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歐洲都去殖民了,只有葡萄牙還保留著一堆殖民地?

據我所知,二戰以後法國等國都是允許殖民地獨立的,要麼就是1960年非洲獨立年失去殖民地,那葡萄牙為何到康乃馨革命才放棄它的殖民地(尤其是非洲的)


看到最近又被頂上去了解釋一下

這個答案正在鴿

因為進行到國際環境的第二部分後已經很吃力了,因為這囊括了整個世界,而我目前的知識僅止於美蘇歐非而已。以後的意識形態問題和經濟壓力在世界上都是前沿的研究。

但是想要參考文獻的可以評論(&>_&<)

-------

更新提示3.5/6

首先提示我只是業餘愛好者

這個問題答好了是可以直接出書的,顯然我的姿勢水平還沒那麼高,不過考慮到國內目前參考資料為零......所以我決定用幾個關鍵詞概括一下這段歷史。

1.Lusotropicalismo:從米尼奧到帝汶:思想基礎

2.Portugalidade:是海外省,不是殖民地

3.Assimilado:對殖民地的實際政策

4.Cold War:令人扼腕的國際環境

5.Facism:意識形態

6.Capitalism:是錢在搗鬼!

(本來還有一個基督教基要主義,可是總覺得不妥,因為 它並沒有資格和上六個相提並論,而且太複雜了。後來想一想還是刪了吧)

1.Lusotropicalismo

這個詞最早被認為是巴西社會學家Freyre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總結的,是葡萄牙(Luso)熱帶(tropical)的結合,翻譯過來大概是葡萄牙的熱帶思想或熱帶政策。

(我總覺得「羈絆」更適合Σ(-?_-??))

這個思想並不是他一個人創造的,而是早就有前期的工作以建立思想基礎。不要忘記當時的社會仍然是白人至上,社會的思想與現在是有著根本的不同的。

Freyre認為,葡萄牙比起其他歐洲帝國更適合殖民,是因為葡萄牙人有著更強的氣候適應性,更加友善,「對奴隸更加善良」,以及一個十分關鍵的殖民特點,即種族融合。葡萄牙自己和被殖民者通婚,也鼓勵種族之間互相通婚,這樣在一定程度下減少了種族衝突。巴西便是一個例子(雖然巴西也有歧視但是國家認同是唯一的巴西人)。葡萄牙一直嘗試發展其位於熱帶地區的殖民地,並且建立一個跨大陸的,多元化的多種族帝國,是在為熱帶的黑人、印第安人和南島人「帶來文明」,是葡萄牙帝國的任務和宿命。這個思想後來被薩拉查拿去當槍使,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爭議很大,在出版的時候就收到了大量批評。但是不可否認的這個思想有其作用,至少為葡萄牙殖民政府提供了炮彈。學界一般認為這個思想可以解釋(至少是部分解釋)葡萄牙帝國的一些文化、政治上的特點。

Freyre』s theory of 『lusotropicalism』 was useful in the regime』s efforts

to justify its continued possession of overseas colonies through its

invention of a racial/cultural affinity between Portugal and Africa.(Reiter 2005)

可是,這是真的嗎?別的學者提供了不同的觀點。

O luso-tropicalismo n?o é uma 「ideologia」, um 「conceito」, um 「sistema」 ou um 「método de coloniza??o (dos Santos 2014)

「Lusotropicalismo不是意識形態、概念、系統或是殖民的方式」。它從未成功:葡萄牙白人仍然認為他們遠高於被統治的人,而非洲殖民戰爭的失敗也能證明這一點。Lusotropicalismo甚至難以解釋巴西的民族融合進程。

O luso-tropicalismo nunca foi incorporado plenamente no discurso oficial, contrastava em

grande medida com a prática de gest?o colonial, e o regime salazarista só usou o lusotropicalismo para justificar a persistência do sistema colonial quando se intensificaram as

press?es externas. (dos Santos 2014)

