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MRI(核磁共振成像)比 CT(計算機斷層成像)檢測費貴(而 MRI 與 CT 又比普通X片貴)?
是因為設備造價?運行成本?人力消耗?還是應用昂貴耗材?
1、購買成本:
MRI分為低場永磁(&<1T)、1.5T超導、3T超導,(T是特斯拉,磁場強度單位),這三者成本分別大概在200~800W、500~1800W、1500~3000W,除去購買機器本身的成本,每台MRI安裝都需要取得衛生廳頒發的機器配置證,這三類MRI獲得配置證的難度遞增,尤其是3T超導MRI,一般二級城市也就一兩台。衛生部規定的收費標準這三者單價是都差不太多。CT分為單排、雙排、4排、16排、64排和超高端128排,成本從幾十W到兩三千萬不等,64排CT和1.5T超導MRI價錢差不多,超高端CT和3T超導MRI價錢差不多,同樣由於配置證的限制,超高端CT和3T超導MRI一樣稀少。但單排雙排的CT配置證取得非常容易(有些地區甚至不需要配置證),所以大多數地縣級醫院都購買價錢便宜又配置證難度低的單排、雙排的CT來做檢查,成本自然比MRI低很多。(2014.08.20補充:)有網友提醒我漏了安裝成本這一塊,不好意思。在安裝成本上MRI設備和CT設備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首先是屏蔽:MRI設備安裝前要做屏蔽,一般屏蔽材料是用銅板,主要是屏蔽信號,不是屏蔽輻射,MRI基本沒有輻射,做屏蔽是為了保證設備間內的磁場和射頻信號的穩定純凈不受外界干擾(碰到過有些醫院的核磁間就在電梯旁邊,需要做的屏蔽工作要比常規的多一倍),CT的屏蔽防護是要屏蔽輻射,來保護醫護人員和屋外的患者免受輻射,CT一般是用達到一定鉛當量的混凝土或磚來做屏蔽。
其次還有安裝:MRI設備裡面裝的是液氦,而且從其工作原理上也對安裝的穩定性要求很高,這就加大了安裝的難度,而且一般來說,MRI比CT重很多,進場的時候有時需要在經過的路上加墊很多鋼板木板以保護地面不會被壓壞。甚至有些廠家在MRI勵磁的時候還要擺一桌貢品拜豬頭之類的祈禱能勵磁成功,把我們都看呆了。。。2、運營成本
超導MRI的一大運營成本是液氦,液氦是用來冷卻磁體線圈以使其維持在超導狀態,液氦屬於戰略物資,便宜的時候200塊/升,貴的時候600塊/升,一般西門子和GE的機器要4年一充,飛利浦大概一兩年一充,每次填充至少500升,這成本你可以算一下。全球大部分液氦的控制權在老美手裡,所以據說是GE這樣的美國公司拿液氦會比國內廠商甚至其他國外廠商更容易些。MRI的另一大運營成本是冷頭,冷頭也是用來冷卻液氦以維持磁體超導狀態,但冷頭屬於耗材,基本上一般3、4年一換,一個冷頭就要幾十萬。CT的最大運營成本是球管,球管是用來產生和發射X射線的,這個比 MRI的冷頭還耗,用得好一兩年一換,人品差的或使用過度的一年就要換好幾個,成本也要幾十萬將近100W。不過除此之外但就機器而言CT基本沒有其他的運營成本。3、經濟效益
MRI在特定部位的成像要遠優於CT,尤其是一些軟組織,但MRI的掃描時間很久,平均一個患者檢查至少要十多分鐘,CT檢查要快很多,所以本身購買成本高運營成本高的MRI單次檢查成本也就比CT高了。由於MRI無輻射無創檢查,在國外已經超過CT成為最常規的檢查手段,我國目前還是以CT做為主要影像檢查,MRI對很多人來說算是高端貨,這也一方面地推高了MRI收費價格。不過如果我告訴你美國掃一次MRI平均要8000美刀,你還覺得國內的貴么。。。萬惡的資本主義。。。
-------------------------------------------分割線------------------------------------------
----------------以下僅代表個人從業觀點,最終解釋權不知道歸誰所有---------------
(20140821修改補充)MRI的廠商,國外的主要有西門子、飛利浦、GE、東芝、日立,國內有目前炙手可熱的上海聯影、邁瑞、華潤、奧泰、東軟、鑫高益、朗潤等等等等等。。。。(話說磁共振的技術門檻被國產廠商踩爛了么?!)從整體市場反饋來看,GE的佔有率應該是最高(GE的銷售很厲害),也最貴,在腦和腹部的成像技術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但2014年新推出的750W和他們一直以來「標準孔徑圖像好」的宣傳自相矛盾,自己打臉。。。飛利浦的MRI做血管的話的最強,他們科研團隊雖然人少,但有DSA的基礎,把全部心血全投在血管成像這上面了(幹嘛不去直接買台DSA啊?!),飛利浦的MRI做其他部位就不敢恭維了,新的全數字Ingenia也就是個噱頭,成像質量沒有多大的提升。。。