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哲學使人痛苦,倫理學和心理學使人幸福這句話?


謝邀!

天啊我終於也有機會說這兩個字了,以前多麼羨慕那些能夠在答案前寫上這兩個字的人……

不過很對不起題主,對不起的地方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我回復得實在太晚了,最近考博壓力比較大,雜事冗繁令人無法安心思考問題,而且很少生病的我竟然感冒了,感冒癥狀還挺嚴重的,估計是到了晚期了……總之,遲復為歉!

第二個對不起的地方是關於問題本身的,我也嘗試過讀一些倫理學和心理學的書現學現賣來試著回答一下後半個問題,但是仔細想想還是算了,畢竟在知乎這種地方……有爭議比被哂笑更能讓人接受一些。下面我開始正式作答,嗯哼!

「哲學使人痛苦」。首先這句話並不是一個能讓人完全理解的話,或許也有很多人反對,所以我必須先把自己放在這個命題的語境中再來體會並解釋它——在哪方面是有道理的。

在西方哲學史中,有這樣一個學界都接受的分期,即古希臘的獨斷論,中世紀神學,啟蒙主義,批判主義,存在主義,語言學。有人將前兩者合併,有人將三四合併,但大體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古希臘哲學為什麼被稱為獨斷論呢?因為他們都是獨斷的(囧)。意思是說:我認為這世界是有一個「理念」存在的,萬物分有了理念才存在,萬物以尋找理念回歸理念為旨歸,你可以與我探討萬物如何分有理念,但你不能質疑理念本身,因為理念的概念就是獨斷的,無法證明,它是一種信仰。不惟柏拉圖如此,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也獨斷地認為數字是萬物的本源,歐幾里得幾何學完善精美的體系也是從幾個「自明」的、「顯而易見」的原則出發,來建構自己的理論的。這就是獨斷論時期的哲學。

後來到了中世紀,統治者發現他們要說服人民信仰上帝,必須用哲學的手段給出合理和完善的解釋,所以必須對這種獨斷的哲學進行進一步的改造,論證人類的有限、殘缺,上帝的無限、完美,於是他們對「理念」的衍生物——共相,進行了無窮的探索。

共相就是事物的共同屬性,桌子和椅子屬於「傢俱」這一共相,而傢俱和家電屬於「生活用品」這一共相,後者用引號引起來的部分,就是共相的例子了。中世紀神學家們對於共相是否存在這個問題,進行了長達三百多年的爭論,因為這直接左右了他們對於上帝和聖經的理解,爭吵的結果是誰也沒有說服誰。

後來人們覺得這樣吵下去不是個事,有人發現問題的根本並不在於共相是否存在,而在於每個人討論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而這些出發點都不夠嚴密,太脆弱,於是終於幡然醒悟:我們必須先搞清楚自己能夠確信什麼,才能在這個基礎上討論哲學問題。這時候笛卡爾橫空出世,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我唯一能夠確信的是我在思考,只有從這點出發才能保證不會犯錯。笛卡爾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就是因為他把目光從客觀拉向了人類本身。以他為首開創的哲學流派被稱為唯理派。同時英國又出來了一個經驗派,兩派人繼續吵架,吵了很久,直到康德出現。

康德的思想太艱深,我只九淺一深地說一點(這成語用得毫無違和感,嗯!),康德發現前面那些人似乎都是建立在理性的立場上說問題的,兩方都有道理,互相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那麼會不會是理性本身除了問題呢?康德寫了哲學史上可以說是最劃時代的巨著(當然這個「最」字代表了我對他的偏愛)《純粹理性批判》,在這本書里他詳細地分析了理性的形式,規範了理性能夠作用的領域,把理性嚴格地從宗教中剝離了出來,徹底澆滅了中世紀以來人們妄圖用理性證明上帝存在的慾望。他就是批判哲學的代表人物。

這種對理性的無情打擊傷害了自啟蒙主義以來人們對理性的偏愛和執著,甚至很多人開始變得彷徨和偏執,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尼采,他最後覺得什麼都不能信了,只能相信那個無比強大的「強者」,這強者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化身,後來成為第三帝國煽動民族狂熱的理論依據,當然這些是後話了。

這時出現了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說根本沒什麼理念,世界就是一種「存在」,所有事物都是在這存在的意義場中彼此關聯的「此在」,是「天地神人」四位一體的和諧狀態,對事物的定義只能從它的存在關係中出發,而不能從靜止孤立的某個概念出發……

最後是語言學(趕緊說完讓我下結論啊啊啊),語言學最後發現人們之所以會產生思辨立場上的差別,最關鍵是因為這些人對語言的理解有異,因為語言形態的差異導致了各種不同文明的產生,因為語言的差異導致了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總之,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語言問題,至今西方的主流哲學思潮是以語言學為基礎的分析哲學,因為分析哲學的理論體系確實可以解釋絕大多數的哲學問題。這也是我之前發現羅心澄非常偏激的原因,他學的是分析哲學,相信分析哲學,迷信工具理性,蔑視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從哲學史學習的經驗來看,這種想法太合理不過了,我研二的時候也這樣╮(╯_╰)╭。

