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為什麼不聯手攻擊蘇聯?

德國都把蘇聯打得奄奄一息,要是加上日本,蘇聯不就完蛋了嗎?

以前就有這個疑問,最近看鏘鏘三人行 說是因為日本起了私心 認為遠東資源不夠豐富 不如東南亞 我認為不是這麼簡單 請達人賜教


不請自來。

首先明確反對 @秦曉墨和 @姬軒亦的答案,秦先生的回答中主要是用諾門罕衝突來說明日軍相對於蘇軍的劣勢,可是秦先生的回答通篇沒幾處對的,首先,日軍參戰的兩個主力師團並沒有被全殲,而是在第二次諾門罕衝突後順利突圍,且第七師團傷亡不大,損失最嚴重的是第23師團,傷亡人數接近一半,且在諾門罕戰役中,所謂蘇軍裝甲部隊占絕對優勢的也是不對的,實際上,蘇軍裝甲部隊在諾門罕時期的主力為BT7與T26,水平與89式相當,且損失嚴重,蘇軍損失最重的第11坦克旅在7月23日~8月28日間得到了BT-7供應155輛補充,8月20日再投入BT-5和BT-7共計154輛,至8月30日止只剩下38輛可以使用,損毀271輛,一共死傷349名士兵。日軍裝甲部隊同樣蒙受了較大的損失,雖然損失數量相比於蘇聯要少,但是本身參戰的就不多,所佔比例相當大。而整個諾門罕衝突中,出現的最大的坦克,是日軍的九七式。

從維基百科所引用的資料來看,整個諾門罕戰役的,蘇軍和日軍的損失是相當的,陣亡人數來看,蘇軍反而多於日軍,但是此戰後,蘇日簽訂停火協議,日本尊重蒙古聲稱的邊界,蘇聯加強了對外蒙的控制,日軍沒有達成任何目標,自然是日軍失敗。

現在很多資料都說諾門罕戰役影響了日本的北進和南進理論,實際上,真正針對蘇聯的北進論是在42年提出的。以下引用日文維基的部分敘述:

先述したとおり、陸軍にとっての最大の仮想敵國は伝統的にソビエト?ロシアであった。陸軍はアメリカとの戦爭は海軍の戦爭であり、1942年春の対ソ攻勢を既に視野に入れていた。田中新一參謀本部第一部長が1940年末から翌年初頭にかけて作成した『大東亜長期戦爭指導要綱』では、南方作戦は5,6カ月で終結させ、その兵力を北方へ転用することを進言した。1941年6月に獨ソ戦が勃発すると陸軍內部には「北進論」が渦巻き、陸軍省は慎重であったが參謀本部は即時開戦に傾いた。そして、原嘉道樞密院議長?東條英機陸相の下、関東軍特種演習と稱して八十五萬人を動員し「南北併進論」にこぎつけることに成功した。

しかし、北方への大動員により、資源の面で圧迫を受ける海軍は、陸軍の「北進」を非常に警戒しており、岡敬純軍務局長らは北進阻止のため1942年2月から審議を開始し、「今後採ルヘキ戦爭指導ノ大綱」を作成したが、逆に陸軍の「対北方攻撃論」は邁進していった。

蘇軍將領自己對於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表現也是有較為清醒的認識的,基本靠巨量的人員傷亡和火力優勢打勝的。而日軍也暴露了眾多問題,對於機械化部隊的使用,大目標的模糊等等,從諾門罕戰役蘇日兩軍的表現來看,真的是彼此彼此。

所以姬大大說的,日軍差蘇軍一個時代也是不能認同的,當時的日軍在輕步兵的運用上簡直和抗美援朝時期的志願軍有一拼,基層部隊的戰術水平非常高,戰鬥意志也甚為頑強,雖然裝備差距的確比較大,但並不能簡單的說差一個時代,畢竟這話太寬泛。最為典型的就是沖繩戰役,一無所有的十萬日本守軍,硬是和擁有制海權和制空權,且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美軍打了兩個多月,且對美軍造成了巨大損失,那還是在日軍的兵員素質和裝備水平急劇惡化的1945年,如果換成蘇軍,很難想像蘇軍能比美軍打的更好。當然,這個事情值得深入討論,因為各種影響因素也是不一樣的,只是說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所以對於為何日本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我更傾向於支持 @屈嘯宇兄的答案。而且,日本當時實在是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實踐北進的計划了,陸軍主力都被牽制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如果抽調部隊去實踐北進計劃,對於太平洋戰場和中國戰場是極為不利的,而且日軍在這兩個戰場陷的過深,徹底處於了泥潭之中,根本沒有多餘的部隊可供使用。


