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寫書、出版書籍還賺錢嗎?

除了大作家的出版物基本上持續暢銷,看噹噹網的熱賣以及總榜,總是那麼幾個人。但出書的人往往絡繹不絕,真正叫好的書籍也不多。出版書籍更多的是為了賺錢還是僅僅只是因為「需要出一本書」。


謝邀。

暢銷書畢竟是少數,那大部分出版人和作者怎麼掙錢?我從兩個角度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1.目前你在市場上看到的絕大多數圖書都是出版社出的書。出版社屬於意識形態領域,雖然說是市場化運營了,但要為黨宣傳我們的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文化,還是要聽命於宣傳部、新聞出版局的管理。因此,絕大多數出版社出書並沒有完全針對市場。我舉個例子。2012年,國家提倡學雷鋒活動,所以大多數出版社都出了一套套的以學雷鋒為主題的圖書,但市場上有多少人會買這套書呢?我覺得非常少,那出版社怎麼賺錢呢?說白了,就是國家補貼出書。因此,同理,出版社裡的編輯們出的一部分書都不是走市場的,而是完成國家的任務的圖書,不看銷量,只要出了,就行。而且國家還會評一些圖書獎,也是不看銷量,只要你思想正確,有文化價值,就會評獎,獲獎就會發錢。

2.另外一點,目前出版社的績效評價是看碼洋,就是圖書定價乘以印製冊數,所以,很多出版社都會出各種內容同質質量低劣的書,雖然虧損虧損再虧損,但在表面看,一年的碼洋有很多,有一種蒸蒸日上的錯覺。作者們一般有兩種稿酬制度,一種是買斷,比如千字五十元,還有一種是按銷量算版稅,比如8%的版稅。暢銷書一般都會選擇版稅,其他的都是買斷,而且有些作者價格非常低,基本上不可能靠寫實體圖書掙錢養家糊口,只能當做是一個業務愛好。這筆稿費是出版社出,那出版社哪兒來的錢?一方面是買賣書號,一方面是銷售教材教輔,一方面是國家補貼,當然有些出版社還有一些其他收入。

有幾個數據很驚人,你可以參考一下,目前出版市場上大部分收入都是由教材教輔而來的。所以相對全國而言,基本教材教輔是佔據了出版市場的絕對優勢。第二個數據是去年一整年,四川整個出版出的圖書,走市場銷售的,沒有一本書是上十萬冊銷量的。由此可見所謂的大眾圖書市場慘淡無比。

這就是紙質圖書的一些情況。相信有的同行看了會覺得不是這樣,那你也要相信,你只是個例。


在國內出書,99%是賠錢的。以亞馬遜排行榜為例,三百萬個書,以我五年前的書(極小眾的技術類)在總榜平均排名2萬(3000本半年售光),版稅給我8%,20萬字,200頁的書定價50元,可謂高價,半年售光可謂驚喜。算算我賺了多少錢,一本四塊,3000本12000,去了所得稅2000剩一萬。寫書耗時三年,這個就不計成本。為了體面,自費找人畫了五個插圖5000(當然畫是留下了),找文字高手給我潤色五千(裝牛),算算正好持平,一分錢沒賺。

結論一,以亞馬遜三百萬書,排名二萬,還不賺錢,所以,99%賠錢。

結論二,為什麼不再版?因為現在出版社沒有再版之說,再版就是POD,術語就是一本起印,買一本印一本。

結論三,POD也一樣了,為什麼不賺錢?因為當原版賣光之後,盜版就鋪天蓋地,這是淘寶賣的複印書(一百家再賣)。POD賣五十,現印得等幾天,盜版15,你買哪個呀?下一步淘寶就是賣電子版盜版,只要2塊錢。馬上,各個網站都有電子書盜版,業內群更是隨便下載。

結論四,維權是不存在的,知識產權這一塊,非法所得10萬以上才能立案。但是有個好處,就是看書不花錢,自學不花錢,要說中國發展快,其實全部是盜版的功。

結論五,當然,盜版這麼多,在業內必然會有一些名氣,可是利用名氣賺錢那得掛招牌,掛上招牌那就叫江湖烙印,其實最怕這個。做學問不必掛招牌,這是真理。一旦打上江湖烙印,將來有再多的錢也洗不掉。做學問就得拒絕名利的誘惑,非淡泊無以明志。那你說那些名家都出名賺錢咋解釋?我說吧,其實靜下心去觀察,那不是什麼名家,那是學者型明星。


看看那麼多人在玩手機,就知道大家用在讀書上的時間已經很少了。對絕大多數作者來說,已經很難賺錢,大部分是為了出一本書。


不是為了賺錢的,叫作家。

只是為了賺錢的,叫寫手。


- 先退一步

寫書的過程是非常好的 整理和沉澱思維的過程,是無價的經歷了,何況還會有人買單;

