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外國文學帶給我們什麼?
我是個中文系大學生,對中國文學很感興趣,但總覺得讀外國文學的意義不大。
畢竟經過譯介以後會大失原味,讀原著的話對我的英語水平要求太高,短篇小說還可以,長篇看起來太耗力氣。外國小說到底給我們帶來什麼?如果說是對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我覺得是先了解歷史文化再讀小說吧,總之是雞生蛋的問題。外國小說中的敘事結構和情節編排雖然可以使人受益,但這些中文小說中也可以學習呀。請大家賜教,最好再推薦幾本作品,謝謝
別的不說,現代性視域下的小說概念本來就是西方產物,你一讀中文的,還以為水滸傳和戰爭與和平屬於同一種文學範疇,這理論怎麼學的?小說作為文學體類,在18-20世紀才真正發展出了其各種豐富的可能性,其中的脈絡是作為文學研究者起碼的知識學常識。
說白了,你既然是中文系,那就是專業的,別說什麼某某文本你讀不下去之類的託詞,審美判斷力、藝術批評能力這些都是你要通過學術訓練構築起來的東西;你現在讀不下去說明訓練沒到位——你是吃這口飯的,又不是業餘讀來只是消遣。就算是日後要專做國學的,本科時候都不把起碼的,視野級別的常識儲備好,這等於自毀根基。
最後,文學史是文學史,文明史是文明史,文學史本身是語言藝術的歷史,不是你拿來讀文明史政治史經濟史的工具,這一點前面的回答已經說得很明確了。
PS.文學作品的翻譯史本來就是現代視域下中文世界的一個事件,譯作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參與構築了現代漢語文學的語言標準。一句「任何事情一經譯介就失去原味」就略去了查良錚、王道乾、傅雷諸位先生的努力,你自己覺得輕佻不輕佻?——當然,現在大陸的比較文學專業簡稱「西方集部文本譯著研究專業」也是事實,但是英語又不是火箭科技。普通工科生一個,外國文學接觸不多。唯一的記憶就是高三每天都抱著英文小說讀,成績由高二的79到高考的130+,四六級一次性高分過,碩士英語免修!最喜歡狄更斯的作品,他的作品都讀過原著的,其中David Copperfield和Great Expectations是我的最愛,看過不下十次!
昨天去拜訪外國文學教授。她對我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學外國文學?她說:我想生活在別處。
最初純粹是抱著了解外國文化的目的去看,結果發現了更精彩的世界,得到了更自由的靈魂,貌似說的有點矯情,但每看完一本精彩的外國文學,感覺就像一次靈魂的旅行,會無比滿足和幸福,經常閱讀的人應該會理解的。總之,讀外國文學讓我的生活更充實了,精神生活找到了一種寄託,不容易空虛、無聊了。
個人非常喜歡茨威格的小說,對心理的描述堪稱一絕,最精彩的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心靈的焦灼》、《一個女生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象棋的故事》等等。後來還喜歡過很多作品,印象非常深刻的還有《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貝姨》、《香水》等,大學看的時候頗有感覺,現在都記憶猶新。
後來的很多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不是很好,看過一些印象也不深,所以,個人還是一直喜歡看那些原著經典翻譯也經典的外國名著,現在快啃完《追憶似水年華》,心理有小小的成就感。
不過樓主如果在閱讀外國文學方面比較資深的話,可以忽略我的這些推薦咯,不過寫完咋有些糾結呢。雄健剛毅,軍人氣概和教士味道濃,富於邏輯,男子漢氣概,我是很欣賞的,因為我欣賞西方的嚴肅和控制力,我也喜歡被真正的精神的強力意志控制,中國文學太陰柔,女人氣重,比較散,對人的控制力不強,我不喜歡。
我也是中文系的。相比於中國文學來說,我更喜歡西方文學。你說的「外國文學意義不大」的觀點,我非常不贊同。你不喜歡外國文學的原因是:1、翻譯讓外國文學失去原味,2、讀原著對外文水平要求高。
