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宗交易大多數都折價?
a股每天的大宗交易都有關注,絕大多數都是折價交易,而且折價至少5%甚至到10%,請問為什麼會比現價折價那麼多,為什麼不直接在市場拋售,特別有的交易量並不大,幾百上千萬的成交額相對於上億的當日成交,影響不是那麼大啊?
大宗交易一般分為專場和普通。專場就是券商專門為一個股東或者一批股東準備的,接受各方的報價,這個我不多說了,因為專場很少,就算有,也是投行的業務。
市場上的大宗交易賣出方從一開始就是大小非,因為除了他們以外,手握大量股份並且有限售要求的股東幾乎不存在。(定增股東不算)因此,市場上的大宗交易實際上都是為大小非服務的。
大宗交易這個平台以前一直都有,但是沒有人參與,因為麻煩。但2008年,因為股改的鎖一爬二要求,滿24個限售股解禁,每個月最多在2級市場拋售1%的股份,但是大宗交易不受限制----這個規定給大宗交易帶來了春天。我印象里大宗交易的第一筆買賣方應該是現在圈內非常著名的W總,當時做的股票我已經記不清楚了。自那之後,大宗交易日益活躍,一直到2009年底,這個業務才徹底被激活----因為絕大多數的大小非們,都可以拋了。
上面說的是賣出方,現在講講買入方。
買入方有三大類人群,我們先說最簡單的第一類。
機構投資者。
主要是基金、保險、投資公司、風投類的公司等等。他們買的目的稍有不同。
保險公司主要是為了自己持有,保險公司的現金流量非常充沛,一般來說一個1億以下的項目都算是mini項目,他們在大宗平台上曾經活躍過一陣子,現在幾乎銷聲匿跡。順便說一句,保險是明顯出千的炒股,每次社保一來吳主席就開會讓買上,社保準備走,吳主席就指著台下的那些老總們說:你們趕緊清倉。這是赤裸裸的流氓。
投資公司和風投類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的錢,所以選擇的買入標的就是看自己研究,這個不多說,對一個股票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跟對自己老婆的審美觀是一樣,我一直很好奇呂燕的男朋友怎麼能忍受睜眼看到這樣的一張臉,但人家口味重我也不能逼著他倆分手。
動機最複雜的是公募的基金。
我相信基金的風控現在日益嚴格,基本上無法買賣不在自己股票池裡的股票。但市場上還是有不少公募在某號稱國際背景的券商席位上做過多次的大宗交易。要問我什麼感覺,我只能說:這些基金很奇怪。
因為絕大多數公募買的大宗交易折價率都很低,甚至是平價。偶爾還有溢價,這是吃飽了撐的!二級不能買?我無法揣測他們的買入理由,只能用腦袋被門夾了來解釋----當然你要說基金經理收黑錢了,這需要證據。
除了機構以外,大宗交易的購買方還有一個就是賣出方自己。
聽起來很莫名,為什麼要自買自賣一次呢?通過什麼渠道實現呢?
大概在2010年,稅務總局下了一個文件,限售股解禁拋售的時候要繳納所得稅。所得稅的計算是按照你能舉證的實際利潤。
有人會說:我買的多少錢都有,當時出資的證明啊什麼都不見了,這下你沒法征我的稅了吧?
你想的美,稅務總局會忘了你?
規定還有:如果你無法舉證實際利潤,那就按照減持價格的85%計算----黑不黑?他認為你的成本只有15%!
絕大多數時候納稅都是按照這個85%而來。那麼思路就來了。舉例子:
我持有1000萬股某股票,現價是10塊。如果我現在10塊拋售,那麼我應該繳納的稅收為1000萬*10*0.85*20%=1700萬;如果將來他漲到100我選擇拋售,那我要繳納稅收為1.7億元----明白這個思路了么?
在看好這個股票的前提下,在低位買賣一次,限售股就變成了非限售股,將來哪怕漲到1000塊也不用再次繳納稅收,這就是所謂避稅的由來。這就是為什麼行情低迷的時候大宗交易也不歇著,但大宗交易中介反倒是沒飯吃的原因----自己賣給自己需要個屁中介啊。
如何實現自買自賣呢?很多人說:這個問題真傻,自己買賣不就行了么。有這個想法的人才傻。
這種擦邊球當然要越隱蔽越好。當然可以老公賣給老婆,兒子賣給兒媳婦,以後要是秋後算賬呢?忘了我們的黨的傳統了?更何況,地主家也沒有餘量,大家手頭現金都沒有那麼足啊。1000萬就是1個億的資金,難道讓我500萬的一點點的挪?開戶券商非瘋了不可,這將來怎麼跟證監會解釋啊?
