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追星和偶像崇拜是什麼心理?

很難理解現在一些狂熱的粉絲的心理。那些明星也是人啊,為什麼要這樣狂熱地追逐?芒果台搞個快女,最後還來個粉絲衝突。我很喜歡聽音樂,但也只局限於音樂,對於很喜歡的五月天,目前為止也沒去過演唱會。

請用心理學解釋下追星和偶像崇拜這種現象。


當我們崇拜明星偶像時,我們在崇拜什麼?

偶像崇拜對於非粉絲來講,是一件最難理解的事情。特別是對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來講,對一個未曾謀面的人不計回報的無條件付出是最不符合理性的一件事。經濟學層面上無法解釋鹿晗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314萬封「微博情書」、唱片市場下行情況下,akb48接連破百萬銷量的專輯、tf boys三小隻生日收到的粉絲送的4萬平米月球地表、小行星及各種生日應援禮物。我們對偶像的崇拜具備怎樣的特徵?當我們崇拜偶像時,我們在崇拜什麼?這麼不符合理性的心理及行為為何會產生?為什麼會讓我們變的狂熱、盲目、不理智?偶像崇拜又是如何不斷加深與維持的呢?

古希臘神話里,有一位國王的小女兒叫普塞克,因為美貌無雙而受到維納斯嫉妒,派丘比特忽悠國王將她嫁給巨蛇,哪知這天衣無縫的計劃唯一的變數居然出在了計劃的執行者丘比特身上。沒錯,丘比特愛上了普塞克。他金屋藏嬌又是人神戀,唯一的條件是不許普塞克看到他的臉。可普塞克受到兩個姐姐的欺騙,半夜惶恐的點燈,卻看到一個無比美貌的男子,驚恐之下將燈油滴到了丘比特身上,丘比特遭到背信,憤怒離開。普塞克萬分懊悔,向維納斯求情,並在各類人的幫助下完成了維納斯交給她的任務,最後happy ending。

這個傻白甜公主的故事將會解答第一個問題:

偶像崇拜具備怎樣的特徵呢?

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正如普塞克對丘比特的愛。這種普塞克式的崇拜具備三大特徵:

1.表達上的單向。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動性在增強。即使部分養成類的偶像比如akb48在理念設計之初便加入了互動的因素,但是情感上的表達仍然是粉絲-偶像單向的,只是提供了粉絲更多情感表達的途徑;

2.崇拜對象的神聖、幻想式;即使在全民娛樂的時代,互聯網的存在無限縮小了明星與粉絲的距離、即使是以「可以面對面的偶像」著稱的akb48,對於粉絲而言,在情感上,他們的崇拜對象仍然是神聖的,他們心中的偶像仍然是包裝後摻雜了個人幻想所得。

3.崇拜過程充滿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絕對化的聯想。這是一種無可抑制的心性,即使是世人眼中的泰斗柴可夫斯基,第一次見到偶像托爾斯泰之後的日記描寫中,也充滿了一廂情願的浪漫化。

當我們崇拜偶像時,我們在崇拜什麼?

明星的偶像崇拜總是始於對偶像外在特質,如外貌形象、氣質等外露特徵的欣賞。但偶像崇拜的維持與進階一定是要深入到對偶像人格特質的欣賞,也就是對偶像所具備即使是包裝出來的某種內在性格、價值觀的認同、欣賞。當我們崇拜偶像時最開始會因為帥氣的外表、完美的身材、飾演的某個角色、演唱的某首歌曲受到吸引,這是一種表層性的欣賞。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這種吸引減退,成為路人粉,或者會因為對偶像過往經歷、為人處事的進一步了解,對偶像所具有的內在人格特徵,比如對夢想的追求、堅持不懈的努力、張揚無畏的人生態度產生認同,從而進化為死忠粉。這兩個階段不是完全區隔的,首先,我們需要經歷表層性的欣賞,產生好感與關注。然後深化到內在化的欣賞。

偶像崇拜心理為什麼會產生呢?

