努力奮鬥成功後的必然結果。
空想
推薦閱讀:
※你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家裡沒有自己認為的那麼富裕或自己認為的那麼貧窮?
※你身邊有女生靠自己脫離現有階層(除嫁人以外)的例子嗎?
※觀點「窮人生育,越生越窮」是否正確、合理?
※你是怎麼收斂你的優越感,而不讓別人感到窘迫的?
※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有挑食的嗎?
TAG: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