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電影鑒賞水平?

以前太過於關注劇情,感覺太俗了。想提高各方面的鑒賞水平,比如攝影,剪輯,畫面等。是否該讀一些書什麼的?求指導!


多看電影,多看好電影。

多看書,多看專業書。

然後,就是認真地生活。

以上,是為了讓你樹立一個標準。有了屬於自己的標準後,你自然會鑒賞。而且不限於電影。


說起來其實很簡單,就兩個字:多看。大量地看那些受到廣泛推薦的好電影。開始可能是純看熱鬧,但看得多了,總會自己摸著些門道的。這時候再配合著看一些專業的書籍和影評(專業影評,不是發泄個人觀影情緒那種)。鑒賞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這可能是個有點長的過程。畢竟品味這種東西,是講究厚積薄發的。


不得不說的是,電影的鑒賞分為感髮式的和非感髮式的,當你非常關注劇情或者寓意時也未嘗不能寫出好的影評,在別人看來也是好的鑒賞。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他沒學過專業電影知識,但是豆瓣上寫一篇影評,依然推薦很多,贊成很多,這是因為他是以感發的方式寫的影評,特點便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會看出特定的感受。事實上這樣的一篇影評類似於一篇觀後感。

但是對電影劇情的鑒賞絕不是電影鑒賞的全部,想更進一步,便需要去了解電影語言,其表意手法等等,這點和書有所不同。諸如為什麼這裡用了平行蒙太奇,這裡用了對切鏡頭,為什麼這兩個人對話時分享畫面空間,是不是也是分享心裡空間,為什麼開場用一個搖移鏡頭切入男主角,俯拍女主角下樓是不是一般意味著之後的情節中女主角成為反派可能更大,這個鏡頭構圖中的畫框中的畫框是不是預示著某種窺視,為什麼《羅拉快跑》這樣的電影鏡頭切得這麼頻繁,而藝術片一般長鏡頭較多,為什麼演員一般從來不能看鏡頭,又為什麼《集結號》中穀子地看了下鏡頭,這些都是可以好好鑒賞的部分。

因此我的建議是,可以看電影的同時看電影語言的書籍,然後專業理論結合下,反覆看一些有特點的電影,未必一定要看的多,但是可以看得廣而雜,並且觀影質量要提高,側重點不再只是劇情,還有電影拍攝手法,表意能力。因此好多電影需要反覆看多遍,當然數量絕不等於質量,想提高鑒賞能力,就不能再抱著娛樂的心態,而是集中注意力分析鏡頭,音樂,剪輯,等,因為專業知識的積累,使你能敏銳地看到好多之前不注意的細節。

北大戴錦華老師的《影片精讀》是門好課,她所著的《電影批評》也值得一看。


太簡單了,找幾部電影,多看幾遍。

  • 看到中途就覺得噁心的直接刪掉。
  • 看完一遍覺得沒什麼值得回味的,直接刪掉。
  • 怎麼看都琢磨不明白的,多看幾遍,實在想不透,直接刪掉。
  • 某段台詞,某個鏡頭,某段配樂,使你樂意為之反覆回味的,有時沒事兒都想再拿出來重溫的,留下來。
  • 反覆過濾你硬碟里的存貨,你的鑒賞水平在這個時候提高了。


多看,多看,多看。看完了再去看該影片的高水平的影評,影評更是要多看,這可能比看電影還重要。發現影評寫出了什麼你沒看出來的東西,就再回去看一遍電影。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那些牛的不行不行的影評中提到的元素,自己也能看出來了。

不過,其實看電影這事,自己看得開心就好,還是別搞的那麼嚴肅,除非你打算乾電影這行。

另外,只關心劇情其實也並不是什麼俗的事情,每個人關注的點不同。

看電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會因為觀者的年齡、性別、職業、工作、愛好、性格、教育程度、人生經歷等諸多因素產生大相徑庭的差異。那些眾口一辭的佳作你愣是看不出好,或者你很喜歡的電影別人說爛,這一點實屬正常,無關欣賞水平、鑒賞能力,「好電影」和「我喜歡」這倆詞,從來就不是一回事。嗯