好啦!接下來我回答為什麼有人學哲學會感到痛苦,因為通過剛才我掛一漏萬的介紹,你應該能夠發現,人們研究哲學的動機,由最開始的高大上的萬物理念,倒退到共相是否存在,再倒退到人的思維,再倒退到理性的活動領域,最後倒退到語言,哲學研究的對象在一步步地縮小,陣地在一寸寸地消失,人類本想揭示宇宙的真理,結果最後發現連自己的問題都搞不清楚,如果你讀哲學史一路讀下來,這種幻滅感勢必會讓你感到沮喪。事實上,語言學是近代西方哲學在爆發第三次哲學危機之後做出的無奈的退守,實在沒什麼好自得的,而目前這種自守也出現了危機——正統的語言學家正在蠶食分析哲學最後的領地,哲學狼奔豕突不知道如何繼續自己的研究,很多人為了拓寬哲學研究的領域瞎搞學科交叉,文學、人類學、數學、甚至連腦外科都拉了進來,搞出一堆莫名其妙的概念讓人哭笑不得。

哲學會讓人感到痛苦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當你讀完哲學史之後,你會感到一切都不可信,沒有什麼是一定的,是值得堅守的。非歐幾何的出現動搖了經典幾何學的地位,相對論的出現動搖了經典力學的地位,任何之前覺得無法撼動的真理,在現代全部變成了有限的有效性。任何對真理的討論都變成了語言遊戲,所謂的正義、情感、信念、原則全都變成無稽的笑談,人類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偶然,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被祛魅,所有的追求都成為痴人的執念,只剩下娛樂至死的庸俗世界……這種萬物皆空的死寂狀態,會讓所有仁人志士齒冷。所以,讀哲學,要進得來,更要出得去。

我沒有在倫理學和心理學中獲得幸福感的體驗,而且對於這兩門學科,我也實在生疏得緊。不過我可以有限地說一點點。就是對於心理學,就目前來看,其科學性已遠大於人文性,也就是說,就像建築學、經濟學、物理學、醫學等科學一樣,已經被分割細化為許多分支領域,形成一個嚴密的自給自足的體系了,它的研究方法,也早就不同於早先結構主義時期榮格、布留爾、列維等人那種深入原始部落文化內部研究人類原初心靈軌跡的方法了,顯然那種研究更有趣也更容易令人感到幸福(發現自己與原初人類在文化心理上的契合,難道不會收穫滿滿的充實感和安全感嗎?),但現在這些不是主流,恐怕深入了解後會讓你失望。

至於倫理學……就像我之前說的,它是從屬於哲學的,如果不向民俗學方向上靠的話,該學科應該被真包含於哲學……你聽過幾個專司這門學問的論理學家呢(不知道這幾句話會不會被噴?)?當你在哲學中被虐得心靈受創的時候,倫理學帶來的幸福感應該不足以彌補你的痛苦,不足萬一,我覺得。哲學可能帶來的痛苦,是人生的大痛苦、大哀傷,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放下執念的能力,恐怕一時半會走不出來。當然,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我覺得魯迅先生的小黑屋理論可以用在這裡


我倒是也有個看法,不知前人提過沒有:

我們從小獲取的有關這個世界的一切知識,都不是最真實的呀。

有人說政治課本洗腦,那父母也懷著自己的目的給孩子洗腦啊,電影電視又懷著不同目的給洗陰暗、媒體洗、外國媒體洗……

世界觀、宗教觀、家庭觀、道德觀、性觀念、金錢觀,都時時刻刻受到不同甚至嚴重矛盾的洗腦

人從本質上來說只是社會馴養的動物,而歷史上不計其數的政府、組織、個人又懷著各自的目的想要洗腦人類,當成自己的工具(有時是善意的)。

很多人雖然看起來正常,但他們的知識經驗不是成長過程中自己積累的、自己證實的完整體系,而是通過很多甚至互相矛盾來源的新鮮的、陳舊的、擱了幾千年的洗腦信息來確認世界,

他們所得所信的不是純粹的世界,所以他們也不是純粹的人。

他們感受到的完整世界其實是破碎的,矯造的、混亂矛盾的,他們被蒙蔽的智商不足以辨別這一點,但心靈(潛意識)始終覺察到深刻而莫名的危險,

所以心靈會掙扎、疲憊、不安

我沒空去修飾文字,但這就是我的真實想法。


推薦閱讀:

滿清對漢人的統治對當代人的思想、心理、行為等有何深遠影響?
人工智慧會有自我意識嗎?
邊沁和密爾的功利主義有哪些局限?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中庸?中庸到底是一種什麼概念?中庸和創新和變革有衝突嗎?
柏拉圖的理型、理念、抽象概念?

TAG:心理學 | 哲學 | 倫理 | 哲學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