德國、義大利、日本,我們稱之為軸心國

但,他們卻沒有一個軸心

看看三個國家的進攻方向

德國:法國、英國、蘇聯

義大利:希臘、北非

日本:亞洲

明顯看出,他們的目標風馬牛不相及,他們的共同之處只在於:他們都想著侵略

————————————————————————————————————————————

回到題目上來,先看看德國與日本的關係:他們簽署了一個條約,二戰期間日本的幾艘大型潛艇為德國送去了一些稀有金屬,再加上日本和美國開戰美國又和德國開戰這個間接關係

就只有這點聯繫

所以說,日本才不會幹「德國人打蘇聯了我們快去幫兄弟一把」這種事

因此,日本怎麼打,肯定是利益決定的

但在講利益之前,不得不提日本軍隊中的派系之爭。海軍主要主張南下,陸軍主要主張北進,但海軍和陸軍長期對立,即使在海軍或是陸軍中間也有很多不同派系,各種派系斗到最後往往是只要是你提出的我都反對,絲毫不考慮現實。只講一例,日軍侵華取得巨大成功,海軍按捺不住想要立功,所以推行南下策略進攻東南亞去了

再說利益問題。侵略中國確實得到了很多利益和戰略資源,但是石油和橡膠卻是中國沒有的(要怪就怪日本人命不好,沒勘探到大慶油田)。所以為了獲得它們,必須南下,這也是海軍派主張南下的理由(或者說是派系鬥爭的借口)之一。雖然日本人很狂妄,但也知道自己無法北上南下同時進行,選擇了南下,自然不會北上進攻蘇聯

總結一下,日本不和德國聯手進攻蘇聯是因為:關係不夠好+派系鬥爭+石油橡膠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日本選擇北進進攻蘇聯,真的能改變結果嗎?看看諾門坎戰役就知道日本的陸軍在歐洲就是三流貨色(或者說還不如),根本抵擋不住機械化蘇軍。唯一有用的地方就只是牽制蘇聯迫使蘇軍必須在遠東留下一定數量軍隊,但這在我看來並不能改變戰局


說諾門坎什麼的,其實是把當年那場衝突(其實真算不上戰役)給誇大了,其實兩方損失差不多,作戰目標上蘇聯實現的多一點,日本實現的少一點,其實也不存在完敗之說。至於技術層面,其實輸的是蘇聯,機械化作戰的水平明顯比日軍低。日軍其實在當時算是很前衛的一支軍隊,對當時歐洲、包括英國和德國的新一代軍事理論跟的很緊,蘇軍的傷亡和裝備損失都比日本大得多,坦克還只是當步兵輔助火力用,而且損失率比日軍高很多,制空權則一開戰就丟掉了,整個作戰模式還停留在紅白戰爭的年代,日軍之所以最後處於下風,主要是前線戰術指揮官是一幫二逼(這個其實也有戰後政治宣傳之嫌),這可以理解,日軍終歸成長的太快太急,其實軍事思想在各個層面上是互相脫節的,直到二戰最後也還是如此。從結果而言,諾門坎雖然蘇軍佔優,但是完全沒有撼動關東軍佔據滿洲國這個事實,更不要說對關東軍的軍事力量有什麼實質性的削弱。相反,以防備蘇聯為名,關東軍在此戰之後大量搞預算,逐漸成為當時日本軍隊中最強大的力量,並且在42年從司令部升格為總司令部。

最早渲染諾門坎日軍大敗的是日本人自己,其實是當時日本國內政治鬥爭的需要,這麼一搞,當時佔據關東軍和本土軍部高層的老牌軍官立刻都靠邊站了,最後一個大正內閣,平沼內閣也總辭了,從此東條和近衛這些新一代政治人物佔盡先機。因此,所謂諾門坎完敗在以關東軍為最大資本的日本軍隊少壯派和政壇極右派而言,發揮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而蘇聯渲染諾門坎大勝的理由就更複雜了,不要忘了,當時的蘇聯正在鬧大清洗,這次戰鬥的指揮者是斯大林清洗紅軍高層後幾乎唯一一個倖存者,而當時清洗的理由之一就是「日本間諜」。(但朱可夫是個性格很複雜的人,斯大林一死他立刻率領紅軍勢力支持赫魯曉夫鬧政變,幾乎把蘇聯變成了槍指揮黨,當然,失敗了。)

