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不到藝術(包括音樂,美術,特別是舞蹈)?

比如,音樂只是在太過安靜的一段時間之後隨便聽聽,美術,在我眼裡只有畫的像或不像實物,其餘的作品都覺得是…也許可以說是…裝神弄鬼(比如抽象啊印象啊現代風格啊balabala)?舞蹈…胳膊和腿到處亂飛…以上,對各種藝術有所污衊,對此感到抱歉,但是確實是我的想法,所以真心沒有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所以還請多多指教

--------------------------------------

鑒於部分吧友認為我有很強的攻擊性,特此聲明一下…我只是想讓大家明白我對藝術的體會的現狀。我知道藝術很有一番天地,但是我不懂,希望大家能探討一下藝術,而不是說我在敵視藝術好么…如果您非覺得我在敵視藝術,那請知乎老爺們左轉百度貼吧

--------------------------------------

已經大概知道問題所在

1.缺少相關知識的基本素養

2.缺少生活上的共鳴

3.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不擅長的方面

蟹蟹大家~


和題主相反,我算是個文藝從業者,從小一直認為科學呆板乏味,提不起絲毫興趣。直到近兩年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對科技領域不再抱著排斥的態度去接觸,才意識到不論什麼學科都有其美感,值得用心體會。

舉個例子,夏天在波士頓路過MIT的生物教學樓,原本以為我將面對的是一群白大褂、一堆玻璃試管和一台台冰冷的機器,可讓我驚訝的是,這些生物學家竟然把顯微鏡下的細胞放大無限倍,再彩印製成大約1.5平方米的海報,貼滿了生物樓的走廊,看起來大概是這樣:

沒想到生物最原始的構成單位竟然有這麼多種形態,我在觀察它們的異同時,彷彿感受到了學者們才可能享有的秘密樂趣。

我也曾經把宇航員當作世界上最痛苦的職業,因為覺得地球以外的世界冰冷、黑暗、不近人情,直到看過了NASA鏡頭下真實的恆星系,才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偉大的詩意」。

人是理智與情感兼容的個體,我們眼中的世界也不應該是非黑即白,美與邏輯二選一。耶魯大學藝術館裡有這樣一張當代作品讓我感觸很深,照片乍一看像是浴室里的馬賽克牆壁,但凌亂的排序中好像又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它的創作過程如下,非常有趣,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說到這裡,我想題主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藝術不一定是琴棋書畫,對美的感知可以從任何領域獲得。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去追求形式,聽音樂、看錶演、逛畫展,只需要專註做好自己熱愛的事。藝術的美感沒有邊界,插花是美,代碼寫得漂亮也是美。


我越來越覺得,人類對普遍意義上的低俗事物的品味其實是刻在DNA里的。

就像咪蒙為什麼會火,小時代為什麼會火……太多不被我們認同的東西都獲得了可觀的收益,因為它們有市場,它們是群體的選擇。

以前在一家神經營銷公司工作,有一個項目是通過測量觀眾在看電影時的神經活躍度來識別觀眾的情緒,以便於區分哪些情節能最有效地得到觀眾的情緒反饋。

這其實是一件很套路的事情——通過研究觀眾的口味來製作觀眾喜歡的情節。

研究就發現,「性」永遠是刺激觀眾情緒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即便觀眾在事後的調查問卷上如何表明他們對此類情節的不認同,但他們的情緒波動卻背叛了他們。

其實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人類對什麼東西感興趣,人類對什麼事物會大面積地引發共鳴……其中一定會有規律可循。

那我們為什麼要否認那些東西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呢?因為我們私心裡更願意去認同高雅的東西。我認為這種動機並不可笑,相反它是很可貴的。不管是附庸風雅也好,還是人云亦云也罷,開始選擇「美」,就是一種個人意識的覺醒。

審美,就是對美的選擇。

什麼東西能讓你產生愉悅,你就會選擇什麼。但藝術審美,很多時候是需要我們做出犧牲的,我們違背了本性的選擇,而去追隨另一些我們覺得更值得去喜歡的東西。

這種愉悅是一種個人的馴化,需要長期的培養和熏陶,需要長期的自我違背。

「電視劇又粗俗、又下流、又愚蠢。電視劇之所以這副樣子,只是因為人們在那些粗俗、下流、愚蠢的興趣愛好上極端相似,但在那些優雅、美好、高尚的興趣愛好上卻又是大相徑庭。」

