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這個名字是源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嗎?


不是。

中國的電影最早叫「影戲」,沒錯,從皮影戲而來。

後來幾次改名後才逐步統一叫「電影」。

但我個人,從小覺得,電影是「電光幻影」的簡稱,真心覺得,太貼切了。。。


電影一詞最早記載於《六韜·虎韜·軍用》:

「大黃參連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強弩矛戟為翼,飛鳧、電影自副;飛鳧赤莖白羽,以銅為首;電影青莖赤羽,以鐵為首。」指一種鐵箭。

《六韜》的成書時間有三種說法:

公元前676年至前619年,前368年至前321年,前552年至前479年。

《金剛經》約成書於公元前494年間。

鳩摩羅什中文譯本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公元344~413年。

玄奘中文譯本名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即公元602年~664年。

以上兩者是流傳最廣的兩個譯本。


可以當段子扯,但個人以為肯定不是(好吧,其實我沒有任何查證就開始主觀討論....),因為此電非彼電。


以下回答來自維基百科:

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刊登了英商快利洋行的一則廣告《活動電光影戲出售》,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這是文獻記載「電影」二字組合第一次出現。從此以後,藉由《大公報》在京津冀的影響,「電影」一詞開始普及。

維基百科:電影


應該是對應於皮影,將其視為電的影子並投在屏幕上。


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電和影都是有為法,短暫即消散。把這些都看作是虛幻,放下,便會"無眼耳鼻舌身意"。


電影於1896年8月傳入中國上海,當時稱為「西洋影戲」、「電光影戲」等,簡稱「影戲」,例如1897年9月5日上海《遊戲報》刊登《觀美國影戲記》,這是中國最早的電影評論。

電影

所以我也覺得是從皮影來的。

另外,說經的話,難道不是《無量壽經》卷下:「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咩?XD


人們只會看到他們想看到的東西!


照這麼說那佛光國師這首有沒有可能是電影的出處呢?

乾坤無地卓孤筇,

且喜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劍,

電光影里斬春風。


題主腦洞真厲害!不過這麼理解還真是有味道


最後應該加一個「思密達」


電影這名字我不知道是不是來自於這個,我就知道唐伯虎「六如居士」的號來自於這句。


這個說法是《LA流浪記》裡面蔡康永用來唬外國人的吧

我在我系館的置物櫃,幫我那無緣的師父威爾斯布置了一個迷你小神龕。中間貼的是「大國民」最意氣風發的一張劇照,照片前供了一片葉子、和小小一瓶蓋的水。我還寫了一個中文的「電」字,貼在小神龕的左邊,再寫一個中文的「影」字,貼在小神龕的右邊。

  經過的同學,有的瞄到了,總不免湊上來端詳一看,這時我就裝模作樣的用手指沾一點水,灑在葉片上。

  「這是幹什麼?」新同學們一定會問。

  「這是露水,葉子上的露水。」我說完,就會吟哦一段再普通不過的金剛經:「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美國同學們聽到這段話,一定會收起嘻皮笑臉,很配合氣氛地做出思索的樣子:

  「……是嗎?人生像露水、像閃電,又像泡沫、倒影嗎?」他們玩味著這兩句話。

  接下來,他們一定會指著我寫的那兩個中文字,問是什麼字。

  我就指著「電」字說:「這就是『如露亦如電』的『電』。」

  然後,再指著「影」字,說:「這就是『如夢幻泡影』的『影』。」

  當他們凝視著這兩個在他們眼中簡直像符咒的中國字時,我就會加上這一句:「『電』和『影』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我們學的東西。」

  這時他們就免不了小小吃了一驚:「什麼?這兩個字,就是中文的『電影』嗎?」

  我會莊重的一點頭,他們會讚歎的搖一搖頭:「……生命和電影,的確都是這個樣子的啊……」

  我的新同學們看看我的小神龕,再看看我,有的點點頭,有的還雙掌合十,拜一拜,走開了。

  *

  吁……總算小有一點東方的神秘和優雅了,下次也許弄個小木乃伊來展示一下吧。


原來這句歇可以這樣用 其實電影還真有這句歇的意思


現代漢語裡面很多一部分辭彙都是外來語,來源主要是日本語。


推薦閱讀:

這世界真的有道嗎?
我天天讀金剛經,怎麼我的寵物還是被車軋死了?傷心。
金剛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為什麼老子和佛陀所達到的境地感覺那麼的相同?

TAG:電影 | 攝影后期技術 | 金剛經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