所以,當時的蘇日明面上很樂意把對方當作大敵,實際上么,呵呵。

至於為什麼不和德國一起打蘇聯,原因很簡單,因為德日之間一點也不鐵杆(說到鐵杆盟友,不論各種僕從國的話,德國其實一個也沒有,包括義大利也是各種貌合神離),日本對於法西斯或納粹主義的接受度並不算高(當時在亞洲最欽慕納粹的是常公~~~所以小鬍子當時和南京政府關係各種好),其實和蘇聯當時而言也沒有什麼戰略衝突(只有在蒙古問題上有衝突,蘇聯對中日戰爭的態度則非常曖昧,比美國曖昧得多,在美國禁運之前,和日本真正有戰略衝突的西方大國只有英國),所謂南下北上之爭,去好好Google一下那段歷史就知道了,不把蘇聯作為優先的作戰對手其實是貫穿整個日本作戰思路的,這一點沒啥衝突,所謂南進北進,其實更多是日本內部的一場政治鬥爭(和明治初期的征韓論之爭很相似,其實當時兩方爭奪的真正焦點並不是打不打朝鮮帝國,而是誰應該在新政治體系里當大佬)。而且,真正的南進與北進之爭發生在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取得重大勝利之後,其實和諾門坎也關係不大,而且當時的爭論焦點不是南進還是北進,而是南進成功之後,是掉轉槍頭北攻蘇聯(前提是德軍已經或快取得決定性勝利了,日本軍部內部當時對這點其實保有疑問)呢,還是繼續西進列印度,甚至打中亞),南下東南亞、並且儘快結束中國大陸作戰是日軍最優先的作戰目標,這點在當時的日本軍部是沒有爭議的,因為最優先的對手和戰略目標都在這條線(ABCD)。

其實說到底,西方國家而言,日本立意一定要滅掉的只有英國的亞洲勢力,對美國的戰略思路始終是以戰求和(當然,珍珠港之後有高層提出要打到華盛頓,但那只是日本二戰時期各種腦熱言論之一,一直到中途島,日本打太平洋戰爭的思路始終是以一場決戰迫使美國人以對日本較有利的條件上談判桌。當時包括德國在內,大家都很明白,美國如果真放開了打,誰也沒把握將其完全擊敗。)

之所以有這種現象,是因為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戰略目完全不同,德國的目標是征服世界,它的軍事行為中意識形態驅動的成分很大,日本其實始終以征服亞洲為主,是傳統的民族爭霸思路,從日俄戰爭起,追求的就是趕走西方人,建立一個自己獨霸的亞洲,因此對於歐洲戰場主要以觀望為主,和蘇聯始終維持著外交關係。因此對於德國而言,從來就沒有把日本當成生死攸關的盟友(小鬍子從始至終看不上這幫東方矮子),可惜它在意識形態上的頭號盟友義大利實在是太不給力了。但說到底,全球對抗這個概念其實也是到了美蘇冷戰才正式誕生的,之前雖然有兩次大戰,但主戰場的核心利益都很明確,依然是民族國家之戰,要求日德一開始就策劃世界之戰其實並不現實,尤其是對兩個將民族主義置於意識形態核心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到了美蘇爭霸的年代,民族主義完全讓位給新的普適意識形態,它們所結成的聯盟和產生的戰略就不是兩次大戰雙方所能比擬的了,所以始終打不起來。


題主有和我曾經一樣的問題,日本為什麼不和德國一起滅掉蘇聯然後瓜分歐亞大陸?倘若日本直取西伯利亞,對蘇大後方的打擊是致命的,不僅可以拿到大量的資源而且可以直接幫助盟友德國緩解在歐洲的戰爭壓力。

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在我們看來這樣做是軸心國統一世界的最好途徑(本人曾是德意志的支持者)。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只是「我們」,而戰爭卻是戰爭。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題主不覺得如果日本做了這些,那他們也太像給德國打工的了么。把軍隊開進西伯利亞,首先要過大小興安嶺的森林,然後穿過外興安嶺的崇山峻岭,走中西伯利亞高原,再到西西伯利亞平原給別人當槍靶子?

