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現在提倡貴族精神?

我覺得很有病。

我不否認,在西歐貴族存在的日子裡,他們發展出了一套社會規範。這些社會規範中有很多是普世的,比如忠誠和保護弱小,負責任等等。

但是,任何的社會團體,也都可能發展出一些社會準則,其中必然也有我們值得借鑒的。海盜還啟蒙了最原始的民主呢。

我們吹捧貴族精神的同時,為什麼不順便去關心一下交不起租子的佃戶以及被伯爵夷為平地的村莊?

另外,如果要將貴族精神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的話。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歷史上很早就沒有貴族精神了,但是卻有比貴族精神更高尚的東西---士大夫的精神:

我們中國歷史上我認為大體有兩批類似於西歐的貴族,一批是商周(主要是周)貴族,他們大部分是周天子的親戚,小部分是上古其他氏族領袖的後代。第二批是漢高祖布衣卿相們的後代,他們用儒學來奠定門閥,形成累世公頃。

第一批不用說,已經被第二批消滅乾淨了。但是第二批也在隋唐時慢慢被科舉制度所選拔出的庶族官員們取代。

這樣來說,我們中國一千多年了,是沒有任何形式的貴族的(少量的幾個爵爺王爺不算,不構成社會階層)。我們中國的精英集團,是靠科舉選拔出來的士大夫階層,這個基層是meritbased的,跟你的血藍不藍沒有關係。

而且這個階層照樣有很值得我們借鑒的精神遺產:讀書人的氣節,我想至少跟西歐中世紀的文盲騎士武夫差不多吧?

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有鼓勵個人奮鬥的士大夫精神,幹嘛還有鼓吹貴族精神?


首先,看一下什麼是「貴族精神」。

這是我比較認可的解釋。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ZT: 被中國人誤讀的歐洲貴族——貴族精神的實質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提倡「貴族精神」,僅從這三點來看, 這些在如今的社會,都是值得被提倡的,不是嗎?

當然你還提到了中國的「士大夫精神」

儒家思想是士大夫血液中的一部分,所謂「士大夫精神」,就是由士大夫階層獨立衍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士大夫的處世智慧不僅僅在於他們面對危機、困境或人生選擇時的應變之法,更多地體現在他們追求的人生信仰和支持他們選擇的價值取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士大夫精神」的實質在於以天下為己任的救世精神,在社會深刻變革,當代知識分子——新時代的「士大夫」階層價值扭曲的今天,迫切需要這種精神來支撐中華民族的復興。

http://18.dwnews.com/news/2012-11-25/58981235-all.html

在我看來,我們提倡「貴族精神」,裡面更深層的含義是,更加尊重人,作為一個 個體 的價值。在傳統的文化裡面,我們過分地強調了,個人要貢獻,要付出,可是往往很少有提到,首先,作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和行為能力的人,應該怎麼做好一個公民

在中華的歷史長河裡,每到國難當頭,總會湧現出一些英勇救國救民的英雄們。他們不惜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和親人,去拯救國家和人民。但是我們接著看的時候,當他們在驚濤駭浪里倖存下來,並且功成名就了之後,他們又回到了原來小市民的角色里了。貪婪、玩弄權術、溜須拍馬、卑躬屈膝。這些都一一寫在了歷史裡。

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許多名臣,但是大多數的士大夫並不具備所謂的「士大夫精神」的,看名臣的比率就知道了。

關於「貴族精神」,華盛頓主動退讓總統,形成了美國的總統最長「8年制」。丘吉爾和戴高樂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我們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出,「貴族精神」的這三點,早已深入他們骨髓了。

回頭看了下,論據不夠充足,答得不是很好,請多包涵。


貴族被消滅了,流氓應運而起;貴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識得到發揚光大。看今天之中國,無處不流氓,從街頭小巷到學術殿堂,從平民百姓到權貴富豪,或下流暴戾,或腐敗墮落,流氓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語言流氓,到行為流氓,再到意識流氓,這禮義之邦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氓大國。這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何以作賤到如斯地步?

▊ 我們消滅了貴族

我們常聽到一些傳言,說中國領導人如何巧對外國領導人的責問,卻很少聽到外國領導人如何應對中國領導人的話題。

中國領導人誇耀說:我們消滅了地主富農。外國領導人回應說:我們消滅了貧農。中國領導人誇耀說:我們消滅了貴族。外國領導人回應說:我們消滅了流氓。

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理念,引用一句至理名言:一個好的制度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一個壞的制度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是對不同制度的高度概括。

發動流氓起來把貴族消滅了,並不會使流氓變得高尚,只會使流氓變得更加流氓,而且誘逼更多的人變成流氓,最終變成流氓社會。這是毫無疑問的。這個主題由流氓與貴族說起。

貴族,平民,流氓

人類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的群體,就其精神意識的素質來考量,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層:貴族,平民,流氓。其分布呈橄欖形,中間大,兩頭小,貴族處於高端,流氓處於低端,中間龐大的階層是平民。從平民到貴族沒有明顯的界線,從平民到流氓也沒有明顯的界線,但流氓與貴族就天差地別了。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並不在於財富有多少,也不在於權力有多大,而在於具有一種高貴的精神,史書上稱之為貴族精神。缺失貴族精神的人,即使富可敵國,也不過是帶著流氓本性的暴發戶;即使權可傾國,也依然是帶著流氓本性的獨夫民賊。

流氓之所以是流氓,並不是因為一無所有,而是因為內心裡的流氓意識。無產階級不等於流氓,無產階級的大多數人都是安分守己的平民。流氓群體有窮人,也有富豪;有平民,也有權貴;有白痴,也有天才。

貴族精神代表人類文明的高端,流氓意識代表人類野蠻的底端。幾乎所有的人,既有嚮往高尚的意念,也有嚮往卑鄙的情慾,這就是人性與獸性的爭戰。人性戰勝獸性,人就走向高尚;獸性戰勝人性,人就走向卑鄙。大多數的平民,人性與獸性始終在身上進行拉鋸戰,故而一生都在高尚與卑鄙之間徘徊;大多數的平民,一生安分守己,註定是庸庸碌碌。平民要想超凡脫俗,要麼追求高尚而有望成為貴族,要麼走向卑鄙而成為流氓。人追求高尚很困難,成為貴族難上加難;人走向卑鄙很容易,成為流氓易如反掌。也正是這個原因,人類社會始終是貴族少流氓多。

高尚與高貴沒有本質的不同,然而高尚與高貴還是有一步之遙,那是程度的不同,境界的不同。你跨越了那一步之遙,就抵達高貴的境界。平民也會高尚,但往往只能在順境中高尚,卻不能在逆境中固守高尚。如若在逆境中依然能固守高尚,那就是高貴的境界了,也就成為貴族了。

高尚達到高貴的境界,就是「富貴而不淫,威武而不屈」。這就是貴族精神的境界。富貴而不淫,威武而不屈,有兩個層次的解讀。第一個層次是對富豪權貴解讀:你富貴了不可變淫蕩,你有權了不可以權屈人。第二個層次是對平民百姓解讀:你不富貴,可你不會被富貴所誘惑而放棄高尚;你沒有權,可你不會向權力屈服,你只誠服於公義與真理。達到了這種境界,你即使身處平民,你也具備了貴族精神。

▊ 什麼是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有三種高貴的內涵:一是誠信,二是道義,三是使命感。

誠信是人類文明的靈魂,沒有誠信,就沒有道德,也就沒有文明;誠信也是個人品格的靈魂,沒有誠信,就不可能有高貴的品格。缺失誠信的人,不是無賴,就是流氓。缺失誠信的民族,註定是愚昧而野蠻的民族。誠信也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沒有誠信,就不會有成熟的民主。民主靠憲政,憲法就是社會的契約,契約的根基就是誠信,沒有誠信,契約就是廢紙。

貴族之所以是貴族,是因為貴族把誠信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誠信帶來高尚,帶來尊嚴,帶來生命高貴的價值。歐洲的貴族寧願用決鬥分勝負,而不願用陰謀詭計爭輸贏,這實質上就是對誠信價值的死守。中國古代的史官,寧願被殺頭也不為帝王篡改歷史,也是對誠信價值的死守。

道義包含人道與公道。人道是公道的前提,就是對人生命的尊重。連人道意識都沒有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有公道。信奉暴力,就是對人道的蔑視;信奉槍杆子裡面出政權,就是對人間公道的蔑視。人道與公道衍生出現代文明的人權主義,歐洲之所以能誕生《人權公約》,實質上就是貴族精神在推動。

道義精神帶來仁慈,帶來寬容,帶來關懷,帶來公正。貴族具有關懷弱者的情懷,世界上的慈善事業幾乎都是由貴族出資創建的,靠的就是這種道義的精神。

使命感就是勇於承擔的精神。擔當起人類社會的良知,擔當起人類傳統文化與道德的衛道士,維持社會公義,維護社會理性和平發展。

正是這種使命感的精神,帶給貴族堅韌不拔的信心與力量,一旦民族陷入危機,貴族就站在民族的前列,身先士卒捍衛民族的安寧。正是這種使命感的精神,帶給他們「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的精神,帶給他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捍衛與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

這三種精神都來自於虔誠的宗教信仰,只有宗教信仰才能轉化為堅定不移持之以恆的精神力量,達到高貴的境界。

儘管貴族個人的身上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但貴族群體始終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 貴族精神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人性與獸性的爭戰,故而一生都在高尚與卑鄙之間徘徊:上帝呼喚人走向高尚,魔鬼誘惑人走向卑鄙;崇尚高尚者近貴族,嚮往卑鄙者近流氓;或者可以說,近貴族者崇尚高尚,近流氓者嚮往卑鄙。中國人把這種現象叫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人世間萬古不變的道理。

推而廣之,一個民族也存在人性與獸性的爭戰,這實質上就是文明與野蠻的爭戰,也是貴族與流氓的爭戰。一個民族由貴族所主導,就帶來文明的進步;由流氓所主導,就向野蠻倒退,不是物質生產力的倒退,而是人文精神的倒退,文化的倒退,道德的倒退。這早已被人類歷史所證明。

人類歷史的發展主要是由貴族所主導,所以人類能從野蠻走向文明,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時也會被流氓所掌控,流氓佔據了主導地位,結果導致文明向野蠻倒退,所以人類發展的進程呈現曲曲折折、進進退退。

人的精神意識是複雜的多面體,既有崇尚高尚的意念,也有嚮往卑鄙的情慾。然而,人走向高尚如爬山,很難;人走向卑鄙如坐滑梯,很易:故而人類社會始終是流氓多於貴族。

人類社會始終是貴族少流氓多,貴族何以能佔據人類社會發展的主導地位呢?這就取決於龐大的平民階層的態度了:平民階層崇尚貴族,貴族就佔上風,就佔據主導地位,這個民族就會崇尚高尚崇尚文明;平民階層崇尚流氓,流氓就佔上風,就佔據主導地位,這個民族就崇尚卑鄙崇尚野蠻。這就是不同民族會有不同文明進程與不同程度的根本原因。

崇尚貴族的民族,貴族易佔上風;崇尚流氓的民族,流氓易佔上風。流氓佔了上風,流氓佔了主導地位,必然誘惑越來越多的人變成流氓,逼迫越來越多的變成流氓,最終變成流氓大國,文化道德陷入全面大倒退,社會陷入大潰敗。

要期望流氓帶領民族走向高尚,走向文明,那是痴心妄想。

▊ 創造文明與創造歷史

人類文明的成就幾乎都是貴族創造的,從遠古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到中世紀的文化藝術,到近代的自然科學,到現代的民主機制,人類歷史上所有劃時代的思想,幾乎都是貴族創造的。可以這樣說,沒有貴族,便沒有人類的文明。無需我來舉證,查一查世界上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神學家,科學家,哪一個不是貴族?