事實上,它只是一瓶香水,用來掩蓋殖民政策的惡臭,殖民政策從未認真將這個思想考慮。

不可否認的是,葡萄牙人十分有大航海情結,而大航海時代的代表便是發現、探索——與殖民。 Lusotropicalismo被政府強制宣傳,其作為殖民意識形態的關鍵可以有效提升葡萄牙人的凝聚力。

「傳播文明」「多元化、跨大陸」,聽起來很美好,可是這就和「大東亞共榮」一樣,只是政府煽動國民,美化殖民的借口罷了。葡萄牙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做的。

本章節參考文獻:

Sidaway, James D., and Marcus Power. "`The tears of Portugal": empire, identity, `race", and destiny in Portuguese geopolitical narrativ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3 (2005): 527-54.

Freyre, Gilberto. Portuguese integration in the tropics; notes concerning a possible Lusotropicology which would specialize in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cological-social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in tropical environments of Portuguese, descendants of Portuguese and continuators of Portuguese. Lisbon: Realizac?a?o Grafica da Tipografia Silvas, 1961.*註:本書更廣為人知的葡萄牙語版於1958年出版。

Dos Santos, Marco P.N. "O luso-tropicalismo enquanto modelo ideológico da gest?o colonial portuguesa." Revistar Militar. Revistar Militar, No. 2549/2550 - June/July, 2014

Reiter, B. "Portugal: national pride and imperial neurosis" Race Class Vol 47, Issue 1, pp. 79 - 91, June 30,2016.

2.Portugalidade

這個詞的英文直譯是Portugueseness(Sidaway2005)。它其實有不止一種含義,包括文化上的「葡萄牙化」、身份認同上的「葡萄牙化」、作為葡萄牙人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是一個複雜的辭彙。但在這裡,我要著重介紹的是一個政治上的形容。

回到1910年,葡萄牙的君主制被推翻,共和國誕生了。1911年,新的憲法得到頒布。然而,這部憲法對於殖民地的政策是「去中心化」和「教養文明」,就像剛剛提到的Lusotropicalismo一樣。

Dans l"administration des provinces d"outre-mer prévaudra le régime de décentralisation, avec lois spéciales adéquates à l"état de civilisation de chacune d"elles. (Article.67, Constitution de la République portugaise)

*註:本文本為法語。暫無法找到1911年憲法之葡語版本。

之後,葡萄牙的Estado Novo上台,這個法西斯主義軍事專政政權的利益自然是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可是新政權並沒有及時修憲。薩拉查則是率先頒布了一份單獨規定殖民地地位的法律。1930年,《殖民法》(Ato Colonial)頒布。可是歷史的車輪仍然在飛速前進:在二戰結束後,去殖民化已經是世界的潮流,並且很快受到了北約、華約和第三世界的同時擁護。(可以參見哈羅德·麥克米倫首相的Wind of Change演講)這一次,葡萄牙使用了一個小把戲:在1951年修訂的新的《殖民法》中,她將殖民地升格為「海外省」,宣布海外省和葡萄牙本土均是「自古以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殖民問題便不存在了,而是轉化為葡萄牙的內政問題,巧妙規避外界壓力的同時再一次提升了國內的凝聚力。

As mudan?as s?o sobretudo terminológicas: v?o desaparecer os termos 「império colonial」 e 「colónias」, que ser?o substituídos por 「ultramar português」 e 「províncias ultramarinas」. (Caetano2013)

「變化主要集中在用語上:「殖民帝國」和「殖民地」等名詞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海外的葡萄牙」和「海外省」。」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政策是有效的。雖然一如往常,葡萄牙的實際政策依然充滿了壓迫,但是在法理上,國際社會並無權干涉「海外省」。

然後,讓我們集中在一個另外的定義:民族主義。

Indeed, for some observers, Portuguese political culture from the Republican era has been marked by an `imperialist nationalism" where the national and colonial are conflated.