看電影,最好備點知識量

我生活中沒太多故事,所以常寫影評。有幾個人留言問我:「你為什麼會給爛片寫評論?那破電影拍的還不如影評好看。」

我想說,一部電影再爛,它總有些可取之處,如果它毫無任何可取之處,你是看不完的。如果你能看完一部你認為爛到極致的電影,那可能有兩種原因:

1.這電影你沒看明白

2.你閑的蛋疼

比如《刺客聶隱娘》我看完了,但我沒看明白,不知道它拍的是什麼。但由於它得了一堆獎,我就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的審美有問題。然後我看了一些影評,以及一些和唐朝文化有關的東西,才發現不是我的審美有問題,而是我實在膚淺無比。

《刺客聶隱娘》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怎麼明白。但我起碼知道,它山林間的長鏡頭是為了留白,和國畫一個道理。現實中其實沒那麼多皇帝的新衣,你以為捧它的人腦子都有毛病,但你要是說不出個一二三,那最大可能就是你的眼界有限,而不是藝術家的問題。張大千的一幅畫能賣上億,有人能從中看出無限禪意,但在我眼中卻宛如廢紙,這一定不是張大千的問題。

這種問題在我身上發生過很多次,且很可能仍在發生。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十面埋伏》,結局時劉德華和金城武打架,從綠葉飄零直打到大雪肅殺,不吃不喝乾了一年四季都沒死,我心想這什麼玩意。

看《英雄》,張曼玉用袖子擋住秦軍萬箭,我笑張藝謀連基本常識都不懂,也配拍電影。那時候估計我十來歲,可笑極了。後來我讀過王小波的一段話:

「一個人只擁有今生今世是遠遠不夠的,他還應當擁有詩意的世界。」

電影就屬於那個詩意的世界,張藝謀拍的也並非笑話,因為在詩意世界裡,任何基礎物理都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用影像表達自己的想像,而這想像是可以超脫於自然的東西,是沒有任何界限,同時也是人類獨有的東西。AI下圍棋能贏李世乭,但我猜它永遠造不出「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樣好的詞句。

但電影畢竟是文明的產物,你若想真正地從中得到愉悅,而不止是視覺衝擊、腎上腺素,我認為光靠閱片量是不行的,最好有點兒知識量。

知乎上有個問答:[有哪些公認經典你卻完全沒有共鳴的電影?]

裡面有些高票回答把《海上鋼琴師》《阿甘正傳》等經典影片說成是大爛片。我暗自悱惻,持這種論調的人應該很少聽音樂,也基本不了解歐美的歷史。《海上鋼琴師》我認為它想表達的,其實是歐洲古典文化向美國新興文化的過渡。美國代替歐洲成為了世界的主導,而鋼琴師象徵的就是歐洲古典主義,他寧願把船當作墓地,也不踏進新世界。看完《海上鋼琴師》,我聯想到王國維,王國維是晚清大師,溥儀的老師,後來因為北伐軍勢如破竹,大清復國無望,跳湖自殺殉了舊文化。

《阿甘正傳》表達的是美國歷史和右派價值觀;《V字仇殺隊》其實反法西斯、反獨裁,以及莎士比亞式台詞的完美運用;《黑客帝國》評價高,主要在於其哲學意義;《一代宗師》《師父》等等徐浩峰編劇的作品,講的是民國時期最後的武林,如果不了解那段歷史,想必觀影過程中不會有太大意思。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看《藝妓回憶錄》《最後的武士》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些日本文化;魏德聖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講的都是台灣歷史,如果看的過程中你不能產生什麼聯想,那它在你這就只能淪為純商業片了。

看電影並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除非你能滿足於變形金剛和阿凡達——即便是看阿凡達,最好也先了解一下印第安人——其實任何事情想更進一層次都不簡單,玩英雄聯盟很輕鬆,但要想玩到最強王者就難了,而當你成為王者的那一刻,你得到的愉悅感,遠比青銅虐菜大得多。

http://weixin.qq.com/r/_jnp8QHEelwFrUWS92zo (二維碼自動識別)


2015-05-30 已更乾貨,歡迎收看,乾貨在後面。

=================================

我覺得大家說的什麼多看,看好電影的,都沒用。到頭來還是連最基本的東西都看不懂,連小時代都看不懂。

要想看懂電影,第一個要會講課,你自己懂的道理你得能讓別人明白,至少會一些最基本的表現手法。比如讓你講一個道理:團結力量大。你怎麼講?

