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快速和系統地了解銀行業?

一個朋友最近投資一家正在籌建中的銀行,成為了一名小小小股東。但是她其實對銀行業不怎麼懂,我想幫幫她,只可惜我也知識很有限。想問問專業人士,一個門外漢應該如何著手,看懂銀行的組織形式、股權、它的前景等等對於一個股東應該了解的知識?


我不知道題主是否願意提供更多的信息。最近五年,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應該不會有新成立了,銀監會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把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合作銀行全部改製為農村商業銀行。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業銀行,對於股權轉讓有要求,除了繼承等幾個特殊方式外,實例中已幾乎看不到新進自然人股東了,而未改制的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制形式的農合農信也會參照商業銀行模式很少接納新進自然人股東。如果是新籌建銀行,要麼是村鎮銀行要麼是民營銀行,前者可能性比較大,而銀監會對民營銀行的具體准入還沒有定下來。因此,題主介意透露下是哪種銀行不?在這,我只是要啰嗦一句,以籌建商業銀行為借口而進行非法集資或詐騙時有發生,請小心注意。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不認為目前是自然人投資新建銀行股權的最佳時機。個人不同於企業,企業因為產融結合、戰略轉型、多元化投資等因素有投資銀行等金融業的衝動,而個人投資銀行的目的大部分基於財務回報。而當下銀行業,利率市場化,競爭越來激烈,新成立銀行能走多遠前途未知,還不如在低位投資已上市的銀行股(前段時間大部分上市銀行已跌破凈資產)。因為,投資新建銀行最大的回報可能來自新銀行的上市,但目前排隊上市的城商行、農商行一大把,現在剛籌建的銀行要等到上市沒個幾年是不太可能的,說不準就要十多年了,而至於每年的收益,新銀行可能要經歷前期的虧損陣痛(一般新銀行1-3年內很難盈利)和一段時期的不分紅(留存收益補充資本金),未必趕得上目前分紅相對穩定的上市銀行。此段僅為個人意見,會有不同聲音。

最後,回答樓主的提問,如果是自然人投資銀行,股權比例不會太高。從大多數銀行的股權分析來看,除了民生等個別股權極其分散的銀行外,一般股權在5%以上才有可能派駐董事,股權在3%-5%左右有可能派駐監事。沒有派駐董事監事的股東(大多是股權3%以下的,一般自然人股權基本都在1%以下),很難能對於銀行的經營工作產生實質影響,頂多也就覺得分紅不夠的時候去股東大會上喊一嗓子,當然你非要行使你中小股東的神聖職權去投個反對票啥的也沒人理你。因此啥都不懂也沒關係。銀行做得好不好,真的不是一句兩句,一時半會能說清楚的。

綜上,單純從投資回報角度來看,自然人股東只要能會算投了多少錢,每年分紅多少就行了。而至於要看懂銀行的發展,我勸題主還是投資前景相對明朗的上市銀行吧。可能打擊題主了,對不起,題目太高太大,我幫你接接地氣。


比較贊成 @少少 少爺的答案。這個問題和銀行業沒啥關係。

說到投資新成立銀行,當前有兩個地區的銀行正在合併重組,3家民營銀行正在籌建,村鎮銀行的話就更多了。

合併重組的應該不算籌建中;民營銀行的話,企鵝銀行,金城銀行貌似沒有個人股東,溫州民商估計也沒有。如果猜的不錯,題主朋友還是投資村鎮銀行的概率比較大。

村鎮銀行的話,其實基本也沒必要看什麼規章制度,建議關注幾點:

一是發起行。村鎮銀行要求由金融機構發起,很多時候發起行的實力會決定很多。你要投資的那個村鎮銀行肯定也不是它母行第一家發起的了,所以可以關注了解一下該母行發起的其他銀行。

二是大股東和管理層。如果管理層和大股東在當地有著相當的資源,例如某四大省分行行長來當董事長,基本上業績上還是可以保證的。

三是經營模式。尤其是剛開始管理層打算怎麼經營,或者有沒思路,有沒信心,基本聊幾句就能明白。例如某家村鎮銀行透露說會將某商會資產幾十億注入,或者某家說它和當地政府有某些關係等等。如果模式是靠譜的,業績基本也有保障。

