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哪座建築同時結合了哥特式飛扶壁與拜占庭式拱帆穹頂兩種支持結構?


感謝邀請……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個思路是這樣的:是否在哥特式建築和拜占庭建築都有相當影響的地域範圍尋找答案?義大利,尤其是義大利東北部相當符合。

然後,另一條線索如下,那就是飛扶壁的發展史。

飛扶壁本身是古典晚期就出現在羅馬建築中間的一種支撐結構,不過在哥特式建築當中大規模使用,才成了哥特式建築的標誌性結構之一,這個題主或許也有所了解。wiki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位於希臘塞薩洛尼基的蓋勒里烏斯拱門和圓形大廳中的早期飛扶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ch_of_Galerius_and_Rotunda(「Rotunda of Galerius」章節)

然後我想到了拜占庭帝國在義大利的權力中心拉韋納,碰巧找到了答案。雖然不是哥特式飛扶壁而是在這之前的更早期的飛扶壁,可能不盡然滿足題主的要求:

聖維塔利斯巴西利卡(Basilica of San Vitale/Basilica di San Vita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ilica_of_San_Vitale

以下圖片來自網路:

外景

夜景

從內部看的帆拱

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首先感謝 @Erzherzog 的回答。此外,竟然有人 @周鑫 邀請我了,雖然我自己就是這個問題最初的提問者。

查到了兩座建築,當然都不太嚴格,僅作為拋磚引玉。

類似於 @Erzherzog 的思路,思考歷史上兩種風格還有可能在哪裡交匯,西班牙再征服運動結束以後,哥特式在伊比利亞開始盛行,同時文藝復興從義大利興起,帶來了模仿拜占庭等東方風格的一些文藝復興設計,兩種建築在這一地區歷史都較短,有可能融合在一起。

聖若望皇家修道院(Monastery of San Juan de los Reyes

由胡安·瓜斯(Juan Guas)設計,始建於1477年,於1504年完工。

其從外部看是一個哥特式教堂,並且有點羅曼式的殘餘

從內部看也基本上是一個哥特式教堂。。。

不過在穹頂支撐的細節上

其不完全是類似類似於典型哥特式上出現的穹頂支撐結構,而整體在對著穹頂一側類似於帆拱的結構處理,外側則輔以哥特是肋架拱分擔剪切力。

著名的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Mosque–Cathedral of Córdoba

從外部可以看見主體部分的穹頂和飛扶壁

其主體建築外側的摩爾式迴廊,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清真寺,由西班牙伍麥葉王朝的哈里發下令始建於711年。

再征服運動之後,哈布斯堡家的卡爾五世(Karl V),拆除部分清真寺的結構,增建了現在的主體建築部分。

銜接的部分

迴廊里結合摩爾式風格廊柱與哥特式肋架拱頂的小教堂

主體部分中央的穹頂,雖然裝飾風格有文藝復興風格而不是傳統拜占庭風格,但明顯運用了帆拱銜接穹頂,而外側就是複雜哥特式肋架拱與建築外側的飛扶壁支撐的耳堂。

可惜的是這座建築歷史上幾經改建,各部分結構之間碎片化,銜接生硬,不是一開始就設計好並整體建造的。如果把這座建築視為一個整體,幾乎包含了近代以前,除了傳入南亞的波斯風格變種以及東亞木製建築以外的所有風格和結構,完全就是一座建築史博物館。

此外,類似的思路,一些近代建築的猶太會堂(synagogue),更可能同時融合是拜占庭、哥特和摩爾風格大雜燴式的設計,並且作為整體設計可能融合的較好,但是目前還沒有查到符合標準的現存猶太會堂。

——————

補充:

魯恩路猶太會堂(Roonstrasse Synagogue)

只有正門的立面有飛扶壁

塞格德會堂(Szeged Synagogue)

中央為拜占庭是帆拱支撐穹頂,四角為哥特式支撐結構,沒有飛扶壁結構。


要知道 飛扶壁是為了平衡側推力的結構 在飛扶壁發展出來時肋架拱也發展出來了 即是帆拱的進化體 可見巴黎聖母院…


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結合了古羅馬、拜占庭、哥特式、文藝復興甚至東方的多種藝術風格。遺憾手機里只存了這一張聖馬可教堂的照片。


推薦閱讀:

在歐洲的教堂中往往能聽到很好聽的音樂 回到家想搜索類似的來聽卻發現連關鍵字都無從下手 求科普!?
建築中的拱和劵有什麼區別?

TAG:建築 | 建築史 | 教堂 | 哥特 | 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