日本參謀本部其實一直存在著「北進」和「南進」兩派之爭,「北進」派力主在時機成熟時進攻蘇聯,向西伯利亞方向擴張。「南進」派主張向東南亞擴張。就一般正常情況而言,蘇聯經過「十月革命」、內戰、被波蘭擊敗以及蘇芬戰爭,比英、美弱得多,「北進」是個相對穩妥的擴張方案,「南進」則要同西方列強「硬碰」,十分冒險。1941年下半年,蘇聯在德國閃擊下屢戰屢敗,大部主力被殲,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如果日本在國家戰略方向上選擇了「北進」,定然會不顧《蘇日中立條約》的約束,毫不猶豫地抓住這一千載良機,配合希特勒德國出兵蘇聯遠東地區(像戰爭末期的蘇聯不顧該條約的約束,加入對日本作戰一樣),日軍陸軍可穿越蒙古截斷西伯利亞鐵路,空軍可以簡易的前進機場來實施對烏拉爾以東、西伯利亞的後方重工業、軍工生產地區的轟炸,日本強大的海軍可以攻擊蘇聯遠東海岸線上的任意一點並實施登陸。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在戰略上處於兩個強國的兩面夾擊的態勢下,則必敗無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戰時的俄國和法國如果同德國「單挑」的話,根本不是對手。何況二戰初期蘇聯遠遠不如一戰時候的德國,怎經得住德國和日本的兩面夾擊?蘇聯同日本鑒定「互不侵犯條約」本身就說明它非常害怕陷於兩面作戰的絕境。(摘自《蘇德戰爭》)。

但是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因為利益。西伯利亞地區的資源現在人盡皆知,可謂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在二戰時期,來看那裡的產出:1942年西伯利亞生產原蘇聯1/4以上的鋼和鋼材、1/3的生鐵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對的!關鍵的石油產出不在這裡!在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玩過文明的都知道「石油」在戰爭中的作用,經常為了一塊油田而去新開一個城市。(純遊戲論點)西伯利亞沒有石油,我幹什麼去?1925年蘇日建交,日本撤兵,蘇聯讓給日本庫頁島北部油田和煤礦45年開採權,每年約產石油30萬噸,台灣年產幾萬噸.撫順頁岩油產量最高峰1942年25.7萬噸,年產峰值80萬噸,然後西伯利亞沒有油,東南亞有油。

南進政策是必須的。日本需要的是直接能夠開採的油田和各種資源。

來看另一方面,人口。打仗消耗的除了資源之外就是人口了,倘若日本進攻蘇聯,他們的部隊需要大量的新兵進行補給,新兵從哪裡來?西伯利亞?別鬧了,有人么……中國?游擊隊和村民會幹么?這是要幾線作戰的節奏啊,早晚會把自己拖垮,而且諾長的補給線,還走中國,善良的中國人民怎麼可能不打劫他們一發呢~

南進政策的目標指向印度支那半島、泰國、馬來亞和印尼,這些地方有石油、橡膠、錫、鎳、鋁礦砂和米,開採設備也極為完整。同時軍方也認為可藉由反殖民宣傳,令東南亞人民與日本合作。日本軍方認為在沒有獲得穩定的自然資源供應之前無法與歐洲強權對抗,但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他們又必須面對一場自知無法獲勝的戰爭。國內與軍中對英美的反戰派認為,在工業能力上日本無法與英美相比,且已無力再另闢戰場。這些看法使他們受到國內政治壓力與極端份子的殺害。

為了取得對華戰爭的勝利,日本認為勢必要切斷重慶政府的外國資源。日本聲稱中國軍隊藉由中南半島取得外國軍需物資,以武力令法國當地政府低頭後,於1940年9月佔領越南北部。1941年4月,為改善日美關係,日本派遣外交官前往華盛頓特區進行談判,不過日軍在中南半島的擴張並未停止。7月2日御前會議決定增派部隊佔領越南南部。這些行動激怒了當時已經在戰火中的美國、英國以及流亡的荷蘭政府(此時依然控制著印尼殖民地的石油資源)。為抑制日本擴張,美國於7月25日凍結日本在美資產,8月1日對「所有侵略國」進行石油禁運與經濟制裁,英國與荷蘭同時跟進。對於石油、鋼鐵、工具母機有70%從美國進口的日本來說,這政策極為致命,除非日本將軍隊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否則日本國內儲存的石油資源將會耗盡。日本對此條件難以接受,並稱這三國和中國(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為ABCD包圍網。日本決定與英美荷等歐美國家開戰,進攻東南亞爭奪該地資源以維持國家自給自足的經濟,持續對中國的戰爭。