(不是我偏心,是飛利浦醫療中國的官網上都沒有Ingenia的產品圖片啊,媽的!)西門子中規中矩,市場佔有率和GE基本不相上下,最大的優點是德國的工業製造水準拉開其他廠家好幾條街,整個設備嚴絲合縫,還充分考慮維修的便利性,臨床圖像整體來說比飛利浦強一些,市場上有的先進掃描技術很快就能跟著出來。2012年RSNA上西門子新推出一台3T標準孔徑的超導MRI,14噸重,是他現在設備的3倍還多,之前一直宣傳「短磁體大孔徑」的又輕又薄的理念,現在自己又出了這玩意兒,GE西門子好基友,怎麼忍心讓你自己臉腫,要腫一起腫。。。。
CT的廠商那就多了,國外國內手指頭加腳趾頭都數不過來。。。。
三大家的CT都差不太多,因為技術發展都到了一個瓶頸,各家能拿得出來的賣點大同小異,只能在設計上尋找差異性。GE的大寶石和西門子的雙源都是64排,只是採用了不同的技術手段實現了不同的高端成像技術。GE的大寶石是把探測器換成了一種寶石材質,靈敏度和刷新率有質的提升,做全身的能譜成像效果顯著,但畢竟是64排,掃描速度還是軟肋。然後在2013年RSNA上他們推出了綜合目前三家廠商技術於一體的寬體能譜256排的revolution CT。。。真是拼了。。。。西門子的雙源是把球管增加到兩個,也是變相地為了提高掃描速度。但西門子的0M球管的概念值得商榷,一來水冷球管技術還不成熟很容易壞(目前看到的醫院裡不出一年就要壞),另一方面兩個球管壞一個就不能正常工作了,真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啊(當然還有朋友提到的劑量提升的問題);東芝320市場反響也不錯,原理也是雙能減影,這貨是320排? 東芝為什麼總是這麼奇葩。。。。飛利浦的iCT256? 快算了吧。。。 飛利浦做大設備真的不行。。。。-------------------------------------------分割線------------------------------------------
其實對哪家的設備好哪家設備差,每個人心裡都有不一樣的標準,設備科和放射科對同一個設備的看法也還常常不一致,以上的觀點都僅基於我對這個行業和市場的了解,如有錯誤歡迎指出,很樂意與各位探討~
-------------------------------------------分割線------------------------------------------
附一則最近看到朋友圈轉發的吐槽有個主任問GE的銷售,「為啥你們老說你們標準孔徑長磁體比人家大孔徑短磁體好呢?」 那個銷售給主任看了這個圖片。。。。GE。。。。大家還能友好愉快地一起玩耍么?!-------------------------------摘取部分評論如下,不代表答主立場----------------------------------
darkhucxGE沒有128的CT,其實CT128排神馬的都是炒作概念,沒實際意義,都是後重建做的,又不是採集這塊,個人覺得64排的精度已經足夠了,再多就是浪費了,成本虛高,但是國內的醫院都盲目追求這種速度概念,好像128就比64好多少,只能說和國內的很多消費觀念一樣,不是很成熟,其實技術上也就西門子的雙源有點意思,但是一個是維護成本太高,另一個患者的射線量我個人覺得會增強,也有很多弊端。chen chen
說明一下,現在三家公司的液氦都是同一家供應商的AP公司,另外現在MRI都不用液氮了。 GE的機器,跟西門子的真心是沒得比,無論是技術還是質量,我修美貨修得崩潰。。。。。另外MRI的貴,不僅僅是採購貴,和冷頭液氦之類的損耗品多,還有一點就是維修費貴(廠家保修費用)和運營費用貴,機房空調和磁體冷卻系統都得24小時運行,電費都剛剛的。目前大的影像設備,只有MRI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pet也就是探測器還可以做做文章。CT,目前就那樣了到了瓶頸了,各個廠家都是搞噱頭,ge的寶石和東芝的320都是吹牛吹上天的,就雙源有點看頭。Levitt Joseph咦,你的回復太可愛~(≧▽≦)/~啦啦啦。。。。。。拼CT排數,東芝笑而不語(心裡默念,你們都給我退下)。但是這玩意拼排數,臨床就喜歡你了嗎?young naive。。。GE從2000年初開始搞CT能譜研發,這麼多年過去了Revolution CT邁著步伐來了!!!西門子看不下去了,我一定要攔住這貨,不能讓他搶了風頭,Somatom Force窮追不捨。所以你們先後看到了這樣的設備:雙球管雙探測器的海爾兄弟款,單球管快速變壓趕超動感光波嗶嗶嗶嗶。。。。。。奈何飛利浦知道的晚,差點哭暈在廁所,說好的一萬年鐵三角(⊙o⊙)? ,10年還在實驗室默默地搞IQON型雙層漢堡(不是吃的是探測器啦)。。。。。。。歷史回顧完了,這些也基本就是雙能減影和能譜成像兩個階段出現的niubility CT設備。那麼這時候,國內在幹什麼?表問我,我打死也不會說的(copy then paste)醫院檢測費的的高低主要由兩方面決定:1.設備購置費用
