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系列與蘇系列有哪些戰機?二者比較,各自特點有哪些?誰對蘇聯(俄羅斯)航空發展影響更深刻?

最近迷上了飛機,但是對蘇系列與米格系列沒有系統的分類,我想知道二者各自的特點等等,望各位大神答疑解惑,謝謝哈!


簡單而直接的回答。

米格和蘇霍伊的最大區別在於,米格研發速度快而且能領悟到上層意思,蘇霍伊則追求大而全,留有後路。

比如第一代噴氣戰鬥機競爭中,米格領悟到了上級要求的「快」這個字眼,於是米格快速推出了I-250。這架飛機使用的是前活塞動力後噴氣動力,雖然不是完全的噴氣機,但勝在研發速度快,最終以米格-13的名字裝備部隊。而蘇霍伊則覺得Me262更加優秀合理,便山寨此飛機,稱作蘇9。但是蘇聯不屑於抄襲而且進度也慢,最終失敗,但理念留了下來。

米格13

神似me262的蘇9

後來米格系列飛機諸如米格15 17 19 21 23等等全部都有快速研發的感覺技術性也不能算先進。

米格19和23,技術要比同類型的蘇霍伊飛機落後但研發更快,裝備更早

米格29是一架優秀的戰鬥機,但改進空間小,不能和蘇27相比

蘇24現在還是俄軍的進攻力量之一

而蘇霍伊不一樣,飛機普遍更完善更大。這一特性在蘇27身上表現無疑,和近似氣動布局的米格29比起來,蘇27的改進空間和潛力極大,這也是飛機多用途化必經的道路。而米格錯過了這個時機,最終被蘇霍伊兼并。

相似的布局下,蘇27擁有四代機里最大的機身,為其改造發展打下了基礎,這也是蘇霍伊一直而來的理念

起飛重量接近50噸的強悍的蘇34

總結的說,蘇霍伊的飛機不像米格一樣遍地開花,但是卻能用好的設計來不斷發展衍生型號,這種思路是很優秀的,中美俄無論前期怎樣,現在都認同了這個道理,所以蘇霍伊對蘇聯和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影響更大。


我的公眾號:「攻城獅公會」裡面介紹過這兩個設計局,現在把它搬過來。。。

米格(МиГ)是指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由阿爾喬姆·米高揚和米哈伊爾·格列維奇建立於1939年12月8日,該設計局的名字是以米高楊和格列維奇兩人名字命名的。

米格設計局是蘇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兩個人的名字命名的設計局。米格以命名嚴格而著稱,其中米格-數字為基本形式。

米高揚的哥哥阿納斯塔斯·米高揚是蘇聯政界少見的三朝元老,地位顯赫的哥哥當然對米格設計局的發展有影響,但如果把米格飛機的成功歸功於哥哥的後門,那是對米格才華和勤奮的漠視。

米高楊及米格經典作品

兩位大師合照,近處為格列維奇

冉冉升起的1940年代

1940年4月5日,第一款米格設計局的第一款作品——米格-1試飛。在一次試飛中速度曾達到652KM/h,刷新了蘇聯當時的飛行速度紀錄。但米格-1也表現出了極其明鮮的兩重性:它既是當時蘇聯最快的飛機,也是問題最多的飛機。

第一次總是不成功滴,米格-1問題多多,只生產了103架。

米格-1改進了機翼掠角、散熱器的進氣道,擴大了油箱就是米格-3. 米格-3二戰初期蘇聯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性能全面超越Bf109E,生產了3120架。

米格-7是米格-3換髮動機後的改進型,1943年首航,沒量產。

米格-9是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製的首批噴氣式戰鬥機之一,採用仿製的德國BMW003噴氣式發動機。米格-9進氣道中間有一門37 毫米炮,其威力巨大,但炮口煙嚴重,會引起發動機熄火,號稱空中剎車!