「Portugalidade」的核心是葡萄牙化,則將殖民地視為自己的一部分。

The Colonial Act which defined that philosophy was itself "integrationist" and centralising in character. (Macqueen1999)

這正是1951年殖民法的用意所在,即強調中央集權,降低殖民地的自治性以加強統治。

回到歷史,我們要明確一點,早在十九世紀,葡萄牙已經不是一個強權了。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這樣龐大的巨人爭霸中,她十分缺乏安全感。(事實上葡萄牙一直在稱頌自己在一戰中的英勇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構建一個想像中的「跨大陸的世界性帝國」是很有幫助的。早在葡萄牙舉辦的各個世界性博覽會中,她便在強調葡萄牙的完整性,以及,葡萄牙不是一個小國

圖1,《大陸、離島和海外的葡萄牙地圖》,來自一教學用地圖冊。

(Source: Albano Chaves, Geografia de Portugal Continental e Ultramarino, Atlas. Porto: Porto

Editora 1957).來自Cairo 2006.

Thus, if nobody doubted that 「Continental Portugal」, Azores and Madeira were Portuguese,

why would anyone question the 「Portugueseness」 of 「Overseas Portugal」? (Cairo2006)

在這份地圖中,葡萄牙將各個殖民地和傳統意義上的歐洲部分並列——如果里斯本是葡萄牙,那麼亞速爾和馬德拉群島(位於大西洋,十分靠近葡萄牙本土,不被國際社會視為殖民地)自然是葡萄牙;假如你承認兩個群島是葡萄牙,那麼你為什麼不承認各個殖民地都是葡萄牙?這種偷換概念可以蒙蔽自己的國民,以及,加強自己的政治宣傳效果。「從米尼奧到帝汶」,葡萄牙認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帝國,她的國民也是這麼認為的,每一個星點都是國家的一部分。

本章節參考文獻:

Caetano, R. (2013, June 11). 11 de junho de 1951, O fim (?) do Ato colonial.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7, from http://candeeirodovasco.blogspot.ca/2013/06/lisboa-padrao-dos-descobrimentos-e-da.html

Sidaway, James D., and Marcus Power. "`The tears of Portugal": empire, identity, `race", and destiny in Portuguese geopolitical narrative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3 (2005): 527-54.

Cairo, H. (2006). 「Portugal is not a Small Country」: Maps and Propaganda in the Salazar Regime.Geopolitics,11(3), 367-395.

Macqueen, N. (1999). Portugal"s First Domino: "Pluricontinentalism" and Colonial War in Guiné-Bissau, 1963-1974.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8(2), 209-230. Retrieved March 12, 2016.

Maury, J. (n.d.). Constitution de la République portugaise. (21 ao?t 1911).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7, from Portugal, Constitution de 1911, Digithèque MJP

De Sousa, V. (2015). Da "portugalidade" à lusofon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Universidade do Minho.

3.Assimilado

Assimilado即是「同化者」,被殖民者從文化上同化了的被殖民者。從很早開始,這個政策就成為了葡萄牙殖民政府控制當地人的核心:同化精英階級,使他們獲得葡萄牙的民族認同,從而幫助殖民者管理廣大的殖民地。

葡萄牙把殖民地人民分為Assimilado(開化的、同化的)和Indigenatos(未開化的)兩種。(事實上還有混血Mestizos,其地位與同化人相似)一般來說,Assimilado都是原來社會的上層階級,他們的皮膚較白(越白的地位越高),葡萄牙語水平也很高。他們要通過語言測驗,還要交上一筆費用才能成為Assimilado。

As with the French, the Portuguese instituted a system of direct colonial rule principles of assimilation. Colonial authority was vested locally in the chefe de posto (district officer) who worked with the assistance collaborators, traditional chiefs or, as was more often the case, appointed chiefs.(Chabal1981)

可以看到,葡萄牙的統治是與當地精英階層的合作緊密聯繫的。

著名作家,安哥拉現代文學開創者Castro Soromenho的三部曲《死亡之地》(Terra Morta),對這個政策的實際效果有十分詳盡的描述。以安哥拉這片最為廣大(遠大於葡萄牙本土)的土地為例,葡萄牙政府派出的官員只存在於少數的前哨站中收集農業資源和礦石。大部分情況下官員甚至都不離開這個哨站。然而,官員之下,真正起到執法作用的是對葡萄牙人效忠的非洲警察機關——這個機關甚至還有兩級(Os sipaios/os capitas)。他們的主體便是assimilados,被同化的人。