偶像崇拜,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貧窮與富有都有可能產生。嘲笑那些追韓星的女生,追小鮮肉的95後,覺得她們腦殘的人,想想自己對於籃球喬丹科比、足球皇馬巴薩的狂熱,是不是有似曾相識之感?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有很多無法被滿足的缺憾,年少時籃球場上的那個身穿白色T恤奔跑的少年、為了一個所謂更可預期美好的未來而放棄的畫筆、進入社會扮演的各式各樣滿足他人需要的角色。如果說人生是一個糖罐,那麼必須承認這個糖罐里大部分糖都是苦澀的。現實生活中總是存在著未被滿足的需求,被壓抑的情感、無法追逐的夢想、想要逃離的現實。總之,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會存在著缺口,無法被填滿。

而偶像這個被包裝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虛擬形象,以及由與偶像相關事物構建而成的虛擬空間,將會在特定情況下彌補掉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間的缺口。粉絲將自我的某種夢想、慾望、缺憾投射在偶像身上,通過某種情感、行為的投入,既能獲得一種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滿足,也能通過偶像的成功實現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實現。而與偶像相關的事物則集合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空間,通過消費偶像衍生的娛樂內容獲得愉悅感,通過加入粉絲群體、應援行為獲得歸屬感。藉以短暫脫離當下所扮演的角色及現實生活。

為何崇拜偶像時會出現非粉絲所不能理解的狂熱、盲目、不理智心理及行為?

當我們觀察世界時,永遠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出發的。所以當我們看、聽、行為、思考時,自我即是宇宙的中心,由我的視角去折射出整個世界,這種折射是必然會產生偏差與扭曲的。對於我們而言,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為兩類:與我相關、與我無關。與我相關的事情,將會獲得更多的關注。同時凡是一件事情、一個人與自我聯繫越大、距離越近,折射發生的扭曲偏差也會越大。而由於偶像對於我們而言,是自我投射的對象,因此偶像會無限接近甚至內化成為自我的一部分。《社會心理學》中提到,我們是沒有辦法正確認知自我的,總是會存在著自我服務偏見(簡單解釋什麼是自我服務偏見:1.我們會將成功歸功於自己,而將失敗歸結於環境。舉個例子,當我們100分時我們會說,我考了100分。但是當我們只有59分時,我們會說,看,老師把我掛了;2.與他人相比,認為自己更好;3.盲目的樂觀主義;4.虛假的普遍性與獨特性。)。因此已經內化為自我概念一部分的偶像,我們在看待他們時,也會受到自我服務偏見的影響,出現所謂的盲目、不理智行為。因為我們對自己本來就是盲目與不理智的,就像我們愛自己、初為父母之人愛他們的孩子,這種愛不是由局部到整體的,而是由整體到局部的。正如父母評價孩子,並不是先評價他的腳趾、頭髮,然後才決定如何從整體上評價孩子的。

在自我的基礎上,如果進一步同好的粉絲群體(各種成組織的粉絲後援會)產生,則會放大這種盲目與不理智。《烏合之眾》中曾經描述過,在某種特殊情境下,且僅在這種特殊情境下,一群聚集起來的群體將會呈現出新的特徵,與組成這一群體的個人的特徵大不相同。聚集中的所有人,他們的情緒和觀念選擇了同一方向,他們的自覺人格消失了,一種集體的心理形成。當我們身處一群同樣崇拜某位偶像的群體中,我們是沒有辦法做到獨立思考的,我們會被群體意志裹挾。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粉絲群體的種種無法理解的狂熱、盲目與不理智的心理及行為的產生。

那麼粉絲的這種崇拜心理是如何不斷加深和維持的呢?