貴族不僅創造文明,而且也創造歷史。近代的歐洲貴族,創造了《君主立憲》,創造了《獨立宣言》,創造了《人權宣言》,印度的聖雄甘地創造了《非暴力革命》,美國的馬丁路德金創造了《我有一個夢想》,並將這些文明的思想付諸於實,創造出輝煌的歷史,成為人類走向文明的里程碑。

創造歷史,不等於創造文明;創造文明,也是創造歷史。

流氓從來不會創造文明,只會創造野蠻。流氓也會創造歷史,但流氓不會創造文明的歷史,只會創造破壞的歷史,創造屠殺的歷史,如希特勒,如秦始皇,如太平天國,如義和團。流氓從來都是建設不足,破壞有餘,只會創造暴力,創造戰爭,創造屠殺,創造荒唐,創造災難。

如若一個民族長期被流氓群體所主導,勢必變成弱肉強食的民族,變成野蠻暴戾的民族,變成腐敗墮落的民族。

這樣的道理,難道還需要誰來論證嗎?

貴族被消滅了,流氓應運而起;貴族精神消亡了,流氓意識得到發揚光大。看今天之中國,無處不流氓,這禮義之邦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氓大國。這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何以作賤到如斯地步?

▊ 中國傳統貴族精神的概述

說傳統貴族,是因為中國已經沒有貴族,當今的中國只有平民與流氓。雖說還有極少數的人具有貴族精神,可畢竟為數極少,所以稱不上是一個族群了。下面所說的貴族,都是指傳統上的貴族。

很難概括出中國的貴族精神,因為中國的貴族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停地衰變,說不清楚哪一個時代的貴族精神可以代表中國的貴族精神。籠統地講,我就用三個貴族的典範人物作代表,來表述中國貴族精神的特質。

第一個典範是屈原,第二個典範是陶淵明,第三個典範是曾國藩。這三個典範所具有的三種精神特質,可以概括出中國貴族精神的衰變。

▊ 屈原所代表的第一種貴族精神

屈原精神代表一種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

這種精神代表中國古代貴族所具有的精神,我們今天讀到屈原的《離騷》、《漁父》等作品,仍能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是這種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激勵那個時代的精英勤於求索,勇於求索,為中華民族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古文明。中華民族所有的偉大思想幾乎都是創建於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貴族可以與歐洲同時代的貴族並駕齊驅,中國的古文明不比歐洲的古文明遜色,就是最好的說明。

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是人類追求文明的動力。正是靠人類中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追求卓爾不凡,帶領人類掙脫野蠻,走向文明。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是一種殉道的精神。這是人類高貴的一種精神,當自己信仰的道義遭到毀滅,寧願選擇與道義同時毀滅,也就是選擇與道義永遠同在。

▊ 陶淵明所代表的第二種貴族精神

陶淵明精神代表一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崇尚自由的精神,追求超脫物慾的精神,一種甘於自我放逐的精神。

對比屈原的精神,陶淵明的精神明顯發生衰變,不那麼強烈地追求卓而不凡,而是傾向崇尚自由;他不認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然而他堅守不為五斗米折腰,維護自身獨立的人格尊嚴。要格守不為五斗米折腰,就要抽離體制的羈綁,那無異於就是自我放逐。在那物質極其貧困的年代,自我放逐就要忍受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的折磨,時時刻刻面臨生死存亡的威逼。毫無疑問,自我放逐須具備無比的勇氣與忍耐力。選擇自我了結,只需要一時的意氣;選擇自我放逐,就得忍受無期的折磨。

自我放逐其實是對權勢的一種蔑視,表現出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堅守自己立場的精神。這是一種固守高貴的精神。其實,以他們的才華,只要他們願意委身投靠,就可以輕而易舉換來升官發財,享盡榮華富貴。然而,他們寧願選擇了自我放逐。這是對殘酷現實的妥協,更是對權勢的蔑視。

自我放逐的精神,在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幾乎到了放浪形骸的境界。對比屈原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顯然是一種妥協。然而,這種妥協並不是他們怕死。他們似乎是故意用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來表示對權勢的一種蔑視,視權勢如糞土,讓權貴相形見絀,如骨在喉,寢食不安。這一點從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身上表現的最為突出,他被司馬王朝處以極刑,從容赴死,慷慨以歌,視死如歸,這顯然比屈原的投河自盡表現得更為豪邁。

陶淵明的自我放逐,比起竹林七賢的自我放逐,顯然又退了一步。陶淵明的自我放逐,不再那麼強烈地表現出對權勢的蔑視,更多的表現出對自然的陶醉與對自由的迷戀。這當然是因為殘酷的現實,逼使陶淵明自削鋒芒,換取封建王朝對他的容忍。

從屈原精神衰變到陶淵明精神,這是封建王朝的殘暴所造成的。秦始皇焚書坑儒,開創了屠殺民族精英的先河,殘酷的現實逼使追求人格獨立的精英不得不選擇了自我放逐。

自我放逐,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更是一種高貴的選擇。面對腐敗而殘暴的政權,不願同流合污而抽身離去,寧願自我放逐而過貧困的生活,換取精神上的自由與人格上的尊嚴。這種自我放逐,成為中國歷代不甘委身投靠的精英不得不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對權勢的一種蔑視,這是對高貴品德的固守,這是另類的貴族精神。

▊ 曾國藩所代表的第三種貴族精神

曾國藩精神代表一種追求建功立業的精神,追求個人品格完善的精神。

這種精神代表中國歷史後期士大夫的精神,這種精神歸功於孔孟之道的熏陶。孔孟之道的核心是忠孝,一方面造就了士大夫忠於皇權的奴性,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士大夫個人嚴謹的品格。孔孟之道個人品格修鍊的核心理念是: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成為士大夫追求的三種境界。曾國藩集三種境界於一身,成為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楷模,成為中華民族近代貴族的典範。

對比屈原。屈原的追求是在不受制於既定框架之下的一種不屈的追求,而曾國藩的追求則是在既定的框架之下一種自我完善的追求。那是因為屈原時代孔孟思想還沒成為一種道,屈原的追求是在思想自由狀態下的追求,所以他的追求表現出一種豪放的氣度;而曾國藩的追求則處於高度的約束之下,不敢逾越雷池半步,依循孔孟之道從細微處抵達至高的境界。

對比陶淵明。陶淵明的追求精神是追求個人精神上的自由,寧願自我放逐,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時代,雖說孔孟之道已經被推上霸主的地位,但還沒有深化到民間,所以陶淵明對孔孟之道不以為然,在他的心目中,權力與孔孟之道還不如野地里的菊花,他對自然的陶醉遠遠超過對權力和物質的迷戀。當孔孟之道被歷代王朝強化之後,孔孟之道成為中國人精神的主宰,中國的士大夫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更失去了思想的自由。所以不可能再有屈原類的貴族,也難以再有陶淵明類的貴族,唯有曾國藩類的貴族,只能在封建的體制之內建功立業,完善自我了。

▊ 三種貴族精神的衰變

從追求卓爾不凡,到自我放逐;從自我放逐,到回歸權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貴族精神的衰變。

從屈原的精神衰變到陶淵明的精神,是焚書坑儒殘酷的現實,逼使他們放棄了追求卓爾不凡,而選擇了自我放逐,為堅守高貴的人格,拒絕向權勢委身投靠。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對權貴的蔑視,正是這種無奈與蔑視顯現出他們高貴的人格精神。

從陶淵明的精神衰變到曾國藩的精神,民族精英不得不向權勢低頭,走入封建體制之內追求建功立業,來完成自己對世俗權勢的追求。這種靠攏,失去了個人獨立的思想與人格,但也不乏一大批在體制之內追求個人品格修鍊的貴族,比如柳宗元,比如岳飛,比如文天祥。柳宗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文天祥《正義歌》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鐵肩擔道義的精神,都是傳統貴族精神的突出表現,他們都是在體制之內達到完善的人格。

貴族精神的衰變,實質上削弱了貴族精神的力量,也就局限了中國歷史上的貴族對人類文明的作為,對比歐洲的貴族,中國後期的貴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明顯大為遜色。

▊ 與歐洲貴族的對比

歐洲貴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已如上述。中國的貴族,在秦王朝之前,可以與歐洲的貴族並駕齊驅,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古文明。中國的古文明並不比歐洲的古文明遜色,就是最好的說明。然而秦王朝之後,中國不再產生任何劃時代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國的貴族不再對人類的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秦王朝之後所有的思想家不過學會了炒冷飯,炒孔孟之道的冷飯,這一碗冷飯長炒不衰,炒了二千多年,至今還有人靠炒這碗冷飯混成大師。

這就是中國貴族精神的衰落,從屈原追求卓爾不凡的精神,衰變成陶淵明自我放逐的精神,再從陶淵明自我放逐的精神走向回歸依附權勢。在殘酷腐敗的體制之內,在孔孟之道的框架之下,中國的精英變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不可能再有屈原那種追求卓而不凡的精神,也不會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了。所以後期的士大夫,不可能產生新的偉大思想,只能在孔孟之道所賦予的人格意念上追求完善。孔孟之道的四項基本原則:非禮莫視,非禮莫聽,非禮莫言,非禮莫行,嚴重地窒息了中國貴族思想的生命力,註定不可能再對人類文明作出重大的貢獻了。