- 再進一步

自己對一些事物的認識逐漸成了體系,自然也就提升了個人的價值,也就開啟了更多的機會。


書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

就拿大家熟悉的傳統紙質書來說,多數通過走實體書店、網路書店的銷售渠道,當然有圖書館、學校、企業、個人直接向出版社預定的。

在西方,最狹義的書是《聖經》,即the Book。在中國,由於國情原因,《聖經》是沒有書號的,不進一般書店的,通常在教堂買到,當然萬能的淘寶也有賣。

一般人想到「書」這個字的時候,他們的分類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是經典著作(以國學為主)和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這些都是經久不衰的書。中國人真的愛讀書(也許不能跟歐洲發達國家比,但至少與非洲國家相比是這樣),目前雖然風氣比較浮躁,但畢竟幾千年文鄉詩國、書禮傳家的底子沒有完全丟棄。舉個例子,就連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這類超級冗長、超級抽象、超級晦澀的哲學書都可以銷售10萬冊以上,試問,這個地球上,哪個國家比得了?至於《紅樓夢》之類的四大名著銷了多少,有誰知道?曾經的《毛選》呢?恐怕是天文數字。而且還不包括盜版書、電子書。

其次,是教材、輔導、考試、考證類圖書以及工具書(如英漢詞典、駕駛員地圖冊之類)。這個其實無須解釋,畢竟實用性很強!要想考個好大學、考托福、考研究生、考公務員、考會計師……不看書是不可能的。中國考證的類型也太多了,這個真的無法窮舉。一個人拿上百個證的都有,幾乎所有證都有專門的書跟它對應。

再次,是各種不知道怎麼歸類的暢銷書。比如求醫問葯(保健)類的書,講鬼神的、帶點神秘主義的、玄幻色彩的,聲稱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的書,情感類的書,心靈雞湯、成功勵志類的書,寫好玩的、獵奇的、與性有關的、帶點「黃的」擦邊球的書,《明朝那些事兒》之類的歷史普及類圖書,等等。

再其次,是人文社科的專業書。這類書一般是國家、省市、學校之類的公家機構通過項目、基金、課題、資助等等五花八門的途徑花錢出版(少數是個人或私企贊助出版),除了名人或特殊情況,很少有作者寫這種書賺很多錢的,哪怕寫得很好!比如我說,某一本語言學的專業圖書寫得很棒,但不代表作者或出版社因此而賺了錢。

由於國人這方面缺乏自信(也許客觀上確實不太理想),翻譯類的書,比國內學者自己寫的書好賣,甚至是好賣得多!網上一邊罵國內學者寫的書不忍卒讀,一邊罵國人翻譯的國外書不忍卒讀的,鋪天蓋地。逼格高一點的都直接去國外讀書,或者在國內讀國外書了。

最後,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書還不是銷量最差的。因為有些書,一般的書店甚至都少見,比如專業性非常強的理工類圖書,比如,研究的書,除了專業人員,有多少人會買?再說,想看這些書的人未必要買,可以在圖書館借,或者下載電子版本。指望這些書的作者和出版社賺錢,更難了。當然,他們的生存主要是通過相關機構資助的途徑。比如,在國內出一本《阿拉加斯加的植物多樣性研究》,有多少人買?怎麼賺錢?

當然,凡事非絕對,我只是說的大致情況,因此,你要舉出例子來反駁我的說法,非常容易!

最後的最後,悄悄說幾句,還有一類非常代表國情特色的書,就是完成政治任務的應景之作,如《XXX的會議講話》、《某某大會精神解讀》之類的,太多了。大多數通過攤派的方式強行購買。當然,即便一本也賣不出,也不用出版社虧錢,有國家在撐腰呢。


純粹靠選題和書本書的內容來賣出版稅賺錢,的確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但好東西一定有商業價值,但不一定是從版稅里得到,也可以整合更多品牌在書中,這倒是趨勢。


我最近寫一本書《31天學會CRM項目開發》(C#編程入門及項目實戰),是技術類專業書籍,真的很難,書出版後還得推銷,雖然自己沒有花錢,但付出的代價很高。


您好


作為一枚在出版社呆過且出過書的,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出版有兩個渠道:

1.自出版,自己掏錢

2.出版社公開發行

如果要走後者,首先對你的文字要求非常高。你要麼是大IP,自帶流量,有著先天優勢,比如像咪蒙這樣出書就很容易。

如果你只是一個非常沒有名氣的小作者,首先你要面對的問題是通過出版社的選題會,個人覺得出書花的精力其實非常大,如果靠這個賺錢不太現實,主要靠理想。真的能夠寫出符合時代的作品,如《三體》,如其他優秀小說。