針對第一點,翻譯確實會讓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受到影響,尤其是詩歌的翻譯,所以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才說:「詩是翻譯中失去的東西。」但是對於敘事文學(小說、戲劇)來說,翻譯並不會讓文學性失去過多。反而好的翻譯家對於文學作品是一種再創造,讀西方小說時候尤其要注意翻譯者。比如羅念生翻譯的古希臘戲劇、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傅雷翻譯的巴爾扎克、草嬰翻譯的托爾斯泰……
針對第二點,不能因為讀原著需要的外文水平去否定外國文學,說「意義不大」。其實讀漢賦所需要的古文水平也很高,但不能就此說漢賦沒有意義。
其次你說讀小說能夠帶來什麼。你說了解外國歷史,這簡直就是在曲解文學。要了解文化歷史,不如直接去讀外國歷史,那樣直接乾脆。
文學最根本的屬性是審美。讀外國小說能夠讓你感覺到美,能夠讓你為裡面的人物高興或哭泣,就夠了。文學不需要太多的功能,審美就夠了。我想問讀《靜夜思》,你能收穫什麼呢?沒有太多歷史知識,但能夠讓我們感覺到美,心靈為之一振,足矣。
而且外國小說跟中國古代小說有很大不同。中國古典小說重在敘事,只是敘事,而且內容太多相似(看三言二拍就知道了)。但是外國小說在敘事中更注重心理描寫,注重對於人內心的挖掘。蘇格拉底曾說:「認識你自己!」文學在不知不覺中做著這個事情,反省人類自身。
如果以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外國經典小說能夠提升自己氣質,能夠了解外國文化……
除去以上所說的一切,文學能夠讓感到自由,靈魂上的自由!
哈,又少了個搶飯碗的。
清華大學文學院教授徐葆耕先生在《西方文學十五講》里的一段話:「龔自珍云:「經濟文章磨白晝,幽光狂慧復中宵。」我從懂事的時候起,老師和媒體就教導我怎麼做人和怎麼做事。我從中學習人生的規範,知道了許多應該怎麼做和不該怎麼做的道理,我的生命進入了一個被社會常規所限定的軌道。但是,每當夜晚,我孤獨一個人躺在床上眺望星斗或在夜半突然醒來時,常感到胸中有一股莫名的浪潮在涌動,它瀰漫了我的整個身心,將我淹沒在悲傷和痛苦的海洋之中,甚至涕淚滿襟,但我又不知道為什麼悲傷和痛苦。少年的我就被分成了兩半:白天的我和黑夜的我。我為此感到恐懼,覺得自己是一個分裂的人,「很壞」的人。一直到我開始閱讀西方的文學作品時,我方才領悟,我的屬於黑夜的那一半,並不稀奇,在人類的歷史上早已有許多人體驗過並且藝術地表現在他們所寫的作品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多數受儒家「文以載道」的影響,強調教誨,希圖教給人該怎樣做和不該怎樣做,這無疑是有益的。但與之俱來的缺憾是表現人性的豐富性方面受到限制。馮友蘭藉助孔子的話說,中國文化是山,西方文化是水。在西方文學中我們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有如河流般的活潑性與易逝性。西方文學認為,裸露的靈魂是美麗的。它告訴我們靈魂中有光明與黑暗,並把人類已經積累的痛苦的摸索展現給我們。中國的文化經典是寶貴的,它給我們以做人的鋼筋鐵骨和豐富的人生體驗。但是,這並不夠。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進入商品化時代較西方晚,有關商品時代人的心靈知識及藝術的展開相對貧乏。一個希望全面認識自己的人,不僅應該學習自己的文化,而且應該了解西方的文學。西方的文學,不僅是西方人心靈的歷史,它同樣是我們靈魂的歷史。西方的那些最優秀的作品,展現了遠比宇宙更為廣闊、更為深邃、更為神秘的心靈世界,那是另外一種美,另外一種境界。我們從中可以找到自己。它能夠負載著我們的生命之舟到達意欲到達的任何心靈的深淵或天堂。」
反正就是提供給你思考人生價值的另一種方式吧。我和題主相反,對中國文學比較不了解。之前在國內也讀很多中國現代文學,後來發現很多思潮和流派都是在西方流行過了才被中國文學發現,而很多作品模仿痕迹很重,所以有些小失望。個人覺得,外國文學和中國文學都有優秀的部分,但是從我熟知的現代文學來說,中國文學還跟在西方主流文學的後面,從創作到批評體系都沒有發展出獨立的道路,所以多讀外國現代文學對於個人的文學視野是比較有益的,其中的思想和哲學會讓人深受啟發。