那麼造成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根源在哪裡呢? 在殘暴的政權背後,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 導致貴族精衰變的三大因素

導致中國貴族精神衰敗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大因素:一是政權的殘暴,二是文化的缺陷,三是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

封建專制的殘暴。秦王朝焚書坑儒開創了毀滅人類思想的先河。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宋王朝的反詩,到明太祖的文字獄,到了清王朝,一個錯別字殺萬把人也是等閑事了。一代又一代的殘殺摧殘,是貴族與貴族精神衰變的最直接的原因。秦王朝實質上成為中國貴族精神衰變的拐點。

為什麼歐洲的貴族精神能與時並進而發揚光大,而中國的貴族精神卻日漸微弱了呢?難道說歐洲的封建王朝不殘暴嗎?我想早期的封建王朝殘暴性不會相去太遠。我想深層次的根源應該是文化。

▊ 中華文化的缺陷

中華文化是一種奴性文化加謀略文化,這是一種內在有嚴重缺陷的文化。

奴性文化帶來人格的缺陷。奴性文化只能培養出奴隸與奴才,培養不出真正的貴族。貴族追求獨立的思想與獨立的人格;奴性文化培養出來的人,缺失獨立的思想,就更不用說獨立的人格了。貴族精神的境界是「富貴而不淫,威武而不屈」,奴隸與奴才只會匍匐在權貴的腳下苟且偷生,難以抵達高貴的境界。

謀略文化帶來品格的缺陷。貴族精神最重要的信念就是誠信,謀略文化講的是陰謀詭計,所以與貴族精神背道而馳。謀略文化信奉成則為王敗者為寇,根本沒什麼原則與道義,崇尚陰謀詭計,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種文化很難培養出真正的貴族,大致只會培養出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的偽君子。

這種文化註定了貴族身上軟弱和陰暗的一面。在中國很難有胸懷坦蕩的貴族,更難找到寬容仁慈的貴族。像曾國藩那樣,身處腐敗的官場,能恪守品格潔身自好,成為鳳毛麟角,尤其難能可貴了。

▊ 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

中華文化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是這種文化最致命的缺陷。

因為缺失一種主導性的宗教信仰,中華文化實質上是各種思想的大雜燴。儘管孔孟之道佔據霸主地位二千多年,但孔孟之道始終成不了一種宗教信仰。各種思想的大雜燴炒在一起,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什麼子都有;三字經,道德經,女兒經,易經,黃帝內經,什麼經也都有。中國是全世界神仙最多的國家,中國人什麼神都拜,似乎什麼神都相信,又似乎什麼神都不信,大致就是處於半信半疑之中。

因為缺失主導性的宗教信仰,所以這種文化太多的自相矛盾,叫人無所適從。比如,一邊說天道酬勤,勤勞致富;一邊又為殺富濟貧喝彩。一邊叫人要「坦誠相待」,一邊又叫人「逢人但說三分話」。

一邊叫人「路見不平,

拔刀相助」,一邊又叫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最後只能抱定「難得糊塗」的理念做人了。「難得糊塗」反而成為做人的最高境界。

▊ 文化缺陷造成民族品格的缺陷

顯然,這種文化造成了這個民族品格的缺陷,突出地體現在兩個層面上。

一是在個人的層面上,難以從這種文化中得到堅強堅定的道德力量。道德是一種共同的生活信念,缺失宗教信仰,道德很難達到信仰的境界。什麼叫信仰?信仰就是堅信不疑。缺失宗教信仰為根基的道德,大致只是在半信半疑中,所以會有「道德一斤值幾多錢?」的國問。有人概括說:中國的道德大致不會超出三十里。那意思是說,在三十里之內,都是鄉里鄉親,所以不敢做缺德的事;走出三十里,大家都不認識,所以什麼缺德事都敢做了。

二是在民族整體的層面上,也難以匯聚起巨大的正義力量。一個民族是否能匯聚起巨大的正義力量,取決於兩個前提:一是作為民眾的個體來講,是否有強烈的正義感;二是作為民眾的整體來講,是否有相同的正義觀。這兩個前提顯然都需要一種堅定的信仰,個體通過信仰得到堅定不移的正義感,並獲取不屈不撓的勇氣;民眾整體通過共同的信仰,形成相同的正義觀,這樣才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能擔當起這兩個前提的元素,唯有宗教。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痛感:中國人熱衷窩裡斗。為什麼會熱衷窩裡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失共同的宗教信仰。各人拜各人的神,各人都認為自己掌握真理,各人都認為代表正義,結果只能用暴力解決,宗姓與宗姓斗,黨與黨斗,派與派斗,斗得你死我活,斗得不亦樂乎。文化大革命為同一種思想斗得你死我活,就更加荒唐不可理喻,那顯然是把邪惡的思想當信仰了。

所以靠這種文化熏陶出來的貴族,註定了身上的懦弱性。

歷史上也曾出現過意志極其堅強的貴族,但立足於這樣懦弱的民族之中,個別人的堅強更是註定了悲慘的命運。就好比一隻大象陷入泥潭裡,奮力抗爭只會加速它的沉陷,加速它的滅亡。

▊ 從文學名著看中國貴族精神的缺陷

讀歐洲的文學名著,我們不難感受到歐洲貴族那種可貴的精神--誠信,道義,擔當,勇敢,冒險,坦蕩,寬容,凡是人世間高貴的品格,都可以從名著的里貴族身上讀到。那種決鬥的精神,那種身先士卒的精神,是中國貴族非常缺少的精神。我們從《基督山伯爵》里讀到復仇的精神,也是一種不傷及無辜的精神。我們從《泰坦克尼號》的悲劇中,看到了貴族精神的大愛,那決不是靠灌輸階級鬥爭的仇恨而產生的愛,而是靠宗教信仰賦予的博愛精神。船長可以淡定地指揮婦孺先逃生,最後他自己更拒絕登上最後一艘逃生艇而毅然決然地返回即要沉沒的船艙,選擇與郵輪一起葬身大海。這種殉道精神就是一種貴族精神。對比我們的克拉瑪依劇院大火「讓領導先走!

「,那是何等的悲壯與偉大!

轉過來看我們的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主題就是宣揚流氓意識,造反有理,殺人放火,報仇雪恨。美其名曰:替天行道,實質上是因為沒有給他官做;假如給他一個官做,便什麼道義都扔了。孫悟空之所以大鬧天宮,就是氣憤於弼馬溫的官銜太小了。

《三國演義》雖然也算成功地塑造出劉備的仁慈,諸葛亮的忠誠。然而」桃園三結義「所宣揚的精神就是地地道道的流氓意識。不是以道義作為結義的根基,而純粹是以個人的恩怨作為結義的紐帶,這正是所有流氓黑社會結義的模式。《三國演義》更把一個集陰謀詭計於一身的諸葛亮,塑造成中國的智慧之神。諸葛亮除了貢獻出陰謀詭計之外,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建樹。《三國演義》把他當作智慧之神,把中國人引入了文化的誤區,把陰謀詭計當作智慧。歐洲人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中國人認定陰謀詭計就是力量。

《紅樓夢》是一部真正描寫貴族生活的名著。然而,我們從這本書里,讀到了什麼樣的貴族精神呢?只讀到貴族的胭脂味,讀到貴族的酒色情慾加無病呻吟的詩文,整個大觀園就是縱情享受的樂園,除了勾心鬥角,就是縱情享受。我們讀不到一丁點的貴族精神,勇敢?冒險?坦蕩?擔當?寬容?仁慈?一丁點都沒有。

我們可以從屈原的著作中讀到追求卓爾不凡的貴族精神,但卻不能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讀到什麼貴族精神了。文化的衰敗,實質上也代表貴族精神的衰敗。

▊ 貴族精神短暫的覺醒

然而,中華民族在上個世紀初,終於迎來貴族精神短暫的覺醒。那是因為歷史的契機,讓中華民族一度獲得了生機。

那是新舊文明交匯的時代。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失去了往日的強悍;被長期禁錮的思想失去了枷鎖,得到了自由,因此獲得了生機。那也是西方文明蒸蒸日上的時代,引發中華民族的精英蜂擁而出,走出國門去尋找救國之道。中西文化就這樣在機緣巧合之下,造就了新一代的文化貴族,中西文化的精華在他們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造就出中西合壁的精英。他們既具有東方謙恭的美德,又具有西方平等博愛的精神,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秀的精英。

那是中華民族危難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追求新生的時代,因此成為中華民族人才輩出的時代,一度人才濟濟,讓世人為之讚歎。那一代的精英,以他們卓越的學識與高貴的品格讓世人敬佩;就連他們個人的生活情調,也讓後人為之傾倒;我們今天讀到他們的傳記,依然感慨萬千。

那是中華民族貴族精神覺醒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時代。

然而悲愴的是,新生的貴族旋即就被消滅了,像流星雨在黑暗的天空划過,只給人間留下閃亮的一瞬間。那是另話。

▊ 被中國人誤讀的歐洲貴族

現如今,中國的許多有錢人把孩子送到英國上貴族學校,希望他們畢業後也能成為貴族,但當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的學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每天還要接受非常嚴格的訓練,甚至比平民學校的學生還要苦時,他們怎麼也弄不明白這些苦行僧式的生活同貴族精神究竟有何聯繫。其實這一點也不稀奇,因為西方所崇尚的貴族精神不是暴發戶精神,它從不同平民的精神對立,更不意味著養尊處優,過悠閑奢華的生活,而是一種以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等一系列價值為核心的先鋒精神。

1.