再一個就是看百家講壇,提高自身認識的層次。對待同一個問題有更深的理解深度。同一個東西,他在你眼裡是什麼,你基於它創作出來就是什麼,反之,別人探討的更深層次的問題你才能看懂。而且相應的,越深入越複雜的問題,想要講明白需要的表現手法就越高端,你的思維沒到那個層次是不可能看得懂的。

所以,包括電影在內,任何的藝術形式都一樣,發展到今天,都形成了各自的系統的表現手法,用來表現和探討深層次的問題。無論如何,它都是客觀的,都是藝術家為了表達某種看法去故意使用特定的內容來排除可能的誤解,是有一個創作意圖的,而不是理所當然的就變成了一百個人可以有一百種看法。所以只要自己會拍電影,有掌控全局的有目的性的先設置什麼情節,後安排什麼結果來通過一個故事講一個道理的能力,當然就能看懂電影了。所以導演為了實現自己的意圖都會儘可能的想方設法來讓別人明白自己的觀點,講的越明白就越成功。

等有空來舉個例子。

那些吹個不停的人,我打賭這些人連小時代都看不懂。這些人無非是察覺到裡面的商業元素,發現了它在取悅觀眾,就覺得自己了不起,然後就覺得自己懂電影了,看見看不懂的好像挺有感覺的就說是好電影,然後開始強行吹,說演員演的好,表現了人性之類的,也有一些雖然也看不懂,但是為了標新立異,就故意說這些電影是爛片。然後那些強行吹b的人還真就拿他們沒什麼辦法。還有一些沒看懂導演意圖,實在不懂電影,沒辦法,為了裝b只能抓住電影的一些零散的細節強行解釋一波,說了一大堆一點聯繫都沒有。實在不行就說這部電影深刻的挖掘了人性。

==================================

分割分割,2016-05-30 20:34來更個例子。

比如說:

有兩個小孩在一個衚衕裡面打架。現在我讓你以此為題創作一個藝術作品,作文,或是攝影,繪畫,甚至是電影都可以,那麼你會怎麼做呢?

先來說作文。

比如來個小學生,那麼他看見有人打架,他就會寫,有兩個小孩干架。然後覺得字數太少了沒什麼可寫的,就加上,今天天氣晴朗飄著幾朵白雲,有倆小孩在干架。這就是小學生作文。

在他的眼中這就是兩個人在打架。

如果來個中學生呢,他可能會對這件事有些思考,他覺得兩個人不能平白無故就幹起來,肯定是有什麼原因,他就會描述一些情節,倆人一起玩,然後玩著玩著,一個小孩把另一個小孩的衣服踩髒了,然後我*你媽,另一個不服,我*尼瑪,然後倆人幹起來了。我感到今天過的非常有意義。

或者高級一點的,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比如加入旁觀者的視角,講他自己在路上走,今天風和日麗,媽媽帶著孩子溜達,年輕人扶著老太太過馬路,祖國一片和諧,然後路過一個衚衕,突然看見倆人干架(反差對比手法)。然後他就好奇,看見兩個人污言穢語彼此問候對方家庭,場面粗俗不堪,然後他看到了地上放著一件被踩髒的衣服。(懸疑敘事,先抓住觀眾視線,帶入故事。)