米格-9中國進口了11架

在二戰期間米格飛機設計局還研製了米格-4、米格-6、米格-11等活塞式飛機,但都未投產。米格-13也是蘇聯最後一種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戰鬥機,有少量投產。

前期米格的作品算不上成功,真正讓米格聲名鵲起的是米格-15。1947年6月,米高揚設計局使用英國進口的一台"德文特"發動機製成了第一架米格-15原型機。很快克利莫夫推出了改進的仿製品RD-45。1948年底,米格-15開始大量裝備蘇聯空軍。

米格-15是朝鮮戰爭的紅方主力,性能在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中可以說"出類拔萃",它的飛行速度、火力、機動性遠遠優於美國的F-80和F-84,只有美軍的F-86堪與匹敵。「米格走廊」也讓米格的名聲遠揚。也讓美國空軍在橫掃歐洲後第一次遇到真正的挑戰,使西方第一次認識到蘇聯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地位。

米格-15戰鬥機有雙座的烏米格和改進型的米格-15比斯(MiG-15bis),它們的足跡遍布歐、亞、非、南美和中東地區的38個國家,中國進口(轉讓)米格-15系列超過2000架。

東德的米格-15比斯,翼刀上的缺口是跟米格-15在外觀上的主要差異。

輝煌的1950-60年代

米格-17戰鬥機是在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而來。米格-17戰鬥機於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

米格-17系列各型戰機總共製造了10,367架。該機除在前蘇聯生產外,還授權中國、波蘭和捷克等國仿製量產,有眾多衍生型號,中國授權型就是大名鼎鼎的殲-5啦!

中國產米格-17,大名鼎鼎的「五爺」!

1952年5月首飛成功的米格-19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米格-19在最大速度、爬升率和升限上都超過了比其晚服役4個月的F-100戰鬥機,是歷史上蘇聯的主力戰鬥機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它的對手。

米格-19是蘇聯國土防空部隊在20世紀50-70年代的主要裝備,參加了對U米-2的屢次攔截行動。中國引進仿製了米格-19後發展的殲-6曾一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主力裝備,並被發展為攻擊機(強-5)、教練機(殲教-6)與其它試驗機型。

米格-19 的標準武器是帶4發R-3空空導彈。

我國仿製的殲-6,生產超過5000架

米格-19繼任者是米格-21,該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1最大的飛行速度突破2馬赫,MF型更達到2.2馬赫,速度快、減速性能好。但其機動性能不好,加上機載設備過於簡單,武器掛載能力過小和航程過短,外號「機場保衛者」。

三哥時不時,還在掉下來的米格-21

但米格-21勝在價格便宜、速度快、可操控性強、維護要求低。如果把中國的殲-7也算在內,共有1.3萬架米格-21為多國空軍服務。超過50個國家用過米格-21,目前仍有26個國家在使用。

我軍大量殲-7還在役,遠處是兩架殲教-7。

開始下坡的1970-80年代

1970年開始服役的米格-23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挂帥的項目。米格-23是蘇聯20世紀80年代主要截擊機種之一,裝備約3000架。

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飛速度大,高空時達2.35倍音速,且水平加速性好,但其採用變後掠翼技術不夠成熟,操縱複雜,導致其失事率一直很高,空戰表現不佳。

進氣道上有掛點是米格-23的特點

1972年開始裝備的米格-25,是前蘇聯米格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號稱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實際上平時訓練時,其高空速度限制為 2.6 馬赫,飛一趟三馬赫後,發動機就要報廢。

為了保證機體能夠承受住高速帶來的高溫,米格-25大量採用了不鏽鋼結構,但這樣帶來了更大的重量和更高的耗油量,而且機體本身的高重量也一定限制了其載彈量。而僅有的速度優勢,跑不過導彈,這也實戰中被驗證。

米格-25可以說是一個轉折,從螺旋槳到噴氣時代所有的戰鬥機都追求最大速度,特別是在機炮時代,可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進入導彈時代以後,空戰更主要的是「斗狗」模式,要求的是機頭的指向性和整體機動性。