粉絲與偶像間的聯繫即粉絲的迷戀程度、海量的基於偶像的娛樂消費內容給粉絲帶來愉悅感、同好的粉絲群體則是與其他粉絲間的認同感、聯繫。這三者之間呈現正相關,是互相作用與影響的。對偶像的迷戀程度,會促使我們消費偶像的作品,如歌曲、影視劇等,偶像的周邊動態,如綜藝節目、街拍、cp話題等,而這種娛樂內容的消費會讓粉絲產生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反作用會加深粉絲的迷戀程度。迷戀程度越深,我們越可能加入同好的粉絲群體,一起消費交流偶像衍生的娛樂內容。而對於同好的粉絲群體的認同感、聯繫越深,又會促使我們更多的關注消費偶像的相關內容,同時也會提高我們對偶像的迷戀程度。三者不斷互相作用、產生正循環。三者的程度越高,那麼粉絲對偶像的崇拜就越加穩固,也就越不可能脫飯。

什麼是偶像崇拜?你有沒有愛過這麼一個人,他離你那麼遠,你甚至只能遠遠看他一眼,他又離你這麼近,近得無時無刻不在你的腦海。他從來不曾讓你感到失望,他如彩虹般絢爛多彩,他永遠光芒萬丈站在舞台中央追逐夢想的太陽。說到底,就像我們愛記憶中的一首歌、一句話、一本書、一個人一樣,我們只是通過這個媒介,去看到、去觸碰、去實現我們自己。那個只剩一個人站在記憶夕陽中的你、那個只能雙手緊緊抓住懸岩上的石頭向上爬的你、那個戴著沉重面具去扮演一個一個不同社會角色的你。我們藉由偶像,獲取一點點的溫暖、彌補無法回去的缺憾、釋放現實枷鎖下的空間。偶像崇拜本沒有錯,只是當我們短暫休息補給好後,還是要背起行囊繼續出發,畢竟有些路還是要自己繼續走。

the end.

參考資料:《社會心理學》、《烏合之眾》、《追星與粉絲:揭秘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新時代的粉絲經濟學》

廣告時間:歡迎關注公眾號,關注數字文化娛樂內容領域,分享這個領域相關的所見所思所得。只發原創,個人所見難免偏頗,歡迎與不同意見思想交流。

http://weixin.qq.com/r/20UNFRTEJ0lYrVB29xD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最容易追星的年紀是13-19歲,處於埃里克森所說的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會經歷自我同一性的危機,會不斷問自己「我是誰」、「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該怎麼做」等問題。在被這些問題困惑找不到自己時,會很容易被一些公眾人物明星吸引。

有的人狂熱追求明星,強烈地認同他/她,好像對方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對方的失敗也是自己的,對方成為了自己的中心。心系明星合為一體,所以不必為找自己而困惑迷惘;因為有明星,所以也不必為沒有自己而空虛。也有的認同和痴迷比較表面,效仿對方穿著打扮,說話。也有捲入較深,像是要佔有對方一樣,會排斥明星戀愛結婚的信息。相應地,也有明星被粉絲「綁架」隱婚、地下戀愛,為的是不破壞在粉絲心中的形象。所以這種狂熱痴迷,迷的不是明星本人,是粉絲心中自己製造的幻像。所以,明星離婚,粉絲說再不相信愛了;明星結婚,粉絲心碎了;明星出軌,粉絲說你辜負了我……操碎了心

當然在這幾年,粉絲也越來越理智,粉的是明星的奮鬥努力的精神和如何做人,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慢慢找到自己是誰,就不需要一個美麗的偶像幻像了。像拐杖一樣,你需要用它學走路,會走時,就可以放下,獨自前行了。

太過狂熱,總有那麼點不對勁時,要小心。那時可能不是在拄拐杖走路,是抱著拐杖坐在地上又親又叫地傻樂呢……


其實,這只是一種移情。

通過幻象、構造來使得生活更有意義。

這種心理並不應該受到歧視,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樣做。

基督徒信仰上帝;普通人遵從道德;共產黨人追逐共同富裕((+﹏+)~)