The white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father of the black people . . .(Soromenho 1978, as cited by Cairo 2006)

Assimilado名義上是與歐洲人平等的葡萄牙公民,然而實際地位仍遠於白人之下。

Assimilado認為自己是葡萄牙人,因此會幫助葡萄牙統治殖民地。葡萄牙給予這些人受教育和醫療的權利,Assimilado的孩子能夠上學並學習與這個時代相符的知識——而普通黑人孩子根本沒有學校,只能通過教堂達到基本的識字能力(哪怕教堂也是遠遠不夠的)。

而Assimilado有多少呢?

少於1%.

而且Assimilado當然也沒有「帝國公民」那麼美好。他們的文化認同是非常混亂的,自認葡萄牙人,可是真正的葡萄牙白人卻歧視他們,殖民地有色人種也視他們為殖民者(及其幫凶)。哪怕成為了同化人,他們的生活也屢遭限制。

所以說,Assimilado從根源來講也是一個葡萄牙用於穩固統治,避免過度的反抗聲音的手段。

事實上我已經講到的三點,Lusotropicalismo,Portugalidade,Assimilado都是相輔相成的,三者共同構成了葡萄牙政治宣傳和殖民地統治的重要部分,從政治上給予了一定的穩定性。

是Lusotropicalismo讓葡萄牙有了「教養」當地人的政治原因,而Portugalidade則從實際(一個泛大陸的帝國需要的向心力)促使葡萄牙去同化當地人。現實上的壓力也是不容小覷的:葡萄牙人口不過八百餘萬,而且並非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大量勞動力被鎖死在落後的農業里,她沒有足夠人手管理廣大的跨越全球的殖民地。與荷蘭(放棄了對於東印度群島殖民地部分地區的實際控制)相比,葡萄牙的Assimilado政策可以提升葡萄牙的統治穩定。

本章節參考文獻:

Saul, John S. "Review: The Revolution in Portugal"s African Colonies: A Review Essay." Canadian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 Revue Canadienne Des ??tudes Africaines 9.2 (1975): 315-36. JSTOR. Web. 27 Jun. 2016.

Chabal, Patrick. "National Liberation in Portuguese Guinea, 1956-1974." African Affairs 80.318 (1981): 75-99. JSTOR. Web. 17 Sept. 2016.

4.Cold War

(a)歐洲戰場,北約之內

讓我們回到1945年,在那個時候,蘇聯紅軍正在昂首挺胸開進柏林,兩顆原子彈亦宣告了日本帝國的終結。可是在這之後,世界的主旋律仍不是和平;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衝突在共同敵人消失後被凸顯出來。

世界的去殖民化已經成為了新的歷史潮流,正如英國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在南非發表的演講那樣,「變化的風」已經吹變了世界。那麼葡萄牙是如何強硬的拒絕這股風的呢?

首先,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創建了北約以對抗共產主義國家,而此時,葡萄牙的重要性便顯了出來。

綠色部分為二戰後的葡萄牙帝國。紅色的線即是「從米尼奧到帝汶」。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總面積並不大,可是說她是「全球性帝國」是沒有爭議的,葡萄牙的勢力橫跨整個亞歐大陸,西非,南非,東非,南亞,東南亞,有大西洋重要海軍基地維德角,有鉗制馬六甲的帝汶,有配合香港扼住中國的澳門,有堵在印度腹部的達曼-第烏,有可以讓英國南非互相制約的安哥拉-莫三比克,最關鍵的還有瞄準地中海和直布羅陀的兩個群島。甚至是葡萄牙本土也極為重要,因為她處於歐洲大陸的最西端。