米格-25多項速度記錄的保持者

米格-27是米格設計局設計的一種可變後掠翼殲擊轟炸機,是米格-23殲擊機的對地攻擊型,又稱米格-23B,,1974 年開始裝備部隊。該機的主要特點是:載彈量較大,攜帶武器種類較多,對地面攻擊火力較強,晝間攻擊目標命中率較高,生產了1000多架。

蘇軍滴米格-27,當年我國北方地面部隊的陰影

1983年服役的米格-29,是蘇聯第一款四代戰鬥機(對應西方三代)。俄羅斯劃法是四代,米格-9/15/17為一代,米格-19/21為二代,米格-23/25為三代。

米格-29為的輕中型雙發、前線空中優勢戰鬥機。米格多年一直秉承著簡單、可靠的設計思路,完全是按著打世界大戰暴兵的模式設計戰鬥機,認為在戰時一般戰鬥機的壽命就幾十小時,所以能大量生產是關鍵。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發展,戰機的子系統越來越複雜,雷達、航電、武器綜合能力越強的戰機生存能力越強。重視對抗訓練的美軍早就在紅旗演戲中的得出了結論。實際上從米格-23開始米格也在走重型化的路線,但骨子裡留下「短平快」的基因不是那麼好一下子轉變的。

雨燕飛行表演隊的米格-29

米格-31是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串列雙座重型截擊機,1983年進入服役。最大飛行速度2.83馬赫,巡航速度1.63馬赫,主要掛載R-33重型空空導彈做中遠程截擊,只裝備了俄軍。

米格-31,中間掛的就是R-33

江河日下的1990後時代

隨著蘇聯的解體米格設計局的日子可謂江河日下。一方面俄羅斯經過「休克療法」之後剩下半條命,根本無力採購新戰機更別提耗資巨大新戰機開發了。另一方面,在放開出口限制後的出口市場,明顯更青睞老對手蘇霍伊的產品。

米格-29(紅)和蘇-27(藍)在外形上相似,但在大小上還是相差很多

主打的米格-29產品由於冷戰時期巨大的保有量,及一般的實戰表現,導致有限的出口經常要和F-16這種單發戰機拼價格。糟糕的質量管理更是讓好不容易拿到手的阿爾及利亞訂單,出現了退貨。除了忽悠冤大頭印度繼續發展米格-29K項目,其他改進展品都不算成功。

三哥艦載型滴米格-29K

米格-29的終極改進型是米格-35,裝備了新式RD33MK,有源相控陣雷達,航電和座艙顯示也進行更新,在2007年進行了首飛,目前只有俄空軍有少量採購。

米格-35,與米格-29雙座型相比外觀變化不大。

作為俄羅斯第五代戰機研發的米格-1.44,1986年已開始研發,1989已開始組裝。蘇聯解體後因資金問題,到1994年才生產出一架技術驗證機。而首飛更是拖到了2000年。在進行了有限的試飛後,米格-1.44逐漸淡出公眾的視線,晾起來風乾致死。

而老對手蘇霍伊推出的T-50項目,有印度資金的支持現在已進入到工程研發階段,預計在2017/8年服役。

米格-1.44,只此一架

在2006年左右,阿爾及利亞訂單的退貨,讓米格設計局一度瀕臨破產。為了挽救這個紅色經典設計局,俄空軍接手了退貨的28架米格-29。同時開始組建包括米格、蘇霍伊、伊爾庫特、伊留申、雅克夫列夫、圖波列夫在內的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空中紅色經典還將繼續!