只有見過足夠多的美,做過足夠多的選擇,我們才會知道哪些優雅,哪些美好,哪種高尚,是我們最終的選擇。

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是對美的尊重。

這種尊重決定了,不管刻在我們DNA里的是什麼,都無法阻擋我們對「美」的渴望。


我以前也感受不到。

現場看畫展,都是面無表情地走馬觀花過去。然後……大概以「反正溜達一圈」的心態這樣看了幾個月之後……有一天被某展覽嚇cry,簡直是身臨其境的恐怖。出門時全身冷汗一直在抖抖抖,一個小時都沒緩過來。這是第一次意識到,藝術作品其實是能傳染情緒的。

憤怒,恐懼,厭惡,驚悚……在被不同的展覽又嚇了幾次之後,看到了一幅全黑白的淡淡的沒有固定實體的素描,一下子覺得「啊,好有禪意……」。看旁邊的本人解讀,果然是想表達修行禪意的感覺。

再往深入就需要美術史功底和作家生平背景這種有門檻的東西了。

————————————————————————

舞蹈這裡,我也不知道。國內舞蹈很多時候確實是胳膊和腿。要不去看舞劇試試。舞劇是講故事的,先看懂故事再說。

————————————————————————

日常中的所見是,有些人活得足夠理性(或者足夠粗糙),日常中問他現在有什麼感受,他會回答「沒什麼感受啊」。他自己只有高興難受沒感覺三種狀態,分不清自己現在的情緒,不知道自己什麼感覺。而且也沒必要分清楚,活得也很好。

連自己的感受都分辨不出來,這種人看別人的作品沒感覺很正常,不要強求。

情緒敏感的人更容易體會到負面情緒,不是什麼好事。體會不到就體會不到吧。


我覺得先分一下藝術和藝術形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欣賞藝術作品。諸如音樂、繪畫、雕塑、舞蹈、文學戲曲等,應該算是藝術形式,用於表達藝術的方式。那麼再去想藝術是什麼。這個問題很深奧,也貌似沒有標準答案可言,關於藝術本質的討論可以寫一本大部頭。但是我們可以簡單地認定為:「我在這個藝術作品當中感覺到他想表達什麼」和「我在這個藝術作品當中找到了那些自己的想法」。

比如說音樂,聲音本身是沒有任何情感的,但是音樂人掌握了一些組合聲音特性的規律,比如音色、節奏、音高等等,他們知道並也不斷去嘗試怎樣的組合會引起聽者聯想到某些情感色彩或場景。於是就有了我們聽一首作品能聽到大海、能聽到寒冬、能聽到狂歡、能聽到哀怨。

趁機推一下自己的一個小作品

http://music.163.com/song/434070011?userid=34480425

你放一下這首小曲子,不要用耳機,就手機外放就行了。最好有另一個人點開它,你連名字都不要看。

聽完,你會想到什麼,可以評論區說一下。到時候就知道你是不是感受不到藝術了。

10.19-------------------

終於題主出現了。在這裡我說一下做這個小曲子的過程。這個「音樂盒」的旋律是我以前寫過的一首歌副歌的旋律,本來就是一首甜蜜的歌,最近有一天我在想如果做成一個音樂盒,沒事的時候放一下應該蠻不錯的,於是就著手開始做,首先這個音樂盒的音色並不叫音樂盒,而是一個叫鍾琴的音色,這個音色和我們熟悉的音樂盒裡面的金屬琴片發出來的聲音是很相似的,但是真實的鍾琴由於材料的厚度不同,是不會出現音樂盒的延音現象的,於是我作了延音處理。

然後呢,這段旋律原本的節奏比現在快一倍,如果按原來的速度的話,由於樂器的音高(為了模擬音樂盒一定是選擇比較高的音域)基本偏高頻的位置,太快的速度就會顯得異常吵鬧,所以速度降了下來。

還有就是這首歌原本的和弦也不是現在的和弦,可能是我沒聽過貴的音樂盒,我總覺得太複雜的表現就不像音樂盒了,所以我用的都是三和弦最基本的分解形式,和最後的琶音。最後我還加了一段上發條的聲音(找這個素材花的時間是做這個旋律的幾十倍)。

這一切都是為了能讓聽的人在播放這個音樂的時候能馬上想到音樂盒這個東西,而且能夠把情緒安靜下來,達到放鬆的效果,基於這個效果有的人會進一步想起一些東西,比如題主會想起讀書的時候聽著音樂看夕陽,評論區裡面還有感覺到甜蜜的,有想起初戀的,有想到一個老房子裡面有個八音盒的(即將展開一個恐怖故事)等等等等,這一些都說明了:題主你和大部分人一樣有最基本的感受音樂的能力,我通過音色、節奏、速度、旋律線,設好一個個「陷阱」誘導你去踩,你也踩進來了。