我們看到中學生出於自己的思考,把創作的目的集中在了說明兩個人打起來的原因上,這說明在他眼中這是一個本可以避免的不好的事情,而不是單純的兩個人在打架。

那麼如果一個大學生或是成年人來寫這個作文呢,他的思考就會更深,在他的眼中,這是仇恨,一個人會恨另一個人到什麼地步,不惜忽略對錯,原則,而對對方進行詆毀,污衊,人身攻擊。那麼為了引起人們對這些的思考,他在創作的時候就會想,怎麼能讓人們理解這件事的嚴重性呢?那麼他可能會進行一些細節描寫。比如:2016年5月30日,小A和小B在一起玩沙子,小A把新衣服脫下來放地上,不小心被小B踩了一腳~。小A抓住小B的衣服,用盡全力撕扯,鼻涕眼淚順著臉都流進嘴裡了,卻咧著嘴罵個不停,尼瑪個b!雙眼也憤怒的像要冒出火一樣,恨不得吃了對手。小B也不甘示弱,一腳腳的繼續往地上的衣服上踩去。(意圖沒達到,看的人未必能懂我想表達的東西,可能在他們看來只是兩個小孩打的很激烈的情節而已,未必能聯想到仇恨的主題,所以我覺得要補充一些情節,仇恨獨有的特點是無意義性,後果性小A的爸爸趕到後發現自己小孩的臉,胳膊,一些部位的皮膚都有被抓破,血肉模糊,立即變得瘋狂起來,大喊,孩子給我上手打,打死他!小A有了靠山,膽子大了起來,開始掄起拳腳,小B因為害怕趕來助威的大人,很快落了下風,最後被打的抱頭躺在地上來回打滾。小A打一會打累了,就得意的嘲諷了小B幾句,還說明天要跟班裡每個人都說一遍,然後跟著爸爸走了。小B一會從地上坐起來,滿身的泥土,想著剛才的屈辱,想著想著忍不住哭了,然後他越想越恨,越想越狠,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回家裡拿了把菜刀,出了門。(這個時候為了讓看的人能懂這是仇恨的後果,所以要加個對比,用來說明即使踩衣服的事情發生了,甚至是兩個人吵起來了,如果沒有仇恨這個東西的話,也不會有這樣的結局,做一個點睛之筆,把仇恨的後果講清楚。)2016年5月30日,小A和小B在一起玩沙子,小A把新衣服脫下來放地上,不小心被人踩了一腳~(看不出來誰的腳,意思是誰踩的又能怎麼樣呢?)。兩個小孩只顧著玩,卻沒人發現,不知不覺天黑了。(這裡用的是一個電影手法,描述了一個畫面,讓人們懂得這是本該有的結局。如果是電影的話,鏡頭直接切過來就可以了,最後漸漸黑屏,人們看過後在寂靜中陷入了沉思。(這個手法《被偷走的那五年》用過))

再進一步了奧,如果是一個有點藝術修養的人來寫這個作文呢,出於社會責任感,在他的眼中這就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具有普遍性,所以在他的眼中,這是一個社會的家庭子女素質教育水平的外在體現。所以如果讓他來寫,那麼他就會把視角放在社會各方面,去尋找原因。他會設置一些在社會上各個階層,各個關係,方面有代表性的幾個角色,設定他們各異的性格,安排他們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之後都存在哪些直接或間接參與的行為,最終促成並延續了這種事情的發生,給他們安排台詞,講清楚他們是因為沒察覺到這個後果而出現的無心之過,並引起人們的重視。然後再加大時間跨度,講述這兩個孩子後來的命運,以及長大後發生了什麼,安排他們又誘導了哪些小孩又干架了,目的是為了說明這種影響的深遠性,社會性。安排幾個相似的情節,讓觀眾懂這件事情在延續,一直到一個傻白甜男主/女主小孩出現,簡單交代一下他的善良的家庭,然後展開詳細描述,安排一個偶然,讓他進到這個環境,並與家人脫離聯繫,並在壞男銀的影響下逐漸改變。然後再安排一個偶然,他某天跟家人相遇,他家人做了個本來母子很默契的動作,最終收到截然不同的結果,通過這個強烈的對比對主題進行強調,這時候如果是電影的話可以用一個平行視角的鏡頭,中景,畫面左側是他的母親,右側是他,兩個人裝束舉止截然不同,而畫面在這時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變化,變成了兩個人許多年前原來的樣子,與前一個畫面相比,小孩子的變化和反差很大,而母親幾乎沒什麼變化(做為一個比喻。),仔細一看(鏡頭漸漸往前推,變母親臉特寫鏡頭),母親的臉卻變成了原來的樣子。然後在這個情節發生時突然劇終,後面就沒了,上滾屏字幕!引誘人們在好奇中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個手法《忘了去懂你》用過。)最後一個鏡頭是怎麼回事?然後仔細想一想就不難明白,哦,原來導演是想說這麼多年母親還是那個母親,孩子已經不是孩子了呀!那麼這樣悲慘的結果應該怪誰呢?然後就想明白,哦,原來對比這些角色我就發現,我自己也有不知覺間參與過,我也是場犯罪的兇手之一。

那麼,如果,是一個藝術大師來面對這個問題呢,他的眼中會是什麼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會是一些前沿的哲學問題吧。人性?自我?生存?