摘自維基百科「北進與南進政策」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倘若日本和德國幹掉了蘇聯,下一步是什麼呢?分蛋糕。呵呵,日本拿到的肯定是東西伯利亞(最好的結果就是拿到中西伯利亞高原,不過德國肯定不給,高原的作用請參加中印之間的青藏高原),出人出力最後拿到的還是一片不毛之地(連石油也沒有啊尼瑪!!額……可能現在還沒開採出來)想必日本人是不願意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的。傷和氣……傷和氣……

日本的軍事天才們不是傻子,走上了法西斯之路的後果他們心裡是很清楚的,只有在有限的時間內爭取大量的資源作為最後的談判條件才是最重要的,能贏則贏,不能贏還可以退後一步,談判唄~手裡有貨最後也比日本本島大不是么

以上~


其實作為一個有邏輯的人,思考這個「xx為什麼不如何如何」的時候,最靠譜的思路是:「如果xx如何如何能得到什麼?為了干成要付出或準備什麼?得冒多大風險?」

很多時候你覺得佔大便宜的事別人沒幹,要不是是因為人家看的比你清楚:干這事賺頭不大,成本太高。要麼是有你不知道的難言之隱。比如說你覺得有個特靠譜的年收益20%的基金,有個哥們就是不買,你仔細想想就知道:要麼是他有內線知道那個基金根本是騙人的,要麼就是手頭真沒錢。

回到你的問題,日本聯手德國攻擊蘇聯成功對日本有什麼好處呢?要準備多少軍事力量?搞不定得虧多少?

1 就算成功了,日本應該也就是得到蘇聯西部大片凍土和草原,這對日本有價值嗎?別忘了,日本侵佔東北是看有資源和工業,蒙古草原一直唾手可得但一直不感興趣。

2 要準備多少軍事力量。上面很多人說了,諾門坎一戰日本其實不算輸也不算贏,但是知道要和老毛子打自己得豁出去很多軍事力量,不值呀

3 風險太大,一旦輸了,東北歸老毛子了,連旅順和朝鮮都危險。這個對日本風險太大了!

根據以上三點,如果是你你會打嗎?


其實日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日本在諾門坎之戰中陸軍自以為天下無敵的2個師團被全殲,日軍裝甲師遇到蘇軍坦克後才發現對方轟自己如剁瓜切菜,蘇軍的空軍和火炮都優於自己,指揮此戰的朱可夫就是後來的東線救火隊員的名將,他極端注重後勤,在斯大林和他的策划下提前修好補給鐵路到可能發生衝突的諾門坎,所以比家門口作戰的日軍還擁有火力和補給優勢,日軍陸軍戰術層面也只停留在一戰水平,與朱可夫的機械化協同作戰有差距,日軍陸軍部從此認識到蘇軍已經與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軍隊大不相同,內心裡對蘇軍是挺害怕的。

關東軍在諾門坎之戰前是有進攻蘇聯的打算,之後就雖然日本人為了面子還打腫臉充胖子,但是主要職能是防範蘇聯進攻自己和軍援中國。

後蘇德戰爭爆發,日本本部考慮的是在德國佔領莫斯科和到達烏拉爾地帶後蘇聯徹底無望東援後才動手,並不想為德國火中取栗。德國在那年敗於莫斯科城下,並且隨著中日戰爭和美國封鎖加劇,主張南進的海軍佔了上風,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陸軍方面,日本和蘇聯差距有一個時代。。天朝和日本差半個時代。蘇聯和德國差半個時代。

所以霓虹陸軍那兩下子,扔到蘇聯的開闊地。。。呵呵呵,朱可夫笑而不語。

所以。。。。你在抗日戰場上還能經常看到令人熱血沸騰的拼刺刀和古典騎兵對殺呢。。。我大晉綏區八路騎兵和大青海軍騎二師滿賽。。原因是騎兵在開闊地帶欺負沒有連發火器的步兵仍屬於虐殺。


日本人試過,然後亮點太多

1,日本軍隊的鋼盔上有大日本的標誌——紅太陽,在遠東的雪地裡面分外妖嬈,對面的蘇軍心裡樂開了花,結果裝備鋼盔(日本人稱之為鐵帽)的部隊傷亡率居高不下,之後不得不把那個紅色的靶心拿掉