不過這不應該是題主真正想要的,我認為你這一次問下的問題,是想知道「為什麼我聽不懂交響樂」「杜尚的作品有什麼好看的」這種可以去理解作品深層次動機的欣賞能力,這裡我推薦幾本書,無聊的時候可以翻一翻

《感知藝術》(丹尼斯.J.斯波勒,中信出版社)

《看電影的藝術》(約瑟夫.M.博格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兩本教材

《藝術概論》(王宏建,文化藝術出版社)

《音樂鑑賞》(王耀華、伍湘濤,高等教育出版社)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的理解:藝術大約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審美。你如果覺得某一段音樂「好聽」,某一幅畫的美女「好看」,就達到了。

第二層,技藝。彈鋼琴要學習怎麼識譜怎麼抬手指,畫畫要學怎麼握筆怎麼勾線條,你如果學了一門藝術就到這一層了,業餘就行。

第三層,思想。藝術家都要表達思想,所以著名的作品都有背景和時代的襯托,你需要了解他為什麼在那個時候創作了這個作品,這個作品對整個時代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三個層次由淺入深,都做到的話你就會欣賞藝術了。


我覺得樓主很實在,的確大多數人都說說感覺不到藝術,不過我覺得他們沒有說實話。

藝術這個辭彙在歷史變遷中已經改變了性質,尤其是二戰之後的藝術理論,已經將藝術這個詞發展到了全世界各個角落,最簡單的你用的杯子,電燈,桌椅板凳很多都是藝術家做出來的。所以人們肯定是感覺不到的。而另一方面的藝術成為了特定圈子,是一個成熟的生態系統,這是搞藝術的人組成的。

如果除去對藝術這個名詞化,符號化的解釋只是從形容詞性上講。對你的內心能產生波動的就是藝術。

比如卡梅隆,諾蘭的電影,比如宮崎駿的動畫,或者是一個宏偉的建築物,或者是一副唯美的畫面。只要讓你產生驚嘆,崇高,快樂,哀傷等情緒,都是藝術的魅力

生活中要多有點儀式感


其實這個問題蠻好的,非本專業,我試著答一下。

引子

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猜的出來這幅畫畫的是什麼。

這是畢加索的《公牛》,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了牛的特徵和力量感。倘若讓你用幾筆去畫一頭公牛,你能交出一張怎樣的作品呢?

這是畢加索筆下牛的形態的演化,能呈現出最終最精簡的形態,是和畢加索的表現手法以及他的藝術觀念分不開的。

正文

***

首先,對藝術的欣賞是有門檻的。

需要你了解

(1)相關的知識,

比如對繪畫的欣賞,你需要了解一點色彩,構圖等知識。

(2)作品的背景,

包括時代背景,也就是當時那個時代主流的價值觀是怎樣的。也包括作者的個人觀念。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1574年

莫奈《撐陽傘的女人》1875年

雷諾阿《兩姐妹》1881年

相信你也能看得出來前兩幅畫風格的不同,並且有自己的偏好。

為什麼會從上圖的風格發展成下圖的風格呢?這就需要你了解一下時代背景。同樣是印象派的雷諾阿和莫奈,他們的風格又有所不同,比如用色和筆觸。這就需要你了解一下作者的創作觀念。

如此能體會到作品的巧妙和獨特之處。

***

其次,對藝術的欣賞是有共鳴的

我的理解是,藝術品是承載作者情感或者觀念的創作,對於物體的刻畫只停留在像不像的層面上,這不是藝術。

很多時候,喜歡一幅畫不是在於它的技藝的高超,而在於你喜歡那幅畫給你的 「感覺」 ,也就是它傳遞給你的情感。

相較於拉斐爾,我更喜歡莫奈的畫,因為它刻畫的鄉間的草垛,池中的睡蓮都讓想起田園的生活,而閑適的田園生活恰恰是我喜歡的,它能讓我的精神得到片刻的放鬆和歡愉。

莫奈《睡蓮》

再比如下面這幅畫

莫奈《臨終前的莫奈夫人》1879年

同樣是畫自己的妻子,莫奈的《撐陽傘的女人》和《臨終前的莫奈夫人》就明顯不同。首先是色調,一個明麗,一個陰沉。其次是筆觸,相信你也能看得出來《臨終前的莫奈夫人》中筆觸比前者粗獷,有很多是快速刷出來的。通過這些可以感受到創作《臨終前的莫奈夫人》時莫奈的悲傷。

注: 莫奈在創作上圖時視力減退,此處論證不太嚴謹。

***

最後,現在的藝術品魚龍混雜,還是先看看大師的經典作品,這不會讓你誤入歧途。

音樂和舞蹈我都是看個熱鬧,暫且不表

以上


追尋藝術是無聊、不實用、不通用、不適用的,以及最重要的,擁有不問這種問題的心態。


如何感覺到藝術?