比如,人性到底是什麼?那麼想講清楚這方面的理解的話,要如何來選取角色呢,要設定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發生什麼樣的情節,才能探討這個問題呢?那麼可能我要精心設計一個時代背景,讓殘酷不斷的發生在主角身上,把保護和隱藏他的人性的東西一件一件的剝離開,讓他透過人性最本能的反應來選擇。比如,人性是醜惡的嗎?我可以通過一條線索,一個角色的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我的理解夠全面,那麼我就可以發散開來,這篇討論也就從一篇paper變成了一篇博士論文。這部作品價值就高了,就牛b了。我可以全面的設定一些人類社會上各個層面的人物角色,把他們設定到同一個時代背景下,講述他們的遭遇,同一個人甚至可以有多個角色,當他不同的角色所對應的選擇衝突的時候,他會如何選擇,比如他既有他的社會角色,又有他的家庭角色,但是二者確實衝突的,我要安排一個情節,讓這一個人的這兩個角色激烈的碰撞,毫無斡旋緩和的餘地,讓他來選擇;或者說我讓一個曾經無比成功的人,一個自認為主宰了自己命運的人不斷遭遇挫折,挫敗,直到死亡逼迫到他面前卻毫無辦法,這時候讓他來選擇,這是不是就是剝離了人的社會角色而還原了他的自然本質的選擇呢?如此這些,這些都是可以討論的,都大有可議論之處。可以不斷的向深處挖掘,總會有新的更深的理解。那麼他究竟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這個極具深度的選擇,這是考驗一個藝術大師的理解深度的。而有這樣深度的角色形象如果被塑造成功,那麼這將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如果我的理解足夠全面,我只通過一部作品,就成功的全方位的把許多個有這樣深度的形象都飽滿的描述出來,並成功的用全景畫的形式對比了這些從人性角度來做出的選擇有哪些不同,又有什麼相似之處,這給了我們什麼樣的關於人性的答案?這部作品有多牛b呢?這就是《活著》,《霸王別姬》。如果讓我看完這兩部電影之後來回答這個關於人性的問題,由於我自身的水平限制,我是無法回答的。我只能有我這個程度的理解,我眼中的理解。

所以,看了《霸王別姬》就代表你懂電影了嗎?未必。這並不能叫做懂電影。看了,不代表看懂了。

===================

最後,如果鄙人此答案有幸能過20,更《小時代》影評,有幸能過500,更傳奇巨制《鬼子來了》影評,後者是我為數不多看懂的優秀電影之一。


多看老片,多看外國片,少看內地商業片,辣眼睛


我之前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關於如何提高音樂欣賞水平的問題,在這我也再試著回答一下如何提高電影鑒賞水平的問題。其實提高電影鑒賞水平和提高音樂鑒賞水平道理是一樣的,無外乎就是以下幾點。

1、音樂是多聽,電影是多看:儘可能的多看電影節獲獎的作品,因為這個是被很多專業電影人士認可的,可能其中對每個觀眾來說有些偏差,至少大部分還都是值得一看的好片。

2、音樂需要充實其他領域的知識,電影同樣也需要充實其他領域的知識:世界上所有的藝術都是想通的,如果你能分辨出好的音樂,分辨出優秀的圖書電視節目,一樣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好的電影。所以儘可能多看書、多聽音樂,在其他藝術領域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

3、音樂是學習一門樂器,電影就是學習一門創作元素:提高音樂素養其中有一條就是學習一門樂器,同樣你如果是一個專業搞電影的(比如是攝影師、編劇等),對電影拍攝的手法技巧都有了解,同樣對你欣賞電影有很大幫助。這方面只能是儘可能的去學習一些電影方面的知識啦。