富與貴不是一回事

世界著名的貴族學校實行如此嚴格和艱苦的軍事化訓練,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貴族一定是富於自制力,一定是有強大精神力量的,而這種精神力量需要從小加以培養。

伊頓公學也確實用這種方式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物,比如打敗拿破崙的那個威靈頓將軍,就是伊頓公學的高材生。威靈頓在和拿破崙進行決戰的時候,曾經留下一句名言——當時他冒著炮火在前線觀察敵情,參謀人員多次勸他早點撤下,因為前線太危險,可威靈頓就是不動,參謀人員只好問他,您萬一陣亡了有什麼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裡。」

我們現在大部分中國人所理解的貴族生活就是住別墅、買賓利車、打高爾夫,就是揮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對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實際上,這不是貴族精神,這是暴發戶精神。在我們中國人的概念中,貴族學校就應該享受貴族般的條件,有貴族樣的生活。但是英國貴族學校的學生甚至比平民學校還要辛苦。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意識里,富與貴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但事實上這是兩回事兒。富是物質的,貴是精神的。

貴族精神,首先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獻自己,服務國家。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無疑問,是貴族。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學習。畢業後,哈里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或者說是本分所在,是理所當然的。

英國二戰的時候有一張照片流傳得非常廣——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到倫敦的貧民窟進行視察,他站在一個東倒西歪的房子門口,對裡面一貧如洗的老太太說:「請問我可以進來嗎?」這體現了對底層人的一種尊重,而真正的貴族是懂得尊重別人的。

1793年1月21日,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一個行將被處死的囚徒,上斷頭台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她馬上下意識地說了句:「對不起,先生。」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對殺氣騰騰的劊子手,留下的則是如此坦蕩高貴的遺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諒我的敵人,但願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幾分鐘後,路易十六及皇后便身首異處。兩個世紀之後,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在紀念法國大革命200

周年的慶典上真誠地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

1910年10月28日,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為了拯救備受煎熬一生的靈魂,決意把所有的家產分給窮人,隨後他離開自己遼闊的莊園出走了,帶著聶赫留朵夫式的懺悔,最終像流浪漢一樣死在一個荒蕪的小車站……他就是俄國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多年後,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評價托爾斯泰時這樣感慨道:「這種沒有光彩的卑微的最後命運無損他的偉大……如果他不是為我們這些人去承受苦難,那麼列夫?托爾斯泰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屬於全人類……」

這幾位主人公儘管命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貴族。

2.

貴族代表了尊嚴和品行

西方直到18世紀,貴族依然是主流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國仍然保留著貴族的爵位、封號。(中國的貴族階層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整體消失了)

當西方的貴族社會轉入平民社會之後,資產階級並沒有掀起否定、批判貴族文化的浪潮,相反,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去學習,買貴族的紋飾、徽章,買貴族的頭銜,想全方位繼承貴族的衣缽。

我國著名報人儲安平在《英國採風錄》中說過,英國的貴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是因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英國的老百姓普遍認為,貴族精神代表了一種尊嚴,一種高超的品行。

西方中世紀的戰爭好多跟中國春秋戰爭非常相似,戰場上是對手,下了戰場仍然還是朋友。所以那個時候的好多戰爭,在今天看來就有點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公元前1135

年,英國國王亨利一世去世了,他的外甥斯蒂芬和外孫亨利二世都認為自己有權繼承王位。斯蒂芬本身在英國,就捷足先登,搶先登上了王位;亨利二世在歐洲大陸,聽到這個消息後憤憤不平,就組織了一支僱傭軍前來攻打斯蒂芬。那個時候亨利二世很年輕,經驗不足,出兵的時候沒有很好的籌劃,所以大兵千里迢迢開到了英倫三島一上岸,就發現錢已花光了,沒糧食了。怎麼辦呢?這時亨利二世作出了一個咱們中國人絕對想不到的選擇,給對手斯蒂芬寫了封求援信,說我出征準備不周,沒了糧草,您能不能給我點接濟,讓我把這些僱傭軍遣散回歐洲。斯蒂芬居然慷慨解囊,給了亨利二世一筆錢。可後來亨利二世竟然第二次發動了同樣的戰爭來爭奪王位。

人家當初接濟你,你現在又殺回來了,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忘恩負義。歐洲的貴族認為對手的寬容是理所當然的,該競爭的還是要接著競爭。所以過了幾年之後,亨利二世再次率領大軍,捲土重來。這時他年齡大了,羽翼已豐,所以在戰場上打敗了斯蒂芬。雖然他取得了勝利,但結果卻很有意思。他和斯蒂芬簽訂了一個條約,就是這王位還是由斯蒂芬來坐,把亨利二世立為太子;斯蒂芬百年之後,由亨利二世來繼承王位。在一般人眼中,好不容易打贏了,卻只得了接班人的名義,好像不值得。按照中國皇位爭奪,非殺個你死我活不可。

另外還有一場戰爭也非常有戲劇性。英國愛德華三世兩個兒子蘭開斯特公爵和約克公爵的後代,都對英國王位感興趣,於是兩個家族間發起了一場內戰。戰爭的結局竟然是不打不成交,兩大家族後來打出了感情,互通了婚姻,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娶了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聯姻之後,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宣告合併,開創了都鐸王朝。

在歐洲的政治中,有一個特殊傳統,就是一個國王,即使是被從王位上推翻下來,也會受到必要的禮遇,這也是騎士精神的一種體現。所以在歐洲的權力鬥爭中,很少有中國那種斬草除根的想法。

3.

要競爭更要有風度

歐洲的貴族寧可承擔養虎為患的後果,也不願意喪失自己的風度。1688

年時候,威廉三世攻打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但他覺得這個王位應該是屬於自己的,所以從詹姆斯二世手中奪取了英國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給俘虜了。他把自己的岳父關在靠近海邊的一座城堡里,同時在城堡靠海那一側給他留了一條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領神會,就坐著這條小船逃到了歐洲。

第二年詹姆斯二世組織了一支僱傭軍想重新奪回自己的王位。這時威廉三世正在組織和法國進行一場戰爭,他一看自己岳父捲土重來,不得不騰出一隻手來對付自己的岳父。最後雖把詹姆斯二世打跑了,但在英法戰爭中卻遭到慘敗。

正如荷蘭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所說的,「火藥的傳入雖然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但是中世紀騎士所體現的,並且被理想化的騎士精神,卻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這種騎士精神實際上就是貴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作為一種道德理想,對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有著長久的影響。

西方進入平民社會之後,貴族之間網開一面的傳統在高層政治中還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南方軍即將面臨失敗,軍官中有人提議化整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裡,進入山區打游擊戰。但當時南軍最高統帥羅伯特?李將軍卻不同意,他說:「戰爭是軍人的職業,我們要是這樣做,就等於把戰爭的責任推給了無辜的老百姓。我雖然算不上一個優秀的軍人,但我絕不會同意這樣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南方老百姓的安寧,我寧願作為戰爭犯被處死。」

他的對手是大家熟知的林肯,林肯總統同樣表現出寬宏大量的貴族風度。本來他確實應該按照軍法對羅伯特?李進行處置,但是他認為南北之間的仇恨宜解不宜結,所以他對李將軍說,您也到了退休年齡,就告老還鄉吧。於是,李將軍就以這種方式光榮退休,回到自己的莊園,撰寫回憶錄去了。

貴族精神有很多還不為我們所理解,比方說,貴族精神當中的低調。洛克菲勒帝國,那個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學的時候,過的是貧窮的生活,自己燙褲子,自己縫鈕扣,不抽煙,不喝酒,不隨便到劇院去看電影,和他爸爸一樣,把每一筆開支都記在小本子上。這些人看起來很節約,但是並不小氣,因為在面向社會進行捐贈的時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爾?蓋茨,後來把他名下所有的財產全都捐給了社會。既節約又慷慨,這也是貴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

這種精神,從一個角度來看是慷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也可以說是一種擔當精神,一種社會責任感。在今天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當中,最讓我們感動的就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擔當精神。

比如西方的航海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的時候,船長肯定是最後一個離開的,有的船長乾脆選擇和船一起沉沒,這就是從貴族精神延續下來的一種承擔精神。

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船即將沉沒的時候,船長走進了船長室,選擇了和船共存亡,這就是一種擔當精神。在大船開始沉沒的時候,船長請船上的小樂隊到甲板上來演奏,以安撫大家的情緒。在演奏完畢之後,首席樂手向大家鞠了一躬,樂手們開始離去。船上非常混亂,大船馬上就要沉沒了,首席樂手看見大家都走遠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架起小提琴,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經走遠的樂手,聽到音樂聲,不約而同地又回到了首席樂手身邊,大家重新開始演奏。船要沉沒了,大家相互握手,互道珍重,首席樂手說:「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終身的榮幸。」

這是對貴族精神的最好的詮釋,它告訴我們,有一種死比平凡的生更偉大。

4.

貴族精神的實質

儲安平在其《英國採風錄》中記述了他對英國貴族和貴族社會的觀察,他說:「凡是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他們都看不起金錢……英國人以為一個真正的貴族紳士是一個真正高貴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難、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不僅僅是一個有榮譽的、而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用當年法國政治學家托克維爾的話來說:貴族精神的實質是榮譽。

貴族精神跟物質條件,有的時候可以說沒有什麼關係。就像當年張愛玲所說的,舊上海公寓里的那個電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領帶打得整整齊齊,才肯出來給顧客開電梯,這也體現了一種貴族風度。還比如許紀霖教授所說的,有一個下崗的三輪車夫,靠自己蹬三輪車的微薄收入,養活了幾十個孤兒,一個一個送他們去上學。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具有一定的貴族精神。所以說,貴族精神說離我們遠也遠,說離我們近也很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精神貴族。

英文里的noble ,除了有「貴族」的含義外,還有「出身高貴的」、「高尚的」、「偉大的」、「崇高的」、「卓越的」、「輝煌的」等含義。「貴族精神」則包括高貴的氣質、寬厚的愛心、悲憫的情懷、清潔的精神、承擔的勇氣,以及堅韌的生命力、人格的尊嚴、人性的良知、不媚、不嬌、不乞、不憐,始終恪守「美德和榮譽高於一切」的原則。

「貴族精神」並不必然地為「貴族」所壟斷,我等平民只要不斷努力學習堅持塑造自己的人格狀態,同樣是具有「貴族精神」的貴族,我們所要強調的是「精神的貴族化」。

然而,如今國內對於貴族的理解是:擁有高檔住宅、豪車、美女如雲、消費歐洲奢侈品、子女入學「貴族學校」和出國留學等等,崇尚這樣的貴族式生活方式,更多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貴族生活。不是表現在人對精神和審美的追求,而是體現在揮金如土、綾羅綢緞、花天酒地的金錢主義形式上。貴族化中的「貴」,就是華麗、氣派、顯赫、奢侈等形式。傳媒傳遞給我們一種錯覺就是這種和真正的貴族文化毫不沾邊的虛榮和幼稚的形式氛圍。這種貴族文化實際是一種膚淺、粗糙的文化氛圍,這將源於幼稚而止於成熟,源於虛榮而將止於務實。

真正的貴族精神,應該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養,抵禦物慾主義的誘惑,不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培育高貴的道德情操與文化精神。二是社會的擔當,作為社會精英,嚴於自律,珍惜榮譽,扶助弱勢群體,擔當起社區與國家的責任。三是自由的靈魂,有獨立的意志,在權力與金錢面前敢於說不,而且具有知性與道德的自主性,能夠超越時尚與潮流,不為政治強權與多數人的意見所奴役。

貴族這一無論是在稱謂還是實質上的確認,都必須是與其品德、學識、行為相符合的。否則,即使其權傾天下,富可敵國,亦不能進入貴族的行列中。

貴族的真正意義是指其在精神和高尚行為上的擁有。貴族精神的高貴之處,那就是乾淨地活著,優雅地活著,有尊嚴地活著。他不會為了一些眼前的現實利益去背信棄義,去不擇手段。基於這樣一種意義上來講,精神的貴族和所謂富有之人應該是沒有關係的。精神的貴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貴族。因為這種貴族精神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


謝邀

沒見到誰鼓吹貴族精神

沒有什麼真正的貴族,但是有些人為了顯示與其他人不同,總是想弄一個貴族的標籤


士大夫不等於貴族。中國人很容易把這二者混淆起來。

我們要談貴族精神,或者士大夫精神,首先就得談,貴族是什麼?士大夫是什麼?他們的異同又是怎麼來的?

