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會擴大還是減小貧富差距?
科技到一定程度,財富還有意義嗎?勞動還有意義嗎?
可以減小貧富差距的方式大體有三種:戰爭、強行改變所有制、二次分配。科技只會擴大或放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私以為原因有三(權當瞎說):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於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人,他們的生產效率很大提升,沒有掌握科技的人即使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都不一定趕得上的,例子:晚清時,英國紡織品擠垮中國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2. 原本貧窮的人是否可以掌握科學技術?答:很難。掌握科學技術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購買,這個只有資產階級才能做到(如果一項技術降價到窮人買得起,它就是不算是最尖端的技術了);另一種是研發或者熟練掌握,這個需要強大的知識和教育基礎,而如今,接受最好的教育對窮人來說越來越難,所以這條出路不好走。3. 科技發展,生產力,需要的勞動力減少,而這些被淘汰的勞動力幾乎都是窮人。同時,發達的科技把邊際成本效應發揮到極致,資本家掙錢越來越快。
所以,科技發展對貧富差距的作用顯而易見。看了一下,大多數的回答都在說會加劇貧富差距,但是我覺得這也不一定……如果有一天,意識上傳實現並普及了,神聖的卡拉連接著我們的心靈,那麼現有的一切政治制度似乎都可以消失,還會有剝削階級嗎?
貧或富是相對的,社會的發展永遠改變不了少數人掌握大多數財富的本質。
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時,科技發展得越好,反而使得強者越強,擴大了底層跟頂層階級的差距。
當然,如果地球科技發展到能與其它外星文明真正實現物質流通時。
屆時地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完全可以實現地球人之間的共同富裕。前提是外星文明足夠供養得起整個地球人的富裕生活水平。當然是在擴大,財富會加劇向掌握優勢生產資料的方向流動!
至於說努力,那是必須的,而且要更加努力,原因大約如下圖吧:
要看科技的最終應用。對比下美蘇爭霸就好了。蘇聯的科技水平並不低,但最終轉換成民用的有多少?科技成果如果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成為少數人鞏固自己位置的工具,在無法取得廣闊殖民地的情況下,國內的貧富差距必然拉大。
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極大拉開貧富差距。
但是我不覺得兩者有因果聯繫,科技發展是一种放大作用,決定收入分配的是社會制度。科技發展本身只是負責提升社會財富,擴大總量和增量,它主要關注整天而不關注個體。
貧富差距來源於社會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中,是由社會契約決定的。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的整體科技水準其實都是差不太多的,但是貧富差距水準非常不一樣,這要看社會財富是如何再分配的。
絕對貧窮逐漸被消滅
相對貧窮加劇了
不知道這個是什麼主義,也不知道是什麼思想。
。。。
科技(人工智慧)完成人類所有的衣食住行的供給
政府高福利的保障所有人類
一般人開始徹底的精神創造
人和人之間也就是精神財富交流。政府給每個人一月100元,我10元買你畫畫,我10元買你唱歌,我跳舞掙20。
。。。
物質是國家,安排人,或者人工智慧來實現。
科技達到每個人的物質都有保障的時候,我覺得人類就是沒有根本的貧富差距了。
世界變平了么?
曾經有一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作者探討了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十幾年後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世界變平了么?
答案十分有趣,最窮的人生活改善了,但最富有的人與普通人的差距也在迅速拉開。資本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了超出普通人n個量級的利益。
我們將全球化泛化成科技的進步,來看這個問題(全球化是互聯網,航運的進步),科技進步有三方面的效果:
1. 提高了總體的生產水平
2. 新機會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
3. 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坐在加速前進的列車上
我們出生在一個科技爆炸的時代,技術越來越豐富了。
每一個技術都可能產生突破,潛在的突破點越多,發展越快,這是線性的加速。
每兩個技術都可能存在交叉點,每個沒個交叉點都可能帶來突破,這是指數的加速。
高鐵,手機,移動支付,大數據,這些每一步都邁的不大,相比於牛頓力學相對論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突破。但它們是新四大發明,幾百年後來看,改變了人類社會。