世上沒有天生的鑒賞家,所謂鑒賞,是建立在博覽的基礎之上的。想成為美食家,首先要食遍天下美味才行,所以要想深入理解電影,首先要多看,儘可能地多看各種類別的電影,逐漸增強自己的辨別能力。

在多看的基礎之上,再結合一些電影專業教材、導演訪談等來加深對電影工業及電影史的了解。


上大學玩pt。大學保證了你有足夠的時間,pt保證了你看電影的質量,無論是畫質還是內涵。漸漸的你會發現一些曾經看的津津有味的電影重看的時候枯燥乏味,對沒看過的電影越來越挑剔,為了騰硬碟只能把IMDB評分8分以下的外國電影和豆瓣評分7.5以下的國產電影直接刪除,剩下的看三分鐘就能分辨出是否對自己口味,不和自己口味的刪。這個時候審美水平已經很高了


第一、多看電影,多看經典電影。這些可以參考網上一些片單,雖然很多片單有點惡俗,但是裡面的電影基本都是大眾認可的佳作。

第二、在看了很多經典後可以開始按導演按編劇按同類型來看電影,通過看一個人的作品來揣摩他的風格和慣用的一些手法。

第三、多看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電影作為一種敘事的藝術,一小半是說什麼更多的是怎麼說。我認為文字的表現能力其實是在影像之上的,比如《白夜行》的小說敘事複雜和迷人程度我覺得電影很難表現,所以《白夜行》的電影和電視劇版我根本沒興趣看。另外,我覺得優秀的電影和優秀的文字其實是有一種相互轉化的能力的,也就是說一部電影的文學性好和一部小說的畫面性強。

第四、可以看一些影評書籍和電影專著,嘗試通過他人的角度來擴展自己的眼界。

最後,切忌對電影進行過度解讀,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各人的口味本來也有不同,不必太計較他人的觀點。


1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去試圖抨擊他人。尊重他人的發言權,並思考為什麼TA會這樣講。(無論是否和意)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衍生了許多東西。有一顆明朗的心,你才能有自己的思考不被別人牽著走。 這是第一步,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去面對「你不懂的藝術電影」和「你討厭的商業電影」

2 合理了解自己的需求源頭。你為什麼看電影?你因為什麼而去看一部電影?這非常重要,因為明確需求之後你才能找到合適的影片。題主說以前太關注劇情,想提高各方面的水平。我其實更想知道,是不是因為某種個人需求--以前我看懸疑片或者其他一些「高智商」電影就是為了在那些看不懂的人面前尋找優越感(我看懂了你沒懂

其實電影最初出現本就是一種消耗品,就像其它答主說的。你不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歷史,人文甚至某種哲學思想,你可能不會有一個很好的觀影體驗。攝像,剪輯,構圖,燈光,服裝等,如果你不去涉及他本身的東西是無法真正感覺到「我艹這個構圖神了」「這尼瑪燈打得」,提高這些方面的鑒賞水平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尋找出自己的觀影源頭,需求根源才能真正滿足自己,甚至提高自己。畢竟,一口是吃不成胖子。

3 其實我想借這個話題說說本人的看法。看「變形金剛」不代表比「2001太空漫遊」低一等,看「了不起的蓋茨比」不代表比看「小時代系列」的高多少。真正體現一個人的鑒賞水平不在於看什麼,而在於怎麼看。(同樣也是個人修養)

「變形金剛」可能只是一場視覺盛宴並無太多精神內核,但我知道為這樣的特效時間花費可不小。每一個碎片掉落都是工作者勞動結晶,特效在美國已經不常見。我可以去百度哪些於此媲美的特效和哪些我根本就沒看出來的特效。

我不懂「2001太空漫遊」,但我知道庫布里克這個導演,還有「奇愛博士」這樣有趣的電影。以及他獨特的調整群演的方法。

你可以在一部電影之中吸取很多東西,也可以在一部電影背後獲得東西。可能有些東西現在你不是很懂,了解它的背後,尋找一些衍生的問題。慢慢的,你會發現你觀影更加愉快,也樂意去思考,這便是我認為最好的觀影狀態以及良好的鑒賞前提。