這一切的一切決定了葡萄牙不會僅僅是一個躲在風暴死角中的小國,她將直面人類有史以來最接近全面毀滅的世界性危機。冷戰。

頗為諷刺的是,葡萄牙作為一個獨裁專制國家,卻成為了北約這個標榜「自由民主」的組織的核心成員,而且是1949年十二個簽字國之一。事實上這與一戰頗為相似,協約國中俄國的地位也很尷尬。葡萄牙提供軍事基地和兵員,北約給予其政治和軍事的庇護。

其實葡萄牙在北約內部並不安分,正如前面提到的,「變化的風」正在席捲世界。1961年安哥拉爆發衝突,而此時正值冷戰高峰期,因此全世界都對這個事件十分敏感,尤其是北約內部。包括挪威、丹麥、加拿大,後期甚至還有荷蘭和義大利,這些國家的執政黨都是自由主義的,因此極為反對葡萄牙繼續其殖民統治,甚至要將其趕出北約。可是在美英法德的干預之下最終不了了之。雖然在肯尼迪上台之後美國對於葡萄牙的態度變得強硬,可這並不能阻止葡萄牙從北約取得先進的裝備,學習最新的戰術。葡萄牙的軍隊也分為「葡械師」和「美械師」,兩者的戰鬥力不能同日而語(葡萄牙的裝備和戰術思想很久沒有得到更新換代)。亞速爾的軍事基地持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贖罪日戰爭中唯一一個允許美國軍用飛機停靠的歐洲基地,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這個基地,以色列極有可能會被直接滅掉)。

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是葡英關係。葡萄牙和英國是長久的盟國,可是在1890年的最後通牒(無限接近戰爭)之後出現降溫,可是仍然處於一個友好的大背景下。英國和葡萄牙的矛盾出現在南部非洲:葡萄牙意圖將安哥拉和莫三比克連在一起,可那勢必侵犯英國的領土——南部非洲是英國的必保之地。然而英國確實不想失去這個盟友(顛覆葡萄牙的成本遠遠大於維護她),因此對其百般維護。

法國和德國的意見同樣不容小覷。法德都有部隊在葡萄牙基地訓練,兩國同時大量輸出其裝備以支持葡萄牙的戰爭(防空系統、戰鬥機等等)。

可以說,葡萄牙能夠違抗歷史大潮逆流而上,和北約內部的支持是分不開的。雖然北約內部也對此問題感到煩惱,然而在共同抗擊蘇聯的大環境下只能選擇默許。本章節參考文獻:

Lopes, R. (2015). Accommodating and Confronting the Portuguese Dictatorship within NATO, 1970–4.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38(3), 505-526.

Oliveira, P. A. (2013). Live and Let Live: Britain and Portugal"s Imperial Endgame (1945–75). Portuguese Studies, 29(2).

Garcia, O. J. (2014). 『The End of the Carnival』: The UK and the Carnation Revolution in Portugal.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 29(2), 199-221.

Fonseca, A.M., Marcos, D. (2008). French and German Support to Portugal: The Military Survival of the Estado Novo. Portuguese Studies Review, 16(2), 103-119.

Monteiro, P. A Logística de Portugal na Guerra Subversiva de áfrica (1961 a 1974). Revistar Militar, Revistar Militar, No. 2539/2540 - August/September, 2013, 725-764.

Matos, J. A amea?a dos MiG na guerra da Guiné. Revista Militar, Revista Militar, No. 2559 - April, 2015, 327-352.


法國沒有允許殖民地獨立。戴高樂在二戰時期答應提高非洲殖民地的地位,但是後來他又反悔了。但是經過二戰,法國能力大不如前了。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和越南都是投入了大量軍隊,但最後都戰敗了。

葡萄牙也是一樣。


推薦閱讀:

諾門坎戰役當時日本是怎麼個慘狀?
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為什麼不聯手攻擊蘇聯?
二戰時期德國對英國俘虜的待遇如何?
如果日本二戰後與德國類似南北分治,世界歷史會是什麼走向?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美蘇冷戰 | 葡萄牙 | 殖民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