每一個人,都需要這麼一個信念來戰勝死亡,而他們只是將自己的信念放在了明星身上


不管在哪個地區哪個時代哪個國家哪個次元

都有一群叫腦殘少女少年的生物

這種生物心理還不成熟

那個年紀就急需一個領路人一類的

這時候要是出現一個很好看的偶像什麼的

就很容易被他們追捧

然後就是我偶像做的什麼都對我偶像的三觀就是最正的三觀

於是就有這麼一群媒體人

看好了這塊肉

專門抓住這群少女的心

不擇手段不擇目的培養出一群小鮮肉

這群人只要長的帥

舞蹈學個兩年

唱歌都不用太學反正可以假唱

然後借一個噱頭把這群小鮮肉推上風口浪尖

這樣就有更多人知道

一個腦殘少女迷上,就會拉上閨蜜,

啊你看這個人多帥

人都有從眾心理的

中國人又多

從眾心理就特別嚴重

我不跟上潮流

我跟那些閨蜜們說什麼

我不跟上潮流

別人說我土包子怎麼辦

儘管她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跟上潮流

成天跟著聽一些根本聽不懂的歌

看著他們的偶像演著根本不需要演技的角色

然後尖叫

今天一個帥哥在韓國出道

明天全中國都是他老婆

或許有人說他們長的帥啊

可這群小鮮肉真的帥嗎?

我覺得

什麼時候衡量一個男人帥的標準

並不講稜角分明黃金比例眼睛深邃了

一群大老爺們

把臉摸的煞白…

再染個黃毛

帶個美瞳

這樣就是帥了…

這兩年有太多這種小鮮肉

我覺得已經嚴重影響大眾的審美觀了

還有國內的偶像…

比國外更嚴重

tfboys

我並不想黑這三個孩子

這仨孩子…

都沒有成年

沒有經歷過社會的人情世故

並不成熟

並沒有一個自己的人生價值世界觀的時候

就被他們的父母

身邊的造星公司

推上了風口浪尖的娛樂圈

我就想問那些造星公司

你能讓他們火一輩子嗎?

以他們現在來看

除了幾個口水歌

並沒有什麼太深層的作品

那麼以後怎麼辦?

沒有作品你能保證他再紅幾年?

別談粉絲

有多少粉絲喊著我要愛你一輩子

最後呢?

比如現在有人還迷金秀賢

迷東方神起

迷rain

甚至迷hots

迷F4

不會被人說土包子嗎?

粉絲都不會長大的嗎?

那麼這仨孩子過氣了怎麼辦

靠什麼生存?

前兩天李易峰撞車了

其實本人並沒有什麼事

第二天滿新聞的頭條全是他

他車的一塊碎片拍到幾十萬

楊絳先生陳忠實先生

兩個大家的去世

同一時期的事情

新聞媒體一閃而過

我就想問媒體人們

你們不覺得這是個偶像化娛樂化過於嚴重的時代嗎?

現在的學生青少年正是心智需要成熟完善的時候

他們接觸的大多數都是這種娛樂化偶像化的信息

還談什麼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這個東西不是直白的

直接影響的

這個甚至大多數的事物對人的影響都是是潛移默化的

你們真的覺得你們不是在殘害祖國的花朵嗎?

現在的年輕人好吃懶做不願付出自以為是毫無熱血的一面

真的跟你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嗎?

你們為了錢為了收視點擊率都不要良心嗎?

所見所聞,另人咋舌


最近聽了NPR(中文叫美國之聲?)的一個採訪,關於K-Pop,也就是韓國的那些流行明星。其中剖析了韓國演藝公司包裝明星的一些通用手段,這些手段都設計得非常精密地來迎合人們的一些心理,我不禁感嘆這年頭做什麼行當都要懂一點心理學啊。其中就有說到那些公司為了讓粉絲覺得明星是available的是屬於粉絲的,禁止讓他們談戀愛,也有刻意讓單身的男明星和女明星同時上節目,通過一些吸引眼球的表達來滿足粉絲一切對偶像的幻想。說白了,公司就是不斷給粉絲編製這種不切實際的夢境,也利用了社會存在的一些現象,比如不支持孩子早戀、課業競爭壓力大、沒有正規的途徑排解心理問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障礙等等,來製造所謂「完美」的偶像來吸引粉絲,達到他們的商業目的。然而這種錯覺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有一種極大的吸引力,給予了他們一種逃避現實、排解內心孤獨、或是滿足內心某些需要的途徑。