必須引入一種機制,可以實現實際轉持但又不丟失控制權且權屬明晰。事實證明,車到山前必有路,人的主觀能動性威力無窮。我簡單寫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很多信託都已經在嘗試,而且裡頭竟然還能引入另外一種模式:
首先由信託公司出面,設立一個信託產品,不管去哪裡募集一個億資金,利率水平無所謂,一會兒你就知道為什麼無所謂。這個信託的作用就是全額以10元價格收購我手上的1000萬股某證券。然後信託變成大股東,我手上多了1個億的現金。然後我拿1個億的現金全額認購這個信託產品。
現在持有這個股份的是這個信託計劃,而我是這個信託計劃的唯一所有人,所有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我需要承擔的,僅僅是在信託認購股份那兩天的資金使用費用,平安信託很黑,直接要超過1%。
這個模式是最簡單的模式,唯一的風險就是我本來說手拿一個億現金之後去認購你的信託份額,結果到時候我反悔了。
這個理論上可行,實際上不可行,因為信託合同寫的非常清楚,如果我真的要賣票走人何必還搞這麼複雜?
這裡順便給大家科普一下針對限售股政府的稅收政策。
納稅金額的20%=應繳稅收。
納稅金額=實際收益額(自己舉證)
或者減持價*85%*股數(默認成本15%)。
納稅金額中,國稅拿走60%----誰也退不了優惠不了,這是給國家的;
地稅拿走40%---具體省里市裡縣裡怎麼分,各地均有不同。
地稅的40%通常都可以辦理退稅手續,就是返還一部分稅收作為納稅獎勵。哪裡返還的最多呢?四個字:老少邊窮。
現在「邊」不敢去,「窮」有點問題,「老」全中國就兩個地方:南昌和延安,可惜營業部都很少,只有一個路子「邊」。我說三個地方,有心人自己去大宗交易平台驗證:
1、南通(這是華泰和中金的大本營);2、黑龍江雙鴨山(江海的大本營);3、青島(某些常常上去露臉的券商大本營)。
他們的退稅政策都是地稅的80%部分全部退稅。辦理時間不會超過1個月。如果誰跟你說只能在這三個地方退70%,他坑了你。
還有一些小地方也可以做,不過不常見,單說單練吧,這東西我太熟了。
今天的重點是第三個買入人群:專業的大宗交易減持機構。
在大宗交易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缺少對手方。
持有者想賣,但是沒有人買,這時候大宗交易減持機構出現了。
大家以約定好的折扣價買賣,然後減持機構再轉手拋售給二級市場;減持機構得到了套利的一點點蠅頭小利,賣出方實現了自己的賣出目的,皆大歡喜,雙贏雙贏。核心問題如下:
1、定價:一般來說96折基本算高的,金額越大折扣越高;所謂96折的標準一般都是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比如說昨天收盤10塊錢,那我們就約定好今天收盤之後做大宗,交易價格9.6元。為什麼自己想。
2、數量:一般跟折扣密切相關,也跟個股的成交量密切相關。比如一天成交300萬股,如果要一次性的減持1000萬股,那頂天92折,如果要減持300萬股,那估計95折也有人願意做。這不過是個風險的度量衡而已;
3、減持效果:這是個很扯淡的要求,某些人模狗樣的股東會提出這個要求,希望自己減持完畢之後股價不要跌,這都是在說胡話,好比希望自己剛拉過的屎有人搶著吃還說很香很香。我遇到過這種股東;一般來說不跌的太慘,我用技術手段可以實現,但不跌,那不可能!