出版社現在的情況都不是特別好,所以對市場需求非常敏感,選題貼近社會,貼近當下潮流的成功概率比較高。至於收入,如果你只是個初級作者。版稅在6%—20%,你可以算,稿酬=印刷數量×單價×版稅比例。大概一本書會有一萬到幾萬。

作為興趣和理想還是可以的。但以此謀生會謀殺了你的寫作興趣。而且會左右你對作品的思考。


不請自來。先說結論:出版社不大容易虧損,一般作者不太容易掙錢。

手機打的,先寫一部分。

從出版目的上來說,圖書分兩種。一種是想賺錢的A,一種是本來就不是為了掙錢的B。

想賺錢的圖書A可以再細分一下。

A1:教材教輔。基本有特定的發行對象,也是目前出版界盈利的主力。

A2:政府機構及事業單位指定用書。這個大部分是賺錢的,因為政府掏錢,不花白不花,花多了只要程序規範也不會有問題,沒有風險,是出版社比較喜歡的,極少有不賺的。(倒霉的也有,譬如印好了發現書中涉及的某大領導被雙規然後只能收回)

A3:出版社組織市場選題。這個基本上都要經過論證的雖然賺錢是大概率,雖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但一般來說除非特別運氣背,否則通過各種途徑消化掉(館配或者各種書屋贈書之類),至少也能保本。紅人傳記之類的。

A4: 作者有途徑賣書掙錢的。這種情況出版社一般不會虧,因為作者是要給錢出書的,所以個人會有風險。這個就看個人本領了,有人做講座或者公眾號吸引力大,確實能賣掉不少。但是這個畢竟個人不如集體,虧本的情況也是不少。


做得好就賺錢,做不好就虧本,跟其他生意一樣,沒什麼特別的。書就是商品。


全職寫作是很難賺錢的,現在一般的社也就首印5000本,都賣不掉。不建議全職寫作,當興趣倒是不錯,畢竟寫書的感覺不一樣

想寫書的也可以聯繫,只做市場書


本人寫書經歷告訴大家(有一本書還沒出版),當今有些學術氣息的書籍出版,真是非常非常困難,即便你寫作時注意與市場熱點儘可能結合,力爭良好的市場銷售,但出版社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所以說靠出版書籍掙錢,真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暢銷書和經典書目一直都是賺,但受到了電子書和盜版的衝擊,與十年前比已經嚴重下滑了。


來說點正能量的,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如果確實是好書,是會賺錢的。我的一個作者自己寫的一本書,未完成之前先自己做了預售,全價賣出幾千本,這部分已經賺了不少錢,正式出版後還會有銷量的版稅,按照他寫這本書的周期,平均算下來,月薪已經超過了普通的白領。

這裡最重要的是自己做預售那部分收入,依靠的是自身的粉絲資源。雖然所在的領域比較小眾,但有一部分粉絲願意買單,帶給了作者大部分收入。這些粉絲是依靠作者輸出的過硬的內容,一點點積累出來的。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把書推出來,效果就很好。

這裡說的只是一個例子,其他更好的模式應該還有很多。

如果想做一個專職作者,我覺得首先應該經營自己,不能說像明星似的一呼百應,但是至少百度一下名字得有點信息吧。其次在自己的領域裡有些建樹,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好,但是就是沒人識貨,我想還是差了些什麼吧。

總之,靠寫作賺錢的可能性是有的,以此為生也不是不可能,即使不出版紙質出版物,也有其他方式,只要你輸出的東西有普遍的價值。


其實早先說到資本家,是以剝削盈利為最終目標,但實際上市場就是這樣的,不盈利那誰能吃飽穿暖呢。所以任何商業行為(文化也是商業行為啊)都是以賺錢為目標的。市場上的書不能成為暢銷書的,也許其實是好書,但沒有那些營銷運作而已,每個編輯都認為自己的書是好書的,誰不說自己的孩子好?


其實出書出版對於作者和社會是一種文化的專遞,對於出版社和發行渠道已經....他又是一種文化產品。至於出版書是否賺錢首先要看您作品的質量有沒有賣點對於社會能有多大的市場影響力。所以賺不賺錢不是絕對的,您的作品有賣相那肯定大賺,相反則之。所以建議您還是先給出版社投稿,看看他們的出版意見。針對您的作品分析一下市場前景。我之前在中華出版熱線出過書,當時想做暢銷書,後來他們給分析了一下市場和作品。最後溝通還我的作品還是合作出書,發行也很好。噹噹網,新華書店,網路書店上都有售。您先上網找找中華出版熱線的聯繫方式,跟他們溝通,畢竟他們是行家。


推薦閱讀:

怎麼靠寫作養家糊口?

TAG:書籍 | 出版業 | 出版社 | 出版 | 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