補貼原採訪來自NPR的radiolab, 那期節目名稱叫k-poparazzi,地址:http://www.radiolab.org/story/kpoparazzi/


個人追求的一種不屬於自身的品質與獨特性


腦殘粉的追星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自我高潮

自以為感動天感動地其實就是自己把自己感動的不要不要的。以此來逃避自己滿目瘡痍的人生。

可悲


一直覺得狂熱的粉絲是有缺陷的。去崇拜一個被包裝過的人,然後在腦海裡面理想化,更有對被崇拜者無底線的寬容,隨意散播自己的同情心並以此來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單向互動?不過是自我陶醉又自欺欺人罷了。


https://rc.mbd.baidu.com/dyf4zo8

科比教女兒打球被嫌棄,崩潰大喊老子是科比啊

迷你羅開INS第一條就曬梅西:我的偶像 網友:C羅才是你爸爸http://m.toutiaocdn.cn/group/6496053791677219342/

所以說,再牛逼的人沒了神秘感都是扯淡。偶像這種東西完全是因為不熟。


「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

當我看到TFboys時,尤其是他們和我同齡又站在舞台上放光時,我就這麼想了。


我覺得是一種幻想心理在作怪,每當偶像們的出現,引起的氣勢,總讓他們幻想那要是自己該多好,久而久之就出現對偶像的盲目崇拜。不過,你所看到的芒果台瘋狂粉絲,有時候不一定是真實的


以前我也追星,偶像崇拜。那個時候就是覺得很帥,很吸引人,某方面,多數都是顏值吧。直到時間沖淡,成熟了,對這種沒有回報的東西都不會再接觸了。

說真的,大多數偶想崇拜,追星都是。。。。。。。。。。。。。別和我說心靈寄託,偶想是什麼自己理想狀態??幫自己實現理想,希望他過的好一點的。 別傻了,醒醒吧,對異性的崇拜多數是 對象型的崇拜。

-----------------

今後都不會對某人崇拜了,在也不會了。頂多就是對某人欣賞。好好過好自己生活,提升自己才素質是最優的。


【青璽:能量角度談追星】

追星本質上是一種對強能量場的追求和嚮往。所謂強能量場,並不一定是指明星本身自身的能量場很強,很多是經過後期整個團隊的加持包裝所營造出的形象和氣質,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明星一些方面的不足。追星整個過程,對粉絲根本來講就是能量的吸收和奉獻,不管是從明星身上獲得,從一些相關的事情上感到開心或是動力,還是將自己的能量都奉獻給偶像,日日變得魂不守舍心情起伏大。

多數明星在一輪一輪的能量場的吸引和增強中變得越來越有魅力,人氣也是水漲船高,進一步從外表上和人設上進行團隊包裝,從而使自己的星途持續走高。

說到粉絲,理智的粉絲會在向偶像奉獻能量的同時去汲取一部分能量,對自己是個換新的同時也在理智地一步步轉變,慢慢的層次越來越提升,有時候會和偶像一起提升,也有時候到時候了就會對另一個偶像產生崇拜感,跳向另一個方向,體驗不一樣的能量交換感。小部分不理智的粉絲,會一股腦的將自己的能量全部拋出來,以至於自己沒有能量再去吸收提升,自身感覺有些懊悔的同時又非常渾渾噩噩,不能自拔的每天都會反覆想自己的偶像,甚至產生一些過度的代入感,失去自己的生活,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生活重心。面對這種情況,除了及時的大量補充能量去修復能量場,找回自主獨立的感覺,不然還是會鑽牛角尖的。

明星本就是一個楷模,風向標的代名詞,所有的明星形象,不管是不是真實的,只要被塑造出來,能帶領一些人給他們方向和心情的指引,那就是有意義的。存在即合理。

對於這種追求一方面帶動吸取了正能量同時挖取內心的能量反而能把人提升到自身的另一個層次,能夠跟隨自己精神楷模的層次提高,人變的樂觀積極向上,自身狀態煥然一新。而迷失自我毫無理智的奉獻能量只會使自己無法生活患得患失,對身邊人也是不停的索要,甚至離世父母朋友操心,這種操心也是在給予能量,但迷失自我後一般沒有重大事件的提醒是無法醒悟的。

