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道派和統制派觀點的核心差別是什麼?
二二六 之後統制派是不是完全繼承了皇道派的觀點? 難道他們之間僅僅是軍部的內部派系鬥爭,沒有觀點的顯著差異?
不請自來,覺得這個題目還蠻有趣來答下
二二六事件是個很容易被誤讀的事件,從日本1936年之後的政策來看,很多人會覺得贏了的那一派是軍國主義,其實正好相反,倒台的皇道派才是軍人派,而建制派東條英機恰恰是一個熱愛紙上談兵的技術型官僚---雖然的確是軍校科班出身可一天仗也沒打過。。。所以日本後來的敗戰不是偶然是必然,會打仗的人都在226里被清洗得差不多了233---------------------先簡介一下這兩派:
皇道派:打著「尊皇+清君側」旗幟的這些人其實並不真的尊皇(肯定的好吧= =#),他們的計劃之一就是廢掉裕仁,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下場如此凄慘的原因---因為天皇覺得統治被威脅這些人必須得死。這種故事讀天朝歷史簡直一抓一大把= =
負責刺殺行動的軍官們主要出身以前的土財主+農村中下階層,對社會有種強烈的憤青感,非常不合時宜的道德信仰者,馬前卒就不談了,靈魂人物是北一輝。北一輝此人的評價長期以來都處在一個很微妙的位置,被侵略國一致認為他是極端的軍國主義者。其實他自認是社會主義人士,參加過辛亥革命,是宋教仁的好基友,還是同盟會會員,在上海住了很多年,看一下他最重要的著作[日本改造法案大綱]你就知道他是多麼的理想主義:言論自由、人權、公立教育、廢除華族、土地改革、建立普選、重組財閥、限制私有化、減弱皇室影響。(放在今天簡直是個大V公知啊233)在對外擴張方面他確實認為日本應該侵略朝韓-- 所謂的日朝合併,然而讓他來背侵華戰爭的黑鍋是不客觀的,事實上他的主張正是中日軍事同盟對抗蘇俄。他說的那一套,和孫中山幾乎沒有不同--平等,自由,人權,但是因為觸犯了舊華族的利益,所以就這麼被炮灰。所以皇道派實際上是革命黨人好么,這名字真是誤導+大霧------------------------------------建制派:
這個要怎麼理解,很像黃仁宇說的「從上至下的數字化管理」,一幫子迷信技術的官僚們,認為只要寫出一本完美的法規這個世界就可以照他們想要的方式運轉了么么噠。
226之前靈魂人物是被稱之為「軍中第一大腦」的永田鐵山,和東條一樣這位仁兄也是個一天戰場沒去過的主,在歐洲晃悠過很長時間,對於德國軍備非常了解,雖然他沒去過戰場,但不管組織能力各方面技能都要比東條英機點得滿,如果他活著就輪不到東條上位了。。。當時日本陸軍的情況是被明治維新以來一直手握重權的長州藩人士把持,地方主義強烈,作風雖不能說散漫總之派系林立,軍部很多時候要被牽著走,而建制派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舊軍閥影響,建立新軍。他們的理念是「軍主政從」,就是一切國家立法圍著軍隊建設轉,以擴張為主要目的。永田的小團體裡面一開始還有一個非常會打仗的叫小畑敏四郎,被稱為「作戰之鬼」,曾經擔任陸軍大學校長,後來因為無法認同永田/東條的戰略,而跳槽到了皇道派。。。226後失勢靠邊站,是一個在二戰中可以算得上保持頭腦清醒的人物。基本就這樣了。。。關於兩派的主要不同。。。題主問得簡單就愉快的長話短說拉題主這個問題若進行闡述容易形成偏而泛的答案,所以在此我用管中窺豹的方式討論一下也許會更加扣題,不至於冗長。
首先,皇道統制的派系均出一宗--裕仁的巴登巴登集團。在裕仁即位後該集團開始分裂,其主張開始「同而不合」。大概是怎樣的主張差別呢?九一八後,石原莞爾曾在《滿蒙問題之我見》中作為統制派的一員代表進行過講演闡述
「把國內改造放在第一位,乍看起來很合理,但要舉國一致實施內部改造,也是極為困難的。而且政治上的安定恐亦需要相當的歲月。另外,即使獲得政治上的安定,如不制定出關於改變經濟組織的詳細可行的計劃,也會使我國的經濟力量大大降低。拿俄國革命來看,便可明了這一點。」
用海外殖民地反以支撐國內改造便是統制的思想。可見皇道與統制的分歧不過在「攘外,安內」先後順序罷了(有點熟悉?)