請先感覺生活。

更新:

本來是想答覆題主的更新而更新的,題主說1、缺乏相關素養2、缺乏生活共鳴。我覺得內容是對的,順序卻反了,對於我們普通非專業來說,應當是1、先有生活上的感受,2、再去提升相關素養。

再針對題主在我答案下所答覆的:

雖然也經常看動物的行為,不過第一聯想到的是骨骼是如何使身體運動的

因為要配圖所以我就寫在這了。

比如說馬,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善於奔跑和負重的大型動物。事實上是肌肉使身體運動,而骨骼起到支撐和傳動的作用。

這是馬的骨骼。先看整體,馬善跑,關鍵前提是平衡而勻稱的體態,精細靈巧的四肢及四肢關節。再看細節,注意看每個骨骼各自的形狀,想像它是如何在馬奔跑時支撐身體的,想像那些關節們,互相之間是如何咬合,又是如何與骨骼配合傳動的。注意看後腿膝關節,這些精妙的構造往科學方向說是大自然幾千萬年來不斷進化和選擇的結果,往傳統的方向說是天地造化之功,而這兩種說法傳達著同一個意思:精巧。

再看肌肉。

如此複雜的動力系統,想像其每一塊肌肉在收縮時,是如何帶動上圖的骨骼,骨骼間的關節又是如何精妙的運動的。看整體,再一次體現了馬的平衡感與勻稱感,強壯的臂三頭肌和胸前肌,看這一塊塊突出的前腿到前胸部分的肌肉塊,看這些如何展現了馬的前肢力量。看馬的後腿,圓潤的半腱肌,突出的肌二頭肌,看看這些肌肉和前胸部分的不同,前面是節節突出,後面則是圓潤豐滿,但都代表著馬的力量。

可以說,馬的骨骼和肌肉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複雜,卻又特別精妙的動力、支撐、傳動系統。馬的身體,本身就是藝術。

但是你讓藝術家來以馬為主題創作藝術品,他是不願意單純的複製它的。如果這樣,他為什麼不去當養馬人,培育出一堆小馬來,不是最好的複製嗎?

藝術家怎麼做?

現在要你創作一些作品,表達一匹健壯的良馬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會怎麼做?

前人已經很好的詮釋出來了。

這匹馬,和現實中的馬當然不一樣,馬尾不同,馬脖也更加粗壯。但是你看這整體,馬的平衡感與勻稱感一點沒有減少,反而,比現實的馬更有增加。馬的身體雄壯有力,四肢間距較短卻更加表現出一個穩定的外觀,感覺馬像一座穩固的造物,立在你面前。馬脖誇張的粗,反而加強了馬前胸的力量感,而前肢的肌肉突出和後臀的圓潤特點,則一點沒少的表現了出來。後肢精妙的關節,也被很好的塑造出來。

再看馬的頭部,作為動物,馬的臉上居然有著人類能夠看懂的表情,很溫順,有一點活潑,讓人覺得這是匹令人信賴的坐騎。馬的尾巴作了藝術加工,還翹了起來,和昂起的馬首遙相呼應,前後整體感很強。馬的佩飾也做得很精美。

整體看上去,一匹平衡、勻稱、有力、溫順的良馬,生動非常。

有沒有感覺到美?這件作品基本忠於現實,但也有一些藝術創作者自己的想法,不多,但用的地方非常關鍵,四兩撥千金。一匹和現實相差不大,卻又比現實良馬更討人喜歡的,美麗的創作品。

如果前面你能理解的話,咱們就加點難度。

這幅畫和現實中的馬相比呢?是不是缺失很多細節?在貼近事實方面,是不是遠遠不如上面那件?