不管是誰,所謂優缺點都是適用在不同狀況的時候,根據自身狀況取可取之處,立住自身,不盲目依賴


覺得持一個中立的態度吧,其實現在很多人把追星當做一個貶義詞,說起追星族肯定就是不懂事腦殘的代名詞。我感覺來說的話追星和偶像崇拜屬於感情寄託一類的,不行該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件事情。當然肯定會有不理智的粉絲,但我也並不覺得常常嘴裡帶著腦殘粉和棒子粉的人有做的多麼對。誰都不能評判和剝奪別人喜歡的權利。追求美好,也沒有什麼不對。偶像崇拜什麼的更不在話下,崇拜一個人很正常,正例如你喜歡的一項行為,而剛好有一個人能把它做的完美無缺,那麼你可能因為這個覺得他很厲害,而崇拜他。所謂粉絲與愛豆,便是我喜歡的,你這個人剛好符合,所以便成為了粉絲。而且如果這些愛豆是很好的,正能量的,那麼崇拜喜歡又何妨呢。最後說一下,我覺得追星並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瘋狂,無非就是你想買這件衣服的錢,我去買了他的專輯,周邊,此時你想要的是這個,我想要的是那個而已。(第一次寫回答,寫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而已(??ω??))


分享一個好閨蜜追星的故事

每一次我看見他,就好像看見了我的整個青春,那些瘋狂的,愛做的都提醒著我還年輕著,我還可以追逐著,我還可以繼續一直這樣喜歡下去,無悔並深情地愛著。

——by胡桃桃

很久很久之前,我就認識她了,但是直到現在我都無法理解什麼叫做偶像,什麼叫做追星。

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瘋狂到哪種地步,一個人可以有多喜歡一個人?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詮釋什麼叫做堅持?

林峯,這個在我眼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卻是她的全部。

2017年9月23日,是林峯在廣州演藝中心開演唱會的日期,她早就兩個月前就買好了票(在每個月還要還錢的情況下)用她那近乎微薄的工資,就這樣買了一張一千多的票,然後從武漢坐著綠皮火車踏上了去廣州的旅途,那天晚上她告訴我,她看他在舞台上的樣子,她哭了,她興奮地叫完了整個演唱會,她覺得自己在那一瞬間好像真的擁有過他。我不是很懂,因為回來之後的一個月,她每天中午的午餐都是青菜加雞蛋。我問她,不悔嗎?她說:能看一場他的演唱會,我高興還來不及,有什麼好悔的。

她一點也不喜歡跑步,為了瘦下來看一場林峯的演唱會,每天武漢這個城市的天才剛剛亮,她就已經爬起來,開始她的減肥大計,我以為她堅持不下來,畢竟黎明時誰不想睡個懶覺呢,可是她就這樣毫無防備地跑了一天又一天,並且現在一直都在堅持著。我問她,不累嗎?她說:為了美美地再看一場他的演唱會,值了。

她沒有男朋友,她卻對她未來的男朋友有很多期待,我以為是高、富、帥,她卻說:第一、他要知道我的偶像是誰,第二、他要帶我去看林峯的演唱會。第三、他要喜歡林峯,第四,等等,好像所有的要求都是圍繞林峯在轉動。我問她,林峯有那麼重要嗎?她說:林峯就是我的全部。

我問她,你想過嫁人嗎?她說:沒想過,但我卻不止一次的在幻想我的求婚場景。那是怎樣的呢?那是一個林峯的演唱會,他站在我的旁邊,在我偶像的面前拿著戒指跪著向我求婚,我想我一定會答應他的,我一定會感動的哭起來的,這個男人一定會讓我幸福的。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林峯見證了他的承諾,見證了我的幸福。