PS:有些真的你覺得不好看的片子,裡面的配音演員也是值得研究的。說不定哪天你就發現了「暮光之城」(國語版)裡面的愛德華庫倫和LOL裡面亞索是一個人配的音。

以上皆個人鄙見,謝謝了。


本人只是一個電影愛好者,偶爾寫點小影評,說點自己看電影和評價電影的心得吧。

1.看經典的好電影,「熟讀唐詩三百首」看多了自然就有標準了。

2.喜歡的電影看n遍,我最喜歡的電影是wall-e,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好的電影細節一定非常多,劇情、場景、台詞、背景音樂…看一遍顯然不會注意到每個細節。

3.作為世界上最專業的電影評價體系—奧斯卡。每一年入圍的電影都會挑一些來看,品味一下為什麼能入圍、能獲獎。(比如2015年的最佳攝影《The Revenant》,全自然光拍攝,大量的長鏡頭…)

ps: 電影本來就是用來娛樂,用來消遣的,以前特別喜歡高深的,能給自己帶來啟發的電影,每次看電影腦子壓力比較大。現在喜歡看一些輕鬆的電影(超級英雄類的),覺得沒什麼壓力和負擔。


先看電影,再看影評,再搜相關資料。

慢慢提高,這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個導演要表現的只有他知道,表現手法也是千變萬化的,我們畢竟不是他們,所以多看看他的人物介紹,再看看他的其他電影,慢慢了解這個人,就會了解他的敘事手法。

下面是自己個人看法,請各位勿噴。

比如張藝謀與姜文:

張是攝影出身,第一部電影「紅高粱」就確定了他的敘事風格,就是用鮮明的色彩對比,象徵性的情節來表現他想像的意境。如那幾分鐘的顛轎與酒神曲。

姜的片子既有大院子弟的玩世不恭,也有藝術家的藝術訴求,所以他的電影往往影射很多問題的同時,保證故事的連貫性與可看性。如「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看電影環節。


首先是你對電影的興趣,這是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你才有可能去大量的觀看電影,然後,你看的多了,很多東西你心中就有數了,那些是鑒賞的元素,那些是好壞的標準,就胸有成竹了。

多看之後,再讀一些專業書籍,對一些鑒賞專業術語了解一些即可,這只是為了保證你寫的影評不是大白話,嘿嘿,無傷大雅。


看很多部電影,自己體會電影中的某些電影手法,寫電影手記,把自己覺得不懂得地方重複推敲……


推薦幾本我看過的書:

《看電影》雜誌

《編劇心理學 在劇本中建構衝突》(美)威廉·伊克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故事策略 電影劇本必備的23個故事段落》(美)Eric Edson [人民郵電出版社]

《希臘古典神話》[譯林出版社]

《香港電影史記》魏君子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鏡頭的語法》(英)羅伊·湯普森(美)克里斯托弗·J·鮑恩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國內50部經典紀錄片》錢淑芳 烏瓊芳著 [電子工業出版社]

《影視藝術鑒賞》李建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紀錄片:想法與做法》王輝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大師影像》張同道主編 [南方日報出版社]

《電影美學與文化學》田耀輝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電影藝術欣賞》李標晶 [浙江大學出版社]

還有一些沒在手邊,以後再更~


我自己是用心去體會一部電影,和角色和劇情一起去經歷電影中得種種,便能對電影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了。其實攝影,剪輯,畫面這些無非是為了營造環境,對於一部好電影,再華麗的外表掩蓋不了其內在的主題,如果這些表面的東西喧賓奪主了,這電影也就可看可不看,沒什麼值得去鑒賞了。。。


不要粗鄙地慣以垃圾,渣片等頭銜。拍一部電影不簡單,就像讓你寫下本書一樣,光是給人物起名你也像預示些什麼。就像好評多多的&<智取威虎山&>,在我看來與抗日神劇無多大差別,但仍然尊敬張的唱腔。

"能看到玻璃渣里的水晶的人,才會在水晶堆前讚歎"


推薦閱讀:

抄襲的定義是什麼?
為什麼日本的電影配樂比較出名?
我們為什麼要看電影?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里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持續每秒下載24張1920X1080的圖片幀,在線電影是怎麼做到的?

TAG:電影 | 藝術 | 影視 | 電影鑒賞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