貴族是有世襲爵位的。有自己的采邑、部曲、莊園、城堡,甚至私人武裝。光有這些實打實的既得利益還不夠,他們還得有一套繁文縟節,比如禮樂制度、家族紋章之類的,把自己包裝起來。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上可以作威作福,享受尊榮。他們的爵位,來自功勛祖先。因為建立了功勛,比如擁戴先王開創基業,被封為某爵,賜予某地,在朝堂上有多少話語權。總而言之呢,他們之所以是貴族,是因為家裡對君主和國家,有過大功,所以擁有這個王朝的股權。如果是開國勛貴的門第,這個股權,甚至是原始股!貴族和君王的關係,是大股東和董事長的關係。一群大股東可以開會換掉董事長。有時候,即便貴族發動了叛亂,被鎮壓了下去。君主也不會把貴族滅門。而只是革除叛亂者的爵位,讓其家族中其他人襲爵。如果真的直接裁撤掉這一支門閥,君主也要小心其他貴族集團聯合起來,分分鐘教自己做人。由於貴族的地位,來自於歷史傳承,而不是這一任君王的恩典,所以貴族們往往會在新任君王面前桀驁不馴,以老資格自居。

士大夫,是科舉上來的,很多人是沒有家世根基的寒門子弟。即便有家世根基,那也是世代書香,而不是世代襲爵。如果哪一代子弟讀書實在不給力,考不出科舉功名,那對不起了,尊榮也就由此斷絕。士大夫作為考進朝堂的知識分子,他們要面對世卿世祿的貴族圈子,面對這麼一群樹大根深的既得利益集團。這群後來的新人,必須要抱團。比如,我和你是一個書院出來的同學,或者是同一個考官的門生,或者是同一年金榜題名的「同年」……我們就組成朋黨,不然要被那幫互相聯姻的爵N代們欺負,在官場上難以混下去。

中國人會混淆貴族和士大夫,主要是因為,這兩個群體,給底層人感覺,是很類似的。他們都是朝中有人,位高權重,人格清高,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從小讀了很多書。和咱普通人不一樣。

問題來了,雖則貴族和士大夫,都是很有文化的群體。但他們的文化素養,以及由此形成的集體人格,卻是不太一樣的。士大夫,必然是要飽讀詩書的,不然考不上科舉,就不可能成為士大夫。而他們十年寒窗,懸樑刺股,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自我改造過程。改造什麼?把真實的自我,改造成符合考試選拔標準的那種人。改造成功了,就能改變命運。他們讀書很賣力,同時也是很功利的。發奮苦讀,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把自己賣給帝王家。所以,不論他們多麼有才華,他們在帝王眼裡,就是一群來應聘後錄取的企業經理人。他們沒有股份。他們沒有資格和老闆拍桌子。一旦拍桌子,老闆可以隨時給他們穿小鞋,甚至滅了他們的門。他們的命反正也不值錢。他們清高,也就是在百姓面前清高,以及同僚之間文人相輕。而貴族就不一樣了。貴族更加清高。貴族子弟從小讀書,不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也不屑於去了解科舉考試的選拔標準。他們就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學習。他們學的東西,可能不符合標準答案,但卻容易有獨到的見解。他們很多人不屑於諂媚世俗,不屑於迎合君上。他們是一群從小就贏在起跑線的人,甚至壓根沒必要去參加馬拉松比賽。但是,他們中大多數人,窮盡一生,乃至世世代代,都去努力奔跑,至少要裝出一副奔跑的樣子。不是為了那點可有可無的獎牌,而是為了,不能被那些出身比自己低微的人看不起。要對得起自己的爵位,自己的列祖列宗,以及封賜自己家族爵位的那位先王。當然啦,最重要的,是要對得起自己那顆從小被寵壞了的孤傲心靈。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從小,很努力地讀書,尤其是硬著頭皮背誦英語單詞和語法。好不容易,多年以後,有幸受到邀請,可以和一位上市大企業集團的接班人一起喝咖啡。這位公子哥對我說,兄弟啊,我真的很欣賞你啊。比如你英語,就能說得那麼棒!實在佩服!我自己就不行了。我說,公子你小時候不是家裡給請了許多金牌家教老師嗎?莫非是你從小沒努力學?公子哥說,是啊,當年我實在是學英語學煩了,就和我爹地吵著鬧著說,不要學英語了。我爹地問我,不學英語也行,總得學個什麼別的外語吧?不然以後怎麼混上層圈子?我當時就對爹地說了,不如學拉丁語吧!雖然現在沒什麼人說的,但我聽說是什麼古羅馬的語言,感覺很炫。於是爹地就對旁邊的管家說,去給少爺請最好的拉丁語老師來……再到後來啊,因為實在英語成績太差,我就沒參加國內的高考。爹地一封介紹信,把我送到英國牛津,去學拉丁語修辭……誒!當年真是不懂事啊,學這個有什麼用啊!還不如你們踏踏實實把英語學好呢!說著,這位公子哥,用拉丁語,講了一段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名句。我徹底聽傻了!能明白嗎?同樣是讀書,士大夫和貴族,是不一樣的!

西方有些老資格的名牌大學,像什麼牛津、劍橋,都會有歷史學、考古學、邏輯學、哲學……神學!這些課程。這些課程的學費還不菲。各位網友,你們會花大價錢送孩子去學這種專業嗎?你們肯定會掂量一下,這種專業畢業出來以後,能不能找到對口的工作,是吧?能不能收回讀這個專業的成本,對吧?但告訴你們吧,這些專業,原則上本來就不是給窮人子弟開設的。就是貴族子弟們去讀的。他們不需要考慮什麼畢業後的就業問題。他們在乎的是,自己對這個感興趣,如果學會點二四六,能夠在上流社會的沙龍俱樂部里,好有個談資。如果窮人子弟去學什麼歷史,能跟這些貴族子弟當同學,也是不錯的。至少可以認識一幫上層人士嘛!貴族子弟們雖然背誦歷史年代表格不如窮人子弟,但他們有時可以拍拍窮人子弟的肩膀說,別太信書上寫的。當時這個歷史事件,我太爺爺是親歷者,當時國王誰誰,說了什麼什麼,我太爺爺當場就拍桌子了……後來記錄官,把史書寫成這樣,純粹是因為我太爺爺的政敵,另一個什麼貴族,施加了壓力……這些都是我二伯前些年告訴我的哦!

西方國家培養貴族子弟的地方,比如伊頓公學,就是實行通識教育。就是讓他們學習各種高大上,且不需要有多強實用性的知識。為的是什麼?不是為了以後就業,「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是為了和同胞們拉開距離。讓同胞們對他們除了仰視,只能仰望。在這些課程中,有一門很重要的課,叫做體育課。我在初中時代,班主任是數學老師,一位很優秀的人民教師,看到同學們都去上體育課了,說了一句,大好的光陰不拿來學文化,去上什麼體育課,還要不要前途了……是的,她是一個優秀的人民教師,但不是貴族教師。她並不一定懂得,足球、板球、甚至高爾夫球、馬球,這些興趣與技能,對於培養一個上層人士的重要性,比如足球培養的就是協調、團隊、合作,這些品質。她說這個話,真不怪她,因為她活在一個沒有貴族的國家,她的學生們也不需要這些。她教得再好,學生們學得再賣力,最多也就是以後當個現代社會的士大夫罷了,終究也不是正宗的貴族。士大夫,說穿了,就是一群擠破頭想躋身貴族圈子的平民。這輩子都不一定真能躋身進去,但他們實實在在地為此擠破了頭。

那麼,是什麼讓中國如此缺少貴族,以至於普通百姓,會誤以為士大夫就是貴族呢?原因是,中國的封建社會,過早地結束了。如同一個人,從小經歷的太多,童年也就很早結束了。

現在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結束了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度。秦朝搞中央集權,不搞分封制。這被我們今天大多數人認為是歷史的進步。但問題是,對於那些為了吞併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而言,這是對他們的卸磨殺驢。對於那些六國舊貴族而言,這也是對他們的強制拆遷,還不給補償款。就傳統而言,滅其國可以,但不能絕其封。你吞併了一個國家,也要善待這個國家的貴族舊班底。如同你收購了一家公司,對於該公司的原股東、高管們,總得有個安置吧?