蘇霍伊

1939年在中央流體力研究所和圖波列夫設計局工作多年的蘇霍伊自立門戶。與米格設計局的青雲直上不同,蘇霍伊設計局的道路十分坎坷。蘇-1沒競爭過雅克-1;蘇-3敗給了米格-3;採用螺旋槳和噴氣雙發的蘇-5,火箭助推的蘇-7,也都沒能能量產。

蘇-5,後面的噴氣發動機用於衝刺,只能工作8分鐘。

相對於在戰鬥機領域的只開花不結果,蘇霍伊在攻擊機領域的情況要略好一些。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蘇霍伊都是以攻擊機見長。蘇霍伊第一款量產的飛機就是蘇-2攻擊機,1940年正式量產,參加了二戰。

除了蘇-2,二戰期間蘇霍伊還推出了蘇-4和蘇-6攻擊機。蘇-4情況不詳。1942年設計完成的蘇-6據說是性能非常優異,但因為斯大林同志對蘇霍伊的偏見沒能投產。二戰後期研發的雙發攻擊機蘇-8一樣沒能投產,單發的蘇-12作為偵察機有少量生產,也是蘇霍伊的最後一款螺旋槳飛機。

1946年首飛的蘇-9 是蘇霍伊的第一個噴氣戰鬥機設計,因外形酷似德國 Me262,被對手告黑狀說是國際影響不好一樣沒能量產。而後的蘇-10、11、13、15、17都是一串流產兒的名字。

蘇-11(1947)

與政治上有個地位顯赫的哥的米高楊截然相反,斯大林一直不喜歡蘇霍伊。在整個衛國戰爭中一直沒有一種能大批生產的飛機,自然對改善斯大林對蘇霍伊的印象毫無幫助。設計局在 1949 年被解散,蘇霍伊被調圖波列夫設計局重新擔任副總。

雲開霧散的1950-60年代

1950年代是噴氣航空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利用在圖波列夫活少的機會,蘇霍伊抓緊充電。1953 年 3 月,斯大林去世的一個月後,蘇霍伊重新獲得機會,在莫斯科重組設計局。蘇霍伊的飛機也因此重新開始序列號。

1958年投產的蘇-7 是蘇聯第一種「雙二」的戰鬥機。也是蘇霍伊設計局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是蘇霍伊設計局鳳凰重生後的第一架飛機。蘇-7是也後續一段時間蘇霍伊飛機的基礎,多個型號都是在蘇-7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

蘇-7,整體性能在米格-19之上,但不如米格-21

蘇-7的孿生方案是蘇-9,蘇-9與蘇-7機身尺寸相當,均為單座單發,主要區別在機翼翼型的選擇,蘇-7採用大角度後掠翼,蘇-9採用三角翼。

蘇-11是蘇-9的改進型蘇-11。1961年7月在莫斯科土西諾航空節上,蘇-11攜帶AA-3首次露面。

蘇-11

蘇-15是以蘇-11為基礎進行改進的側面進氣的雙發截擊機。蘇-15在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並逐步取代老式的蘇-9/11,成為前蘇聯的主力國土防空戰鬥機。在七十年代末期,蘇-15是前蘇聯高度保密的機種之一。蘇-15,只配置在前蘇聯本土,都沒有進駐華約其他國家。

蘇-15,北約代號「細嘴瓶」

蘇-15更有名的一個外號叫「民航殺手」。1983 年 9 月 1 日,蘇-15在遠東擊落一架從紐約飛往漢城的大韓航空波音 747 客機。這架飛機偏航了400公里,機上 269 人全部喪生。其實在5年前,蘇-15就攔截過一架偏航的大韓航空波音 707,這架707被導彈擊中後迫降,2人被彈片擊中喪生。韓國人不長記性,蘇-15怪我啊?

經歷了早期蹉跎的蘇霍伊,憑藉著蘇-7/9一步一步的走來,在蘇-15身上終於回到了一流戰鬥機設計局行列。

漸入佳境的1970-80年代

在戰鬥機突破的同時,蘇霍伊也沒丟下以前的老飯碗攻擊機(或叫殲擊轟炸機)。1971年還是以蘇-7為基礎的可變後掠翼單座攻擊機——蘇-17開始服役。蘇-17除裝備前線航空兵之外,還裝備前蘇聯海軍航空兵。