4、國有股東的減持:要了親命了,這是最累的。第一國有股東必須要有國資委的批文,其次沒有人敢冒賤賣國有資產的風險;所以國有股東的定價基本都很扯蛋,有按照均價的,有按照20天均價的,最離譜的是遇到一個不懂的上級領導:不是讓你們按照昨天的均價計算交易價格么?怎麼差了這麼多?嗯?什麼?漲跌停板?誰規定的?……
在大宗交易的市場上,常年的買入方有實力的就那麼幾家,今年又有不少新生派,由於工作關係,我跟他們彼此都比較熟悉,按照我的理解,全中國的大宗交易市場只有兩個地方最活躍:上海和深圳,而深圳其實做的相對比較少,唯一有名的只有一兩個人,實際上還不是很有實力(我估計我又得罪人了)。
大家去查詢交易所網站的時候會看到交易所網站有披露大宗交易意向申報,裡面經常看到::奇X投資,實力買家衛XX,鶴壁XXX,這都是中介。
中介生存的土壤就在於,你要賣,我幫你介紹給大的減持機構,我拿中介費用。上面那幾個,鶴壁那個就是個騙子,其餘倆都是中介,衛XX跟奇X投資其實是一回事。
所以去年發行了一批專做大宗交易的信託,號稱收益率可以到年40%---這簡直是想瞎了心。上海灘做大宗做的最到位的,一年收益率也許有這麼多,問題是有多少中介在替他跑腿?信託給不了中介費,誰陪你玩?
信託的好日子不多了,抓緊造吧。定增信託,大宗信託,今年6,7月又發了一批債券信託,我看怎麼死,真的,我看怎麼死。
目前市場上最多的就是第三種類型的減持。由於大盤在低位,所以第二種避稅的也有。
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說,遇到大宗交易,我的建議是先跑了再說。尤其是折價率特別低的,比如90折或者92折的,一定是要大肆拋售的前兆。不用想,不走就套你除非你能肯定,這是左右手互轉的避稅操作。
機構戶買入,多數不太會跌,基本上屬於公關到家,公募舉杠鈴去了。這個生態鏈太黑暗,我都不敢說,大家也不用問,以後記得不要買公募基金就是了。要買買指數基金。
真正大宗平台做的好的,在減持過程中確實是平穩的多,像乾照光電那樣的畢竟屬於少數,不過大家很難識別罷了。
不要企圖用席位特徵去記憶這些接盤方,接盤方之間也有競爭,有時候為了券商的利益也必須在指定券商那邊完成交易,這就是潛規則吧。
問答:
我還見過對手盤居然是同一家營業部,是否暗示別有隱情?
-----------------------------
這一般都是中介的要求或者券商的要求。
同一家營業部很正常。幾乎一半的大宗交易都是在同一家營業部完成,因為有些券商連密鑰也沒有,也有個別券商,整個公司只有總部掌握密鑰,比如興業證券。
另外想問問有沒遇上過原本就有主力資金看好潛伏其中,然後借大宗平台加大持倉量這樣的情況?
-----------------------------
非常少,因為陌生的股份大額持有者一般都是知根知底的。
這裡面的大宗交易可不可以用個例子說一下?
-----------------------------
比如某股票昨天收盤價=10元,我是小非,要拋售1000萬股,你是過橋資金,我們之前就約定好了交易折扣和交易日期就是今天,那麼今天下午收盤之後就通過大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比如說是95折。
因此成交價格=10元×0.95=9.5,
快收盤的時候,假如股價在10塊,過橋資金就會突擊買入幾筆,讓股價漲到10.20,這樣賬面的浮動盈利就變成了7毛,第二天順利出就是了。
但有些大宗會失敗在什麼地方呢?
還是剛才那個例子,我是小非,我弟弟,我朋友,都是小非,看到我1000萬9.5就扔了,還是專業的過橋資金做,他們會在第一時間也拋售,導致過橋資金都被套死。即便沒有他們的拋售力量,如果某個股票一天成交100萬股,你一次性的接1000萬的小非,在當下這種行情,也只有死路一條。
折價主要是對流動性的一種補償,具體可以參考下面這篇
http://weixin.qq.com/r/_zikvDjEemUFrXzf923p (二維碼自動識別)
95%中間可能是股票最近行情不好,風險太大,一般讓利幾個點都是給接盤方一個緩衝,而且都是前一天折價,至於9折的話,那其實是一個節稅的手段,規定最低不低於前天90折,其實有一個補充協議,0.8這部分按現金打給你,不用交稅的這部分,所以實際成交價格是98,而非成交公布數據的90折
對股東法律法規限制,二級市場風險,其實就是用空間換時間的方式,一般會有折扣,個別情況可以不打折,依實際情況而定
一樓的回答很詳細了,最低95折,最高98折。歡迎有需要減持的朋友聯繫。
大宗商品現在基本都轉型做交易平台了 什麼郵幣卡 票證 文化藝術品之類的 不折價 就轉型 要麼就等著。。。。。
一次成交.手續費也低.不會對市價有影響
不折價,會有人要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