中國人對買房有一個說法:「上車」,上了車才能頂得住通脹保值財富甚至賺大錢,沒上車的人,拼了命的追。錢的數字,說的是這個時代生產出的產品和慾望,列車加速向前,撞車之前怕是不會停。
---躍上枝頭變鳳凰
古時候數學好的人做什麼呢?賬房先生。古時候演藝好的人做什麼呢?街頭戲子。今天呢?前者可以進入學府衣食無憂,後者可以從草根成為明星,mc天佑。是技術的發展給了他們上升的機會,讓原本不起眼的才能得到無限放大。網易公開課把世界最頂尖學府的課程送到退休老太太的屏幕上,新世界給了人們機會和希望。
---列車正在被速度撕裂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小學生學的數學簡單,卻做出了牛逼的東西?」答:美國給予不熱愛數學的學生最基礎的數學教育,而給予熱愛數學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數學教育。
這個時代可以用歷史上無法想像的舒適簡單的方式生活,手機上app在想辦法,讓你只需要按確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拍照不需要對焦,交流不需要寫一封長信,買賣不需要算賬,甚至不需要走出房間就可以生活。
而,世界上最聰明勤奮有追求的人,卻面對著更複雜更深刻的挑戰,不可預知的證劵市場,抽象到超出想像的現代數學。像我很敬佩的師兄教授,為了做研究要掌握解剖/編程/心理/生物甚至器件加工/馴獸等多個方向的知識技能,還得會管理能忽悠。
上了車的人仍然需要在車廂里奔跑,因為車廂正在被速度撕裂。
---尺子與筆
技術的進步有兩種,一種是縮小人與人差距的,比如汽車,鐵路,藉助這些科技每個人都可以快速的移動,而且移動的速度一樣快。好比借著一把尺子,每個人量到的數字都差不多,精度不會相差太大。
另一種是擴大人們差距的,比如編程和寫作,設計。程序員之間的差距堪比物種差距。一個頂尖的程序員可以比幾十個平庸程序員的組成團隊還強大。筆不同於尺子,借著一支筆有人能創造出一個虛幻的世界,有人只會打對勾和叉。
一般來講,虛擬的工具是筆,會擴大人的差距。比如電視媒體,微博,程序。而實體工具會縮小人的差距,比如槍支,一個小女孩兒不可能戰勝一個成年男子,兩個人都拿著槍就不一定了。實體工具,會讓製作工具的人收益。虛擬工具,使用工具的人收益。
而隨著自動化,數據時代的到來,正在消滅實體工具的工作機會,司機,超市售貨員,不同的人做起來差不多的工作都將在未來的十年中被慢慢替代。總的來講,技術是在拉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青菜粗糧
生產的層面上,人與人的差距變大了 ,享受層面上,人與人的差距變小了。
過去的幾十年,吃不上飯的人變少了,中國號稱要將七千萬人口全部脫貧。每個人都能享受電視洗衣機這些東西,最富有的人的享受與窮人的享受變的差別沒那麼大了,領導幹部和老百姓都在吃青菜粗糧多運動。過去不曾得見的膚白貌美大美女,現在在直播里花十塊錢買個小禮品,就能跟她發發消息。過去官商貴人才能看到的藝術表演,現在忍個兩分鐘廣告也能看錄播。公司的老總和買菜的老太用的都是微信支付寶。
---做個好夢
事實上,人和人從來不是平等的,歷史上人類能夠大體互相尊敬的時間是極少的。
現在的年輕人都有一個平等的夢,還有一個一個自己能夠脫穎而出的夢。曾經激勵社會進步的夢想或許會成為這一代人焦慮和不安的根源。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
不平等未必會不幸福,這是跟你的預期有關,你承認生來就與別人有差距,你真的認了,就不會影響你的幸福,而你認為可以達到的平等或者卓越最終達不到,就會不幸福。
科技的流動性和展示性提高了你的預期。我們認真看了電影,卻娶不了電影里的姑娘。
---生死永恆
衣食住行的差距變小,差距卻體現在了生老病死中,而這種區別的極致,可能是永恆。
研究生老師跟我說過一個觀點:說現在的生物科技和醫療技術發展速度超出歷史,有可能到一個人70歲的時候研究出了技術能延壽到80,而到80歲的這十年間又有新的技術延壽到100,這樣循環下去我們有可能是第一代能夠實現永生的人類。所以老師說有要保養好身體,生命危險的事兒不要去做,不然太虧了^_^。
這樣的事情如果成真,有能力享受好醫療的人會是第一批受益者,而沒能受益於此的人,失去了永恆。
新技術的應用呈現出馬太效應,即從統計學意義上來說,強者比弱者能從新技術的應用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確實有可能拉大貧富差距。
科技不會減少財富差距,但是會減少人們生活水平的差距。
我很喜歡這個問題,所以說說個人淺見
我自己在看因為純粹的興趣來閱讀經濟學相關書籍的時候,我覺得引發我思考最大的一個詞,叫「邊際效應」。
我認為,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或許不是直接的「財富」的差距減小,而是更快的讓財富(或者說財富能帶來的東西)達到(或者說接近?)所謂的「邊際」。
帶來的結果是,即使「財富」差距沒有減少,但因為邊際效用的下降,人們真實的生活感受,或者說生活水平的差距,是會減少的。
按照現在的世界,以我個人舉個例子來說,假設給我5000,我會買什麼東西來娛樂?答:「智能手機一台」,假設再給我1w呢?答:「一台能玩dota2和文明6的電腦」。以上兩項佔據了我大部分的娛樂時間,你再給我再多財富,也不能讓我玩dota2和文明6的時候更開心。
當然,這多出來的錢,必然是能提升我的娛樂程度的,但是,多出來的「再多的錢」,都不如「最基礎的這一萬五千塊」重要
我認為,這就是一種邊際效應。