文論,西方的文論體系結構都很嚴密。中國的文論多為點評或者指導如何寫作的。題主說愛看中國古代文學,那麼相信你應該讀過《文心雕龍》《典論?論文》以及應該知道沈約四聲八病等評論性文章。還有,幾乎現代所有概念都是從西方引進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悲劇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中國沒有悲劇……等你學了比較文學以後,你就會發現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對話的時候簡直毫無招架之幾。當然我不是說中國沒有好作品,相反,我看《紅樓夢》近乎痴迷,各類詩話我也背過一些篇目。
我要說的是,既然題主學的是中文,就應該拿出點專業情懷來,努力去看去讀,看看差別到底在哪些地方,將來能不能為中外文學平等對話做點什麼事兒。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忘了推薦幾本書了……其實你按照課本目錄上的看下來就好了。一開始二希的時期,看一看《荷馬史詩》,可以結合著課文里的評價來看,結構是什麼樣的,人物塑造方面怎麼樣,「荷馬式奇喻」是什麼樣的。中世紀,可以看看英雄史詩,和城市文學。《小癩子》,楊絳先譯的。文藝復興的話,《堂吉訶德》,以及莎士比亞。後來的莫里哀《偽君子》,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啟蒙時期呢,可能有些作品大家小學初中就看過了,《格列夫遊記》《魯濱遜漂流記》,十九世紀很重要,浪漫主義看看拜倫雨果普希金,要是喜歡金庸,記得看大仲馬。太多了,你就順著目錄看下來就好了,也能理清大概的脈絡……然而文藝理論還是得看看,好好上《文藝心理學》和《美學》,課本都是很基礎的,並且老師會講解,不懂的還可以問。我理論部分是短板,不能推什麼書給你,但是前段時間我老師送了我一本牛津通識讀本的文藝理論,有空來更。最後希望題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積極向上的傻白甜!其實青少年時期挺喜歡讀外國的小說的,托爾斯泰的,莫泊桑的,巴爾扎克的,歐亨利的,莎士比亞的,簡直有什麼讀什麼,很喜歡那種沉浸在書中的感覺,就好似靈魂穿越,體會了一把別人的人生,而且可以轉換思維,不被本國的思路限制住,絕對可以開闊眼界!而這些東西在年歲里沉澱下來,又讓我多了去理解別人心靈的能力。到了30歲之後,非常喜歡《紅樓夢》,喜歡裡面如同詩一般的人生意境。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外國文學的,因為感覺外國的文學跟我們現在的生活聯繫得更緊,也更能反映現實生活,比如耶茨作於1961年得《革命之路》,雖然寫的是60年代的美國中產階級的殘酷生活,但我分明看見了當下的中國,這跟文化的不同沒有任何關係,就像我們看電視劇《琅琊榜》,很多人都會就得構架有點像《基督山伯爵》,而我自己覺得更像現代職場版大熱日劇《半澤直樹》的中國古代版,更別提由《哈姆雷特》衍生出無數版本的狗血「王子復仇記」。所以說文化沒有國界,看外國文學能讓我們更了解當前的世界,畢竟外國【主要是歐美】比我們要先發展一些。魯訊不也是說要拿來主義嗎,只有先學習和了解外國文學,才能更好地創造我們自己更好的中國文學,不是嗎?
痛苦。我喜歡古代文學,於是每天每天泡在圖書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然而,外國文學,在我本身英語沒有好到可以讀原著的情況下,讀起來非常無味。
另外就是我外國文學老師的崇洋媚外的程度簡直驚天地泣鬼神,上課常常流露出一種外國文學很高貴,古代文學很low的感覺。
於是我就更討厭外國文學了推薦閱讀:
※多讀古文有哪些好處?
※怎麼讀懂一本哲學書?有沒有適合普通人閱讀哲學書可以推薦?
※為什麼現在能靜下心來讀一本書的人如此少?
※買書的時候,相對於內容,書的封面和設計對你影響有多大?
※有哪些勵志的書籍適合送給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