四是成立地區。這個其實很重要,村鎮銀行做零售註定是做不過四大的,基本上還是要靠當地企業和個體戶。所以當地經濟狀況可以決定很多,一個全是農業種田的貧困縣和一個工業貿易發達的百強縣簡直天上地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地區基本決定了村鎮銀行的規模大小。

五是最重要的。就是分紅方案。村鎮銀行,前三年做賬通常不做盈利,你又是一個小股東。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才是最重要的,了解分紅和退出的可能,以免在未來的風險中能夠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說一句,村鎮銀行自己接觸的挺多的。現實的情況也還是給你說一下

一個是村鎮銀行從10年開始允許民營資本進入和籌建,銀監理論只在一個村鎮地區只允許一家村鎮銀行成立,好點的地方基本都已經被挑完了,剩下的地方都比較窮。。。。

二是村鎮銀行普遍資產質量不高,相當的不高,而且很多假賬,作為小股東在分紅的時候還是要留點心眼。

最後就是總體上投資村鎮銀行是一個長期投資,虧損不大可能,但是要想獲得超額收益也不太容易。投資看點的話從資產角度來說我覺得沒有什麼價值,主要價值還是賭未來政策——尤其是和那個牌照相關的政策。


謝邀。

請重點研究以下幾份文件:

1、章程:這家銀行的基本組織形式等內容,會在章程中體現。

2、高管層的名單和簡歷:高管的人脈、資歷、專業背景、從業經驗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家銀行未來的發展傾向、風險偏好等。

3、股東名單:尤其是大股東(3%以上的法人股東或者1%以上的個人股東),大股東的背景和出資額決定了這家銀行的基礎實力。另外,大股東多少會對這家銀行的信貸偏好產生影響。

4、董事會風險委員會、提名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專業委員會的人員構成和議事規則:幾個專業委員會承擔了對銀行來說最重要事項的審議和決策功能,了解其人員構成和議事規則,一定程度上可以知曉這家銀行的風格。

5、董事會戰略規劃報告:極重要,這份報告是這家銀行自我定位、當前經營策略、在未來幾年發展規劃的集中體現。

6、網點布局圖、基層行長名單:短期內效益如何,網點布局和基層行長的作用很關鍵。

其實,我想說的是,小小小股東,關心每年的分紅就可以了。


首先想說,如果不怎麼懂銀行業,就投了一間還在籌建中的銀行,風險比較大啊。不過如果金額不大,也未嘗不可試試。

如果她是跟著其他比較懂行的人一起投的或者是信得過的懂行的人士介紹投的,那不妨和那些人多聊聊,了解一下這家銀行的底細。

然後想說如果她不太懂銀行業,就算把什麼章程啊戰略規劃報告啊管理層和基層管理人員名單之類的給她看,估計也看不出太多端倪(no offence)。

所以我也建議像樓上說的,關心一下分紅制度;再者,明確自己的風險position,做好最壞情況的預估和打算以及自己的liability限度;然後,作為小小小股東,找那家銀行的籌建者或相關人士聊一聊天,不是質問,就當了解一下(比如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怎麼脫穎而出啊?聽說大股東有XXX資產保底,是不是真的啊?聽說請了一批很專業的人來管理,是不是啊?等等),這樣在交流的過程中比較容易address到她真正想知道的東西,也能從對方答問題的一系列反應中看出一些東西。寫一堆方法論告訴她,可能她看完也不知道是啥。


不同意得票最高的答案,倒不是說的不對,只是太理想化了,實際上中國大大小小的銀行沒有幾個能按這樣操作的。

題主提到」籌建中的銀行「,目前大概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農信社改製成農商行;一種是設立村鎮銀行;另一種是傳說中的民營銀行。」小小小股東「的表述讓我確定基本上就是農信社改制了,因為按目前新設銀行對股東的要求,股東數目不會太多,所以以下就從農信社改制談談,錯了的話請摺疊,呵呵