蘇-17E,出口的蘇-17編號為蘇-20或蘇-22

對於半吊子變後掠翼的蘇-17,蘇軍並不是很滿意。蘇霍伊很快就拿出了全新設計的可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蘇-24。
蘇-24是蘇聯第一種搭載數字化攻擊瞄準/地形導航航電系統的飛機,標誌著蘇聯飛機的火控和電子技術水平上了一個台階。

蘇-24,和美帝的F-111很像,號稱F-111斯基

為了滿足近距離對地支援的需要,蘇霍伊開發了蘇-25,1975年設計定型。
其結構簡單,裝甲厚重堅固,易於操作維護,適合在前線戰場惡劣的環境中,對地面進行低空近距打擊。

蘇-25,可以認為是蘇聯版的A-10

除了攻擊機外,1960年代蘇霍伊還設計了T-4高空高速偵察轟炸機。只是後來俄軍也認識到高空高速突防不現實,放棄了。

神秘的蘇霍伊 T-4 偵察轟炸機,可以達到雙三

1973 年 T-4 項目下馬後,大批技術人員從
T-4 轉移到 T-10 項目,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蘇-27.一開始T-10項目的進展並不順利,1977年首飛的樣機並不能讓人滿意。1979年,西蒙諾夫下定決心重新設計,新的設計的T-10S在1981年首飛,1985年服役。

蘇-27 是蘇聯第一架具有均衡的強大戰力的戰鬥機,超凡的機動性足以在近戰格鬥中壓倒一切對手,巨大的航程足以支持遠離基地的攻勢制空,完善的武備足以擔當防空截擊,寬裕的掛載能力又具有足夠的對地攻擊潛力。

老毛子瘋狂起來真是不得了,這架蘇-27UB 只有離地 1-2 米高!

1989 年 6 月的巴黎航展是蘇-27 大出風頭的一年。在此之前,米格-29 已經揚威巴黎和范堡羅,西方已經為蘇聯的第三代戰鬥機的優越機動性所折服。但普加喬夫在巴黎的表演真的使西方昏過去了,這就是著名的「普加喬夫眼鏡蛇。

眼鏡蛇動作,仰角120 度,速度則急劇降低到 150 公里/小時

著名的「手術刀」事件發生在1987年9月13日。一架挪威空軍的P-3B型反潛巡邏機,正在蘇聯沿岸進行偵察飛行。蘇軍的一架蘇-27戰機從P-3B的右翼下高速掠過,像手術刀那樣將P-3B右翼外側的發動機割開一個大口子,並用垂尾尖端撞上了螺旋槳。槳葉碎片導致P-3B機艙內失壓,飛行高度在一分鐘內掉了3000多米,在墜海前的最後一刻才僥倖改平,勉強返航。

由於蘇-27的優異的性能,當然就出現了大量的改型,最早出現的就是串列雙座遠程攔截型的蘇-30,艦載型的蘇-33,以及並列雙座攻擊型的蘇-34.

蘇-33,可行老毛子沒錢維持生產,後面都換成米格-29K了。

蘇-34,海軍型的稱為蘇-32FN

輝煌的後蘇聯時代

在蘇-27大放異彩的同時,蘇聯卻走到了盡頭。蘇-27 的出口是蘇制戰鬥機出口史上獨特的一章,對蘇霍伊及俄戰機後來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90 年 5 月,劉華清率中國軍事代表團訪問了蘇聯,中國人明智地對蘇聯熱情推銷的米格-29 表示冷淡,而對蘇聯拒絕展示的蘇-27 表示了濃厚興趣。經過不懈的努力,加上蘇聯最高領導層對重建對華關係的誠意,最終促成了蘇-27 的對華出口,中國成為蘇-27 的第一個出口國。

1992年進入中國的蘇-27,是到2005年前中國空軍絕對的中流砥柱

國之利器,要不是日子確實過不下去,以老毛子的德行是絕不會輕易出口的。第一批進口的蘇-27對中國還提出了要求,必須部署在長江以南。在第一批後,1995年就有了第二批,同時更重要的是簽署了生產許可和相關技術。中國在蘇-27SK基礎上自行深度改進,研製了沈霍伊的殲-11、15、16系列。