設置購置費用主要單次投入成本,而這三種設備的購置費無疑是MRI &> CT &> X光機
一台好的MIR價格可高達數百萬,甚至千萬RMB;而CT機在數百萬不等。2.設備使用維護費用 對於設備維護費,因為高級的MRI需要使用T級的強磁場,而現在產生這種磁場的方法為超導,需要用到液氮冷卻。即使是永磁機型,也要經常做保養。而且MRI使用時會有強大的磁場,因此需要獨立出一個屋子,除塵和屏蔽。因此維護和單次使用費用最高。一次CT機成像相當於拍多次的X光。對於使用環境要求,因為會有輻射,要做屏蔽。關鍵還是成本問題,一台磁共振儀的造價遠遠高於CT。且技術難度也完全不是一個層次,磁共振成像中的技術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磁共振線圈2.成像序列事實上,國內也有很多做線圈的廠商,但大多卻默默無聞。第一,國內難以做出高磁場線圈;第二,線圈內的磁場穩定性不好;第三,在線圈維護方面起步也很晚。成像序列是一個我們能夠揚長避短的部分,因為畢竟屬於軟實力部分,企業與醫院之間的大量合作能夠使得醫工結合的效果更好。總之,磁共振相比CT具有極大的優勢,尤其是軟組織成像,雖然其不能替代CT在骨骼成像的優勢,但是總體來看,醫學成像領域,磁共振將在數十年內發揮龍頭老大的作用。
這個問題最簡單不過了。 三種設備造價成本不同原因是因為這三種儀器檢查的目的有區別。MRI特性是區分水質和脂質對比高,CT斷層+增強造影可以針對器官供血有較好診斷,X片主要對於冠位疾病篩查以及骨骼疾病的診斷。 人力運行成本X片最少,一個實習生就可以勝任,CT和MRI需要職業技師才可以勝任。
因為機器價格不是一個量級嘛。
MRI需要強磁場,這本身就比放射源更難。
CT差不多可以理解成多個角度給你拍許多張X光,然後再三維重建出立體圖。所以CT比X光貴簡直太正常。這是因為MR成像儀器非常的昂貴,通常醫院中0.5T,1T的成像儀都要兩千萬。所以通常做一次核磁檢查收費相當高
MR的收費是按照所檢查的部位來收費的,據我了解好多醫院按部位收費價格差別不大,就是所有部位一個價,有時候貴是因為可能你做了增強(平掃+增強+藥水+耗材),還有分低場和高場,醫院等級收費。CT也是按部位,最便宜的是頭顱平掃,椎體是按照三個椎體一個序列收費的(頸7胸12腰5),這樣胸椎最貴。其他部位胸部,腹部,盆腔,四肢關節的收費沒怎麼弄明白。我看過物價部門的CT定價的材料,有個超層費我到現在還沒有理解是什麼意思。CT也是一樣按醫院等級,機器的排數來定價格。還有片子,不一樣的部位要片子的張數不一樣,我們醫院沒有收重建費,有的醫院有收。圖像重建其實最費力,遇到冠脈檢查的不好處理的圖像有時候要搞很久,CTA也是。這兩個檢查的收費價格全是物價部門定好的,醫院沒有定價權。
在反腐之前,近些年大型招標都停滯了,但之前嘛,對於影像設備醫院還是很原因上的,各種原因嘛呵呵。
補充下樓上的設備吧,牌子很好記住啊,國外的就GPS啊,GE飛利浦西門子。
以大城市的醫院為例。CT醫院很多都是256排了,有些還有640排的,那些32排之類的估計只有中醫院還有。MRI標配1.5T吧,新買的肯定是3.0.國產的估計就X光能混進去,其他的還是高端的天下。核磁共振用於腦部成像,是國外技術其實它主要用於腦機介面,這些高端技術,由於是尖端技術!所以比較貴ecog的相關技術,更貴!
MRI 1T=1 米刀CT 低於1 米刀
中國做CT基本能做出來(部分元件靠進口),MRI有點難。而且CT發展的比MRI時間長
核磁比CT貴?那到不一定,與核磁做的慢關係很大,同樣是2000萬的CT和2000萬的核磁 必須核磁多收費才能得到相同收益 經濟學原理解釋一切沒那麼複雜。另外 定價的人也有錯誤的認識 總覺得核磁比CT高級
可能和技術源有關,中國自主研發的儀器即使技術含量極高也不會向過人收取高額費用,引進的儀器就是為了掙咱們錢所以會貴,但是咱們又不得不用進口儀器。
我的理解是MRI數量較少,只有大醫院有,所以檢查費較高。CT和MRI的技術要求高於X光機,競爭壁壘導致兩者的造價和售價高。補充下,大公司的CT一般都是幾百萬到幾千萬的價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