秦朝短命,原因很多。比如逐匈奴、征南越,擴張達到極限,主力部隊都在外邊遠征。比如築長城、造阿房宮、修驪山墓,過度透支了民力。比如法律過於嚴苛,動輒嚴刑峻法……但有一個原因,我們不能忽略。那就是,當秦帝國面臨崩潰的時候,缺少嬴姓諸侯的勢力,也缺少功臣勛貴的勢力,站出來捍衛帝國。

等到楚漢相爭結束。劉邦調和了秦始皇開創的大一統皇帝制度與傳統的分封制度。整個漢朝,總體上是皇帝統治,但允許諸侯王國在自己的地方搞高度自治。再後來,我們知道了,諸侯王國勢力尾大不掉,演變成所謂「吳楚七國之亂」,並最終被朝廷鎮壓下去。後來漢武帝搞《推恩令》,讓諸侯王國內部也要分封若干侯國出來。用自治瓦解自治。也就是說呢,此後的中國每個朝代,實際上開國皇帝,都會封一批貴族。只不過就是這些貴族有沒有權,有多大權的問題了。

跳開那些不重要的瑣碎歷史細節。讓我們把目光挪到一千年以後的中古時代。貴族制度,是在唐朝崩潰掉的。唐朝和其前朝隋朝一樣,是「關隴集團」的軍事貴族的後代們建立的。所謂關隴集團,就是西魏封了八個「柱國大將軍」,他們有漢人也有鮮卑人,互相聯姻的。他們家族的人,出則為將,入則為相。西魏報廢了,他們操盤北周。楊建篡了北周,並且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隋朝。隋朝又搞出了科舉制度,科舉制本質上,是加強皇權,反封建的。此前歷代王朝的皇帝們,都試圖直接從底層選拔俊才,進入朝廷當官,好跟那些不聽話的世襲貴族們抗衡一下。但問題是,選拔方式,要麼是舉孝廉,要麼是九品中正制……總之,還得有人推薦,推薦的人,自己也本身就是上層人士。於是搞到最後,選拔上去的底層俊才,一個個要麼自己就是貴族的親戚,要麼後來變成貴族圈子的哈巴狗。這下好了,科舉制,用統一的教材,統一命題,你自己來考。考出來,你就可以屌絲逆襲,實現家庭夢想。不用經過那麼複雜的人際關係網路。

科舉制在唐朝發展了很多,這導致了一個局面。即唐朝中期以後,朝堂上,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和世卿世祿的貴族後裔,勢均力敵,並且釀成了「牛李黨爭」。雙方誰也不服誰。不僅政見分歧、利益衝突,連做人的風格,都互相看不慣。

再到後來,黃巢叛亂,席捲全國。黃巢叛軍,甚至攻破長安。有詩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那些公卿,都報廢得差不多了。世襲貴族,作為一個集團整體,已經完蛋了。等到趙匡胤建立宋朝,恢復秩序。他自己也總該分封一批新貴族才對吧?然而他沒有。他鑒於唐朝後來節度使們藩鎮割據,搞得天下大亂,變成「五代十國」那副樣子,索性來個「杯酒釋兵權」,用現金,買斷了創業合作夥伴們的股份,讓他們回去養老,享受人生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整個宋朝,是「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天子和貴族共天下。宋朝的朝堂上,文臣基本都是考科舉上來的。漢民族變得越來越重文輕武,是從宋朝發端的。像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就出自宋真宗趙恆的御筆。趙官家為什麼會寫出這種東西?從他自身角度出發,他身邊的臣子們,都是讀書讀成功的,他當然會產生這種想法。那麼一樣是往上爬,可唐詩中那些立志建立軍功的那些豪情壯志呢?對不起,我大宋熱愛和平,歲幣外交。你想打誰呢?契丹遼國嗎?就是党項人的西夏,也不能隨便開打啊!就算你不打人家,人家打了你,你總該有機會露一手,好去建功立業了吧?且看岳元帥下場。總而言之呢,在宋朝,練家子、軍迷,都是沒有前途的。唯一有前途的,還不就是讀書嗎?而且,書還不能讀得太雜,要讀那些考試的書,要讀到什麼程度呢?要達到能讓自己符合考試選拔標準的程度。不然的話,你就算讀出了什麼名堂,社會上也沒人承認你的。因為他們承認的是功名,也就是文憑。

這樣一來,市井文化,在宋朝,取代了貴族文化。許多中國人,都認為,東方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才用刀叉,前者和平,後者野蠻。其實壓根不是這樣。在封建時代,東方的貴族,進餐用的是刀匕,因為他們是「肉食者」。而普通群眾,用樹枝夾菜吃,後來演變成筷子。

看到了嗎?這是館藏的清朝皇室的餐具,東方式的刀叉。完全是東方風格,不是西方引進的。傳統中國人並非不會用刀叉吃飯,你之所以不知道,也不怪你,誰叫你家不是貴族呢?

隨著筷子成為了主流,刀匕被人遺忘。許多文化也發生了演變。我們中國這邊,很少有人消費之後,還給服務員一點小費,我們不會那麼傻慷慨。我們更喜歡討價還價、斤斤計較、錙銖必較。因為高貴的人被消滅了,那些高雅的東西,也就沒啥市場了。

宋朝滅了,還有元明清啊!可元朝太短命,又被趕回草原去了,沒給中原留下什麼樹大根深的世襲門閥。明太祖朱元璋自己又是乞丐翻身當皇帝,能高雅到哪裡去?而且他還殺戮功臣,不僅比趙匡胤狠,甚至比劉邦更狠。殺到後來,他的接班人,皇太孫朱允炆都不能理解了。朱元璋把一根棘棍扔到地上,讓孫子去撿。皇太孫不撿,說上面有刺。朱元璋說,你知道嗎?我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幫你提前拔刺啊!如果哪天我走了,你個小青年,拿什麼鎮得住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傢伙們?!

朱元璋為了皇權獨尊,不僅借胡惟庸案,把丞相制度廢了,自己直接總理六部事務。還分封了自己的兒子們到各地去當藩王,封了二十多個藩王。有些藩王是有兵權的。後來朱元璋死了,他的孫子朱允炆被叔父燕王朱棣推翻。有個原因就是,朱元璋自己把刺都拔光了,導致了孫子身邊沒有什麼可用的將帥了。朱棣當了皇帝,建號永樂,是為明成祖。朱棣自己就是藩王篡位上台的,肯定不允許其他藩王複製自己的成功。於是此後,終明之世,藩王只能在自己的王府里享樂,不能管理地方事務,後來就連王府衛隊,都是不聽藩王指揮的。更有「二王不相見」,藩王與藩王之間,沒經過朝廷批准,不準私下走動。藩王算是管住了,還要管外戚。明朝為了防止外戚勢力膨脹,乾脆把公主下嫁平民,不許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為妻。好多公主被底層潑皮無賴騙婚的都有。防範貴族防成這個樣子,結果,貴族還是沒讓大明朝省心。各地的王府宗親們,一個個成天什麼都不幹,盡忙著娶媳婦,入洞房,生孩子。娶了一堆媳婦,天天吃壯陽葯入洞房,這個太太今天月事來了,就換別的太太上,總之,算好日子,儘可能多多繁殖,好多多獲取朝廷的俸祿。這和今天西方一些高福利國家,有些人專門在家生孩子,吃國家福利,一個道理。只不過呢,東方貴族不同於西方貴族,東方貴族可以一妻多妾,繁殖起來快,這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負擔。一方面,你養那麼多老婆,生那麼多孩子,不還得勞動人民養活你?再一個,你多納一個妾,就意味著社會上多一個好男兒當光棍。時間長了,明朝皇族擠佔了太多社會資源。

搞到後來,明朝中期以後,朱家宗室,實在太多太多,嚴重拖累了國家財政。有些地方稅收歲入,都不夠養宗室的。讓人不禁擔心,「將來聖子神孫相傳萬世,以有限之土地,增無算之祿糧,作何處以善其後?」其實這個擔心也是多餘了。反正有馬爾薩斯定律嘛。後來明朝那幫聖子神孫們,基本都被李闖王、張獻忠給殺絕了。剩下幾個,要麼跟著鄭成功逃到台灣去了,要麼滿清入關接著殺。後來大清朝為了裝點檯面,找了個姓朱的,封為延恩侯,負責祭祀明陵。

但總體來說,清朝也沒有太強大的貴族集團,至少無法形成對士大夫集團的壓倒性優勢。比如說,清朝為了吸取明朝的教訓,規定了,爵位逐代遞減。阿瑪是親王,兒子只能當郡王。到了孫子那一輩,就是貝勒了,再往下就是貝子……像曹雪芹寫的《紅樓夢》,賈家基業的開創者,是國公爺,到了第二代是大將軍,到了第三代,只能乖乖參加科舉考試了。從貴族,淪落為士大夫,或者連士大夫都當不上!清朝有個詞,叫「鐵帽子親王」。啥意思啊?就是這一類親王,特別牛,牛到了世世代代都有一個兒子可以襲親王爵位。其他的那些王府,根本沒這個待遇。再加上康熙年間,三藩叛亂被平定,大清集團上市前的漢人股東們被消滅掉了。只剩下滿洲人和蒙古人,是有原始股的,可以算得上是正宗貴族。而泛濫在各地的形形色色的八旗子弟,嚴格來說,多數不算貴族,只是貴族的家奴群體,也跟著沾光,沾了貴氣,僅此而已罷了。滿語有個詞,叫「包衣阿哈」,Booi Aha,Booi意思是家裡的,Aha意思是奴才。像曹雪芹家族,就是皇室包衣。像清朝的大臣見到皇帝,滿人自稱「奴才」,而漢人自稱「臣」。聽起來好像奴才更卑賤,但滿人視之為特權,你個漢人,無非是受照顧,給你個機會也來入朝為官,你以為自己就是圈內人了么?你家祖上侍奉過我們主子么?

我啰里啰嗦說了那麼多,只為講明白一個歷史事實。在中國,貴族時代很早就過去了。中古以來一直是士大夫被誤認為是貴族。乃至後來,貴族子弟不得不去考科舉。於是,兩個群體合流了。我們普通吃瓜群眾,也就分辨不出二者的差異了。是科舉制,導致了士大夫集團逐漸取代了貴族,乃至改造了整個民族的性格。西方人的愛情故事,都是英雄美女,而我們這裡則是才子佳人。西方人不欣賞娘娘腔的文弱書生,他們認為,只會吟詩作賦,是沒有男兒氣概的,是難以刺激女性荷爾蒙分泌的。我們這裡也不欣賞孔武有力,動輒決鬥的騎士們,我們總覺得他們這是不會有出息的,因為上等人都是動口不動手的。「士」這個群體,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是一群想成為貴族的草根,是一群渴望獲得公司股份的職業經理人。他們的老師孔子,打破了貴族集團對上位文化教育的壟斷,開壇講學,把貴族的那一套,教給普通人,所謂「有教無類」。你們只要好好學,像我一樣周遊列國,遊說國君,或許你們也可以有機會側身於卿大夫之間,出人頭地!像那些「士可殺不可辱」、「士不可以不弘毅」,都是告訴「士」,如何做一個真正合格,乃至出色的「士」,以達到技近於道的境界。士做得很成功,最多也就是成為一個貴族。士大夫是一群渴望成為貴族的人,他們模仿貴族,但終究不是真正的貴族,反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乃至於貴族反過來被他們同化了。像什麼「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五斗米折腰」、「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的自況,是貴族精神與士大夫精神共通的部分。底層群眾,對此,是不太可能理解的。因為底層人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他們要處處講求實用。只有到了哪一天,窮人不那麼窮了,有機會思考如何翻身了,也有能力供養孩子讀書學習去鯉魚跳龍門了,大家才會認真對待這些本來認為是迂腐清高的教條。這個時候,大家才知道,那些貴族也好,士大夫也好,他們不是傻,只是境界太高了,我們當時不懂。