是啊,馬的身體細節被忽略了很多,不管是鬃毛、腿部還是前胸等地,其細節都不能和真實的馬相比。

但是你再仔細看,正是因為畫家扔掉了一些細節,那些保留下來的特徵,才表現得更加明確。

突出的前胸肌肉,圓潤的後臀和粗肚的腿部,精巧的關節,這些重要的展現馬的力量與速度的特徵,都保留著呢,而且因為其它細節的丟失,使這些相對更加重要的細節更突出的展現出來。

馬的尾巴揚得很誇張,比現實中的奔馬要揚得高得多?沒錯,但正因如此,才表現出不羈和豪放的張揚感。現實中馬的鬃毛不會這麼整齊(見照片),而畫家將其根根揚了起來,好像燃燒於馬頸上的火焰,一股野性和悲涼之美頓時從畫面上沖了出來。

你在題目中說平時只關注一幅畫像不像實物。這幅馬的畫像實物嗎?它和實物有如此多的不同,細節有缺失,肢體更加誇張,尾巴和鬃毛則完全和實物不同。但它傳遞出來的感覺與精神,你感受到了嗎?馬的美感,它的力量、野性所表現出的美感(而不僅僅是外表所表現出的),你感受到了嗎?

我們要再加難度了。

沒錯這是一張未完稿的草圖

有沒有感受到什麼?

再加點難度。

以馬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就一定要表達馬的力量和速度嗎?馬只是個工具,畫家可以用它來表達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

比如說

馬的肌肉塊,甚至馬頭馬脖子乃至整個馬本身,都簡化成了幾何形。沒有力量感,小馬甚至有一點點瘦弱,大馬雖粗壯,卻沒有前幾樣作品那種張揚的力量,反而是內斂的,厚重的感覺。你很輕易的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馬的家庭,母馬照看著小馬,畫面非常和諧寧靜。

想想,除了簡化成幾何形的肌肉塊以外,還有什麼地方用來表達了這種和諧?

顏色,小馬是熱情的紅色,母馬使用類似的顏色表達出親子關係,但其顏色要沉靜得多。還有背景色的搭配。

動作。小馬瘦弱卻昂著頭,母馬壯實厚重,卻在安靜的低頭吃草。

位置。兩匹馬緊緊挨著,互相和諧統一。

所以你感受到這幅畫里的質樸與和諧之美了嗎?

現在你還在意這幅畫是不是畫得像嗎?馬頭的幾何形是真實的嗎?馬的肌肉塊是那種樣子的嗎?草地難道是這種顏色?

但這不重要,簡化的幾何形,與事實不同的配色,都在為這幅畫要傳遞給你的感覺本身服務。而你感受到了。

從上圖我們知道馬只是一樣工具,它不是被標誌化的單一化的東西,它可以在藝術家手裡隨心所欲的發揮出來,一切只是為了表達藝術家本身想表達的東西。

再加難度。

我們知道有個詞叫風中凌亂,但如果再大的風,人和馬也都能保持淡定呢?

風吹得帽子都要飛了,衣服隨風擺起,馬的尾巴被整個吹歪過去,好大的風!我們都見過一陣突如其來的大風,吹得人頭髮亂飛的場景,有那麼一點好笑。

但是笑過之後呢?

我們看見馬不為所動,在它冷靜的外表下,它的鬃毛,像野火一樣隨風烈烈而起。

這幅畫,你便意會了作畫人的感受。你感覺到了畫者,他的趣味和他的心志。

這種趣味和心志的美感,感覺到了嗎?

再加難度。

前面說的馬,不管是力量也好,豪放也好,溫情也好,都在現實的馬中找得到一絲影子,而表達這些的馬本身,只是工具。

那麼藝術作品就一定要把這樣工具固化在該工具在現實中的投影中嗎?

誰家的馬生得如此飄逸?

誰家的馬馱著的糧袋束扣,都好像一對翅膀,令馬兒飄飄欲去?

誰家的馬尾可以翹得如此像只鳥翅?

或者說,你看過現實中哪只走獸可以跑得如此飄然超脫?

這種洒脫、快意、基於現實又遠遠高於現實感受的美感,你覺得如何?

所以說,先觀察生活,從生活中體會那些感受。像這個答案里舉例的,力量,速度,不羈,豪放,堅定,溫情,洒脫,這些都是我們感受過的。而馬是工具,藝術家們用它來表現出這些感受,並同時或美化,或強化,用各種方法,讓你感覺到它。你感受到了,你就欣賞到了。而如果你不僅感受到,甚至還回味到自己生活中有過的感受,從而讓自己的某段經歷和該藝術作品有了共鳴……你看到母子馬依偎吃草,想到自己童年時在母親身邊昂著頭玩耍,母親只是安靜的低頭織毛衣;你看到被風吹得鬃毛乍起的馬,想到自己曾經逆境失意,但堅定的保持著心念不為所動,心底的火卻止不住的騰騰燃燒;你看到細節都被簡化了的瘦馬奔跑嘶嚎,力量在身卻又神情黯淡,還要不羈的揚起尾巴,你想到自己曾經為了某人某事四處奔走,處處碰壁卻又振臂呼號……你有了共鳴,深受觸動,久久沉浸其中……那你就不僅感受到它,你還享受了藝術。

附加難度:

所以傳達給你的感受,一定要是「美」的或者「好」的感受嗎?