作為一個「小小小股東」,只關心三個方面就可以了,一是盈利、二是分紅、三是風險偏好

先說盈利,這個最簡單,掌握一下歷年的數據,市場地位等,銀行是個延續性很強的行業,市場蛋糕一定,各人的份額也是基本上確定的,更何況是家新改制的機構。

再說分紅,了解一下分紅政策,有沒有明文規定等等,遇到過不少城商行、農行商,效益不錯,但就是不分紅,股東不勝其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該行的風險偏好,銀行的核心是人,風險偏好說白了就是領導班子的風險偏好,大行長是個穩健型的還是野蠻型的?分管信貸行長是激進型的還是穩健型的?內控行長有沒有強勢的風格與能力?銀行是個高槓桿行業,許多時候,一筆貸款損失一年就白乾了,尤其是新改制的銀行。激進型的領導可能在短期(兩三年)內能創造較好的收益(遇到過某村鎮銀行,股東分紅三年回本的例子),但這種情況的持久性難以保證,如果沒有合適的退出渠道,很可能到頭瞎忙活一場。

如果該行的各方面底子不錯,行長們又是勵精圖治之人,那就放心持有吧,經營上不用操心。


雖然我是一名銀行裡面的普通員工,平時極少站在銀行整體發展的高度上面思考戰略問題,但是想借這個問題思考一下怎麼看待銀行的發展前景。

商業銀行之間的組織架構基本上都很相似(農信除外,我們這邊是以縣域為單位),以總行-分行-二級分行-二級支行為脈絡在全國或者是整個地區範圍內鋪開網點的分布,在每一級別的分支機構中又有相應的業務部門和綜合支持部門,但是一家銀行為盈利做出貢獻的就是業務部門(個金、房金、小微、網點),重點在於將這些業務模塊按照發展戰略進行細分。側重於小微貸款、還是側重於個人金融還是要全部都發展的戰略跟業務模塊的劃分關係非常大,假如戰略與模塊劃分不匹配,很可能就導致銀行的戰略執行該出力的地方不出力,不該出力的地方出大力。

現在就想到這個,弄清楚業務模塊的劃分與發展戰略的對應關係很重要,小桂圓又要準備補眠,明天繼續上櫃搏鬥了,挖坑明晚再戰。


時間有限,粗略嘗試回答。

首先,弄清自己想要宏觀地了解銀行業,還是微觀地了解一家銀行。

若是前者,就該拿銀行業橫向與其他行業比較。尤其是區分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差異。略過不講。

若是後者,就需要拿目標銀行橫向與其他銀行比較。

對於銀行之間的比較,以國內這數百家銀行的大概範圍為例。第一要弄清楚業務差異,略過不講。第二要對相同業務進行優劣判斷(這應該是題主真正想知道的),建議從客戶這一端開始倒推去理解他們的不同。

客戶-&>客戶與銀行的互動-&>銀行產品對客戶的服務能力-&>銀行產品的真實效益-&>銀行的真實效益(體制差異與經營理念為最大)。

說個最直觀的,若是一家銀行陷入了"上頭拍腦袋開發產品然後逼著一線人員銷售"或者"領導礙於熟人面子逼著一線人員銷售產品",嚴重的甚至到了讓銷售人員找不到主業。那麼這就是最糟糕的銀行狀態。說白了,一家銀行,自己以為自己的東西好,在閉門造完產品之後把賣東西這個事情完全交給市場部門以及銷售部門,那麼最糟糕的下滑就開始了。往往這種事情從局部先開始。隨著中高層的流動而蔓延。

評估一家銀行好與壞,大處看報表,小處看網點。核心都是上面說的,是否具備務實的服務能力。

這個從客戶倒推的分析方法也適用於很多行業。


如果是地方性的農村信用社改制,我遇到好幾個客戶有股份。同意@leeliang的看法,對這麼一個具體的問題套長篇大論花里胡哨回答的,怎麼說呢,這樣裝逼讓同行們看到真的好么?拜託你答案里有點內容好么?