由於沈霍伊消化引進不給力,空軍在1999年,2001年開始進口蘇-30MKK,而海航也在2002年訂購了24 架蘇-30MK2。

海航的蘇-30MK2

看著中國拿到手的蘇-27/30,軍火市場一項是「買,買,買!」的印度空軍馬上心動。並且點名不差錢搞個要豪配版,這就是後來的蘇-30MKI。蘇-30MKI是蘇-30 系列中唯一採用三翼面和推力轉向技術的,還加裝了大量法國、以色列和印度的航電。

印度空軍的蘇-30MKI

看到中國、印度兩個亞洲大哥帶頭,於是馬來西亞、印尼、越南、委內瑞拉等一群小弟也馬上進口蘇-27/30系列戰機。對外出口在 90 年代俄羅斯航空工業最困難的時候,拯救了蘇霍伊和共青團城、伊爾庫茨克的飛機廠,也使蘇霍伊有能力繼續蘇-27 系列的第二代的研發。也有了蘇-27系列的終極改進版新蘇-35.

新蘇-35為了打開市場,硬拉這中國買了24架,此一時彼一時啊!

由於俄總體經濟急速下滑,軍購下滑更加迅速,戰機採購和下一代戰機的研製限於停頓,蘇霍伊也不能獨善其身。同時蘇霍伊系統內部伊爾庫茨克和共青團城也為了出口訂單互掐的厲害。

於是蘇霍伊走起了多元發展的路子,有了蘇-26/29這樣運動飛機,還有了SSJ-100這樣的支線客機。據說SSJ-100已經取得至少 122 架訂單,是和巴西航空的E系列以及中國商飛的ARJ21相競爭的產品。

這是蘇-29運動飛機哦,不是大殺器哦,拖上戰場就死定啦!

SSJ-100試飛,有個戰鬥機(蘇-17?)在伴飛是蘇霍伊的風格!

靠著出口和民航賺的辛苦錢,不忘站在戰鬥機頂峰之志。蘇霍伊先是發展了驚世駭俗的前掠翼的S-37(也蘇-47的叫法)。當然前掠翼也不是絕對的黑科技,二戰德國和美國格魯門都研究過。一般認為前掠翼不利於隱身設計,同時結構和材料設計要求高,這可能也是S-37隻能作為驗證機的原因。

S-37,乍一看這貨不就是個翅膀倒過來的蘇-27嘛!

而蘇霍伊和俄羅斯真正的新一代戰機是T-50。2010年1月29日,T-50在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進行了首次試飛,比美軍的F-22晚了整整13年,比殲-20早了一年。由於四代機開發的巨大花費,蘇霍伊聰明的拉來了三哥繼續當冤大頭。

T-50,拍扁了的蘇-27嘛!

前幾年石油等資源價格暴漲,俄羅斯才有了底氣開發新一代戰機。但蘇聯解體後真箇航空工業體系損毀嚴重,同時新戰機耗研發費巨大,烏克蘭危機後的經濟制裁,印度也對只出錢不上課怨言頗多。

T-50的進展不算順利,其中一架原型機還差點起火燒毀,服役時間已一推再推。反觀我們的殲-20已服役在即。最近開始交付的24架蘇-35,可能是中國最後一次買蘇霍伊的飛機了!

更多內容請微信公眾號:「攻城獅公會」

http://weixin.qq.com/r/tTgGHjnENGRLrX19922n (二維碼自動識別)


建議去讀航空工業出版社的《米格設計局與米格飛機》以及《蘇霍伊設計局與蘇霍伊飛機》,適合初學者閱讀

下面幾句話捋清楚思路

米格起家比較早,二戰時期毛子最好的高空截擊殲擊機就是他們的米格3,但是這種飛機因為和伊爾2搶發動機,以及蘇德戰場上對於高空截擊需求的匱乏,導致米格3不得善終。米格真正雄起是趕上了噴氣式飛機的快車,從米格9開始涉足噴氣式前線殲擊機的設計,除了米格25/31是給防空軍的截擊機外,其餘的米格飛機都是前線飛機(米格27是米格23B改進的前線殲擊轟炸機)。