在我們的科學技術還沒有完全的讓所有人「脫離生產」的情況下,「人的勞動」往往是最稀缺的資源了。這時候,如果一個技術,能減少某製造某個產品的「人類的勞動」,那麼就會讓大家付出「更少的財富」獲得該產品。
舉個假想的例子,假設以前汽車生產很不發達,所有零件都要涉及手工製造或者需要技術工人直接控制機器製造,那麼製造一輛車就需要大量人類勞動,或許有1000工時。
後來,技術革新了,有了全自動化生產線,從原材料的挖礦到高爐鍊鋼到零件生產到組裝到電鍍噴漆等等一系列全是工業機器人完成的,人工的部分只是兩三個技術人員負責按按鈕和流水線的定期檢查,這時候,生產一輛車所需要的人工成本,是幾乎沒有的,或許只有幾個工時。在目前這個人工成本或許佔據所有成本中大頭的時代,這樣的技術革命,帶來的就是產品價格的極大幅度降低,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是有感受的。
只要技術在進步,人們就可以花更少的財富,來得到更多的消費品,讓邊際效應起作用變快,讓更多的財富帶給人的「感受」降低。
就以目前的社會為例子,現在貧富再不平等,比如什麼前10%的人擁有xx%的財富云云。我看到了財富的巨大差距。
但同時,我也看到了,我樓下收破爛的也在用華為,我晚上逛夜市攤子能看到閑著的老闆娘在用智能手機打qq麻將。如果沒有技術的進步,智能手機的成本不下來,假設一個智能手機需要1000工時,這一切都是「不可想像的」。先寫這麼多吧科技發展 導致生產效率提升
生產效率提升 導致社會財富加速增長這是如何把蛋糕做大社會分配製度的不平均 導致貧富分化
分配製度越不公平 貧富差距越大這是如何分配蛋糕科技發展 與 貧富差距 沒有關係
蛋糕大小 與 分配蛋糕公平否 沒有關係大部分人分得的蛋糕太小甚至於沒得分
一小撮人分得的蛋糕太多甚至分得全部那麼這大部分人會砸爛蛋糕 讓大家都沒得蛋糕吃 砸爛後重新做蛋糕 重新分蛋糕 讓大部分人有蛋糕吃唯一有聯繫的 是蛋糕做大的速度越快對分不到蛋糕的人心裡上的刺激越大早期會擴大,末期會縮小--------***----------------------------------古巴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北歐的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但是發展到不同階段,貧富差距也是不一樣的,但這絕對不是單獨上升或下降。初期科技經濟發展,必然會拉大貧富差距,但是當社會有一定的積累,為了完善社會體制,必然會大力提高稅收,以保障底層福利,無異於二次分配,這時候貧富差距會再次縮小。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
在英文裡面,數字鴻溝大多數時間統稱"Digital Divide",也有時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顧問Dennisi指出,數字鴻溝實際上表現為一種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和人之間創造財富的能力差距正在飛速擴大。
例如:滴滴剛推廣的時候,會用滴滴的師傅和上年紀不大會用智能機的師傅,收入差距馬上擴大了。還有會用淘寶的農民賣農產品和不會上網的農民辛辛苦苦運到鎮子上賣的收入差距。
這只是會不會用app的差距,某些高薪行業入門的知識和智力要求更高更難以逾越。
抱歉,手機打答案略粗糙,有時間慢慢改,就提供個思路看法。相對來講我不是很他媽care蛋糕怎麼分,我比較關心蛋糕有多大,吃點虧沒啥,這樣資本家開心我也開心。
按照市場派的說法,自由市場的趨勢是充分就業,很多貧富差距實際是政府干預的結果,比如工業文明由科技推動,部分工人失業,但更多的人進入服務業,高端服務業,收入更高。政府用例如最低工資,戶口,產業政策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才是過大貧富差距的原因
等到黑客帝國的時候就共同富裕了。。
科技確確實實增大了貧富差距,我對此做出了比較完整的論述,貼上我文章的地址:
不正宗的市場經濟
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基於「物質是否是有限的」這個前提之上的。
在物質有限的這個前提下,我和前面回答的人一樣認為科技發展是會擴大貧富差距的。如果科技發展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那麼必然會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換句話說,科技發展會在一個更高的社會水平上擴大貧富差距。
有趣的一點在於,我認為科技發展是目前看來最有可能改變「物質有限」這個前提的方式。在物質無限的前提下。這個物質無限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個是物質相對人類慾望的無限;一個是物質絕對的無限。但是無論是哪個層次上的無限,其實都實現了人和人物質上的平等(因為物質無限,物質獲取的邊際成本為零,所以也不存在貧富差距一說)。
也就是說為了追求超額收益去發展科技最終的結果可能實現了人人物質的平等,不是很有意思么
推薦閱讀:
※經濟/金融的論文有必要寫的那麼長嗎?
※為什麼旅行社的旅遊價格可以這麼低?
※Romer 的 Endogenous Technology Change 講了什麼?
※經濟學研究會用到哪些理科理論?
※物競天擇的叢林法則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當代社會已經不適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