題主需要搞清楚兩點:

第一,此銀行所在地區信貸風險狀況。信用社這種銀行是最接地氣的,地區經濟好,金融環境穩定鐵定賺錢,反過來形勢逆轉信用社死的最快陷的最深,當然也不至於倒閉;

第二,和題主朋友一樣成為股東的都有誰,當地有頭有臉人士拒絕入股的情況多不多,為啥這好事能輪到他。弄明白這點多少可以規避非法集資。

其他的沒必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搞明白這兩個問題對於外行已經很牛逼了。

然後說個實例,我開展業務的地方是浙江某地,信用社有兩家,都是在2009年之前改制完畢,由於當地工業極為發達,加上宏觀政策助力,此後發展極為迅猛,信貸投放量井噴,賺得盆滿缽滿。2011年年末風險初步暴露,此時市面上變現能力最強的資產除了房子就是信用社股份,不到三年時間裡價值漲到5倍。我的幾個手中有股份的客戶在那一年倒了兩個...

2012年至2013年三季度,形勢惡化的速度還算穩定,穩定的意思就是在大家預料之中,但還不至於讓人崩潰的地步。我剩餘的持有股份的客戶也在這個時間內倒了...價格跟2011年一樣,但我認為兩方面原因導致價格有了水分,一是市面上房子已經跌價,銀行股份是相對最佳的選擇,這推高了需求;二是稀釋不良的措施見效,銀行盈利能力表面上暫時未受到太大影響,而實際上前景已經不妙。

2013年三季度開始至今,是銀行的噩夢。形勢急劇惡化,風險沿擔保鏈蔓延的速度令人咂舌。住宅類抵押房產拍賣成交價格無法覆蓋授信敞口已經非常普遍了,各家銀行無一例外的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大家向上級彙報清收工作時都不忘口頭加一句:"相比我行遭受的損失,當地信用社的損失要大得多..."原來我行風控條線一直有種錯覺,總認為接地氣的信用社對風險的識別能力最強,因為當地人最了解當地情況,現在看來這是個笑話。原因也很簡單,信貸審批是一個主觀程度遠超過外人想像的工作,地方性小銀行與當地企業的魚水情放大而不是降低了風險。對於小銀行業績的壓力扭曲審批尺度是分分鐘的事。此時的股價我沒問,因為有關聯的基本都死了,還有一個股東兼董事,被我抽了貸,也不好意思去問了...而且信用社的苦逼連破產的農民企業家都同情,你說還有救么?


我懷疑是 小額借貸公司? 那麼這個問題需要重新定向


最好有在總行或者分行工作的哥們,然後定期聽他們噴。


要籌建的應該是村鎮銀行吧,順便問一下,村鎮銀行的發起行是哪家呢?宏觀的,去考銀行從業資格證吧,證考出了,我國銀行業的基本的宏觀概況就清楚了


銀行業可以說是金融的核心,而金融又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可以說,沒有快速且系統了解銀行業的方法。如果僅僅是了解一家新籌銀行的底細 其實很簡單 看人 看背景。


我就是不告訴你怎麼看

不然上過知乎就董事了,太easy,希望你也別信那些答案,書獃子,看章程就懂銀行,以為銀行是鞋攤子。

台灣放開銀行業的時候,就有一家鞋商買了銀行,開了幾天董事會也不明白,銀行怎麼還不如做鞋子掙錢,哈哈


估計是村鎮銀行

目前其餘的城商,聯社都沒大量審批

我先潑冷水:投資周期會很長

如少少所說,前1~3年可能虧損

另村鎮銀行監管規定3年不得分紅

總得彌補虧損了才可能分紅吧

補貼收入不得分紅

另外也如少少所說,確實都留存補充資本了

小小小股東沒話語權的

分不分也不是說了就算話的


推薦閱讀:

銀行工作一年,跳出來再找工作理智嗎?
銀行轉賬新規定 ATM轉賬24小時內可撤銷,詐騙更猖狂?
銀行三年,從櫃員到客戶經理,該往哪個岔口前進?
為何今年銀行業普遍「存款難拉,貸款難做」?

TAG: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