蘇霍伊最開始比較慘,二戰時期基本上毫無建樹,戰後初期一度併入圖波列夫門下,蘇霍伊比較有名的是蘇7前線殲擊轟炸機(包括後來改出來的蘇17/22)和蘇9截擊機(蘇15是蘇9雙發放大版,蘇24又是蘇15可變後掠翼的雙座殲擊轟炸機版),以及蘇25強擊機,蘇霍伊的命運轉機來自拿到了重型未來前線殲擊機計劃,也就是蘇27,這種大油量大航程的重型戰鬥機很受國際市場歡迎,所以說蘇霍伊基本上是有驚無險地度過了蘇聯解體的寒冬,成為龍頭老大。


蘇霍伊也就在側衛搞出來以後才牛逼起來,以前一直是以米高揚的戰鬥機為主流保衛蘇聯領空,如朝鮮戰場中著名的米格走廊就是米高揚的MIG-15。

米格-15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МиГ-15,英語:Mikoyan MiG-15,北約代號:Faggot,綽號:柴捆)是由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設計的,是蘇聯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的代表。米格-15各型機總產量超過18000架,曾裝備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中國、保加利亞、埃及、阿爾及利亞等38個國家,是蘇聯製造數量最多的一型噴氣式戰鬥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朝鮮戰爭中,首次大規模投入空戰,顯示了優異的飛行和作戰性能。

新中國的第一款戰鬥機J-5就是仿製MIG-17Ф。米格-17戰鬥機(俄文:Микоян МиГ-17,英文:Mikoyan MiG-17,北約代號:Frescoes,譯文:壁畫),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高亞音速殲擊機。該機在米格-15比斯(MiG-15bis)基礎上發展而來。

米格-17戰鬥機於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有多個改進改型,其中最重要型別是米格-17F型晝間戰鬥機和裝備了機載雷達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米格-17PF型。

米格-17系列各型戰機總共製造了10,367架。該機除在前蘇聯生產外,還授權中國、波蘭和捷克等國仿製量產,因此有眾多衍生型號。米格-17後來逐漸退役,被超音速的米格-19戰鬥機取代[1]。

第二款J-6仿製MIG-19,需要說明的是,MIG-19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該機爬升快,加速性和機動性好,火力強,能全天候作戰,主要用於空戰,爭奪制空權,也可實施對地攻擊。

至於後續的米格戰鬥機機型,更是在冷戰當中大名鼎鼎的MIG-21。米格-21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21,英語:Mikoyan MiG-21,北約代號「魚窩」,Fishbed),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單座單發超音速輕型戰鬥機。蘇聯飛行員給它的外號是「三角琴」,波蘭人則稱它為「鉛筆」。該機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原型機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制空戰鬥機。其主要任務是高空高速截擊、偵察,也可用於對地攻擊。該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超音速戰鬥機,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國還進行了特許生產,與西方同級別的同代戰鬥機相比價格是較低,總產量超過6000架。在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空軍就裝備了2500餘架,並出口至世界37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個國家空軍在使用米格-21戰鬥機。但該機除了大速度、減速性能好以外,其機動性能不好,加上機載設備過於簡單,武器掛載能力過小和航程過短,因而作戰能力有限。米格-21是根據朝鮮戰爭中噴氣戰鬥機空戰經驗研製的,要求輕巧、靈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火力強。能夠截擊入侵的敵轟炸機和高速目標,作為國土防空截擊機使用。

針對這一設計思想,採用了很薄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全動式增尾,細長機身和帶進氣錐的頭部進氣道,使得該機跨、超音速阻力小,高空高速時發動機推力較大,因而得到很大的平飛速度。但由於高速時方向安定性減弱,飛行中嚴格地限制速度不得大於規定。這種氣動布局在當時是新穎的,實現了研製目的,足以與當時西方主力戰鬥機F-104相抗衡。