我們中國不僅很早就告別了貴族社會,後來清末,慈禧太后批准了袁世凱的奏摺,廢除了科舉制度,連士大夫都被廢了。整個社會,往全面西方化,追求新學,講求實用的方向飛速發展,已經沒有足夠的保守勢力能夠掣肘了。乃至於到了後來,連年的軍閥混戰、鬼子進村,又造成了社會的普遍赤貧,連富商大戶都幾乎滅絕。可這還不算完,後來革命運動如潮湧,連什麼地主、富農、資本家、小業主,甚至知識分子,都被搞得很慘。這下可好了,全國上下真的沒有任何一個高貴的人了。不光不允許高貴,八部革命樣板戲,提倡工農兵的審美趣味,連高雅都不準有。全國不斷地搞運動,衝擊開國元勛和老幹部們。為什麼要衝擊他們?為了防止他們發展成新的貴族。但是又取消了高考,斷絕了新時代的「士大夫」進身之階,學生們也荒廢了學業,鬧革命去了。那誰來統治我們?誰來領導我們?誰來管理我們?還是從底層找人,讓他們坐火箭上升吧!畢竟「勞動人民是最聰明的」嘛!於是有了陳永貴、王洪文這種弄潮兒。在那樣的環境里,沒有法官,只有「審判長、審判員」。沒有司令官,只有「司令員」。沒有任何官,只有「領導、幹部」。整個社會假裝出一幅沒有等級的樣子。

謝天謝地,鄧總設計師復出了。他至少致力於恢復一個社會應該有的正常秩序。這些秩序包括,上大學要憑成績,而不是老繭;做生意的人照章納稅,應該得到國家與法律的保護,而不是無情打壓。他雖然也不喜歡兩極分化,力圖追求「共同富裕」,但至少,他勇敢地承認了,人與人是不同的,要允許「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當時全社會,喊的最響亮的聲音就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整個八九十年代,高級文憑几乎等同於爵位!整個社會要麼唯文憑論,要麼一切向錢看。

再到後來啊,錢也賺得差不多了,書讀出來也未必有太大用場,因為人人都有文憑了。大家冷靜下來想,我們的傳統哪裡去了?我們不是據說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嗎?我們的信仰呢?我們的貴族精神呢?洋人不是很先進嗎?可他們擁有這些,說明這些未必就是落後的。可我們為什麼沒有?那些歌星、影星、球星,能夠給我們人文關懷嗎?……

這些追問,在報紙上、媒體上,一度被討論。畢竟倉廩足了,總是要知榮辱的。可是,更多的人,雖然已經不算窮人,卻還仍然是精神上的窮人,來不及思考這些的。為什麼現在社會那麼浮躁?為什麼「成功學」那麼泛濫?因為我們面對太多的誘惑。我們放不下,不得不加緊發條,逼迫自己去爭取。爭取是一個艱辛的歷程,可能會讓我們過勞死。但多數人爭取不到,又鬱郁不得志。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面對著那麼多的誘惑,以至於身邊所有的人都認為,努力爭取成功,就是人生的全部,我們身在其中也不得不被裹挾呢?因為我們社會沒有世襲的貴族!上層階級是空虛的!

這就好比說,一個帝國,如果突然皇帝死了,又沒有現成的儲君。那麼會怎麼樣?肯定是大人物們爭當皇帝,爭得你死我活,甚至不惜賭上身家性命,把全天下的人捲入戰亂。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沒有現成的上層階級的社會裡,我們這些做平民的,也就都認為自己有機會去爭取當上上層階級。如果我們當不上,我們就不甘心,無論如何,也要逼孩子,去當上!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大家都極端重視教育,不惜剝奪孩子童年的那些美好。不惜砸鍋賣鐵,也要供娃上好學校。一個孩子如果一次測驗成績不好,全家三代人晚上睡不著覺。為什麼?因為競爭啊!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是一場競爭,無情而且殘酷。

這種全民心態發展到極端,就是圍繞著高考制度,產生的爭議。許多有識之士都提出,現在這樣高強度的以應試知識灌輸為特徵的教育,扼殺天性,把很多孩子逼瘋了,讀傻了,變成了高分低能。而更多的人,則強烈要求保留現行的高考制度。他們聲稱,這是目前最公平的選拔方式。公平嗎?考的這些僵化的東西,對於不同興趣愛好的人,公平嗎?他們不管,他們說,我們不要求孩子讀什麼課外書,發展什麼自己的愛好,我們要的是讓孩子鯉魚躍龍門!他們要考上大學,考上好的大學!這就是全部!是我們幾代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我們可以全家含辛茹苦,可以把房子賣掉,搬到陌生的地方,在名校旁邊租一間狹窄簡陋的房子住。

甚至於,他們極端地要求,全國各地,按照同一張卷子考,同一個錄取分數線,不然的話,就是對我們省,對我們的孩子不公平。憑什麼他們上海人可以隨隨便便就上一本,而我們的孩子考得分數更高,卻只能讀大專,以後被你們上海人領導?他們最好連什麼特長加分也取消掉。

他們要的不是公平,而是有利於窮人翻身。能讓窮人有翻身,有往上爬的管道,能夠「知識改變命運」,就是最大的公平。這就是他們的思想。至於大城市的孩子,本來就見多識廣,比他們的孩子懂的更多。這個道理,他們是聽不進的。他們只知道,你們上海人會出大價錢,請最好的師資力量給孩子上課,企圖把高貴,一代一代承襲下去。他們希望,考的東西,越僵化越好,最好孩子,不管窮家富家,統統都關進學校里,集中住宿,統一管理。這樣,任你是再大的幹部,再大的老闆,也發揮不了什麼優勢了。因為高考只認冷冰冰的分數。分數的背後,是統一的標準答案。不需要天賦、愛好、家傳這些的。

中國人因為極端地追求平等,付出了許多代價。這些代價,不僅包括孩子們沉重的課業負擔,和脆弱無望的心靈。也包括畢業後的寒門大學生們,因為從小只會讀書,不會勞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卻又有了大學文憑,放不下身段了。結果,窮人變得更加窮。你明明並不高貴,卻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去追求高貴,最後,你無法過平淡平凡的生活了。甚至你的心,也不能原諒自己的平庸。

為什麼我們變成了這個樣子?因為我們沒有貴族了。我們所聽說的貴族,無非是歷史上的剝削階級。我們嘴巴上信奉什麼人人平等,實際上,心底里還是追求高人一等的。在平等的起跑線上,努力追求高人一等,成了我們唯一能夠認可的社會形態。以至於,在這個家家戶戶逼迫幼兒園孩子「搶跑」的社會裡,稍許有誰贏在了起跑線,我們就抱怨社會不公。在中文網路上,「官二代」、「富二代」往往帶有貶義。彷彿他們佔了我們所有人的便宜。我們變得特別不能容忍別人,過得比我們好,付出的還比我們少。所以,當我們哀嘆,「沒有貴族未嘗不是一個民族的悲哀」的時候,請捫心自問,你是否甘心做一個臣僕,為那些生來就比自己高貴的人效勞?而且你的子孫也要如此?你和你的子孫,能安分嗎?貴族之所以貴,說到底,還得有人買他們的賬。當整個社會,都崇尚「接地氣」的時候,誰還能流露出一丁點的貴族氣質?誰還敢?

我們是這樣,西方也沒好到哪裡去。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貴族就基本死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貴族們,遵循傳統,上了戰場,親自擔任軍官,因為士兵們在戰場上更願意服從那些血統高貴的人。他們這些貴族軍官,不像日本華族那樣,躲在後面指揮,不從事正面作戰任務。歐洲的貴族軍官們,要衝鋒陷陣,要證明自己真的是歷史上那些將帥功勛之後裔,證明自己真的比普通人更加忠君愛國,證明自己真的擁有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如果沒打贏,他們也要讓士兵們先撤,自己最後才撤退。這樣,就容易被敵軍俘虜。一旦當了俘虜,普通士兵第一反應是「保命為先」。畢竟,「好漢不吃眼前虧」啊!但貴族軍官不能這樣。他們要架子,要體面,要尊嚴。他們是帝國爵爺,從小,家裡的壁爐上,就掛著祖先身穿戎裝的油畫,旁邊還擺放著祖先當年穿過的鎧甲,用過的御賜寶劍。貴族軍官,一旦被關進戰俘營,不會服從管理,而會主動鬧事,挑釁戰俘營的看守。因為這時候的他們,只求速死,而且要死得其所,死得像個英雄那樣。如果實在沒辦法自己了斷,只能逼敵人把自己殺死了。無論如何,自己當了俘虜的消息,不能傳回祖國。更不能讓朝廷為了把自己贖回去,而在談判桌上有所退讓。他們就算跪下,等待後腦勺的最後一槍,也會儘可能面向祖國的方向跪下,臨死還要喊吾皇萬歲。其實這些都是演戲,心底里的那句遺言是,「爸爸,我終於做到了,沒給你丟臉」!