2,日本最精銳的坦克部隊跟蘇軍磕了一次之後被徹底打爆,原因無他,蘇軍T28重量是89式的兩倍多,裝甲厚度也是兩倍多,速度還比89式要快。可惜了日本這唯一一個裝甲師團,當寶貝養了這麼多年,甚至連裝甲都是從海軍那邊扒過來的,打不過還跑不過,被結結實實日出翔。

3,日本最驍勇善戰的騎兵跟蒙古騎兵對砍,被成吉思汗的子孫虐成渣,有士兵用武士刀斬中敵人,馬匹速度太快,來不及拔出刀,結果手腕骨折——這就是為什麼蒙古人用的是彎刀。

4,日本人給水源下毒,不想蘇軍的飲用水是從後方用管道運來的,結果焦渴難耐的日軍士兵喝水,卒。

5,平均身高一米六的日軍和平均身高一米八的蘇軍拼過刺刀,效果拔群

這幫逗逼從此之後就沒找過蘇軍的麻煩


本子從開戰時就沒有切實的目標,只是被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激發起來的優越感和民族情緒所驅使。所謂蠶食台灣,朝鮮,滿洲,再鯨吞中國,而後圖謀東亞乃至世界只是空想,與四五百年前豐臣秀吉的狂想相比並沒有長進,除了意識形態中開始自命自己代表的是黃種人的未來。

而二戰時本子國沒有真正的領袖和主腦,中高級官僚和軍官集體負責。烏合之眾中誰鼓噪的厲害,誰更激進,那部分人的意志和想法就佔了上風。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本子的冒險屢屢獲勝。國民日趨好戰而激進,政府和軍部日漸受制於此。軍部激進,內閣保守,結果是內閣下台,大佐們行動超前,軍部也只能承認既定事實。目標扯淡又沒有剎車片,這樣的戰爭機器開動起來,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從趕走張少衰開始,到佔領南京,一直是陸軍在立功,而後侵華戰爭慢慢陷入了僵局,後面就算是拖也被拖不起。海軍一直不忿,除了淞滬會戰時出了點風頭,並無用武之地。而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時,海軍在海戰中表現出色。二戰時本子海軍的實力接近英美,早就躍躍欲試。隨著戰爭的進行陸軍陷入僵局,海軍慢慢開始主導戰爭走向。

1936年11月,德日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劍指蘇聯;到1939年8月23日,,德國又與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要知道毛熊和本子的諾門坎發生在39年5月到9月間。事實上本子被同夥德國擺了一道,,北上政策遭遇重大挫折。諾門坎之後,近衛首相對德國駐日大使講:」日本在技術,裝備,機械化水平方面和蘇軍至少相差兩年。"斯大林極力避免兩線作戰,但沒有放鬆警惕,毛熊在廣闊荒涼的西伯利亞維持了相當的駐軍(大概步兵坦克數量的1/4)。本子陸軍深陷中國戰爭,「久暴師而國用不足」,更無力北上。

與此同時,美英對本子在亞洲的擴張感到緊張,對它的批評和制裁越來越嚴厲。本子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從一戰日本攫取了德屬南洋的三個群島之後,已經窺伺東南亞的資源很久了,全面禁運之後,只有東南亞的石油橡膠有色金屬等資源可以解決日本的燃眉之急。而且美國的禁運在本子看來,簡直就是欺侮和挑釁。本子中的部分高官開始幻想憑藉戰爭初期的勝利而把美國逼到談判桌前。而高層之中很多人意識到與美國實力的差距,但無人敢提出繼續謀求和平了,因為這意味著退縮和怯懦。

於是有了暴走的本子偷襲珍珠港,豪賭國運而終至敗亡。


這裡邊的原因太複雜了,挑幾個簡單的說吧。第一、那三個瘋子當時有野心,但並沒有大到想征服世界,如果是想統治世界,那一定會聯手先滅蘇聯,會師再說。第二、軸心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彼此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舉個例子,淞滬會戰的時候,國軍精銳那都是德械師,一水的德軍裝備,德國教官訓練的,可見中德關係之密切。當然後來德國礙於日本的抗議,不賣武器給中國,可自己打蘇聯的時候小日本也不幫他,反而去惹了最不該惹的美國,結果美國人先集中火力把德國給滅了,可憐的德國人。第三、日本內部也是充滿分歧的,文官和武官的分歧,陸軍和海軍的分歧,包括大臣遇刺啊,諾門坎被全殲什麼的,最後武官戰勝文官,海軍戰勝陸軍,於是決定南下。第四、資源。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誰都知道。日本是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打仗需要的煤炭、石油、鋼鐵、橡膠,他全沒有,蘇聯的西伯利亞也沒有,這些東西都在中國和南洋。第五、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所有的對外戰爭從未贏過,而南洋索性全是殖民地。蘇聯這邊剛把你打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上來就被全殲。一邊家藏萬金,連個防盜門都沒有,一邊是家徒四壁的200斤肌肉男,窮狠窮狠的。傻子也知道怎麼做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結果被拖在中國,欲進不得,欲退不舍。