蘇聯的MIG-23戰鬥機讓世界戰鬥機劃代為它自己划了一代,是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飛機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一種可變後掠翼的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是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國土防空部隊的主要裝備。米格-23戰鬥機是前蘇聯第一種重型戰鬥機,也是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一生中最後一個親自挂帥的項目。

米格-25戰鬥機(俄語:Микоян МиГ-25,英語:Mikoyan MiG-25,北約代號狐蝠,Foxbat),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殲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米格-25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與YF-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更遑論跟蹤監視攔截,只有米格-25擁有攔截SR-71的條件。米格-25的研製主要是為了對付美國的研發中的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與A-12/SR-71"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這種偵察機的最高速度同樣達到3馬赫,普通的截擊機根本無法追上更遑論跟蹤監視攔截,只有米格-25可以輕鬆的尾隨在SR-71的後面隨時監視其航向,並在其有不軌舉動時提出警告。

五十年代末開始設計,原型機於1964年首次試飛,1969年開始裝備部隊。總產量約1200架左右,其中60%是偵察型,30%是截擊型,10%是雙座教練型。除在前蘇聯空軍中服役外,還向利比亞、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印度、伊拉克等國出口。該機在設計上強調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項飛行速度和飛行高度世界紀錄,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續飛行,最大飛行速度達M3.0,是世界上闖過"熱障"(M2.5)的,有人駕駛的,全大氣層內飛行的,正式交付使用的,僅有的三種飛機之一(另兩種是美國的SR-71和俄羅斯的米格31)。

後來的MIG-27戰鬥機也是為蘇聯空軍站了最後一班崗,

也就是後來的MIG-29,MIG-31,MIG-35在與側衛家族成員的性能對比上處於劣勢,畢竟側衛家族全是重型戰鬥機,「飛過第聶伯河的燕子」到底名聲和銷量上還是比不過。


米格:

米格1/3 - 活塞中高空截擊機

米格9 - 早期0代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5/17 - 單發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9 - 雙發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21 - 單發截擊/戰鬥機

米格23/27 - 單發變後掠翼戰鬥機(23)/戰鬥轟炸機(27)

米格25/31 - 雙發重型截擊機

米格28(霧

米格29/35 - 雙發中型前(ji)線(chang)戰(bao)斗(wei)機(zhe)

米格1.42/1.44 - 雙發重型戰鬥機原型

蘇霍伊:

蘇7/17/22 - 單發變後掠翼(17/22)戰鬥轟炸機

蘇15 - 雙發全天候截擊機

蘇24 - 雙發重型戰鬥轟炸機

蘇25 - 雙發攻擊機

蘇27/30/33/34/35/37/50(霧 - 雙發重型戰鬥機(27/35)/艦載戰鬥機(33)/多用途戰鬥機(30)/戰鬥轟炸機(34)/前掠翼驗證機(37)/隱身戰鬥機驗證機(T50)

先列個目錄。


二戰時期,米格3是一個優秀的高空戰鬥機,然而搶了伊爾2的發動機而被迫停產,su6是一個全方位都強過伊爾2乃至伊爾10的攻擊機,然而造價比伊爾2貴,也被斯大林搞下馬了


與其研究米格和蘇霍伊區別和分類,不如研究大中華和蘇聯戰機的區別和分類


當然我大米格更深刻


推薦閱讀:

歐美戰機有一個彎折的外形和中國戰機平直的外形有什麼不同?
如何看待沈飛總設計師對殲31的評價?
蘇-34戰鬥機尾翼中間那個延伸出來的物體(如圖)叫什麼?
現代戰鬥機的鎖定與反鎖定的原理是什麼?
我國空軍海軍航空兵在擁有從殲10系列、殲15系列到殲20的前提下,為什麼要採購su35?

TAG:戰鬥機 | 軍事裝備 | 蘇霍伊 | 米高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