二二六是皇道派在大權已旁落下的一次反撲,裕仁有驚無險,順水推舟的幹掉了皇道一脈,其親皇道的胞弟的雍仁(皇道派候補天皇)甚至在火車站被軍警扣入皇宮,「拜謁」裕仁。二二六的結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想攘外的統制首先完成了安內,欲安內皇道們雞飛蛋打丟了腦袋。但,也即無論皇道,抑或統制勝利,八宏一肇的「神威」仍終究會準時在東亞大陸上「盛開」。所謂其核心差別也便不足道了。--皇道關鍵詞:尉級,憤青,無產,下層,激進,「內部改造建立強有力政府」統制關鍵詞:佐級,高等教育,漸進,「『國家總動員』以建立『高度國防國家』」
--拾人牙慧的個人觀點,有誤之處煩請指出。「統制派」,以永田鐵山等為核心,則主張在軍部的統治下,不使用武力,而通過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徑,進行平穩緩進的國家改革。統制派要求建立總體戰的體制並要求加強對軍隊的統治。皇道派是日本帝國陸軍內的一個政治派系,其主要受北一輝的思想影響,認為必須在天皇親政的形式下對日本進行國家改造(其稱之「昭和維新」),並視蘇聯為國家敵人。
首先,皇道派實際上都是好人。可是為毛對利益政治嗤之以鼻?如果真的是脫亞入歐,就應該明白利益政治基礎上才能有德性政治。承認利益博弈本來就是一種政治德性。利益政治下的國會體系可能就是藏污納垢的場所,但是那絕對比虛幻的美麗新世界或者技術官僚的整體腐敗強一百倍一萬倍。不承認利益政治的費厄潑賴遊戲,可以說是北一輝思想裡面的一個道德馬基雅維利主義陷阱。。。。至於具體的政治策略上,尊皇口號本來就是借殼上市啊。。。跟明治維新一樣。。。不過相對明治時期,昭和時期的政治生態變了,天皇是行政權力,他最終必然選擇技術官僚的。
這要從明治維新說起,一直以來中國人在迴避一個歷史問題,明智天皇有多大實權?回顧明治維新歷史,一個16歲,失去權威數百年的天皇,怎麼可能獲得專制權利?幕府是長洲蕃和薩摩蕃推翻的,各路諸侯為什麼甘心把權力交給一個小孩?事實是,長洲薩摩兩諸侯一開始就沒打算讓明智掌權,他們沒有選擇當將軍主要是因為幕府本質上是分封制,要想強大必須走中央集權和西方模式。所以兩蕃勢力希望讓明智當漢獻帝,自己在現代政府的外衣下當曹操。而要想能當的了曹操,這個漢獻帝就必須有極大的權力,所以明智憲法中的天皇權利實際上是兩蕃給自己準備的。當時政府首相的任命要先由一個委員會提名,天皇只能按提名任命首相,而這個委員會全是兩蕃的人。下面才能理解當時天皇的態度。到了昭和天皇是,天皇在軍方已經培植了很多自己人,這些人就是後來的統治派,而兩蕃在軍方的勢力已經在高層被驅逐,他們只能利用下層軍官(也就是皇道派)的不滿發動叛亂。所以問題清楚了,統治派背後是天皇,皇道派實質上代表了長洲蕃的殘餘勢力,天皇的態度就好理解了。這樣,他們的區別,應該也好理解了。
皇道派成事,則社會改革。統制派勝利,則對外擴張。
屁股決定腦袋 1.天皇地位未定論,天皇為掌握軍隊與地方軍閥的鬥爭,永田鐵山之死;2.明治維新後失勢的中下級武士對公卿集團的又一次反動,可視為西南戰爭的余續3.封建時代的共產主義與冰冷的近代資本主義的衝突,比如限制私權,改善人民生活,北一輝的思想。4.對正經的態度,一派持敵視態度,一派持合作態度,財閥之死5.經濟危機下對改革的設想,一派激進全面接管,一派積極對外轉嫁,也就是說,公卿集團想讓中下階層承擔改革代價,充當炮灰。智力型選手,中下層缺乏馬基雅維利的考量,想藉助輿論支持,用清君側的名義抹除公卿財閥的勢力,力量型選手6.對世界政治的態度,一派要回歸亞洲傳統,積極推進中日同盟,一派急於脫亞入歐,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緊跟歐美列強,比如牧野伸顯伯爵。如果皇道派上台,恐怕對美戰爭會延後好久。總之,現代因素又混雜封建時代的影子,世界潮流與本國文化互相影響。暫時就這些了,純經濟分析是核心,文化思想是外衣,政治地緣是舞台,
皇道派,就是想弄成類似中國與蘇聯的經濟模式,一切資源由國家調配,所有企業國營,由軍方的人或者軍方控制政府後,派公務員擔任。
統制派,也是想軍方控制國家所有資源,但沒那麼極端,全國企業必須和軍方合作,服務戰爭需求,但不去直接控制佔有。保證資本家財閥的利益。類似納粹德國的模式。
為什麼?
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來源於一戰的經驗教訓,即,日本資源有限,那麼就必須儘可能集中全國所有資源來進行戰爭,此所謂「總體戰」思想。
兩派都是軍國主義,只是一個極端點,一個不是溫和,只是沒那麼極端罷了。
首先我不是很明確北一輝人生前後的政治觀點,如果按百科上描述,北一輝反對天皇統治,贊同中日同盟的話…(他曾參加過中國革命)…那被他鼓動的所謂皇道派的人的實際目的是要控制天皇在日本實行革命…很有可能是個希特勒一樣建立比較極端的國家社會主義,算是正版法西斯。而這個和統制派的觀點事實上是相違背的,說白了統制派就是所謂的軍帝國主義,算是盜版的法西斯吧…。然而最後是內閣各位大臣是最後受害者…
統制派長了一個叫做「大腦」的器官,而皇道派沒有。
推薦閱讀:
※埃及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清朝為什麼不用禪讓制繼承明朝?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給現在的南京帶來了什麼?
※為什麼歷史上的大帝國統治時間都有限?
※歷史到底是由少數人(例如那些偉人)決定的還是由人民群眾決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