這匹馬給了你什麼?


藝術,直白點說,就是臭美,就是矯情。

聽提問者的說明,我覺得題主的生活缺乏臭美和矯情。為什麼在安靜了以後才想起聽音樂?為什麼看繪畫會關注它像不像?為什麼看到舞蹈肢體亂飛而沒有去試圖發現肢體具體是怎麼飛的?這些習慣都體現出題主的生活習慣太過於莊嚴,直白,常常會忽略過程,而過於關注結果。或許我過度解讀了。

建議題主有意識地選擇音樂(古典搖滾爵士等)繪畫(古今中外)等,在中間選擇一個小的門類,尋找資料去了解,就像讀新聞一樣,把讀這些讀物變成一種習慣。時間久了自然會觸及到別的門類,再深入就會發現大類之間也是相通的。

可以試試。


一個美術院校的在校生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想說,我特別能理解題主對藝術的看法,題主並不是狂妄自大看不起藝術,而是真的是很直接了當地表達了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非常坦白。(一。一;;)

對我而言,懂得欣賞藝術是需要一些能力的。

一是想像力,或者說聯想的能力。看到a想到b,再從b想到c,以此類推,看你能想到多少,看最終聯想到的東西是不是和a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在你眼中,a永遠是a,那你可能就已經失去了想像的能力,欣賞藝術也是很難的了。

二是觀察力。今天的天與昨天的天有什麼不同呢,今天女朋友的髮型和昨天有什麼不同呢。也許不需要對任何事物的細節都知道,但是至少需要對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觀察其細節變化的能力,才有欣賞藝術的可能。當然,我覺得這個能力是可以鍛煉的啦。

三是是否敏感,或者說感受力。在世人眼中,藝術家往往都是敏感脆弱,感情充沛的。同樣,欣賞藝術也需要敏感,不能想像一個對身邊變化無知無覺的人對著藝術作品流淚吧。

如果你自認這三種能力自己都具備,那欣賞藝術對於你來說就不是攀登珠穆朗瑪峰,極有可能就是像上面好幾個答主都說的,是了解的少了。

同時意味著,就是你對藝術這個概念的理解出現了偏差。題主要知道,到了現在這個年代,藝術真的是存在於我們每個人身邊。藝術的概念太廣泛了,並不僅僅是一張畫,一首曲子那麼簡單而具象,藝術和生活的邊界已經模糊了。要知道,現在藝術院校的學術傾向都是是跨界、多元。雖然藝術的範圍在擴大,藝術的含義還是沒變的,從古至今,都是人類為表達自我而創造出來的東西。

因此,我給題主的建議是,適當離開自己熟悉的空間,可以去看一些藝術展覽,如果題主在上海是最方便的。(上海的展真的超級多啊!)我推薦一些偏現代的,裝置藝術的,不要勉強自己去看一些傳統繪畫的展覽。看展的時候注意看下展品旁邊的介紹,一般都會有陳述作者的觀點作者為什麼做這件作品。看的多了就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了,這應該就算「看懂藝術」了吧。


這個議題,我曾在別的網站與別人討論過,現在我將它轉貼過來,探索 「時間」在「藝術」裏所扮演的角色,因為這個議題其實就是在質疑「為甚麼我不能在『空間的存在』裏感覺『時間』的愚弄?」是個很深沉的哲學課題。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藝術成品」泛指所有的「藝術成品」,而不直截指涉任何獨體存在的「藝術成品」。如下。

「時間」之議題不易為之,以文字的流動本身就是「時間」,似乎不宜在文字的流動之外論「時間」,頭上安頭也,而以畫幅呈現「時間」則只能是「空間」,雖說「時間、空間」一起皆起,但畢竟是「時間」的另類呈現,庶幾乎可謂,欲陳述「時間」者,宜入其文字,以令文字止歇,是謂「入文字門」也,善現菩薩所倡,「般若法門」是也。

的確。「時間」只是個名詞,也不是不宜寫出,而只是一經寫出,「時間」已經流逝,所以世親菩薩將之歸納為「心不相應行法」,依因果分位差別假立之「過現未」,假託之名也, 以示「生滅之象」也。

承自北宋的「文人畫」都是先有畫、後有文字,但其實在畫還未潑撒成畫之前,作畫之心思已自形成一個欲暴發而未暴發之狀態,逸猶未逸,凝而成畫,是曰:

「汝自脫逸猶未逸 吉凶未卜還壹壹
何當共浸絪縕裏 卻話吉凶未卜時」

無以名此七絕,暫名〈天地壹壹〉。以圖文併峙,圜氣如一,天地遼闊,陰陽相扶,故仿李商隱之〈夜雨寄北〉結構而作。與您共饗,並幫助您的讀者走入「藝術成品」的創作狀態。

「汝」在這裡可以是思想與行為仍是合一時的生命狀態,即至生命裏的行為依憑一個特定的形式如繪畫、詩詞、音樂等而釋出,則思想就以藝術或文字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但在思想尚未釋出之前,行為與生命有一種幾動不動的勢能,交互影響,謂之「釋而未釋」;即至釋出,行為脫逸,但其勢能仍在,是謂「脫逸猶未逸」,而當「藝術成品」整個產生時,生命行為就完成了,思想則隱藏於其「藝術之形式」之後。

當人觀賞繪畫、閱讀詩詞或聆聽音樂時,其實都是嘗試停佇於該項「藝術成品」,以自身的感受與作者產生共鳴,或啟發或認同,都有回到「藝術成品」尚未製作出來之前的絪縕狀態,但因「藝術成品」的終成,絪縕狀態乃泯,「藝術成品」卻自顧自地在眾人心裡產生不同的解讀,是之謂「吉凶未卜」,但對創作者在創作時的心境或思想而言,並不能顧及諸人未來的感受,只能凝鑄思想與行為於一,是謂「壹壹」,為「易經」的思想,謂「天地壹壹」。

「壹」合兩字而成義,為「會意字」之奇變,吉凶未分,故一從吉、一從凶,不定之詞也。「吉凶」藏於內而未形,故老子承「易經」思想,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孔子則著重於「天地壹壹」的幾動不動,故造「易傳」,並曰「知幾其神乎」,以其「幾」為「動之微」也,而闡述這個「彌綸」狀態就是該詩之旨趣。

關於「時間」,有人給了我一大堆西方之「時空」概念,卻不料中土本無「時空」概念,又何能以西方之「時空」概念來詮釋中土的「時位」概念呢?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從「易經」始,「數、時、方」即在「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中,「和合、不和合」,是為「易」,更為「不易」,而後有「時位」,老子見其相,故於函谷關諷「老子」,孔子見其用,故五十以學易,而後造「易傳」,兩者混而有體,是曰「壹壹」。

我甚至懷疑,但無法證明,先秦時期即有後來的「般若」觀念,但因南北朝鳩摩羅什以降的翻譯者不識先秦的「彌綸」思想,所以才有很多直譯的梵音,乃至玄奘翻譯「大般若經」第五十一章的「入諸字門」,以梵音直譯「入諸字門」,但不幸的是,其直譯使得「入諸字門」不能入,只能出,所以這樣的梵音直譯就直截瓦解了翻譯的目的,是為其敗。


藝術的本質是共鳴,趣味的原理是符合心裡預期。

欣賞不了的藝術,說明你找不到共鳴,無論是情緒還是內容甚至節奏。

所謂藝術有欣賞門檻,也就是所謂的藝術素養其實就是積累和個人的偏好。比如高曉松最近一期的《曉松奇談》中提到都是繪畫,馮小剛導演就不會走到抽象的風格一直偏於寫實,這是跟他的世界觀和偏好有絕對關係的,並無審美高低之分。

從藝術的所謂俗和雅就看得出藝術的本質是共鳴,就如你所說繪畫你只看畫的是否像,那是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審美,畫得像了是俗的變現,越是雅的畫,越抽象,因為俗是多數雅是少數。

所以說要想欣賞藝術,是要投入的,投入時間精力過門檻,真把一門研究透了,會發現其實門類雖多,總有共同處。


一塊白布上面有一個墨塊。

它應該是平面的,可我總覺得它是凸起的。

好奇怪啊 作者是怎麼點上去的呢?

旁邊細微的毛邊看起來撓的人痒痒的很惱人,但是可愛的那種方式。

像一個可愛的女孩子,不想掩於世俗 但還是擺脫不開小姑娘的稚氣 嬌嗔。好可愛啊。

上次看過一副畫好像也是這樣的

這位畫家一定也是個可愛的人。

——

一塊白布上面有一個墨塊。

好無聊啊我也會畫。

這他媽為什麼能展出來啊卧槽。

現在藝術家都這水平?