電視劇《唐頓莊園》里,那個英國貴族小姐,聽到一個個噩耗傳來,哀嘆了句,曾經跟我跳過舞的男人都一個個死去了。最後,她嫁給了自己家的愛爾蘭司機。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以及新時代的開始。男性貴族們死去,女性貴族們下嫁平民了。作為一個整體,貴族集團,坍塌了。然後就是德意志帝國沒了,變成了魏瑪共和國,為日後納粹的崛起埋下伏筆。奧匈帝國也沒了,各個民族鬧獨立。沙俄也崩潰了,江山落入了布爾什維克之手。英國雖然戰勝了,王室仍然保持尊榮,但是貴族公卿基本沒了,社會上,工人運動、女權運動,此起彼伏。因為戰爭期間,男人都去打仗了,女人接管了工廠。其本質,就是原本的保守派死掉了,本來不上檯面的東西,都躍居舞台中央了。乃至於,連愛爾蘭都獨立了。一戰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了更加慘烈的二戰。二戰後,歐洲傳統列強,廝殺地精疲力盡,無力維繫對海外殖民地的遙控統治,只好任其獨立,以「體面撤退」來自我安慰。民族自決,成了一種國際間的「政治正確」。美國和蘇聯崛起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二戰後的世界。這兩個超級大國,都標榜自己沒有貴族階級。只不過一個更強調自由,一個更強調平等。

法國大革命的口號,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可問題是,自由和平等,是很容易起衝突的。自由了,每個人按照自己天賦發展,必然有的人過得好,有的人過得不好。要平等的話,必須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不斷抑強扶弱,限制大家的自由。至於博愛,這算是對「自由」與「平等」的補缺,以防止二者走向極端吧?但博愛,是一個宗教追求,是超然的。我們日常生活中,誰博愛了?博愛要多博才行?超越家庭?超越民族?直到最後,愛每一隻螞蟻,不再吃肉?我們深究不了太多,反正我們知道,法國人,還是為了自由和平等,把貴族給滅了,國王也被砍頭了。然後共和了又沒搞好,引起其他君主國的干涉,王朝又復辟……來回折騰,最後是血流成河,一點都不博愛。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啊,許多人還是會花錢,去改名,在自己名字里,加一個「De」。因為這是祖上是貴族,有封地,才會有的起名特徵。

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崇尚自由和平等。自由和平等的實質又是什麼呢?無非就是「你憑什麼管我」?我們要求主張自己的權利,放大自我的個性,平民們家家戶戶把獨生子女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一個個唯我獨尊。

《三國演義》里,曹操在亂戰中落難,曹洪把唯一的一匹馬,送給曹操騎,讓他快逃。曹操驚問,我跑了,你怎麼辦?曹洪回答了一句「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當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感到一陣莫名其妙。因為我的身邊沒有這樣的人。我們不可能有誰覺得,世界上有誰比我更重要。如果有的話,估計也只能是父母或者子女。總之,我們都把一個「我」字寫得很大。

一味地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結果。就是人變得很自私,很肆無忌憚。社會的法律和文化,也是保護甚至鼓勵這種,對自我的格外珍視。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再相信什麼崇高,因為雷鋒同志的故事是虛構的。我們認為世界上只有凡人,不可能有聖人。因為紅太陽不也走下神壇了嗎?我們變得實用,而且虛無。許多傳統觀念中,正面的,美好的東西,都被解構了。上海有個明星調解員,柏萬青阿姨,因為在電視上說了句,「貞操是女孩最好的嫁妝」,被無數人狂噴。因為大家認為,貞操觀念,是男權社會桎梏女人的。女人的身體是自己的,應該自己說了算,親爹娘都沒權管,就算嫁了人,丈夫也不要過問她的過去,免得自找不痛快。

但我們終於還是沒有淪為禽獸,仍然是人。這似乎要歸功於宗教。當古典的,傳統的,那些高貴的價值被踐踏,宗教,成了捍衛這一切的最後堡壘!因為人是脆弱的,難免會被人所擊敗。但神是超然的,人要和神宣戰,多少會有點不安。於是,我們只剩下宗教,為我們堅守最後一塊凈土。宗教,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後一個下跪磕頭的理由了!如果我們連宗教都保不住了,我們那些不知道自己擁有靈魂的子孫後代們,將會喪失尊嚴,可以隨意向任何人下跪,只要對方付了足夠的錢!

我們都看到了,在這個處處標榜自由、平等的時代。我們可以隨便議論某個法律應該被修訂。但某個宗教的清規戒律,我們知道不方便多說,因為我們哪怕人數再多,也似乎不具有投票修改戒律的許可權。任何領導人都可以被嘲笑,被醜化,我們為此自豪,因為只有表達出對國家領導人的不敬,才顯得我們自己是有主見的國家主人。可是,我們在毀謗神靈與歷代祖師的時候,多少會有點擔心遭報應。

但即便如此,宗教的堡壘,還是不斷遭受某些世俗主義者和無神論者惡毒攻擊。他們認為做禮拜是愚昧的,磕長頭是無用的,神靈是子虛烏有的,歷代聖者都是欺世盜名的。他們舉出種種例子,比如燒香磕頭的人,有幾個真的願望成真了?但他們卻不去追問,許多那些香客許的願望,比如「保佑我當上什麼什麼」,其實質無非是「請求神靈,不要讓那些人超過我,不要讓他們過得比我好」。本質上,還是世俗,甚至市儈的。這種許願,和詛咒有多少區別?正統宗教的神靈應該怎麼做?滿足他們的願望嗎?

主流宗教都告訴信徒,要放下一些慾望,那些不必要的慾望,沒什麼用的。不如就做個快樂的普通人,自在地活著。不是實現了什麼什麼理想之後,再去享受人生,而是現在,就做一個快樂的好人。不要總是眼紅別人的榮華富貴,而應該學習那些賢者的優點,讓自己的人格,更加趨近於完美。既然選擇了這門信仰,就請放下一些不必要的事務,真心追隨教主,做他的臣僕,因為你也聽說了,他是聖人,不是凡人……

但這些教條,有幾個信徒真的聽進去了?禮拜與磕頭,逐漸淪為了拍神的馬屁。希望以此功修,來換取些什麼。我們就是如此的功利,我們不得不如此,如果實現不了這些,我們還拿什麼去向身邊的人炫耀自己的成功?是的,我們渴望成為貴族,這是我們的理想。之所以我們敢這麼想,是因為貴族早就被消滅光了。我們希望在新一輪的時代大潮中,能夠脫穎而出,躋身上層,好讓我們的後代可以有高雅的情操,成為新貴族,不要和我們一樣。

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終究是要落空的。不是努力和機遇的問題。而是概率問題。一個社會,金字塔尖就那麼一小撮,憑什麼輪到你?你實現不了的東西,憑什麼命令你的孩子去為你實現?更何況,改革開放後的造富浪潮已經告一段落,我們正在面臨階級固化,上升渠道堵塞的局面。我們不可能擺地攤變成富豪了!甚至讀了名牌大學,也只不過就是個高級點的打工仔罷了!我們今天面臨的尷尬,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在長時間的大亂之後,逐漸走向穩定、沉澱的過程。我們會眼紅富二代、官二代,但絕不會去眼紅那些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堡里的貴族門閥後裔。因為沒有可比性。所謂,「一夜成富人,三代變貴族」。你們也才不過二代,也只是暴發戶而已!我們只能看著那些曾經和我們差不多的人,逐漸和我們拉開越來越大的差距,並且形成穩定的秩序和規矩。今天,我服從我老闆。幾十年後,我兒子服從我老闆的兒子,再過個多少年,我孫子服從我老闆的孫子……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本來就是人類社會的常態。畢竟,基因和家教擺在這裡,財產也是早晚要作為遺產,給子孫繼承的。等到某一天,社會又變了,我老闆的N世孫,被當時的革命者清算、殺戮。我的N世孫,背著我老闆的N+1世孫,逃了出去,含辛茹苦,把這個娃娃養大,自己也老了。然後再告訴他真實的身世,讓他去重振家業。這時候,小青年問這個把自己帶大的老僕人,你為什麼要為我付出那麼多?我不是你的親生骨肉啊!老僕人對他說,因為我們家從N代祖宗以前,就一直是為你們家效勞的,我怎麼可以捨棄你呢?

歷史就是這麼輪迴的。我們把那些習慣消費之後,給服務員一點小費和打賞的人,消滅了。於是我們這種討價還價、錙銖必較的人,成了社會的絕對主流。當我們哪天物質積累達到了某個程度,我們又會有一部分人重新養成給服務員小費的習慣。歷史並不會真的因為「自由」、「平等」這些東西,就終結了。日本也是標準的民主國家,他們的民選政治家,不也往往來自某些家族嗎?選民願意投票給他們,誰能說什麼?

但問題是,今天的秩序,無法成為永恆。每一個朝代,剛一建立,都會分封一批貴族,建立一套等級制度。而上層貴族集團,會火併,會腐化,會因為無限繁殖而過度膨脹,也會因為窮兵黷武而死傷慘重。一旦上層集團犯了大錯,下層民眾認為我沒必要被這幫不如我的傢伙統治,那麼,社會就要亂了。為了防範這種亂局出現,上層集團會強迫自己的子弟,多接受文化熏陶,多練習祖先的騎射本領,不要墮落,更不能輕佻,因為你一旦輕佻,就會撩撥起革命的慾火!所以,你必須保持尊嚴,威嚴!要讓人怕你,對方才會服從你。你要活得高貴,高傲,別人在執行你命令的時候,才會心安理得,而不會覺得自己被欺辱了。為此,王朝會嚴令,宗室貴族、八旗子弟們,不得去從事低級勞動。這不僅是為了體面,也是保持威嚴與神秘感的必須。等級制度,不僅剝奪了下層才俊從事管理工作的權利,也剝奪了上層子弟從事普通勞動的權利。如果印度的一個婆羅門種姓的人去掃廁所賺錢,他會被身邊人的目光殺死。如果一群清代的八旗子弟們去組成一個戲班子,唱戲賺錢,則會被朝廷充軍發配。這是當貴族的必修課,但這些課程修下來的結果,就是貴族們,滿腦子都是祖上傳下來的那套統治心髓,卻來不及了解城堡外面,世界的新動態。反而是那些世世代代被壓在底層的商人,工匠們,他們的祖先當年被分配了一個誰都不怎麼瞧得起的工作,可這樣的職業,卻能夠在幾百年後的新技術條件下,參與產業革命,得風氣之先,積累巨大的財富,從而整個階級都跟著崛起了——這是當年制定等級分工制度的先王所想不到的。這些後起的暴發戶,在面對家世顯赫的老牌貴族的時候,一開始是點頭哈腰的,懇請老牌貴族也把自己帶進圈子,好讓自己也混個爵位,可以衣錦還鄉。但後來,老牌貴族們,要不斷地向這些暴發戶借錢,有時候還要請求對方寬限一段時間,現在手頭沒啥錢,花費又多,到了年底一定還錢……這樣一來二去的,老牌貴族們的脊梁骨一天天彎下去,暴發戶的腰桿一天天硬起來。最終,暴發戶們成了新貴族,甚至在議會裡要求改革國家體制,朝廷大事要由他們說了算。一旦新舊兩股勢力無法達成妥協,談崩了,又是一場革命的腥風血雨!


很好!我覺得士大夫精神比貴族精神逼格高啊!我決定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保加利亞不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法國的斷頭台為什麼有名?
如何評價約瑟夫二世?
為什麼西歐的龍騎兵要選擇用火槍做武器而不是弓箭呢?
如何理解資本原始積累?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人生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