在兩個野心家眼裡,這不是聯盟這是搶肉。


德國國防部有過這個想法的,所以派軍事參謀援助國民政府抗擊日軍,為了讓日軍在中國受阻然後調轉矛頭北擊蘇聯。。進一步還可能中日德修好合圍蘇聯,或者中國至少保持中立。。不過希特勒上台之後就召回了所有參謀,全力支持侵華了。。不知道有些人給希特勒洗白支持抗日的是什麼心態。。


我覺得諾門坎之戰的意義被高估了。當時荒蕪的西伯利亞並沒有吸引日本的戰略物資,其地域對日本又太過廣漠,而日本的戰略構想主要在東亞


你開了上帝視角!蘇聯本身是有在東邊屯兵防備日本的進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蘇聯西線的戰力,畢竟有可能兩線作戰么!而日本國內當時也分裂成北上和南下兩個策略!當北上策略受挫後,才集中精力南下!畢竟東南亞的戰力遠不如蘇軍!從此,日本也陷在東南亞的叢林里了,再也無力北上了!至此,蘇軍才能徹底集中兵力抵禦德國,最後完成反攻!


日本缺少供應戰爭機器的必要資源,石油,橡膠等都在南洋,不執行南下計劃,跑到遠東幹嘛。而蘇聯在遠東軍力一直很強,

1941年6月22日:703714人,炮10080門,坦克3188輛,飛機4140架,艦艇94艘。

1941年12月1日:1343307人,炮8777門,坦克2124輛,飛機3193架,艦艇96艘。

1942年7月1日:1446012人,炮11759門,坦克2589輛,飛機3178架,艦艇107艘。

1942年11月19日:1296822人,炮12728門,坦克2526輛,飛機3357架,艦艇98艘。

1943年7月1日:1156961人,炮13843門,坦克2367輛,飛機3949架,艦艇101艘。

1944年1月1日:1162991人,炮16827門,坦克2069輛,飛機4006架,艦艇102艘。

1945年5月9日:1185058人,炮20695門,坦克2338輛,飛機4314架,艦艇93艘。

1945年8月9日:1747465人,炮29835門,坦克5250輛,飛機5171架,艦艇112艘。

而關東軍最強不過其編製最大時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85萬人。日軍在深陷中國戰場,又去捏蘇聯遠東這個硬柿子簡直愚蠢,還不如南下去搶資源呢


一是蘇聯遠東地區沒有日本發動戰爭所迫切需要的資源,橡膠、石油、糧食、人力。佔據遠東地區,從戰略全局上可能會負分。

二是日軍的內部鬥爭,或者說戰略分歧明顯,南下和北上的出發點不同,海軍在鬥爭中處於優勢。

三是受死的駱駝比馬大,未必是和蘇聯1942年那戰的感覺,而是對華戰爭的感悟。農業國家的中國被打成這樣,進入40S以後,一樣慢慢打出了均勢。何況是已經工業化的蘇聯。

綜上,日本無論從戰略目的,還是政治考量,還是戰爭實力都不足以讓他有能力去發動一場遠東戰爭。


諾門坎被蘇軍艹服了


遠東球也沒有不值得蝗軍打

況且蝗軍內部「南下」已佔上風

而且蝗軍也慫了


德國入侵蘇聯後也不是沒邀請過日本加入瓜分,最終沒有北進除了之前張鼓峰和諾門坎被大敗之外,應該還有以下2個原因:

1. 法國已經對德投降一大大降低了入侵中南半島的難度。事實也證明日本抓住了這個機會,僅用武力威脅就迫使維希法國同意其在中南半島駐軍。

2. 東南亞有日本被美國禁運而又迫切需求的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資源。加上第1點已經很容易的完成,順勢拿下馬來亞和印尼成為必然。北方相對來說除了荒涼的土地沒有什麼日本迫切需求資源,短期效益不顯著。