卧槽真是看不懂當代藝術。


這個問題往深說就玄乎了。簡單點說你先要弄懂自己的各種感覺,能夠敏銳的覺察出自己目前的情感,然後再藝術面前品味自己的各種感覺。

我一直以為藝術品是活的。

第一它具有獨立性,一旦一件藝術品完成了,就於創作者沒了關係,別管創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創作的藝術品,那都與你的感受無關;第二,它能說話,藝術品的語言就是人類的情感,當你看到一件藝術品的時候內心一定有情感的波動,只要你能夠覺查出自己的情感就能明白藝術品的語言了。這時候你就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當你在盯著藝術品看的時候,你會覺得藝術品也在盯著你看。

言不盡意,這一點字是沒辦法解釋藝術的,更何況這還只是我這個門外漢的一點粗淺理解。

最後,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謹慎採納,歡迎討論。


你是不是比較窮啊?

哈哈開個玩笑,如果冒犯到你那我道歉


樓主貌似計算機專業。

一段簡潔卻直達目標的程序裡面也有美的,那也是藝術。


我在藝術學院待了四年,我說實話我現在對藝術還是似懂非懂。

我覺得看不懂、無法欣賞藝術主要有有兩種原因:

1、造成我們難以欣賞某件藝術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藝術是一門學科,藝術欣賞是有一定門檻的,只有你在了解了藝術發展的整個歷史後,你可能才學會略懂一點,這點藝術史對你的幫助可能僅僅讓你在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當代藝術或者抽象的作品時,你心裡不會困惑為什麼作者要畫這種畫,這是在逗我嗎?

2、另外一點跟環境有很大關係,我小時候能接觸的藝術就是繪畫培訓班,教師水平不怎麼樣,只是一味的讓孩子畫的像一點,學校的美術課堂,有跟沒有一樣,我國是嚴重缺少美育的國家。所以我在高中之前只是狹隘的認為畫的像就是好,我沒意識到我們的審美有多糟糕,我覺得美術培訓班死板的應試教材就很厲害了。

後來有幸能上藝術學院,感覺視野一下子被打開了。記得第一次見到印象派的真跡時候,那感覺跟我在書本上看到的氣質完全不一樣,我恨不得把畫里的每一筆每一畫都好好記在心裡。我第一次見到巨幅的水墨畫,從美術館頂樓懸掛下來,那種氣勢磅礴的感覺不是一頁紙能承載得了的。

好的舞蹈表演更要到現場去感受,沉浸感比一塊屏幕傳來的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

氛圍很重要,包括生活圈子對人們在藝術方面的審美品位影響都很重要。

欣賞可以從像不像開始,像不像也有好有壞,也是藝術的一部分。


謝邀

感受藝術,首先你要明白什麼是藝術。

1.什麼是藝術呢?

很多人覺得藝術就應該是高大上,藝術就應該是遠離市井、不觸凡塵。從而開始追求一些「形而上」的東西:去深究不同藝術的種類、去研究各種類中的不同風格或派系。而這些,表面上可能會使你看似了解每一個藝術流派,每一個流派你都能說出個優劣。可實際上,你是離真的藝術越來越遠了。

藝術在我眼中,它就是生活的另外一種形式。

每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生前一定也是一名普通人,有七情六慾、有生老病死。有多情就有了《悲愴奏鳴曲》,為愛獻身就有了《茶花女》,有童趣就有了《胡桃夾子》,有民族氣節就有了....

無論是文學、舞蹈、音樂還是繪畫,想要成為藝術,究其根本————生活

2.如何感覺到藝術?

其實不用刻意去逛畫展、看芭蕾舞劇;你要做的,是去細細的品味生活。

先從生活之中找到生活的美。不要被生活、社會的壓力所影響。每一個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在創作出一個開山之作之前,也沒有人告訴他,你要畫出XX派的作品來,他們也是人,他們只是比我們善於表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或許是不善於表達)

電影里總是會出現,某個白髮老者,站在某幅畫前,駐足良久,你是否覺得好有范,很有深度。如果你想和大神們的作品產生這種深度共鳴,就要在生活經歷中,和作者本人有某種程度上相似,才能深深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情緒,才會為之感動、為之動容!

在這裡只是淺淺的談一下,希望能幫到你。


沒關係多數人都這樣


推薦閱讀:

想學陶藝,有啥好的參考書推薦下?
畫家是怎麼解決「畫什麼」的問題的?
你支持「音樂自律論」還是「音樂他律論」?為什麼?
「創新」有多難?
如何評價俞心樵的詩?

TAG:藝術 | 音樂 | 文藝 | 舞蹈 | 美術 |