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鐘擺理論」是建立於怎樣的思想基礎上的,他為何會有這樣的悲觀思想?


鐘擺理論的思想基礎是「意志論」。我們會覺得匱乏是因為意志在渴求,於是我們追求滿足。但意志最終渴求的對象是全宇宙,這顯而易見不可能,因此意志永遠不會滿足。鑒於此,現實生活中我們要麼因為匱乏而痛苦,要麼因為獲得滿足而覺得無聊,從而產生新的渴求。於是人生便像鐘擺一樣,一刻不停地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

至於叔本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我解釋不了。但我並不覺得他的理論悲觀,因為事實如此。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講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就說他悲觀,相反,我認為他很冷靜,非常有勇氣。


我並不覺得是悲觀主義,而卻是事實,大多數人不願面對的事實!人類先應該認清事實和本質!


歪個樓,曾經抄過的一段話


鐘擺理論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觀中突出的表現之一,根源是生命意志(life will)的生存運動催生出的欲求使得人類在短暫的滿足和長久的欲求之間往複不止。

鐘擺理論始終更像醒世格言而非哲學理論,亦即意志論絕非必然導至此推論,那麼叔本華提出這格言的原因是什麼?結合他的生活背景可以得知:

首先,他與其母親的性格不合,造成了他對女性的極大偏見,這使得他在父親死後處於封閉的社交環境,也對社交等社會活動形成偏見並深惡恨之,自然就會對社交活動帶來的快感進行批判。

其次,於1818年出版的第一版《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讀者寥寥,在德意志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在世期間幾乎毫無影響,他自己在柏林所開哲學課據說聽者不過三,而黑格爾的課程則是別開生面。再來他還因為沒有得到教授職務(黑格爾已得到)因此離開大學。他自身學說的不受重視(1851年前)也加劇了他對人世歡騰的鄙夷。

古印度哲學可能是最末了的部分,不過本人並不了解,但顯然印度哲學中的禁慾部分也影響了叔本華,為了突出禁慾的重要與必要,他也必須把鐘擺理論作為禁慾的前提來說服讀者。

叔本華的人生觀只是恰讓那些不得志或者是自以為不得志是社會之罪的人獲得了精神寄託,他的人生理念片面又極富有個人意味,容易給讀者帶來共鳴。但是人生不是他所描述的,他不明白也永遠不會明白即便「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意志又不斷擴張,去規避本具有意志的人的痛苦,是懦夫的行徑而絕非智慧的選擇。


基於「意志」為主體,受之支配。

意志行為源於匱乏和不足,也就是源於痛苦。

當一種慾望滿足後,會有新的慾望。

而在意志驅使下,人會在痛苦和滿足之間擺動,痛苦持續時間長,而滿足只是暫時的。


我覺得就是基於兩點:一,人無完人。

二,人慾無窮。這個矛盾存在於每個社會個體之中,永無止境。表現在社會群體中就是各種歷史時期的階級矛盾。所以,我覺得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達不到。

無窮的慾望是擺鐘向上的動能。也是歷史前進的動能。


鐘擺的兩頭是無聊和痛苦,

但擺動的過程呢


只是一個的逃避港灣吧


可是幸福和快樂感也是人都真真切切體會過的,它們在鐘擺搖擺到什麼時候出現呢?


推薦閱讀:

巴門尼德所說的「非存在」和笛卡爾的虛假觀念有什麼異同?
如何區分概念內容和命題內容?
為什麼馬克思·舍勒(Max Scheler)的研究這麼少?
哲學之中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定論?
西方哲學中有哪些對於女性的歧視?

TAG:哲學 | 哲學家 | 社會 | 叔本華Schopenhauer | 西方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