她知道林峯出道的歷程,知道林峯出的所有唱片的名字,知道林峯演的每一部電視劇,知道林峯每一首歌名,她手機里的音樂幾乎都是林峯,她為林峯瘋狂著,她為林峯激情地活著,她為林峯驕傲著,她為林峯追逐著,她逐漸變成她期待的樣子,她說林峯是支撐她這個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唯一動力。我覺得與其說林峯在陪伴著她成長,不如說她在陪著林峯度過每一段時光。

儘管林峯不認識她,但是我卻想為她向全世界宣告:林峯,你是胡桃桃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原來,除了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外,給你幸福和溫暖的真的還有你的偶像。


作為一個曾經非常不屑追星這種行為而且覺得這種行為有點腦殘之後被打臉響度響徹雲際的人,用不是心理學角度來簡單說一下吧。

防止某些粉絲說我夾帶私貨我就不說追的是誰了|ω?)

首先聲明 我是個聲控,而且好奇心很重。

所以TA的視頻出現在某站首頁的時候我抱著這又是啥邪教的想法點進去了,然後喜歡上了TA的聲音。

到這個時候,我還沒有所謂追的想法,而且那時候TA的長相也並非好看,只是在微博關注了下。

後來看到他的舞蹈和樂器彈奏,我就想「哇,這世界還有這麼瑪麗蘇的人啊」

再後來,就覺得這孩子挺好的。但我依舊沒有覺得我在「追」。只是一種單純的欣賞。

轉機是在一次事件中,他被某些粉絲人身攻擊,我出來為TA打抱不平的時候才意識到「哦,這就是追星啊。」

並非對社會學什麼的批判,我只是單純覺得人們把追星複雜化了。

這其實是件很單純的事,很單純的喜歡。

就好比有一盆還未盛開的花,你每天滿心歡喜的為它澆水、驅逐害蟲、說幼稚的甜言蜜語,因為你知道,它會綻放出這世界上獨一無二、而最美的花來一樣。

我們追星er也只是「喜歡」和「希望他變得更好」而已。

僅此而已。


其實我們人人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問題,只不過樓主沒發現罷了。

就比如說一個愛讀書的人,當看到一個寫的很NB書的作者的時候,自然想去和他見一面去交流思想與所聞所感。

當一個熱愛籃球的球迷,看到心愛的籃球明星的時候,或是想得到明星的指點,或是想去溝通一下,畢竟百聞不如一見來的親切與真實。

當然你只是由於思想上的差別會導致行為目的的不同。那些快男快女的fans會有60-70多歲的人么?多半是些孩子罷了,我們每個人都走過的那條路,當然,我們也不能用一些好為人師的態度來顯示自己思維上的成熟,理性客觀面對就好。

另外,很喜歡笑來老師說的一句話:既然你吃到一個好吃的雞蛋,那麼為何還要見生這個雞蛋的母雞呢

送給大家~


我可都當自己愛人在愛。那些人該多有趣啊。總有認識的那天。


有時候人需要一種寄託,追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精神寄託。

可能在某個時候因為明星的作品或是其他什麼開始喜歡他們,接著去了解更多關於他們的東西。我覺得崇拜偶像一部分原因是把心裏面理想化的樣子投射在某個人上,因為欣賞偶像某些自己沒有的特質深深喜歡他們。當然因為是理想化的有些東西完全是自己幻想出來的,缺少理性的情況下會有一些比較偏激的行為。


我本人就是一個追星狗 看其他人回答不明覺厲 其實哪有那麼複雜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自己喜歡想要去親近的人吧 都會有一個想到ta就會去努力的人吧 也許有的人追星只是喜歡他們的外貌喜歡他們的歌舞 但是更多的人是把偶像當做一種信仰 我周圍有很多飯圈的朋友 他們會為了偶像努力工作 努力學習 會為了偶像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己的情商 有些人甚至練就了一身的技能比如攝影 視頻剪輯 畫畫 大部分的追星狗還是很理智的嗯哼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2016中國一流大學排行榜?
有哪些讓人感覺「社會真的險惡」的例子?
為什麼朋友之間互相損是一種關係好的表現呢?
同樣是母親強勢,女孩和男孩受傷後的心理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為什麼成年人看動漫會有人說「都這麼大了還看」?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