技術細節已經有很好的發言貼,更多從戰略角度回答一下。

一、如果德日聯手攻擊蘇聯,美國有極大可能性提前參戰。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潰千里,靠巨大的犧牲才勉強頂住德國的凌厲攻勢,而在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之前,德國還保持著相當強的攻擊能力。而如果日本進攻蘇聯,美國坐視不管,則很可能打破這種戰略平衡,而一旦蘇聯戰敗,德國70%以上的陸軍,一半空軍將騰出手來,同時徹底解決束縛德國最嚴重的資源問題。屆時的德國對美英而言會是一個Bug級的存在,最多雙方維持戰略均勢,這將從根本上挑戰美國的國家利益,因此美國決不會等到事態如此失控後才參與。那麼對於日本來說,它將同時與美英蘇中四大國同時交戰,而歷史事實是美國僅用了次要精力就把小鬼子打得不要不要的,同時與四大國開戰日本軍部就算再狂妄恐怕也沒這個膽量。

二、就算打敗了蘇聯,日本也撈不到什麼好處。

假設德日戰敗蘇聯,則日本能夠得到的無非是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資源上,西伯利亞富有的煤鐵稀有金屬等資源,由於已經有偽滿洲國和偽蒙古國的存在,對日本而言並不是生死攸關的資源;而且西伯利亞的氣候,極大地限制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和能力,就算資源開發,日本也一定會重點利用滿蒙地區的資源。而對於日本最重要的石油、糧食和橡膠等資源,除了庫頁島南部的小型油田外,那玩意兒主要都在東南亞而不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同時西伯利亞地區,除了對蘇聯死心塌地的俄羅斯族外,其他少數民族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也遠大於日本,日本在這些地區的殖民統治成本將會高的可怕。事實上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對殖民這種統治策略的顛覆是根本性的,否則英法也不會在戰後那麼乖乖地把幾個世紀積攢起來的殖民地紛紛吐出來。

三、就算打敗了蘇聯,日本很可能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更加可怕的敵人。

假設德日瓜分了蘇聯,兩國接壤,那麼德日兩國更大的可能不是精誠團結對付美英而是迅速翻臉。在崇尚白種人種族優越論的納粹眼裡,日本盟友不過是一個可以暫時利用的劣等民族。希特勒在《我的奮鬥》里明確表達了對日本民族的蔑視,同時也提出可以利用日本的力量為德國服務。當蘇聯被摧毀後,德日兩國合作的基礎將不復存在,因為對德國而言,由於海軍力量特別是水上艦艇部隊的薄弱,即使打敗英國,那麼分割大英帝國殖民遺產的也將是日本小夥伴而不是它自己。而失去了蘇聯抵抗配合的英美也很難具有反攻歐洲大陸的能力,更大的可能是不得不承認德國在歐陸的勢力範圍,對於追求建立歐陸帝國而非世界帝國的納粹分子來說,就已經達到了他們的訴求。而對於日本而言,一個工業和軍事實力更強、擴張慾望更激進、民族主義更狂熱的鄰國取代蘇聯,不管它與這個鄰國曾有過多麼甜蜜的蜜月期(事實上德日從來沒有放棄過給對方穿小鞋),也會形成巨大的威脅。

———————————————————————————————————————————

某種程度說,軸心國的相互算計,也算是人類文明的幸運,至少對於中國人而言,如果德日真的聯手滅了蘇聯,那麼我們現在十有八九就需要說日語了,當然也有可能比這個更糟糕,比如說被用作活體實驗的材料之類的。。。當然同盟國之間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但相對於軸心國而言,同盟國的共同利益更為一致,擴張野心也沒有那麼大,再加上美國這個大哥經常出來協調一下安撫一下斯大林和丘吉爾,而且這個大哥當的總體上可以說能夠一碗水端平,保證各方更好形成合力,也進一步加速了軸心國的滅亡。


推薦閱讀:

二戰時期德國對英國俘虜的待遇如何?
如果日本二戰後與德國類似南北分治,世界歷史會是什麼走向?
二戰前夕蘇聯為什麼不相信「德國將要進攻蘇聯」的情報?
軸心國怎樣才能打贏二戰?
推薦些以二戰軸心國勝利為前提的架空歷史/科幻作品?

TAG:德國 | 世界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